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初一语文试题在线解答范本(优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9:53:04 页码:7
初一语文试题在线解答范本(优质10篇)
2023-11-23 19:53:04    小编:ZTFB

每一次总结都是对自己成长的一种认可和肯定。写总结时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但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阅读这些总结范文,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初一语文试题在线解答范本篇一

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在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呢?

探究这个问题,要学会一种思想方法,就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

“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两头都顾到,当然没有矛盾。有时,无法兼顾两头,就像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只能顾一头,那么顾哪一头呢?“决定委屈儿子”,就是顾老的一头。因为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言下之意,父母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可多得。这里有一个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

实行这个原则,家庭就和美了。奶奶疼孙孙,总是谦让的,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宠着孙儿的。孙儿呢,见爸爸为人孝敬,自己也听话,你瞧他,不哭也不闹。这一家多么和睦。孩子长大了,爸爸年老了,就会像当年爸爸孝敬奶奶一样孝敬父母。好的家风就会代代相传。

再往深一层想,试看人性,疼爱老婆孩子是自然而然的,容易做到的,孝敬老人,就不容易做到。天下不乏不孝之子,造成诸多家庭矛盾。作者有感于此,借散步这个题材,宣扬一个伦理原则。照这个原则办事,一个家庭总是比较和美的。

再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妻子的贤良,也是重要因素,“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她对婆婆没有不孝顺的表现,当“我决定委屈儿子”,妻子丝毫没有争执。一般说,婆媳关系更为要紧。这篇短文在妻子身上着墨不多,但是隐隐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意思,为人妻,为人儿媳,理当如此。

3.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

4.这篇短文语言很精美,从哪些方面去学它的语言呢?

学习课文的语言,可以把注意力专门放在词句上。精美的语句反复揣摩,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第一段有一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比况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这种妙思来自何处呢?就是写甲与乙二者时,说了由甲到乙,再由乙到甲,便可以构造出这样的妙句。

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例如: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事物都是成双成对的,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力求把句子写得整齐一点,就可以构成这样对称的句子。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练习说明。

一朗读全文。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本题在标题上做文章,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也是揣摩标题艺术。第一问,可以回答“好”,也可以回答“不好”,只要言之成理。另拟标题,可以各显神通,拟好后,交流一下,相互评判,鼓励创意。

二“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

本题要求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重点应放在“整个世界”四个字上,兼及其他。

答案参见“问题研究”之三。

三下面这篇短文也是讲三代人的故事。与课文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三代》一文略)。

《三代》与《散步》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则差别较大。本题作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能力。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说《散步》更感动人,可以;说《三代》更感动人,也可以,能言之成理就好。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两篇短文的主旨,《三代》说的是,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保护一老一小;《散步》说的是,孝顺第一。衡量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也要从社会价值上去考虑。

初一语文试题在线解答范本篇二

三、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共12分)。

(一)。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8.请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匠师如其言如:_________。

(2)人履其板履:_________。

9.请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10.为什么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方法就使木塔稳固了?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1.本文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怎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2分)。

四、作文(共40分)。

那夕阳中的一行飞雁,那枝头上的一片红叶,那废墟里的半边楼台……是一种美;那离家时重复的一句叮咛,那挫折时伸来的一支手臂,那乏味时传来的一首乐曲……也是一种美。享受美的时候,也就是心动的时候。请以《心动的时候》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写景或叙事,要写出真情实感。

2.注意书写规范整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及文章修改符号,不少于600字。

初一语文试题在线解答范本篇三

(一)选择题(13分)。

1、选出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

a、纤()维折()服伫()立狭隘()。

b、拈()轻怕重簌()描摹()藐()小。

c、栖()息纠葛()冗()杂造诣()。

d、迂()回淤()泥戍()守幽咽()。

2、根据语境选词义。

(1)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

a、时光景物b、境况且c、估计一般情况d、估计数量。

(2)《敬畏生命》中“敬畏”指()。

a、又敬重又害怕b、害怕c、敬重、折服、震憾d、恭敬。

(3)得诗三首留衣底()。

a、得到b、作成c、得意d、获得。

3、选词填空。

(1)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a、厚赐b、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2)从前线回来的人,没有一个不(a、敬佩b、佩服c、钦佩),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3)物候(a、观察b、测定c、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4)好一个痛快了的山河,(a、蓬勃b、震荡c、创造)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4、从备选答案中选:

a、融b、溶c、熔。

冰雪化革命炉食盐液关系洽。

5、发明“阿拉伯数字”的是()。

a、阿拉伯人b、罗马人c、印度人d、中国人。

6、下面各句关于声音的描写,以有形写无形的是()。

a、黑头莺的歌声轻快纯洁,十分美妙动听,婉转而有层次。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

c、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如春潮、如月华、如鲜花灿烂、如水银泻地。

d、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

7、根据对课文的理解,选出下列表述有误的()。

a、《社戏》有“三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

b、《大自然的语言》标题吸引人,是因为运用了比喻,将物候现象比作“语言”。

c、《小橘灯》中小姑娘“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可见小姑娘是一个贫病交加,没见过世面的孩子。

d、《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社会,不是现实的社会,而是虚构的,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二)填空题(20分)。

8、画出错字,并改正(2分)。

克苦躁动不安关键迸溅布署漠不关心小题大做。

()()()()。

9、根据课文填空(10分)。

(1)《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朝哲学家,他以莲自况,用莲花“,”表现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了诗人阔大胸襟,富于哲理的诗句是,。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蕴含哲理,展望未来的诗句是,。

(4)《龟虽寿》中曹操抒发雄心壮志的诗句,,,。

(5)《石壕吏》中写差吏凶恶的诗句是。

10、在括号内填写省略的成分。(2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11、改病句(在原句上改,仅改一处)(4分)。

(1)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2)通过刻苦学习,使我有很大的进步。

12、根据例句的格式,展开想象,以“这里的”为开头,续写句子,组成排比句。(2分)。

例句:这里的老人像榕树一样强壮。

续写句:这里的`。

这里的。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见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寂,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14分)。

13、第一段从、

等角度描写。(3分)。

14、在括号内写出下列词的同义词或近义词(3分散。

仿佛()依稀()弥散()。

15、第一段中景物描写是为了()(2分)。

a、交代看戏的环境b、渲染行船的气氛。

c、烘托人物的心情d、推动情节的发展。

16、“连山”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文中这样表达矛盾吗?为什么?(2分)。

17、第一段用“踊跃”写山,有什么好处?(2分)。

18、从内容看,第一段侧重于描写,第二段侧重于描写。(2分)。

(二)数的功能。

金志和。

《汉书律历志上》有言:“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数的观念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假如没有数,世界必定混乱不堪。

观念和符号相结合,便有数字,有了数字,便能实现数的基本功能——计算。除此基本功能,数还有其他许多用处。

数,极大丰富了祖国语言。拿成语来说,以“一”打头的就有几百个,带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也为数甚多。如:一干二净、三从四德、五颜六色……等等。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聚类、分群方面,数也起着特殊作用。有些植物以数命名,如半边莲、一品红、二叶律、三角枫、四照花、五味子、六月雪、七星草、八仙花、九重蒿、十大功劳、百岁半、千金榆、万寿菊。有些事物以数概括,如世界三大宗教、四大谜、七大奇迹:中国九大名关、十大名茶、十三大名酒。有些名人以数归类,如二乔、三苏、四杰、五霸、六君子、竹林七贤、饮中八仙、香山九老、大历十才子。

作家秦牧说:“诗歌中适当引用数字有时的确情趣横生,诗意盎然。”在这方面,杜甫《绝句》颇为后人称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相传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风雪天偶遇一群读书人,触景生情,随口吟道:“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又传乾隆皇帝下江南,见江中驶过一条渔船,即命大臣纪晓岚以十个“一”字作诗。纪晓岚脱口而出:“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19、数的基本功能是(2分)。

20、第三段的中心句是:(2分)。

21、第四段的结构是:(1分)。

22、除了“数的基本功能”外,请写出数的其他功能。(3分)。

23、第五段为说明引用数字可以增加诗文的情趣时,举了三个例子,这些例子是按。

顺序排列的。其中杜甫是朝著名诗人,第二册学过就是他的诗,纪晓岚是朝人。(2分)。

(三)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百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3分)。

2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是()(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5、翻译:何陋之有?(2分)。

26、语段中统领全文人词语是:(1分)。

27、回答下列问题(2分)。

(1)反映作者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2)渲染居室恬静气氛的句子是:

28、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正确的是()(2分)。

a、表现作者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达作者身居陋室不以为苦,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达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骄傲情绪。

29、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不够正确的是()(2分)。

a、“铭”原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b、作者刘禹锡,曾被贬到楚地约22年,回京途经扬州,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白居易。

c、“谈笑在鸿儒,往来无白丁”说的是作者只与“鸿儒”谈笑,不与“白丁”往来。

d、《陋室铭》大部分用骈句(对偶或排比句),散句有“孔子云:‘何陋之有?’”

30、下列有一个“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不同的是()(2分)。

a、无案牍之劳形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c、然往来视之d、易之以百金。

话题作文:

提示: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爱,爱来自我们身边的许多人。爱伴随我们成长,爱使我们战胜了困难和挫折,爱使我们不断地走向成功。爱使我们……请以“我生活里的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600字左右。

初一语文试题在线解答范本篇四

二、专题探究。(共5分)。

7.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在许多文字材料中,竹被赋予了不同的精神品质。请仔细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材料二: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材料三: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1)从上面三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赋予了竹子哪些精神品质?(3分)。

(2)竹与梅、兰、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它们历来为人们所赞美,留下了不少诗词名句。请你在梅、兰、菊中任选其一,默写一个与之相关的诗词名句。(2分)。

初一语文试题在线解答范本篇五

一、文学知识选择。(5分)。

1.武松这一形象出自()。

a.《水浒传》b.《隋唐演义》c.《西游记》d《封神演义》。

2.“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描写的是()。

a.北京b.西安c.州d.成都。

3.下面不是三国故事的一项是()。,

a.官渡之战b.负荆请罪c.草船借箭d.三顾茅庐。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飞将”指的是(。

a.李广b.蒙恬c.卫青d。霍去病。

5.下面不是词牌名的一项是()。

a.菩萨蛮b.卜算子c.忆江南d.长歌行。

二、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再根据词语表达的意思填空。(6分)。

1.神()奕奕容光()发精神抖()。

这三个词都是形容人的精神风貌的,只是反映的角度不同。其中_______是从面部表情显示出人的精神旺盛;________是从人的面容光彩看出人的身体健康,精神振奋;______是从人的外貌、动作看出人的.精神振作,情绪高涨。

2.目不转()赏心()目眼花()乱。

这三个词都有“看”的意思,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同。其中______表示看的东西多而混杂;________表示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________表示看得认真专心。

三、按要求写句子。(6分)。

1.从除去例句以外的大写英文字母中选一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例句:b是两颗联结在一起的心,是友谊。

2.下面的对联对得不工整,请做改动,使之符合对联的要求。

登高望远见山青水绿千帆过。

放歌纵酒喜暧日融泥万木春。

初一语文试题在线解答范本篇六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3)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4)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5)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6)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7)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8)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9)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10)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初一语文试题在线解答范本篇七

a.松赞干布b.大祚荣c.骨力裴罗d.尺带珠丹。

5.统一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治家是()。

a.松赞干布b.尺带珠丹c.皮罗阁d.骨力裴罗。

6.回纥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a.藏族b.满族c.维吾尔族d.彝族。

7.下列有关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史实,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在西突厥地区设置北庭都护府b.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8.南诏的建筑业发达,著名的建筑有()。

a.大昭寺b.千寻塔c.上京城d.大雁塔。

9.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在西突厥地区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_________和_______。

10._______是维吾尔族的祖先,_______是藏族的祖先。

11.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_______统一六诏,7世纪前期,吐蕃的杰出政治家______统一青藏高原,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_______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

12.连线题。

a.回纥大祚荣a.和同为一家。

b.粟末靺鞨骨力裴罗b.渤海郡王。

c.南诏皮罗阁c.怀仁可汗。

d.吐蕃尺带珠丹d.云南王。

13.阅读下列材料: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

(1)这句话是谁说的.?他被少数民族称为什么?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它表达了“朕”的什么民族政策?

(4)为此他有哪些具体做法?

迁移拓展。

14.骨力裴罗、大祚荣、皮罗阁和松赞干布的共同之处是()。

a.统一本民族各部,建立政权。

b.接受唐朝政府的领导或册封。

c.与唐朝皇室通婚。

d.与唐玄宗同一个朝代。

15.唐太宗与汉武帝相比,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的相同点,不包括()。

a.发动正义反击战争。

b.加强行政管理。

c.注重经济交往。

d.实行册封制度。

16.“和同为一家”是对唐朝和吐蕃关系的概括。请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说明。

17.汉朝政府、唐朝政府怎样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应用创新。

18.用史实归纳唐朝统治者用哪些措施来加强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

参考答案。

1.a2.b3.c4.d5.a6.c7.a8.b。

9.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10.回纥吐蕃人。

11.皮罗阁松赞干布骨力裴罗。

12.a—骨力裴罗—cb—大祚荣—bc—皮罗阁—dd—尺带珠丹—a。

13.(1)唐太宗,“天可汗”。(2)自古以来都只重视汉族,看不起少数民族,我却一样爱护他们。

初一历史同步练习: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同步练习题。

初一语文试题在线解答范本篇八

(三)课外阅读。

1.这是一个比较贫苦的家庭。从以下的叙述描写可以看出:菊写信是从书包里翻出两张草稿纸,用的是笔杆裂开的圆珠笔;菊的哥哥要的钱需要凑好才能寄去;去年的债刚刚还清;学校奖给菊那枝笔,她舍不得用;家里分了救灾衣服;信写了三张就没有纸了。

2.菊的哥哥的来信很短,他只表示自己需要钱,不回家过年,对家里的事和父母、妹妹的情况一概不问。从中可以看出他亲情淡薄,对家人和家庭情况漠不关心。

3.儿子对家庭的冷漠使他无法接受的不快。

4.这反映了他们有浓浓的亲情,希望菊的哥哥分享他们的快乐,安心读书。延叔以这种方式对儿子的冷漠态度表示不满。

三、名著导读与综合性学习。

1骑---其明---鸣痘---斗金---今锡----昔。

2.主要有两次:一是唐僧刚收孙悟空为徒弟时,唐僧埋怨悟空残害生灵,悟空看不惯,逃回花果山,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又重新返回唐僧身边,菩萨赠唐僧紧箍咒;二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埋怨悟空乱杀无辜,一气之下,返回花果山,后唐僧宝象国遇难,猪八戒用激将法将其请出。

初一语文试题在线解答范本篇九

1.给下列的注音写上汉字。

2.用线条将下列词语与正确的义项搭配起来。

澎湃生产;产生(多用于抽象的事物)。狂澜喂养,也比喻培养。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哺育巨大的波浪,猛烈的潮流。滋长波浪相互撞击。

3.《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______作品,由______作词,______谱曲。作品由______等八个乐章组成,它以______、______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4.对课文内容的分析错误的是()。

a.《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三乐章的歌词,也是二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b.诗歌着眼于“歌颂”,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站在高山之上,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气势恢宏的颂歌。

c.诗人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向它,像它一样伟大坚强。

d.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5.“啊!黄河!”这句诗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反复出现是为了对所歌颂的对象加以强调。

b.这是作者在“望”黄河的基础上,情不自禁地歌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c.反复出现,从不同角度赞颂黄河,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d.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初中历史;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二、提高。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1.这节歌词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层,请在原文上用“”划出层次,并写出层意。

2.歌词中三次出现的“啊!黄河!”,作者是从三个角度来抒写的,请根据作者的思路把它表达出来。

3.作者为什么称黄河为“摇篮”,是“屏障”?

4.你是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5.这段歌词在押韵上有_______的特点,在风格上有_______的特点。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_______的图画,所以我们在朗读时,要带有_______的情感。

三、写作攻略。

如果你就站在黄河岸边,望着浊浪滚滚的波涛,内心是否难以平静?请借借鉴本文语言上的某些特点,试着写一首小诗,表达对黄河的热爱。

初一语文试题在线解答范本篇十

一、积累运用(30分)。

1、补充诗句。(4分)。

(1)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天涯碧草话斜阳。

(3)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

(4)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______。

2、填成语。(4分)。

雪中送()。

推心()腹。

无微不()。

高风()节。

()躬尽瘁。

休()与共()经风霜。

心()诚服。

3、默写古诗。在给出的古诗中选三首默写。(18分)。

(1)《题西林壁》――苏轼;

(2)《望天门山》――李白;

(3)《夜书所见》――叶绍翁;

(4)《望洞庭》――刘禹锡。

(5)《清明》_____杜牡。

4、改写句子(4分)。

(1)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我们学校开展的师生才艺表演活动很好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说出的话难道可以不算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感悟(40分)。

(一)课内阅读。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威尼斯的小艇有()长,(),有点像()。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就像只用绿色(),不用墨线()的中国画那样,到处(),轻轻流入云际。

(3)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拐杖,背靠着(),()地等待着。

2、分析课文中的句子。(10分)。

(1)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挑山工挑重物攀登的画挂在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我”为什么需要它?(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硬得多,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3分)。

“我”真的恍然大悟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父鲁迅说的话“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怎样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丁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小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锅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回家的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个。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技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娘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粑呀!

……等我回到家时,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娘笑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着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拾给我和我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吗!”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故技重演”是什么意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中的句子换一个说法,意思不变。(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画“――”的句子,我明明把学校发的馒头吃了,娘却煞有介事地对二丫他妈说了这番话,不但说拿回来了,还说老师奖励了两个。你如何看待这件事,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三、习作(30分)。

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写一件有趣的事,自己喜欢或讨厌的人,想对别人诉说的愿望、委屈,一次旅游见到的景物,自己一个奇特的想象,总之,写人、写事、写景、写物、编故事,写读后感、观后感都可以。但要注意:内容必须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