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幼儿科学活动说课稿通用(大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7:29:14 页码:7
幼儿科学活动说课稿通用(大全14篇)
2023-11-11 17:29:14    小编:ZTFB

我们常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总结自己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团队和资源,提升领导力。多积累一些总结的素材和案例,可以为我们的总结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幼儿科学活动说课稿通用篇一

上周一的早晨,一位家长为孩子交完生活费,我顺手放进提包里,一会儿,只听见“啪”的一声,我的包盖自动合上。这一声响引起了班上孩子们的兴趣,他们纷纷跑过来问:“老师,你的包盖怎么会自己合上呢?”看着孩子们充满好奇的眼神,我又伸出手去打开包盖,“啪”的一声,包盖又自动合上。这更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伸出手来,纷纷尝试这神奇的包盖。在孩子们玩的时候,我想起了新《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就是要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而现在这小小的磁铁,竞引起了孩子们这么大的兴趣,何况这种现象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见到,例如孩子们文具盒中的磁铁、妈妈钱夹中的磁铁、家里冰箱门上的磁铁等等。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探索和发现问题,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二、说目标。

本次活动遵循《纲要》精神,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原则。我有意识地创设环节,引导幼儿相互协商,互相合作,共同探索,互相讨论在探索中的发现,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以下目标:

1、初步认识磁铁,在游戏和探索中了解磁铁的特性。(重点)。

2、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

3、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在探索中的发现。

三、活动准备。

结合幼儿好动手、爱摆弄的年龄特点,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以下操作材料:

3、每组一筐放着一些一元硬币的雪花积木;

4、儿歌《找朋友》音乐伴奏带,录音机。

四、说过程。

新《纲要》中提出:我们的教育应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在探索中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本次活动我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一)、开始部分:师玩魔术“会跳舞的铁钉”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

一枚铁钉在白纸上翩翩起舞,你知道这些铁钉怎么会跳舞吗?相信孩子们看到这里一定会十分惊奇。此时引出磁铁也就顺理成章。

接着为每位幼儿发放磁铁,让他们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磁铁的外形特点。

这一环节,把知识融入游戏,让孩子们在玩儿中学会探索和发现。

(二)、基本部分。

幼儿自由探索,尝试分类。通过第一个环节,相信幼儿已对磁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迫不及待地要去探索它的奥秘。为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我为每位幼儿准备了操作材料,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索和发现。

1、磁铁还能把什么物体吸起来呢?你面前有很多材料,你自己动手试一试吧!

幼儿一边动手实践,一边和同伴交流。

2、在幼儿探索的基础上尝试给玩具筐里的物体分类。每组发放两个分类盒,按照盒上的图案投放物体,能被磁铁吸起的放一个盒里,不能吸起的放另一个盒里。

幼儿在自由探索中获得的知识是零碎的,还需要教师把他们获取的经验进行整理。

3、师幼交流经验。

科学领域教育的方法:

一方面强调幼儿亲自动手,通过观察、实践等方法认识自然、探索自然;

总结。

他们的科学知识。

活动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自由发言,充分说出自己在探索中的发现,最后得出结论:不是金属的物品不能被磁铁吸起,磁铁只能吸起铁、钢等金属制品,但也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被磁铁吸起,例如铜、铝等。

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部分,活动目标的大部分在此环节完成。在这里,幼儿不仅参与了自主探索,还尝试了分类,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经验交流,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这也正符合《纲要》精神:孩子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幼儿的学习中只充当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五、结束部分。

通过幼儿实践活动,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每组发放一筐散放着一些一元硬币的雪花积木,让孩子们想办法怎样才能快速地把这些硬币从雪花积木中取出。幼儿讨论,想出办法用磁铁把它们吸出来。

这个环节让幼儿学会把已有知识灵活运用,遇到问题积极想办法解决。

六、延伸活动。

幼儿在《找朋友》乐曲伴奏下,拿磁铁在活动室内找一找哪些物品能被吸引,一边找,一边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以巩固对磁铁特性的认识。

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在完成既定目标的同时,在其他领域也获得了经验。

本次活动涉及的领域。

1、数学领域:幼儿在实践操作中尝试给物品分类。

2、语言领域:幼儿在探索中相互交流,语言能力得到了很好发展。

3、社会领域: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本次活动所用操作材料的投放为了使每位幼儿都能够动手操作,我准备了平时比较常见的操作材料,同时,针对中班幼儿比较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这一特征,活动中,操作材料是一步步分层次投放。这样,不仅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还能激发他们不断探索的兴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幼儿科学活动说课稿通用篇二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有趣的探索影子的产生。

2、使幼儿知道灯光、太阳光、月光、烛光等都能照出影子来,有光的地方才会有影子。

3、引导幼儿通过一系列实验活动自己探索发现光被物体挡住就会出现影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幼儿知道有光才会有影子,光被物体挡住就会有影子。

难点是让幼儿自己实验发现影子与光和物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强光台灯、大屏幕、手电筒每人一个、座垫每人一个、操作台四张、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呈现出玩具的影子,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教师打开强光台灯,然后将玩具放在适当的位置挡住光的照射,让幼儿观察发现玩具的影子,并通过让玩具变换不同的姿势使影子随之发生变化,增强幼儿观察的兴趣。

2、教师为幼儿准备多种好玩的动物玩具,让幼儿到灯光前自己选用各种玩具实验演示,观察影子、激发兴趣。

评析:帮助幼儿保持兴趣,进行互动学习,在兴趣的驱使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感知发现:引导幼儿发现光与影子的关系。

1、打开台灯,教师表演手影,让幼儿观察有趣的手影。

2、请个别幼儿到前面来表演手影游戏,教师控制开关,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打开台灯时,屏幕上有没有手影,关掉台灯时屏幕上有没有手影,让幼儿知道:有光的地方才能有影子。

3、启发幼儿说出还有什么样的光能照出影子来。教师小结:太阳光、月光、烛光等,都能够照出影子来。

评析:这个过程老师的引导起到一个支架作用,让幼儿在支架的支撑下添加新的内容,如教师打开台灯表演手影,让幼儿参加表演,教师控制开关引导幼儿观察,打开台灯有影子,关掉台灯就没有影子了,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光和影子的关系,这种支架式的互动就是将幼儿的兴趣集于一个主题上,虽然孩子们并不很理解影子产生的原因,但是这生动有趣的探索却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孩子们今后的学习成长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自由探索:引导幼儿自己实验发现影子与光和物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1、先让幼儿猜想:是不是有了光就一定会有影子。

2、要求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索,引导幼儿注意观察。

(1)、打开手电筒有没有影子。

(2)、用手或玩具挡在光前,有没有影子出现。

(3)、关上手电筒有没有影子。

3、教师巡回指导幼儿操作,鼓励幼儿间大胆交流。

评析:老师对孩子的探索多次表现出惊奇和欣赏,使他们在打开手电筒和关上手电筒之间探索影子和光的奥秘,获得直接经验,并在老师的支持合作下,重新组合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不在是灌输,而是用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在探索中主动学习,这种等待不是袖手旁观,而是通过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幼儿探索光和影子时的需要,及时给幼儿提供操作的材料:白纸,手电筒,玩具,蜡烛等,精心设计问题:1、打开手电筒有没有影子?2、用手和玩具当在光线前有没有影子?3、关上电源有没有影子?适当的给孩子隐性的指导,整个活师幼互动是积极有效的,在探索时,孩子兴奋地交流着各自的发现。老师没有给予任何答案,而是巧妙地问幼儿:你是怎么知道有了光才有影子呢?影子是怎么来的呢?及时恰当的提问有效的推动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集体讨论学习:引导幼儿说出:光被物体挡住时就会出现影子。

1、请幼儿回答在上个环节中的发现,教师做实验验证。引导幼儿说出:光被物体挡住时就会出现影子。

2、让幼儿说说还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影子,并说出产生影子的原因。

评析:老师与幼儿一起验证,发现影子的秘密:”光被物体挡住就会有影子”,让孩子知道这个秘密是他们自己发现的,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热情更高了。可见有了宽松的环境丰富的材料和浓厚的兴趣,顺应孩子的探索活动,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巧妙的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解决了问题。体现了幼儿与材料和环境的互动,同时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合作的温馨,并且获得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这正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基本要求。

五、户外游戏:《找影子》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和认识。

引导幼儿到户外寻找太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要求幼儿找到影子后说出:“我找到了大树或某某的影子,因为大树或某某挡住了太阳光。”

幼儿科学活动说课稿通用篇三

1.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对于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通过“保护色”为例,引导学生阅读、观察、思考,并总结出保护方法,并根据这样的学习方法,依据学习网站所提供的学习素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归纳出其他若干种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

2.凸显了网络教学的优势。传统的教学方式,甚至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一节课中是无法大容量地接触到如此多的信息的,专题学习网站有着其独有的优势。通过学习网站,学生不仅可以自主学习到的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材料,还可以通过超链接接入到互联网中,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同时,在线的学习网站还为学生课外继续学习和探究提供了资源和平台。

3.渗透了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的培养。网络给我们的带来的信息是巨大的,但是如果缺乏信息的加工处理的能力,那么信息就不会真正地被得以利用。在这节课中,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有效地利用了excel的排序功能,将数据进行分类,将相同或类似的信息进行整合,提高了数据的利用价值,从而使学生对动物的保护方法进一步的明晰。

4.诠释了科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道理。教学设计中突破教材的目标要求,将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与人类的自我保护进行联系,从而发现,人类的许多保护的设备或装置受到了动物的启发,并以一个假想作为实例,引导学生通过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并帮助学生逐步构建学以致用的治学方略。

幼儿科学活动说课稿通用篇四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抽取的是大班科学活动课《西红柿旅行记》。食物进入我们的身体后,究竟去了哪里?对于这个话题,孩子一定会很感兴趣。本活动一开始,便通过简单的故事介绍人体消化系统和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借此了解更多关于人体的知识。而孩子对消化系统及功能的认识是有限的,因此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认识人体的消化系统。难点是:了解各种消化器官的功能。为了突出重点,我提供了故事录音及故事图片等材料,为了突破难点,我准备了人体消化系统的图片及立体模型,让孩子们更加直观的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过程和功能。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步:

第一步:品尝食物,谈谈所吃西红柿的去向。

在此步骤中我运用了谈话法,我先让孩子们品尝西红柿,然后提出问题西红柿去了哪里,让孩子们说一说西红柿的去向,目的在于扩展孩子的思维,激发孩子们对食物消化过程的探究欲望。

第二步:倾听故事,说说西红柿的消化过程。

在此步骤中使用了故事课件,通过倾听故事观看故事图片,让孩子更加直观的了解食物消化过程。

第三步:观看图片,讲讲各种消化系统功能。

我运用了观察法和讨论法,让孩子们通过已有的经验交流,并通过直观的观察去了解各消化系统的名称及功能。

第四步:拼图活动,摆摆人体消化系统模型。

这一环节是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复习,孩子们自由选择一种消化器官进行拼图,并简单介绍所拼器官的名称及功能。

第五步:生活践行,聊聊饮食和卫生好习惯。

通过谈话,孩子们知道各个消化器官的重要性,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消化器官。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从听故事到谈话让孩子们了解消化器官的名称及功能、食物消化的过程,孩子们通过动手拼图,更直观的了解食物消化过程,更让孩子充分发挥了他们最大的自主性,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也动了脑,进一步了解了消化系统。谢谢!

教学反思:

对于此节课,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下面简单的讲述下自己对于此节课的反思:以谜语导入的方式可以很好的激发幼儿的兴趣,但是,提问幼儿谜底是什么的时候,幼儿未能正确的猜出谜底。自己未能加以在重新引导幼儿正确的猜出谜底。课堂氛围师幼互动活跃,幼儿能大胆的举手回答,讲述自己在对西红柿观察中的发现。能让幼儿知道西红柿的内外部特征及西红柿对人体的作用。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文档为doc格式。

幼儿科学活动说课稿通用篇五

3月15日,我参加了惠农区的学前教育领域的公开课大教研活动,在惠农区春苗幼儿园听了教研室邓爱军老师的公开课——大班科学《有用的灯》,我从这几个方面说说邓老师的这节课:

一、教学目标的预设:

听了邓老师的这节课,我感觉这节课的预设目标是:

1.让幼儿认识生活中的灯及用途。

2.让幼儿用完整的语言描述自己见过的灯的作用及形状特点,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让幼儿通过认识灯的方法,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

4.通过引导幼儿启发幼儿科学探索欲望,体会科学的乐趣。

二、老师教了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虽然课后研讨时邓老师说她没有“教”给孩子什么,但是她那一个个有力的问题就是教给孩子的,“你在哪见过的?”“用来干什么的?”“什么形状的?”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就是教给孩子的,她教的巧妙,教的不留痕迹,但又是特重要的东西——方法,这个世界的奥妙不是在课堂上都能学到的,只要教给方法孩子随时都可以学。

在评课的时候有老师说了,要是把灯分类的讲给孩子们会更好,这样孩子对灯的功能作用会有个更清晰的认识,这个问题提出的很好,但在科学这堂课上是不是很实用我觉得有待商议,假如老师都给孩子分好类,我觉得孩子的自主学习就会体现不到,要是在课堂的最后让孩子自己把图片上的灯按照自己的方法分一分可以看看效果。

三、孩子学到了什么?

听完邓老师这节课,我觉得孩子学到的有这么几点:

1.孩子认识了生活中的一些灯,知道了它们的名称、用途、出现的地点以及基本的形状特点。

2.学会了用完整的语言描述灯。

3.初步掌握了观察灯的方法。

四、这节课的优点:

听完邓老师的这节课,让我学习的地方很多,我就从下面几点说一说:

1.邓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非同一般,她能把5、6岁孩子的课堂持续组织的那么好真的是一位资深的老师,当然孩子们这样好的习惯也和春苗幼儿园的老师的常规管理好分不开的。

2.邓老师的课堂充分地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正如她说的她并没有教给孩子什么,都是他们自己在学,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孩子在学。

3.采用比赛的这种游戏教学方法让孩子能在玩中学,让他们既能体会学习掌握知识的`乐趣,又能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同时又学到了东西,真是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邓老师特别重视幼儿习惯的培养,这也是一个好老师常年坚持的好习惯。

五、遗憾之处:

1.邓老师在讲到霓虹灯和手机灯的时候,老师问:“这叫什么灯?”孩子们说是装饰灯的时候,孩子们说的是对的,没有必要强调说是霓虹灯。

2.结尾的时候有点仓促,也有评课的老师说了让孩子动一动,也就是说把学到的东西给大家展示一下,邓老师最后发了几张图片,可以让孩子把图片上的灯向大家介绍一下,也可以让孩子按照今天所学的灯地不同功能和用途给灯分分类。

总之,在邓老师的这节课上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值得我以后注意的地方也很多!以上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如果有什么说的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学前教育的同行能指出来,在相互交流中更可以帮助我在专业上尽快成长。

幼儿科学活动说课稿通用篇六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你们好!我是宣汉县机关幼儿园的教师张向丽,我说课的题目是《黄豆变变变》,这是我园的园本课程——大班主题活动中的一课,下面我将围绕教材,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教法,学法,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活动评价这八个内容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或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大家都知道,黄豆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我们取材也非常方便。豆制品的品种非常的多,它们不仅有不同的名称,还有形状的不同,颜色的不同,味道的不同等。经过生活中的观察我发现我班的大多数孩子挑食,不喜欢吃豆制品,营养不均衡,为了使我班幼儿对黄豆的外形特征,营养价值形成正确的认识,我特设计了本次活动,它是幼儿认识客观事物,获得自然知识的的基础,也是幼儿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环境的重要内容。我认为,此教材有一定的现实性,必要性。符合本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

二、说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

认识黄豆的外形特征,区分豆制品。

2、能力目标。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合作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黄豆变变变的快乐,知道黄豆营养丰富,要多吃豆制品,培养他们爱科学,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活动重点;帮助幼儿了解黄豆及其豆制品具有丰富的营养,有益身体健康。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方式辩别黄豆,区分豆制品。

三、说活动准备。

3、空间准备;幼儿座位呈半弧形摆放,展示台放于弧形前,幼儿视线前。

四、说教法。

1、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教具或图片资料陈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

3、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在活动中,我就用变魔术的方法,请幼儿观看豆浆的制作过程。

五、说学法。

为了体验交互主体性的教育观念,我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幼儿具体学法有:1,体验交流法。苏霍姆林说过“幼儿的智慧是从指尖流出来的”。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参与榨豆汁,品尝豆制品,同时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语言交际能力。2,多渠道参与法。《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创设探索的环境,引导幼儿在玩玩,做做,试试,想想等活动中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鼓励幼儿参与合作,交流与分享。”因此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幼儿在不知不党中对黄豆产生兴趣。

六、活动过程。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操作感知,确定认知——游戏体验——讨论交流。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头戴黄豆头饰出场,创设语言环境,使幼儿对课题产生向往和兴趣;“小朋友,我是黄豆宝宝,我还把我的好朋友都有请来了,今天,大家就来和它们一起玩,让我们先来看看黄豆宝宝长成什么样子,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

2、操作感知,确定认知。

根据幼儿认知直观感性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运用看,摸,捏黄豆,确定黄豆的颜色,外形特征,及泡过的黄豆和没泡过的黄豆的区别。

3、游戏体验。

4、品尝交流。

每个幼儿一份豆制品,让幼儿品尝豆制品,教育幼儿爱吃豆制品,豆制品有很丰富的营养,是我们的好朋友。到这个环节,活动已推向高潮,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活动,目标2,3也自然完成了。

七、活动延伸。

去自然角观看黄豆宝宝的又一个魔术(黄豆发)。

八、活动评价。

幼儿科学活动说课稿通用篇七

活动目标:

1、知道空气到处都有,无处不在,并能说出空气的基本特征。

2、知道空气的重要性,生活中许多物品都离不开空气,初步知道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3、幼儿对探索空气的过程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空气的基本特征及重要性。

活动难点:对空气的主动探索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活动准备:

白色塑料袋20个、气球20个、空瓶子20个、盛水的透明盆子4个(放上水)、给自行车打气的图片一张。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知道空气到处都有,无处不在。

出示白色塑料袋,引入主题。

1、小朋友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塑料袋)请看现在塑料袋是什么样的?(老师捏在手里,扁扁的,小小的)老师用力一张一收,抓紧袋口,装满空气。

提问:小朋友请看,先塑料袋怎么样了?(鼓鼓的)对,为什么会鼓鼓的呢?里面装了什么?(空气)对,是空气娃娃在里面。(老师快快一放)现在塑料袋又怎么样了?(扁了)空气娃娃跑哪里去了?(不知道)那我找一找。老师随意走到一位小朋友面前,再次装满空气,问:空气娃娃在哪里呢?(在___的面前)。

“空气娃娃在___的头上吗?”老师试验,让幼儿说出来。

2、好了,空气娃娃真调皮,到处藏的都是。现在我们小朋友也来找一找空气娃娃藏在哪里?(请小朋友把放在椅子后面的塑料袋拿出来自由找一找。提醒幼儿到每个角落去找。(如桌子上面、下面,椅子背后,空调边上等)都找到以后,相互说说各自都在哪里找到了空气娃娃。

老师小结:我们小朋友在教室的每个角落里都找到了空气,可见空气到处都有。

3、(出示空瓶子)小朋友,这是什么?(瓶子)对,是空瓶子,那瓶子里有空气吗?(看不见)摸一摸,闻一闻,倒一倒,都不行。那怎么才能知道瓶子里有没有空气?如果把瓶子放进水里装水,如果有空气的话,会怎么样呢?(幼儿讨论)(就会冒泡泡)请小朋友们试验(提前放好装满水的盆子,放到孩子中间)。

幼儿玩一次,如果看不到泡泡,就再玩一次。

教师提问:有泡泡吗?为什么会冒泡泡?

因为瓶子里有空气娃娃,水进去以后,把空气娃娃挤了出来,所以才会有泡泡。

小结:空气娃娃是看不见,摸不着,抓不到也闻不到的。

二、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1、(出示给自行车打气的图片)。

小朋友请看,这幅图上的哥哥在干什么?(在打气)。

自行车的轮胎怎么了?(没气了)如果自行车没气了,还能骑得动吗?(不能)。

对了。所以,当自行车快没气的时候,就要给自行车打气。我们来学学打气。那么小朋友们还看到什么东西需要打气?(电动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等)老师小结:可见生活中许多东西都离不开空气。

2、对了,小朋友说的都很好,那我们人类需要空气吗?请小朋友自由回答。

游戏:请小朋友闭上自己的嘴巴,并捏住鼻子,会有什么感觉呢?为什么?

憋得喘不过气来,因为我们的身体也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离不开空气。空气重要不重要?(重要)所以,我们大家要保护好环境,净化空气。环境好了,小朋友也能呼吸到新鲜、清新、干净的空气,才能健康长大。

3、(出示气球)。

今天,老师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气球的游戏。小朋友们想玩吗?(想)气球怎样才能鼓起来?(吹)我们要吹什么进去?(空气娃娃)对了,那我们每个小朋友每人拿一个气球,把它吹起来,看谁吹得大。

小朋友吹气球。

吹好以后,老师带着孩子到户外去玩。

活动反思:

我所设计的本次活动,孩子们的参与度非常高,目标完成的很不错,很符合中班孩子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整节活动使幼儿始终处于游戏活动之中,既知道了空气的基本特征及重要性又充分享受了游戏的快乐。活动中所有幼儿参与都很积极,仅有两三个年龄较小的幼儿,注意力不太集中,需老师的个别提醒,他们的注意点更多的放于周围小朋友的反应,这大概与他们的认知水平及自控能力有关,所以出现游离于活动之外的倾向。

活动目标:

1、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初步了解骨骼的主要功能。

2、掌握初浅的保护骨骼的办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人体骨骼图、情景。

活动过程:

一、情景表演。

“一位小朋友的纸飞机飞到了电风扇上,他想把他取下来,可是怎么也拿不到,于是他搬来了一张椅子站在上面,一不小心,椅子倒了,小朋友也摔了下来,这时他想站起来,可怎么也站不起来,疼得他哇哇大哭。”

引导幼儿认真观看表演。

“小朋友他怎么了?为什么站不起来了?可能是什么原因?

(1)、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讨论。

(2)、总结幼儿的观念————他可能是腿摔断了。

二、了解人体的骨骼。幼儿讨论感知人体的骨骼:

“动物有骨头吗?人有没有骨头?刚才那位小朋友腿摔断了说明是什么断了?”(骨头)“骨头断了会怎样?”“人没有骨头哦会怎样?”

(1)、引导幼儿用手摸一摸自己身体各部位的骨头,感知自己的骨骼。

(2)、出示人体骨骼图,引导幼儿观察,人体各部位的骨骼,了解其名称及其功能。

“人的骨骼是由各种大大小小的骨头组成的,他们能保护人体器官。如头骨保护脑,脊椎能支撑身体。”

三、保护骨骼。

(1)幼儿自由讨论。

刚才那位小朋友骨头受伤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给他想想办法,怎样来保护自己的骨骼呢?

(2)总结:我们要多锻炼,多晒太阳,注意营养,不玩危险游戏,防止骨骼受伤。

活动反思:

通过一件事,骨头受伤了,引导幼儿了解,骨头具体作用,人体少了他,会变成什么样?再引导幼儿一起去探讨保护骨头的方法,从而让幼儿有一种去保护自己骨骼的意识。

活动中,因为没有更形象的骨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光凭教师用嘴讲的去形容,幼儿不能理解,导致部分幼儿环节中秩序混乱。

活动结束后,我发现部分幼儿有了一种保护骨骼的意识,走路原来是跑的,现在也边慢了。第一环节,我先让幼儿观看情景剧,理解是什么原因小朋友的骨头会断的。这样做为不危险第二环节,幼儿通过观看骨骼图,用手去摸,感知人体骨骼在这一环节中,如果有更形象的人体骨骼,我想效果会更好的。第三环节,既然我们的骨骼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幼儿们一起讨论出各种不同的方法。

幼儿科学活动说课稿通用篇八

教学目标:

1.能积极探索影子的奥秘,感知太阳光对形成影子的作用,获取有关影子形成的具体经验。

2.能与同伴合作玩手影的游戏,提高观察力以及想象力。

3.在影子游戏中,增强对科学活动的探究欲。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准备:

1.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乐意观察自己的身体;在户外活动中玩过“踩影子”的游戏。

2.选择有太阳的天气,在户外进行。

重点难点:

太阳光对影子形成的作用。

教学方法:

游戏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游戏“找影子”,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很好玩的谜语,想不想来听一听呀?”

师:“有一个好朋友,一直跟着你,身体黑又黑,跟你不分手,你走他也走,你停它也停。这个好朋友是谁呀?”

师:“你的影子朋友在哪里呢?”

2.带领幼儿到户外有阳光的地方找影子。

师:“你们找到自己的影子了吗?它在哪里啊?”

1.幼儿根据教师的谜语,猜测谜底。

幼:“想。”

幼:“宠物。”

幼:“灰尘。”

幼:“影子。”

2.幼儿感受影子的存在。

幼:“找到了。”

幼:“它在我的后面。”

幼:“它在我旁边。”

幼:“它在我前面。”

由于大班的幼儿对于谜语这种形式都比较喜欢,因此以谜语的形式导入,一下子就激发起幼儿活动的兴趣,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为下面的活动做一个铺垫。

接下去通过教师的提问“那你的影子朋友在哪里呢?”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将幼儿带领到太阳底下找影子。

二、开展游戏“踩影子”,巩固幼儿对影子的认识。

师:“我们来玩一个‘踩影子’的游戏,想玩吗?”

师:“记住,在跑得时候注意避开其他小朋友,不要碰撞在一起,保护好自己。”

师:“这个游戏好玩吗?你踩到谁的影子了?”

师:“在玩这个游戏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进行游戏“踩影子”,知道自己动的时候影子也会跟着动。

幼:“想。”

幼:“记住了。”

幼:“我踩到了她的影子。”

幼:“我发现我踩住一个人的影子,但是如果他走了之后,影子也会跟着她走。”教师通过“踩影子”的游戏,让幼儿观察自己影子的变化,因而出现了各种不同造型的影子,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幼儿也能根据自己的亲身实践,大胆地做出回答,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三、通过“藏影子”游戏,了解影子形成的奥秘。

1.游戏“藏影子”。

师:“刚刚我们玩了‘踩影子’的游戏,现在请你们来玩一个‘藏影子’的游戏,想一想怎么才能把自己的影子藏起来,不被别人踩到呢?试试看。”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把你的影子藏起来或者把你的影子变没了呢?来试试看吧!”

师:“游戏好玩吗?你是怎么把影子藏起来的?”

师小结:在阳光找不到的地方,在大的影子(如树、楼房等)底下,自己的影子就没了。

3.幼儿猜测讨论。

师:“那哪些地方会有影子呢?为什么有影子?”

师小结:因为物体挡住了阳光就有影子了。幼儿游戏“藏影子”,知道藏影子的办法。

幼:“想。”

幼:“跑到班级里去。”

幼:“跑到树下面。”

幼:“跑到大的影子下面藏起来。”

幼:“因为那里有太阳,太阳照着我们,我们就有影子了。”本环节引导幼儿在找到影子之后又去“藏影子”,充分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通过游戏引导幼儿主动地探索影子的奥秘,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活跃、愉快的环境,让幼儿在这之中,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同时根据自己的猜测,通过实践,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欲。四、合作玩手影游戏。

教师示范手影,请幼儿猜猜这是什么。

师:“影子还会跟我们玩游戏呢,看老师的手变一变变成什么了呀?”

师:“你们也用小手变一变,看看你的小手会变成什么?”

师:“书上还有好多好多的手影游戏,请你们学会了,表演给其他的小朋友看好吗?”幼儿与教师、同伴一起玩手影游戏,知道影子可以变成不同的形状。

幼:“变成了老鹰。”

幼:“变成了小狗。”

幼:“她变成了小兔子。”

幼:“好,我要变一只老虎出来。”本环节根据幼儿对影子朋友的认识,知道影子还可以变出好多不同的形状。通过老师的示范,引起幼儿对探索研究各种其他小动物的兴趣,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影子的奥秘,也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

幼儿科学活动说课稿通用篇九

1、通过玩玩、说说、做做的活动,初步感知面粉的特性。

2、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初步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1、ppt课件-好吃的面食。

2、面粉、水、盘子、抹布(人手一份)牙签若干。

1、教师:咦!这些是什么呀?我们一起看看、摸摸、猜猜这是什么?

(幼儿通过看、摸、闻的方式感知面粉的外部特征:白色、无味、轻轻的会粘在身上手上。)。

2、教师小结:面粉是白色,没有味道、粉状的、轻。

1、教师:面粉可以做什么呢?(面包、馒头等面粉制品)。

2、提问:那么,你们知道用面粉做面包、馒头等这些东西时先该做什么呢?教师小结:先应该和面团的。

3、教师:怎么样把面粉变成面团呢?

请小朋友动脑筋、动动手,试一试把面粉变成面团。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进一步让幼儿感受面粉粘的特性。

小结:白白的面粉加了水后是很粘的,多捏捏就会变成面团。

1、欣赏-好吃的面食。

3、提问:你想把面团变成什么呢?

4、幼儿操作,教师从旁指导。

幼儿科学活动说课稿通用篇十

活动开展之后,我有很多想法,先从目标上来说,第一个目标完成的比较好,能够通过第二个环节的开展,有序的达成。而第二个目标完成的有些急促,只起到了蜻蜓点水的作用,没有能深入展开。

从活动环节来讲,本次活动第一环节的开展比较失败,应该说第一环节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子的作用,是孩子们经验再现的一个环节,与目标没有太大关系,可我在开展时却把它扩大了,在其中整合了许多东西,致使这一环节用时太长,影响了后面环节的开展。所以我感到,一个活动中的整合真的应该随机,而不能像今天这样预设太多,反而有些画蛇添足。

第二环节展开的比较自然。第一部分观看课件引出自切,我利用多媒体先让幼儿知道动物再生的本领从而过渡到自切的自我保护,在这时,我随机的一句整合起到了这个作用,提升了幼儿一部分的经验。而在第二部分出示火车车箱时,这部分预设的不是很好,因为孩子已经在区角中有了经验,我应该让孩子自己说出自我保护的方法,而我要做的是将他们说到的展示出来,这样虽然是一个预设的环节,可看上去比较自然。在验证部分,我在预设时本来是老师带领孩子一节一节车箱验证,为了避免枯燥我又整合了一些知识点,可在活动开展中,发现孩子兴趣十足,都想纠错,我正好利用这一点,请他们自己验证,引出了“海星不知道放哪儿?”“乌贼和章鱼的区别”等争论,从而达到验证的目的。可是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改变,使我之前预设的知识点不知道放哪儿,而我没有学会放弃仍然硬生生的整合进去,看上去很不自然,很牵强,如孩子已经讲过逃跑的方法,我也已经小结过了,从而由兔子引出了装死的自我保护方法,可我还是硬生生地回到逃跑将“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整合进去,所以说我还是没有很好的理解整合。

第三环节应该是一个次重点,可由于前面第一环节时间没有把握住,所以这一环节的开展我很急促,只是匆匆点过,有些头重脚轻的感觉。

整个活动开展下来,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整合一定要随机性,即使你预先想好的知识点,在活动中可以随机取舍。

幼儿科学活动说课稿通用篇十一

《沉与浮》是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常见的材料,有趣的实验,让幼儿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进行感知,萌发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欲。符合《纲要》指出:“科学教育是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这一要求。结合《纲要》要求以及中班幼儿特点,我设置了如下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感知各类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

能力目标:可以将物体按沉浮特征进行分类,并可以利用“”和“”来进行记录。

情感目标:乐意参加沉与浮实验,感受实验带来的快乐。

结合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以及以上确定的三维目标,本次活动我设立了如下教学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初步感知各类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并可以将物体按沉浮特征进行分类。

活动难点:可以利用“”和“”进行记录。

在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应该对幼儿进行分析,这样才保证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幼儿情况进行简要分析:中班幼儿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活泼好动,好模仿,求知欲强,喜欢与同伴进行交往,而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我设计的《沉与浮》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大量感性材料,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如何利用简单常见的材料,进行有趣的科学游戏,并可以对它们的现象进行记录表达。从而可以丰富幼儿经验与认识,激发幼儿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的方式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作用中得到发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开放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将采用实验游戏法为主,谈话法和观察法为辅来进行活动的开展,摒弃了传统的说教形式,提出了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获取知识,得到经验。

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作为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因此,本次活动我做了如下准备:

物质准备:沉浮材料(小石块、小铁块、玻璃球、钥匙、硬币、铁罐、纸船、塑料空瓶、木块)记录表、脸盆每组一份。

活动过程是一个活动最核心的环节,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我采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方法来组织本次活动,基本流程分为如下五个部分: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本环节我会通过设计“小伙伴迷路”的情境,用生动有趣的话语,导出沉浮材料,让幼儿初步认识沉浮材料,可以说出沉浮材料的名称,通过有趣的谈话方式,让幼儿对接下来的活动充满期待。

(二)大胆猜测,初步感知。

在本环节,我会通过以“钥匙实验”为例,先让幼儿对钥匙放入水中后的现象进行大胆猜测,并让幼儿谈谈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猜测理由,并通过幼儿观察真正钥匙进入水中的现象,验证幼儿猜测是否正确,从而对物体在水中的现象,有初步感知。

(三)认识沉浮,进行记录。

在本环节,我会在幼儿观察并认识“钥匙实验”的基础上,出示记录表,并引导幼儿认识理解“”和“”符号的含义,并可以通过教师提问,并示范,在此过程中,我会提出如下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小朋友们,这个符号是什么呢“”?钥匙沉在水底,是在下面还是上面?可以用哪个符号表示?”使幼儿可以利用这两个符号,让对钥匙的沉浮现象进行记录,从而加深幼儿对实验的理解。

(四)分组实验,深度感知。

(五)进行游戏,迁移内化。

本环节,我会通过“帮小材料找家”游戏,由幼儿根据记录表上的记录内容,帮助沉浮材料,找到相应的“家”,从而对今天的活动得到更深刻的迁移内化,并在活动过后教师进行总结,对幼儿的记录表以及游戏结果进行确认,并帮助幼儿再次回忆,从而使幼儿得到正确完整的知识。

好的教育不是止与特定的某一次活动,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因此我将采用家园共育的方式进行活动延伸,让幼儿回家与父母一起发现更多可以用来做沉浮实验的材料,寓学习与生活之中,并与父母一起完成记录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进亲子感情,并达到家园一致,使幼儿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

幼儿科学活动说课稿通用篇十二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说课稿:水的溶解,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设计意图: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4、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水杯人手四个、筷子、沙子、盐、小米、糖、粘帖纸、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水的溶解记录卡、记号笔。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溶解的秘密。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1、猜测活动(指导语:请你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再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溶解,哪些不会溶解?)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认识活动(指导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会溶解"的标志,为接下来的操作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3、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4、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发现了什么。)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记录结果,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5、延伸活动:(指导语:请幼儿回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中,哪些东西不会溶解在水中,并说说它们的原因。幼儿随着音乐大胆地将饮料双手送到老师们的手中,并告诉老师们自己的饮料是如何做的,培养幼儿大胆地与人交往及表达的能力。)在这里,活动还没有结束,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科常活动,设计活动时候,想给孩子们充分自主探索的机会。这一点在互动进行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

活动中最大的问题是,由于我的准备的教具中,物品种类过多,造成整节活动有点拖拉,为了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活动,所以很多环节,都变成了我来“说”,这一点有点背离设计这节活动的本意了。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

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幼儿科学活动说课稿通用篇十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幼儿生活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就象红黄蓝绿这些颜色一样。鲜艳、美丽的颜色让孩子喜欢,颜色的变化更让他们惊叹不已。老师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及时捕捉到幼儿对变色的探索兴趣,选择《颜色对对碰》这一活动,正好满足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和操作愿望。《颜色对对碰》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让幼儿在玩色这一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了颜色的奇妙,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浓厚兴趣将成为他们继续探索的动力。

整个活动以变魔术贯穿始终,通过幼儿自己的实际操作,以及各种感官运用、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在尝试与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第一环节通过“变魔术”活动快速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而第二步让幼儿自己亲手来变出一瓶有颜色的水,正好满足了孩子“试一试”的心理,让幼儿体验到自己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有利于幼儿探究兴趣的激发。中班幼儿的注意的指向性还很不明确,且还没有记录的基础,所以需要循序渐进地提出要求,接下来通过“找个朋友来变魔术”,初步探索两种颜色混合后的变化,两两合作也有助于发展孩子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在集中讨论的环节中,让幼儿通过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逐步明晰自己的操作过程。而第二次的探索操作过程中,幼儿带这明确的目的边操作边做标记,这样集中讨论的时候,就有根据而言。在操作时幼儿可与身边的朋友说说发现,在集中讨论时向大家说说自己的新发现,通过这些多次用语言表达和理解的过程中幼儿间观点的相互碰撞,他们逐渐地明晰和建构科学知识与经验,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

整个活动中,教师为孩子们营造了一种宽松、明主的课堂氛围,孩子们始终都保持着浓厚的参与兴趣,充分体现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

幼儿科学活动说课稿通用篇十四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爬行方式,并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

2.体验观察探究蜗牛的乐趣,萌发关注、喜爱蜗牛的情感。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难点:

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爬行方式,并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

活动准备:

蜗牛视频、关于蜗牛ppt。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你见过蜗牛吗?你见过的蜗牛是什么样的?

谁能把你见过的蜗牛画出来,并告诉我它的身体名称吗?

我们先看个小短片,再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画的完不完整。

二、请幼儿观看视频,了解蜗牛外形特征。

观看完视频,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总结:蜗牛背上有一个壳,头上有触角,眼睛长在触角上,身体是软软的,有点透明。

三、出示ppt《蜗牛》,介绍蜗牛的身体及名称。

关于蜗牛的壳,你有什么发现呢?(蜗牛壳上有旋转的线——螺线)。

出示蜗牛壳图片,观察(从蜗牛壳中间的螺线向右顺时针旋转的螺线叫右旋,从蜗牛壳中间的螺线向左逆时针旋转的螺线叫左旋。)。

我们再来看看蜗牛的头,它有几对触角?它的眼睛在哪里?——蜗牛的嘴巴在哪里?你知道它喜欢吃什么吗?(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它的嘴大小和针尖差不多,但是却有26000多颗牙齿。在蜗牛的小触角中间往下一点儿的地方有一个小洞,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条锯齿状的舌头,科学家们称之为“齿舌”。)。

蜗牛是怎样行动的?(蜗牛利用“足腺”分泌粘液,减少摩擦,蠕动腹足移动。)。

四、分享寻找蜗牛的经验,并讨论蜗牛喜欢居住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小朋友,你没有有抓过蜗牛?你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

教师总结:早晨潮湿的树丛中、下雨过后的草丛或墙面、,潮湿的墙角、潮湿的的花盆下都可以找到蜗牛,看来蜗牛待在比较阴暗潮湿的地方。

最近小朋友有见到蜗牛吗?你一般都是在什么季节见到蜗牛的?(蜗牛要冬眠和夏眠)。

请幼儿观看视频,了解蜗牛是怎样冬眠、夏眠的。(蜗牛分泌一种黏膜把壳的开口封起来,此膜硬化后便形成一道保护身体躯体的膜,可防止外物侵入。这层硬膜具有轻微的透气性,使蜗牛能够呼吸而生存下去。同时,任何水分都很难经此而散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