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传统节日教案简短(通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1:24:27 页码:12
2023年传统节日教案简短(通用10篇)
2023-11-13 11:24:27    小编:ZTFB

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能够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教案的编写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教案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期望您通过教案的使用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节日教案简短篇一

1、 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们来认识、了解新年,知道新年的象征意义。

2、知道过了新年又长一岁了,自己可以做很多力所能及的事了。

通过组织谈话、观看大人们的庆祝活动、学习歌曲和儿歌来了解认识元旦。

新日历一份,以及大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迎接新年的cd片。

活动一:了解新年

(1)出示日历讨论:

一月一日是什么节日?有什么象征意义?

(2)观察碟片:大人们怎样迎接新年的到来?

(3)我又长大一岁了,应该自己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了?

活动二;学习《新年好》歌曲

(1)看cd讨论:人们是怎样过新年的?新的一年你最想说什么?(锻炼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2)欣赏歌曲《新年好》。

(3)学唱歌曲。

(4)为歌曲配上动作,随音乐载歌载舞。

活动三:试一试

试着学习用英文唱《新年好》

看着cd上热闹的场面,孩子们兴趣很浓,感到非常新奇、有趣,歌曲

学的也非常的快。对用英文唱《新年好》也很有激情。

传统节日教案简短篇二

1、了解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风俗以及文化等,了解社会、风土人情,引领孩子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动手制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分享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

1、活动内容:

1、阅读有关中国节日的文学作品。借鉴古代蒙学读物和古代的诗词、文学作品、神话传说,扩大阅读面,积累与中国传统有关的成语典故、趣联妙对、古诗词名句、谚语、歇后语等,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

2、了解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历史名人。很多的节日与一定的历史名人联系在一起,这为节日增添了更多的人文色彩。比如屈原之于端午节等,了解这些历史名人,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熏陶自己的品格。

3、了解民俗风情。通过课内的学习和课外的调查了解一些重大的节日的由来和民间习俗,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制作有关传统节日的手抄报,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人文魅力。

2、活动范围。

学校、家里、图书馆等。

3、活动方式:

调查访问,查找有关资料,制作手抄报。

4、组织形式。

可以采取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的方式。

1、活动前提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去索取材料,教师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与传统文节日相关的知识。

让学生科学、有礼貌的进行调查访问。准确、及时的汇总、分析资料。有问题与困惑时学会寻求帮助与合作。然后制作手抄报,教师适时指导。但不要过多的干预学生的想法。

3、活动后总结。

交流本次研究活动的体会、收获以及感受等,评选出优秀学生。

1、学生外出活动时,注意过往车辆。下雪后,路面比较滑,注意安全。

2、如果是同学结伴活动时,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不能大声喧哗,随意打闹,更不能发生争执。

3、制作手抄报时,用文具时要注意安全。

传统节日教案简短篇三

1.了解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风俗以及文化等,了解社会、风土人情,引领孩子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动手制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分享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

1、活动内容:

(1)阅读有关中国节日的文学作品。借鉴古代蒙学读物和古代的诗词、文学作品、神话传说,扩大阅读面,积累与中国传统有关的成语典故、趣联妙对、古诗词名句、谚语、《·》歇后语等,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

(2)了解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历史名人。很多的节日与一定的历史名人联系在一起,这为节日增添了更多的人文色彩。比如屈原之于端午节等,了解这些历史名人,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熏陶自己的品格。

(3)了解民俗风情。通过课内的学习和课外的调查了解一些重大的节日的由来和民间习俗,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制作有关传统节日的手抄报,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人文魅力。

2、活动范围。

学校、家里、图书馆等。

3、活动方式:

调查访问,查找有关资料,制作手抄报。

4、组织形式。

可以采取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的方式。

1、活动前提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去索取材料,教师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与传统文节日相关的知识。

2、活动中指导。

让学生科学、有礼貌的进行调查访问。准确、及时的汇总、分析资料。有问题与困惑时学会寻求帮助与合作。然后制作手抄报,教师适时指导。但不要过多的干预学生的想法。

3、活动后总结。

交流本次研究活动的体会、收获以及感受等,评选出优秀学生。

1、学生外出活动时,注意过往车辆。下雪后,路面比较滑,注意安全。

2、如果是同学结伴活动时,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不能大声喧哗,随意打闹,更不能发生争执。

3、制作手抄报时,用文具时要注意安全。

传统节日教案简短篇四

2、能积极用语言描述过节时的特点。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ppt。

1、谈话引题。

很久以前,我们的爷爷的爷爷,他们小时候不能和我们现在一样过儿童节、圣诞节,不过他们也会过节,那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2、出示ppt,展示传统节日画面。

(1)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2)师:春节我们会做些什么事情?

幼:贴春联、挂灯笼、拜年、逛庙会……。

出示ppt,帮助幼儿更直观地感受节日的氛围。

(3)依次出示其他节日。

3、总结。

这些传统节日,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每年都会过这些节日,我们回家到日历本上去找找,不要错过下一个节日哦。

传统节日教案简短篇五

1、通过对我国传统民族节日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

2、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3、学习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培养问题思考和探究的习惯。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及象征意义。

难点:感受中国文化的传播及其传承与发展及文化的多元性。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首诗,你知道是描写的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展示你的答案!

二、学习春节风俗

1、干干净净迎新年

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我们淮海地区跟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淮海地区在哪一天进行扫尘迎新年呢?它有什么典故呢?

老师这有几张图片,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看我们装点一新的农家小院是什么样子?

2、红红火火闹新年

看了刚才的图片,你在小院的大门上都看到什么了?它好看吗?那为什么要贴这些东西呢?原来它有好多典故的,下面就听老师来给大家讲一讲。

(1倒贴“福”字

(2贴门神

(3动手做一做,你能为敬老院的老人们设计几幅春联吗,也让老人们高兴高兴。

3、平平安安守新年

说一说:你放过爆竹吗?放鞭炮时很危险,都要注意些什么呢?

4、团团圆圆大拜年

过年时,在大年初一你们都干些什么呢?拜年时你得到压岁钱了吗?

关于拜年和压岁钱,老师还有两个典故呢,下面听老师讲一讲。

想一想:你得到了压岁钱,,是怎样合理地使用压岁钱的呢?相互交流,请各小组派代表来讲一讲。

三、活动与探究

1、请结合你的经验设计一个最佳的欢度春节方案:

请设计一个最具创意的过节方案。

请设计一个最实惠的过节方案。

请设计一个最开心的过节方案。

2、设计一张贺年卡,寄给你的家人和好朋友。

传统节日教案简短篇六

1.通过对我国传统民族节日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

2.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3.学习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培养问题思考和探究的习惯。学习重、难点:

了解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及象征意义。

感受中国文化的传播及其传承与发展及文化的多元性。

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首诗,你知道是描写的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展示你的答案!

1、干干净净迎新年

2、红红火火闹新年

看了刚才的图片,你在小院的大门上都看到什么了?它好看吗?那为什么要贴这些东西呢?原来它有好多典故的,下面就听老师来给大家讲一讲。

(1)倒贴“福”字

(2)贴门神

(3)动手做一做,你能为敬老院的老人们设计几幅春联吗,也让老人们高兴高兴。

3、平平安安守新年

除夕之夜,你们家都会做些什么呢,请大家交流交流,然后,给大家汇报汇报,看看大家有相同点吗?(畅所欲言)

说一说:你放过爆竹吗?放鞭炮时很危险,都要注意些什么呢?

4、团团圆圆大拜年

过年时,在大年初一你们都干些什么呢?拜年时你得到压岁钱了吗?

关于拜年和压岁钱,老师还有两个典故呢,下面听老师讲一讲。

想一想:你得到了压岁钱,,是怎样合理地使用压岁钱的呢?相互交流,请各小组派代表来讲一讲。

1、请结合你的经验设计一个最佳的欢度春节方案:

请设计一个最具创意的过节方案。

请设计一个最实惠的过节方案。

请设计一个最开心的过节方案。

2、设计一张贺年卡,寄给你的家人和好朋友。

传统节日教案简短篇七

了解与春分有关的习俗,感受春分带给我们的文化情趣。

通过收集春分的材料,传承民俗文化,建立起对家乡浓厚的感情。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独特情趣。

1.教师准备:了解各地有关春分习俗。有关春分习俗的图片,各种与春分活动有关的文字介绍。

2.学生准备:向老人询问民间流传的与春分有关的谚语、习俗。

惊蛰简介:(课件、春分的图片)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所不同的是北半球是春天,南半球是秋天.春分是24节气中的第4个节气,是春季6个节气中的第4个。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春分节气习俗:吃春菜

岭南风俗

昔日四邑(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春分节气习俗:送春牛

春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春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春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春官”。

春分节气习俗:粘雀子嘴

春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元,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元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春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春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春分诗句

《春分》

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春分

作业 回家给家人介绍春分的习俗

小百科:春分也是节日和祭祀庆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周礼天子日坛祭日。

传统节日教案简短篇八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习端午节化,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向屈原学习,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活动时间:6月11日。

活动前准备: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故事、多媒体课件等。

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端午节的由、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迎端午,缅故人,扬传统”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活动一】端午说由。

(一)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2.关于端午节的由,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二)端午讲故事。

1.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2.关于端午节故事传说很多,你们知道哪些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吗?学生讲述端午节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屈原投江》。

3.主持人小结。

【活动二】端午话习俗。

(一)赛龙舟。

1.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学生自由交流)。

2.你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多媒体课件:赛龙舟)。

3.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比赛?(学生交流)。

(二)话粽子。

1.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学生介绍粽子的由。)。

2.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多媒体课件:粽子)。

3.我国各地方的粽子还各有特色。

4.主持人小结。

【活动三】端午赛诗会。

1.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节还被称作“诗人节”。

2.请几位学生朗诵端午节的诗篇。

(1)《端午》唐(2)《五月五日》梅(3)《端午节的怀念》。

3.主持人小结:千百年,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国有关端午节民俗化领域中,大家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活动四】谈感受,激发情感。

1.今年端午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过的?(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主持人总结: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让我们世世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他,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

【教师总结】通过这次主题班会,不仅是同学们,包括老师自己都对端午节加深了了解。我就以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段话结束今天的主题班会,也希望同学们用这段话勉励自己,在小学阶段最后的时间里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学。

传统节日教案简短篇九

1、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们来认识、了解新年,知道新年的象征意义。

2、知道过了新年又长一岁了,自己可以做很多力所能及的事了。

通过组织谈话、观看大人们的庆祝活动、学习歌曲和儿歌来了解认识元旦。

新日历一份,以及大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迎接新年的cd片。

活动一:了解新年。

(1)出示日历讨论:

一月一日是什么节日?有什么象征意义?

(2)观察碟片:大人们怎样迎接新年的到来?

(3)我又长大一岁了,应该自己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了?

活动二;学习《新年好》歌曲。

(1)看cd讨论:人们是怎样过新年的?新的一年你最想说什么?(锻炼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2)欣赏歌曲《新年好》。

(3)学唱歌曲。

(4)为歌曲配上动作,随音乐载歌载舞。

活动三:试一试。

试着学习用英文唱《新年好》。

看着cd上热闹的场面,孩子们兴趣很浓,感到非常新奇、有趣,歌曲。

学的也非常的快。对用英文唱《新年好》也很有激情。

传统节日教案简短篇十

1.收集有关冬至的传说、民俗,通过收集材料,真正理解“冬至大如年”的含义。

2.感受冬至节的喜庆,增强学生互助合作的能力,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

3.让学生了解并认同冬至节,喜爱传统节日,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通过收集冬至的材料,传承节日文化,建立起对家乡浓厚的感情。

1.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与冬至有关的资料。

2.向老人询问民间流传的与冬至有关的习俗。

1. 背诵《节气歌》

同学们,你们能背一背《二十四节气歌》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琅琅上口的节气歌不仅韵律优美,而且包含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你知道它的含义吗?

2.学生交流关于节气的信息。预设: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气。冬至这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冬至是冬天最冷的时候,过了冬至开始“数九”,九九八十一天后,就真正感受到了春天。

(这样将课前准备的信息进行交流,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说说冬至。板书:冬至。

简介冬至的由来、俗称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冬至前是大雪 冬至后是小寒,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所以被称为“活节”;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冬至十天阳历年(元旦)。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冬至”又称为“冬节”。

(教学形式:学生介绍,教师用课件的形式同步呈现相关信息。)

过渡:为什么古代的节日还能保留至今?让我们一起用传说和习俗来“说冬至”吧!

1.用传说说冬至。主要有:

传说一:冬至馄饨夏至面。(见补充材料)

传说二:冬至吃狗肉。 (见补充材料)

传说三: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饭。(见补充材料)

传说四:冬至吃饺子(见补充材料)

2.用习俗说冬至。主要有:

(1)习俗一:祭天迎日、缅怀祖德——冬至之祭(见补充材料)

(2)习俗二:新装雍容、衣饰应景——冬至之农(见补充材料)

(3)习俗三:葭灰土炭、图歌消寒——冬至之娱(见补充材料)

(4)习俗四:盛情敬师、赠袜履长——冬至之礼(见补充材料)

(5)习俗五:精心宁神、食疗养生——冬至之养(见补充材料)

3.各地冬至习俗有不同

(1)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2)苏州人过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冬至团”。亦称“冬至丸”。流行于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阳历12月2日前后)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萝卜丝等作馅,包成团,称作“冬至团”,并馈赠亲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团圆的意思。

苏州人过冬至——吃馄饨忆西施

(3)宁夏:冬至吃“头脑”,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1.交流:引领学生走进冬至节,齐过冬至节,交流自己的父辈和祖父辈是怎样过冬至的。

2.回忆:自己家里是怎样过冬至的。要求学生在冬至节节庆之际,偕同家长齐过冬至节,让学生在当天撰写日记、作文等,将择优评奖。

1. 畅想:下一个冬至,你打算怎么过?

2. 结合时令要求学生在冬至节节庆之际,偕同家长齐过冬至节,让学生在当天撰写日记、作文或描绘出你最向往过的冬至的情景。

1. 体验:跟家长学会做馄饨或水饺,感受冬至节的喜庆,增强学生动手的能力。

2. 讲述:给弟弟妹妹讲述有关冬至的传说和习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