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课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范文(实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0:52:17 页码:9
最新课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范文(实用20篇)
2023-11-24 10:52:17    小编:ZTFB

写一份总结可以让我们时刻保持警醒,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怎样处理人际关系,让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融洽?阅读这些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写作技巧和要点。

课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一

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咬文嚼字》教案。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xx。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生:也有,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师: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标。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四、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五、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课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二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上获得一些启示。

一、导入新课。

二、投影材料。

三、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上面的分析是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表达的观点,我们已经和朱先生达成共识。

《汉语大词典》。

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3、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朱光潜先生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义。

读课文,找一找朱先生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明确:不能懒刻苦自厉推陈出新求思想感情的精练与吻合。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找一些用字精当的例子,体会妙处。

3、思考练习。

课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三

1.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文章的能力,分析课文的实例,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

2.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并体会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写作和阅读学习中“咬文嚼字”。

1、讨论法。

一、导入。

选词填空,将这首元曲变完整。

塞鸿秋·浔阳即景。

(元)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线电练箭淀。

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二、文章疏理。

提问:文章列举了哪几个“实例”?分别说明了哪些“道理”?

学生讨论。

明确:

实例:郭沫若改字。

王若虚改《史记》。

韩愈劝改“推”为“敲”

苏轼写《惠山烹小龙团》。

“套板反应”

道理:

1.郭沫若改字: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2.王若虚改《史记》:繁简不同情感不同。

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3.韩愈劝改“推”为“敲”:“字眼不同情感不同。

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4.苏轼写《惠山烹小龙团》: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5.“套板反应”:套用滥语全无新奇。

小结: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总结作者观点: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朱光潜。

三、品味鉴赏。

结合经典文学作品,品味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观点,学生讨论完成。

1.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例子:《祝福》。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修改句:

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明确:原文在句式上使用倒装,把“内有一个破碗”“空的”和“下端开了裂”独立出来,增强了表达效果,把祥林嫂的悲惨处境呈现在读者面前,寄予了作者的强烈的同情。

2.繁简不同情感不同。

例子:《社戏》。

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修改句:

于是看许多人唱,看许多人打,从九点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明确:原文并不是冗长,而是体现了作者在等待“叫天”这一角色登场的过程中焦急、无聊、无可奈何又带点急躁的心情。如果改动了,就不能体现了。

3.字眼不同情感不同。

例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冲)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林冲)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密!

明确:一个“紧”字,一写雪片之大之重,又写风助雪势,写风雪天之凛冽、严峻。该字写环境,言简意丰,渲染紧张气氛,烘托勇武英雄形象。

四、对接高考。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下列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1.有人说“稳泛平波任醉眠”中的“任”字用得好,你同意吗?为什么?

明确:同意。“任”字即“任意”““随意”“任凭”之意,形象的描绘出西湖风平浪静的美景,作者徜徉在湖面,喝酒尽兴后安心躺在船上睡觉,任凭小船平稳的在水上自由漂行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恬适、自在的心情。

2.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答案示例:

“教书”改为“从教”;

“光临”改为“前往”或“参加”;

“惠赠”改为“奉上”“奉送”或“敬赠”;

“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斧正”;

“快来了”改为“将至”或“将临”。

五、课堂小结。

作者提倡阅读和写作要“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说,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六、作业设计。

这首小诗的语言极富魅力,请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写一篇小短文对这首小诗“咬文嚼字”。

雪夜。

吴秋山。

孤馆的灯是青的,

窗外,垂下雪的珠帘。

炉火伸出了蛇舌,

舐着室中的冷味。

又是残夜梦回,

枕畔的书瘦损了。

远处掷来一片狗吠,

击破沉寂的夜网。

课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四

学习目标:

1、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学习方法:

1、探究学习法。

2、讨论交流法,具体采用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

重点难点:

熟读文本,发掘教材文本内容,以课文为例子,通过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导学内容:

一、“你是”和“你这”,哪句表现力更强?

1、阅读剧本《屈原》,简述婵娟骂宋玉的相关情节。

2、反复诵读比较下列两个句子,看看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二、你支持谁,王若虚还是朱光潜?

1、阅读理解《史记》太史公曰一段文字: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2、阅读《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前后文字: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三、“推”和“敲”,到底哪个好?

1、阅读诗歌《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2、阅读课文:朱光潜先生认为“推”和“敲”,到底哪个好?其观点是否成立?

3、联系全诗分析,你认为“推”和“敲”到底哪个好新课标第一网?

课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五

2、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

三、提名阅读。

四、分析课文。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

明确:

例 子分 析道 理。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

本文在语言上也有若干值得推敲的地方,教师一一指出。(见另文)。

【教后感】。

课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六

藉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作者对“套板反应”很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板反应”正是许多学生的通病,因此应该作为教学重点。

据此,本文教学目标可确立为以下几个层面:

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拟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内讨论两大板块。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

三、提名阅读。

四、分析课文。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并填表。

明确:

例子分析道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明确:本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先援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对本文“咬文嚼字”

本文在语言上也有若干值得推敲的地方,教师一一指出。(见另文)。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不过由此获得的几点感受当可作为进一步“活动式”教学实验的经验。

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二、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好活动程序,活动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课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七

1cd(a“不能捉摸”错,原文是“不易捉摸”b、原文是“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e、原文是“大半都由”)。

2、b(a、原文是比喻c、这是“套板反应”d、原文为“只有……才”)。

3、参考答案:(1)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2)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每一点2分)。

4(1)本着咬文嚼字的精神,随处留心玩索。(2)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3)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满分。)。

课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设计思想】《咬文嚼字》是一篇结构谨严、内涵丰富的文化随笔。朱光潜先生旁征博引,讲述了写文章时应该炼字的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又能随着作者的理性思考,感受文章蕴含的“理趣”。秉承先生的求真精神,锻炼自己的质疑能力。本节课力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经典诗句,感受炼字的妙处。尝试运用课文的观点解决在文艺欣赏创作方面问题。

【教学内容分析】学习本课,引领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很清晰,在事例前后均有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这些语句,综合提炼作者的观点。达到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目的。调动学生已有的审美知识和经验,理解文章的内容,并自觉运用本文的观点进行鉴赏、修改、创作练习。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咬文嚼字》中的一些语句可能失之偏颇,引导学生能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跳出来,对某些字句做出评价,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首次接触文化随笔,对文中丰富的诗句、成语、文化现象感到陌生,在阅读上产生排斥感,进而也就不能深入钻研课文。针对此种状况,教师引领学生通读全文,筛选重要信息,抓住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概括总结课文观点。

能力目标:从作者的观点中获得启示,品味炼字的妙处。体会作者提出的“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主张,并将其运用于修改和创作练习中。

德育目标:培养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从课文中发现疑点,培育质疑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总结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品评诗句,体会作者观点。运用本课所学内容完成修改和创作练习。

【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ppt课件。

一、导入。

二、创设情境具体分析炼字炼意。

4.以上是三个咬文嚼字的实例。你对“咬文嚼字”有什么认识?

三、提炼观点。

1.作者对“咬文嚼字”有何种理解,其实质是什么?

2.再一次选美大赛上,两位选手即将登场。下面是主持人对她们的介绍,你更期待见到哪一位?a.这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b.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阅读第六、七两段讲了什么问题?两个例子从什么角度阐明道理。

3.默读第八段,思考咬文嚼字的态度、方法、目标是什么?

四、运用。

1.比较下列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a.红杏枝头春意浓b.红杏枝头春意闹。

2.欣赏唐代诗人齐己的《早梅》。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为第四句填一个字。

课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九

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需要铸造。本课作者朱光潜先生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阅读写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既有理论上的点拨,又有示例上的阐述说明,同时不乏趣味性。

2、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涉及表达交流运用诸方面。据平时了解,学生的阅读面不是很广,写作上基本表达还行,流畅度上没有太大问题。至于语言的推敲锤炼、表达技巧等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需要增强“咬文嚼字”的意识,需要培养一种谨严的精神。不管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都应对他们理论和实践上的引导,提高其语文综合素质。

1、理解“咬文嚼字”的本意、引申常用义,及其作者的解释。

2、了解字词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炼字也是锤炼思想感情。

3、提高速读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4、对文章分析评价,借鉴其由表及里的艺术手法。培养正确运用语言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意识。

1、重点。

理解文中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对应融合。

根据自己的经历及认识评价作者的看法和分析。

2、难点。

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情感。

据文章观点及内容获得阅读和写作上的启示。

1、教法构想。

列举古代一些炼字的例子引入课文,引起学生的兴趣。由文中材料得出观点,重视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应注意一步步引导。为全面理解文意,设计对比阅读本文和《不求甚解》,重在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2、学法指导。

重视课前预习,理解文章基本观点。课堂上学生集体讨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在重难点方面作适当点拨。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思考两种不同的角度和追求。

1、课前准备课文朗诵音频、录音放音机、《不求甚解》全文。

2、教学过程(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温故入新。

1、作者朱光潜概况。

2、重点字词读音释义。

3、文章的整体思路及论证方法。

4、引入新课(分析讨论文章内容,加深理解)。

(二)继续探讨课文,解决重难点。

1、朱光潜对“推敲”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结合《题李凝幽居》的意境,谈谈你的理解。

(讨论后师总结)作者的分析评论就是独立思考,言之有据。他认为“敲”比“推”好,同学们也应有自己的看法。适合当时意境的才是最好的,就像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恰当的。

2、理解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1)从文段中归纳两种意义的区别。

(2)体会苏轼“天上小团月”的妙处。

(学生品味讨论,师总结)用“小龙团”只能体现出其与众不同或绝非凡品,而用“小团月”却能很好地传达出一种特殊的让人心旷神怡的意味,即“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两者是不同的。同学们应认真体会这其中的妙处。

(3)小练习:下列表述是否跟作者意思相符。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蓝田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a、c两项不符合,曲解了东坡之意)。

3、探讨第七段,完成思考题。

(1)文学创作上的“套板反应”是指什么?为什么说它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

(学生品味教材上“套板反应”的示例,看它们有怎样的共性。教师步步引导,再举一些示例,以加深理解,并启发学生反省自己在写作中有没有同类现象,或者自己所看的报刊杂志类有没有同样的问题。)。

“套板反应”本是文艺心理学上的术语,文中是指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常常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人们也就安于这些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比如提到女子美貌便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提到才高学深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新奇的意味,从而束缚了语言的创新,也束缚了思想情感的鲜活表现,而创作的动机就是要创新,要追求新的内容,新的表达,它们可以说是格格不入的,形象地说是“仇敌”。

(注意:凡事都不是绝对的。写作要创新,并不是全盘否定旧的东西,它强调的是不能安于套语滥调。比如一些典故成语等,有着丰厚的文化意蕴,适当地运用亦能为文增色,而不是不能用。)。

(2)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套板反应”的危害。

(三)从整体上理解全文,并扩展。

1、主要观点: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斟酌文字,就是斟酌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主要是总结全文,仍要先强调“咬文嚼字”的成语意义及本文意义。)。

本文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中应咬文嚼字。作者希望人们要克服“套板反应”,运用文字时切实体会思想感情,运用准确的文字,不能用俗滥的语言表达俗滥的思想情感,并且要有谨严的精神,文中通过许多例子说明这些道理,反映出咬文嚼字的必要性。作者要求我们在创作和欣赏中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3、学生活动:学习本文,你对咬文嚼字持什么态度?

(开放性讨论,完全可以见仁见智)。

(四)对比阅读理解:

(结合课后习题的阅读资料,先由学生说,师最后总结)。

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缘于讲的是不同的问题。朱光潜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是在文字上推敲,他说的是精读,精读就得咬文嚼字,就得咀嚼文字的意味。而马南邨说的是博览群书应注意的一点,不要太精细和固执,是泛读。这种方法的读书,力求广博,只求“观其大略”,有所会意,积累多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他们说的是两回事,都不失为有益的教诲,我们要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指导我们的实践。

(五)课堂延伸与课后作业。

1、关注语文,咬文嚼字:

(1)比较不同表达的不同效果。

这两句话要说的内容是一致的,但a句是一般的陈述句,b句采用了反问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感情色彩,增强了赞美的语气。

(2)体会字的选用。

句中“泻”字,既写出了月光的清幽、明净,又与“流水”相配合,加强了流动感,更重要的是,衬托出了作者希望通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借眼前之景摆脱内心苦恼的思想感情。

2、课外作业。

(注重个性化分析,要求言之有理)。

(2)推敲括号中文字的运用。

a、(忍)看朋辈成新鬼。

b、红杏枝头春意(闹)。

c、云破月来花(弄)影。

d、羌笛何须(怨)杨柳。

设计体会:

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表达交流和写作实践中,能否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对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构想设计,本案采取的是启发、探讨式教学,重在学生参与,主动地协作解决问题,并要联系自己的阅读写作实践。

本设计第一课时重在整体感受文章内容,重点理解分析前三个事例。分析过程中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他们个性化理解的角度感悟用字的斟酌之必要,尤其是贾岛“推敲”的事例。第二课时重在误用字的联想意义而产生的用字上的“套板反应”,在教学中应循循善诱,设法引导学生的专心投入,去联系自己的阅读写作实践,真正意识到写作应创新的必要性,从而推陈出新,不断自励,逐步趋于用字艺术的完美。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我觉得教师就应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课后进行反思,“业精于勤荒于嬉”,只要努力付出,一定会不断完善自己,提高教学水平,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本设计重视学生的参与,体现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认为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诱导学生方面应尝试多种方法,灵活一些。

课堂教学就应有充分的师生互动,其实有很多东西学生是完全能解决的,只需要教师稍微一点,即点化式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话说得很好,我们做教师的就得充分意识到这点,及时恰当地给予指点,把教学这条路走好,把学生带到光明而有价值的地方。

课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上获得一些启示。

课时安排。

一、导入新课。

二、投影材料。

三、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上面的分析是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表达的观点,我们已经和朱先生达成共识。

《汉语大词典》。

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3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朱光潜先生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义。

读课文,找一找朱先生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明确:不能懒刻苦自厉推陈出新求思想感情的精练与吻合。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找一些用字精当的例子,体会妙处。

3思考练习。

课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十一

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xx。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生:也有,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

师: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标。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四、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课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十二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上获得一些启示。

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1)投影材料1。

你是没有骨气的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人。

辨析比较句子的含义:不同句式感情不同。

投影2。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问题:这样改好不好?

辨析明确:不好“这”字带有贬义。

2)投影材料3。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史记》李广射虎。

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辨析明确: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视之,石也。发现错误,惊讶。

终不能复入石矣失望放弃。

3)关于“推敲”的故事。

提问:“推”一定比“敲”好吗?(联想意境)。

辨析明确: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4)投影材料4。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独携小团月来试惠山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辨析明确:联想,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释“圆”

联想意义:易误用而生流弊“套板效应”

三、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上面的分析是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表达的观点,我们已经和朱先生达成共识。

材料5:

《汉语大词典》。

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3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朱光潜先生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义。

读课文,找一找朱先生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明确:不能懒刻苦自厉推陈出新求思想感情的精练与吻合。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找一些用字精当的例子,体会妙处。

3思考练习二。

一、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练习二)。

二、课堂交流,(开放式)。

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三。

课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十三

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二、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一、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二、对文意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于注释及工具书在上课之前充分预习,课上老师对个别难点做适当点拨。

三、如条件允许,利用计算机可把板书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二课时。

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并做简要评价。

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

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

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

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下列词语:

1.援例。

2.锱铢必较。

3.斟酌。

4.镞。

词藻。

7.蕴藉。

8.付梓。

9.尺牍。

10.陈言务去。

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上述词语的音、形、义。

学生为各自然段标号,分组讨论。

教师明确: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

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课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沦。

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第一段,第一个例子,体会“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的区别。

(学生讨论,试组一些句子,逐个体会,再看课文中的论述。

)教师明确:从表面上看,两个句子的区别只有一个字,但表达效果不大相同,初步说明文字与思想是有关系的。

另外,文章从一个例子引入正题,使得作者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为下一部分引出作者观点作必要铺垫。

步推。

第三、第四段,论述了咬文嚼字的真正内涵,并以《史记》为例。

指出要重视思想和情感的需要。

以上三个层次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课文笛二部分与第——部分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第二:部分是在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之上具体谈作法。

第五段?举“推敲”的例子论证“炼字”要注意思想情感。

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六段,指出“炼字”的难处在于字义的把握,尤其是它的联想意。

第七段,从反面论证联想的误区。

即所谓“套板反应”。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在讲述“咬文嚼字”的内涵及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则主要沦述如伺“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要避免哪些问题。

2.学生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思考: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强调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在前两部分论证的基础上,指出了阅读与写作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一“达到艺术的美”,并进一步强调为了达到此目标应养成的习惯——“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4.学生讨论:

(可用计算机制作演示文档,在屏幕上放映。)。

本文的中心沦点是什么?

a.必须“惟陈言之务去”

b.推敲文字是为—厂语句通晓漂亮。

c文学是艰苦的事。

d.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教师明确:答案应为d.c基未切入正题,b项不是本文要阐述的主要问题,a项是推敲文字的具体方法,只有d项是作者反复沦证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

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人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思考练习:(多媒体文稿演示)。

对下面文字进行对比,体会其思想感情的不同。

a.“敢于这样做的人,肯定是个英雄。”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两句话要说明的内容是一致的,但a句是个一般陈述句。

b句则采用了反问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感情色彩,增强了赞美的语气。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这段话是对文字在不同领域里具有不同特点的客观评价。

科学领域的文字需要准确的,相对稳定的意义框架,越明显越好,越确实越好;而文学的语言则需要借助联想,使文字具有活生生的特殊意义,越有特色越好,越鲜活越好。

当然,这需要阅读和写作的人都具有较深厚的文化积淀,否则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思考练习:(多媒体文稿演示)。

对下面文字进行对比,体会科学文字与文学语言在表达上的不同。

a.银杏,落叶乔木.雌雄异株,叶片扇形。

种子椭圆形,外面有橙黄色带臭味的种皮,果仁可以吃,也可以人药。

木材质密,可供雕刻用。

是我国的特产。

也叫公孙树。

——《现代汉语词典》。

b.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

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白杨虽有你的葱笼而没有你的庄重。

……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槎桠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

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洒脱呀,恐怕自有佛法以来再也不曾产生过像你这样的高僧。

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隐遁。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

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

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

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

——郭沫若《银杏》。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作为词典上的科学文字,a句的语言准确.精密,没有任何感情色彩,而在b段文字中,郭沫若笔下的银音,已经不仅仅是银杏本身了,它象征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象征·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这是只有文学作品才会具有的深广内涵,也只有这样的文字;广称得—l是文学的文字。

1.读课文.仔细体会作;旨的创作主张。

2.积累重点词浯。

3.从学过的文字中,举一两个例子说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在对文意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借鉴吸收。

一、复习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内容。

二、检查作业。

完成情况;。

试举两例说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的观点。

(多媒体文稿演示)。

例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一飞荷塘月色》。

其中—个“泻”字,既写出了月光的清幽、

明净,又与“流水”相配合,加强了流动感。

更重要的是。

衬托出了作者希望通过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借眼前之景摆脱内心苦闷的思想感情。

例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黠然至于泣下。

——《记念刘和珍君》。

这句话中的“才”字如改为“就”“则”一类词语,虽语意基本相同,但无法体现刘和珍的乐观与坚强.鲁迅先生在此文中.对烈士从始至终流露出由衷的敬意,时刻不忘用文字准确传达这种思想感情。

二、探讨本文可以吸收借鉴的观点,并联系实际做些练习。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1.通过本文的学习,在今后阅读和写作的时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朱光潜先生在本文中用大量事实论证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对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之间的密切关系充分认识,从而对更能准确表情达意的“炼字”给予足够重视。

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谈作文》一文中曾经指出:“文章是可以练习的吗?迷信天才的人。

须依靠语言的渲染。

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却很多。

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这说的正是同样的道理。

我看古今中外,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

学生讨论:从上面两篇文章你受到哪些启发?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如何学好浯言?

2.运用语言要力求创新。

朱光潜先生在文章中指出:“惟陈言之务去’。

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不能懒,不能粗心”,“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由于语言与思想情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想追求语言的新,首先要寻求思想的新,而要寻求思想的新,则要从深度上人手,即凡事都要抓住事物特点,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能是新鲜的,有特色的,不流于俗套的。

从新的角度探讨——些旧的或有——定思维定式的话题,看能不能想出新意来。

3.学习作者为写好文章勤于积累的精神。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勤补拙,坚持积累。

学生讨论:文学语言积累的方法可以有哪些?

教师总结:文学语言积累的方法可以有记卡片、摘抄等方式。

四、布置作业。

学习制作材料卡片,围绕某一主题准备素材。

提示:可利用图书馆进行资料查询,有条件者也可利用确定“关键词”在网络上进行搜索,按类下载资料。

课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十四

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需要铸造。本课作者朱光潜先生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阅读写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既有理论上的点拨,又有示例上的阐述说明,同时不乏趣味性。

2、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涉及表达交流运用诸方面。据平时了解,学生的阅读面不是很广,写作上基本表达还行,流畅度上没有太大问题。至于语言的推敲锤炼、表达技巧等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需要增强“咬文嚼字”的意识,需要培养一种谨严的精神。不管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都应对他们理论和实践上的引导,提高其语文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咬文嚼字”的本意、引申常用义,及其作者的解释。

2、了解字词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炼字也是锤炼思想感情。

3、提高速读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4、对文章分析评价,借鉴其由表及里的艺术手法。培养正确运用语言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文中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对应融合。

根据自己的经历及认识评价作者的看法和分析。

2、难点。

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情感。

据文章观点及内容获得阅读和写作上的启示。

四、设计思路。

1、教法构想。

列举古代一些炼字的例子引入课文,引起学生的兴趣。由文。

中材料得出观点,重视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应注意一步步引导。

为全面理解文意,设计对比阅读本文和《不求甚解》,重在从不同。

角度看问题。

2、学法指导。

重视课前预习,理解文章基本观点。课堂上学生集体讨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在重难点方面作适当点拨。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思考两种不同的角度和追求。

五、教学实施。

1、课前准备课文朗诵音频、录音放音机、、《不求甚解》全文。

2、教学过程(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温故入新。

1、作者朱光潜概况。

2、重点字词读音释义。

3、文章的整体思路及论证方法。

4、引入新课(分析讨论文章内容,加深理解)。

(二)继续探讨课文,解决重难点。

1、朱光潜对“推敲”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结合《题李凝幽居》的意境,谈谈你的理解。

(讨论后师总结)作者的分析评论就是独立思考,言之有据。他认为“敲”比“推”好,同学们也应有自己的看法。适合当时意境的才是最好的,就像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恰当的。

2、理解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1)从文段中归纳两种意义的区别。

(2)体会苏轼“天上小团月”的妙处。

(学生品味讨论,师总结)用“小龙团”只能体现出其与众不同或绝非凡品,而用“小团月”却能很好地传达出一种特殊的让人心旷神怡的意味,即“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两者是不同的。同学们应认真体会这其中的妙处。

(3)小练习:下列表述是否跟作者意思相符。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蓝田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a、c两项不符合,曲解了东坡之意)。

3、探讨第七段,完成思考题。

(1)文学创作上的“套板反应”是指什么?为什么说它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

(学生品味教材上“套板反应”的示例,看它们有怎样的共性。教师步步引导,再举一些示例,以加深理解,并启发学生反省自己在写作中有没有同类现象,或者自己所看的报刊杂志类有没有同样的问题。)。

“套板反应”本是文艺心理学上的术语,文中是指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常常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人们也就安于这些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比如提到女子美貌便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提到才高学深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新奇的意味,从而束缚了语言的创新,也束缚了思想情感的鲜活表现,而创作的动机就是要创新,要追求新的内容,新的表达,它们可以说是格格不入的,形象地说是“仇敌”。

(注意:凡事都不是绝对的。写作要创新,并不是全盘否定旧的东西,它强调的是不能安于套语滥调。比如一些典故成语等,有着丰厚的文化意蕴,适当地运用亦能为文增色,而不是不能用。)。

(2)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套板反应”的危害。

(三)从整体上理解全文,并扩展。

1、主要观点: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斟酌文字,就是斟酌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2、作者朱光潜对咬文嚼字持什么样的态度?

(主要是总结全文,仍要先强调“咬文嚼字”的成语意义及本文意义。)。

本文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中应咬文嚼字。作者希望人们要克服“套板反应”,运用文字时切实体会思想感情,运用准确的文字,不能用俗滥的语言表达俗滥的思想情感,并且要有谨严的精神,文中通过许多例子说明这些道理,反映出咬文嚼字的必要性。作者要求我们在创作和欣赏中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3、学生活动:学习本文,你对咬文嚼字持什么态度?

(开放性讨论,完全可以见仁见智)。

(四)对比阅读理解:

(结合课后习题的阅读资料,先由学生说,师最后总结)。

朱光潜与马南的不同见解,缘于讲的是不同的问题。朱光潜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是在文字上推敲,他说的是精读,精读就得咬文嚼字,就得咀嚼文字的意味。而马南说的是博览群书应注意的一点,不要太精细和固执,是泛读。这种方法的读书,力求广博,只求“观其大略”,有所会意,积累多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他们说的是两回事,都不失为有益的教诲,我们要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指导我们的实践。

(五)课堂延伸与课后作业。

(1)比较不同表达的不同效果。

这两句话要说的内容是一致的,但a句是一般的陈述句,b句采用了反问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感情色彩,增强了赞美的语气。

(2)体会字的选用。

句中“泻”字,既写出了月光的清幽、明净,又与“流水”相配合,加强了流动感,更重要的是,衬托出了作者希望通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借眼前之景摆脱内心苦恼的思想感情。

2、课外作业。

(1)对《咬文嚼字》的内容进行“咬文嚼字”

(注重个性化分析,要求言之有理)。

(2)推敲括号中文字的运用。

a、(忍)看朋辈成新鬼。

b、红杏枝头春意(闹)。

c、云破月来花(弄)影。

d、羌笛何须(怨)杨柳。

课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十五

藉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作者对“套板反应”很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板反应”正是许多学生的通病,因此应该作为教学重点。

据此,本文教学目标可确立为以下几个层面:

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拟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内讨论两大板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

三、提名阅读。

四、分析课文。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并填表。

明确:

例子分析道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明确:本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先援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本文在语言上也有若干值得推敲的地方,教师一一指出。(见另文)。

课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十六

3、学习评价本文观点,培养勇于质疑,不盲从的精神。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揣摩、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研讨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咬文嚼字。

教学程序。

一、引入课文。

1、由苏小妹填字的故事,引入“咬文嚼字”。

苏东坡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妹妹,叫苏小妹。一次,她出了一个填字游戏,让。

苏东坡在“轻风”和“细柳”、“淡月”和“疏梅”之间加入最恰当的动词。苏东。

坡不假思索就答:“不妨加‘摇’、‘映’二字,写成‘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小妹听罢摇头。苏东坡略加思索,又说:“那么,家‘舞’、‘隐’二字呢?改。

成‘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如何?”苏小妹仍然摇头。坐在一旁的黄庭坚。

不禁问道:“那你说用什么字?”苏小妹脱口而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请大家将这三组动词作个比较,到底哪组好,为什么?引导揣摩:

“摇”、“映”二字太平直,缺少诗意。

“舞”字较“摇”字形象,有情趣,有美感;用“隐”字更准确,因为当时。

是“淡月”,映照的又是“疏梅”,梅枝上疏朗的白梅,在淡月下看不真切,故而。

“隐“。

第三组用“扶”字,比用“舞”字准确,因为是“轻风”,用“舞”字,摆。

动的力度似乎太大,而“扶”字,仿佛轻风扶着细柳在轻轻地荡秋千,既准确。

又富有情趣。一个“失”字更是用得奇崛,“淡月隐疏梅”,似乎是月亮有意地要。

藏起梅花,“淡月失疏梅”,则是月亮觉得丢失了梅花,惊奇地在寻找呢﹗。

苏氏兄妹讨论的问题,在古诗创作中叫“炼字”,又叫“推敲词语”。推敲一。

词由何而来?

2、读课后资料《“推敲”的来历》、《王安石推敲诗句》。

让学生品味“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中“绿”字的妙处。明确:“到”、“过”、

“入”三字都平庸,“满”字虽然强调了春意之浓,却毫无美感。而一个“绿”

字,不仅有鲜明的色彩,而且似乎能让人感觉到春天到来,满山遍野的树木花草。

逐渐边绿的过程,有动态感,十分生动形象。

这种推敲词语,我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把它叫做什么?

二、理解课题。

1、“咬文嚼字”一词的词典义:《新华成语大词典》:“过分地斟酌字句。”

《汉语成语词典》:(1)过分地斟酌词语;(2)喜欢掉书袋,即卖弄文采(3)。

可见,“咬文嚼字”一词,是个贬义词,可是作者在本文中是不是把它做贬义词。

用呢?显然不是,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用“斟字酌句”、“推敲词语”这样的词做。

标题,而用“咬文嚼字”一词?揣摩一下,这个词用做本文标题,有什么意味?

2、揣摩标题意味。

明确:此处作者不是用该词的字典义,而是突出这一成语的四个语素义。一。

“咬”一“嚼”,突出了反复品位反复揣摩语言的意味。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运用语言要反对陈词滥调,力求创新的观点,这个词语做。

标题,就是创新的一个范例。

1、比较婵娟骂宋玉的话: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2、比较《史记》李广射虎同金若虚在《史记辩惑》里的删改。

补充比较:杜牧七绝〈清明〉和改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时节雨。

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遥指杏花村。

通过两个例子明白简洁同生动形象关系的把握,推敲词语要适合表情达意。

的需要。

3、理解苏轼《惠山烹小龙团》诗句运用词语联想意义的妙处。

4、比较下列两例描写女子美貌的句子:

此女子柳腰桃面,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

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着朱则太赤。

你觉得哪句描写的女子更美,为什么?

联系学生作文中的人物描写,使之明白使用语言力求创新的道理。

四、小结推敲词语常用方法。

学生谈体会,然后归纳。

板书:由此及彼——联系上下文语境推敲。

由表及里——符合文章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并评价本文论述的道理。

教学程序。

一、理解课文主要观点。

1、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

学生看书体会,本文作为一篇“美学文学论文”的写作特色。明确:在列举大量的实例的基础上来论证自己要说明的道理。

2、重点阅读课文第三段,理解本段所阐明的道理,以及着段在文章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全班学生集体朗读这一段,再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归纳其中论述的观点。

明确:此处可分两层,1、2、3、句论述一层意思,4、5、6、句论述一层意思。

从一层的三句话中,可归纳出观点:对文学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二层观点归纳: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感情。

再看这一段在文章中结构上起的作用:承上启下。第一层就前两段所举例子,说明阅读写作要咬文嚼字的道理;后一层启下,统领后文要论述的观点。

3、完成课后第一大题,已经完成了其中的一小题,学生继续完成2、3、4题。

学生默读后文,在每一段中划记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然后根据本段内容,

归纳出这一段的主要观点。

讨论每段内容,的出结论。

5段,表达观点的句子有:“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理解5段内容,看哪一句最符合本段观点,作出概括。明确:就本段列举的例子,和作者所做的分析评论来看,主要说用语要能符合诗文意境,因此第二句才是本段观点,而其余两句是强调三段二层的观点,因此,本段观点归纳为:推敲词语,要从符合诗文的意境需要出发。

6段,主要阐述了阅读写作中的用词,有直指意义,有联想意义,论述了二者的区别;接着论述了联想意义的不易控制,联想意义在诗文创作中的妙用。

分析以上论述,与推敲词语有关的论述,当是最后的观点,所以,归纳为:正确运用词语联想意义,可使诗文较丰富,较蕴藉。

7段.找出论述句子:“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语言跟着思想感情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感情”

分析本段内容,其主要观点是反对运用联想意义滑向套版反应,而应力求创新,故本段主要观点归纳为:运用联想意义切忌套版反应,而应力求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8段,分析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找出能总结全文观点的句子。明确:即。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整理、明确全文的论证结构。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小结。

板书:一、1、2段,列举实例,引出论题。

二、3、4、5段,论述推敲词句要符合文章思想感情,论述“为什么”。

三、6、7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运用字的联想意义要点,论述“怎么样”。

三、讨论对本文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1、学生自由谈读后感。

2、完成课后第四大题,学生再举读过的诗文的例子,深化理解。

教师准备:(1)鲁迅改诗:“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

改为:“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3)《登泰山》一文中,“大风扬积雪击面”一句的理解。……。

四、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自主学习》上的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评价作者本文的主要观点。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盲从的精神。

教学程序:

一、要求学生对上课时学习的朱光潜的观点谈自己的理解和评价。

二、引导重点理解评价课文第五段作者对贾岛“推敲”二字的评议。

(1)一学生朗读课文,其余理解作者此处的观点和分析。

再次确认朱先生本段观点:选用文字要符合诗问意境。

引导学生了解朱光潜先生对贾岛诗和韩愈的下“敲”字的评议:怀疑韩愈。

的修改认为“推”比“敲”好,因为是“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

今他推。”

(2)教师出示贾岛全诗:《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让学生自己分析贾岛诗的意境。然后讨论:

a、究竟用“敲”好,还是用“推”好。

明确:用“敲”好,韩愈意见正确。因为,从诗中文句看:“暂去还来此,

教师介绍,贾岛曾有一段时期隐居寺内,作过和尚,是这次遇上韩愈,韩愈劝他还俗,他才又还俗的,所以一般认为,诗中的“僧”,就是贾岛自己,这首诗抒发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b、朱光潜先生这样一个大学问家,为什么会对这首诗理解错了呢?

明确:可能是朱先生写文章时只凭记忆,没有翻看全诗,只是就这两句诗而。

评价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c、那么是不是朱先生本段的观点也错了呢?

明确:这并不影响本段观点,例子也举对了,只是评析有误。

d、从朱先生的举例,我们可得到一个什么教训?

明确:使用材料一定要确凿;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e、既然朱先生的这一分析有误,那么课本编者为什么还将它选入中学教材,而且特意编了一个练习,即第三题:“关于推敲的故事,你同意作者的分析吗?为什么?”

三、学生总结本文的论证方法。(略)。

课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十七

1.分析评价课文.

2.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3.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4.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方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预习点拨:。

1.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

2.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掌握.

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吸收其中精华一.

导入。

诵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出示习题,进行检测.学生完成.

1.了解有关常识:作者朱光潜,著名_________主要著作有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

正音: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付梓。

了解词义:咬文嚼字----推敲———蕴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点拨。

1、解题:。

咬文嚼字正象作者说的“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好”。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的斟酌词句(多用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词句;(2)形容掉书或灰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说说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

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

出示习题,学生概括。

分析:。

1.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

2、分析结构,归纳要点。

分析评价。

1.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2.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3.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注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情况来谈)。

分析.借鉴。

1.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2.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导练。

1.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时学习及写作情况,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例一(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该句由原来的客观判断句成了主观感受句,增强了感情色彩。

(2)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因更复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

视之,石也。

说明的道理一: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说法有不同意味。

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感情务求凝炼,文字运用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例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说明的道理二:不同的文字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

例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和“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的比较。

说明的道理三: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效果。

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意。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课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十八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xx。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生:也有,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

师: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标。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四、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

1、应该有谨严精神;

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五、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

课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十九

1.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文章的能力,分析课文的实例,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

2.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并体会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写作和阅读学习中“咬文嚼字”。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选词填空,将这首元曲变完整。

塞鸿秋·浔阳即景。

(元)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线电练箭淀。

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二、文章疏理。

提问:文章列举了哪几个“实例”?分别说明了哪些“道理”?

学生讨论。

明确:

实例:郭沫若改字。

王若虚改《史记》。

韩愈劝改“推”为“敲”

苏轼写《惠山烹小龙团》。

“套板反应”

道理:

1.郭沫若改字: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2.王若虚改《史记》:繁简不同情感不同。

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3.韩愈劝改“推”为“敲”:“字眼不同情感不同。

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4.苏轼写《惠山烹小龙团》: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5.“套板反应”:套用滥语全无新奇。

小结: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总结作者观点: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朱光潜。

三、品味鉴赏。

结合经典文学作品,品味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观点,学生讨论完成。

1.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例子:《祝福》。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修改句:

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明确:原文在句式上使用倒装,把“内有一个破碗”“空的”和“下端开了裂”独立出来,增强了表达效果,把祥林嫂的悲惨处境呈现在读者面前,寄予了作者的强烈的同情。

2.繁简不同情感不同。

例子:《社戏》。

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修改句:

于是看许多人唱,看许多人打,从九点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明确:原文并不是冗长,而是体现了作者在等待“叫天”这一角色登场的过程中焦急、无聊、无可奈何又带点急躁的心情。如果改动了,就不能体现了。

3.字眼不同情感不同。

例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冲)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林冲)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密!

明确:一个“紧”字,一写雪片之大之重,又写风助雪势,写风雪天之凛冽、严峻。该字写环境,言简意丰,渲染紧张气氛,烘托勇武英雄形象。

四、对接高考。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下列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1.有人说“稳泛平波任醉眠”中的“任”字用得好,你同意吗?为什么?

明确:同意。“任”字即“任意”““随意”“任凭”之意,形象的描绘出西湖风平浪静的美景,作者徜徉在湖面,喝酒尽兴后安心躺在船上睡觉,任凭小船平稳的在水上自由漂行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恬适、自在的心情。

2.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答案示例:

“教书”改为“从教”;

“光临”改为“前往”或“参加”;

“惠赠”改为“奉上”“奉送”或“敬赠”;

“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斧正”;

“快来了”改为“将至”或“将临”。

五、课堂小结。

作者提倡阅读和写作要“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说,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六、作业设计。

这首小诗的语言极富魅力,请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写一篇小短文对这首小诗“咬文嚼字”。

雪夜。

吴秋山。

孤馆的灯是青的,

窗外,垂下雪的珠帘。

炉火伸出了蛇舌,

舐着室中的冷味。

又是残夜梦回,

枕畔的.书瘦损了。

远处掷来一片狗吠,

击破沉寂的夜网。

课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篇二十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它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1、结合全文,下列表述符合文章内容的两项是(5分)。

a、“烟”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但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能捉摸。

b、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包括诗方面。

c、因为直指的意义是固定的,联想的意义是游离的,所以前者易用,后者却难用。

d、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人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这人也就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这是“套板反应”。

e、随便在报章杂志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2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月轮是直指的意义,轮外月晕、晕外霞光是联想的意义。

b、“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妙处需要联想到“小龙团”茶泡在泉水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才能体会到。

c、从前作诗文的人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就能作出好诗来。

d、只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你就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3、“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有哪些不同之处?(4分)。

4、在文学之路上,人们如何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4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