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中国古代散文汇总(模板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2:39:37 页码:10
2023年中国古代散文汇总(模板13篇)
2023-11-13 12:39:37    小编:ZTFB

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助力我们更好地前行。要写一篇完美的总结,我们需要对过去的经历进行全面的回顾。这些范文反映了不同领域和主题的总结方式,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散文汇总篇一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谗(“谗”换山旁)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兀豕],冰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常咨嗟!

中国古代散文汇总篇二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僊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中国古代散文汇总篇三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是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花朝节的。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旧时江南一带以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这一天,家家都会祭花神,闺中女人剪了五色彩笺,取了红绳,把彩笺结在花树上,谓之赏红,还要到花神庙去烧香,以祈求花神降福,保佑花木茂盛。正月的花神是柳梦梅,二月的是杨贵妃。

花朝节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因地而异,中原和西南地区以夏历二月初二为花朝;江南和东北地区以二月十五为花朝,据说这是与八月十五中秋节相应,称"花朝"对"月夕"。此外,还有一些地区以二月十二或十八为花朝节。这种现象,可能与各地花信的早迟有关。世界上像中国那样定出花的节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见中华民族对花的热爱有悠久传统。“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这是旧时江南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夜间在花树枝梢上张挂“花神灯”,灯火与红花绿枝相映成趣;更是一展各自手艺的好时节。花朝节,是纪念百花的生日,因古时有“花王掌管人间生育”之说,故又是生殖崇拜的节日。中国古代的农耕、鱼猎全靠人力完成,人数越多,才越能显出生产力的强盛,所以在古代,人们是希望子孙繁衍,人口众多的。关于花朝节的记载,南宋杨万里的《诚斋诗话》谓“东京二月十二日为花朝”。

陶朱公书亦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其风俗多是郊游雅宴,盛唐即有此风,参加者多是些骚人墨客,有时也有亲朋好友,在观景赏花中饮酒赋诗,欢声笑语,持续不断。在宋代以前,过花朝节的一些高雅习俗只限于一些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之中,在民间并不普及。自北宋开始,其活动又有了新内容,增加了种花、栽树、挑菜(采摘野菜)祭神等,并逐渐扩大到民间的各个阶层。

中国古代散文汇总篇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中国古代散文汇总篇五

经一:

上周我们复习了《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学习了《史记孟尝君列传》,感受到战国后期王治衰落,国治亦衰落,群龙无首之社会局面。通过叙述孟尝君一生从事的各种活动,都可以充分反映出,当时国与国之间,国内各党派之间的复杂矛盾。也可以非常确切的印证到孟子所言:“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其中鸡鸣狗盗的故事和冯谖的忠士之情怀,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的。

本周的收获应该是非常丰富的,本周是老子爷爷诞辰,又是古谷雨之解气,熊老师在周六的时候讲课亲身带实践,周六的时候老子学院又举行了盛大的祭奠仪式。希望这些内容能够深刻的注入孩子们的身心之中,成为他们的人生向导。相对而言,他们主动的学习热情还不是很浓烈,总感觉很被动的在完成什么内容。不过孩子们的底蕴很不错了,熊老师所讲的内容,如果他们辅以文字,基本都能听懂,今年如果能全部跟着,无论从”为学日益“,还是“还是为道日损”,收获还是很大很大的。

数学有理数的加减乘数基本问题不是很大,加上乘方之后还需要继续巩固复习了。时间实在有些紧张,每日练习的时间都不够一小时。传统文化的内容太庞大了。

经二:

经文:《黄帝四经立命》和《黄帝四经观》的部分,每日进行徳慧智三维一体的内外同步光明的实践。其中五位大些的孩子光明还是很好的,但是培宁的自主学习态度真是让人发愁。

蒙学:学完元纪,明纪先不学,我们该读《笠翁对韵》,打打孩子的基础文字能力。

祝福我们每一位徳慧智家庭都能在老师所展开的慧性之光中不断升华自我,进行明明德的光明实践。

中国古代散文汇总篇六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中国古代散文汇总篇七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中国古代散文汇总篇八

与高司谏书--欧阳修: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

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且希文果不贤邪?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是聪明有所未尽。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邪?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昔汉杀萧望之与王章,计其当时之议,必不肯明言杀贤者也。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望之与章为不贤而被罪也。今足下视石显、王凤果忠邪?望之与章果不贤邪?当时亦有谏臣,必不肯自言畏祸而不谏,亦必曰当诛而不足谏也。今足下视之,果当诛邪?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邪?况今之人未可欺也。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春秋》之法,责贤者备。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効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中国古代散文汇总篇九

细雨轻落无声,扰了满园的青枝。片刻安宁,片刻喧嚣,点半交结,织了一张缠绵的断网,剪不断,理还乱。

雨后起雾,树影稀迷,远处有两两并走的身影,擦肩而过,似昔日相携的背影,欲语还休,转瞬之间,物是人非,世事相隔。叶叶颤抖,滴了一痕清珠,溅了满心支离破碎。

晚花凋残,几许残红,枝影相随,寥寥戚戚。那日盛华灼灼,缤纷起舞,花下相拥,鸟声婉转,倾情耳语,时光静好。现如今,残红遍地,岁月无声的践踏,浪漫的花簇凋萎在无名的过去,不会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让它莞尔回眸,粲然一笑。

池中青波,此起彼伏,眷恋与不舍都化成了滴水涟漪,碎了又重头,周而复始。芳华已逝,捧起温婉的青波,早在手中流干殆尽。再触碰起时,更沉,更深,更凉,不复依旧。草木的尽头在春生秋死,枯荣一度,岁岁相似。人的尽头一梦春秋,恍然不知是醉是醒,年年更迭,逝水东流。

荒野小径,稀疏人影,颓圮的篱墙,园中几株败了的牡丹,一丛幽蓝的鸢尾,杂草竞长。凤凰花开了满园,再看不出它的颜色。蜷缩在凤凰的树下,杳无音讯。

驻足在偏安的一隅,徘徊在陌生的雨中,花开花落,起起伏伏,冷暖自知。

挥去旧事,醉在梦里,一曲青梅羞涩,酿成佳酒,与月举杯,共赏西雨楼。陈楼故道,不逢盛夏时雨,饮酒自醉,远方生涩。

中国古代散文汇总篇十

培养学生揣摩诗词语言的能力,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中国诗歌通过意象、比兴来抒发情志,情景之间若即若离,诗意含蓄蕴藉。钱钟书把诗词言与意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种:“诗中言之而未尽,欲吐复吞,有待引申,俾能圆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一事也。诗中所未尝言,别取事物,凑泊以合,所谓‘言在于此,意在于彼’,又一事也。前者顺诗利导,亦即蕴于言中;后者辅诗齐行,必求之文外。含蓄比于形之与神,寄托则类形之与影。”(《管锥编》)无论是意在言外,还是言在此而意在彼,都能够造成诗歌意蕴的模糊性和多义性。这里把本单元所选篇目中的一些词句从不同角度加以阐释,作为教学的参考。

一、《阁夜》中“天涯”的双重含义。

说法一:天涯,漫天。“天涯霜雪”就是漫天的霜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说法二: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意。(陶道恕鉴赏《阁夜》,《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二、《阁夜》中“人事音书漫寂寥”是无奈还是存有希望?

说法一:人事和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陶道恕鉴赏《阁夜》,《唐诗鉴赏辞典》)。

说法二:战争无论拖延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悟出这一对矛盾的辩证关系,暂时的人事不顺和音书断绝,又算得了什么呢?(葛晓音《杜甫诗选评》)。

三、《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的音乐表情。

说法一:这是乐曲的第二乐段。突然,弦上爆发出强音。短促的,美玉破碎般清脆;长响的,凤凰鸣叫般嘹亮……瞧,谁家丽人相思苦,泪珠莹莹如荷上露珠。泪珠滚,露珠滚,轻巧的音阶也在滚。音阶滚出了露珠的声音,为它们注入灵气,弥补有形无声的不足。而露珠和泪珠又使滚动的音阶诉诸形象,弥补有声无形的不足。两相媲美,交相辉映,这是诗与乐的最好结合。我们再看:它们滚着、滚着,化成幽香的兰花。花儿开启朱唇,仰天而笑;声声阵阵,玲珑剔透——弦音叮咚,串串不止。显然,乐声似笑声,笑声是乐声。这里,乐曲是在不知不觉中转悲为喜的,犹如含泪的笑。否则李贺就不会把“香兰笑”与“芙蓉泣露”并在一起。这个变化,为乐曲的高潮作了初步准备。(林芗《且从名师“听”妙曲——读〈李凭箜篌引〉》,《文史知识》第9期)。

说法二:有时激越得像昆仑山上玉碎山崩,有时又柔和得像凤凰的鸣叫;有时凄伤哀怨,像是带露的芙蓉花在哭泣,有时又明朗欢快,就像是盛开的兰花在微笑。(魏家骏《呕心沥血的苦吟之诗——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名作欣赏》第8期)。

四、《李凭箜篌引》中“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冷暖难辨。

说法一:这明朗欢快的箜篌声,温暖着京城里原本冷漠的寒光秋色,直入天空,感动了皇。(林芗《且从名师“听”妙曲——读〈李凭箜篌引〉》,《文史知识》19第9期)。

说法二:“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依然写音乐的感染力……李凭演奏的音乐把长安城中寒冷的'月光都融化了,人们不顾深秋寒冷的夜气,都在月光下聆听她的演奏。不仅如此,音乐也感动了皇帝,也来欣赏她的演奏。(郭月凤《李凭箜篌引》鉴赏,孙育华主编《唐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年版)。

说法三: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美妙的乐声连天上的皇帝都感动了。(王琦《李贺诗歌集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五、《李凭箜篌引》中“石破天惊逗秋雨”是音乐效果抑或乐声高潮?

说法一:这是从侧面写李凭弹奏乐曲时所产生的动人心弦的效果。女娲正在炼石补天,因为凝神倾听这美妙的乐曲声,也忘记了自己正要做的事,以致石破天惊,秋雨倾泻。(魏家骏《呕心沥血的苦吟之诗——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名作欣赏》20第8期)。

说法二:这是乐曲经过进一步铺垫后的奇峰突起。不知何时,风云变幻。狂风、闪电、雷声一齐出现,哗啦啦,下起滂沱秋雨。莫不是女娲补好的天破了?莫不是天帝发出的惊呼?其实,这是李凭接连弹出高亢激越的旋律。二十三弦齐鸣,仿佛万物齐响。轰隆之声有如排山倒海,使听众应接不暇,产生错觉……乐曲的终了,亦是诗歌的最后部分……不像李白直抒胸臆,李诗仅是有所寄托,且藏而不露,所以曲终诗完,浑然一体。(林芗《且从名师“听”妙曲——读〈李凭箜篌引〉》,《文史知识》1996年第9期)。

六、《虞美人》中“春花秋月”耐人寻味。

说法一:春花每年都开,秋月每年都圆,春花秋月代表自然界的时序变换,进而代表宇宙的永恒。在《虞美人》中,李煜只看到了人生的无常,看不见永恒。所以诘问春花秋月何时能了。(叶嘉莹主编、杨敏如编著《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虞美人》)。

说法二:春花秋月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色,常常和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春花秋月本来应该引起人们的欢乐,而对于亡国君主李煜,却偏偏勾起了他伤心的回忆,他过去那些快意的享乐生活,大都是和春花秋月联系在一起的。春花秋月年年相似,而他往日的欢乐却一去不返了。所以,在首句李煜就发出了哀怨的感叹。(陆永品、范之麟、吴庚舜、董乃斌《唐宋词选讲》)。

说法三:春花秋月是极美好的事物,且多为爱情的象征。李煜是一位多情的风流才子,18岁和宰相周宗的女儿娥皇成婚,娥皇后来被封为“大周后”,二人感情十分深厚,后来,李煜又与娥皇的妹妹相好,李煜28岁的时候娥皇去世,他就把娥皇的妹妹立为皇后,这就是“小周后”。南唐灭国之后,小周后也同李煜一道押解到汴京,被宋太宗强征入宫。昔日朝夕相伴的皇后,如今咫尺天涯,不得相见。词人独自一人在花前月下,想起昔日的美好时光,怎能不暗自伤悼,万分悲切呢!他害怕“春花秋月”勾起对往事的回忆,不愿见到这些美好景物,巴望它早些消逝,早些完结。“春花秋月”解释成“自然界的时序变换”也可以解释得通,似乎还是用“花前月下”那样的意思去解说更好一些。(王能宪《血泪铸就的词章——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教部编《阅读和欣赏·古典文学部分》十四)。

七、《虞美人》中“朱颜”何解?

说法一:“朱颜改”,作者自伤形容憔悴。(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说法二:“朱颜”即红颜、盛年的容颜。“朱颜改”暗指失国之变。(叶嘉莹主编、杨敏如编著《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虞美人》)。

说法三:“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詹安泰《李璟、李煜词》)。

说法四:“朱颜”为“楣”。“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栏:栏杆;砌:台阶;颜:门楣。《辞海》释“颜”为堂上或门上的楣,《新唐书·马燧传》:“勒石起义堂,帝榜其颜以宠之。”《中国对联大辞典》也引《新唐书·马燧传》例,释“颜”为题匾额处,门楣。可见“栏”“砌”“颜”是建成一座宫殿的三个不同部分。站在宫殿正前方,顾盼得“栏”,俯视得“砌”,仰观得“颜”。句中所运用的“应……只是……”的行文结构,也决定了“雕栏”“玉砌”与“朱颜”的紧密关系。“朱颜”可解作“红色的门楣”,但就本词而言还可以引申为挂于“朱颜”位置的横匾。“朱颜改”指换了横匾。殿依旧、匾还悬、题已更,“雕栏、玉砌”的“在”与“朱颜”的“改”,这“宫在名改”不正是亡国后的正常现象吗?(秋云远树,《破解李煜〈虞美人〉之“朱颜”二字》)。

中国古代散文汇总篇十一

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是非常长远的。北京西南房山周口店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初期的中国猿人骸骨化石,证明了大约五十万年以前我国已有人类居住。这些原始人类经过长期劳动,他们自身和生产力不断发展和进步。据文献记载,大概到了传说的五帝时代,可能已经进入氏族社会后期。我国儒家所乐道的尧舜禅让,天下为公,大概就是氏族部落会议以及氏族长和部落酋长推选制的反映。那时的社会没有阶级,生产资料公有,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儒家经典著作中曾称赞它为理想的“大同”时代。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少数人占有了生产资料,人类开始出现了阶级,社会更有了保护私有制的措施,氏族社会逐渐解体,国家组织也逐渐形成。我国古代文献多有夏禹“家天下”的传说,认为是“小康”时代的开始。按照这个传说看来,夏代可能就是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的起点。但即使如此,只能看作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推移的过渡状态,真正的奴隶制社会是到了殷商时代才完成的,这有许多文献及地下发掘材料可以确切证明。后来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起了变化,奴隶社会才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化。这个转化的完成约在春秋战国之交。及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于是我国封建社会制度由完成走向巩固。

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也是非常长远的。从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看,生产工具已相当进步,且有红色陶器,其时代约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左右,我们一般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比“仰韶文化”稍晚、其时代约在公元前四千多年的又有“龙山文化”,这是山东济南的龙山镇发现的。其文化遗存有精致的黑色陶器、卜骨等。这些考古学上的材料,使我们看到远古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缩影。

从野蛮到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文字的发明创造。文字的发生一般是在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候。我国何时开始有文字,现在还不能断言,但自从甲骨卜辞的发现,证明至迟在殷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已有初步的定型文字,同时也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标志着我国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后来文字的应用渐渐推广,史前时期流传的原始人民的口头创作如诗歌、神话故事等,有不少被记录下来,使我们得以从文献中窥见上古文化的一斑和文学艺术的萌芽。

但文学艺术并非起于有了文字之后,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学艺术早已产生。上古时代文学的具体情况不能知道,所可推测的就是上古文学同现实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相联系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还不难推测:由于上古时代人们的群居生活和集体劳动,决定它的文学艺术活动一般是集体的;又由于那时候既没有文字,也没有社会分工,文学就只有口头创作,没有书面创作;只有文学和其他艺术如诗歌和音乐、舞蹈那样互相结合的形式,没有单纯的文学作品独立存在。所有这些集体性的口头创作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相伴随的现象,都是上古文学的特点。

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通过人们头脑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又是阶级意识形态的形象的表现,它不可能超阶级而存在。但上古时代的社会还未分裂为两个对抗性阶级,所以那时的文学艺术没有阶级性。到了阶级社会形成以后,一切文学艺术就不可能不打下阶级的烙印,同时也揭开了两种文化斗争的序幕。

夏代有无文字,不得而知。文献所载有关夏代的历史多属传说性质,其诗歌、谣谚和散文可靠的也很少。但其中如“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这样的词句反映了尖锐的阶级斗争,即奴隶坚决反抗奴隶主的斗争,相传为夏桀时人民大众的呼声,却是比较可信的。(此据《尚书?汤誓》引,与《孟子》、《史记》稍异。俞樾谓二句是韵语,疑为夏民歌谣。)。

殷的先世本是游牧部族,向无定居生活。成汤以前就迁徙过八次,成汤至盘庚,又迁都五次。那时牧畜业异常发达,从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到祭祀时大量用牲的现象。中叶后由牧畜进入农业生产。《尚书?盘庚》屡次提到农事;甲骨文中有“禾”、“黍”、“稻”、“麦”、稷”、“粟”等字,证明殷代确有很多种类的农产品。由牧畜发展到农业生产是很自然的。游牧过程中,既易发现农作物,又能驯服牛马。文献中常有殷的先公服牛乘马的记载,不难设想,役使牲畜减轻人力,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关键。

殷代的主要生产者都是奴隶。甲骨文中有“奴”、“仆”、“臣”、“妾”、“臧”、“奚”等字,都是奴隶的名称。为了防止奴隶的怠工,镇压奴隶的反抗,统治者制定极为严酷的刑法来管制他们,所谓“商有乱政而作汤型”(《左传》昭公六年),其目的就是为此。据《韩非子?七术》,“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这固然表现统治者的残酷,同时也反映了那时奴隶和奴隶主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斗争。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手工业和文化艺术都有很大的进步。就拿工艺来说,殷代青铜器中有各种各样的祭器、食器和兵器,有的上面还有铭文。近年出土的“司母戊鼎”重一千七百市斤,花纹精美,可见殷代的冶炼工业技术已达到高度的成就。而那时奴隶主贵族为了祭祀和享乐,音乐歌舞也极为发达。文献所载汤时的乐歌乐舞如“大氵蒦”、“晨露”、“九招”、“六列”、“桑林”之类,或不可信。但“恒舞于宫,酣歌于室”的“巫风”早已普遍流行,以至悬为禁令(见《墨子?非乐》。“酣歌于室”四字据晚出古文《尚书?伊训》补。)。直至殷末纣王之时,还使乐师作新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周武王数其罪状,斥为“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史记?殷、周本纪》)。这些都证明殷代的音乐歌舞是十分发达的。不难想象,在此种情况下,必有不少诗歌配合演唱,但因年代久远,没有流传下来。

殷代宗教迷信之风最盛,鬼神权威至高无上。国王事无大小,必须请示鬼神,预测吉凶祸福,作为一切行动的指南,从事这方面活动的有两种专职人员,那就是巫和史。他们通过卜筮方法代表鬼神发言,凡繇兆、祝辞、神告、占卜的记录以及国王的讲话等,无不写成书面语言,或刻于甲骨,或书于典册,这些就是殷墟中的甲骨卜辞,《周易》中的卦、爻辞,《尚书》中的殷商文告等。

巫史在当时都是为迷信服务的,巫能歌舞娱神,史掌文字记录,他们对后来的诗歌、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的祖先本是很早就散居在我国陕西泾、渭流域的一个部族。它最初的根据地是邰(今陕西武功),传到公刘时,人口渐渐繁衍,于是南渡渭水,北至于豳(今陕西橡邑)。这时周部族虽然一面仍在迁徙,一面已有定居,似乎正处在由游牧生活过渡到初期农业阶段。到了古公亶父的时候,为另一部族所逼,不得已放弃豳地,翻过梁山,迁到歧山下(今陕西歧山一带)居住。他们在迁徙中发现一块肥沃的土地,名曰周原,是一个理想的庄稼地,就在这里建起城邑和房屋来,督率人民继续生产,奠定了一定的农业基础。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迅速地充实和加强了周部族的力量,到了殷末,逐渐沿着黄河向东扩张,成为威胁殷国的劲敌。文王时,黄河西岸一带的部族都归他控制,于是自歧迁都于丰(今陕西雩阝县),势力日益强大,不到十几年,文王之子武王遂一举灭殷,建立一个版图更大的王国,这是公元前十二世纪初期的事。

武王死,子成王继立,年幼,武王弟周公摄政,平管蔡之乱,征伐奄国,镇压了殷人及其旧属的反抗。并制礼作乐,大兴文教,配合统治,使王朝政权日益巩固,为成康之治奠定了基础。大概周初鉴于殷纣的灭亡,对待奴隶稍宽,组织他们从事耕种,积极生产,因此人民生活比较好转,社会秩序相当安定,这是成康年代获致短期太平的主要原因。懿王以后,周室渐衰,外患渐起。传至厉王,贪财暴虐,禁止诽谤,被国人驱逐。宣王时,南征北伐,东平淮徐,号称中兴。及幽王立,荒淫错暴更甚于厉王,人民怨恨,贵族离心,后竟为犬戎所杀,西周遂亡。

周既灭殷,政治经济等方面多所改革。从武王起,即分封宗室和功臣,立五等爵位,先后受封列为诸侯者,兄弟、同姓和异姓凡数十人,对保卫王室有很大作用。其后屡有封建,除土地外,还分给一部分劳动力,其实就是奴隶,帮助他们生产。例如分鲁公以殷民六族,分康叔以殷民七族,分唐叔以怀姓九宗,都是把殷商遗民和旧属当作奴隶来赏赐和使用。虽然如此,但一切土地人民仍归王室所有,而且从王公到仆台,把人分为十等,圉和牧还不在内。庶民或众人,实际上都是农民,更处于最下层,是最受压迫的阶级。所以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北山》)这就是西周时代政治社会组织的一个轮廓。

中国古代散文汇总篇十二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阐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

劝学(先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本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如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飡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中国古代散文汇总篇十三

这是一份中国文史流派简称的名录。这些数字,一般工具书均很难查全,我们网站以数字为序分为十节,每节按时代先后排列,除少数过于冷僻者外,基本上收全了。每条后面,对简称的`由来略加说明,然后列出人名。每人只注明生卒年,不作介绍;生卒年不详的则加括号注明“不详”,一人数见者则在首次出现时标明,再见时从略。

一祖三宗。

被宋代江西诗派崇奉的唐、宋四位诗人。“一祖”指杜甫(712―770),“三宗”指黄庭坚(1045―1105),陈师道(1053―1102),陈与义(1090―1139)。

两司马。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

两潘。

西晋文学家,叔侄。潘岳(247―300),潘尼(约250―约311)。

二陆。

西晋文学家,兄弟。陆机(261―303),陆云(262―303)。

二王。

东晋书法家,父子。王羲之(约321―约379一作303―361),王献之(344―386)。

南唐二主。

五代时南唐国中主、后主,父子。李(916―961),李煜(937―978)。

二宋。

北宋文学家,兄弟。宋庠(996―1066),宋祁(998―1061)。

二窗。

南宋词人,因号得名。吴文英(号梦窗)(约1200―约1260),周密(号草窗)(1232―1298)。

二妙。

金代文学家,兄弟,均以文章擅名,金代文学家赵秉文称之为“二妙”。段克己(1196―1254),段成己(1199―1279)。

娄东二张。

明末文学家,同为娄东(今江苏太仓)人。张溥(1602―1641),张采(1596―1648)。

武原二仲。

明末文学家,同为武原(今浙江海盐)人。因字得名。鼓孙贻(字仲谋)(约1637前后在世),吴蕃昌(字仲木)(1622―1656)。

二石。

清初画家,均为僧人,因号得名。髡残(号石)(1612―1692后),原济(号石涛)(1642―约1718)。

三曹。

三国时魏国文学家,父子。曹操(155―220),曹丕(186―226),曹植(192―232)。

三张。

西晋文学家,兄弟。张载(不详),张协(不详),张亢(不详)。

三谢。

南朝宋、齐诗人。谢灵运(385―433),谢惠连(397―433),谢i(464―499)。

三李。

唐代诗人。李白(701―762),李贺(790―816),李商隐(约813―约858)。

三包。

唐代诗人,父子。包融(不详),(包何)(不详),包佶(?―792)。

三罗。

唐代文学家,诗人。罗隐(833―909),罗虬(不详),罗邺(不详)。

三苏。

北宋文学家,父子。苏洵(1009―1066),苏轼(1037―1101),苏辙(1039―1112)。

三赵。

北宋、南元代画家。赵令穰(不详),赵伯驹(1119―1185),赵孟(1254―1322)。

三袁。

明代文学家,兄弟。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

云间三子。

明末文学家,同为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县)人。陈子龙(1608―1647),李雯(1608―1647),宋徵舆(1618―1667)。

江左三大家。

明末清初诗人,因创作活动主要在江左(长江下游以东)地区而得名。钱谦益(1582―1664),吴伟业(1609―1671),龚鼎孳(1615―1673)。

三大儒。

明清之际学者。黄宗羲(1610―1695),孙奇逢(1584―1675),李(1627―1705)。

宁都三魏。

清初散文家,兄弟,江西宁都人。魏祥(后更名际瑞)(1620―1677),魏禧(1624―1681),魏礼(1628―?)。

岭南三家。

清初诗人,同为岭南(广东)人。屈大均(1630―1696),梁佩兰(1629―1705),陈恭尹(1631―1700)。

浙中三毛,文中三豪。

清初文学家,同为浙江人。毛先舒(1620―1688),毛奇龄(1623―1713),毛际可(1633―1708)。

江南三布衣。

清初文学家。严绳孙(1623―1702),朱彝尊(1629―1709),姜宸英(1628―1699)。

三李。

清初文学家,兄弟。李绳远(1633―1708),李良年(1635―1694),李符(1639―1689)。

江右三大家。

清乾隆年间诗人,因创作活动主要在江右(长江下游以西)地区而得名。袁枚(1716―1798),蒋士铨(1725―1785),赵翼(1727―1814)。一称乾隆三大家。

后三家。

清乾隆、嘉庆年间诗人。舒位(1765―1815),孙原湘(1760―1829),王昙(1760―1817)。一称三君。

三任。

清代画家。兄弟:任熊(1822―1857,一作1820―1856),任熏(1835―1893),弟子:任颐(1840―1896)。

通州三范。

清末文学家,兄弟,通州(今江苏南通)人。范当世(1854―1904),范钟(不详),范铠(不详)。

老生三杰。

京剧奠基者。程长庚(1812―1882),余三胜(道光、同治年间在世),张二奎(1814―1863后)。一称老三派,又称老三鼎甲。

老生后三杰。

京剧演员。谭鑫培(1847―1917),汪桂芬(1860―1904),李春来(1855―1925)。一作俞菊笙,杨小楼(1877―1937),黄月山。

小生三仙。

京剧演员,因号或名中均有“仙”字得名。徐小香(号蝶仙)(1831―1882)。王楞仙,程继仙(1874―1942)。

四裴。

南朝梁文学家,兄弟。裴黎(不详)。裴楷(不详),裴绰(不详),裴子野(469―530)。

唐初四大书家。

欧阳询(557―641),虞世南(558―638),褚遂良(596―658或659),薛稷(649―713)。

初唐四杰。

唐代初期文学家。王勃(650―676),杨炯(650―?),卢照邻(约635―约689),骆宾王(约640―?)。一称初唐四子。

文章四友。

唐代诗人。李峤(644―713)崔融(652―705)苏味道(648―705)杜审言(约645―约708)。

吴中四士。

唐代诗人,因创作活动主要在吴郡(今江苏省)而得名。贺知章(659―744),张旭(不详),张若虚(约660―约720),包融。

吴中四友。

唐代诗人。贺知章,张旭,包融,刘虚(不详)。

宋四家。

北宋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1051―1107),蔡襄(1012―1067),苏门四学士北宋文学家,均出于苏轼门下。黄庭坚,秦观(1049―1100),晁补之(1053―1110),张耒(1054―1114)。

南宋四家。

南宋画家。李唐(约1050―?),马远(不详),夏圭(不详),刘松年(不详)。

南宋四家。

南宋诗人。陆游(1125―1210)1126―1193,,杨万里(1127―1206),尤袤(1127―1194)。

永嘉四灵。

南宋诗人,同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因字或号中均有“灵”字得名。徐玑(号灵渊)(1162―1214),徐照(字灵晖)(?―1211),翁卷(字灵舒)(不详),赵师秀(号灵秀)(不详)。

元曲四大家。

元代戏曲作家。关汉卿(约1241―1320后),马致远(约1250―约1324),郑光祖(不详),白朴(1226―1312后)。

元四家。

元代画家。黄公望(1269―1354),吴镇(1280―1354),王蒙(1308―1385),倪瓒(1306―1374,或作1301―1374)。

吴中四杰。

明四家。

明代画家。沈周(1427―1509),文徵明(1470―1559),唐寅,祝允明(1460―1526),文徵明,徐祯卿(1479―1511)。一称车厢中四子。

嘉定四先生。

明代文学家、画家,因创作活动主要在嘉定(今属上海市)而得名。程嘉燧(1565―1644),唐时升(1551―1636),娄坚(1567―1631),李流芳(1575―1629)。一称嘉定四君子。

四公子。

明末清初文学家。方以智(1611―1671),冒襄(1611―1693),陈贞慧(1604―1656),侯方域(1618―1655)。一称明季四公子。

四僧。

清初画家,均为僧人,髡残,原济,弘仁(1610―1664),八大山人(朱耷)(1626―约1705)。

海阳四家。

清初画家,同为海阳(今安徽歙县、休宁)人。弘仁,查士标(1615―1698),汪之瑞(不详),孙逸(不详)。

四王。

清初画家。王时敏(1592―1680)王鉴(1598―1677)王(1632―1717)王原祁(1642―1715)。

小四王。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画家。王昱(王原祁族弟)(不详),王愫(王时敏曾孙)(不详,)王宸(王原祁曾孙)(1720―1797),王玖(王曾孙)(不详)。

后四王。

清代乾隆后期画家。王三锡(王昱侄),(1716―?),王廷元(王玖长子)(不),王廷周(王玖次子)(不详),王鸣韶(1732―1788)。

四任。

清代画家。任熊,任熏,任颐,任预(任熊子)(1853―1901)。

四大名旦。

京剧艺术家,旦角演员。梅兰芳(1894―1961),程砚秋(1904―1958),荀慧生(1899―1968),尚小云(1899―1976)。

四小名旦。

京剧演员。李世芳(1921―1946),张君秋(1920―),毛世来(1921―),宋德珠(1918―1984)。

四大须生。

京剧艺术家,老生演员。余叔岩(1890―1943),言菊朋(1890―1942),高庆奎(1890―1942),马连良(1901―1966)。一作马连良,谭富英(1906―1977),杨宝森((1909―1958),奚啸伯(1910―1977)。

左联五烈士。

1931年2月7日同被国民党反动派害杀于上海龙华的“左联”革命作家。李求实(伟森)(1903生),柔石(1902生),胡也频(1903生),冯铿(1907生),殷夫(1909生)。

竹溪六逸。

唐代诗人,曾同隐居于山东徂徕山竹溪。李白孔巢父(?―784),韩准(一作韩沔)(不详),裴政(不详)。张叔明(不详),陶沔(不详)。

苏门六君子。

北宋文学家,均出于苏轼门下。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1059―1109)。

元六家。

元代画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赵孟,高克恭(1248―1310)。

清六家。

清初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吴历(1632―1718),恽寿平(1633―1690)。

浙西六家。

清代乾隆年间文学家。厉鹗(1692―1752),严遂成(1694―?)钱载(1708―1793),王又曾(1706―1762),袁枚,吴锡麒(1746―1818)。

建安七子。

汉末建安时期文学家。孔融(153―208),陈琳(?―217),王粲(177―217),徐斡(171―218),阮r(约165―212),应(?―217),王桢(?―217)。一称邺中七子(因同住邺)。

竹林七贤。

魏、晋间文学家,因“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得名。阮籍(210―263),康(224―263),山涛(205―283),向秀(约227―272)阮咸(阮籍侄)(不详),王戎(234―305),刘伶(不详)。

前七子。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文学家。李梦阳(1473―1540),何景明(1483―1521),徐祯卿,边贡(1476―1532),康海(1475―1540),王九思(1468―1551),王廷相(1454―1544)。

后七子。

明代嘉靖、隆庆年间文学家。李攀龙(1514―1570),王世贞(1526―1590),谢榛(1495―1575),宗臣(1525―1560),梁有誉(约1522―约1566),徐中行(?―1578),吴国伦(不详)。

岭南七子。

清初诗人,同为岭南人。梁佩兰,程可则(?―1673后),陈恭尹,王邦(不详),方殿元(不详),方还(方殿元子)(不详),方朝(方殿元子)(不详。)。

竟陵八友。

南朝齐文学家,同为竟陵王萧子良门下。萧衍(464―549),沈约(441―513),谢i,王融(467―493),萧琛(不详),范(451―503),任肪(460―508),陆(470―526)。

唐宋八大家。

唐宋两代以写古文著名的文学家。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欧阳修(1007―1072),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1021―1086),曾巩(1019―1083)。

嘉靖八才子。

明代嘉靖年间文学家。李开先(1502―1568),王慎中(1509―1559)。唐顺之(1507―1560),陈束(约1501―约1543),赵时春(1509―?),熊过(不详),任瀚(不详),吕高(不详)。

金陵八家。

明末清初画家。龚贤(1618―1689),樊圻,高岑,邹,吴宏,叶欣,胡v,谢荪(以上七人生卒年均不详)。一作陈卓,吴宏,樊圻,邹,蔡霖沦,李又李,武丹,高岑(生卒年均不详)。

海内八大家。

清初诗人。曹尔堪(1617―1683),宋琬(1614―1674),沈荃(1624―1684),施闰章(1618―1683),王士禄(1626―1673),王士(1634―1711),汪琬(1624―1691),程可则。

扬州八怪。

清代乾隆年间画家。郑燮(1693―1765),汪士慎(1686―约1762),李(1686―1753),李方膺(1695―1754),罗聘(1733―1799)。

西冷八家。

清代乾隆年间杭州篆刻家,西冷为西湖一桥名。丁敬(1695―1765),蒋仁(1743―1795),黄易(1744―1802),奚冈(1746―1803),陈豫锺(1762―1806),陈鸿寿(1768―1822),赵之琛(1781―1852),钱松(1818―1860)。

八大家。

清代乾隆年间文学家,俱工骈文。袁枚,邵齐焘(1718―1805),刘星炜(1718―1772),吴锡麒,曾燠(1760―1831),洪亮吉(1746―1809),孙星衍(1753―1818),孔广森(1752―1786)。

九僧。

北宋初期诗僧。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宇昭,怀古,惠崇(生卒年均不详)。

易堂九子。

清初文学家,易堂为九人于江西宁都翠微峰所设讲学处。魏禧,魏际瑞,魏礼,鼓士望(1610―1683),林时益(1618―1678),李腾蛟(不详),丘1614―1679维,鼓任(不详),曾灿(不详)。

画中九友。

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1555―1636),程嘉燧,李流芳,杨文(1597―1645),张学曾(不详,)卞文瑜(不详),邵弥(约1592―1642),王时敏,王鉴。

画中九友。

现代画家。齐白石(1864―1957),黄宾虹(1865―1955),夏敬观(1875―1953),吴湖帆(1894―1968),冯超然(1882―1954),溥心畲(1887―?),余绍宋(1882―1949),张大千(1899―1983),邓昙殊(1894―?)。

大历十才子。

唐代大历年间诗人。卢纶(748―约800),吉中孚(?―约788),韩翅(不详),钱起(722―780),司空曙(约720―约790),苗发(?―约785),崔峒(不详),耿(不详),夏侯审(不详),李端(?―约785)。

闽中十子。

明代永乐年间福建诗人。林鸿(不详),高(1350―1423),王(1370―1415),陈亮,王恭,唐泰,郑定,王褒,周玄,黄玄(以上七人生卒年均不详)。

西冷十子。

清初杭州诗人。陆圻(1614―?),丁澎(不详),柴绍炳(1616―1670),毛先舒,孙治(不详),张丹(1619―?),吴百朋(1614―1670),沈谦(1620―1670),虞黄昊(不详),陈廷会(不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