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语文教案汇总(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7:22:35 页码:10
2023年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语文教案汇总(大全8篇)
2023-11-23 17:22:35    小编:ZTFB

教案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步骤,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案的编写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通过与同行的交流和分享,互相借鉴和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语文教案汇总篇一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a案。

第一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b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背诵,积累语言。

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渔歌子。

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语文教案汇总篇二

教学目标:

1、会认“残、犹、傲、君、橙、橘”,指导书写“赠”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古诗大意。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大致理解古诗大意。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诗歌导入,揭示诗题。

1.背诵《山行》引出古诗《赠刘景文》。

2.板书诗题《赠刘景文》。

3.指导书写“赠”。

(1)学生观察“赠”。

(2)自由说说写这个字应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仿写(强调写字姿势)。

(5)展示、评价。

4.指导理解题。

5.了解诗人(简单了解)。

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读好节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荷尽,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橙。

3、检查生字:(小老师带读、开小火车读、齐读)。

4、把生字送进句子自由读一读。注意读通句子(指名读,师范读,男女生读,齐读,)。

5、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诗歌诗歌,诗中一定藏着动听的歌。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读出节奏。

6、师范读,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对读、叠读),男女生合读(对读、叠读)、齐读。

三、再读诗歌,想象画面,了解诗中描写的景物。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诗中不仅有歌,诗中还有画呢。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边读边圈出诗中描写的秋天景物(不动笔墨不读书)。

2、汇报交流。

3、相机板书。

4、用所圈的词语理解诗句。

(1)看到“荷”你想到了什么?深秋的“荷”在诗人眼里又是怎样的呢(指导看插图,副板书:看插图)?理解“擎雨盖”(副板书:借助注释)。

看到这样的景诗人会发出怎样的感叹?请你用上一个感叹词。(板书:唉!),带上这个感叹词读:唉!荷尽已无擎雨盖(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根据所圈的“菊残”“傲霜枝”你看到、想到怎样的画面?

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副板书:联系生活),诗人看到这样的景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提醒学生诗人虽看到荷已尽,而菊还“傲霜枝”此时诗人的心情会怎样(好一点),诗人会发出“咦!”(板书:咦!)。

5、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四句,诗人看到这些景会对好朋友刘景文说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当你看到眼前一片果园,你会情不自禁的发出(哇!)赞叹声。指导学生带着感叹词“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6、指导学生带着感叹词读整首诗,体会诗情、读出韵味。

7、小结:你看、一首诗不光是具有它独特的语言美,画面美,还藏着的情感在里面。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补充创作背景)。

8、补充创作背景:此诗是苏轼于公元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当时苏轼在杭州见到刘景文时,刘景文已经58岁了,当时经好友苏轼极力向朝廷举荐,刘景文才得到小小的官职,面对刘景文的消极情绪,苏轼做此诗鼓励好友。

9、齐读故事,领悟诗情。

10、填空式的背诵。

四、拓展诗歌。

刘禹锡《秋词》。

五、布置作业:

1、试着默写《赠刘景文》。

2、请在理解本诗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语文教案汇总篇三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杨树、柳树的叶子飘到树脚下。它们都在准备过冬了。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教学要求:

1.认识“钥、匙”等11个生字。会写“盒、丰”等13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1.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让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到户外去感受秋天,还可查阅资料从文字图片上去感受秋天。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教师引述:这儿有几幅画面,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好吗?

2.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一一出示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展示课件。

3.唤起情感:你觉得这样的景色美吗?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4.学生交流看法和感受。

5.想象导学:

a.请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说说是谁把美好的秋色带到我们的眼前?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想象画面。

2.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初步体悟本文语言文字的美。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把自己认为美的语句和段落多读几遍。

4.把自己认为美的语句和段落读给同桌听听。

5.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三、品读课文,想象动情。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营造气氛,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谈谈自己对本段的看法。

(2)在品读时,注意读好“清凉和温柔”、“轻轻地”、“留意”,其中“留意”一词需引导学生理解。

(3)想象画面: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品读第二自然段。

(1)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回答。

(3)采取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并把那一句所描写的景物简单地画一画。

(4)品析文字: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格外有趣?

四、变读为述,积累语言。

1.师引:假如是在诗歌朗诵会上,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两段内容朗诵给大家听?

2.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朗诵练习。

3.指名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性朗诵并点评。

五、识字写字。

1.学习生字,交流学法。

注:注意区别“飘、漂、票”

3.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秋天的雨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有着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秋天的田野染得格外美丽,引读第二自然段。

3.引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品悟、想象第3自然段内容。

a.教师引导:谁能说说你从第3自然段里,看到了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

b.学生交流后,再围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让学生想象: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香味。

e.让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再读第3自然段,可让学生评赏谁读得好,以评促读。

2.品悟、想象第4自然段。

d.语言训练:出示说话卡片:“它告诉大家,____________。小喜鹊____________,小松鼠____________,小青蛙____________,松柏____________,杨柳树叶____________,大家都在准备过冬了。”先让学生说说其它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然后讨论交流这些话如果放在文中,放在哪里最合适。

三、总结拓展。

1.出示课文第1—4自然段的开头句,让学生背诵课文,学生愿意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秋天的雨,是一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有一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吹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美丽而又丰收的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学了这篇课文后,此时同学们最想做的又是什么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观察活动,为语文园地的教学活动作铺垫。

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

是一把钥匙。

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带来冬天的消息丰收欢乐。

《秋天的雨》是一篇语言特别有韵味的写景美文。我在教学之前便给它定位为重点让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的韵味,感受秋天绚丽多彩的色彩美、美妙的声音,让学生以各种形式的读来感受和想象。

教学中我首先以秋天的季节特点导入,然后配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听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通过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通过词语分组让学生感受新词的层次,在这里我没有在田字格里给学生范写,这是一个关键的失误,三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独自认读、写字的能力,这一点以后我会多加注意。

重点讲第二自然段: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读中抓住两个重点句子:“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像一枚枚邮票,飘呀飘呀,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读中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句子并同桌讨论,再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然后拓展训练“_______像______”的句式。在让学生欣赏优美句子的同时,让学生发挥想象,能说能写。学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感受秋天的色彩美。说说秋天有那些颜色?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在重点字词上,抓住“邮”这个字,用换词的方法,例如换成“带”可不可以,让学生体会“邮”字的好处,并进行交流。

上完这节课,我感受很多,思考很多。有收获也有遗憾,教学中,首先是师生都走进了文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同时能较好地落实知识点并拓展,收到较好的效果。但也有遗憾,安排计划只能是预设的,而课堂是多变的。当学生不能按照我的预设回答问题时,我有一些手忙脚乱,安排欠妥,在某些环节放开了没能即时收回来,造成时间不够,没有时间“回读”感受也说明我的教学不娴熟,没有做到“教育机智”。而且这篇课文应以读为主,但在指导学生朗读上功夫不够,没有让人感觉到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有层次的进步的朗读,应该让学生也尝试配乐朗读。

在安排课时上第一课时应该重点强调字词基础,把生字和生词砸实,比如组词,多音字,偏旁等,让学生在预习的同时自己来交流反馈。并且把练习册的练习当堂订正反馈。而我在教学中省略了这些步骤,有失妥当。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应该多多注重细节,灵活应变,争取进步。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语文教案汇总篇四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语文教案汇总篇五

教学目的: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语文教案汇总篇六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狮子和鹿》,伸出你们的指头,和老师一起认真把题目写下来。生齐读课题。

《狮子和鹿》也是一篇略读课文,每篇略读课文的前面都有导读提示,我们一起来读读,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目标。认真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指名两位学生分别读课文。

2、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填空形式概括:

这个故事主要讲一只鹿欣赏(),去抱怨();而当被狮子追赶的时候,()的角差点儿(),可()的腿却让它()。

三、品读课文第1—4自然段,感受鹿角的美丽和鹿腿的难看。

1、欣赏鹿角的美丽。

鹿角到底美在哪呢,让小鹿如此欣赏?请你们找出来读读,并用“—”画下来。

1)当鹿发现自己的角如此美丽,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2)指导读出这时候鹿的语气。

2、抱怨鹿腿的难看:鹿悠闲自得地欣赏美丽的鹿角时候,忽然觉得自己的腿很难看,开始抱怨了,他是怎样抱怨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读,并用“—”画下来。

1)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2)指导朗读:这时候鹿的表情怎样?请学生带着表情朗读,读出不满、抱怨、嫌弃的语气。

四、品读第5—7自然段,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6自然段。

2、交流:为什么美丽的鹿角差点儿让它送命,而难看的腿却让它狮口逃生?

预设一,学生可能会说: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差点儿让它送命。

(当鹿的角被树枝挂住的时候,鹿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预设二,引导学生:有力的长腿让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多亏了四条细腿;而当鹿角被挂住了,眼看就要被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向前奔去,狮子再也没有追上,多亏了四条细腿啊。

(这个时候,鹿又会想些什么呢?)。

3、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感受惊险。

4、悟理。

两只美丽的角让鹿差点儿送命,而难看的腿却让它狮口逃生,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迁移拓展。

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的事吗?能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最后师总结: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个小故事都蕴含着一个道理,同学们可以去读读《伊索寓言》,相信同学们在读后会获得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满足。

教学反思。

这节课因是略读课,所以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已读,要求读准读通,读出问题,读出自已的感受,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已的启示,并根据课文中的道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讲一讲。学生各自发表了意见,有的学生说自已明白了,好看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有用的,不好看的东西并不是没有用的。有的学生说明白了好看的东西有时也会变得十分令人讨厌,不好看的东西有时却会使自已有所成就。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语文教案汇总篇七

教学目的:

1、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3、会朗诵、背诵两首古诗,会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2.指名由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

1、对李白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1).谈谈你对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教师点拨。

第二步:

1.小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天门、楚江、中断、天(通)、至此回(在这里打转)。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4.抽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5.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

第三步:

1.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

2.交流。

第四步:

1.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2.背诵这首诗。

三、学写生字。

1、学生自由准备,为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组词,想给哪个字组就给哪个字组,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老师指导书写并示范。

4、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

1.背诵本古诗。

2.搜集、背诵李白的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背。

2、这节课我们将去领略另一首古诗的迷人风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

1、请小朋友们自由读古诗,在读的同时用铅笔勾出生字,多读几遍。

2、谁愿意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读生字?(师出示生字卡片)。

3、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识记这些生字最快。

5、对生字进行扩词训练。

1、对苏轼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1).谈谈你对苏轼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教师点拨。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潋滟、空蒙、奇、西子。

2、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3、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4、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5、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

第三步:

1、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

2、交流。

第四步:

1、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2、背诵这首诗。

四、完成课后练习。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语文教案汇总篇八

1.学习本课5个生字。

2.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1.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赏析《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写法,以小见大,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一)导入  新课。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三首古诗。(读出诗的节奏,读准确)。

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屐齿扣潋滟亦抹。

3.简要交流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三)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指名读课文。(读准、读熟)。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3.在小组里讨论,解决质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春天美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

5.反复吟诵。(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背诵古诗。

提问:诗人向我们描述园子里的景象了吗?为什么?

让学生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着画龙点睛之笔,这比那一览无余、面面俱到描写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因而能发挥读者的形象,使诗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开拓联想,激发创作。

我们已经充分感悟古诗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学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绘画,自由创作。

(四)作业 。

你还能背一背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吗?

《游园不值》。

屐齿扣潋滟亦抹。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1.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比较《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写。

(一)导入  新课。

(二)回忆学法。

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首诗的?

小结板书: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什么景象?)。

2.质疑、讨论和交流。

3.反复吟诵,

4.看图想象,绘画创作。

(三)学习新课。

1.我们已有了学诗的经验,下面请同学们自学后两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

(1)同是描写夏天的景色,苏轼笔下的夏天和杨万里笔下的夏天一样吗?请你从内容和写法上比较着来阅读。(在诗中画批)。

(2)观察图画(或播放课件)想一想诗人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3.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叙后议,写西湖晴雨天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议后叙,写了满湖荷花荷叶;但都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4.朗读诗句,展开想象。(教师可播放课件,学生吟诵)。

5.指名吟诵,背诵。

(四)激情创作。

请同学们任选一首你喜欢的描写夏天的诗,把诗中的景象画下来。

(五)作业 。

1.默写三首古诗。

2.完成自己创作的画。

《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苏轼)(杨万里)。

西湖晴雨天气满湖荷花荷叶。

学法:

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交流,

反复吟诵,想象,绘画创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