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家乡的年味儿(优秀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8:24:49 页码:9
家乡的年味儿(优秀11篇)
2023-11-11 08:24:49    小编:ZTFB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基石,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和充实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合理分配时间,给每个写作环节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完成。阅读这些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写作技巧和要点。

家乡的年味儿篇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又到年终了。

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脑。当电脑打开后,我用鼠标点右下方的时间一看,今天已是1月29日。这让我突然感觉到年已临近,不禁让我想起家乡的过年习俗来。

我老家是榆社。榆社位于山西中部,我的村子就处在榆社、左权、武乡三县交界处。家乡的年,从腊月二十一就正式进入程序了。

二十一,制新衣。其实新衣早就都打理好了,只是这天因平时忙没有顾上打理的今天都要赶制新衣,就是打理好的人家,今天也要拿出来试穿试穿,晾晒晾晒,看合不合身,色彩亮丽不亮丽,尤其是姑娘们更爱攀比。

二十二,剪窗花儿。这天是妇女们忙乎的一天,家家把早准备好的红纸摊在炕头就开始剪了。经济好些的人家准备得是手工纸,多数人家都用梅红纸。剪好的窗花整齐地叠放在一块儿,准备使用。

二十三,打扫壁虱跳蚤上南山。壁虱、跳蚤现在绝迹了,当年可是不得不面对的啊!当年跟这些“鬼子”决战的场面现在都历历在目。扫屋是项大工程,因为人们深受壁虱、跳蚤之害,都想借这良辰吉日把“鬼子”统统赶到南山,所以这天家家户户都早早吃完早饭,很快就进入“项目”实施中。这项工程我家往往是全员上阵,先把盘盘罐罐能端的都端到院子里,能挪的挪开,腾空屋子。我家端盘盘罐罐的往往是我们这些孩子,我爸挪那些大物件,比如柜子呀、装满粮食的瓮子呀等等。剩下扫除就是我妈的事了。记得我妈总是头上罩个头巾,够不着的地方踩上凳子,每次扫完,身上总是披那么一层灰尘。打扫完后再把那些端挪的东西全都复回原位,这时已就到下午了。这天午饭一般吃得很晚,午饭后就开始糊窗户贴窗花了。那时不比现在,窗户都用玻璃,那时条件好些的人家用麻头纸,差些的就用白凌纸。打扫后的家,清洁了好多,亮丽了好多,确实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二十五,做豆腐。记得那时一年很少吃到豆腐,就是过年做这一次。我家做豆腐是我父亲的事了,打下作的就是我。我一般负责烧火、跑腿的事。那时的豆腐真香,我无法描绘出那种香味儿。现在几乎天天可以吃到豆腐,但始终没有找到当年吃豆腐的感觉。做好的豆腐在荆条框里包压一夜后,取出切块,就放置酸菜瓮里了。酸菜瓮里可以放置正月十五,有的人家还要放到二月二。

二十六,买猪肉。到了这天村里就杀猪,不过只杀一头,因为再多了就分不了了。我说分不说卖,是因为那时杀猪,真的'无利润可赚,只是想解决乡亲们过年吃肉问题,省得大老远跑食品公司买去。杀猪跟卖到食品公司获利差不多。甚至还不如卖食品公司,卖食品公司起码得到是现金,杀猪多半得到是粮食。如果一定要说利,可能就是能留点猪头下水了。因此,那时杀猪都是事先约好的,一旦有谁要杀,就没有人再杀了。乡亲们那种纯朴、厚重、谦让、关照的情感,现在想起来都让我感动。

二十七,宰公鸡。说是这么说,那时穷,很少有人家宰,宰的大部分是条件好些的或者是家里有人在外工作或上学的,难得回来过年,特宰杀两只。多数人家都把公鸡卖出换油盐酱醋了。

二十八,把面发。这天发了的面,一般都是到年三十才蒸馍。蒸馍也是一项大工程,我记得我妈这天要忙大半天的。蒸出来的馍凉冷后就都放瓮里了,要放两大瓮子呢。这些馍和大年初一蒸的枣糕存放下要吃到正月十五前的。

二十九,访亲友。这天一般是走亲串友的日子,朋友亲戚相互间送点准备好的吃的喝的,送长辈以敬孝心,送朋友增进感情。

三十晚上熬一宿。到了除夕是大人们更忙乎的一天,女人蒸馍、洗菜制馅,男人们打里打外,到了太阳快落山了,就开始贴春联,备旺草。旺草其实就是一捆谷子秸秆,供初一大早出门点燃的。晚上就忙着包饺子、砸蒜、切菜,真是忙个不亦乐乎。

这些程序进行完了,春节准备工作也就绪了,接下来就开始正式享受节日的快乐了。

初一大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咬sao,咬sao前不能说话。据说只要咬sao了这年就可消灾避祸。咬sao实际就是吃着一块干馍。这馍是上年七月十五蒸的,形是鱼儿,半弯状。七月十五用于供奉赵王爷(经考证赵王爷即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后赵石勒,榆社为石勒故乡)后就一直存放在年初这天。随后便是大人出门点旺草。旺草点燃后,熊熊大火伴随着噼里啪啦的声音在院子里燃烧,火光照亮了整个院子。燃旺草表达了人们一种美好愿望,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兴旺发达,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接着就是放鞭炮。鞭炮一响,就意味着春节就正式拉开了序幕。这天讲究很多,除了这些外,还有太阳未升起前不得往地下洒水,不得撕麻抖线,不得用剪刀等等。早饭后,孩子们就开始串门拜年了,穿上新衣新裤,衣服里面还特别穿上了大肚兜,群群打伙,这家进了那家出,爷爷奶奶、大爷大娘、叔叔婶婶、表爷表婆、表叔表婶,磕半天头。所有家门都串完之后,每个孩子肚兜里都装满了核桃,高兴得蹦来跳去。想起曾经为伍的我,不觉好笑,但又令我难忘。

春节最热闹的事就是看秧歌队表演了。我村尽管村子小,全村仅百来口人,但秧歌队表演的节目还分文武两类呢,一类是小花戏,一类就是武术了。那时,我不是观众而是小花戏节目的表演者。我在秧歌队里的任务是吹笛子或拉二把子。记得我十余岁起就开始入秧歌队了。就因为我吹笛子、拉胡琴,就没学会武术。村里的男孩儿都会武术,都是从十几岁就学开了。春节之后,村民们可天天看表演。那时虽然穷,但人们精神状态非常好,几乎村村都有秧歌队。秧歌队在村排练二十余天后(腊月二十几起就开始排练了),一般从十三起就出村表演了,一直要表演到二十几。这样村民们每天不是看自己村秧歌队就是看外村来的秧歌队表演。秧歌队有踩高跷的、有舞龙的、有斗狮的,有小花戏、有武术,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啊。秧歌队的表演给村民带来无穷的欢乐。我村的秧歌队从正月二十几停演后,一般都要歇息几天,到了二月二那天还要特地为村民作最后一次表演。这次表演完了,整个春节也就结束了。

家乡的年是丰富多彩的,它虽已成往事,但特耐咀嚼,特耐回味。

家乡的年味儿篇二

家乡的新年有着一股万象更新的气味,承载着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临近腊月,故乡那股浓浓的年味已经随着冬天那一阵阵凛冽的寒风缓缓向我们飘来。刚进腊月,每村每家每户都被渲染上了年味,必须在这段时间里杀猪。这杀猪啊,是把一头已经挑选好的猪,一个人拽着它的尾巴,两个人拽着它的耳朵,往一个专制木板一放,一刀结束了它可怜的生命,只听见一声撕心裂肺的叫声,然后再烧一大盆热水,把这猪往热水里一放,再经过去毛等等,一分割也就完工了。

到了腊八那天,家家的家庭主妇天还没亮就起来,为着早上这一碗碗美味的腊八粥做准备工作了。腊八粥就是用各种米、各种豆、各种干果熬制而成的,不过多久,一碗美味的腊八粥就出炉了。

在腊月二十三,差不多就是新年的前奏。这天一家人也要一起吃一顿饭,互相说说话,聊聊天,从这以后,全市戒备,大人们开始为办年货而操心了,而小孩子们也开始为压岁钱能收多少而担心了。在过年前家里必须要经过一次大扫除,意味着除去这一年中不顺心的事,还要把家里的各种东西给摆出来。

到了除夕夜,家家都得团聚到一起,美滋滋的吃一个团圆饭。桌子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食物,什么牛肉、土豆、青菜、萝卜样样都有,平时见到土豆真是直流口水,可这过年期间它却不怎么感冒,没有任食欲,这可能就是大人常说的年饱吧。在团圆饭中最重要的就是鱼,它预示着年年有余。这鱼头一定要对着长者,大人们喝点酒,这小孩子也可以喝喝自己心爱的饮料,大家互相说着祝福的话语,其乐融融,到处都有浓郁的香味,最重要的就是看春晚了。天刚黑,鞭炮声便响个不停,在除夕夜的十二点左右,家家户户都燃放鞭炮,大家都祈祷新的一年自己能红红火火。那一夜整城几乎彻夜未眠,一直响到接近凌晨。

正月初一也是十分热闹。一大早各家各户都在自己门口贴上崭新的对联和一个又大又红的“福”字,男女老少也把各自过年的`新衣服给穿了出来,临近中午,就要开始拜年了,提上年货便向目的地走去,这小孩想收压岁钱必须得磕头,大人则都笑呵呵的站在一旁看热闹。

这正月后面几天也就是到处拜年、吃饭,你有可能在到处拜年的途中收获很多见识。

正月十五,到处张灯结彩,玩花灯的随处可见。在这一天,广场上真叫人山人海,广场上人们专门留出一片燃放烟花的地方,只听一声巨响,精彩绝伦的烟花表演也拉开帷幕,红的、黄的、绿的什么颜色都有,它们在空中翩翩起舞,做着不同的姿势,仿佛一颗颗璀璨的小太阳在空中熊熊燃烧,分外漂亮。过元宵必须要吃汤圆啊,那甜美的汤圆吃起来十分爽口。

一眨眼,都正月十七了,新年正式结束了。因为学生们在这一天就开学了,大人们也开始正常上班了,虽不舍,可这新年也已离我们渐渐远去。

家乡的年味儿篇三

家乡的新年有着一股万象更新的气味,承载着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临近腊月,故乡那股浓浓的年味已经随着冬天那一阵阵凛冽的寒风缓缓向我们飘来。刚进腊月,每村每家每户都被渲染上了年味,必须在这段时间里杀猪。这杀猪啊,是把一头已经挑选好的猪,一个人拽着它的尾巴,两个人拽着它的耳朵,往一个专制木板一放,一刀结束了它可怜的生命,只听见一声撕心裂肺的叫声,然后再烧一大盆热水,把这猪往热水里一放,再经过去毛等等,一分割也就完工了。

到了腊八那天,家家的家庭主妇天还没亮就起来,为着早上这一碗碗美味的腊八粥做准备工作了。腊八粥就是用各种米、各种豆、各种干果熬制而成的,不过多久,一碗美味的腊八粥就出炉了。

在腊月二十三,差不多就是春节的前奏。这天一家人也要一起吃一顿饭,互相说说话,聊聊天,从这以后,全市戒备,大人们开始为办年货而操心了,而小孩子们也开始为压岁钱能收多少而担心了。在过年前家里必须要经过一次大扫除,意味着除去这一年中不顺心的事,还要把家里的各种东西给摆出来。

到了除夕夜,家家都得团聚到一起,美滋滋的吃一个团圆饭。桌子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食物,什么牛肉、土豆、青菜、萝卜样样都有,平时见到土豆真是直流口水,可这过年期间它却不怎么感冒,没有任食欲,这可能就是大人常说的年饱吧。在团圆饭中最重要的就是鱼,它预示着年年有余。这鱼头一定要对着长者,大人们喝点酒,这小孩子也可以喝喝自己心爱的饮料,大家互相说着祝福的话语,其乐融融,到处都有浓郁的香味,最重要的就是看春晚了。天刚黑,鞭炮声便响个不停,在除夕夜的十二点左右,家家户户都燃放鞭炮,大家都祈祷新的一年自己能红红火火。那一夜整城几乎彻夜未眠,一直响到接近凌晨。

正月初一也是十分热闹。一大早各家各户都在自己门口贴上崭新的对联和一个又大又红的“福”字,男女老少也把各自过年的新衣服给穿了出来,临近中午,就要开始拜年了,提上年货便向目的地走去,这小孩想收压岁钱必须得磕头,大人则都笑呵呵的站在一旁看热闹。

这正月后面几天也就是到处拜年、吃饭,你有可能在到处拜年的途中收获很多见识。

正月十五,到处张灯结彩,玩花灯的随处可见。在这一天,广场上真叫人山人海,广场上人们专门留出一片燃放烟花的地方,只听一声巨响,精彩绝伦的烟花表演也拉开帷幕,红的、黄的、绿的什么颜色都有,它们在空中翩翩起舞,做着不同的`姿势,仿佛一颗颗璀璨的小太阳在空中熊熊燃烧,分外漂亮。过元宵必须要吃汤圆啊,那甜美的汤圆吃起来十分爽口。

一眨眼,都正月十七了,春节正式结束了。因为学生们在这一天就开学了,大人们也开始正常上班了,虽不舍,可这春节也已离我们渐渐远去。

家乡的年味儿篇四

在我的家乡,喝了腊八粥,年味儿也就发酵起来了。

年三十,是最红火的日子。

姥爷喜欢炸丸子。一大早,姥爷和姥姥将大火炉抬出,姥姥往火里装炭,姥爷添柴、生火、吹风。火生旺之后,姥爷上油锅,姥姥把捏好的肉丸放入油锅里,滋滋肉丸在锅里翻腾着,热油不断冒着白花花的油花,肉丸散发出的香气弥漫在整个院子里。馋嘴的我偷偷捏几个放在嘴里美美地嚼几下,热热的肉丸,淡淡的香气,可真解了我这只小馋猫的馋。

下午,贴对联的事情需要我上阵。我和姨姨把买来的对联分类放在地上,哥哥和我从楼上放下梯子。区分上联和下联的事情当然是我的。我把对联一条条送给哥哥,然后哥哥贴,我招呼稳梯子。看着一副副贴成的春联,我会一遍又一遍朗读,并琢磨它们的意思。福字、车贴、出门见喜、天帝爷、灶家爷等都由我来贴。等到日落时,我们家的对联才能贴完。白色的墙壁映衬着红色的对联,给年罩上了一片喜庆的色彩。

最有趣的当属初一早上了。

大年初一早上。我们全家会早早起床。打开门,哥哥会先点一发炮,然后扔出去,大家都叫这炮开门炮,响亮的炮声会冲破寂静的夜空,清脆的炮声会把我附近的邻居全部惊醒。几乎同一时间,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扔出开门炮。

随着开门炮声,院子里红火起来啦!我们一帮孩子会拿上一盒火柴,挨家挨户点燃年柴。然后比赛哪家年柴火焰最高。爱搞恶作剧的几个孩子还会带我们走出院子,把别院的年柴全部点着。那些被点燃年柴火的大人对我们会大吼几句,我们听也不听便跑回院子里。

初一早上吃饺子是习俗。在我们家,姥姥总会将一枚洗净的钱币捏在饺子里。姥姥说,谁先吃到了钱,谁这一年最有福气。为了争到这吃来的福气,我和哥哥总是一碗又一碗的吃,直到把肚子撑得滚圆滚圆,直到这一枚硬币的出现。

吃完饺子后,我们会每人拿一柱香开始放炮。我们会将点燃的炮乱扔,啪啪啪咯咯咯哈哈哈,村子里会传来我们爽朗的笑声。

家乡的年味儿篇五

打芝麻嘞,葫芦儿,冰糖儿嘞!每当听到这样地吆喝,我就知道快要过年有盼头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鸭。那时侯的天似乎也没有老舍先生说的那分寒冷,我也不是什么信女,但腊八粥是一定要喝的。记挂一下,这是一种习俗,更是一厢怀旧的情结。听母亲说,打小我就爱喝腊八粥,那时候家里也算不上是富裕,我们兄弟姊妹几个都抢着要,母亲每次都佯装没有了,到了夜里在偷偷拿给我喝。花生、莲子、桂圆、薏米粥里带着臻香,带有母亲身上的朴香,细皙的非有非无,化成了回忆里的几缕清烟,惹人恋家。所谓年味,就是游子乡心念的家母吧!

年将至,前面总归有个小年,小年是要买年货的。这时候,大街小巷张灯结彩,银雪布满,好像在临年争喜。小年没有腊八的那分仪式感,却也不乏乐趣,家里人都会放了假,一起作伴买买东西,厚迎归子。到了那时,家里人都爱说:大孩子坐上火车了没,什么时候回家。说着,还要再买些什么孩子爱吃的小吃食品。与此,鞭炮和新衣也是年的硬角色,两者缺一不可。如果是本命年,要穿些大红的衣服,象征的是红红火火,福气满盈。所谓年味,就是这美盼吧!

鞭炮声声辞旧岁,瑞雪纷飞迎新年。除夕清晨,家家早起,都迫不及待地揭下了旧的对联子和窗花,这等同于辞旧迎新。先前的时候,对联都是找人写的,然后用浆糊粘上。现在便捷了,总是感觉失去些什么。小时候,过了午,母亲总会和隔壁的杨婶作伴去赶集买些大鱼大肉,我总是缠着母亲带我去,但母亲却怕人多,我走丢而拿几块糖果哄我在家待着。到了傍晚,就是年的重头戏了。在外的人都在那一时回家了,他们都不约而同的成为了乡土里最美的一道晚景。年夜除夕不是几束灯光,不是络绎不绝的鞭炮声,也不是一桌年夜饭,而是一家人团圆的热乎气啊!所谓年味,就是这阖家的闹意吧!

新年伊始,爆竹齐燃。没有我想象中的盛大欣喜,却依旧是记忆中不染浮尘的美谈,依旧是谈笑间的小时候。所谓年味,就是这干净简单的回忆吧!

我一直执念年味究竟是何,却不想忘记了珠光宝气,只留一拈乡意。

作文......

作文大全春去春又来,又到了过年的日子,每家每户都忙碌了起来,以下是“作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篇一:】盼望着,盼望着,春节的脚步近了。城......

家乡的年味儿篇六

除夕夜,我们一家三口也不例外,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寻找中国的“年味”。

年三十为什么叫除夕呢?爸爸告诉我,版本有好多种,公认的说法是古时候有一个凶恶的怪兽叫做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发现,夕最害怕红色和响声。于是年三十的晚上,每家每户贴大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逐夕兽,以求得新的一年安宁。从此,这种习俗流传下来,年三十就被称为除夕。

中国的有着独特的年俗文化,如包饺子、贴门神、耍花灯,饺子的形状像元宝,期盼来年财源滚滚,吃鸡寓意“吉利”,吃鱼就是“年年有余”……不过,听说过年不能吃酸菜,说是“辛酸”;白菜也不能碰,说是“白干”。但我觉得,不能光靠这些食物决定来年的好运或厄运,想要得到上天的眷顾,是要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得来的。

接着,爸爸妈妈聊起了自己的家乡过除夕的风俗。爸爸给我讲了湖南老家过年的习惯:在湖南,除夕的团圆饭是在除夕的早晨或中午开始的,食物一般有腊鱼、腊肉、油炸豆腐等,还有地瓜干和花生等零食。而且,豆腐是一定要吃的,因为豆腐谐音“多福”或“斗富”,寓意着新的一年更加富有、幸福。爸爸说,他小时候最盼望的事就是除夕观看花灯,还有耍杂技、变魔术和原汁原味的湖南花鼓戏。

听了爸爸妈妈的讲述,我又想到:像我这种在上海大都市“土生土长”的“00后”,和爸妈他们这一代的过年方式就不一样了,主要是使用各种电子产品,并通过网络和老家的亲戚“团聚”。想和远方的亲戚聊天,可以使用qq、微信或微博私信的方式;如果想见到对方,还能用视频通话模式;想送给长辈一件礼物,能够先去网上挑选,再寄到对方家里;当然,压岁钱也不用给现金了,直接打入我的网上银行账户……于是,我把我的想法也说了一遍。“不过,”我又说,“这样过除夕,虽然省去了回老家时的旅途劳累,但总感觉缺少了家人团聚时的那种温馨味道,不如我们明年回老家过年吧!”爸爸妈妈齐声说“好”!

这时,我们仿佛闻听到了远方家乡的欢声笑语……。

家乡的年味儿篇七

犹记得,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家里人都变得忙活了起来:外公、爸爸和姨夫准备亲笔写春联;外婆、妈妈和阿姨在灶房里熏腊肉。我和表弟一脸茫然,而后会心一笑:今天是湖南的小年,大家伙都开始“忙年”了。家人们急促而温馨的步履,使新的一年不得不收拾收拾自己,和大家见面了。

我们家乡有一个习俗,就是要很早地吃年饭。所以腊月三十那一天,家人们老早就起了床,开始准备年饭。于是乎,我在炒饭声中睁开惺忪的双眼,趿拉着棉鞋,走向饭桌。饭桌上的菜之丰美是我没有意料到的:有令人垂涎欲滴的钵子菜,有外公亲手种的大蒜炒上腌了一个多星期的腊肉,有香气扑鼻的乡村鲜鱼汤,还有鲜嫩多汁的土鸡……原本昏暗的天在香气腾腾的雾中氤氲化开,吐出金黄的晨曦。虽然天才刚刚亮,我和表弟却很盼望晚上的到来,因为昨天我们约了好友牛牛一起炸鞭炮、看舞龙灯。

我和表弟在堂屋里乱窜,在田野里挑逗野鸡,在油柏路上奔跑嬉戏……终于熬到了晚上。邻里街坊都回到家里去,准备吃年夜饭了。待到大家享用完美味的年夜饭之后,就是长辈们给孩子们发压岁钱的时候了。妈妈曾教导我说,压岁钱不仅仅是几张人民币,它还饱含着长辈们对子孙们平平安安、幸福安康的期盼。所以,每当我接过长辈递过的压岁钱时,心总是很虔诚。收完红包,大人们开始喝擂茶拉家常,就没有小孩子什么事了,所以我和表弟便走出门去,发现邻居们也纷纷贴春联的贴春联,挂灯笼的挂灯笼,好不热闹。一股浓浓的过年氛围仿似充斥着周遭,给人一种安全感。

牛牛从远处奔来,喘着粗气分我们人手一盒鞭炮,笑吟吟地对我们说道:“走,我们炸鞭炮去。”我们自然是欣然应许。到了一处空旷的平地,牛牛先是把鞭炮铺成一条,再用打火机一点燃,噼里啪啦的声响就从鞭炮里迸溅出来,我和表弟连忙把耳朵捂上,脸上却乐开了花,是啊,“炮竹声中一岁除”,新的一年不就是在中不知不觉中开始的吗?炸完鞭炮,我们仨就去街上看舞龙灯。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红色巨球作为引导。舞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看到这震撼的场面,使我想起了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家乡的年味儿篇八

今年年初三午后,我们全家到位于温州龙湾八甲的舅公家拜年。没过一会儿,就听见舅公在楼底下兴奋地叫我:“外面有舞龙灯啊,快去看啊!”我一听到“舞龙灯”这三个字,就像过敏了似的激动地跑到楼下。

虽说我已经看过两次舞龙灯了,一次是在初二晚上,另一次是在初四早上,但那两次都没有看完整,所以我早就想看一次完完整整的舞龙灯了。这一次听到舅公叫我时这么激动的声音,我想我可能能实现我的愿望了。

走过了好几条巷子,拐了好几个弯,我终于来到了一个四岔路口。这个路口平时并没有多少人来往,但是今天却是人挤人。我赶紧找了一个能够“一览众山小”的地方。这时。我看到了我有史以来看到的最隆重的车队。一辆辆宝马、奥迪、莱克萨斯从身边开过,里面都坐着革命老军人或是老人。我张大着嘴惊叹,舅公却说这才刚刚开始。

烟花在旁边轰隆轰隆地响着。满地的烟花碎屑,衬托出了浓浓的年味。首先看到的,是国旗国徽队,八个人拿着国旗和国徽,似乎很严肃的样子。后面是军乐队,几十号人分工明确,指挥的指挥,敲锣的敲锣,声音之响,快把我的耳朵都给炸聋了。还好,总算走远了。

接下来看到的,是我只在春晚里看过的东西——孔雀舞。春晚里,杨丽萍跳的孔雀舞,巧妙地运用手指的蠕动,把孔雀演的惟妙惟肖。我从没想过能够近距离去观看。几十个姑娘在寒风凛冽中,脱掉了外衣,看到的是一片惊艳的蓝。她们翩翩起舞,唯一的遗憾便是没有像孔雀一样开屏,其他简直堪称完美。

后面一个队,牌子上写的是“活龙”,这就让我纳闷了:难道龙在世界上也有化身吗?不容许我胡思乱想,“活龙”队已经来到我的面前。我看到它便开怀大笑。原来,此“活龙”非彼“活龙”也,这个活龙是将假的龙浸泡在水里,制造出龙在泡浴缸的假象。

后面便是最激动人心的舞龙了。才没走几步,我就看见了舞龙灯的场面:那样多的人们,那样多的气球,那样热闹的气氛。他们舞龙的时候,一起喊着“一,二,一,二”,拿着龙灯的手不停地在上下起伏着,穿着衬衫的背冒着热汗。我看呆了,自己的手也不停地上下动了起来。往天上看,仿佛像是几条真的龙奈不得天上的寂寞,来人间过快活日子。

另外的十一个生肖估计是嫉妒了,也下凡了。看,他们紧跟在龙的后面,向我们走来。每一个动物都做得栩栩如生,每一根羽毛,每一处鬓发,都毫不含糊。每一个动物上都坐着一个小孩儿,仿佛是神在骑着他的坐骑。

一阵杀气突如而来。是谁?放眼望去,啊,河南嵩山少林寺的武徒们跑来了!他们有的打滚,有的连翻,有的拿出宝剑,左一刀右一刀,士气高昂,让人害怕而又钦佩。

突然,我仿佛看到了一辆飞机在接近地面飞行,定睛一看,原来是在展示未来的航母。航母大大的甲板上停着数量飞机,每辆飞机后面都站着一个小孩。小孩神情庄重的站在后面,仿佛承担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离开八甲,我的耳边还荡漾着鞭炮声和音乐声。再见了,龙灯;再见了,八甲:我们明年再见!

家乡的年味儿篇九

除夕前一天,我和家人回到老家。

老家的变化可真大呀,马路又宽又平。小河更加清澈了,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动着。每家每户门前都摆放着两个垃圾桶,以前垃圾乱倒现象不见了。

人们忙着为过年做准备,有的在贴门联,有的在杀鸡、鸭等,还有的在“谢年”。“谢年”是老家的传统祭祀,鱼、肉、水果、零食等摆满一桌。奶奶告诉我,谢年就是开开心心送走旧年,欢欢喜喜迎来新年,祈祷在新的一年里全家健健康康,万事如意!同时,奶奶告诉我桌上摆的东西都有寓意,鱼代表“年年有余”;年糕代表“一年比一年高”;火龙果代表“红红火火”等。

腊月二十九,是年前的最后一个赶集日。奶奶带着全家一起去逛集市。穿过一条狭窄的老街后,奶奶告诉我,这就是我爸爸妈妈小时候赶集的街市。不过那时候集市上买卖的东西品种不多,都是乡下农民伯伯们自己种的菜,手工编的一些竹篮等。农民伯伯们把这些东西放集市上卖了,然后买回一些肉和生活必需品。这一条窄窄的老街,给爸爸妈妈的童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新街集市上。集市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街道两旁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摊位,商品琳琅满目,看得我眼花缭乱。看来过年了,大家都忙着置办年货。看着人们大包小包拎满双手,我也跃跃欲试。穿过拥挤的人群,我拉着妈妈的手挤到一个老奶奶的小摊位前。只见老奶奶面前摆着好多红色的窗花。老奶奶告诉我们,这些窗花都是她自己剪出来的,看着这些漂亮的窗花纸,我央求妈妈给我买一些。妈妈毫不犹豫的给我买了一堆,让我把家里窗户到处都贴上窗花,我开心极了!

谢年、赶集,这样的场景年复一年地上演着。它们是最朴实而又纯正的年味儿,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深深地扎根在这片黄土地上,我们要好好地坚守并发扬这些传统。

家乡的年味儿篇十

伴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和“嘻嘻哈哈”的欢笑声,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乡村里那特别的年味儿也慢慢的向我飘来。

在老家的年中,祭祖坟是必不可少的。大年三十一大早,我们和大伯一家子拎着鞭炮,拿着镰刀风风火火的疾步走向那深山老林,来到太奶奶的坟边,哥哥先用镰刀麻利地把太奶奶坟前的杂草藤蔓清理的干干净净,随后上香、烧纸、磕头、放鞭炮……祭完三个祖坟,天也就黑了,回到家还没进门,便有一股香味直往鼻子里钻。伯母一见我们回来,马上说道:快去洗手,马上开饭了。

坐在温暖的火炉旁,吃着色香味俱全的团年饭,大家边吃边聊,好不热闹!大人们不禁谈起了自己小时候过年的趣事,只听爸爸说:“我们小时候啊,大年三十晚上要去挑水。水代表财富,谁家挑的水多,谁家的财富就多;大年初一要去砍柴回来,进柴偕同进财,就是把财神迎接到家。”

大年初一早晨,我穿着粉红粉红的棉袄,坐上大伯红色的小三轮车,行驶在天地间的小路上。读到这里,你肯定好奇:“这是要去哪里呢,要去干什么呢?”那好,我来告诉你吧!在我们这里,大年初一早上要吃大汤圆,寓意全家幸福圆圆。你瞧,我脚边有两个桶,装着泡了一夜的糯米,我们这是要去村外的加工厂将白米打成粉,准备做大汤圆。来到加工厂,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台老旧、满是灰尘的机器,只见工作人员一按下电钮,机器便剧烈的震动起来,把白米从上面倒进去,经过一阵“轰隆隆”,从一个铁皮嘴里吐出来的就是糯米粉了。我和大伯提着两桶糯米粉回到家,糯米粉经过能干的大伯母的巧手,不一会儿就变成大汤圆漂在翻滚的开水上面了(听妈妈讲,做得好的大汤圆皮薄馅厚,煮熟要能在开水里飘起来)。我捞起一个大汤圆,问伯母,“这个好不好吃?”伯母慈祥地对我一笑说:“你尝尝看!”我使劲咬了一口,好烫呀,可那好吃的味道又让我不愿意吐出来……“真好吃!伯母您真棒!”我不禁赞叹到。

这就是我家乡的年味儿!肉中有香,香中有甜,甜中是家人的团员。

家乡的年味儿篇十一

小时候的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春节,最爱看的节目就是春节联欢晚会。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比这过年七天更乐呵的:贴春联,挂福字,包饺子,放鞭炮,一个个忙得不亦悦乎。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对春节失去兴趣,人们都在忙,亲戚们根本没有时间聚在一起。春联依旧贴,红灯照样挂,鞭炮仍然放,可是总觉得春节不是这么回事,总觉得春节真的是越来越没有意思,越来越没有年味。

我经常想:“如果这样下去,那么再过几年,人们也许就要忘记春节这千年节日的习俗?忘记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真正的味道?”

不过,今年的除夕夜彻底改变我的想法。

今天大年三十,我一大早就和父母去姥姥家,我的亲人都聚到那里。大家一起贴春联,挂福字,忙碌中隐隐透着一股年味。

中午,大家都聚到一起吃饭,大家畅谈这一年里的趣事和收获。共同畅想美好的未来。大家一个个敞开心胸,开怀大笑,所有的矛盾都在笑声中化解。这时还有人在楼下放一串象征辟邪的鞭炮。我从饭的香味中感到一股浓浓的年味。

下午,大家高兴地架起麻将桌,玩起麻将。输钱赢钱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情。大家一边玩着麻将,一边谈论。我们小孩打开电视,所有的节目都和过年有关,越发让我感到浓重的年味。

晚上,我们全家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时不时响起一阵阵笑声,大家笑的前仰后合。趁着过年的钟声还没有到来,我们下楼去放鞭炮,楼下也有人在放鞭炮,我们的和别人的鞭炮在空中交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从鞭炮的火药味中我嗅出一股浓厚的年味。

最令人激动的时刻来!离新年的钟声只有10秒!9—8—7—6—5—4—3—2—1!大家互相拜年,给亲友发短信,打电话祝福,一家老小其乐融融。

我很高兴,因为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并没有摒弃千年的传统,依然可以感觉到过年的“年味”,那就是一家老小的团团圆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