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简短(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4 17:42:12 页码:13
最新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简短(模板16篇)
2023-11-14 17:42:12    小编:ZTFB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时间,掌握教学进度。教案的设计应考虑个别差异和兴趣特点,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教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的课堂教学计划,它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如何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是每个教师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简短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做人应该有尊严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自然段。

3.认识13个字,会写14个字。

重、难点:感受和理解“乐圣”贝多芬面对权贵自尊自爱的品格。

教学准备:月光曲和投影。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同学们喜欢音乐吗?今天同学们听《月光曲》。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初读感知。学生自读课文。

2、串读感悟。

1)课件出示“面对这种侮辱”这句话,请大家说说你认为这里的侮辱指的是什么?“一位伯爵旁若无人,忽然说起话来,而且声音越来越大。”“主办音乐会的亲王不但不制止那位破坏全场气氛的伯爵,反而大声训斥贝多芬。”

3、交流学习结果。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积累内化。

1、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

2、背诵课文1)引背法。2)词语提示法。

3、迁移练习。

1)给贝多芬、主办音乐会的亲王或大声说话的伯爵写几句你心里想说的心里话。

2)认读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

3)知道写字。

二、实践活动:有感情朗读课文,并体会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板书:倔强的贝多芬。

鄙视贵族。

弹琴遭到侮辱性格倔强。

回击亲王,愤然离去。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简短篇二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四年级下册《搭配的规律》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四年级下册《搭配的规律》教学反思我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找规律中的搭配的规律一课。本节课是引导学生探索两种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规律。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以买3个不同的木偶娃娃配上两顶不同的帽子,研究有多少种选配方法为素材,引导学生经历实物搭配图形搭配建立数量关系的探究过程,发现其中的规律。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例题教学应该有这样的四个层次:

一、在买娃娃配帽子的情境中理解选配的含义。

二、开展选配活动,交流选配结果。

三、用图形代替实物,反思选配过程,感受图形的.优点。

四、小组讨论总结,引导学生要有条理地思考,用数学运算解决问题。

按顺序有条理地搭配,是本节课探索规律的基本策略,也是教学中难点。虽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特意地给同学们解释、阐明,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已是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操作,我认为在没在出现反例的情况下,可以不作为特殊要求让学生接受。有序,其实在本节课的一开始就已经留在学生的心中了。让学生通过多种操作方法的比较,体会、醒悟有顺序、有条理搭配的好处,从而在思想深处接纳这种策略。

本课的难点,就是探究两种事物之间搭配的规律。怎么样攻破这一难点,一方面建立在第一部分,从具体到图形,到算式的形成,让学生的体验更多的还是关于早餐搭配的问题。在没有任何学具可以摆的情况下,通过独立的思考,把实物抽象成简单的图形、字母、数字、符号、文字来解释为什么有6种,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已成了自主的内化过程。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是重点突出生活因素,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此外,还可以从搭配的结果反向思考两种不同事物数量的可能性。

当然,这节课还有不足之处,在这节课后我觉得有些地方还是值得商榷的,如:学生独立思考时是不是太过抽象,能否给学生适当直观的操作提示,又应怎样处理?用自己喜欢图形代替实物是否太过放任学生,不易于把握重点,是否应该以书中图形为主?。有的环节处理不够妥当,如:从实物抽象到图形,过度太过直接,没有让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自然过度。板书太过单调,应进一步思考本节课该如何板书。在上课时我还有些细节问题没有注意到,如:对学生发言的精彩之处没有做到针对性的评价。解决问题时,特别是第二题在学生说清思考过程的同时应当注重学以致用用连线法解决。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的语言很零碎,感觉到自己语词匮乏,过渡语也显得苍白无力,自己觉得好像前言不搭后语,真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有时总在重复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自己都觉得说话好别扭。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简短篇三

教学内容:

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6×2=。

6×20=。

6×200=。

组织小组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二进行集体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三:根据8×50=400,直接写出积。

16×50=。

32×50=。

学生自做后教师演示。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教师出示课件四,学生小组合作计算。

80×4=。

40×4=。

20×4=。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教师出示课件五。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2、验证规律。

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教师出示课件六:

12×8=40×21=。

12×16=40×7=。

12×32=20×21=。

12×64=。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出示课件7—10进行集体订正。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432。

(18×2)×(24÷2)=(18÷2)×(24×2)=。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教师出示课件11根据12345679×9=111111111,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集体订正。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第59页4、5。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简短篇四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尝试探究。

教学时,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便于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在教学例3时,直接出示两组题,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让学生讨论:因数变化了吗?积变化了吗?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你能猜出现在的积是多少吗?你是怎样猜想的?让学生在主动观察、讨论交流、猜想验证等活动中感受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创设猜想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

2.注重规律的概括、总结与验证。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逐步探究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并及时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将规律从现象上升到文字表达。在此基础上,及时举例验证,强化规律理解,这样的探究过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突破了思维和认知的障碍。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计算器。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师: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预设生1:其中一个因数相同,都是6。

生2:另一个因数分别是2、20、200,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

生3:积也扩大了。

3.揭示课题。三个算式之间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例题算式没有以纯算式的方式呈现,而是结合身边的生活情境给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1)课件出示第一组算式:

6×2=12。

6×20=120。

6×200=1200。

(2)学生独立观察并思考。

(3)请学生说说所观察到的变化。

(4)集体汇报:

预设生1:第1小题和第2小题相比较,因数6不变,2×10=20,12×10=120,第二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生2:第2小题和第3小题相比较,因数6不变,20×10=200,120×10=1200,第二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生3:第1小题和第3小题相比较,因数6不变,2×100=200,12×100=1200,第二个因数乘100,积也乘100。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简短篇五

同学们还记得用小棒摆三角形的`问题吗?三角形还可以这样摆,出示图形。

1.三角形。

(1)学生看图填表。

三角形个数1234。

小棒根数3579。

(2)学生根据自己所填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规律。

(3)分组讨论,相互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

(4)组织汇报。

教师: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各抒己见。

(5)解决问题。

摆20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2.正方形。

(1)学生看图填表。

正方形个数1234。

小棒根数471013。

(2)学生根据自己所填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规律。

(3)分组讨论,相互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

(4)组织汇报。

教师: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各抒己见。

(5)解决问题。

摆20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简短篇六

四年级上册教材58页例4,做一做,练习九第1—4题。

1.知识技能: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敢于交流表达的学习精神,体会与人交流和学习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改变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2.有序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探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就扩大几倍”

1.初步感受问题。

2010年8月,舟曲、汶川等地发生了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为了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4.1班的同学积极奉献自己的爱心,踊跃捐款,平均每人捐款约3元,照这样计算:

2名同学捐款多少元?(3╳2=6)。

20名同学捐款多少元?(3╳20=60)。

200名同学捐款多少元?(3╳200=600)。

(1)学生说出算式、口算;

(2)教师板书算式;

(3)进行德育。

2.研究问题。

观察算式,独立思考:以上算式有什么联系和规律?

3.归纳规律。

(1)小组交流: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商讨:怎样用清楚简洁的语言记录表达所发现的规律。

4.验证规律。

(1)另外写一组算式,验证规律的正确性;

(2)根据发现的规律,在上面的算式下面再写两个算式。

二、探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就缩小几倍”

1.按从下往上的顺序观察刚才的算式组,感知问题;

2.研究问题:思考,有什么规律;

3.归纳规律:

(1)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的规律;

(2)全班交流。

4.验证规律:

(1)小组内举例验证;

(2)按发现的规律把下面的算式再写两个:

80╳4=320。

40╳4=160。

20╳4=80。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说出思考过程。

2.练习九第1题:独立完成;说明,补充。

3.练习九第2题:齐读题;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讲解。

4.练习九第3题: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讲解。

四、补充练习。

练习九第5题。供。

五、课堂总结。

六、作业:练习九第4题。

七、课后反思: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简短篇七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有序思考的能力,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并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木偶和帽子图片,记录纸,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爸爸去哪》的片头曲作为背景音乐,展示kimi的图片。

kimi今天有一个新任务--给朋友们买礼物,他首先来到了玩具店。

设计意图:将同学们最喜欢的《爸爸去哪了》节目请进教室,让孩子在课间得到轻松,也提高了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二、新课探究。

1、揭题。

想买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上一顶帽子,你想建议他怎样买?

评价语:你真有眼光。

老师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

你有一双创造美的眼睛。

那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究的“搭配的规律”

设计意图:给自己喜欢的偶像出点子,同学们会非常乐意,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这里的评价语可以快速拉近师生距离,最后的揭题也让同学们快速进入到问题的探索环节中。

2、学生操作。

(1)学生动手操作(拿起学具,取下回行针,同桌合作配一配)。

收起手中的学具,倒扣在桌子左上角。

(2)了解操作结果。

老师充当小记者,采访一些同学,

你配的是几种?同学们需要你的搭配方案,请到讲台上。

有配不同种数的?你的答案也是我一直想要的,请上来。

还有?先请你来配一配(不足或凌乱的),再请你来配一配。

(3)谁把搭配的方法找全了?

下面谁和他搭配的一样。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是怎么搭配的?

可以先选木偶?(此处感受3个2与2个3的不同)。

刚才配全的同学都是按照一定的什么来搭配的?

今天你们的正确答案要归功于有序,

是有序的思考才让你们的搭配即不重复,也不遗漏。

板书: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有序搭配的重要性,如果不是有序的,可能会重复,也可能会遗漏。另外让学生感受搭配也有不同种选法,体会3个2和2个3的不同。

3、学生记录。

(1)你能把刚才的六种搭配方法记录下来?

可以用简单的图形、字母、数字,只要记录清楚就行。

(2)按层次展示学生作品。

第一层文字(你也是用文字记录的请举手),第二层直观图(下面也有画这样图的?),第三层半抽象图(你画的也是这样的简单图形?),第四层全抽象图(如果有这样的学生作品就直接展示,如果需要老师创作,就用白板当堂画,或用ppt展示,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到高科技,又能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上)。

这些记录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能跟我们解释下这幅抽象作品的意思?

你这里连这条线表示什么?那这里三条线就表示什么?1个3,

这里呢?几个几?

变解析图,边引出算式。

评价语:文字记录:这是咱们的速记员的作品。

直观图:这是咱班画家的作品。

半抽象图:这是咱班数学潜力股的作品。

抽象图:这是咱班未来数学家的作品。

这是老师也忍不住想露一手的作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让学生回忆了刚才的有序搭配,有培养了初步的符号意识,借助连线又可以推动学生用算式计算搭配的总数。

4、列算式。

2个3用乘法算式怎么表示?

如果是四个木偶一共有多少种选配方法?五个呢?

我们可以发现木偶的个数和帽子的顶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是什么关系?

评价:你真是一位会总结的孩子,老师相信在以后的数量关系题中你肯定会脱颖而出的。

设计意图:自然的拓展让学生感受到,算式的优势,自然的拓展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式的意义(可以在算式这个地方再多问一个问题,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让学生初步明白组合,2表示从两个当中选一个有两种选法,3表示从三个当中选一个有三种选法)。

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早餐搭配问题。

2、路线搭配问题。

3、新款校服。

莲花小学准备设计新校服,备选的衣服中有三种上衣,两种裙子,三种裤子,男生校服有多少种搭配?女生呢?一共有多少种搭配。

四、全课总结。

学会了搭配可以让八件衣服出现十五种穿法,学会了搭配,可以让你的饮食更加营养,其实生活中搭配规律的应用还有很多很多,老师希望你们能学以致用,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五、板书设计。

搭配的规律。

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2×3=63×2=6。

六、欣赏一些生活中的搭配。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简短篇八

本节课是引导学生探索两种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规律。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以买3个不同的木偶娃娃配上两顶不同的帽子,研究有多少种选配方法为素材,引导学生经历“实物搭配——图形搭配——建立数量关系”的探究过程,发现其中的规律。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例题教学应该有这样的四个层次:一、在买娃娃配帽子的情境中理解“选配”的含义。二、开展选配活动,交流选配结果。三、用图形代替实物,反思选配过程,感受图形的优点。四、小组讨论总结,引导学生要有条理地思考,用数学运算解决问题。

按顺序有条理地搭配,是本节课探索规律的基本策略,也是教学中难点。虽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特意地给同学们解释、阐明,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已是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操作,我认为在没在出现“反例”的情况下,可以不作为“特殊要求”让学生接受。有序,其实在本节课的一开始就已经留在学生的心中了。让学生通过多种操作方法的比较,体会、醒悟有顺序、有条理搭配的好处,从而在思想深处接纳这种策略。

本课的难点,就是探究两种事物之间搭配的`规律。怎么样攻破这一难点,一方面建立在第一部分,从具体到图形,到算式的形成,让学生的体验更多的还是关于早餐搭配的问题。在没有任何学具可以摆的情况下,通过独立的思考,把实物抽象成简单的图形、字母、数字、符号、文字来解释为什么有6种,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已成了自主的内化过程。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是重点突出生活因素,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此外,还可以从搭配的结果反向思考两种不同事物数量的可能性。

当然,这节课还有不足之处,在这节课后我觉得有些地方还是值得商榷的,如:学生独立思考时是不是太过抽象,能否给学生适当直观的操作提示,又应怎样处理?用自己喜欢图形代替实物是否太过放任学生,不易于把握重点,是否应该以书中图形为主?。有的环节处理不够妥当,如:从实物抽象到图形,过度太过直接,没有让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自然过度。板书太过单调,应进一步思考本节课该如何板书。在上课时我还有些细节问题没有注意到,如:对学生发言的精彩之处没有做到针对性的评价。解决问题时,特别是第二题在学生说清思考过程的同时应当注重学以致用用连线法解决。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的语言很零碎,感觉到自己语词匮乏,过渡语也显得苍白无力,自己觉得好像前言不搭后语,真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有时总在重复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自己都觉得说话好别扭。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简短篇九

2、增强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4、观察、比较、探索商不变的规律。

通过观察、比较、探索商不变的规律。

1、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要先来做个游戏,题目是抢答,在游戏开始之前,老师要说规则,规则很简单就是要等老师说开始之后举手抢答,不可以乱喊乱叫。现在老师开始出题了,同学们看仔细了哦。

板书:80÷4=150÷15=。

80÷8=300÷15=。

80÷16=450÷15=。

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抢答完毕了,真是抢答高手!

2、抢答结束,现在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左边的一组算式,其中的被除数、除数、商都有什么变化特点呢?同桌讨论下,一会儿老师要请同学们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纠正错误,出示,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缩小)几倍,商反而缩小(扩大)几倍。你真厉害真会概括。

现在请同学们看看右边的这组算式,你们能发现什么呢?可以采用刚刚的观察方法来说一说。还可以用刚刚概括地方法说一说规律。

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缩小)几倍,商也扩大缩小几倍。

同学真会观察发现,这么快就找到了商的变化规律,除数和被除数变化时,商一定变化吗?怎么样商才不变呢?先认真想想,想好的同学举手告诉老师,一会儿老师要请同学说说你的猜想。

1若学生没有得出猜想,举例引导请同学们列出三条商为4的算式如:

16÷4=。

32÷8=。

64÷16=认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呢?

看来同学们都有发现,那现在先和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2得出一种猜想,你们可真是会猜想,现在打开书本93页,完成表格,验证下你们的猜想。通过表格,证明你们的猜想在表格中是成立的,那现在请同学们赶紧举个例子证明自己的发现吧。小组讨论,这些算式对不对呢?通过同学们的动手实践,我们得出了商不变的规律。

3得出多种猜想时,同学的猜想可真不少,学生说猜想老师板书,请同学们举举例子证明自己的猜想。刚刚同学用自己的例子证明了猜想,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93页,再一次验证下你们的猜想。通过同学们的动手实践,我们得出了商不变的规律。

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齐读)。

3、巩固练习,光说不练可不好,现在老师就要让大家练一练。

(1)运用商不变规律口算。

120÷40=640÷80=810÷90=360÷60=。

7200÷400=2400÷200=6400÷800=。

哪一组举手的人最多老师就请哪一组开火车。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听,他们组的答案对不对。

(2)学习了商不变的规律可以使我们的计算更为便捷,做一做。

196÷4=392÷8=1960÷40=19600÷400=。

28÷4=56÷8=168÷24=1680÷240=。

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什么收获呢?起来说一说。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简短篇十

《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内容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教材以两组较为简单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两个因数相乘时,积随着基中的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本节教学流程是:“研究具体问题——引导发现规律——举例验证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着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把课本表格的数字编成应用题,请学生列式计算,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一是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观察算式,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的变化情况;二是引导学生从下往上观察算式,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小,积的变化情况;三是引导学生将两个发现总结到一起形成积的变化规律,形成板书,并揭示课题。

注重了练习的层次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在练习中不但学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同时训练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体验到发现规律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简短篇十一

1.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弄清课文为一些难懂的词语。

3.学习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出示黄河流域示意图。

    二课时

1.黄河是我国第几条大河?

2.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就生活在黄河流域?

3.后来黄河有没有变?变成什么样子?

1.板书课题。板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解题。

第一段:讲近2000年,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第二段:讲数千年前,黄河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是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地方。

第三段:讲由于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黄河改道。

第四段:讲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方案,使黄河逐渐变好。

1.人们把黄河比作什么?

(中华民族的摇篮)

2.可是,近20000年来,黄河的表现为什么叫人大吃一惊?

3.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

4.小结:这一段先从正面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反面来说明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人印象更加深刻。

1.抄写新词。

2.预习课后作业第1、2题。

1.这一段讲了什么?

(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什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

1.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忧患是什么意思?

2.黄河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

(含沙量大,泥沙沉积,河床升高,成为悬河,容易决口,形成水灾。)

3.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又是什么?

4.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小结:这一段讲黄河变坏的原因: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的';人类破坏造成的。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1.读最后一段。

2.面对日趋严重的问题,科学家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关键是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3.科学家设计了什么样的方案?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这些方案有什么好处?

(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1.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么样的教训?

2.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决口

变化:含沙量大大水灾

改道

大自然变化造成

原因

人为造成

治理 牧、林为主保护资源

规划用地修筑水利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简短篇十二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黑龙江省通河县实验小学孙雅琴教学内容:人教版99―100页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经历感受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口算下面各题:45×86×240×66×20032×326×52、你们能找出这几道题的共同特点分分类吗?归为一类的是:6×2=126×40=2406×200=12003、师:观察这几道乘法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师: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化,积又是怎样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积的变化规律”。[本节课数学内容的情境并非来源生活,,而是来源于数学本身。因此,应从数学角度的角度提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问题的探索当中。二、观察分析、探索新知师:为了观察方便,我们给算式标上序号(1)6×2=12(2)6×40=240(3)6×200=12001、从上往下观察:师:为了观察便于比较,以第一算式做标准,让(2)(3)两个乘法算式和它相比看因数和积有什么变化?学生观察后指名说。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第二个算式因数和积的变化特点(指名说―自己练说―同桌互相说),自己独立观察第三个算式因数和积的变化特点,同桌再互相说一说。2、从下往上观察师:请同学们从下往上观察,要想观察方便,以第几算式为标准呢?(第三个算式做标准)那么(1)(2)两个算式和第三个算式比因数和积有什么变化呢?先独立观察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语言要规范、有条理。3、初步判断:通过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的观察你发现了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因数和积怎样变化呢?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把两个发现总结在一起吗?学生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把重复的话只说一次,乘以、除以用一个“或”字连接,注重数学语言的简洁美。学生汇报: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4、合作探究,验证判断:师: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判断,是不是其它乘法算式也具备这个特点呢?要想知道怎样去研究呢?(任意出乘法算式验证)(1)师出一个算式:60×8=480你能根据一个因数不变因数和积的变化特点写出几道算式吗?学生汇报说出因数和积的变化特点。然后再横着算看结果是否正确。(2)学生合作相互出一道题,根据因数和积的变化特点再写出几道乘法算式。教师巡视适当引导点拨。师:通过师生合作学习,我们验证了许许多多乘法算式都具备了这个特点,证明了这个初步判断是正确的,这才把它确定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这三个层次的学习,使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的规律--(或模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并从正反两方面的观察中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16×5032×508×252、卡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权以行()千米,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是卡车的2倍,小汽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千米。3、找出规律填空:48×75=360048×()=1200()×75=720024×150=()【习题设计以阶梯式呈现的,从易到难,不断变换着形式。既体现了这一规律在计算中的应用,又体现了它在应用题中的简便。将课内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探究精神。】四、师生共同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感受?【回顾课堂谈所学知识,谈合作情况,也可谈你的突发奇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捕捉学生灵动的思维火花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板书设计:6×2=12200÷100=21200÷100=122×20=4012×20=2406×40=240200÷5=401200÷5=2402×100=20012×100=12006×200=1200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简短篇十三

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操作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使学生在探索不同搭配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初步体会有序思想和符号化思想。

3.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4.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课件、小衣服的学具图片、记录纸、作业纸。

课前游戏“石头,剪子,布”游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搭配。

(多媒体显示无锡的风景图片)无锡有许多的旅游景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小红和爸爸妈妈也想来无锡玩。

为了这次旅游,妈妈给小红准备了2件上衣:(出示学具)一件绿色的和一件黄色的,还准备了3条裙子:粉红色的,蓝色的和大红色的。

用什么颜色的上衣配什么颜色的裙子呢?请同学们给她提些建议吧。

学生口述,教师操作。

小结:像这样,一件上衣配一条裙子,就是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搭配。(板书:搭配。)。

二、合作探究,体会有序思想。

1.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把所有的搭配情况都找出来,让小红自己挑。

合作要求:同桌两人,一人拿学具进行搭配,另外一人把搭配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

2.汇报过程。

请同学汇报搭配过程,教师演示过程。

小结:同学们都找到了六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3.比较方法。

通过刚才的仔细观察,你觉得你更喜欢哪一组同学搭配的方法呢?为什么呢?

学生交流,体会有序的好处。

小结:有序地搭配可以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4.理解不同的搭配方法。

(1)谁能具体地说说看,这一组是怎样有序搭配的呢?

学生交流。

小结:这组同学是先拿上衣有序搭配的。

(2)除了先拿上衣有序地搭配,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讨论,发现也可以先拿裙子进行有序搭配。

请两位学生合作完成先拿裙子的有序搭配。

5.小结。

(电脑演示)把2件上衣和3条裙子进行搭配,可以先拿上衣有序搭配,也可以先拿裙子有序搭配。

三、创新表示,体会符号思想。

小红的爸爸为了这次旅游,准备了3条领带和3件衬衫。

1.讨论表示方法。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教师提示连线的方法。

2.在作业纸上表示。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作业纸上有序地表示出这些搭配的方法。

汇报展示学生作业,简要评析。

小结: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真多,有画实物的,有画简单图形的,还有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

3.比较方法。

这么多的表示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呢?

小结:看来,用简单的图形、字母或数字等符号表示的方法更简洁明了。

4.小结。

(电脑演示)电脑小博士就是用简单图形表示的,它用梯形表示领带,用长方形表示衬衫。把3条领带和3件衬衫进行搭配,可以先拿领带有序搭配(电脑连线),也可以先拿衬衫进行有序搭配(电脑连线)。

四、通过变化,体会搭配规律。

1.如果领带的条数不变,衬衫减少一件,搭配的总数是多少呢?

交流。(板书:3×2=6。)。

2.如果衬衫的件数不变,领带增加一条,搭配的总数又是多少呢?

交流。(板书:4×3=12。)。

3.通过刚才的变化,你有没有发现,搭配的总数和什么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讨论交流。

小结:领带条数与衬衫件数的乘积就是搭配的方法数,这就是搭配的规律。(板书完成课题:搭配的规律。)。

五、尝试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路线问题。

(电脑演示)穿上漂亮的衣服,小红和爸爸、妈妈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无锡。

打开地图,他们准备从火车站出发,经过五爱广场,到锡惠公园去玩。

(1)从火车站到锡惠公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呢?

学生交流。

(2)这么多的走法,选哪一种呢?

学生交流。

小结:当搭配的结果很多时,要注意选择最合适的搭配。

2.奖品问题。

锡惠公园里有许多的有奖游戏,小红的运气真不错,她得奖了。来到领奖处,让我们听听领奖处的叔叔跟她说了什么。

(电脑录音)“小朋友,恭喜你得奖。你可以选一个木偶,配上一顶帽子,或者配上一条围巾作为奖品。领奖之前我可要先考考你喔。现在有三种木偶,二种帽子,三条围巾,你一共有多少种选择呢?”

学生交流不同的算法。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小红拿到了喜爱的奖品。

小红一家人继续在锡惠公园快乐地游玩。

3.游戏问题。

同桌商量,试着玩一玩。

汇报:请一组来玩。

交流玩法:一位同学连续出三次石头、石头、石头,另一位同学依次出石头、剪子、布。就这样连续地玩下去。

同桌两人玩一玩,然后交换一下角色,再玩一玩。

小结:原来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在这个游戏中一共有9种不同的搭配。

六、全课小结,引导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寻找了搭配的规律。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呢?

小结:只要我们时常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就会有更多新发现。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简短篇十四

《积的变化规律》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需对整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进行回顾与整理,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总结梳理乘法运算的数量关系,充分体验运用相应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有了乘法为前提,并且能够准确而熟练地计算。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四年级学生对于面积计算并不陌生,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出现的情况会很多,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多一点时间思考。

4.在探索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一定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我的思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堂课在设计时,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理念。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得出结论。以及如何将新知与旧知相互之间如何转化,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自己来推导出结果并解决实际问题。

《积的变化规律》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并能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找:在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一组乘法算式,其中一个因数不变,而另一个因数发生了变化,那么积是怎么变化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三个步骤,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且同时探究出研究积的变化规律的方法。

二、验:在发现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是不是其他的乘法算式中也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再在另外的题目中验证规律。

通过这样的步骤,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研究要讲究严密,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学习态度。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教学中的规律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8×2=16(下)。

8×20=160(下)。

8×200=1600(下)。

这三题都是什么算式,在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因数)乘号后面的数也叫因数?等号后面叫积?同学们这三道乘法算式的积变了吗,猜一下,积的变化与谁有关?是的,积的变化与因数之间藏着一个秘密规律,是什么呢?同学们想知道吗?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规律。

1、同学们,坐好了,小眼睛看黑板,请用数学的眼光来认真观察这。

三道乘法算式,你会发现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一个因数没变,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大,积也随着变大)师: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孩子。

2、那么积到底是怎样随着因数的变大而变大的呢?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为了研究方便,可以把三个算式标上序号。)。

一个因数没变,另一个因数乘儿,积就乘几。孩子们,老师突发奇想,我们的这个发现是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规律呢?大胆猜想一下在别的乘法算式里行吗?别急,数学家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这还需要我们来验证一下,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举例)。

3、引导学生说出举例的具体方法-------。

师:通过验证,你们发现有这个规律吗?真是一伟大的发现,那就大声地把我们发现的规律齐读一遍吧!(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4、探索积随一个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

(1)梳理方法。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是通过哪些方法才总结出这个规律的呢?生:先计算出得数,仔细观察因数和积有什么变化,大胆猜想,举例验证、最后进行验证。(板书:仔细观察、大胆猜想、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师:刚才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大胆猜想、举例验证的方法,总结出积的这个变化规律。

关于积的变化还有没有其它的变化规律呢?刚才我们是从上往下来研究的,请运用这些学习方法,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观察这组算式,你又会发现什么呢?,先自己思考(1分钟左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一会我们选一位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2)、运用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你有什么发现?你又是怎么发现的呢?谁愿意当一次小老师到前面展示一下。(指名板前讲解)。

生:我们从下往上看,仔细观察它的因数有什么变化?(指名回答)积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猜想一下,是不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呢?我们可以验证一下。比如(),大家在练习本上也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师:我可以补充一下吧。)(生举例)。

生:谁能说说你举了什么例子?(指名)大家有没有和我们不同的意见。所以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师:小老师讲的真是太有条理了。我们把这个规律读一遍吧!(课件出示)。

同学们针对老师总结的规律,大家还有没有想说的或想问的问题呀?老师:0要除外。

5、概括规律:

师: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真是太厉害了,这么一会就发现了两个规律。同学们,数学讲究简洁美,我们能不能把这两条规律合成一条昵。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简短篇十五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4、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图片。

教师导学。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例4)。

观察下面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1)6×2=12。

(2)20×4=806×20=120。

10×4=40。

6×200=1200。

5×4=20。

6×2=。

8×125=6×20=。

24×125=6×200=。

72×125=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5×160=40×4=。

25×40=20×4=。

25×10=引导学生概括: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4、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26×48=。

17×12=26×24=。

17×24=26×12=。

17×36=。

5、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p51“做一做”

2、思考: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

四、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九第1题。

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设计简短篇十六

1、新课伊始,出现有趣的思维体操题目,来启迪学生思维,来诱发学生的猜想,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扣住学生的心弦,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2、大胆地将教材提供的两组算式重新改编并打乱以口算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分类整理中初步感悟两组算式的特征,再让学生根据算式的特征从上往下观察、从下往上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去思考其中隐藏的规律,从而形成探究规律的冲动,再通过研究交流得出“一个因数变化时积的变化规律”,并适时进行验证。让学生在猜想验证中逐步概括提升。之后对研究出来的规律进行解释与应用。最后总结归纳本课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

3、在研究规律时,因为张老师提供了大量的有规律的算式。学生建立在充分的感知上,所以水到渠成的总结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接着又请同学们讨论验证一下这个结果是否正确?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充分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然后让学生在大量的`例子的基础上,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正确性。尤其是在探索第二组题由下往上观察时,能放手让学生探讨积随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让学生用刚才掌握的研究过程,实现方法的迁移运用,再让学生根据规律举例,充分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相互交流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与合作交流意识。

4、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上必须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要养成善于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掌握牢固的数学知识。这节课中张老师在这方面做的特别好,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去总结积变化的规律,不急不燥。让学生充分自由的发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急于让学生跟着教案走。跟着老师走。虽然没有完成自己预定的教学设计,但是落实了知识点,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