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孝亲敬老的故事如何写(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21:36:36 页码:14
孝亲敬老的故事如何写(优秀9篇)
2023-11-09 21:36:36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努力和付出的肯定。一个好的总结应该能够启发他人,让他们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通过阅读总结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别人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孝亲敬老的故事如何写篇一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在少年的时候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之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的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孝亲敬老的故事如何写篇二

宋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决,誓不见母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七十余矣。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以往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回到。最终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齐回到,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孝亲敬老的故事如何写篇三

我读三年级的时候,学校举行了孝行演讲比赛,我获得第二名,从此也成了孝敬老人的好孩子。

外婆住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因为外婆身体不是很好,很少出门玩。我为了外婆一个人在家里不那么寂寞,放学时,常常到外婆家,陪外婆玩,跟她讲新鲜事,还给外婆捶捶背,搓搓手,揉揉腿。有时候陪着外婆到她喜欢去的刘奶奶家门口坐,与在那里的人一起聊天。这时,外婆总是叫我先回家,玩了之后她自己会回家。我总是回答:“我作业已经写完了,今天专门陪外婆。”刘奶奶这时就会说:“大妹子,你这个外甥女真孝顺你。”我会接过刘奶奶的话说:“外甥女孝敬外婆是应该的。”

今年暑假,外婆因为脑梗塞去住院,妈妈带我和姐姐去邵武市立医院照顾外婆。一天下午,妈妈要去买一些用品,问谁跟她一起去,我马上回答说:“姐姐你跟妈妈一起去买东西,我一人留下照顾外婆。”妈妈说:“也好,你姐姐要去买一双鞋子。婕子那你留下照顾外婆,不能到处乱跑。”我看着妈妈边点头边说:“好的。”这时我听到外婆说:“婕子,你跟妈妈去玩吧!外婆一个人能照顾自己的。”我转过身对外婆说:“没关系的外婆,去不去无所谓,反正以后有的是机会。”那一刻,我又觉得自己长大了许多。

妈妈和姐姐出去了,我坐在外婆的床边,向外婆讲我们学校里开展的活动。讲了一会儿,感觉外婆累了,就让外婆好好休息。外婆的吃药时间到了,我把温开水递给了外婆,外婆把药吃完,又要上厕所,我小心翼翼地扶着外婆到洗手间,生怕出了什么差错!妈妈回来了,她为我的这些举动感到欣慰,觉得我真的长大了许多。姐姐也表扬我,说:“婕子真的不是从前那个爱撒娇,爱哭鼻子的婕子了,现在是懂得谦让,懂得体贴,会照顾人的婕子了。”

这就是我的敬老故事。

孝亲敬老的故事如何写篇四

卧冰求鲤,出自二十四史。传说晋时王祥,小时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继母患病,很想吃鲤鱼,适值天寒地冻,河里结冰无法捕鱼。

王祥不计前嫌,于是心生一计,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人们都说孝感天地,必得天佑。

孝亲敬老的故事如何写篇五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的方观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亲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方观承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狱使其祖父、父亲因一朋友写了一书而被株连,流放到黑龙江充军服役,其家产也被没收充公。年幼的方观承兄弟无依无靠,只得到寺庙中暂栖其身。

在寺庙中,方观承兄弟含泪度日,备尝艰辛,但方观承最想念的还是祖父和父亲。他鼓足勇气,向长老提出请求,允许他俩前往边疆探望长辈。长老念及二人年幼,尽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极力劝阻。方观承则恳求说:“祖父、父亲遥在天涯,对家中亲人望眼欲穿,我们若能前往,定会增添些许慰藉。为给二老一点安慰,我们即使受点折磨,遭受点艰难,也在所不辞。请长老思准,让我们启程。”

方家兄弟的义举,感动了长老,长老送其路费,含泪目送他们踏上探亲路程。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饥挨饿,搀扶相行,衣破成条,脚生老茧。几个月后,他们最终见到了二老。四人抱头痛哭之后,祖父、父亲心中为自我有这样的孝顺后代顿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伦之乐之中。

孝亲敬老的故事如何写篇六

春秋时的卞州人仲由,字子路,在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他侍奉父母却是极尽孝心,即使家徒四壁,也要竭尽所能让父母吃好穿好,而自己往往只随便吃些粗粮。有一次,家里没有粮食吃了,卞州的粮价却一路飞涨,家里仅剩的那些钱已无法维持下去。子路听说百里之外的某地粮价较低,便不分昼夜地亲自赶往那里买了米,扛着回家。看着父母又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他心里乐滋兹的。

在两位老人过世后,子路游学到南方,得到楚王的重用。每次外出随从的车子都有上百辆,座位上的垫子铺得特别厚,每次宴饮都是丰盛的佳肴,在当时声势极为煊赫。子路却一点也不高兴,面对着自己拥有的一切往往黯然神伤,叹息着对人说:“我现在虽然高贵了,可我的父母在哪里?虽然我还想吃粗粮,还想像当年一样肩扛米袋步行百里回家,可是这一切都没有机会了。”

孝亲敬老的故事如何写篇七

宋黄庭坚,元符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溺器,未尝一刻不供子职。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一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马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

孝亲敬老的故事如何写篇八

我邻居家中有一位老母亲,自我记事起,他的老母亲就已经不会走路了。爸爸说,那医学上称之为“瘫痪”。或许是因为老母亲年轻的时候很能干,做事特干净利索的原因,也可能是久病卧床的原因吧,那老母亲现在的脾气特别不好,经常一起床就听她骂人。可是,他的媳妇却是个十分有耐心、很孝顺老人的人。这么多年来,都是她在细心地照顾着那老母亲。

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早上老母亲一起床,他的媳妇就去给老母亲擦身子、换衣服。伺候她梳洗完后,就得赶紧把老母亲爱吃的饭菜端过去,喂给她吃。稍微迟了,他老母亲就会不高兴的埋怨,但他媳妇似乎都是笑嘻嘻的安慰着她。偶尔在家时,听到他老母亲发火,嫌弃饭菜不合她口味,他媳妇就细声细气地答应着赶紧做她口中要求做的饭菜。我有些时候都为他媳妇打抱不平:明明昨天她都说喜好吃那饭菜,怎么今天就不喜欢了?这不是明摆着折腾人家嘛?问他媳妇,他媳妇总是说:“她年轻的时候吃了很多苦,什么都是自己做。现在要依靠别人,心里也不好受。我们偶尔生病,整天躺床都会很烦,更不用她这样子的,所以脾气肯定不好。我们健康人多体谅体谅她吧。”等老母亲吃完饭了,他媳妇就推着轮椅带他老母亲出去转一圈,晒晒太阳。而后回来就会先把老母亲的床收拾好,再把老母亲抱上床。让她躺舒服了,她才去做她自己的事情。时刻还要留心着他老母亲的叫唤呢。经常能看到她在太阳底下,给他老母亲耐心地洗头、修指甲,一边还陪着老母亲说着话。不知道的人,还以为那是母女俩哦。那场景,看上去可温馨了!

孝亲敬老的故事如何写篇九

近年来,孝亲敬老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这个时代,长辈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孝顺和尊重他们已成为我们的一种责任和使命。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孝亲敬老的故事心得体会。

一、原则性的理解。

孝亲敬老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原则,可以归纳为一种社会义务。在个人层面上,我们必须要相互关爱和尊重彼此的长辈,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而在机构和政府层面上,我们亦需创建更多适合老年人的政策和设施,以确保他们享有更好的生活服务。

二、内心感悟。

无论我们最终发展成为什么样的人,孝顺和尊重自己的长辈将永远是我们人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孝顺不仅仅是为了回馈他们,更是为了保持我们内心的自由与平静。我们需要内省,认清自己应该奉献给他们的东西,以及自己所拥有的丰富生命经验和能力如何可以成为为他们服务的礼物。

三、故事的启示。

《西游记》中的孝子黄粱,失去了自己的父母,天天照料他们的墓地,真正地以孝为己任。《杨家将》中的杨三郎,以尽可能多地给予自己的老母亲幸福为己任。这些故事深刻地向我们展示出孝顺和尊重长辈的意义和价值。而像这样的故事仍将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精神。

四、社会责任。

在这个不断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更多地关注我们的长辈们,确保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得到保障。在大多数社会社区中,建立一种社会责任体系,必须为孝顺和尊重长辈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培养孝顺的家庭、任务和志愿者组织,以及相应的社会政策都是必要的。

孝亲敬老不仅仅是我们对长辈的尊重和关爱,更是为了我们社会的发展和维护一个安全、健康的社会生态环境。这种古老但却永恒的观念已被广泛接纳并坚守,而这个信仰会不断地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我们必须学会奉献给长辈们,并懂得照顾他们的情感需求,以期能够建立一个更加仁慈、关爱和安宁的社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