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爱因斯坦的励志成长故事(优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14:07:35 页码:7
最新爱因斯坦的励志成长故事(优质10篇)
2023-11-17 14:07:35    小编:ZTFB

现代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我们也应注意科技对我们的影响。在总结中,可以适当地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促进自身的进步。时间管理的意义在于合理规划时间,提高效率,真正享受生活。

爱因斯坦的励志成长故事篇一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当过小职员,是瑞士联邦机构专利局的3级技术专家,试用期内年薪为3500瑞士法郎。小职员爱因斯坦挺喜欢这份工作,因为收入稳定,也有闲暇来思考别人还没有涉足过的领域。

他干得不错,专利局打算提升他了,有人在文件上这样批示看上去有些老成的爱因斯坦:“要等到他完全掌握机械技术之后,他原来是学物理的。”很快,爱因斯坦完成了一篇有关光电子效应的论文,同时开始了有关相对论的思考,小职员爱因斯坦渐渐成了大科学家。

被誉为“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的费尔南多·佩索阿也当过小职员。这位助理会计师生活在一条叫道拉多雷斯的街道上。街道很狭窄,辛勤工作一上午,可以在一家永远寂静的餐馆里买一份午间快餐来吃。家里摆一张孤零零的床。用来将幻想变成作品的书桌看起来也不够雅观,甚至可以说有些丑陋。

但是这个奇怪的小职员对工作、对生活、对狭窄的环境都挺感激,他认为当小职员的一切都给他的创作带来关键性的影响。

小职员卡夫卡是个“好好先生”,他25岁时在布拉格波希米亚王国工人意外事故保险所工作。办公楼有5层高,他就在顶层干,一干就是。这个低级职员很难进入高层的社团视野,但是他干得无可挑剔。

他热爱写作,却又认为以写作为职业是可耻,所以他甘心找一份与文学毫不相干的工作,而且干得很敬业。

更多。

爱因斯坦的励志成长故事篇二

19,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普郎克和儿子一起在自己的花园里散步,他神情沮丧,很遗憾地对儿子说:“孩子,十分遗憾,今天有个发现。它和牛顿的发现同样重要。”原来,他提出量子力学假设及普朗克公式。

他沮丧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发现推翻了他一直崇拜井虔诚信奉为权威的牛顿理论、为了不侵犯权威,他终于宣布取消自己的假设。

人类本应因权威而受益,却不料竟因权威而受害,普朗克教授自己也许没有想到,他这一犹豫,使物理学理论停滞了几十年。

与普朗克教授不同,爱因斯坦却敢于冲破权威圣圈,大胆突进,赞赏普朗克假设并向纵深引申,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那一年,他才26岁。随后,爱因斯坦又推翻了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论,创立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一举成名,成了一个更伟大的权威。

两种人,两种性格,两种表现,造成两种结果。如果普朗克能像爱因斯坦一样,不迷信权威,而是勇敢地向前人挑战。那么,爱因斯坦所取得的成果,或许应该记在普朗克名下了。

爱因斯坦的励志成长故事篇三

正像历史学家认为17世纪下半叶是牛顿的时代那样,人们常把20世纪的上半叶看成是爱因斯坦的时代。因为他的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几乎整个20世纪物理学的创造历程,都有他的巨手在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人们常说,爱因斯坦是天才。他当然是天才。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爱因斯坦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他无限勤奋,是因为他符合时代要求,不倦探索,敢于创新。

爱因斯坦不但无限勤奋,他还是一位不受传统观念束缚、敢于冲破禁区、创立新说的伟大科学家。他敢于并且善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不倦探索。

当然,这首先是时代的要求。爱因斯坦生活的时代,特别是在他科学思想最活跃、贡献最多的20世纪初,是科学思想新旧交替的时代。就在绝大多数人向经典物理学顶礼膜拜的时刻,一连串“挑战”却接踵而来。在平静而晴朗的物理学太空中挂着两朵乌云:一朵和黑体辐射实验有关,另一朵和以太漂流实验有关。另外,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也有力地冲击着经典物理学的大厦。爱因斯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涌现出来的闯将。

爱因斯坦还在少年时代,就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追赶光线的人;关于光线的想法引出了狭义相对论。他又设想:假如吊索断了,一架升降机坠入深谷,里面的乘客会有什么感觉;这个想法导出了广义相对论。科学理论的发展,不是拆了旧房盖新房。它像登山一样。创立一个新理论就像登上一座高峰。视野扩大了,原来隐蔽着的东西被发现了。原有的理论仍然历历在目,只是显得小了,成了广阔视野中的一小部分。他在登上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高峰以后,没有满足,没有停顿。他环顾四周上下,看到宇宙间无比壮丽的景色,拍拍身上的尘土,又准备攀登新的高峰——统一场论。这是相对论的第三阶段。他希望把引力场和电磁场统一起来,而且希望这统一的场能够解释量子力学所不能解释的问题。

爱因斯坦最反对这样的科学家,他们“拿起一块木板,寻找最薄的部位,在容易钻孔的地方,钻上许许多多孔”。他把自己的“钻头”,对准统一场论上最厚最厚的地方,希望把电磁力和引力统一起来,给物质结构一种统一的解释。他也知道统一场论不会在自己手里完成。可是他认为,“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科学史只写某人某人取得成功,在成功者之前探索道路,发现‘此路不通’的失败者统统不写,这是很不公平的。那种证明‘此路不通’的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就让我来做吧。”他给比利时王太后伊莉莎白的信里是这样写的:“留给我的事情是:毫不悯惜自己,研究困难的科学问题。那个工作迷人的魔力,将持续到我停止呼吸。”爱因斯坦是这样写,也是这样做的。他在神圣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又勇敢地深入探索宇宙。他探索了几十年,直到最后一息。他在生命弥留之夜,在医院的病榻旁还放着一叠统一场论的未完成稿,准备翌晨醒来再继续演算。爱因斯坦对统一场论的探索,正是他一生追求真理的那种毫不气馁的热情和顽强性格的写照。

爱因斯坦的励志成长故事篇四

你想一想,期中考试没考好,这次又没考好,是什么原因?好多以为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那些念念不忘中被遗忘了。爱因斯坦年轻时候的故事一杯清酒,流淌入喉,春花秋月从此了,往事灰飞烟灭。现在的门是绝对防盗,为什么呢;然而,最重要的莫过于幸福。不往河道倾倒污物,不用含磷洗衣粉,不乱扔废弃电池。

书外人语:有了正确的参照物,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与行动,切忌盲目地与别人相比较。

爱因斯坦的励志成长故事篇五

爱因斯坦16岁那年,由于整日同一群调皮孩子在一起,致使几门功课不及格。一个周未的早晨,爱因斯坦正拿着钓鱼竿准备和那群孩子一起去钓鱼,父亲拣住了他,心平气和地对他说:“爱因斯坦,你整日贪玩,功课不及格,我和你母亲很为你的前途担忧。”

“有甚么好担忧的?杰克和罗伯特他们也没及格,不照样去钓鱼吗?”

“孩子,你千万不能这样想。”父亲充满关爱地望着爱因斯坦说:“在我们故乡流传着这样一个寓言,我希望你能认真地听一听。”

“有两只猫在屋顶上玩要,一不小心,一只猫抱着另一只猫掉到了烟窗里。当两只猫从烟窗爬出来时,一只猫的脸上沾满了黑烟,而另一只猫的脸上却干干净净。干净的猫看见满脸黑灰的猫,以为自己的脸也又脏又丑,便快步跑到河边洗了脸。而黑脸猫看见干净的猫,以为自己的脸也是干净的,就大遥大摆到街上闲逛了。”

“爱因斯坦,谁也不能成为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自己的镜子,天才也许会照成傻瓜。”爱因斯坦听后,羞愧地放下鱼竿,回到自己的小屋里。

文档为doc格式。

爱因斯坦的励志成长故事篇六

1879年3月14日,一个小生命降生在德国的一个叫乌尔姆的小城。父母为他起了一个很有希望的名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看着他那可爱的模样,父母对他寄托了全部的期冀。然而,没过多久,父母就开始失望了:人家的孩子都开始学说话了,已经三岁的爱因斯坦才“咿呀”学语。后来,爱因斯坦的妹妹,比他小两岁的玛伽已经能和邻居交谈了,爱因斯坦说起话来却还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看着举止迟钝的爱因斯坦,父母开始忧虑。他们担心他的智能是否会不及常人。

直到10岁时,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学。可是,在学校里,爱因斯坦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大家都称他为“笨家伙”。学校要求学生上下课都按军事口令进行,由于爱因斯坦的反应迟钝,经常被教师呵斥、罚站。有的老师甚至指着他的鼻子骂:“这鬼东西真笨,什么课程也跟不上!”一次工艺课上,老师从学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张做得很不像样的木凳对大家说:“我想,世界上也许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哄堂大笑中,爱因斯坦红着脸站起来说:“我想,这种凳子是有的!”说着,他从课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凳子,说:“这是我前两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虽然还不行,却比这两个强得多!”一口气讲了这么多话,爱因斯坦自己也感到吃惊。老师更是目瞪口呆,坐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

在讥讽和侮辱中,爱因斯坦慢慢地长大了,升入了慕尼黑的卢伊特波尔德中学。在中学里,他喜爱上了数学课,却对其余那些脱离实际和生活的课不感兴趣。孤独的他开始在书籍中寻找寄托,寻找精神力量。就这样,爱因斯坦在书中结识了阿基米德、牛顿、笛卡尔、歌德、莫扎特……书籍和知识为他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视野开阔了,爱因斯坦头脑里思考的问题也就多了。

一天,他对经常辅导他数学的舅舅说:“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间里振动着的电磁波呢?”舅舅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他看了许久,目光中既有赞许,又有担忧。因为他知道,爱因斯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同一般,将会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动。此后,爱因斯坦一直被这个问题苦苦折磨着。1895年秋天,爱因斯坦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报考瑞士苏黎士大学。可是,他却失败了,他的外文不及格。落榜后的他没有气馁,参加了中学补习。

一年以后,他获得了中学补习合格证书,并且考入了苏黎士综合工业大学。这时的他,已经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了。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课外阅读和实验室里。教授们看见他读和学习无关书、做和考分无关的试验,非常不满和生气,认为他“不务正业”。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正赶上经济危机爆发,由于他是犹太人血统,又没有关系,没有钱,所以只好失业在家。为了生活,他只好到处张贴广告,靠讲授物理获得每小时3法郎的生活费。这段失业的时间,给了爱在斯坦很大的帮助。在授课过程中,他对传统物理学进行了反思,促成了他对传统学术观点的猛烈冲击。经过高度紧张兴奋的五个星期的奋斗,爱因斯坦写出了9000字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由此产生。

可以说,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次决定性的、伟大的宣言,是物理学向前迈进的又一里程碑。

爱因斯坦的励志成长故事篇七

爱因斯坦并不是个早慧的孩子。1879年3月,他出生于德国小镇乌尔姆一个普通的犹太家庭。他的父亲经营一家小型电器修理制造厂。对于这第一个孩子,父母没有很高的期许。但当阿尔伯特到四岁还不太会说话时,他们还是不免有些着急。那时,他们的第二个孩子,阿尔伯特的妹妹,已经喋喋不休。

阿尔伯特也不喜欢和其他男孩子在一起跑跳打闹,尤其厌恶小伙伴们酷爱的军事游戏。大部分时间,他都一个人躲在一边安静地玩积木,耐心地搭出钟楼啦、教堂啦、市政厅啦,还常常自己创造出许多玩法。比如,他喜欢用卡片搭房子,能一直搭到十四层楼高。他看着自己的“建筑”时,便感到创造的快乐。

上小学后,和其他孩子一样,阿尔伯特接触了宗教。他被《圣经》里的故事所吸引,为教堂里的气氛所感染。他甚至自己写了一些歌颂上帝的短诗,配上音乐,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轻轻哼唱。

但作为一个犹太孩子,在19世纪末的德国,他受到了同学的排挤。沉默的、孤独的阿尔伯特并不太明白事情的缘由。他专心地听讲,耐心地应付学校的课程。10岁时,他进入了古典氛围很浓的路德中学。

对爱因斯坦的人生起关键作用的几年,便是这之后的几年。

爱因斯坦的叔叔是一个对科学有强烈兴趣的人,与他父亲一同经营小电器厂。在电力工业刚刚兴起时,他们便开始生产发电机、弧光灯、白炽灯和电话。在叔叔的影响下,爱因斯坦从小对动手的技术和抽象的数学都非常感兴趣。10岁以后,当地的一位医科大学学生塔尔穆德每周末到爱因斯坦家做客,常常给小阿尔伯特带些科学和哲学的书籍。

12岁时,爱因斯坦便读完了《欧几里德几何》,并自己证明了毕达哥拉斯定理;13岁时,他读了康德的哲学名著《纯粹理性批判》,不时与塔尔穆德讨论其中的问题;在塔尔穆德的劝告下,他读完了长达12卷的《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其中汇集了有关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了自然现象有其固有规律。这些书籍中止了爱因斯坦的宗教信仰。

“我很清楚,少年时代的宗教天堂就这样失去了,这是使我自己从‘仅仅作为个人’的桎梏中,从那种被愿望、希望和原始感情所支配的生活中解放出来的第一个尝试。”

第二个尝试在他16岁时到来。他所就读的学校渗透了浓厚的军国主义精神,这使他感到窒息和痛苦。

他在回忆这段时间时说:“对我来说,小学老师好像是士官,中学老师好像是尉官。”

少年阿尔伯特选择了一种独特的反抗方式。晚年时,爱因斯坦有时会笑嘻嘻地告诉别人他在中学时的这个故事。一天,一名教师对他说,假如这个孩子不在他的班上,当老师的会更快活一些。爱因斯坦回答说他没做错任何事。老师说:“是的。但是你坐在后排并且那样微笑着,这侵犯了班级对教师所必有的尊敬。”

他没忍受更久。1895年,在他父母因生意失败移居米兰后不久,16岁的爱因斯坦自作主张,离开学校去了意大利。1936年,他写道:“依我看,学校若是主要以恫吓、威胁和人为的权威教学,那是最坏的。这种教学方法摧残了学生们的健康感情、诚恳正直和自信心,培养出来的是唯唯诺诺的庸碌之辈。”

这种厌恶如此强烈,以至他根本不想再与他的出生地有任何联系。他求父亲为他申请放弃德国国籍。18,申请获准。

“你在自己短暂的生涯中,曾以孩子般的喜悦,赞赏一切明朗而有理性的东西”

因为投考苏黎世理工大学失败,爱因斯坦勉强同意到瑞士的阿劳中学完成未学完的高中课程。但他对教育的成见很快就消失了。阿劳中学提倡教师有选择教学方法的自由,因此课上得十分有趣,学生们可以在实验室独立工作,高年级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也极为关心。

后来,爱因斯坦称阿劳中学为“高等教育中最令人喜爱的样板”。“人不是机器,要是周围环境不允许他襟怀坦白、畅所欲言,人就不会生气勃勃!”

这种对教育和学校的希望,在他上大学后很快又消失了。他很快便决定,不再傻傻地坐在课堂上听课,而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实验室里,并开始阅读著名物理学家的著作。苏黎世理工大学的本科四年,只有两次考试,依靠借阅同学的笔记,他通过了,但这依然使他感到厌恶,为了应付考试,他不得不记了一堆垃圾,使得“每考完一次试,就会难受半年”。

爱因斯坦的求学经历,使得他对教育有格外深切的感受。成名以后,他多次应邀对教育问题进行演讲或写文章,在他的认识里,学校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的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些宝贵的东西,是通过同教育者亲身接触,而不是―――至少主要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轻一代的。”

除去在阿劳中学的1年,爱因斯坦没有更多的机会享受这种理想的教育。但他还是通过某种方式自我实现了。

19,爱因斯坦大学毕业,但学校不喜欢他的独立,不同意留任他为教师。同时,由于家里人反对他和大学同学玛丽琦结婚,他与家庭的关系也非常紧张。他开始了艰难的谋生。先是在一家技术学校任代课教师,后来又找到一份为期3个月的家庭教师工作。

192月,伯尔尼的报纸上,以这样一种方式,第一次出现了爱因斯坦的名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愿为大学生或中学生完全私人地补习数学和物理学……”

在这之前,爱因斯坦已经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但显然,他还是个无名之辈。注意到这条广告的,只有两个大学生。但爱因斯坦没能靠这种方法赚到钱,因为他们三个人聊得过于投机,而使授课变成了长时间的讨论和共同学习,三个人开玩笑地将这个小团体称为“奥林匹亚科学院”,爱因斯坦被任命为“院长”。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们的视野中充斥了马赫、休谟、安培、黎曼、狄更斯、塞万提斯等人的哲学、科学和文学作品。他们被思想的交流迷住了,经常为某一页、某一句话争论,争论持续到深夜,甚至一连几天。

从某种程度讲,奥林匹亚科学院就是爱因斯坦心中理想的学校。他终生都对这个“幸福时代”充满感念。逝世前两年,他给当年的另一位“院士”写了一封信,开头即是:“致不朽的奥林匹亚科学院:你在自己短暂的生涯中,曾以孩子般的喜悦,赞赏一切明朗而有理性的东西。我们创立了你,为的是要同你的那些傲慢的老大姐们开玩笑……”

“别的人如果感到自己在思想上如此孤立,便会极其痛苦,爱因斯坦却不然”

在创立奥林匹亚科学院的那一年,经人介绍,爱因斯坦终于获得了伯尔尼专利局三级技术审查员的工作―――一份正式的全职工作,终于不用再为生存而发愁了。他热爱那份工作,并一直工作到19。

宣告物理学革命的论文便是这个26岁的专利局小职员在100年前提出的。那一年,爱因斯坦一共写了6篇论文,发表了5篇。其中一篇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便是后来众所周知的“狭义相对论”,它彻底抛弃了传统的时空观念,从而使经典力学只成为相对时空中的一个特例。发表这篇文章三个月后,爱因斯坦又写了一篇作为推论的短论文,提出了著名的e=mc2,它的发现,使当时困惑所有物理学家的问题迎刃而解,如:放射性元素为何能不断释放出大量能量,太阳为何能长久地发出如此强烈的光和热等,也为核能的释放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当然,并没有太多的人愿意和爱因斯坦一样抛弃固有的思维习惯。据说,当时全世界能够理解相对论的人,只有12个。

由于名字频繁地出现在物理学杂志上,爱因斯坦渐渐有了些名气。他终于获得了博士学位,又得以在几所大学任教,先是在苏黎世,然后是布拉格,后来又去了柏林。但他并没因此而恢复自己的德国国籍。

遗憾的是,他到达后4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也正是从这时起,爱因斯坦开始了他作为和平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和人权主义者的生涯。

19,德国一批最有声望的知识分子发表了一篇为德国侵占比利时的行为辩护的《文明宣言》,德国几乎所有的文化名流都签了字,包括哈伯、伦琴、普朗克、菲舍尔等93个人。这份宣言后来被称为是“真正知识分子的无耻宣言”。

几天后,爱因斯坦在另一份反对《文明宣言》的文件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份文件题为《告欧洲人民书》,提出:“欧洲必须联合起来保护它的土地、它的人民和它的文化”,要开展一个“声势浩大的欧洲统一运动”,“努力去组织欧洲人联盟”。

这份宣言在柏林大学的教职员工中传阅了,但只有4个人敢签名。与93人的庞大对手相比,它根本没有发表的可能。但爱因斯坦没有气馁,参加了反战组织“新祖国同盟”。193月,他写信给罗曼・罗兰说:“在我们欧洲,300年紧张的文化工作,只引导到以民族主义的狂热来代替宗教的狂热,后辈人能感谢我们欧洲吗?许多国家的学者作出的举动,似乎他们的大脑已被切除……如果你认为我微薄的力量有所裨益,请随便使用吧!”

半年后,罗曼・罗兰特地与爱因斯坦会面。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爱因斯坦对于他所出生的那个国家的判断令人难以置信地超然、公正,没有一个德国人具有如此的超然、公正。”但会见结束后,罗兰有些困惑:“在这个梦幻般的岁月里,别的人如果感到自己在思想上如此孤立,便会极其痛苦,爱因斯坦却不然,他刚才还笑呢。”

爱因斯坦并没因战争而停止自己的研究。狭义相对论发表后,广义相对论问世了。

1911月,广义相对论在一次对日全食的观测中得以证实,爱因斯坦终于成为全世界都知道的名字。此前,从未刊登过任何关于爱因斯坦的报道的《纽约时报》也破天荒发表了一篇有多行标题的文章:“天上的光线全部是弯曲的/科学界人士或多或少激动地盼望日食观测结果/爱因斯坦理论获胜/星体并不在它似乎存在或被算定存在的地方,但谁也用不着担心/一本给12个智者读的书/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理解它,大胆的出版商接受此书时爱因斯坦如是说”。

爱因斯坦一下子成了众人瞩目的中心。他不断被邀请参加各种活动、发表演讲。慕名而来的人似乎一下子从世界各地涌到他家门口,还有一些人来寻求经济上的帮助。但实际上,他只有极少几次在公开场合露了面,目的是为慈善机构募捐。有时,他会开玩笑地对妻子说:“这次你把我卖了多少钱?”

这时,在爱因斯坦的思想里,这些社会活动与他向往的宁静生活发生了巨大的矛盾。他不希望以往的生活被打破,但同时又永无休止地感受到科学家对人类的责任。“对人类及其命运的关心肯定始终是一切技术努力的主要兴趣,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敬,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

爱因斯坦的励志成长故事篇八

我收到过很多封邮件,都是说自己与学历有关的痛苦。比如,a小姐,因为不是名牌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面临极大的困难;b先生,因为没有读过大学,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感慨何时是个头。每次遇到这样的邮件,我都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因为无论我怎样回答,都没办法解决他们没有学历亦没有贵人相助,而被划在标准线之外的事实。

这些都是励志书上的故事。听的时候热血沸腾,以为自己就是下一个,第二天热情降。

一只老鼠换来的财富。

爱因斯坦的励志成长故事篇九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后,将近一年多的时间里都没有找到一份哪怕是仅供糊口的工作。想想自己已经成年,而年迈的父亲还在为他的生计而奔波劳累,爱因斯坦几乎绝望了!

有一次,爱因斯坦无意中在一册杂志上看到一则介绍德国伟大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的文章。文章中,奥斯特瓦尔德被称作是“科学伯乐”,因为他曾无数次发现并培养了许多科学人才。

爱因斯坦思考了一夜,最终决定给奥斯特瓦尔德写一封信,希望能在他身边谋得一份工作。信寄出去后,过了好久都没有收到奥斯特瓦尔德的回音。爱因斯坦怀疑信件会不会在途中被邮局弄丢了,所以,他在几天后给奥斯特瓦尔德寄了第二封自荐信,但与上封信一样也是石沉大海、毫无音讯!

“这究竟是怎么了?难道是地址有误吗?”爱因斯坦困惑极了,他再次详细地对照了奥斯特瓦尔德的实验室地址,发现自己并没有写错,“就算是地址有误,邮局也会把信件退回来啊。”

爱因斯坦想,可能是奥斯特瓦尔德忙于工作,一时没空拆信,搁在哪个角落里忘记了吧!于是爱因斯坦给奥斯特瓦尔德写了第三封信,这次他用了一张明信片,他想,这样奥斯特瓦尔德总应该可以顺利看见这封信的内容了!

让爱因斯坦意想不到的是,这张明信片寄出去一个月后,依旧没有收到奥斯特瓦尔德的回信。

“奥斯特瓦尔德一定是太忙碌了!我必须为他节约更多的回信时间!”爱因斯坦心想。几天后,爱因斯坦拿笔写起了第四封信。这次,他不仅再次采用明信片,还在明信片的反面,捎带上一个写着自己地址的回信信封!

爱因斯坦的父亲看见这情形,心疼地对他说:“我看还是算了吧,不要再做这种无谓的努力了,可能奥斯特瓦尔德并不认为你是一个值得培养的人才!”

“不,父亲!我的努力不一定会给我带来满意的结果,但如果不努力,就绝对不会拥有满意的结果!”爱因斯坦说。

第四封信寄出去以后,爱因斯坦满怀信心地足足等了一个多月,但是很遗憾,他同样没有收到任何回音。

就这样过了大半年,爱因斯坦正准备写第五封求职信。一个清晨,邮递员敲开了他的家门,送来了一封瑞士伯尔尼专利局的来信,邀请他就职于一个专门审查各种新发明的技术职位。

奥斯特瓦尔德与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并无任何瓜葛,为什么给奥斯特瓦尔德发信,却收到了瑞士伯尔尼专利局的邀请?爱因斯坦困惑了!

原来,在爱因斯坦寄出第一封信的前几天,奥斯特瓦尔德已经搬移了实验室。爱因斯坦寄去的所有信件,都被塞进了实验室外那只已成摆设的邮箱里!而奥斯特瓦尔德那个年轻的助手,后来则去了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工作。有一次,那位助手在途经昔日工作过的实验室门口时,无意中发现了爱因斯坦的所有信件!更加出乎人意料的是,奥斯特瓦尔德的那位年轻助手,就是爱因斯坦的大学同学和朋友—格罗斯曼!

对于爱因斯坦的才华,格罗斯曼是绝对的了解。凭着这些信件,他向自己所在的专利局推荐了爱因斯坦。就这样,爱因斯坦终于凭着那四封自荐信,成功摆脱了待业的阴影。

爱因斯坦在之后的一生中,只要提起此事就不忘对格罗斯曼表示感谢,但同时他也会顺便说一句:“努力从来不会白费,只要坚持,哪怕无法在这个枝头开花,但却能够在另一处叶下结出果实!”

爱因斯坦的励志成长故事篇十

爱因斯坦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演讲时,给听讲的学生出了道题。

他说:“有两位工人,他们同时从烟囱里爬了出来,一位是干净的,一位是肮脏的。请问他们谁会去洗澡?”

有学生立即回答:“当然是肮脏的工人会去洗澡。”

爱因斯坦反问道:“是吗?干净的工人看到肮脏的工人,他会认为自己身上一定也很脏;而肮脏的工人看到干净的工人,可能就不这么想了。我再问问你们,哪个工人会去洗澡?”

接下来有学生马上回答说:“干净的工人会去洗澡。”

在场的所有同学一致点头,都认同了这一答案。

爱因斯坦笑着说:“你们又错了,理由很简单,两个工人同时从烟囱里爬出来,怎么可能一个是肮脏的'而另一个却是干净的呢?”爱因斯坦接着说:“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尤其是你们这些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受着相同教育、学习又都非常努力的年轻人,你们之间的知识差异更是微乎其微。有的人之所以最终能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没有因循前人的足迹。而要想做个与众不同的人,就必须跳出习惯的思维定势,抛开人为的布局,敢于去怀疑一切。”

爱因斯坦环顾了一下四周,继续说:“‘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这就是我要对你们说的所有的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