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简短(汇总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6:38:19 页码:13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简短(汇总15篇)
2023-11-12 06:38:19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积累的过程,可以为未来提供宝贵的经验。写作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它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以下是一些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简短篇一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

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民间相传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大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武则天当权,先立其子李哲、李旦为中宗、睿宗,又先后废去。于永昌二年(公元690年),废唐改周,自立为帝,称周武皇帝。

这事惹恼了玉皇大帝,他传命太白金星告诉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降雨人间,以示惩戒。当年从立夏到寒露,150多天滴雨未下,因致大地干涸,庄稼旱死,许多地方连吃水都非常困难,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种种人间惨象,被掌管天河的玉龙看在眼里十分不忍,他冒着违犯天条的危险,张开巨口,喝足天河之水,私自布雨,解救了天下黎民百姓,但却招来了玉帝恼怒,将玉龙打入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山前还立了一通石碑,上面刻有四句话:“玉龙行雨犯天规,应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上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经过这里,看了碑上的这些字,才知道玉龙为救百姓行雨,却被压在这里受苦。为了救出玉龙重上云天,再掌天河,人们决心找到开花的金豆,但却苦苦寻找不到。

找啊、找啊,直找到第二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恰好街上有集,一个老奶奶背着一布袋苞米粒赶集,因布袋口没扎结实,走着走着布袋开了,金黄的苞米粒撒了一地。人们看了,高兴极了,这苞米粒多像金豆呀!如果放在锅里炒,不就爆出金花了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全都知道了。大家商定,第二天,二月初二一齐行动,大家都爆苞米花。

这情景被玉龙看见了,好不欢喜,就大声喊道:“太白老头儿,金豆开花了,还不快放我出去。”太白金星老眼昏花,看了看,果然是金豆开花,便将压在玉龙身上的大山移开,玉龙顺势一跃腾空,再降甘霖。

从此之后,二月二炒苞米(或者炒黄豆)成了习俗,一年一年传了下来。

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另外,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

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而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这一天“剃龙头”,体现出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简短篇二

“龙抬头”的说辞,来自古老的天文学,上古时代人们选择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组星象作为坐标,以此作为观测天象参照物。古人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因为它们环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栖宿的场所,所以称作“宿”。“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北方地平线下。仲春(惊蛰至春分间),角宿(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龙抬头是指苍龙七宿群星在天空的隐现变化,并非是真有一条动物之龙在变换。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之际,苍龙七宿在东方地平线上开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龙首—角宿;夏天作物生长,苍龙高悬于南方夜空;而到了秋天,庄稼丰收,苍龙也开始在西方下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则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古人把仲春时苍龙七宿在东方地平线上崭露头角称为“见龙在田”(即为“龙抬头”),仲夏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称为“飞龙在天”;此外还有“亢龙有悔”、“群龙无首”等,分别对应各时节天象。龙抬头在农耕文化中标示阳气自地底而出,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了。龙抬头时节,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春雷始鸣。元时期将阴历“二月二”称为龙抬头,从节气上说,“二月初二”正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与“龙抬头”相关的的活动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就全国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简短篇三

“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那么,“龙”[2]在哪里?它是怎样“抬头”的?天文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与古代西方天文学不同,中国把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

所谓“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

角、亢、氐、房、心、尾、箕。

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_,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苍龙头部“角宿”上有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苍龙头上的两只犄角。“角宿”之后的四颗星是“亢宿”,亢是龙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颗星排列成一个簸箕的形状是“氐宿”,代表着龙爪。龙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别代表了龙的心脏和尾巴。

〈〈〈返回目录。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简短篇四

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之说。

“二月二,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但往往被人忽略。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皇帝因为耽误了祭天的时辰,这让天上的玉帝很生气,于是给龙王下令,三年内不得给人间降雨。

从那之后,人间连续的干旱,田里的庄稼也都快枯死了,河里的水也几乎干涸的可以见底了。

田里面没有了收成,村里面闹起了饥荒。大家都没有粮食吃了,病的病,倒的倒所有的人都束手无策。

这时,龙王的小儿子青龙再也看不下去了,他不忍心看着人间的老百姓受灾挨饿。于是他趁着玉帝赴宴的时候偷偷地给人间降了一场雨。

第二天,玉帝知道了此事后大发雷霆,他下令把青龙压在一座大山下,山下还立了块石碑,上面写着:“青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百姓们看了石碑,再看到青龙受罪,大家的心里都十分着急。但是大家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让金豆开花的方法。

第二年农历二月初二的这一天,农人们从家里拿出许多的黄豆和玉米种子进行翻晒,准备播种,有个老人忽然发现,这些金灿灿的黄豆和玉米倒是挺像金豆的,于是老人立刻跑回家中让他的妻子到锅里去炒一炒,看看这些东西会有什么变化,炒了一会儿,黄豆和玉米里的水分也差不多都被炒干了,都爆了开来,只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从锅里传出。

老人一看,“呀!金豆开花啦!金豆开花啦!”这个消息立马在村子里传了开来,老人把这个方法告诉了全村的百姓。一传十十传百,大家纷纷地支起锅灶,炒起了黄豆和玉米。炒好后,家家户户都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摆上了桌子,点上了香炉。大家把炒熟的黄豆和玉米供了起来。

龙王得知了此事,把玉帝请到南天门观看。

玉帝见人间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供着开花的“金豆”,只好下令赦免青龙,将他召回凌霄殿。让他做辅佐龙王给人间行云布雨。

从此以后,“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就流传了下来。每到一年中的二月初二,大家都炒黄豆,爆玉米花吃。这寄托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然后,青龙冲上了云霄,翻腾了几下舒展身子。突然天上乌云密布,雷声滚滚。青龙在老百姓们的头上盘旋了几圈,感谢人们的搭救之恩。百姓们抬头望着青龙,嘴角上都露出了微笑。

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从天空倾泻下来,百姓们都乐开了花。他们任凭雨点打在自己的脸上,感受着雨水的滋润。

瞬间大地又复苏了起来,几天后稻田里,山间上又回到了以前生机勃勃的样子。老百姓的收成好了,生活自然也都过的好了。

随即,天空一声霹雳,把大山劈成了两半,只听见“啪”的一声巨响,青龙冲破山石,抬起头长啸一声,腾空而起!

为什么二月二要理发。

【说法一】。

农历“二月二”是传统的“春龙节”,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风俗.据说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因为俗信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是因为俗信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

【说法二】。

“二月二”的说法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这天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为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叫“剃龙头”,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有民谚为证:“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这一习俗的形成还有另一个原因,旧俗正月是不能剃头、理发的,传说如果剃头,就会死舅舅。因为有这样的禁忌,民间一直等到“二月二龙抬头”后才开始剃头,今天在北方仍是如此。如今,人们习惯赶在春节前做个新发型,到了二月二,一个多月过去了,头发长了不少,也是时候理发了。

所以整个正月里,理发店门可罗雀,生意很少。而一到二月二这天,来理发的人就络绎不绝。对这一天来理发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理发本身,而是讨个吉利:大家都来剃龙头.旧时民间还有“有钱无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还有的地方,女孩也在此日穿耳洞。

另外,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

可见二月二龙胎头,这一天人们理发,一是延习这一习俗,另外也体现出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简短篇五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1、剃龙头。

二月初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农历的二月初二,无论是走在乡间集市,还是城里的大街小巷,都会看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许多人都在排队理发!一为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2、采龙气。

早上卯时,卯月的第一个卯日卯时,出门面向东方深吸气,此为一吉。

3、摆围仓。

二月二围仓是村民勤劳的象征。

围仓的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

围好仓后,把家中所有的粮食都找出来虔诚地放在仓的中间,还有意撒在仓的外围,象征着当年的大丰收,粮食已经多得茓子和斗都盛不下了。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4、吃龙食。

二月二还有吃猪头肉、啃猪蹄和咬猪耳的习俗,都是象征着日子过得吉祥富足。人们形容龙也是从很多动物身上找到特征,在龙形象里,可以找到蛇、鱼、凤、麟、鹿、马、牛多种动物的影子。人们用猪头代替龙头,也是这个原因。

5、放龙灯。

一些沿河地区还有“放龙灯”的习俗。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时分,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借此娱乐同时又传递一种美好的祝愿。

6、开笔礼。

二月初三为文昌诞辰日,文昌是主宰功名之神,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旧俗,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

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四宝等内容。现在很多地方也恢复了这项活动。

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

到了元时期,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

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明清时期,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

到了现在,龙抬头成为我国比较重要的节日之一。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简短篇六

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因为老北京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一般是以春饼,也就是薄饼做款待。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门子聊天儿,轻松而愉快。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简短篇七

从前,有一对夫妻到了四十几岁才生了一个儿子。俩人对孩子视若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

转眼孩子长到了九岁。一天,爹上山砍柴,娘在灶间做饭,孩子在门口玩沙子。那是一个春天的中午,太阳很好,小鸟在枝头唱歌,梨花雪白一片。

孩子玩得很开心,他堆了好多东西,有长长的围墙方方的桌子有圆圆的球还有弯弯的月亮。

忽然,平地刮起一阵旋风。这风很奇怪,没有丝毫征兆,来得急走得也快。一眨眼的功夫恢复平静,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唯独不见了孩子。

门前空空的,只留下一堆被风吹得走了形的沙子。

娘还在灶间忙着做饭,一点也不知外面发生的事情。饭熟了,爹也回来了。爹一边拿瓢舀水咕咚咕咚地喝,一边问,咱家小秃呢。娘说,不是在门口玩吗。爹的脸一下子白了,娘的脸上也出了汗。

俩人赶紧出去找,但找遍了全村也没有......

再说孩子。

风吹来时,孩子只觉得眼前一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孩子醒了,他睁开眼,四周空荡荡的,很冷很静。孩子害怕的大声叫娘叫爹,没人答应。他站起来四下打量,这里好像是个山洞,孩子跟爹进过这样的山洞,只是没有这个大也没有这个深。

突然,孩子愣住了,就在不远处,卧着一个巨大的怪物。那个怪物很大,它的半截身子比家里的院子还要大一些,身上有鱼一样的鳞片,亮晶晶的闪着光,头上有两只又粗又长的角,眼睛闭着,嘴里不断有热气呼出来。

孩子怕极了,哇哇大哭。突然怪物说话了,依然闭着眼睛。它说,小孩小孩你别哭,把我当成你大叔,你大叔我虽然胖乎乎,早晚把你送回你家屋。

孩子见怪物说话有趣,就停止了哭声,问你是谁。怪物说,我是龙。孩子破涕为笑,惊喜地大叫,闹半天你就是龙,原来这世上真的有龙,我爹和娘常讲你的故事。龙说,是啊我就是龙。

孩子说,你能把我送回家吗,我想娘想爹了。龙说,能,但现在不行,要等到明年的二月二我才能睁开眼睛,到时一定把你送回家去。孩子看了看两旁问,那我吃什么呢?龙说,你吃我嘴里的热气就行了。孩子不相信,热气怎么能吃呢?龙说,你凑上来吃吃就知道了。

这时,孩子真感到饿了。他想起娘中午做的是他最爱吃的瘩疙汤。于是,他走到龙身前,凑到龙的嘴边。孩子闻到一股很特殊的气味。这种气味说不出是香是甜,是苦是酸。它随着心里所想不断的变化着。比如孩子想吃的是瘩疙汤,热气就真好像变成了一碗漂着葱花的瘩疙汤,比如想吃的是白面馒头,热气马上就成了麦香四溢的又松又软的馒头。

孩子大口大口地吞吃着,一会儿就吃饱了。孩子毕竟是孩子,吃饱后就呼呼大睡。就这样,孩子住在了洞里,以吃龙嘴里的热气活命。

虽然山洞里只有孩子和龙,虽然龙一直闭着眼睛,但孩子并不寂寞。龙会讲很多故事,很多爹娘不知道的故事,孩子还会爬到龙的身上做各种各样的游戏,比如从龙的尾巴爬上去到龙的头滑下来,或者两只手抱着龙角转圈圈。

但孩子觉得最好玩的还是在龙的背上跳,龙背又软又有弹性,好玩极了。有时龙也会哗哗地笑,那是孩子踩到了它的痒痒肉。跳累了,孩子就在龙背上呼呼大睡,龙就会轻轻扭动身体,把孩子滑到它柔软舒服的皱褶处。听着孩子安详的呼吸声,龙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和幸福。

如此这般,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

这天晚上,孩子在龙背上玩累了,滑下来时发现龙在掉泪。龙的眼泪像小溪一样源源不断地从紧闭的双眼里流到地上,在一个低处积成了水洼。

孩子惊讶地问,龙你为什么哭了。龙伤心地说,孩子,明天就是二月二了。孩子欢呼起来,大喊,我可以回家喽。孩子喊完,又觉得不对,因为他想起来,如果回了家,就再也见不到龙了。

这段时间,孩子跟龙有了感情。想到跟龙就要分别,想到跟龙在一起的这段快乐时光,孩子也伤心起来,搂着龙哭了。孩子的泪落到地上,落到龙的眼泪中,他们的泪合在一起,缓缓流入那片小小的水洼......

第二天,孩子醒来的时候,龙已经睁开了眼睛,正深深地凝视着他。孩子看到了龙的眼睛,很大很亮很美,像一汪水像一片星星,望着他的样子,像娘也很像爹。孩子终于见到了龙的眼睛,这也意味着要跟龙分别了。

龙让孩子骑到它的头上,抱着它的两只角,并且一再叮嘱孩子闭上眼睛,不管听到什么声音,千万不要睁开。孩子照着做了,龙问好了吗?孩子说,好了。

孩子感到龙飞了起来,觉得身子像是风一样,很轻很快,他感到耳边有山,有河,有云,有鸟……但始终牢记着龙的话,一直紧闭着眼睛。

过了好久好久,孩子觉得身子落在了地上。龙说,把眼睁开吧。孩子睁开眼,发现已经到了家门口。可是房子已经很破,跟他离开时完全不一样了。龙说,快回家吧,我要走了。孩子紧紧抱着龙角大哭着不肯下来,龙也不舍得孩子,但不舍也要分别。龙轻轻抖动身子,孩子慢慢滑到地上。

孩子觉得空中有雨样的东西落下时,只望见了龙的尾巴。那条绝美的他曾无数次在上面玩耍过的龙尾在空中优美的一划,就什么也看不到了。孩子极目四望,周围空空的,只有风。

进了屋,孩子看到一个老太婆和一个老公公坐在炕上打盹,仔细看,是娘和爹。他们都老了,原来山洞的一天就是家里的一年。孩子不见了,娘整日啼哭,后来哭瞎了双眼。爹唉声叹气,家里没有了笑声。

孩子说了自己的奇遇,爹娘朝着天空磕了无数个响头,孩子失而复得,全家团聚,想多高兴就有多高兴。

新的生活开始了,一切都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只是孩子夜里总会想起一双眼睛,想着想着,就会泪流满面。

作者:秦辉。

公众号:独饮十五行。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简短篇八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龙抬头,也是开运之日。

二月二之后便是惊蛰,古人说,经过冬眠的龙在这一天会被轰隆隆的雷声惊醒,抬头而起,所以古人也称农历二月二为春龙节。

这个节日,往远了说,能追溯到三皇五帝的伏羲时期,距今大概有7000年。

我们的祖先特别看重这个节,他们认为龙抬了头,接下来雨水就会从天而降,也预示着一年的农事就要开始了。

只不过那时候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节日,直到后来,坊间流传着一个故事:

因为武则天当了皇帝,玉皇大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掌管天河的龙王宅心仁厚,不忍心让百姓遭受旱灾,忍饥挨饿,于是偷偷降了一场大雨。

玉帝得知后,雷霆震怒,把龙王打下天宫,压在了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

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于是家家户户开始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

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施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春明岁时琐记》中说:“二月二日为土地真君生辰,城内外土地神庙,香火不绝,游人亦众,又有放花盒灯、香供献以酬神者,俗谓此日为龙抬头。”

在我国北方,人们习惯在二月二日这天理发,称为“剃龙头”。“二月二,剃龙头”,留了一个正月的头发终于可以剪掉了,也希望博得一个好彩头。

这一天,最忙的地方就是街头巷尾那些大大小小的理发店,从早到晚,门庭若市。大人孩子排着等着,剪去头发,也剪去冰冷刺骨的寒冬,同时迎来温暖明媚的春天。

但实际上,“二月二,龙抬头”这种说法,是和古代天文学有关。古代中国用二十八星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以及判断季节。

二十八星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而角宿恰似龙的角。

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所以称为“龙抬头”。作为龙的传人,二月二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

龙抬头理发升官。

龙抬头也就是农历的二月初二。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所以就有龙抬头理发升官的说法了。

农历正月过完之后,很快就迎来了龙抬头。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龙抬头日在仲春卯月初,“卯”五行属木,卦象为“震”;九二在临卦互震里,表示龙离开了潜伏的状态,已出现于地表上,崭露头角,为生发之大象。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赶邪佞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2022年龙抬头是阳历的3月4日,星期五。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简短篇九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

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

高尔基童年时家里穷,不得不去打工,帮一户人家做长工。他经常利用空余时间读书,可有时候读书太入迷,被人发现,受了不少苦。有一次,高尔基一边烧开水一边读书,水壶的水都烧干了,高尔基都没发觉,最后把水壶给烧一个大窟窿。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简短篇十

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因为老北京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一般是以春饼,也就是薄饼做款待。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门子聊天儿,轻松而愉快。

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老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这幅画也说明人们希望有一个开明的皇帝,能够亲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1、忌针线,不管是从业者还是妇女们,这一天尽量不要做针线活。因为天上的苍龙会在这天抬头观望,使用针线会刺伤“龙眼”。

2、忌洗衣,也就是说二月二这天就不要再洗衣服了,尤其是妇女们更要停止洗衣服,怕伤及“龙皮”。

3、忌低头,清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打着灯笼看看房顶,目的有二,一是看看有没有蜈蚣,蝎子之类的害虫。二是为了迎合习俗,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4、女子忌讳回娘家。这是因为二月二之后要开始农耕了,不能一直躲在娘家休息。久而久之就有了二月二不能回娘家的习俗。

1、忌讳吃稀饭喝疙瘩汤,以免糊住龙眼,天将降冰雹。

2、忌刀切,怕砍了龙头;。

3、女子结婚选女送客和嫁娘忌用孕妇。“回头”和寡妇。

4、从春节到二月二不得空锅。

5、商店忌说“关门”,晚上关门叫“靠门”。

6、渔民或船户忌说“翻过来”,称“滑过来”。

7、忌说“吃醋”,叫“用忌讳”。

8、停止一切家务活。

民间认为,二月二这一天,妇女们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目”;还要停止洗衣,恐怕“伤了龙皮”等等。

9、忌讳“磨面”。

俗话说“磨为虎,碾为龙”,有石磨的人家,这天要将磨支起上扇,方便“龙抬头升天”。对于属龙或蛇的人来说这个日子是要特别在意,在二月初一的晚上家里有石磨的就要把石磨掀起来,说是不要影响了“龙抬头”,据说只有这样,才能“细雨下得满地流,一年吃穿不发愁”。

10、引龙钱—山西特有习俗。

晋南地区认为这一天是青龙活动的日子,忌去河边、井上担水,以免带回龙卵。在河边、井旁走动与劳作时,很注意安静,尽可能不弄出声响,以免惊动了青龙,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破坏了。

晋北地区这一天,盛行“司钱龙”。早上太阳未出山,家家户户提一把茶壶,到河边或井上去汲水。按照这一年几龙治水的推算,在茶壶内放几枚铜钱或硬币。汲水以后,随走随倾地洒一条水迹回到家中,将余下的水与钱全部倒入水缸,钱龙就引回家来了,意喻一年发财。引钱龙时特别忌说话,以免惊跑了钱龙。

晋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手拉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

晋东南地区的引钱龙,是用灶灰,洒一条弯弯曲曲的灰线,从门外一直通到厨房,围绕水缸一圈即可。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简短篇十一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简短篇十二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简短篇十三

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简短篇十四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中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农历的二月初二,是老京城流传至今的一个“节令”。不但京城这样,全中国和全世界的华人也仍保留着这个“讲儿”。

民间传说着二月初一龙睁眼,二月初二龙抬头,二月初三龙出汗。自打年下前后,“春打六九头”的那会儿,老街旧坊碰面就一准念叨着“二月二”这个日子,念叨着“二月二”这个日子口的讲儿、礼儿和令儿。冬仨月的“委冬儿”,着实的让憋屈在小屋里的老老少少心里慌慌、痒痒。

“二月二”这里面的妈妈论儿、讲儿、礼儿真是太多了,老人们却喜欢得没完没了,年轻人也喜欢得乐乐颠颠,要不咋会在龙年里添了那许多的龙子龙孙呢!

其实,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老百姓不就是找个事儿说事儿吗。再说了,吃好了才能说着有劲儿,有说道儿。

“二月二,龙抬头”,既说了,就得为这龙添彩儿不是,为啥先说吃,吃好了,身子骨硬实才能腾飞。您瞧着吧,老娘儿们们,把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

元宵,是龙眼睛;面条,是龙须子;褡裢火烧,是龙舌头;饺子,是龙耳朵;薄饼,是龙皮;米饭,是龙子;馒头,是龙蛋。最让人不解的是,摆上几对鸡爪,愣说是龙爪。助兴的菜有:芥菜缨炒黄豆嘴儿,芥菜的谐音是“借财”,黄豆嘴儿(不是黄豆芽)代表“金豆”;老腌儿鸡蛋切开流油儿,叫“财源滚滚来”;上一盘豆腐,取个名儿叫“兜福”;特地留下的白菜头,把叶整个剥开洗净,用来把桌上的菜、饭包起来捧着吃,这叫“包财”。吃着“包财”千万别说散喽,使劲捧着吃图个好说头儿。

每当春龙节到来,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理发(有习俗正月理发死舅舅)。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农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1、接“姑奶奶”

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因为老北京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一般是以春饼,也就是薄饼做款待。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门子聊天儿,轻松而愉快。

2、皇帝耕田。

二月二这天的另一项活动是皇帝耕田。因为每年的二月二这天差不多是在惊蛰前后,“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从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时候。为了动员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别误农时,二月二这日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宫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过去曾有一幅年画,叫《皇帝耕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在撒种,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老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这幅画也说明人们希望有一个开明的皇帝,能够亲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3、民俗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人抬头。”这句老话为人的昂扬向上定下了调子。龙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种神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龙不抬头不下雨”,“龙抬头”正是下雨的代名词。此间,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稳定回升到零摄氏度以上,由于天气转暖,因对流而形成的积云逐渐增多,降水量自然明显转多。

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二月二去理发,据说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这天,理发的地方,会忙得不亦乐乎,皆因人们一个多月没理发了。所有的理发师傅,歇了整整一个月,赶到二月二这天,早早开门,不用迎接客人,客人自然蜂拥而至,“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

二月二,除了是龙的生日,也是土地爷的生日,旧时各家各户都要到土地庙祭拜。光拜土地还不行。北京还有一个风俗是进香祭神,二月二,男男女女额上贴了金字,骑上毛驴相继来到涿州的碧霞元君庙烧香,寄予美好的愿望,希望得到神仙的眷顾。名为到庙上香,实则踏青外游。《岁华纪丽谱》记载:“二月二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

二月二龙抬头的故事简短篇十五

中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在中国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中国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象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转移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找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而此时,恰逢中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龙抬头,过了二月二新的一年才算正式开始了,让我一起来迎接这美好的一年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