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历史读书笔记通用(汇总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17:32:15 页码:13
最新历史读书笔记通用(汇总13篇)
2023-11-10 17:32:15    小编:ZTFB

当代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科技,高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概括是通过提取事物的本质或核心特点,进行简要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以下是一些相关案例分析

历史读书笔记通用篇一

一本由纪检监察干部、法学博士习骅写就的《中国历史的教训》问世,初读该书,给人一种读故事的感觉,再读,就有了震心的效果,这不就是一剂反腐肃贪教育活动的良药吗!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过去的,但也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历史就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人们的心灵,让其去思索,去渐悟,寻找到走下去的路,甚至可以让其不再走弯路。

《中国历史的教训》这是第一本由纪检监察干部倾注心血、联系反腐败斗争的实际而写就的读史感悟。以古道今,用“放大镜”的手法,将古今中外不同类型的干部、公职人员形象汇聚在一起,来探究腐败的根源,正反齐上,从而来反思当今中国的腐败问题。

作者习骅在反腐第一线工作多年,全书收录了他创作于20xx年—20xx年,并发表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上的24篇“说古道今”的文章,以轻松的笔调通过众多令人嗟叹与沉思的人物故事,来讲述历史风云变幻中的不变正道。

“说古”,众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像砖头一样厚实的、咬口的评说。但全书共两个部分,24篇,不仅不长,还很有趣,好似连环画,为我们画出了千百年来中国官场吏治的千姿百态,通俗易懂。作者习骅以特写镜头、放大镜来塑造形象。如:雍正、周秉德等人物,伟大得让人拍案叫绝;而蔡孝乾、顾顺章等人的卑劣,让人唾弃,甚至有想冲上去打他们的冲动;慈禧、阿福、小王等的愚蠢,让人顿足捶胸,又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整理思维,消除“腐败非罪化”的错误价值观。人物形象生动、活灵活现,一次又一次地触动心灵,洗礼心灵。

再从目录“崇祯本可不上吊”、“皇帝的伙食费”、“慈禧收礼”等,就可以嗅到“腐”的味道,感受到作者犀利诙谐的笔锋,化严肃为幽默,没有说教,更没有定“条例”,小故事大道理,让人笑后就是思与悟,震撼心灵。

关键还在于《中国历史的教训》以史为鉴,立足中国,传递廉政正能量。习骅,在反腐第一线工作多年,现在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工作,曾先后师从南京大学林仁栋教授、北京大学黄宗良教授,研究廉政立法和苏共问题。正因为他工作的特殊性,全书对腐败的剖析,既具全局性又不乏细致性,就是一个引路人——忆古思今。虽数隔千年,但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割不断的。忘记历史,就没有未来。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她忠实地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历史的教训”就更具启发性,教我们不要重蹈覆辙,不能在同一个坑里跌两次。苏共的消失,就是历史给我们的最好教育。细细品读《中国历史的教训》,想想那些“腐败蛀虫”的结局以及所导致的恶果,深思腐败的“毒性”,匡正我们的价值观,将那一幕幕由腐败导致的“灾难”牢记于心,筑牢拒腐防变之墙,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扫干净“蛀虫”,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中国需要廉,需要干净,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只有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才能实现“中国梦”。

历史读书笔记通用篇二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按时间顺序编写的,从《千金一笑》一直写到《三国归晋》,共112个小故事。有描写激烈战争的《官渡之战》《火烧赤壁》,有体现崇高气节情的《苏武牧羊》《屈原投江》还有体现亲情的《缇萦救父》?每个小故事的情节都很有趣,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这本书有800多页,按每页400字计算,至少有32万字啊!孩子很喜欢看历史和考古方面的书,三国和秦始皇兵马俑的书看了不少。但孩子第一眼看到这本5厘米厚的“大字典”时,他的反应并不热烈。书里面的文字那么小,插图还是黑白的,不像漫画那样吸引人,读的趣味并不高。但后来,读了进去,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更加喜欢上了中国历史。这是孩子读的最厚的一本书,我和孩子都特有成就感!

有人说,一个人的成长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他的阅读史。每个人都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从书中得到了很多人生的启迪。读这本书,孩子一方面了解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史实和关键细节,以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另一方面也可以从这些精选的历史故事中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很多人生的道理和感悟。

读《管鲍之交》,文中鲍叔牙说过一句话“管仲家里困难,等着钱用,我乐意多分点给他。朋友嘛,应该互相帮助,有的帮助没有的这有什么奇怪哩?”这让孩子学会了朋友之间应宽容大度,互相帮助;读了《悬梁刺股》,孩子明白了只要坚持不懈、勤奋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的道理;读了《绿林好汉》,孩子懂得了人一定要做有用的人,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里有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还有三国故事。孩子最喜欢的战国时期里统一中原的秦国,这是因为秦国兵马强壮,粮草充足,百折不屈,守信用,最主要的还是秦国的大王、大臣爱护全国百姓。这样国君才能做一番大事业,秦国也才能成为一个强国。这使孩子懂得了一个道理:全国人民只要万众一心,就能克服困难,打败敌国,一统天下。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会走向相反的道路。秦统一天下之后,没有安抚百姓,整顿民心,鼓励百姓种粮,而是让百姓筑长城,使用严酷政策,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最终灭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古代的古人早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了,让我们从阅读历史故事开始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吧。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不仅有助于知识,而且有助于智慧”。的确,人类的历史以“过去的光辉照亮着现在”,它源远流长,蕴涵着大量先人的智慧。

通过大量的阅读,孩子的作文水平得到了不小的进步,并且好像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懂得一些道理,知道尊敬家里的长者,也能在生活中帮助家里做些事情,并且还能对社会的一些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这些都是孩子在阅读中的收获。

历史读书笔记通用篇三

读历史故事,可以让我们反观内心。那么读完这些故事,你有哪些见解,不放写下来吧。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历史故事。

希望你喜欢。

《凿壁借光》包括了两则短小的故事。第一则是匡衡勤奋好学,可他家里却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的烛光又照不到他家。因为匡衡求学心迫切,就在自家墙上打了个洞,可以借助从邻居家引出来的微弱烛光来看书,于是匡衡高兴的拿书照着烛的亮光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第二则是说,同乡有一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有很多好书,对书“求贤若渴”的匡衡听说了,就去给他辛勤劳作做义工。主人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而不求偿”?匡衡说:“我希望能换取您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因此深受感动,便把书借给他读。由于匡衡勤奋刻苦认真求学,终于成了一位大文学家。

这篇短文通过匡衡“穿壁引光而读书”,“无偿帮佣求书读”两则故事说明匡衡对读书的无比渴求,对学习的无比热爱。这两则故事都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人只要有一颗爱读书,读好书的心,加上认真、刻苦、勤奋,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这本书的内容很吸引人,里面有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晏子相齐、风流才子司马相如、周武王伐纣等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是讲一些尔虞我诈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女纺织家黄道婆》这个故事了。

黄道婆善良、好学、诚实的品格,让我钦佩。她家境贫穷,父母养不活她,就把她卖给别人当童养媳。黄道婆整天都要干活,还要被公婆打骂,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因为她的勇敢,她终于逃出了公婆家,到处去流浪。有一天,黄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条船,跟着船一起来到了海口市。她和当地居民一起学纺织。但她时刻不忘自己的家乡,过了三十多年,黄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乌泥泾镇。她把自己学到的纺织技术传给了镇上的妇女,从而生产出了大批的“乌泥泾被”。当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

这个故事让我有很大的感触。从书中,我知道了黄道婆,了解了黄道婆为了家乡的发展,她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她真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中国历史故事》是我的启蒙书,是我“不说话的老师”,是它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是它让我知道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这本书的内容很吸引人,里面有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晏子使楚、风流才子马相如、三保太监下西洋等故事。这些故事有得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讲一些不忘国耻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孟母搬家”。

小的时候也背过“昔孟母,择邻处”,但是不明白其中含义。今天,我终于懂了。书中说的是孟子小时候很调皮,他妈妈对他非常严格。为了让他有个好的环境,能够专心读书,搬了好几次家。慢慢的,孟子开始变得懂事了,爱看书,也有礼貌了。孟母还教育孟子“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孟子长大后,成为了天下文明的大师。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妈妈,我妈妈也为了我能专心读书,放弃了很好的工作,细心在家教导我,教育我。她像一位辛勤的园丁,不厌其烦的教我一遍又一遍。妈妈还说,自己没上过大学,只是没爸爸好,以后就要看我的了。我就有一个小小的心愿栽种在了我的心中。“不能辜负妈妈的期望”。我现在渐渐长大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用好的成绩来回报我亲爱的妈妈。

历史读书笔记通用篇四

《林汉大中国历史故事集》主要讲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故事,《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谢金琳)。

《千金一笑》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故事。

庸君周幽王,只会找漂亮女人,对国家大事不予理会,他还把好言好语劝他的褒关到牢里。褒家把一个漂亮的乡下小姑娘送给周幽王,褒姒就是这么来的,读后感《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谢金琳)》。然后,为了讨褒姒高兴,一个专拍马屁的人,让人点亮烽火台,大批官兵被周幽王耍了几回后,不再信任他,而周幽王正为褒姒的冷笑而高兴。过了几天,西戎打了进来,烽火台一个个燃起,士兵却一个也没到,以为又在开他们的玩笑。没有援兵,京都被西戎们抢个精光,周幽王被杀,那个从没真正笑过的褒姒,也被抓了去。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个好的领导者,迟早会被消灭。

历史读书笔记通用篇五

“铁杵磨针”主要写了李白小的时候不爱学习,有一天,他看见河边有个老太太在磨一根铁棍,便过去问她:“老奶奶,你在干什么呢?”那位老太太说:“我准备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又问:“这跟铁棒这么大,而针又这么小,能摸成吗?”老太太告诉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听后大为感动,牢记在心,最后成为有名的大诗人。

这个成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是啊,“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简单的道理几乎任何人都知道,可是真正用到里面道理的人又有几个呢?只要人人都有决心,肯下功夫,那么世界就不会有什么做不成的事,世界也就会又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历史读书笔记通用篇六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按时间顺序编写的,从《千金一笑》一直写到《三国归晋》,共112个小故事,亲子读书:《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家长读后感。,有描写激烈战争的《官渡之战》《火烧赤壁》,有体现崇高气节情的《苏武牧羊》《屈原投江》还有体现亲情的《缇萦救父》?每个小故事的情节都很有趣,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这本书有800多页,按每页400字计算,至少有32万字啊!孩子很喜欢看历史和考古方面的书,三国和秦始皇兵马俑的书看了不少。但孩子第一眼看到这本5厘米厚的“大字典”时,他的反应并不热烈。书里面的文字那么小,插图还是黑白的,不像漫画那样吸引人,读的趣味并不高。但后来,读了进去,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更加喜欢上了中国历史。这是孩子读的最厚的一本书,我和孩子都特有成就感!

有人说,一个人的成长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他的阅读史。每个人都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从书中得到了很多人生的启迪。读这本书,孩子一方面了解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史实和关键细节,以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另一方面也可以从这些精选的历史故事中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很多人生的道理和感悟,读后感《亲子读书:《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家长读后感》。

读《管鲍之交》,文中鲍叔牙说过一句话“管仲家里困难,等着钱用,我乐意多分点给他。朋友嘛,应该互相帮助,有的帮助没有的这有什么奇怪哩?”这让孩子学会了朋友之间应宽容大度,互相帮助;读了《悬梁刺股》,孩子明白了只要坚持不懈、勤奋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的道理;读了《绿林好汉》,孩子懂得了人一定要做有用的人,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里有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还有三国故事。孩子最喜欢的战国时期里统一中原的秦国,这是因为秦国兵马强壮,粮草充足,百折不屈,守信用,最主要的还是秦国的大王、大臣爱护全国百姓。这样国君才能做一番大事业,秦国也才能成为一个强国。这使孩子懂得了一个道理:全国人民只要万众一心,就能克服困难,打败敌国,一统天下。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会走向相反的道路。秦统一天下之后,没有安抚百姓,整顿民心,鼓励百姓种粮,而是让百姓筑长城,使用严酷政策,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最终灭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古代的古人早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了,让我们从阅读历史故事开始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吧。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不仅有助于知识,而且有助于智慧”。的确,人类的历史以“过去的光辉照亮着现在”,它源远流长,蕴涵着大量先人的智慧。

通过大量的阅读,孩子的作文水平得到了不小的进步,并且好像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懂得一些道理,知道尊敬家里的长者,也能在生活中帮助家里做些事情,并且还能对社会的一些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这些都是孩子在阅读中的收获。

历史读书笔记通用篇七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感触很多。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要想在历史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实施有效教学,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如七上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

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通过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掌握了知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历史读书笔记通用篇八

《凿壁借光》包括了两则短小的故事。第一则是匡衡勤奋好学,可他家里却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的烛光又照不到他家。因为匡衡求学心迫切,就在自家墙上打了个洞,可以借助从邻居家引出来的微弱烛光来看书,于是匡衡高兴的拿书照着烛的亮光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第二则是说,同乡有一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有很多好书,对书“求贤若渴”的匡衡听说了,就去给他辛勤劳作做义工。主人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而不求偿”?匡衡说:“我希望能换取您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因此深受感动,便把书借给他读。由于匡衡勤奋刻苦认真求学,终于成了一位大文学家。

这篇短文通过匡衡“穿壁引光而读书”,“无偿帮佣求书读”两则故事说明匡衡对读书的无比渴求,对学习的无比热爱。这两则故事都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人只要有一颗爱读书,读好书的心,加上认真、刻苦、勤奋,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历史读书笔记通用篇九

赵匡喜欢统一天下,却担心部下会反叛,一杯酒就夺了众将官的兵权。自以为从此子孙万代,稳坐江山,谁知道,他自毁长城,机关算尽,反而弄得自己的王朝风雨飘摇。宋朝虚弱了。官污吏胡搞,老百姓的日子真难煎熬。有头脑的人要改革,守旧的人不愿意,新党旧党闹得不可开交。钻出几个投机派,冒充新党爬上了台,丢了“羊头”只把“狗肉”卖。世上的奸商,最数他们坏。“花石纲”、“生辰纲”,把老百姓逼上梁山,拿起刀枪,和昏君、官恶狠狠地干一场。辽国兴起了,西夏兴起了,金国兴起了,打得宋朝统治者捂着脑袋嗷嗷叫。宋微宗、宋钦宗,两个老少皇帝真稀松,见了金兵就怕,割地赔款样样都答应,只求保住自己的王位自己的姓名。谁知磕头求饶不管用,被一根麻绳栓走,好梦一场空。南宋、金国和蒙古,打成了一团。南宋有的是精兵良将。岳飞大战朱仙镇,韩世忠把敌人困在黄天荡,都打了打胜仗。这样的军队,谁能够抵挡?可惜皇帝是软骨头,可恨奸臣一心一意只想投降。大汉奸秦桧,把精忠报国的岳元帅害死在风波亭上。金国本来很得意,谁知道背后出了一个蒙古和南宋两面夹攻,把它弄得好苦。

我读了这一章,我感受到了宋朝的懦弱,竟然选了一个胆小的`人做自己的皇帝,大臣也心术不正,想了许多的坏法子,别人来打中国,胆小的皇帝竟然把土地都分给人家,就为了性命和官位,这真是太不值了,秦桧还杀了岳元帅,这样做有什么好,他们真是应该好好反省反省了。

历史读书笔记通用篇十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个性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

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

历史读书笔记通用篇十一

《林汉大中国历史故事集》主要讲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故事。

《千金一笑》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故事。

庸君周幽王,只会找漂亮女人,对国家大事不予理会,他还把好言好语劝他的褒关到牢里。褒家把一个漂亮的乡下小姑娘送给周幽王,褒姒就是这么来的。然后,为了讨褒姒高兴,一个专拍马屁的人,让人点亮烽火台,大批官兵被周幽王耍了几回后,不再信任他,而周幽王正为褒姒的冷笑而高兴。过了几天,西戎打了进来,烽火台一个个燃起,士兵却一个也没到,以为又在开他们的玩笑。没有援兵,京都被西戎们抢个精光,周幽王被杀,那个从没真正笑过的褒姒,也被抓了去。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个好的领导者,迟早会被消灭。

历史读书笔记通用篇十二

读了《讲给孩子的中国历史》这本书,我的读后感是:历史是过去的事情,有文字的时代,可以把发生的事情一件件记录的清清楚楚。

没有文字的时代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张开嘴巴把历史讲给后代听。人们把这种传递方式叫做“口头历史”。但是“口头历史”不能完全相信,讲故事的人总是会添酱油,黑说成白,五根指头说成六根指头,信不信就由你啦!

读了这本书,我认识了开天辟地的盘古,据说,盘古的身体有九里长,盘古以自己的躯体改天换地,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巨人。盘古天天死死地撑着天和地,不让它们重新合拢,可以这么说,盘古为整个宇宙做得奉献非常大。

大禹去世后,他的儿子夏启登台,拉开了——“家天下”的揭幕式。

禹是一个轰轰烈烈的部落大首领,也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平平常常的人,却总是平平常常的死去。常言道,国一日不可无君。大禹的儿子夏启登上台后,就建立了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扑朔迷离的王朝。

夏启是一个残暴的暴君,整天在宫中吃喝玩乐,大臣们劝告他也不听,弄得很多大臣都愤愤不平。

我们不能像夏启这么残暴,要做一个谦虚的人。

最后,通过阅读《讲给孩子的中国历史》这本书的内容,深深感到中国历史的发展是悠久和曲折的。做为中国人的我将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为建设祖国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史读书笔记通用篇十三

自然因素”。虽然以我们的知识水平无法对作者这样的观点进行正误的判断,但是作者思想的宏观性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思维高度。

作者在总结“历史”的定义时表达“历史不仅仅指过去的事实的本身,更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那么这样的历史毫无疑问是带有主观性的;作者在书的后半部分指出“历史研究建立在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之上”,这样历史研究所需要的真实性和历史本身的主观性便产生的矛盾;在这一矛盾中,作者承认“绝对真实的.历史是永远无法获得的”,“在现代技术手段基础上的复原历史也是有限的”,但是“真实的历史仍然是历史学家永恒的追求”;作者用辩证的思维看待历史的真实性与主观性的思维方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因为《历史学是什么》这本书是《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所以书题应该是已经拟定好的。虽然这本书读来并不能让读者对历史学这门学科有更深刻的了解,但是本书十分明显的体现了作者对读者的一种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能对历史发展脉络有整体上的了解,能通过阅读本书让读者慢慢培养自己的历史学的思维,达到入门的目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