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文言文三峡翻译(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5:51:31 页码:10
文言文三峡翻译(大全9篇)
2023-11-10 05:51:31    小编:ZTFB

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他们承载着国家的希望与梦想。怎样才能写出一篇既有深度又能吸引读者的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总结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总结写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文言文三峡翻译篇一

(1)郦道元在做官期间,“执法清刻”,“素有严猛之称”,故颇遭豪强和皇族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郦道元在奉命赴任关右大使的路上,雍州刺史萧宝夤受汝南王元悦怂恿派人把郦道元一行围困在阴盘驿亭(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亭在冈上,没有水吃,凿井十几丈,仍不得水,最后力尽,和他的弟弟郦道峻以及两个儿子一同被杀害。

(2)郦道元对所得各种资料先进行分析研究,再亲自实地考察,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古书上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大贵族智伯曾说:“汾水可以淹没魏氏诸侯的都城安邑,而绛水可以淹没韩氏诸侯的都城平阳。”郦道元对此抱着怀疑的态度,亲自沿着这两条河考察,发现汾水河床高,安邑处在东岸低洼处,可能被汾水淹没;而平阳地势高于绛水河床,绛水绝不可能淹没平阳。他又根据各种记载,在“谷水”的注中更正了《水经》以“涧水”为“渊水”之误。郦道元这种细心求真的态度,足以为现代研究者的楷模。

《水经注》其格局壮阔,以西汉王朝的疆域为基础外,还涉及当时许多域外地区,包括今印度、中南半岛和朝鲜半岛若干地区,覆盖面积已超越前人甚广。时间上,上起先秦,下至南北朝。

郦道元将丰富的自然及人文地理有系统地融入广阔的时空架构中,《水经注》因此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以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明清以后,许多学者对《水经注》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掀起了所谓的“郦学”。

3、文学贡献。

郦道元生于仕官家庭,父亲郦范作过青州刺史,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出任尚书郎,以后历任颍川太守,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等职,看来他一生在政治上还是有所建树的。孝昌三年任官右大使时,在阴盘郦道元驿(今希临潼附近)为雍州刺史萧宝寅杀害。郦道元一声生勤于读书和著述。《魏书》卷八十九说:"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但除《水经注》外,其余著作都已亡佚。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他跟随父亲在青州时候,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文言文三峡翻译篇二

一、解释下列加划线的字。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_。

4.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素湍绿潭,回清倒影_。

7.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8.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9.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10.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1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二.解释下列句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写三峡地貌(描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语句侧重写山,突出三峡的________特点。

2.第二段写三峡的夏水,突出夏水怎样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首诗与第二段文字所写的内容相同,这首诗是:题目:《_________》,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段写三峡的冬春之水,突出了冬春之水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四段写秋水,由哪句可知?划出描写三峡秋天景象的语句,这些语句突出了三峡的秋天_______的特点,其中,”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了_______气氛。

6.本文思路清晰,采用了_______结构。

7.对文章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写三峡的全貌,”七百里“三字点[]明了三峡之长,”两岸连山“二句写出山多,”重岩叠嶂“写山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二句写谷深,突出了整个三峡的雄伟气象。

b.文章按照初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其壮丽景色。

峡秋景的肃杀气氛,也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感受。

d.文章使用了大量极丰富表现力的词语,语言清新俊逸。

三峡答案。

一.解释划横线的字。

1.从、由/通”缺“2.如果/阳光3.漫上/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4.有时/早上/傍晚5.即使/飞奔的马/驾/认为、觉得/快6.急流的水。

7.极高/山峰/冲刷8.水情/树荣/山高/草盛/真、实在。

9.早晨/清凉/寂静10.连续/延长11..停止、消失。

二.解释:答案略。

三.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隐蔽天日/连绵、高峻(多、高)。

2.水大流急。

3.《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素湍绿潭(回请倒影),情荣峻茂(良多趣味)。

6.总分结构。

7.b。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绝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连续延长,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文言文三峡翻译篇三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平东将军、青州刺史、永宁侯郦范之子,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

郦道元故居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境内。

在郦道元兄弟五人中,道元为长,承袭其父永宁侯爵位,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害于关中(今陕西临漳县)。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郦范年少有为,在太武帝时期给事东宫,后以卓越才能成为优秀的军师,曾经做过平东将军和青州刺史。郦道元也先后在平城(北魏前期的首都,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阳(北魏都城于公元493年南迁至此)担任过骑都尉、太傅掾、书侍御史、御史中尉和北中郎将等中央官职,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担任过冀州镇(今河北省冀县)东府长史、鲁阳郡(今河南省鲁山县)太守、东荆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刺史、河南(今洛阳)尹等职。

郦道元前半生,北魏正值鼎盛时期。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之后,经过献文、文成等诸多帝王的励精图治,至后来的北魏孝文帝的积极改革,北魏国力日渐强盛。郦道元也跟随孝文帝等人致力于统一大愿的实现。然而,在孝文帝死后,北魏从500年开始,国内矛盾又开始高涨起来,逐渐走下坡路,至527年,六镇叛乱,四方骚动。在国家正值多事之秋的时候,郦道元慷慨殉国。长空孤雁鸣,秦山鸟悲歌,在流星闪过之时,一代英豪就此陨落。

文言文三峡翻译篇四

同学们,大家认识这个字吗?峡,何谓峡?两山夹水的地方,说到峡,风光最为旖旎迷人的那当属“三峡”,曾经有外国朋友问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中国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在哪?他脱口而出——三峡。为什么三峡在余秋雨的眼中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跟着我们的导游——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一起去神游一番,去揭开三峡神秘的面纱,准备好了吗?那去之前我们先熟悉一下环境,先看一段有关三峡风光的短片。

(屏显:三峡风光[配乐])。

老师解说: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公里,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三峡全长192公里,指的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它奇景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给了古今诗人无限的笔意和灵感,诗仙李白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走进三峡。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过渡:说三峡的景美,其实郦道元的文字更美,理学大家朱熹说,读书三到,谓眼到、口到、心到。须读的字字响亮。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看准字形,若有把握不准的字音,可以对照注释上的读音或是借助字典,也可以和同桌交流。

请一个同学试读,其他同学点评。

2、二读课文,品味三峡的美。

(1)过渡:文章不厌千回读,但为什么三味书屋里的孩子,读的人声鼎沸,还是觉得索然无味、味同嚼蜡呢?因为不理解其中的意思,看来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除了读我们还要理解其中的意思。

那既然这样我们就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细读课文,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疏通文义,小组讨论时,采用每人轮流说一句的形式,如果小组讨论中发现有争议的地方用圈注出来,待会我们在全班交流。

(时间5分钟)。

(2)过渡:同学们讨论的很激烈,我仿佛已经看见思想与思想碰撞的火花了,一起来看这几句?有疑问吗?(两段文字)。

1、那这几句写了三峡的什么呢?

山水。

2、山的特点呢?

山的特点:长、多、高峻。

水的特点:盛大、清澈、激荡、迅疾。

过渡:耳听为虚、眼见实。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想不想亲眼见见三峡的山、水呢?(一组山、水的图片)。

例:三峡美,美在山。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过渡:山是高峻的,水是盛大、迅疾的,那读山的时候如何读呢?

山:静,读的舒缓。

水:动,快、声音大些、有气势。

(一泻千里的江水、既使人感到惊心动魄、又让人感到豪气万丈)。

我们说男孩子要象山一样伟岸,女孩子要象水一样灵动,我们请男孩子读山的部分,请女孩子读读水的部分。

过渡:除了写山、写夏水之外,还写了三峡的其他季节的景色,一起来看一下,请一个同学口头翻译一下,其他同学补充。

1、先看春冬之景,特点?

幽美给人一种色彩斑斓、欢快明朗的感受。

2、如何读?

轻松、平缓、稍稍明快点。

3、在看写了寒秋的景色,特点?

肃杀、悲凉、寒气透骨。

4、如何读?

慢、低、哀伤。

3、三读课文,领悟三峡的美。

(学生评价)想模仿吗?

请学生准备一下,教师为其配上音乐,学生评议,教师总结。

三、感悟三峡。

过渡:“知者乐山,仁者乐水”,郦道元在《三峡》中描写水。

现代作家刘白羽在《长江三峡》中描写三峡的水“万水奔腾,冲进峡口,便直奔巨礁而来,你可想象得到那真是雷霆万钧。船如离弦之箭,稍差分厘,便会撞得粉碎。现在,这巨礁早已炸掉。不过,瞿塘峡中依然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旋涡。船从旋涡中冲过,只听的一片哗啦啦的水声······”

我觉得:这里应该补充三峡中描写水的句子:才有比较。

两组描写水的句子,你喜欢那一组为什么?

四、总结本课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三峡的山险峻壮丽,三峡的水清澈迅疾,三峡山美水美,然而在我们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三峡仅仅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祖国有这么多美丽的山有这么多美丽的水,我们爱三峡,更爱我们美丽富饶的祖国!

好,本节课就暂到这里,谢谢。

来看看我们的作业。

五、布置作业。

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文言文三峡翻译篇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同:泝)。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巘写作:山献)。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文言文三峡翻译篇六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撰《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阙:通“缺”。

3、亭午:正午。

4、夜分:半夜。

5、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6、襄:上。

7、沿:顺流而下。

8、溯():逆流而上。

9、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10、疾:快。

11、素湍():白色的急流。

12、回清:回旋的清波。

13、绝巘():极高的山峰。

14、飞漱():急流冲荡。

15、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16、晴初:天刚晴。

17、霜旦:下霜的早晨。

18、属()引:接连不断。属,动词,连接。引,延长。

文后练习:

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重岩叠嶂夏水襄陵乘奔御风。

文言文三峡翻译篇七

一。解释划横线的字。

1、从、由/通"缺"2.如果/阳光3.漫上/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4、有时/早上/傍晚5.即使/飞奔的马/驾/认为、觉得/快6.急流的水。

7、极高/山峰/冲刷8.水情/树荣/山高/草盛/真、实在。

9、早晨/清凉/寂静10.连续/延长11.。停止、消失。

二。解释:答案略。

三。回答问题。

1、自三峡七百里中……,隐蔽天日/连绵、高峻(多、高)2.水大流急。

3、《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素湍绿潭(回请倒影),情荣峻茂(良多趣味)。

文言文三峡翻译篇八

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9、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从视觉角度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1、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2、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3、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轻风,(仍然)不认为快。

2、回清倒影。

*回旋的清波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绝巘多生怪柏。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峡谷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子夜时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3、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异。

4、本文的中心是: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

5、作者先写夏季景色的目的是:首先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和蓬勃的活力。

6、为什么后写秋天?

*目的在于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风致。

7、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8、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9、作者写三峡秋景什么最突出:猿啸。

10、本文写凄异哀转的猿声的目的是:使哀愁和悲秋融为一体。

11、渔歌使用的修辞方法是引用,其作用是强调、渲染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

12、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13、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14、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鬼谲的山水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

15、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主要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

1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表达了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文言文三峡翻译篇九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文学家。郦道元出生于一个世代士官家族,其父郦范是北魏的显要官员,曾任青州刺史、尚书右丞等职,爵位从男爵、子爵直到公爵。道元幼年随父赴任。父去世后他继任其爵位,被封为永伯侯,历任太尉掾、侍御史、冀州镇东府长史、颍州太守、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黄门侍郎、侍中兼行台尚书、御史中尉等职,在任关右大使时为雍州刺史萧宝寅所害。

郦道元晚年时撰有《水经注》40卷,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由于史载简略,对郦道元的生平事迹资料疏缺。《魏书》、《北史》郦道元传中,均不载其生卒年代,因而对郦道元一生中的重要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明清以来,研究《水经注》不乏其人,唯独对其作者缺少系统的探索,以致他的生年至今还是个谜。其实搞清郦道元生年对研究他的经历、思想、学术等方面都有着密切关系。然而,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的人还不多。目前各种辞书、专着、人物传记和报刊中,凡述及郦氏生年时都打上问号,当然学术界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一种说法是清末民国初杨守敬认为道元卒于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年42,上推生于太和九年(485年)(见《水经注疏。巨洋水》),另一种说法认为郦道元的父亲郦范约生于北魏神麔初(428年),男子30而娶,10年而字,从而推测道元生于皇兴元年(467年)(丁山《郦学考序目》,中央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2年)。还有一说认为史载郦范太和中任青州刺史时道元为总角之年,假定郦范任职于太和二年(478年)至太和十二年(488年),则总角之年如在三四年,推断道元生于和平六年或皇兴元年(466——467年),如在十年左右,则生于延兴初年(472年左右)(赵贞信《郦道元之生卒年考》,载《禹贡》七卷一二三合期,1937年)。也有以道元生年为北魏皇兴三年(469年)说(日本1955年出版《世界历史事典》23卷)等。

上述几种说法,以赵贞信之说在学术界几成定论,在我国的公开出版物中有关郦道元的。生年均采用此说,如《辞海》:“郦道元(466或472)”;侯仁之、黄盛章在《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水经注”选释的说明中:“至于道元生在何年,史无明文,据推求或在北魏和平六年(465年),或在延兴二年(472年),享年五十六岁或六十二岁。”直至1980年赵永复发表了《郦道元生年考》(载《复旦学报》历史地理专辑)一文,提出不同看法。

认为杨守敬谓道元卒年42岁,上推其生年为太和九年有误。据《水经。河水注》道元自叙太和十八年(494年)任尚书郎,曾随高祖北巡,依杨说道元生于太和九年,时年仅10岁,显然是不正确的。丁山之说原系推测之词,论据较薄弱。赵贞信之说主要的根据是郦范任青州刺史的时间,但他所考据郦范可能任青州刺史前后达10多年,考虑到对道元总角估计也会有出入,因此,郦道元的生年前后就要相差更多,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够精确。文章对太和共二十三年历任青州刺史的人逐加考证,从而确定郦范任青州刺史的时间为太和八年(484年)至太和十二年(488年)间,比赵贞信之说前后缩短七八年,另对郦道元总角之年(古人在未成年前儿童之称谓)加以论证,据《水经。巨洋水注》:“先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余以总角之年,侍节东州,至若炎夏火流,闲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桂笋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亦畅……。”这时道元正是少年时期,杨守敬以道元总角之年为15岁,赵信假定为十四五岁,与实际情况相差不远,但哪范任青州刺史约4年,因而要确定道元15岁时是在郦范任职之初或任职之末。据《水经。灅水注》、《魏书。穆罴传》等,道元任尚书祠部时与宜都王穆罴同拜北郊,其时间约在太和十四五年,郦道元15岁时似在郦范任职青州之初。如在任职青州之末,太和十五年时道元尚未成年,不可能任尚书祠部之职。据上得出郦范在太和八年至十二年间任青州刺史,如太和八年时道元为15岁,由此上推,当生于皇兴四年(470年)左右。这一说法提出了郦道元生年的确切年代,是以前所不曾有的,但能否推翻赵贞信几十年来的传统说法,尚需经学术界的认可。有人就不同意用总角之年用以推定郦道元的生年。陈桥驿在《郦道元》(载《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一文中指出:郦道元生于何年,历史上没有记载,由于“总角”一词泛指童年,并无确切的数量概念,所以无法由此推算他的出生年代。历来不少撰述,都曾引过这一段文字(按指上文所引《水经。巨洋水注》载郦道元“总角之年”的材料)。

推测郦道元的生年,其实都并不可靠。虽然作者没有提出郦道元当生于何年,但显然他是不同意以上诸说中推断的观点的。由此,在没有发现新的材料之前,用确凿的证据,提出一个比较符合郦氏生年的实际情况,真正揭开1500多年前的谜底,恐怕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