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孝亲敬老的故事(优秀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1:06:03 页码:12
2023年孝亲敬老的故事(优秀20篇)
2023-11-10 01:06:03    小编:ZTFB

总结是我们思考和提高的桥梁,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更多的启示和思路。总结要着重归纳和概括,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掌握核心内容。小编整理了一些考试技巧,帮助你取得好成绩。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一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与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我的父母,还应当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职责。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可是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二

宋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决,誓不见母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七十余矣。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以往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回到。最终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齐回到,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三

我邻居家中有一位老母亲,自我记事起,他的老母亲就已经不会走路了。爸爸说,那医学上称之为“瘫痪”。或许是因为老母亲年轻的时候很能干,做事特干净利索的原因,也可能是久病卧床的原因吧,那老母亲现在的脾气特别不好,经常一起床就听她骂人。可是,他的媳妇却是个十分有耐心、很孝顺老人的人。这么多年来,都是她在细心地照顾着那老母亲。

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早上老母亲一起床,他的媳妇就去给老母亲擦身子、换衣服。伺候她梳洗完后,就得赶紧把老母亲爱吃的饭菜端过去,喂给她吃。稍微迟了,他老母亲就会不高兴的埋怨,但他媳妇似乎都是笑嘻嘻的安慰着她。偶尔在家时,听到他老母亲发火,嫌弃饭菜不合她口味,他媳妇就细声细气地答应着赶紧做她口中要求做的饭菜。我有些时候都为他媳妇打抱不平:明明昨天她都说喜好吃那饭菜,怎么今天就不喜欢了?这不是明摆着折腾人家嘛?问他媳妇,他媳妇总是说:“她年轻的时候吃了很多苦,什么都是自己做。现在要依靠别人,心里也不好受。我们偶尔生病,整天躺床都会很烦,更不用她这样子的,所以脾气肯定不好。我们健康人多体谅体谅她吧。”等老母亲吃完饭了,他媳妇就推着轮椅带他老母亲出去转一圈,晒晒太阳。而后回来就会先把老母亲的床收拾好,再把老母亲抱上床。让她躺舒服了,她才去做她自己的事情。时刻还要留心着他老母亲的叫唤呢。经常能看到她在太阳底下,给他老母亲耐心地洗头、修指甲,一边还陪着老母亲说着话。不知道的人,还以为那是母女俩哦。那场景,看上去可温馨了!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四

冯玉祥将军不仅仅是个著名的爱国将领,还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子。

旧社会当兵是个苦差事,当兵的经常发不上军饷,逢五排十还要打靶。每到打靶的日子,父亲念其年幼身弱,总想方设法给儿子凑几个小钱,让他买个烧饼充饥。可懂事的小玉祥看到家……里日子艰难,父亲又伤了腿,正需补补身子。但如果不要这钱,父亲会生气。于是他就把父亲给的钱一个不花,攒了起来,过些天再把自我平时省下的一点饷钱凑在一齐,到一切的一切,无限的无限。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五

南齐庚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明白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到县未旬日,椿庭遗疾深。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六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之后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立刻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仅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母不管,只顾自我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景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我。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七

我读三年级的时候,学校举行了孝行演讲比赛,我获得第二名,从此也成了孝敬老人的好孩子。

外婆住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因为外婆身体不是很好,很少出门玩。我为了外婆一个人在家里不那么寂寞,放学时,常常到外婆家,陪外婆玩,跟她讲新鲜事,还给外婆捶捶背,搓搓手,揉揉腿。有时候陪着外婆到她喜欢去的刘奶奶家门口坐,与在那里的人一起聊天。这时,外婆总是叫我先回家,玩了之后她自己会回家。我总是回答:“我作业已经写完了,今天专门陪外婆。”刘奶奶这时就会说:“大妹子,你这个外甥女真孝顺你。”我会接过刘奶奶的话说:“外甥女孝敬外婆是应该的。”

今年暑假,外婆因为脑梗塞去住院,妈妈带我和姐姐去邵武市立医院照顾外婆。一天下午,妈妈要去买一些用品,问谁跟她一起去,我马上回答说:“姐姐你跟妈妈一起去买东西,我一人留下照顾外婆。”妈妈说:“也好,你姐姐要去买一双鞋子。婕子那你留下照顾外婆,不能到处乱跑。”我看着妈妈边点头边说:“好的。”这时我听到外婆说:“婕子,你跟妈妈去玩吧!外婆一个人能照顾自己的。”我转过身对外婆说:“没关系的外婆,去不去无所谓,反正以后有的是机会。”那一刻,我又觉得自己长大了许多。

妈妈和姐姐出去了,我坐在外婆的床边,向外婆讲我们学校里开展的活动。讲了一会儿,感觉外婆累了,就让外婆好好休息。外婆的吃药时间到了,我把温开水递给了外婆,外婆把药吃完,又要上厕所,我小心翼翼地扶着外婆到洗手间,生怕出了什么差错!妈妈回来了,她为我的这些举动感到欣慰,觉得我真的长大了许多。姐姐也表扬我,说:“婕子真的不是从前那个爱撒娇,爱哭鼻子的婕子了,现在是懂得谦让,懂得体贴,会照顾人的婕子了。”

这就是我的敬老故事。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八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在少年的时候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之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的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九

春秋时的卞州人仲由,字子路,在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他侍奉父母却是极尽孝心,即使家徒四壁,也要竭尽所能让父母吃好穿好,而自己往往只随便吃些粗粮。有一次,家里没有粮食吃了,卞州的粮价却一路飞涨,家里仅剩的那些钱已无法维持下去。子路听说百里之外的某地粮价较低,便不分昼夜地亲自赶往那里买了米,扛着回家。看着父母又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他心里乐滋兹的。

在两位老人过世后,子路游学到南方,得到楚王的重用。每次外出随从的车子都有上百辆,座位上的垫子铺得特别厚,每次宴饮都是丰盛的佳肴,在当时声势极为煊赫。子路却一点也不高兴,面对着自己拥有的一切往往黯然神伤,叹息着对人说:“我现在虽然高贵了,可我的父母在哪里?虽然我还想吃粗粮,还想像当年一样肩扛米袋步行百里回家,可是这一切都没有机会了。”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十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在少年的时候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之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的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十一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的方观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亲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方观承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狱使其祖父、父亲因一朋友写了一书而被株连,流放到黑龙江充军服役,其家产也被没收充公。年幼的方观承兄弟无依无靠,只得到寺庙中暂栖其身。

在寺庙中,方观承兄弟含泪度日,备尝艰辛,但方观承最想念的还是祖父和父亲。他鼓足勇气,向长老提出请求,允许他俩前往边疆探望长辈。长老念及二人年幼,尽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极力劝阻。方观承则恳求说:“祖父、父亲遥在天涯,对家中亲人望眼欲穿,我们若能前往,定会增添些许慰藉。为给二老一点安慰,我们即使受点折磨,遭受点艰难,也在所不辞。请长老思准,让我们启程。”

方家兄弟的义举,感动了长老,长老送其路费,含泪目送他们踏上探亲路程。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饥挨饿,搀扶相行,衣破成条,脚生老茧。几个月后,他们最终见到了二老。四人抱头痛哭之后,祖父、父亲心中为自我有这样的孝顺后代顿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伦之乐之中。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十二

宋黄庭坚,元符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溺器,未尝一刻不供子职。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一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马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十三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我方才食用,出门前必须禀告,回家后必须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十四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十五

卧冰求鲤,出自二十四史。传说晋时王祥,小时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继母患病,很想吃鲤鱼,适值天寒地冻,河里结冰无法捕鱼。

王祥不计前嫌,于是心生一计,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人们都说孝感天地,必得天佑。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十六

闵子骞(前536年—前487年),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子骞从小就死了生母,父亲娶了后妻,成为他的继母。子骞年纪虽小,却孝顺父母。平时吃饭,他总是恭敬地把好饭菜端到父母面前,吃完饭后,他又抢着收拾桌子,洗刷碗筷。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弟弟,子骞的日子从此便不好过了。他像奴仆一样被使来唤去,白天要带弟弟玩耍,晚上要哄弟弟睡觉。继母稍不顺心,就又打又骂。

一个严寒的'冬日,子骞给父亲赶车。大风夹着碎雪打来,把他冻得瑟瑟发抖,手上的缰绳老掉在地上。父亲呵斥他做事不专心,子骞一句话也不分辩。可冻僵的双手还是拉不住缰绳。父亲看看儿子身上穿的棉衣,觉得厚厚的,怎么会冷成这样?一定是儿子装的,没出息!父亲生气地一鞭子打了下去。棉衣当即裂开了一个大口子,一团团芦花露了出来,被风吹走。父亲大吃一惊,怎么后妻竟干出这种事?他带着子骞驾车返回家去。再一看两个小儿子穿的都是棉花絮的新棉衣。父亲难过得掉下眼泪。他责备自己让儿子忍冻干活,憎恨后妻虐待子骞。他不顾后妻下跪磕头求饶,执意要将她赶出家门。

子骞泪如雨下,苦苦哀求父亲道:“母亲在家,就我一个人受寒;母亲要是走了,三个孩子都要受冻,望父亲大人深思啊!”

父亲感到儿子的话在理,便将后妻留下来。继母见子骞以德报怨,很受感动,从此对三个儿子一样对待。子骞长大后,孝名闻于天下。

孔于称赞说:“闵子骞真是个孝子啊,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让别人对他的父母兄弟都没有不好的闲话。”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十七

可前几天看见的一幕幕,让我心头暖暖的。那天放学,看见一位中年男子正骑着自己的单车,往前行。突然!一位老奶奶停在了街道的中间,她正在捡地上人们乱丢的塑料罐。那位中年男子看见了,慌张得立即把单车的车头转向右方,摔倒在地上。那位老奶奶吓得魂飞魄散,也跌倒了!

那位中年男子不顾自己的伤,立即爬起来,去看看那位老奶奶有没有受伤。中年男子看见奶奶的膝盖受伤了,马上撕烂自己的衣服角边,给老奶奶包扎。包扎完后,中年男子扶着老奶奶起来。关切地对老奶奶说:“老奶奶,您的伤还疼吗?”老奶奶轻声的说:“不疼了,谢谢你啊!”中年男子说:“那就好,那就好。老奶奶,对不起喔!是我太不小心才差点撞到了您。真是对不起啊!”

老奶奶见这位中年男子这么诚恳的向自己道歉,并对他说:“小伙子,您不用向我道歉,因为我自己也有错的地方,我不该在路中间停留那么久的,真是不好意思啊!”中年男子见这位老奶奶没事了,就把自己的自行车扶起来,问:“老奶奶奶奶你家住在哪里啊,要不我送你回去怎么样?”老奶奶欣慰地说:“不用了,谢谢你的好意!”

就这样,这位中年男子就消失在老奶奶的目光之中了。可这一幕却久久地萦绕在脑际。尊老爱老敬老,就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十八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鱼脍[kuai],夫妇常作;又不能独食,召邻母共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取以供。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齐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明白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一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子能事其母,妇更孝于姑。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十九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即帝后,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孝亲敬老的故事篇二十

说起孝顺的好媳妇余秀梅,岑头村老协的老人们连连点赞:“她对婆婆真是好得没话说,我们邻居都看在眼里。”而婆婆余松柳对于儿媳妇也是赞赏有加:“她就像我女儿一样好!”

婆婆的事儿她很上心。

余秀梅和丈夫结婚已26年,她告诉记者,婆婆育有4女1子,公公去世的早,自从嫁进门之后,她便把婆婆当成亲妈看待、照顾。20多年来,从没跟婆婆吵过架、红过脸。

余秀梅和丈夫经营一家小厂,平常都在厂里忙活,只要婆婆有什么事情,她总是随叫随到。婆婆腿脚不好,寻医问药的事儿,余秀梅也是一手包办。采访当天,她刚好陪婆婆从温州看过医生回来。

对此,婆婆余松柳很是欣慰:“她总是不嫌我烦,带着我到处看医生,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在余秀梅看来,这些都是分内的事情,看婆婆在外人面前夸自己,她打趣道:“都是不足一提的小事,你再夸,以后我不带你去看咯!”

六七年前,岑头村盖了老年公寓,余松柳也分得一套房子。儿子家在5楼,老人公寓的房子在3楼,为了方便上下楼,余松柳提出搬到老年公寓居住。没有料到的是,分得的房子恰巧在活动中心楼上,睡眠一向不好的余松柳一直闷闷不乐。余秀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找到另一幢三楼的一位房主协商,贴了2万多元钱调换了房子,让婆婆开开心心地搬进了新家。

去年,岑头村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成立,为老年人服务的食堂也营业了,余松柳觉得食堂吃饭方便又热闹,便报了名。可是余秀梅对婆婆此举却感觉很愧疚,于是报名成为了志愿者,空闲时来食堂洗碗、干干杂活,还时不时地出钱买米买油。她说:“这样常来看看婆婆,自己也放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