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通分的教学设计(汇总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21:01:03 页码:10
通分的教学设计(汇总15篇)
2023-11-09 21:01:03    小编:ZTFB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进步。总结的内容要具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帮助读者得出有效的结论。最后希望大家在总结的过程中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写出优秀的总结成果。

通分的教学设计篇一

通过比较异分母分子不同分数的大小,初步理解通分的意义,并在逐步探索通分的过程中,深刻体验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选择适合自己操作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主动探索掌握通分的方法。

一、铺垫创境。

1、求最小公倍数4和6、8和9、9和27。

2、把下面的分数按分母相同或不同进行分类。

3、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4、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

二、探究学习。

1、独立思考:你先自己动脑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小组交流:当你对问题有了初步设想时,可以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一下想法。

3、大组交流:哪一组来说说本组的想法?其他小组可以质疑、补充。

4、观察分析:第一类方法的几种情况共同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的过程。说说通分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5、上面两种通分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通分的方法?为什么?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比较简便。

6、做一做:把下面两组分数通分和。

三、巩固深化。

2、比较大小:9/10○11/12。

3、发散训练:1/15()1/6。

通分。

四、课堂小结:你有哪些收获?

转化。

异分母分数。

同分母分数公分母。

分数的基本性质。

最小公倍数。

公倍数。

通分的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内容:

第65页的例4和“试一试”,“练一连”和练习十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通分及公分母的意义。

2、能正确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通过亲历探索通分的意义与方法这一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为公分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最小公倍数4和6、8和9、9和5。

2、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1/5、3/4、7/10。

二、新授。

1、出示例题。

例4: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题目要求是什么?(改写分母相同大小不变)。

2、揭示通分的意义。

小组学习,交流各小组汇报。

为了计算简便,一般取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3、你觉得通分的依据是什么?

4、通过自学、讨论,我们知道了这些概念和方法,根据这些我们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5、通分和约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先找出1/6和4/9的公分母,再把这两个分数通分。

思路引导:1/6和4/9的公分母是()。

要求学生自由说说中间的过程。

2、练一练(65页)。

3、判断(练习十二题3)。

四、课堂小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通分的教学设计篇三

其实你们知道吗?在刚才比较异分母分数的过程中,你们在不经意间还完成了一个伟大的`运算过程!

教师:哪个过程,就是他!(教师指着刚才的板书的等式说)。

教师:是个怎样的运算过程那?谁还能描述一下!

学生:把异分母得分数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教师演示课件)。

教师:这就叫通分!(出示课件什么叫通分什么叫公分母)。

教师:这可是同学们的伟大发现,我们记下来!

3、研究通分的方法。

教师: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通分,能将下列两个分数进行通分吗?

3/4和5/6进行通分。

教师:独立完成,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方法。动脑思考啊,说不定你还会有惊人的发现!

集体展示:

(1)用公倍数做公分母。

(2)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教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对,但是用哪个数做公分母最简单哪?

学生:最小公倍数。

教师:对!非常棒!现在你是否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进行通分!

教师:怎么样,同学们在你们的努力下,我们又有了新发现,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可以在通分时做他们的公分母,并且用最小公倍数最公分母是最简的方法。

教师:谁能用自己最简练的语言说一下通分的方法?

学生:先求几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或是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求出公分母。然后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通分。

三、信息巩固。

1、导入。教师: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有了许多伟大的发现,解决了许多数学问题。现在让我们走出课堂,走进我们的生活,用你们的智慧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刚才走进我们校园,老师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她,因为她美丽,整洁。这一定是我们全校师生爱护的结果。但是,在我们的社会上却存在许多不好的现象:

2、出示信息。

出示垃圾的图片。

教师:这是什么?看到他们你有什么感想?今后你会怎样做?(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你又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有选择性的解决。

3、题目拓展。

教师:在通分时你有什么发现?20是4的倍数,公分母就是20.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内提出问题,并解决)。

四、巩固练习。

1、下面的哪组通分是正确的?哪组是错误的?错在哪里?

五、小结。

通过这节我们共同的努力你有什么收获?

老师收获:在同学们智慧的引领下我们发现了如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我们总结出了通分的方法,我们知道了最小公倍数的作用!同学们的功劳可真不小!非常感谢大家!

六、作业。

你能迅速地将下列四个分数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吗?

课本64页12题。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的思路是这样:通过复习旧知,根据知识的联系性,引出新知,信息窗内容作为了拓展练习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知识点。本来自己想在复习完旧知之后,插入信息窗进行学习,但一想,反而让信息的内容淡化了知识的联系性,所以干脆由复习题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导入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学习。练习时注重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同时关注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再次体会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本节课的讲授,感觉自己的讲课速度有些过快,个别环节把握不是很到位。第一个例题原来是2/3和4/5比大小,但在自己班里讲时发现学生竟想出了多种比较的方法2/3把分子和分母都乘以2就变成了4/6,化成了分子相同的分数,又可以把4/5都除以2,又可以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多次才把通分引出来,所以讲课前才有更改的例题,比较仓促。例如在复习第二题第4小题时学生遇到了困难,通过引导和讲授学生理解了这个题目,但说明此题有点偏难,不是很合适做复习题。在做复习题时忘记了第二题的总结,致使整个复习部分显得不是很连贯。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习题,讲课语言上还要多锤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通分的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41,观察物体(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由两组立体图形组合而成的较复杂的物体时所看到的不同形状。

2、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学生的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由两组立体图形组合而成的较复杂的物体时所看到的不同形状。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从某些角度观察物体时,会发生遮挡的情况。

教学准备:摄像机、多媒体课件、正方体、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层层推进。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二)。

2、观察一个正方体。

师:(出示一个正方体,如图,并摆放到合适的位置。)同学们,这是一个正方体,我把它摆到这个位置上。请每个小组也拿出一个正方体,像老师这样摆到你们桌子的正中央。开始吧!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正方体,从你现在的方向看过去,你看到了什么?

3、观察二个正方体。

师:(添加一个正方体,如图,拼成一个长方体)请各小组像老师这样添上一个正方体。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你们都还是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吗?

4、观察三个正方体。

板书:                 从正面看。

师:从正面观察到的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呢?请同学们都一起到正面来看看!

师:那从上面观察会看到什么呢?现在,也请大家一起从上面观察观察。

板书:                  从上面看。

师:请同学们再一起来观察左面,还是看到三个正方形吗?

板书:                  从左面看。

二、仔细观察,探究规律。

师:同学们真棒!不仅已经学会了观察一个正方体,而且还学会了观察由一组正方体组成的物体,并且还能正确认识遮挡现象,你们真的了不起!

师: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师:现在,请各小组像老师这样,再添加一个正方体。

师:摆好了吗?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是否与你刚才的想象相同呢?

1、从正面观察。

师:好,同学们,从正面观察,你们看到怎样的形状?

师:(把摄像机摆到正面,将这个物体的正面投影到大屏幕)虽然这是由两组正方体拼成的,可是由于遮挡的缘故,从正面观察我们仍然只看到了这样的三个正方形。

板书:                 从正面看。

2、从上面观察。

师:现在我想问问,从上面观察,你们看到的仍然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吗?

师:(用摄像机拍摄这个物体的正上方,投影到大屏幕)从上面观察,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是由两组正方体组成的,这一组有三个正方体,另一组有一个正方体,所以从上往下观察,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四个正方形。

板书:                从上面看。

3、从两侧观察。

(1)从左侧观察。

师:现在,我们再从左侧来观察,你们看到的仍然只是这样的一个正方形吗?

师:“不是”?那谁来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形状?

师:哦,你们看到了“两个正方形”!谁能上来摆一摆吗?

板书:                    从左面看。

(2)从右面观察。

师:现在,请大家都到右侧观察观察,看看你们又看到了什么?能不能把你们看到的画到纸上。开始吧!

师:画好了吗?谁愿意把你的作业拿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师:(把摄像机摆到右侧)从右侧观察,我们仍然看到有两组正方体,我们看到的每一组都是一个正方形,它们组成了这样的形状。

板书:                 从左(右)面看。

师:请大家翻开课本p41页,把例题3补充完整。

三、应用规律,拓展延伸。

师:如果我们把这两组正方体适当分开,再把这一组竖着摆放,这就组成了教材p41页做一做图中的样子,请看大屏幕:

师: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然后独立完成。

提问:(1)从上面观察,为什么红色的这一组的正方体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呢?(这是由于遮挡的缘故)。

(2)为什么从左面看,绿色的小正方体不见了呢?(因为绿色的小正方体被前面红色的小正方体挡住了。)。

(3)从右面看,会观察到怎样的平面图形?(由上面两个红色正方形和下面一个绿色正方形组成的一个竖着摆放的长方形。)。

师: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现在从各个方向观察这个物体,你会看到什么?和刚才看到的图形比,有什么变化?小组的同学也可以讨论讨论。

四、动手拼组,大胆想象。

师:(课件出示)我从正面观察,看到了这样的三个正方形,同学们猜一猜我观察的物体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小组合作摆一摆。摆好之后,请老师看看!开始!

从左面看                       从正面看。

师:请同学们互相合作,调整一下你们已经摆好的物体,使它从正面看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从左面看也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

师:都摆好了!现在,请同学们告诉我,这个物体是由几个正方体组成的呢?

师:看来呀,仍然不能确定!那老师再给一个条件,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师:从上面观察,老师看到了这样的四个正方形。请你们根据这个条件,再次调整你们摆好的物体!

师:看来,这次正方体的个数能够确定了,每个小组都是用了五个正方体来摆这个物体。

师:现在,哪个小组愿意用摄像机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呢?

五、全课总结。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画。(课件播放庐山美丽的风景图结合古诗《题西林壁》,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数学知识!)。

3、最后,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认识我们的世界,了解我们的世界,长大以后造福我们的世界!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二)。

[总评: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注重设计开放式的教学环节和富有趣味性、思考性的教学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并利用摄像机这一先进的教学工具,使课堂变得新颖、有趣、更有实效!

一、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篇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层次分明。从教学一开始,我就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观察一个正方体入手,再到观察由两个、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简单立体图形,最后到观察由两组正方体组成的物体,这样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活动富有趣味性和思考性。

空间观念不是凭空想象的。在教学中,我不仅设计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切实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三、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使用。

本课中,我大胆使用了摄像机这一现代化工具,将实物图发展为平面图,使抽象而难以描述的图形具体呈现,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同时,也恰倒好处的解决了学生“有观察难表达”的问题!

通分的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5页,例4、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真确进行通分。

2、使学生在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在知识的运用中体现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迅速准确地确定两个分数的公分母,判断分子分母需要扩大多少倍。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会选择怎样的公分母才最简便。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填空题打印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2/5=()/20。

3/4=()/20。

1/2=10/()。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么想的?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

(1)出示例4。

(2)它们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吗?

在小组中讨论,并试一试。

(3)汇报交流各自想法。你是怎样想到要把它们改成分数是12、24的分数的呢?

(4)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些分数的分母还可以是哪些数呢?

(5)揭示通分的意义:把几个分母不同的分数(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板书课题:通分。通分过程中,相同的分母叫做这几个分数的公分母。

(7)观察上面的通分过程,你认为哪个数作公分母比较简便?

指出: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2、试一试。

独立完成填空。18是6和9的什么?1/6是怎样得到3/18的?4/9呢?

谁能说说应该怎样通分?先找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

3、练一练。

独立完成通分。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5/6和7/8的公分母是多少?通分的格式与书写过程要规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根据图中的涂色部分,填上分数。把这两个分数通分,并把通分结果写下来。按照通分的结果在图中画一画。

2、完成第2题。

3、完成第3题。

4、完成第4题。独立完成。展示作业,集体核对。

四、课题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请你说说什么是通分?通分时要注意什么?在小组中互相交流一下。

2、在教学例4时,我先通过题中具体的分数,引出异分母分数的概念,公共的分母必须是4和6的公倍数,从而引出了公分母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计算简便,取哪一个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关键。

3、在教学通分过程时,我重点是解决对照公分母思考把原来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引导学生想:公分母是原来分母的几倍,原来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借助教材上直观图形的演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4、练习“试一试”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想通分实质是什么。取什么做公分母,根据什么把异分母化成同分母分数,然后让学生独立往书上填,老师根据情况予以指导,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5、巩固练习: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通分的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的例14、“试一试”和“练一练”以及第73页的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含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通分。

2、使学生能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通分的方法,能解释通分的过程,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主动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师:今天上新课之前老师照例要来考考你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如何?愿意接受考验吗?

1.口答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学生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求的?指名学生口答。

师:看来大家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掌握不错,接着往下看。

2、你能说出与3/4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指名说,并说出思考过程。指名口答时再说说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过渡:今天我们将继续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14: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指名读题,师:你觉得题目中有哪些要求?(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你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改写吗?试试看。

(2)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独立尝试完成,师巡视,发现不同方法者请板演。

(3)讲评。

师:还可以改写成分母是多少的分数?(指名举例)。

师:哦,看来可以用来做他们分母的数还真不少!那么谁来说说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呢?(指名口答)。

师引导并强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变大了,但分数的大小没变。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做的。

(3)师:其实呀刚才大家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样新知识,就是通分。(板书:通分)像刚才大家把3/4和5/6这两个原本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分别改写成了分母一样,而又大小不变的分数,这个过程就可以说是通分。书上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不妨打开书本来读一读。

(4)生自学书本71页,然后指名说说什么是异分母分数?什么是同分母分数?什么是通分?(根据学生回答是板书: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问:那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有什么条件吗?(引导回答和原来分数相等,并板书在横线上)。

(5)师:这个相同的分母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叫公分母。(指板演题)谁来说说这几位同学各取什么为他们的公分母?(学生口答)。

师:那为什么不取10或者20呢?一定要取12、24、48、?它们和原来这两个分母有什么关系?(引导回答出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师:比较一下,用哪个数做公倍数比较简单?那12和4、6有什么关系呢?那么你们认为通分时我们一般用什么做公分母比较简单呢?(引导归纳: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7)小结:现在你能告诉老师完成通分需要几步呢?(学生自由说)结合学生回答板书:1.找公分母(原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化成同分母分数。

师:那现在我们马上来试一把,先来一个简单的。

2、做练习十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交流。

说明:通分找公分母时,可以应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教学“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本71页。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

(2)展示,全班交流。

师:你通分确定的公分母是多少?你怎样找到的?确定公分母后,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母乘几,分子也同时乘几。通分就要像课本上这样写出每个分数的转化过程。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三人板演。

检查板演题,说说各是怎样找公分母的,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2、做练习十一第3题。

(1)让学生检查通分,发现问题。

交流:哪组是对的?哪组不对,错在哪里?哪组不够简单?

指出:通分时,通常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这样既方便结果计算。

通分的教学设计篇七

信息技术支持的导入环节优化(一)。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第二步:技术支持的导入设计。

说明:在这一步里,请将你在导入环节上要说的话,预估的时间,所采用的信息技术支持(请具体说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导入效果,并截取重要画面,链接相应的文档)呈现在下表中。

信息技术支持的讲授环节优化(二)。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第二步:技术支持的讲授设计。

说明:在这一步里,请你在下表左栏简述讲授环节的主要教学活动(一至二个),并在下表。

通分的教学设计篇八

通过比较异分母分子不同分数的大小,初步理解通分的意义,并在逐步探索通分的过程中,深刻体验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选择适合自己操作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主动探索掌握通分的方法。

1、求最小公倍数4和6.8和9.9和27。

2、把下面的分数按分母相同或不同进行分类。

3、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4、比较下面各组数的大小。

1、独立思考:你先自己动脑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小组交流:当你对问题有了初步设想时,可以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一下想法。

3、大组交流:哪一组来说说本组的想法?其他小组可以质疑、补充。

4、观察分析:第一类方法的几种情况共同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的过程。说说通分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5、上面两种通分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通分的方法?为什么?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比较简便。

6、做一做:把下面两组分数通分和。

2、比较大小:9/10○11/12。

3、发散训练:1/151/6。

通分。

转化。

异分母分数。

同分母分数公分母。

分数的基本性质。

最小公倍数。

公倍数。

文档为doc格式。

通分的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把两个分数通分。

2、在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让每个学生都有发现,从而体验成功的感觉。

3、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通分的方法,并将新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知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难点:通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

教具学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你想在那一天做哪些事呢?

先独立思考后发表意见。

生1:这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分数单位不同,没办法比较。

生2:能不能把这两个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呢?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共同研究的问题—通分。

(板书:通分)。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投影出示例4。

小组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然后组织小组汇报。

生1:我们组按照分数的意义,如果把地球面积平均分成10份,陆地面积只占3份,海洋面积占了7份,3/10小于7/10,所以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小。

师:很好。

生:3/10与7/10的分数单位都是1/10、3个1/10是3/10,7个1/10是7/10,所以3/10小于7/10。

师:你们组的想法很好,老师也是这样想的。

师: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分子大的分数大。

2、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

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73页的“再比较一下”后回答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老师提问题。

师:上、下两行分数相比较,有什么不同点?

生:上面一行每组的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下面一行每组中的两个分数的分子相同。

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分母小的分数单位大,所以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大。

总结: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比较大小,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比较大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3、投影出示例5。

师:怎么化呢?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后大小不变吗?根据什么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我们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化成和它们大小分别相等的同分母的分数。

生:我们可以先找出这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用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然后转化。

师:为什么用最小公倍数呢?公倍数不行吗?

生:公倍数可以,但是这样化成的分数的分母就大了,数值大了给计算造成麻烦,所以我们选择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师:同学们想得很全面,非常好。下面就请大家解决这个问题吧。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课件出示)。

师: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板书)。

三、课未总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通分的知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通分时,先找出各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它们的公分母,然后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它们通分成分母相同的数。

通分的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1、课前谈话。

教师:同学们,喜欢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吗?(喜欢)。

教师:在我们学过的单元里,哪一单元是有关分数的?(第三单元)通过学习第三单元你知道了什么?(约分、求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

教师:大家认为自己学的怎么样?(很棒)。

教师:那简直是太好了!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高兴吗?因为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与第三单元的联系非常大。数学啊,就是一门知识联系性很强的学科,每一个知识点我们都要认真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后才会学的更轻松!

教师:那么大家有没有信心和决心学好本节课知识哪?(有)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信心和决心走进今天的课堂。

2、复习旧知。

教师:同学们都说前面的知识学习非常棒,下面来考考你!

(1)口答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8和127和89和18。

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说出两种特殊情况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那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如何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吗?(在这节课中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2)填空。

3/4=()/8=18/()=()/20。

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依据什么填的,以引发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回顾。

2/7和2/53/11和7/118/21和8/17。

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有什么规律可循吗?

比较同分子分数,分母越大的那个分数反而小。

二、探究新知。

1、出示3/4和5/7。

教师:这一组分数跟刚才的有什么不同?(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

教师:我们可以称他们为异分母的分数。

教师:异分母的分数会比较他们的大小吗?难到你们了吧?但是只要你们开动脑筋,运用学过的知识,一定能解决。下面老师请你们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能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2、小组展示交流的成果。

(1)化成小数比较大小。

(2)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一定板书。

教师:你们的依据什么把异分母的分数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大家看这是不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啊,多重要啊!可帮了我们大忙!

教师:大家探讨出的这两种方法都非常的准确!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如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其实你们知道吗?在刚才比较异分母分数的过程中,你们在不经意间还完成了一个伟大的运算过程!

教师:哪个过程,就是他!(教师指着刚才的板书的等式说)。

教师:是个怎样的运算过程那?谁还能描述一下!

学生:把异分母得分数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教师演示课件)。

教师:这就叫通分!(出示课件什么叫通分什么叫公分母)。

教师:这可是同学们的伟大发现,我们记下来!

3、研究通分的`方法。

教师: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通分,能将下列两个分数进行通分吗?

3/4和5/6进行通分。

教师:独立完成,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方法。动脑思考啊,说不定你还会有惊人的发现!

集体展示:

(1)用公倍数做公分母。

(2)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教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对,但是用哪个数做公分母最简单哪?

学生:最小公倍数。

教师:对!非常棒!现在你是否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进行通分!

教师:怎么样,同学们在你们的努力下,我们又有了新发现,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可以在通分时做他们的公分母,并且用最小公倍数最公分母是最简的方法。

教师:谁能用自己最简练的语言说一下通分的方法?

学生:先求几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或是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求出公分母。然后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通分。

三、信息巩固。

1、导入。教师: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有了许多伟大的发现,解决了许多数学问题。现在让我们走出课堂,走进我们的生活,用你们的智慧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刚才走进我们校园,老师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她,因为她美丽,整洁。这一定是我们全校师生爱护的结果。但是,在我们的社会上却存在许多不好的现象:

2、出示信息。

出示垃圾的图片。

教师:这是什么?看到他们你有什么感想?今后你会怎样做?(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你又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有选择性的解决。

3、题目拓展。

教师:在通分时你有什么发现?20是4的倍数,公分母就是20.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内提出问题,并解决)。

四、巩固练习。

1、下面的哪组通分是正确的?哪组是错误的?错在哪里?

2、比较每组两个分数的大小。

3/4和4/56/7和3/5。

7/11和15/228/9和5/6。

五、小结。

通过这节我们共同的努力你有什么收获?

老师收获:在同学们智慧的引领下我们发现了如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我们总结出了通分的方法,我们知道了最小公倍数的作用!同学们的功劳可真不小!非常感谢大家!

六、作业。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的思路是这样:通过复习旧知,根据知识的联系性,引出新知,信息窗内容作为了拓展练习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知识点。本来自己想在复习完旧知之后,插入信息窗进行学习,但一想,反而让信息的内容淡化了知识的联系性,所以干脆由复习题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导入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学习,把信息窗提供的信息作为拓展练习处理。练习时注重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同时关注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再次体会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分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内容:

第65页的例4和“试一试”,“练一连”和练习十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通分及公分母的意义。

2、能正确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通过亲历探索通分的意义与方法这一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为公分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最小公倍数4和6、8和9、9和5。

2、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1/5、3/4、7/10。

二、新授。

1、出示例题。

例4: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题目要求是什么?(改写分母相同大小不变)。

2、揭示通分的意义。

小组学习,交流各小组汇报。

为了计算简便,一般取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3、你觉得通分的依据是什么?

4、通过自学、讨论,我们知道了这些概念和方法,根据这些我们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5、通分和约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先找出1/6和4/9的公分母,再把这两个分数通分。

思路引导:1/6和4/9的公分母是。

要求学生自由说说中间的过程。

2、练一练(65页)。

3、判断(练习十二题3)。

四、课堂小结。

通分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1、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把两个分数通分。

2、在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让每个学生都有发现,从而体验成功的感觉。

3、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通分的方法,并将新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知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难点:通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

投影仪等。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你想在那一天做哪些事呢?

先独立思考后发表意见。

生1:这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分数单位不同,没办法比较。

生2:能不能把这两个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呢?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共同研究的问题—通分。

(板书:通分)。

1、投影出示例4。

小组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然后组织小组汇报。

生1:我们组按照分数的意义,如果把地球面积平均分成10份,陆地面积只占3份,海洋面积占了7份,3/10小于7/10,所以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小。

师:很好。

生:3/10与7/10的分数单位都是1/10、3个1/10是3/10,7个1/10是7/10,所以3/10小于7/10。

师:你们组的想法很好,老师也是这样想的。

师: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分子大的分数大。

2、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

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73页的“再比较一下”后回答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老师提问题。

师:上、下两行分数相比较,有什么不同点?

生:上面一行每组的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下面一行每组中的两个分数的分子相同。

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分母小的分数单位大,所以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大。

总结: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比较大小,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比较大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3、投影出示例5。

师:怎么化呢?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后大小不变吗?根据什么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我们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化成和它们大小分别相等的同分母的分数。

生:我们可以先找出这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用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然后转化。

师:为什么用最小公倍数呢?公倍数不行吗?

生:公倍数可以,但是这样化成的分数的分母就大了,数值大了给计算造成麻烦,所以我们选择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师:同学们想得很全面,非常好。下面就请大家解决这个问题吧。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课件出示)。

师: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板书)。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通分的知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通分时,先找出各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它们的公分母,然后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它们通分成分母相同的数。

通分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通分的方法。

2、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有关现象。

3、在发现中体验成功,在练习应用中感受知识应用的价值。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通分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的优势,进而感受通分与比较大小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知识迁移法

教学准备课件出示情境图

一、温故导新

1、复习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

比较大小:1/3和1/2 3/5和2/5

2、复习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找法。

5和7 4和12 12和16

3、导入新知

出示例2

二、新知共研

1、由分数的大小比较引出通分的意义。

引出:通分的意义

2、理解通分的意义,分析通分的方法

让学生议一议:

通分要注意什么?

公分母的最佳选择是什么?(取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3、独立尝试练习:

比较3/4和5/6的大小

学生试做汇报,老师选择性板演,针对性评讲

(板书略)

师生评点,取得共识

三、拓展提高

1、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对于刚才的比较3/4和5/6大小还有别的方法吗?小组内几个同学议一议。

2、方法探究

3、尝试完成思考题。

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迁移解题。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收获了什么?

2、对分数的认识,你有什么新感受?

五、布置作业

1、课堂活动题2

2、课本作业练习七:

4、6、7

通分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感受洪水的危急、肆虐。在品读课文中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教学重点:在品读课文中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桥”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引入:孩子们,请静下心来,静静地看老师写,板书《桥》。读读课题。

师:有一个小村庄,曾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它陪着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这样平静地过了许多年。可是有一天黎明,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这一切都改变了。这究竟是一场什么灾难呢?孩子们,你们都预习了课文,能告诉我吗?(山洪暴发了。)。

二、教学新课:

(一)、朗读课文,感受洪水的危急。

生读课文后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男生读读这个句子,想想:山洪像什么?山洪像怎样的野马?山洪像一匹受惊的野马吗?(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山洪的可怕)。

师:这样一群受惊的野马,它们桀骜不驯,力大无穷。读读这句话,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面?(让学生想象,感受万马奔腾、浩荡而来的场面,从而感受洪水的可怕。)。

(3)、齐读这个句子,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师: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山洪的可怕,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了山洪的可怕?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1)、师:一米高有多高?大家比一比,估计在你身体的哪个部位?(生纷纷用手在自已的身上比划后得出结论。)。

(2)、师:“跳舞”这个词多美!但在这里,我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可怕,恐怖),因为洪水跳得是“死亡之舞”啊!

(3)、指名读这个句子,相机指导朗读。将“一米高”和“跳舞”这两个词略重读。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洪水的可怕?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齐读这个句子,师: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谁在笑?在怎样的笑?(得意、猖狂、)。

课件出示这三个句子,自由读读这三个句子,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应该怎样读?可以讨论。(洪水越来越近,情况越来越危急。在朗读时语气要由轻到重,语速要由慢到快。)学生汇报后,指导朗读。

(二)、品读课文,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师: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谁出现了?(老汉)。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描写老汉的句子,把你的感受批在旁边。可以写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短句。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a: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1)、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你读出了什么?(镇静、从容)。

(2)、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老汉的从容、镇静?(不说话、盯着)。

(3)、创设情境朗读:

a:师:倾盆大雨中,面对你拥我挤的人群,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b:师:山洪咆哮,死神一步步逼近,面对疯了似的人群,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c:师:窄窄的木桥,跌跌撞撞蜂拥而来的人群,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师:此时此刻,我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这样一位清瘦的老汉为什么像一座山,他是一座什么山?(人们的靠山)。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b: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然后我请你们来说说你读出了什么?生汇报。

(2)、孩子们,看看这句话,短短十几个字用了三个感叹号!老汉的声音虽然是沙哑的,但却是铿锵有力的!想想,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怎样读?(指导学生读时语速可稍慢一点,语气要有力!)。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c: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孩子们,咱们来猜一猜,老汉为什么要单单把小伙子揪出来呢?

生汇报:a:因为他是老汉的儿子。师:你从哪儿知道的?孩子,你可真会读书,你真正读懂了这篇课文。

b:小伙子是个共产党员。师:对,小伙子是个共产党员,他可能排在了什么地方?

(2)、师:小伙子不光是老汉的儿子,他更是一位共产党员。所以老汉把他揪了出来,让他排到了后面!就这样,村子里的其它人都安全地撤离了,只剩下了老汉和小伙子。此时此刻,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大公无私、顾全大局、不徇私情……)。

生汇报:狠心的父亲。

生汇报:不称职的父亲。

……。

生汇报,师相机指导。

师:是啊,当村子里的其他人都安全了,只有老汉和儿子时,他就是一位普通的、平凡的父亲。他和我们每个人的父亲都一样,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他比谁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活下来。这就是“父爱如山”。

过渡:村民安全地撤离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也在洪水中消失了,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三)、感受“桥”的深刻含义。

(1)、音乐响起,孩子配乐读最后几段。

生讨论后汇报。

(2)、这篇课文以《桥》为题,你认为“桥”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小木桥吗?

小结:是啊,桥不仅仅是那座小木桥,它更是老汉用自己的生命为村民搭建的生命桥、希望桥。

三、板书设计:

老汉。

村民               桥              小伙子。

通分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注重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异分母分分数大小比较的问题。

1、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学生已经学习过分母相同或分子都是1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因此在复习阶段,通过对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帮助唤醒学生已有的只是表象,为新知的学习打好转化的基础。

2、注重探索与交流,掌握方法。

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大小的计较时,注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相互交流,掌握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体会比较方法的多样性。首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进行分数大小比较的需要;接着,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比较方法。在集体交流中发现,学生除了书本上介绍的方法外,还采用了化成小数、化成同分子分数等进行比较,我都及时给予了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巩固知识,发散思维。

在练习中,重点引导学生用通分的方法比较每组分数的大小,让学生体会到先通分再比较是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基本方法。但同时在交流中也强调,比较分数的大小,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灵活的方法选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