手机阅读

最新传统文化的写作(优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10:28:58 页码:12
最新传统文化的写作(优质9篇)
2023-11-10 10:28:58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思考和反思的方式,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在写总结之前,先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资料收集,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精选的总结范文,或许能够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

传统文化的写作篇一

每逢春节过后,许多人都在感叹,年味变淡,这节日越来越没意思了。变淡意味着过去很浓,现在没意思说明过去很有趣,八零后出生的人很难有比较,年纪长一些的都有这种亲身体验,过年的感觉确实大不如前。然而,细细想来,即使用原来同样的方式过年,就会有原来的感觉吗?我想,或许年味会浓一些,但是那时的感觉未必回得来。

在一个连吃饱饭都要奢求的年代,两块水果糖,一尺红头绳都会让孩子们快乐好几天,去亲戚家吃顿饺子,吃一大碗白菜炖猪头肉,喝半斤高粱酒,一年都会心满意足。而如今,倘若给你这些,你还会兴奋吗?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的满足感很容易获得。旧时候,即使全家一整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过年的时节也要竭力让孩子吃好一些,穿好一些,富人家张灯结彩,穷人家没钱也要像杨白劳一样,集上扯上二尺红头绳,回家给喜儿扎起来。因为过年的时候,老天爷在看,逝去的先人祖宗,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在看,连厨房里的灶王爷都要到天上去汇报,若是不认真过年,明年的日子也一定不好过。若是实在没有钱,就要像山东吕剧《借年》里的王汉喜一样,硬着头皮到岳父家里去借,也要把年过好。用借来的钱去燃香、烧纸钱、摆贡品,按照老规矩去三拜九叩,真心的祈愿上天和祖宗的保佑,四季平安,风调雨顺,来年有个好收成。而如今,你还会去做吗?还如此虔诚吗?在物质匮乏的时代,精神信仰却依然在坚守。

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演了三十几年,即使导演们绞尽脑汁,也越来越没有意思,舞台、灯光、演技不知比过去强多少倍,却无法如过年一般找到旧时的感觉。现如今,我们的生活如天天在过年,我们天天在电视里看春晚,导演再好的水平,也不会带给我更多的惊喜。而远观西方的圣诞节,却有了越来越浓郁的味道,圣诞节不就是外国人的春节吗?它和中国的过年一样,也流传了千年以上,放假,聚会狂欢,吃火鸡,给孩子送礼物,何其相似,仪式简单重复数年,却依然经久不衰,又何其差异。

西方的圣诞节是耶稣诞生的节日,西方人多数人信基督,他们相信死后会去天堂,对主的虔诚和敬畏却从没有消失过。中国的年,包容了太多的思想内容,儒释道的文化都有,而过去的几十年里,内外部都有过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或者否定,尤属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都对过年有深深的影响,传统的都是旧的,破旧就是破传统,无论好坏。如今,所有的行为都以追求物质为中心,有利可图的事情就去做,没有利益的事情放在一边,我们过年的庙会就成了商家的舞台,走亲访友成了炫富的机会,过度追求物质的需求,再一次灭掉了过年的传统,而年的味道也是因传统被一点点的吞噬而变得越来越淡了。

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信息的发达与物质的富有,让我们看清了发展的主要矛盾。人民日报也发表了《物质幸福时代已经结束,新时代来临》评论文章,内容指出“在一个万物俱备、什么都不缺的年代,占有物质很难再刺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获得长久的满足。在新的时代,比起金钱和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充实感。”既然提到了精神文化,不妨从我们“过年”传统文化回归做起。

历经磨难的过年,依然传承并遗留下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再忙,都要回家过年”,无论火车如何一票难求,无论道路上是否拥挤,过年依然是游子最大的心愿。拜年,过年好的祝福,是孝的传承,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就是天伦之乐,过年围在老人身边,这就是最大的孝道。走亲戚访朋友,紧密亲情,让血与水越来亲越来越浓,树高千尺也不忘根。在人挤人的庙会里,开心的用嘴去咬冰糖葫芦,看“踩高跷”扭“鼓子秧歌”,鞭炮声声,春联红红,张灯结彩,欢声笑语这才是过年的感觉。

如今,我们惊喜的看到,为了将传统文化的回归,研究年文化,传承好传统的规划在做,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模式逐年开展,并取得的了一定成效。从我们县来看,过年的大鼓重新抬到了村头,踩高跷的队伍在扩大,跳广场舞爷爷奶奶们也统一了节日盛装,那著名的“仁风鼓子秧歌”早已登上了春晚的舞台,仪式感是文化传承的表,认同感是文化传承的根。坚持不懈,才能把传统迎回来。

年味渐浓,也不再是奢求。

传统文化的写作篇二

北管呢,是广泛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与古音乐活化石御前清曲的南音结为姐妹花,素有天子传音的美誉。它呀,还是文化遗产呢,它虽然比不上长城这由古代劳动人民,费尽移山心力,修筑的世界文化遗产,但它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从小对音乐方面就比较感兴趣。因为一次意外,我遇到了一位北管传承人。在交谈中,得知老师是教北管的,便试用了一下北管中的一种乐器提弦,感觉很不错,希望能深入学习。热情的老师便与我定了上课的地点,以及时间。于是,就这么简单的一次偶遇,北管便走进了我的生活。

老师见我有学钢琴,便建议我来试试提弦,我欣然接受。我有扎实的音乐素养基础,北管老师从声乐老师那了解到我的情况后,提出希望我尝试唱唱北管的曲子。

北管分为曲和谱两大类,曲,即声乐谱;谱,即器乐曲。演唱采用官话,也就是现代的普通话,音乐风格既保留了江淮一带民间音乐的明朗、幽雅,又容入了闽南、莆仙音乐的柔婉、秀丽,并有遒劲、朴实个性。我自然是愿意一试。我的声线较高,唱北管高音的曲子意外的合适。

老师一开始上课就告诉我,学习北管不简单,要能吃苦,不要半途而废。那时,我坚定的回答老师,我想学北管,我不怕苦!但真正接触北管一段时间以后,我才知道学习北管的人之所以少,就是因为坚持学习北管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老师的手练了几十年的北管,早已起了一层厚厚的老茧,我的手尚不适应提弦上锋利的弦,竟练得破皮流血;而少数弹月琴的姐姐们,在初学时,最严重的甚至把指甲弹断了……能唱北管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有的音连老师都唱不上去。

北管老师,为了让北管能传承下去,煞费了苦心。老师对北管的热爱,感染到了我,我希望北管能像流行歌一样,每人都会一两首,这是属于我们泉州的特色呀!

迈入新时代,我愿做小小传承人,保护文化遗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传统文化的写作篇三

又到了花生收成的季节,我走在乡间的田野里,几块花生地都拔得光秃秃了,傍晚的一阵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泥土和花生混合的芳香。夕阳西下,红红火火的晚霞,给万物披上了一层光辉。

我低下头,看到一颗胖乎乎的花生,躺在我的脚边,像一个因贪玩而迷了路的孩子,眼巴巴地看着我,央求我带它回家。

啊,可爱又可怜的小花生,我当然愿意带你回家!我把这个胖乎乎的“小孩”放在手心,静静地望着它,思绪却飘回了我的童年。

小时候,每年一到花生收成的季节,我和外婆就去寻花生。外婆门前就是一片田野,村民们每年都种不少花生。拔花生时,有一些花生断了茎,留在了泥土里。农人们活儿多,顾不得这些,掉了也让它们掉了。再说,家家户户都种那么多,他们也不在乎这点损失。外婆说:“一颗一颗花生,都是生长了好几月才长成的,浪费在地里怪可惜的。”

于是,外婆就拎着篮子,到地里去寻花生。六七岁的我,高兴地拉着表妹的手,跟着外婆去寻花生。小小的我们,眼睛好使,细细地看着花生地,不一会儿就寻到了几颗花生。最好是下一场小雨,半埋在泥土里的'花生,露出圆圆的脑袋儿,我们一眼看过去,就逮准了它。

“你可逃不出我的火眼睛!”表妹兴奋得直嚷道。嗯?火眼睛?哈哈,原来表妹学西游记里的“火眼金睛”,记错了!

每当发现一颗花生,那种兴奋能让我们一蹦三尺高。寻花生,多好玩的一件事!我们专门去找那些刚拔起了花生的小坑,泥土是松的,仔细看一看,呀,又一颗花生,这一颗是单颗花生米的,圆鼓鼓的,像一个上学逃课的孩子,被我逮着了,正生着气呢!

最兴奋的是寻到三颗花生米的,表妹一发现它,保准高兴得大叫:“姐姐!你看你看,我找到了三颗的!”她一边叫,一边拿着花生向我招手,乐坏她了!外婆见了表妹兴奋的样子,也笑开了。

为什么总是表妹寻到三颗米的?我不服气,这会儿我寻得更仔细了。可是,有些花生很顽皮,就爱使坏骗我们。它的外壳结实好看,可一剥开,里面的花生米都黑色了,不能吃!真气人,遇到这些“坏蛋”,我就用力把它甩得远远的,小表妹则是一脚踩扁了它,这样才解气呢。

还有一些花生,看它露出的半边脑袋,想来是一颗饱满的花生,一捡起来——嚯,好家伙,只是一个花生壳!

寻花生,我们没有外婆那样耐心,也因为外婆腿脚不好,她寻来寻去都是在那一小块地,而我们则是到处跑。

有时很久都没寻到一颗,我就没耐心了,直抱怨道:“花生花生!你出不出来!不出来我就不理你了!”后来,我和表妹发现了一个“秘密”:对花生发火,它会故意躲起来的,要轻悄悄顺着它,它就出来了。

比如我们很久都没寻到一颗花生,我们就故意大声地说:“啊呀,寻不到花生了,我回去了。”然后偷瞄着花生地,如果它还不出来,就继续说:“我回去了,我真的回去了。”果然,我们马上就寻到了花生,有时还一连寻到好几颗呢!看来,花生是怕我们回去了,没人陪它们玩呀!天真的我们以为,花生是懂人意的,这样一来,寻花生就变得有意思了。

寻花生,给了我们无限的欢乐。我们老少三人,常常在花生地里欢声笑语,引来村里的孩子们都跑来跟我们一起寻花生。外婆总夸我们能干,每当寻了几颗,我们小小的手拿不下了,就朝外婆喊道:“外婆,有好多花生,我的手都拿不下了!”外婆笑着说:“放到篮子里吧,你也拿一个袋子,看今天能寻到多少。别乱跑,看看,都出一身汗了!”

我们虽然喜欢寻花生,可外婆怕我们累,不想让我们去。有时午后,外婆趁我们午睡了,就出去寻花生了。太阳猛烈,她不给我们去,自己却去。我们睡醒了,连忙跑去找外婆,外婆远远地看见了就叫我们:“别下来,快回去,这太阳这么毒。快回去,姐姐,带妹妹回去!”

我们难过极了,外婆心疼我们,我们也心疼她呀!所以,我们就站在田埂上,在太阳底下和外婆一起晒,委屈地说道:“不!外婆不回去,我们也不回去!”外婆舍不得我们,只好也不寻了。

看到我们寻花生,村民们就拿一大簸箕的花生要送给外婆,说道:“五奶奶,我们花生多,这个送您,您不用那么辛苦啊!”外婆连连摆手:“哎呀,受不得呀!谢谢你,我只是看花生丢了太可惜,一颗颗都是你们辛苦种出来的呀!”无论如何,外婆也不肯接受别人的恩惠。但是,外婆寻的花生,做成花生食品后,她也慷慨地分给大家。

寻花生是一件快乐的事,每天傍晚放学后,我们一大帮小孩就跟着外婆寻花生。一个花生季过后,我们能寻到十几斤甚至更多,外婆就拿来做花生糖。外婆做的花生糖又香又甜,一端出来,没有谁不想试上一块儿。外婆这手艺也是出了名的,有人劝外婆:“五奶奶,您可以拿花生糖去卖钱呀!”外婆不紧不慢地吐了一口旱烟,笑道:“不卖钱,大家吃着开心就好!”

孩子们都喜欢吃外婆做的花生糖,外婆一做出来了,就高兴地叫大家来吃。下地里去劳动的村民,打外婆门前经过,外婆也送给他们吃。除了做成花生糖,外婆也会做花生糕,或是炒花生米。总之,外婆辛辛苦苦寻来的花生,她从来不私自收着,而且慷慨地送给大家。看到大家直称赞好吃,吃得开心,外婆笑得比他们还开心。

那是多么快乐的时光啊,无论是寻花生,还是大家一起围坐吃花生糖,都是我们最快乐的事。如今又走在这田野里,回忆起童年,心里涌起无尽的怀念。

传统文化的写作篇四

中华传统文化有很多种,比如,剪纸、陶瓷、十二生肖、书法、国画……等等,不过我最喜欢其中的剪纸。剪纸不但好玩,而且又有艺术性。

过年了,爸爸妈妈带我们出去买纸,买好纸,回到家中,我们开始剪起窗花来。我先把彩纸对折,然后再用毛笔把我喜欢的图案画上去,最后,用剪刀把它剪下来,一幅作品就完成了,我把它粘在门上,就可以了。

小朋友,中华传统文化还。

传统文化的写作篇五

大风呼呼呼,哗哗哗。

小猫说:“我要写诗啦!”

豆芽晃着大脑袋说:“我要给你当个小逗号。”

贝壳里的珍珠说:“我能当个小句号。”

小鱼吐出来的一串泡泡说:“我们可以当省略号。”

小猫的诗写成了:

“喵喵,喵喵,喵喵喵,

喵喵,喵喵,喵喵喵……”

传统文化的写作篇六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是点缀火热夏日的精灵。我喜爱荷花,爱她清香袅袅,清丽脱俗。听妈妈说中塘溪公园的荷花盛开了,我迫不及待地来了,就为寻找她那迷人的倩影。

进公园没走几步,就看到小池塘里有几朵荷花特别引人注目。她们含蓄地略微张开一两片花瓣,像披了一件大披风。那花瓣如婴儿肌肤般粉嫩,让人情不自禁地心生怜爱。

当然,一池的焦点莫过于那一片生机勃勃的新荷了。

瞧,先迎接我们的是一大池荷叶,她们挨挨挤挤的',微风拂过,不时翻起阵阵碧绿的波浪。几株尚未开放的花骨朵在叶丛中好奇地探出头来。花骨朵是青粉色的,犹如饱蘸颜料的特大号毛笔头,又好似一位大户人家的小姐,被她的家人——荷叶簇拥着、温暖着、呵护着。

那俏然而立的荷花,仿佛是光彩照人的明星,吸引了一群狂热的“粉丝”,池塘边的小草仰着头,瞻仰着她的美貌。她又犹如高贵的公主,穿着宽大华丽的粉色公主裙,戴着黄金冠,端坐在池塘中央,楚楚动人。但我更赞叹她的勇气,炎炎夏日,上空无遮无拦,她高傲地顶着烈日开放,无视所有困难,这可与“雪中傲子”臘梅齐名!

那些已凋零的荷花,残留两三片花瓣在绿话筒似的莲蓬上,带着风光后的一丝凄美,然而生命的种子也就在这时悄悄孕育,大些的莲蓬里已有几颗凸起的莲子,散发出母性的圣光。

传统文化的写作篇七

当桌上的佳肴渐渐冷却,你却在忙着往购物车中添加即将大打折扣的商品;喜庆吉祥的红福纸尘洗褪色,你却又往圣诞树上挂了一颗星坠。人们在喜洋节日大兴活动庆祝,却在传统佳节只一句祝福,发送出便止。

这样下去,有一天中华民族五千年沉淀下来的传统岂不是全部被扫清遗忘?

我们从小是听着老辈们的诗令口谣长大的。天要彻底冷下来之时手中一定捧着碗热气腾腾的煮饺。他们数着农历,给我们加衣、烧饭,在心中一页页地翻,不知多少个春秋。我们如今只看准屏幕中数字下方那几个字的提醒,便匆匆备礼、祝福。

我们从小张口就来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只浮在纸面上,留在了童年。诵吟数遍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寄托的是他人,先人的思念。古往今来,中华疆土上的思乡游数不胜数。他们由南奔北,驱驰中原,掩面度日,只待佳节日,才挥笔作诗以表思念。那时通讯不变,不能与亲人欢度佳节,甚至一声祝福也未能送到。而在交通便捷的今天,传统佳节反倒被人们淡忘。他们搭上快捷的交通方式,匿于车水马龙,购物作乐。

你不该浅辄于此。

公众号:学客平台。

传统文化的写作篇八

越过一座座大山,裹着一层层绿荫,我们来到了美丽而富有文化气息的杨守敬书院,寻找传统文化之美。

礼下德。

书院大门口,矗立着一座杨守敬先生的石像。他身板挺拔,衣袂翩翩,一副沉静笃定的神态,站在岁月的深处回望,俗尘尽洗,潜心做学问,这就是他的真实写照。古人云:“先正衣冠,后明事理。”于是我们穿上了汉服,戴上帽子,先正衣冠。“君子正衣冠,帽子要戴正……”老师庄严的声音在耳畔响起,伴随着音乐,我们拜杨守敬先生为师。无论时光如何消逝,人们对礼仪的尊崇,对知识的渴望,永不改变。

书中线。

线装书,源于五代,盛于清代,是中国传统书艺术的最后一种形态。书,其古朴的外表,深厚的内涵,儒雅的意境,已成了我们中国的代表之一!我们今天又拾起了这古老的艺术。我们捻纸、剪线、穿针、打结……一步一步小心翼翼。针线在书页中不停穿梭,不一会儿,我们亲手制作的第一本线装书书横空出世了!这本书,是我们的骄傲!

伞上艺。

油纸伞是直杆雨伞的祖先,在中国已“活”几千年,油纸伞的制作工艺也成了我们中国的瑰宝。我们今天就有幸体验了一次油纸伞的绘画过程。我握着画笔,蘸上颜料,随意泼墨。绿色的危机、黑色的敌意、红色的怒气、黄色的温暖……在我的笔下一一呈现。不一会儿,一个有模有样的天空之神便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就让我们一同去寻觅、去领略这传统文化的千古风情吧!

传统文化的写作篇九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孟子,“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霍去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都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民族、国家危难之际勇于担当。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勾践选择卧薪尝胆,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萤,孙康映雪……他们为崇高理想、正义事业尽心竭力地奋斗,正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不负我心的独立精神。

我们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之语中感悟了“谪仙人”的凛然决心。他曾名纵一时,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却终究不愿为权贵所倾,卑躬屈膝,出卖自己心灵,“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专心于自己的梦想,依赖于自己的本心。

不屈不挠的坚守精神。

陶渊明东篱采菊,坚守一份自适;李太白醉酒狂歌,坚守一狂傲;杜子美茅屋疾呼,坚守一份关怀;正是他们执着而顽强地坚守传统、历史、文化、人格、良知,中华民族才得以血脉相传、生生不息。

优秀的道德品质。

中华经典古文中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观,品质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塑造完美的人格,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尾生抱柱、曾子杀彘,留给我们一个个重诚守诺的典范;廉颇负荆请罪,顾全大局,与蔺相如冰释前嫌,团结一心,传下知错能改的佳话。

深刻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文人,崇尚宇宙、敬畏自然、思考人生、关注心灵,因此在他们的文章中显现出深刻的哲学思辨色彩,引人深思、值得寻味。教材中有不少充满哲思的佳作。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之后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拘无束、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体现的正是道家哲学的本质内涵。《秋水》以神奇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描绘了河伯和海若的形象,告诫人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宏观地看待问题不做井底之蛙。《邹忌讽齐王纳谏》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远及近,由小到大,层层深入,强调了类比联系、迂回推理的重要性。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借一次半途而返的游览生发开去,点明“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阐述了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苏轼在《赤壁赋》中由水与月的消长盈虚之变生发出人生须臾、宇宙无穷的感慨,更由此阐明世间万物“变”与“不变”的哲理,传达一种旷达自适的处世哲学。这些朴素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民族性的内容,既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意识形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凝重的历史反思。

中国古代史学著作浩如烟海,体现了凝重的历史反思。这些思考凝聚了先人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如节选自《史记》的《完璧归赵》和《鸿门宴》,让我们了解到在历史事件中人的因素的重要作用。《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腐化不体恤民意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警告。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并借古讽今“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欧阳修借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论断,精辟透彻,发人深省。苏轼的'《教战守策》认为当今之严重危险,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天下虽平,不敢忘战”,居安思危,能逸能劳,方可以御不测之患,因而主张平时教民习战讲兵。这些文章无不体现古代历史学家朴素的历史唯物观,他们借古讽今,警示后代应以史为鉴,君明臣贤教化清明才能受百姓拥戴,绵延历史。

高雅的审美情趣。

中华民族对美有独特的感受和追求。文学大师们在一篇篇精美绝伦的文字中为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审美情趣。《归去来兮辞》表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愉悦、淡泊之美;《赤壁赋》在清风、明月、饮酒、赋诗的诗情画意中流淌着旷达和超然的情怀之美;《项脊轩志》满载着归有光“多可喜,亦多可悲”的细腻真挚的亲情之美;《祭十二郎文》饱含着骨肉分离字字血泪的至爱亲情之美;《石钟山记》凝聚着清雅、深沉之美;《孔雀东南飞》歌颂了爱情忠贞之美;《陌上桑》赞颂不为权势所屈敢于斗争的秀外慧中的女性之美……这些空灵而丰富、至真而至纯的审美情趣,无不体现出深沉的美学积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