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认识图形的教案简短(通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20:03:32 页码:11
最新认识图形的教案简短(通用19篇)
2023-11-17 20:03:32    小编:ZTFB

良好的教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编写教案时如何考虑学生的评价和反馈,以及教师的自我评估?你是否想知道如何写一份优秀的教案?以下是一些教案范文,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认识图形的教案简短篇一

2、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拼图。

3、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

教学目的: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会自己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小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一、创色情景引入新课。

1、同学门,你们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吗《生活中那些物体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2、学生找后口述。

3、你是怎样辨认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征?我们今天旧来讨论。

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小组动手实践,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教师指导方法,用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的方法。

3、跨组交流。

三、合作交流。

1、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2、教师整理并板书。

4条边4个直角。

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相等。

四、巩固拓展。

课堂活动练习十四。

课后记:

教学内容:103页——104页。

教学目的:1、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2、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过程:一、创色情景,引入课题。

1、出示:各种角,如红领巾黑板桌角等。

问:你在生活中还见过什么角?

学生汇报。

2、揭示课题。

其实,在生活中,角到处可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角。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

展示三个角。

老师:观察角,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2、组织研究。

请用三角板比一比3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比较探后交流。

教师板书:比直角小比直角大。

教师: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三、巩固提高。

1、你能用手臂比出大小不同的直角锐角和钝角吗?

2、用纸折角。

3、用小棒摆角。

四、尝试画角。

同学们能比,能折,能摆这3种角了,你会画吗?

学生画角。

五、练习。

六、课后记。

教学内容:教材105页。

教学目的:1、认识平行四边行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创色情竟,引入新课。

教师:课前同学门观察了楼梯扶手,防盗栏,篱笆等实物,请你们说说观察结果。

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

平行四边形到处可见,今天我们一起认识平行四边形。

二、实践操作,初步感知。

学生用纸条做长方形后拉一拉,看有什么变化?

小组合作交流。

全般汇报。

课后记:

教学目的:1、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平图。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一、创色情景,引入新课。

1、谈话引入。

老师今天带大家到图形王国去完。

2、出示各种图形。

3、出示各种图形平成的实物图片。

二、讨论观察。

1、大树叶子想什么?树干呢?

2、鱼和帆船,象什么图形,你会拼吗?

3、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是我们学国的图形拼成的?

4、学生交流。

三、操作实践。

1、学生动手拼图形。

学生展示评价。

2、学生用三角行拼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3、七巧板。

介绍七巧板。

学生用七巧板拼图。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记:

认识图形的教案简短篇二

1、课前熟悉各种图形的特征。

2、自制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图形的"土坑",将镂刻下来的图形做成铺路的石头。

3、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若干4、背景?音乐、课件。

1、以情景导入捡石头,引起幼儿探索几何图形的兴趣。 (1)教师用神秘的语气告诉幼儿:小朋友,今天老师发现宝贝了,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宝贝?(随音乐进入场地)(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大家可以挑自己最喜欢的,?进行观察、探索交流。(发现他们的特征)"哇!有这么多五颜六色的石头,我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石头玩一玩、看一看他们有什么特征。"(3)?游戏:按标记举"石头"?。

小结:圆形,四周是圆滑的,没有棱角;正方形有4条边一样长,4个角一样大;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2、铺小路:试一试,摆一摆几何图形,感知几何图形的特征。 (1)?第一次铺小路: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几何图形的铺法,并交流发现的秘密。

"我们这里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小路,有一天我看见有个小朋友在上面骑自行车摔倒了,哭的可厉害了。为了不让大家再受伤我们用捡来的石头,来铺一条石头路,好吗?"教师提出要求:请你们把手中图形放进与你手中的图形相同的坑里,直到把坑全铺平!(边讲解边示范)幼儿操作:把捡到的石头一一对应的镶嵌在相应形状的坑里?。

(2)、第二次铺小路,探索感知几何图形的特征。

问:为什么三角形要铺在三角形的坑里?圆形要铺在圆形的坑里?正方形要铺在正方形的坑里?(鼓励幼儿表达出探索过程发现的现象,感知并初步理解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特征。)?3、踩石头,继续巩固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3、小路铺好了,我们来玩踩石头的游戏吧。 教师介绍玩法:音乐一响,幼儿随音乐跳动起来,音乐一停就立即踩到自己喜欢的石头上,并说说踩到的是什么形状颜色的石头?。

(1)游戏重复两到三次。

(2)小结。

5、延伸活动:带幼儿到户外继续寻找不同形状的东西。

认识图形的教案简短篇三

活动安。

星期三。

教学内容。

数学《认识圆形》认知目标:通过观察,了解圆形的基本特征。

1、播放dvd,故事欣赏。2、问题解决。(1)根据故事内容进行提问活动过程(2)让幼儿在教室找一找圆形的物,:找到后,和幼儿一起总结圆形的特征:圆形是圆滚滚的,光滑的,没有角的。(3)用圆形泡棉和圆形印章进行操作,再次感受圆形的特征。3、巩固拓展。4、集体检查操作结果。5、表扬能找到圆形物品和说出圆形特征的小朋友,结束课堂。

活动延伸。

园内活动:游戏:圆形变变变。

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图形的教案简短篇四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了解对称的一些简单特点,对称图形的认识。

3、通过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能够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5、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对称图形的美,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教学重点感知对称,识别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好的对称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剪刀;彩纸;直尺;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想听吗?(多媒体播放故事)。

2、小蝴蝶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认识对称图形。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三个图形,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它们的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2、你怎么知道它们的左边和右边是一样的?(看出来的。)小朋友们真能干,是看出来的。对呀,观察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三、认识对称轴,找、画对称轴。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自己手中的作品,打开,你发现了什么?(纸的中间的一条折痕)你们知道数学家们给这条线取个什么名字吗?这条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2、对称轴把对称图形分成了完全相等的两部分。请你摸一摸你的图形的对称轴,看一看,再用虚线把它画出来。

3、生活中,你们还看到过哪些东西是对称的?

5、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进行对折,然后再剪,最后沿对折的地方打开,就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你想剪什么?说一说吧。试一试吧,比一比谁剪的对称图形最美。剪好后把对称轴画出来,再展示在黑板上。

四、拓伸延展,深化认识。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请同学们来找一找,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是对称图形的找出它的对称轴。(多媒体出示图形)。

2、长方形、正方形还有圆都是对称图形,请你们折一折,找一找,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3、小结:通过刚才的折和画我们知道有些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有些图形有很多条对称轴。

4、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个朋友,想认识它们吗?它们还不好意思,把脸藏起来了一半,你们能猜出它们吗?五、小结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把对称图形分成完全一样的两部分的那条线叫做什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对称图形,小朋友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只要我们善动脑,勤思考,多动手就一定能用对称图形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好。

认识图形的教案简短篇五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试用)第一册《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形状和名称。

2。通过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等实际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上述图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几种图形。

3。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区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各种图形的纸片若干。

学具:小棒、各种图形的纸片若干、练习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请来了四位小客人。(多媒体出示,毛巾、手帕、三角板、光盘伴着轻快的音乐手拉手走出来。)小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你们知道它们的形状吗?学生回答后,多媒体从上述实物中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然后导入新课。

(意图:新颖有趣的新课导入,旨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课堂,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操作探究,主动参与发现。

(一)找图形。

小朋友,你知道老师在你的信封里都装了些什么?找出来一一告诉你的同桌。

(二)给图形分类。

小朋友,你能给这些图形(如图1)分一分类吗?想一想可以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同桌同学讨论后再分。)。

(意图:让学生对图形进行分类,这实际上是以图形为载体,对儿童进行一次逻辑训练,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领域。)。

学生汇报交流分类情况。(分类情况如图2。发现按第三类分法的学生人数最多,接着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

(三)自主探究。

1。为什么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在一起?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回答后,让他们通过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等方法,同桌同学一起验证和发现它们的特点,然后反馈交流。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长方形对折还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对折再对折变成四个小正方形,斜对折变成两个三角形等。)。

小朋友,你能把刚才研究的图形用小棒摆出来吗?请试一试。

2。小朋友,接下去你想研究什么图形。(如三角形。)。

(1)拿出三角形,观察它有什么特点(运用前面的方法同桌同学进行合作探究),然后反馈交流。

(2)请小朋友用小棒把三角形的形状摆出来。

(3)老师也摆了一个三角形,你们有意见吗?(多媒体出示:)谁能帮助老师把它摆好。

3。接下去你还想研究什么图形。(如圆形。)。

(1)拿出圆形,观察思考它有什么特点,同桌同学一起合作探究,然后反馈交流。

(圆形没有角、任意对折都变成两个一样大的半圆、任意一条对折线都一样长等。)。

(2)如果学生把圆形和球混淆的话,则拿出圆和乒乓球进行比较。

4。举例。

让小朋友各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意图: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力求创设宽松的环境,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学习。这样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就更透彻了。举例则是为了让学生找出这些图形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它再现于课堂,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三、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找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出示图3,请学生手举相应的图形来表示。)。

2。数图形(出示图4)。

3。拼图形。

(2)拿出各种图形的学具若干个,进行自由拼图。然后反馈交流,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图案,它是由哪些基本图形拼成的,各有几个。

(3)结合拼图进行课堂小结。

(意图:巩固练习,立足基础,力求变化,适当发展。按辨图形、数图形、拼图形三个层次安排,使学生在创造性练习中内化新知,培养空间观念、想像能力及创新意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

认识图形的教案简短篇六

1、进一步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

2、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

1、三张白纸上分别画好几何图形。

2、人手一支铅笔、一个几何图形、一把剪刀、一张空白的纸以及一张画有几何图形的作业纸;每桌几何图形若干;擦手毛巾;糨糊。

3、用的几何图形一套(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

一、兴趣激发:

1、师:今天,请来了一些朋友要来我们班作客,它们是谁呢?(师出示正方形、圆形)问: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有4条边,而且一样长)圆形有什么特点?(没有菱角)

2、咦!有什么事让正方形、圆形娃娃这么高兴呢?原来今天它们要一起过生日。许多朋友要来祝贺。你们看!它们是谁?(师分别出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

3、师:哟!这么多客人,你们看看谁长得和正方形有些象呢?你们帮正方形娃娃找到了相象的朋友,那跟圆形相象的朋友在哪儿呢?我们也来帮它找找。

二、兴趣体验:

(一)观察探索

1、捉迷藏三角形虽然没有相象的朋友,但大家都愿意和它一起玩。这会儿它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1)找图形并填表格。师巡回指导。

(2)说一说找到什么图形有几个。师:小朋友真能干,躲在一起的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都被你们找出来了。

(3)说一说在生活中这些几何图形喜欢躲在哪里?

(二)趣味游戏

1、变魔术现在要请小朋友来当魔术师,用这些图形变出许多小图形娃娃来。

(1)变魔术(大图形变小图形)

(2)问:你能告诉我你用什么图形变成哪些小图形?

(1)拼贴(师巡回指导)

(2)说一说用什么图形拼成什么送给正方形、圆形娃娃。

三、活动结束:

哎呀!天快黑了,正方形、圆形娃娃要回家了,我们赶快把礼物送给它们吧!

四、活动延伸:在活动区投放几何图形,自愿组合几何图案。

通过此活动幼儿对图形有清晰概念,对不同的图形有了印象。能比较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不会把正方形和长方形看成是相同的图形。引导幼儿留心观察环境中的物体,发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

认识图形的教案简短篇七

教学目的: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活动,直观认识角,能识别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重难点:直观认识角,能识别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具: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认识角。

1、说一说:出示街景图,让同学找角,说说看到的角,并利用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角。

2、折一折,摸一摸:通过折角、摸角等活动形成角的直观形象。

3、标识角:教师先介绍角的各局部名称,表示方法和读写方法。

4、练一练:用符号标出角。

二、比一比。

1、做一做:用两根硬纸条做成一个活动的角,体会到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然后让同学比较角的大小,总结比较的方法。

2、练一练:第(1)小题独立完成,方法不限。第(2)小题先让同学动手操作,充沛发表意见,通过比较发现:尽管大小不同,但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尺的三个对应的角分别相等,体会到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

三、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i、找一找:在实物图中找出图中的角,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

ii、比一比:借助三角尺,直观地认识直角,然后通过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iii、说一说:结合教室或其他实际场景说说各种角。

iv、练一练:第1题,独立识别各种角。第2题,先观察,可直接判断,或利用尺子当工具。

安排作业:阅读数学小知识:“你知道吗”,感受图形的美。

板书设计:

认识角。

角,边。

比一比:直角锐角钝角。

认识图形的教案简短篇八

本单元教学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教学要求是: 整体感知每种图形的形状,形成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在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并说出它们的名称;能用简单的方法制作这些图形,初步感受图形的变换。在本单元里不细致研究图形的边和角,不用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

全单元的内容分两部分编排,先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再教学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 一是低年级学生一次学习的内容不宜过多,把五种平面图形分两次教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二是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面的物体很容易找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先安排这些图形的教学,再以它们为基础教学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便教利学。

建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表象的教学过程是: 选择积木画图形在积木的其他面上寻找同样的图形出示标准的几何图形并交代名称在常用的物体上找出图形的实例。

建立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表象的教学过程是: 折纸或拼图做出新的图形给予名称在熟悉的物体的面上寻找图形。

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材让学生照例题中间的图示,画出这些图形。这种方式呈现平面图形有两个好处: 一是能得到比较标准的图形。积木是比较规则的形体,借助积木画出的图形比较规范,标准的图形才能形成正确的表象。二是操作方便,内含的数学内容丰富。学生只要把积木按在纸上,沿着底面的边就能画出图形。在画图活动中不仅产生了兴趣,而且初步感受了图形的形状,还能体会面与体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教材让学生用已经认识的图形通过折叠、拼合等方法自己做出这两个图形。这样设计,除了能得到比较标准的图形外,还有两点理由: 一是有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的物体虽然能够找到,但往往不适宜用于首次感知图形的形状。因此,不采取长方形、正方形、圆那样从熟悉的物体上剥离出平面图形的导入方法。二是对折正方形纸可能折出已经学过的长方形,也可能折出有待学习的三角形。把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可能拼出已经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也可能拼出尚未认识的平行四边形。操作和交流产生的认知冲突,能激发学习热情。

教材里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第18页第4题在一个正方体上选几个面分别画出正方形,第5题用一个长方体画出不同的长方形,这两个活动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感知形状。至于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且大小一样,长方体一般有三组不同的长方形面,都仅是渗透的内容,不是基本的教学要求,教学时不必十分清楚地揭示这些知识。

让学生通过做图形(画、折、拼)来认识图形,虽然得到的图形比较标准,建立的表象比较正确,但也会使学生产生新知识脱离现实生活的错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材在两次试一试里都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见到的有关图形。试一试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已经提供的素材里识别。如从信封、禁烟标志、手帕等实物图中找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从红领巾、交通标志、篱笆等实物图中找三角形和梯形。这个层次的教学要充分利用素材,信封的形状是长方形、信封上写邮政编码的格子是正方形;篱笆上可找到许多位置不同、大小不等的平行四边形第二层次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想在哪里见过这些图形。寻找图形的活动能使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有助于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这些图形,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层次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区分面和体,如桌面是长方形的,不能说成桌子是长方形的。

让学生在做图形的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形状,逐步形成正确的表象是本单元重要的教学策略。因此,在想想做做和练习四里有层次地安排了许多操作活动: 先在钉子板上围出图形,再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然后是涂颜色将图形按形状分类,最后是图形的简单变换。

(1) 分析围图形和画图形的过程,一般是: 提取记忆中有关图形的表象(想一想要围或画的图形是什么形状)动手围或画(把头脑里想的形状表达出来)验证图形(观察围或画成的图形是否符合要求)。在操作时,这三步是连贯且融合在一起的。

围成或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比较容易,教学时要重视验证图形这个环节,联系已有的表象看一看做出的是不是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学生围成或画出平行四边形有一定难度,往往不是一次就能成功,更需要通过验证这个环节,多次否定修正直至成功。图形的表象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加强。

(2) 在涂颜色将图形分类的练习中,出现了各种位置摆放的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对各种位置摆放的图形作出正确的判断,能使图形的表象更稳定。

(3) 通过折、拼等手段变化图形,能进一步加强图形的表象,沟通各种图形的联系,渗透事物运动变化的思想,为以后的教学作好准备。如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可以折出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折法不同,折出的图形也不同。这些对折的方法在初步认识分数时经常用到。又如把长方形折、剪、拼成平行四边形,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是以后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的操作活动。学生对图形变换的活动很有兴趣,教学要抓住原来是什么图形、变成了什么图形、怎样变化的这三点进行。

认识图形的教案简短篇九

教学内容:

西南师范大学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

一些图形纸制品、学具、多媒体课件、小剪刀等。

教学方式:

分小组活动,每四人为一小组,设立小组长。

教学过程:

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位老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

1。认一认。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让学生认一认,并说出物体的名称。(课件出示)。

2。选物体。

你们的学具盒里有这些物体吗?请小朋友挑出自己喜欢的物体,挑好了吗?

3。初步感知(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贴一贴)。

师:请你选择一个面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呢?

那么,你想把摸到的面留在纸上吗?谁能想个好办法?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摸到的面留在纸上,并用小剪刀把它剪下来,我们要听音乐来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剪得又快又好。

你们想把自己剪得图形贴出来让别的小朋友也看看吗?(师生共同贴出剪得图形)。

小朋友们剪得图形真漂亮,你们想看的更清楚吗?看!老师已经把你们剪得图形移到了大屏幕上了。

谁能给这些图形取个好听的名字?

现在,大家看一看那些图形长的比较像?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

过渡: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认识图形》。

这四种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下面我们来动手围一围,摆一摆。

1、用钉子板围。

2、用小棒摆。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新的图形,孩子们,你们高兴吗?下面就让我们用歌声来庆贺一下吧!(师生共同表演唱《幸福拍手歌》)。

1、找一找(在生活中找有关的图形)。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4种图形,请大家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吗?(有)。

请你找出来,找到的小朋友请告诉你小朋友们!

2、辨一辨。(教师出示一些实物,指着有关实物有表面抢答。)。

师:小朋友,你们都找了这么多有趣的图形,老师也找了一些回来,你们想不想看看?下面进行抢答游戏,知道的小朋友马上站起来说。这是什么?它的面是什么形状的?(老师出示准备的几个实物课件)。

3、数一数。

看,数学多有意思,就连我们今天学的图形也能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孩子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数数这些有趣的图形吧!(课件出示组合的图形)。

4、认一认。(多媒体出示交通标志)。

小朋友,看!这是什么?(交通标志)这些交通标志表示什么?每个图形里有哪些图形?谁来说?(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教育学生要认清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安全行驶。)。

其他学生设计得也不错,课后我们就开个“小展览”大家一起来评一评,好不好!

今天,我们每个同学都做了小小设计师,只要大家努力学习,长大后,一定会成为著名的设计师。老师相信经你们之手,一定会把我们的祖国设计的更加美丽、壮观!

认识图形的教案简短篇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在生活中了解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是粗略知道,却不是系统的数学认识,是学生的生活基础。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课是将学生的已经知识联系起来,体会“面”在“体”上,对于学来说是认识上了一个层次。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会辨认长方形 正方形 圆形 三角形这四种图形。

体会“面”在“体”上。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一)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这一启发,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面”在“体”上。)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3、小结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

【教学反思: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

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

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

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3、找朋友 (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 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

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 圆 三角形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认识图形的教案简短篇十一

1.正确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

2.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区分,了解它们的'用途。

1课时。

1、图片;

2、自己动手做几个你认识的图形;

3、水彩笔。

1.把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拿出来。

2.小组互相介绍。

3.小结学习情况。

1.小组汇报:

一边介绍图形一边拿起实物模型。

2.归纳板书:

长方形圆三角形正方形。

3.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形状的图形吗?

(1)小组交流。

(2)汇报评议。

1.连一连。

仔细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2.涂一涂。

按要求画一画。

3.想一想。

请你接着画下去。

4.数一数。

眼睛看仔细,试做,校对。

认识图形的教案简短篇十二

第第三单元《认识图形》教材分析一年级(下册)教材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其中的圆是曲线图形,其他都是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本单元继续教学直线图形,使学生知道图形的边,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感受图形的变换。编排一次操作型的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给图形知识的教学增添数学文化的内涵。

1. 以“边”为切入口,体验平面图形可以按边的数量分类。

直线图形都有边、有角,图形的特征往往表现在它的边和角上。研究图形的边和角,是建立图形概念,掌握图形特征的重要内容。本单元引导学生关注图形的边,体会有些图形的边的数量相等,有些图形的边的数量不等,从而按边的数量对图形分类。初步认识“几”边形的学习任务比较轻松,教材在适当引导之后,让学生体验数学内容,形成自己的认识。

(1) 安排不同的教学方法,认识多边形。

第26页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教学四边形从已经认识的图形开始,两块地砖的面分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茄子”卡通的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图形的边,通过看看、指指、摸摸等活动体会图形的边,并数出两个图形都有四条边。在这些活动的基础上,接受“豆荚”卡通讲的知识:“它们各有4条边,都是四边形。”“想想做做”第1题从两个方面巩固初步形成的四边形概念,一方面是有四条边的图形才是四边形,没有四条边的图形不是四边形;另一方面是四边形中除了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外,还有以前没有学过的图形。

教学五边形和六边形,采用体验与迁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白菜”卡通问题的启示下,由学生得出: 有5条边的图形是五边形,有6条边的图形是六边形,初步形成“有几条边的图形是几边形”的概念。教材里呈现的五边形与六边形都是两个,其中一个是一般的图形,另一个是正多边形。既接触特殊图形,也接触一般图形,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正确的多边形概念。

(2) 用小棒搭图形,体会几边形有几条边。

在例题里教学了“有几条边的图形是几边形”,“想想做做”第2题继续体验“几边形有几条边”,从而完善多边形的概念。要求学生用小棒分别搭出五边形和六边形,通过“至少要用几根小棒”体验五边形有5条边,六边形有6条边。教学时要强调“至少”,使搭的每条边都只用1根小棒。小棒的长度可以都相等,也可以不都相等,这样就能搭出各种五边形和六边形,使概念的外延得到充分的展现。

(3) 把图形按边的数量分类,获得多边形的概括性认识。

“想想做做”第3题里有九个图形,其中有比较特殊的图形,也有一般的图形,要求统计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个数。把每个图形边的条数写在图形上,一方面能促使学生去数图形的边,另一方面能随时保存数学信息,便于统计。这是从儿童年龄特点和实际状况出发作出的安排。通过统计和填表,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多边形的含义,体会平面直线图形可以按边的数量进行分类。

2. 通过图形的变换活动感受图形的联系与区别,培养空间观念。

折、分、拼、移都是变换图形的常用手段。有些变换,改变了图形的本质特征,由一类图形变成另一类图形。有些变换,并不改变图形的本质特征,仅是非本质属性的变化。因此,变换能让学生在动态中深入地认识图形。

“想想做做”第4题用一张长方形纸依次连续地折,指出每次折出的是几边形。学生照教材里的图示每折一次,手里的图形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是,图形的边的条数有时会增加、有时会保持不变、有时会减少。在边的条数的变与不变中,对多边形的认识趋向深刻。

“想想做做”第5题把一个四边形、一个五边形和一个六边形都分成三角形,说出最少能分成几个。这是一次边想像边操作,在实践中体会规律的活动。“最少”分成几个是十分重要的前提,如果分成的三角形的个数不受“最少”的限制,不仅问题的答案无限,还缺失了思维的价值。为了把原来的图形分成三角形,要在图形内画对角线。在画的过程中能发现,应该从图形的某一个顶点出发,与其他不相邻的各个顶点连线。还能发现四边形最少分成2个三角形、五边形最少分成3个三角形、六边形最少分成4个三角形,图形的边数越多,分成的三角形的个数也多。这些体会的获得,是空间观念的发展。

3. 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激活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数学能力。

适宜学生的开放性问题,能营造体现个性的思维空间,满足学生合作学习和共同发展的需要。“想想做做”第6题在一张正方形纸上剪下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在正方形纸上的位置决定剩下图形的形状特点。学生动手剪,会出现三种情况: 剩下的图形分别是五边形、四边形或三角形。这道题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想到三种情况,也不要求记住各种情况。只要全体学生都认真参与,在班级内会出现剪的各种情况,于是产生交流的兴趣与需要。通过交流,体会剩下的图形形状的多样性,激活思维。

七巧板是传统的玩具,教材编排《有趣的七巧板》这一实践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平面图形,巩固学到的'图形知识;鼓励有个性的思考,培养创新精神;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实践活动分五步进行。第一步认识七巧板,在“茄子”卡通问题的指导下观察七巧板,了解一共有七块图形,其中三角形5块,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各1块;5块三角形的大小不完全一样,2块最大的三角形大小是一样的,2块最小的三角形大小也一样。第二步用七巧板中的两块先拼成正方形,再改拼成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这一步让学生体会七巧板是用来拼图形的,在拼图形的时候,要有选择地使用七巧板,拼法不同,拼出的图形不同。第三步用七巧板中的三块拼成已经认识的图形,并说出图形的名称。通过拼和说,巩固图形知识,体会图形的变换,初步掌握拼法,激发活动兴趣。第四步增加选用的块数,用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六块拼图形。由于选用的块数增加,拼法就灵活,拼成的图形就多样,促进了思维的发散,形成拼图的技巧。第五步用一副七巧板拼图形,拼出的不限于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还可以是其他各种各样的图形。在有趣的拼图活动中,培养初步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认识图形的教案简短篇十三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4页)。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36页的第1,3,4,5题。

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从物体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积木若干;剪刀,印泥,白纸,彩色笔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早上好。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四种图形,请大家认一认,说一说.

(师实物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王国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有平面图形家族.谁认识它们请介绍一下.

2,揭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图形――平面图形。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观察发现,感知“面在体上”

请大家从桌面上拿一块积木,看一看,摸一摸,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你拿的什么体,摸的面是什么形说完后把图形还给组长.

个人汇报。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及分离过程。

2,操作探究,体会“面在体上”

启发再现。

我们通过观察知道,长方体藏着什么形正方体,圆柱,三棱柱呢。

(2)你能利用这些立体图形吧我们刚才见过的图形搬到纸上吗你有什么方法。

(3)个人思考,汇报。

方法:描印画你是怎样想到的。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想到的办法比书上的还要多.

(4)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下面,每个人按照书本34页的方法,画一个你喜欢的图形,一个小组画在同一张纸上,轮着画.一个画完再到下一个同学,小组长拿出纸,小组合作,开始吧.

(5)全班交流。

请第一组和第二组交换欣赏,第三组和第四组交换欣赏.

(6)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把平面图形搬到纸上.请小组长把学具放整齐.

3,我们一起和这些新朋友打招呼吧.

4,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区别呢请读歌谣.

造房子。

捡颗小石子,地上画格子.

长格子,方格子,划好格子造房子.

楼上分给小鸽子,楼下分给小兔子.

思考:长格子指的是什么图形方格子指的是什么图形。

5,变式:聪聪也带来了一些图形,你们看它是长方形为什么。

老师展示梯形菱形,请学生判断。

6,小结:同学们真棒!像孙悟空的眼睛一样,通过观察各种图形的细微不同来区别它们.

三,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1,抢答游戏。

一名学生举高图形,让其他学生抢答。

第二回合:(方法同上)规则:区别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说出它们的名称。

第三回合: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当主持,其他同学说出图形的名称。

小组长举高图形,小组同学抢答。

2,数一数:书本36页第3题。

做这道题目时,该注意什么。

讲评:三角形,圆形有几个。

整个图形像什么用什么图形拼成的。

3,说出下列交通标志是什么形状(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学会看交通标志,可以告诉弟弟妹妹,出门要遵守交通规则.

4,找一找,说一说。

在我们教室里,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呢。

5,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下面给大家介绍小知识――七巧板(课件演示)。

七巧板是有七个图形拼成的,是我国人民的指挥结晶.它能拼不同的图案.看,这个像什么。

认识图形的教案简短篇十四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二册第56~57页“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摸、找、画、说、拼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在拼图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教学过程

活动一运用现实素材引入新知。

师:我们学习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日常生活中你所见到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也可以看看我们上课的这个礼堂的周围有什么形状的物体。

生:在老师的讲台上有长方体,有正方体,还有圆柱体。

生:讲台上的黑板是长方体。

生:易拉罐是圆柱体。

生:我的笔盒是长方体。

……

师:你们的桌面上也有很多物体,请找出你喜欢的物体。

(学生在桌上各自拿起自己喜欢的物体)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生:我拿的是长方体。

生:我拿的是圆柱体。

生:我拿的是正方体。

生:我拿的是三角体。

师:你为什么说这是三角体呢?

生:因为这个物体有一个面是三角形,所以我就叫它三角体。

师:你能给它起这么一个名字真不错,其实这个物体叫三棱柱。

(教师根据学生所拿出来的物体,随机性地在黑板上粘上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师:这些都是我们自己认识的物体,请小朋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有什么感觉?把你的感觉告诉同组的小朋友。

(学生摸各物体的面,并和同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觉)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觉。想说的就站起来说。

生:我觉得这些面摸起来滑滑的,如果不小心,它还会从手上掉下来。

生:我觉得这些面摸起来冰冰的。

生:我摸的是圆柱,它的上下两个面摸起来感觉平平的,中间这个面摸起来是圆圆的、弯弯的。

师:小朋友通过摸一摸,发现这些物体有的面是平的,有的面是圆圆的、弯弯的,也就是曲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平面图形。

(教师出示课题:)

评析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教师并没有局限于书本,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来选择学习的素材。教师所选的素材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物品,这些形状多样的素材,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信息的多样化,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就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教师创设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在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更好地体验出“面”在“体”上,作了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感受“面”从“体”得。

师:哪一位小朋友知道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图形?

生:(齐)长方形。

师:对了,我们可以从长方体的一个面上找到长方形。(从长方体的一个面上拿下一个长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长方体模型的旁边,并板书:长方形)

师:下面请每个小朋友从桌面上找一个长方体。

(学生动手找)

师:请把你找到的长方体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有的学生举的是教师给的学具,有的学生举的是自己的书或笔盒)

师:你能从自己手中的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吗?找找看。

(学生认真地从自己手中物体的面上找长方形)

师:谁找到了?

生:我从这块橡皮上找到了长方形。

师:在哪儿呢?你能摸给大家看看吗?

生:(边说边摸)在这里。

师:还有谁找到了。

生:我在笔盒上找到了6个长方形。

师:你真了不起,在长方体上找到了6个长方形。其他的小朋友呢?

生:(齐) 找到了。

师:好,下面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找到的长方形。

(学生认真地摸自己找到的长方形)

生:(齐)能!

师:好。大家找找看,并把你找到的图形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学生从物体的面上边找图形边告诉同组的同学找到了什么图形)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找到了什么图形?

生:我在圆柱上找到了圆形。

生:我在正方体上找到了6个正方形。

生:我在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生:我在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生:我在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还找到了正方形。

师:这个小朋友真能干,在同一个物体上找到了两种不同的图形。

师:刚才大家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正方体的一个面上拿下一张正方形纸片,贴在黑板上正方体模型的旁边,并板书: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圆柱的一个底面上拿下一张圆形纸片,贴在黑板上圆柱模型的旁边,并板书: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拿出一张三角形纸片贴在黑板上,并板书:三角形)

师:(指着贴出的图形)这些都是小朋友找到的图形,认识它们吗?

生:(齐)认识。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生:一种是形,一种是体。

生:长方体突突的,长方形扁扁的。

生:长方体能站起来,长方形站不起来。

生:正方体有6个面,正方形只有1个面。

师:大家都很了不起,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都是平平的,它们都是物体的一个面。

”体现了教师先扶后放的策略,有效地突破了学生探索的难点。教师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像力,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活动,将原有的生活经验数学化。教师还注重了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了从“体”上找“面”的方法。教师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异同,深化了对两类图形特征的认识,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感知发展到抽象地,进一步体验到“面”由“体”得和“体”与“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通过让学生充分参与操作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三:学会用“体”描“形”。师:下面,请小朋友利用桌面上的物体在纸上描出今天学过的图形。同一小组的小朋友也可以互相合作。

(学生有的自己描,有的两个人合作描,不会的学生有的主动请教会的学生,有的自己打开课本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描的)

师:这个小组的小朋友描得最快,我们就请他们来把描的图形展示一下,并说说是用什么物体描的。生:我用圆柱描出了圆形。

生:我用三棱柱描出了三角形。生:我用正方体描出了正方形。

师:你们真能干。

有效的信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描,这样,学生学会了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化的,每个人都从众多解决问题的策略中选择了适合个人的学习方法。

活动四:体现知识应用于生活。

师: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小朋友相互说说。(同组的学生互相说出自己在哪儿见过这些图形,场面非常热烈)

师:谁来向大家说说?想好了就说。

生:我家电冰箱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铅笔上下的面是圆形的。生:电脑的显示屏是正方形的。生:窗户是长方形的。生:黑板是长方体。

师:对,那黑板的面是什么形?

生:长方形。

生:有些屋顶的面是三角形。

生:有些窗帘是长方形的。

师:确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这些图形,小朋友要学会仔细观察。

评析教师通过提问“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活动五:注重探索与实践。

师:小红利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电脑出示奔跑的动物和节奏感强的音乐,接着屏幕中出现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小女孩说:“小朋友,你们好,我是小红,我利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你们能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图形吗?”)

师:找到的小朋友请说说。生:屋顶是三角形的。生:屋子的门是长方形的。生:屋子的窗是正方形的。生:太阳是圆形的。生:树的叶子是三角形的。生:草地是长方形的。师:对,这幅图的草地是长方形的。师:下面请小朋友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可能和小红的不一样。

(学生合作拼图形,教师巡视,并把拼好的图画展示到黑板上)

师:(问其中一组同学)你们拼的是什么图形?能上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该组的学生选派了一名代表上台说:“我们组拼的是一枝铅笔。用了圆形、长方形和三角形。”接下来各组小朋友都各自纷纷派了代表上讲台来向大家说明本组拼的是什么,用了什么图形)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拼出了这么漂亮的图画,你们个个都成了小小的发明家和设计师了。

评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从事“再创造”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教师在此教学活动中,先呈现出一幅漂亮的图画,创设出一个具有较强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在各组学生发现并找出图画中的各种图形后,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转向下一个实践活动,让各组学生讨论,寻找设计出本组拼图的方案,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拼图。再让各组学生将本组所拼得的图画向全班展示,介绍制作的方法和所用的材料。学生表现主动,拼得的结果丰富多彩,而且能把拼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组织教学,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集体智慧,体现出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助、探索与创新,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六:体现课内向课外开放。师:这节课我们都认识了什么图形?

生:(齐)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师:下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学生闭眼想图形)

评析让学生闭目想像所学的图形,是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发展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

生:(齐)好!

认识图形的教案简短篇十五

1.在用七巧板拼三角形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些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初步获得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感受所拼图形的数学美。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利用七巧板拼出不同形状的图案。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与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一、看图激趣,认七巧板

教师出示下图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与反思

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图案是用什么拼出来的吗?(出示整套七巧板)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与反思

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这套七巧板中都有什么图形?哪种图形的数量最多?

你们想动手拼一拼吗?老师给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套七巧板,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出示例3题目要求):请大家读一读题目,看看你们都知道了什么,是从哪儿知道的。

这里有几个词特别重要,你们发现了吗?谁来说一说?

教师随机板书“一套”“拼”“三角形”“多”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二、操作讨论,积累经验

1.观察想象,初步操作

在动手操作之前,请你先想一想怎么拼,然后再按照你的想法动手拼一拼,看谁拼的三角形最多。

2.交流方法,对比启思

你使用了几块板?怎样拼的?

反馈典型情况:(1)只用2个三角形拼摆;(2)用3块图形拼摆。

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小结:我们在拼的时候,既可以全部使用三角形的板去拼,还可以加入其他形状的板去拼。拼的时候,从用2块板拼开始,拼出了所有2块板的,再增加板的数量,就能拼出更多的三角形了。

3.操作交流,拓展创新

现在,老师请大家再次用一套七巧板拼摆三角形,然后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拼摆的。

教师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根据学生使用七巧板的块数分类汇报。

三、回顾过程,总结方法

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般都是先理解问题,然后通过观察、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地验证、完善我们的想法,找到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的方法。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利用七巧板做一些探索。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课后请大家试着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完成教科书第4页“做一做”的内容,看看用一套七巧板能拼出几个长方形。

《七巧板》一课是一节数学活动课,课一开始,我并没有给学生规定内容,而是让学生充分的解放天性,自己动手拼一拼、摆一摆,创造出美丽的图案,在同学们真的活跃起来,兴趣高涨时,我再出示拼摆任务,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的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是一节快乐的数学课。

认识图形的教案简短篇十六

活动目的:

1、通过此次集体备课,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备课与上课的一体化。

2、通过彼此的讨论和交流,确定数学活动《认识图形》的目标、流程与各环节。

3、使集体备课的过程成为教师合作、实践、创新的研究过程,从而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

活动过程:

一、介绍活动内容。

二、确定活动的重难点目标。

问题1: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大家讨论一下《认识图形》这节活动的重难点目标应该定位在哪里?(教师讨论)。

目标更改为:

1、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重点目标)。

2、学习用圆点进行点数,感知数与量的对应。(难点目标)。

三、讨论教学过程。

问题1: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导入比较合适?(教师讨论:出示实物)。

问题2: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话对四种图形的特征进行概括?

小结:幼儿在生活中接触到许多他们感兴趣的物品,包括吃的、玩的,在《纲要》中指出可以挖掘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一般来说孩子们对所热衷得事物感兴趣的程度更大些,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他们从生活学习中学习物品的形状,这种游戏化的形式能更促进幼儿参与活动。

大家畅所欲言。

小结:刚才大家的讨论都很激烈,通过讨论大家基本达成共识,就是将后面的环节进行替换,换成幼儿用书的操作,通过幼儿的实际操作来加深幼儿对于4种图形的认知。

问题1:活动的重难点目标?

1、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重点目标)。

2、学习用圆点进行点数,感知数与量的对应。(难点目标)。

问题2:活动的导入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的各环节?

1、通过复习圆形和三角形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3、幼儿用书的操作。

问题3:活动的延伸部分?

到区角李,用四种图形来变一变,看看可以变出什么东西?

四、模拟上课。

五、总结:通过今天的集体备课,大家明确了数学活动《认识图形》的目标与教学环节,我们指导并不是所有的教案都适用于我们的孩子,我们要根据班级孩子的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更改和修缮后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认识图形的教案简短篇十七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四年级下册《认识图形》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1?通过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在实验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这是我上的一节研究课,这节课过去好久了,每当我静下心来,总是能感受到同学考虑的气息,我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记录同学灵动的智慧和敏锐的考虑力。每当我和他人交流的时候,我的眼睛里总是闪着光,说话的声音自然就提高了,然后就会沉溺在同学考虑的快乐之中。

朋友都说我是个教育痴,我的幸福来自于同学的考虑和快乐,在这个案例的描述中大家能感受到同学的思维状态给我们的课堂带来的挑战与生机。

对于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同学是不陌生的。因为同学有前面认识角的基础和提前预习的习惯。在了解同学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我的教学思路是:交流—验证—问题—结论。

果然不出我所料,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清楚地说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在这个过程中同学知道了内角这个概念,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怎样才干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于是,我提出研究的问题: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在同学研究前,我们简单交流了验证的方法以和合作学习的要求。这个过程主要是给同学提供研究的方法和合作时需要注意的规则,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种或者几种方法进行验证。在每个小组的成员进行分工交流后,大家开始研究了,我留给同学的时间是8分。

同学的研究开始了,一个个俨然是小科学家,积极主动,非常投入。课堂中少了一份喧闹,多了一份沉静和考虑,偶尔会有一两个同学的争论声,在这轻声的争辩中,同学的思维在研究中不时地进行碰撞。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我轻轻地走进每一个小组,寻找需要我协助的小组和解决问题的地方,我发现大局部小组能很好地进行合作,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有效的小组学习和交流。其中第2小组,不知道用什么方法验证,我给他们提供了方法,进行指导后,小组学习进入正常的轨道。之后,我进入了需要我参与的第5小组,这个小组存在的问题是组长不停地指责组员做得不好,组员在组长的埋怨声中手足无措。我加入这个小组后,首先协助他们确定验证的方法,给每个人分工,然后和他们一起用丈量的方法进行验证。

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来自同学的精彩。

画一个更小的三角形。

一个小组用“量”的方法,即用量角器分别量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把它们加起来大约是180°。他们的丈量结果如下:

这个小组在交流的时候,首先说明了大小钝角三角形指的是形状的大小,接着根据丈量结果得出了一个结论:大的三角形内角和比180°大,小的三角形内角和比180°小。这个小组的意见有一个小组赞成。

话音未落,周启航站起来说,这个结论还需要验证,请再画一个更小的三角形试一试。他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了个很小的锐角三角形,大家屏住呼吸看着他丈量,最后得出丈量的结果是184°,结论推翻。周启航得意洋洋地回到了座位,这时候,问题又出现了。

“周启航,请问你为什么说结论推翻了呢?”

“我觉得这个结论只要举出一个不正确的例子,就可以知道它是不对的,就可以推翻。”

大家点头表示同意周启航的说法,这种数学学习思路很重要,我和时和同学讨论,让他们体会在验证某一结论是否正确的时候,一个正例是不够的,但是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一个结论。

我追问同学还有没有别的问题,同学摇头,看来同学还没有意识到这是误差造成的原因,也没有提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度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个小组的丈量结果,对同学头脑中原有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印象没有造成任何的抵触。我想,这个问题先放一下,我期望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会自然意识到。因为教师需要给同学的思维提供一个发展的空间。

我怎么折不成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研究了“折”的方法。一个小组在实物展台上用等边三角形进行对折,折出三角形三个内角在一条直线上,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针对这个小组的交流,我提出了能不能用这种对折的方法验证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呢?下面的同学用自身剪的三角形纸进行操作,教室里除了折纸的声音,非常恬静。

突然,刘青小声嘀咕了一句:“我怎么折不成呢,对折后它们每两个角之间都有缝隙。”她的这一声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很多同学点头同意。

我在试教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难处置,很多老师建议我省掉这一环节,或者是我在前面做一个示范就可以了,不要同学动手折,这样就不会出现问题了。我想这是同学学习和研究的好机会,老师不能为了上课而上课,回避同学容易出现的问题,于是我保存这个环节,让同学动手折一折,体验这种方法的直观性。

对我来说,这个原因很清楚,假如不能准确地找到三角形的中位线,就会很容易出现上面存在的问题。对于同学来说,先找中位线,再进行对折,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同学对中位线的概念没有准确的认识。针对同学的这个特点,我不用语言的讲解,而是结合教材中折的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演示。让同学在仔细观察、用心体悟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只要同学能用自身的语言描述清楚就可以了,不要求用程式化的语言。

教材中的结论错了。

再一起交流“撕”的方法,即把三角形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形成一个平角,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如下图:

同学在撕和拼的过程中,每两个角之间总是有空隙,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争论,从而我们又回过头来看前面“量”和“折”的方法,也是有很大的误差的,这时候,班若愚提出了自身的疑问:我们用三种方法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是不太准确的,我觉得书上的结论是错的。

这个疑问给同学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对我来讲也是如此,同学虽然能理解误差是不可防止存在的,但是很难正视这个问题,所以对教科书上的结论发生了怀疑,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在大家的交流中,我们获得一个结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在180°左右。

同学的思路在不时地深化,他们不唯书不唯上的精神令我感动,那么怎样把同学的思维引向深入呢?我思索着。

一张长方形纸的启示。

教室里有片刻的恬静,怎样准确计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怎样启发同学利用原有的认知去获得结论呢?当同学思维停滞的时候,教师的作用就是给一个台阶,让他们接着走下去。

片刻后,同学欢呼,立刻悟到可以计算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个发现让同学兴奋,我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给同学: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个结论,得出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吗?只有这样才干验证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这个过程对同学来说是比较艰难的,对同学的思维要求很高,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我已经放弃了预先设计的让他们做一些基本练习的想法,而是放手让他们进一步探索。

放手后的精彩。

同学研究5分后,居然做出来了,虽然只是个别同学,我还是很兴奋。

李佳辉:我们可以沿锐角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对边作高。这样就把一个锐角三角形变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多了四个角,其中两个是直角,两个是锐角,两个锐角其实就是原来三角形的一个内角,这样就等于多了两个直角,所以这个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180°—90°—90°=180°。

李佳辉在展台前边算边讲的时候,同学不时地点头,表示理解,全班同学出现了恍然大悟状。

“老师,我们知道了,钝角三角形也是如此计算的。”

“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只要验证三类三角形的内角和就行了。”

“老师,书上的结论是对的。”

“老师,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老师,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

在同学的欢呼声中,我明白同学真的懂了,不需要我再说什么了。

聆听着同学提出的问题,看着他们把问题存在问题银行里,满脸洋溢着的快乐和幸福,我想他们收获的不只仅是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一种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对数学的一种热爱。

认识图形的教案简短篇十八

1、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知道它们的名称。

2、能在很多的图形中辨认这几个立体图形。

课件,不同形状的积木若干。

一、通过观察,发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

1、出示小朋友搭好的作品,鼓励幼儿说一说:用到了哪些图形?

2、结合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形。

3、引导幼儿观察自己所说的平面图形与搭建作品中的立体图形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

(2)教师小结圆柱体的特征: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2、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分别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请幼儿找出和图片上的哪个图形是一样的?它们叫什么?找一找它们都有几个面?(6个平平的面)。

(2)请幼儿找出它们的不同点。(长方体:长长方方的,大小不一;正方体:四四方方的大小一样)。

三、帮助幼儿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1、分别出示不同的立体和平面图形幼儿说说名字。

2、教师描述一种图形的特征,幼儿猜出相应图形的名字。

四、幼儿操作。

1、分发幼儿操作用书,请幼儿翻到第14—15页。

2、请幼儿看看14页画面上的积木有哪几种,并进行点数,将玩具卡上的数字取下,贴到方框里。

3、再请幼儿看第15页的画面,引导幼儿从数量和积木种类上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积木造型。

认识图形的教案简短篇十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认识图形》教案。

2、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5、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图形》教案》。)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

(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

(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

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

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找朋友 (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 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

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圆 三角形

《认识图形》教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