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孝亲敬老的故事简短(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7:15:44 页码:13
最新孝亲敬老的故事简短(大全9篇)
2023-11-12 07:15:44    小编:ZTFB

广泛了解科技领域如何进行总结?有没有一些科学的方法和步骤?总结写作一直以来都是大家所关注的话题,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孝亲敬老的故事简短篇一

宋黄庭坚,元符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溺器,未尝一刻不供子职。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一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马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

孝亲敬老的故事简短篇二

我邻居家中有一位老母亲,自我记事起,他的老母亲就已经不会走路了。爸爸说,那医学上称之为“瘫痪”。或许是因为老母亲年轻的时候很能干,做事特干净利索的原因,也可能是久病卧床的原因吧,那老母亲现在的脾气特别不好,经常一起床就听她骂人。可是,他的媳妇却是个十分有耐心、很孝顺老人的人。这么多年来,都是她在细心地照顾着那老母亲。

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早上老母亲一起床,他的媳妇就去给老母亲擦身子、换衣服。伺候她梳洗完后,就得赶紧把老母亲爱吃的饭菜端过去,喂给她吃。稍微迟了,他老母亲就会不高兴的埋怨,但他媳妇似乎都是笑嘻嘻的安慰着她。偶尔在家时,听到他老母亲发火,嫌弃饭菜不合她口味,他媳妇就细声细气地答应着赶紧做她口中要求做的饭菜。我有些时候都为他媳妇打抱不平:明明昨天她都说喜好吃那饭菜,怎么今天就不喜欢了?这不是明摆着折腾人家嘛?问他媳妇,他媳妇总是说:“她年轻的时候吃了很多苦,什么都是自己做。现在要依靠别人,心里也不好受。我们偶尔生病,整天躺床都会很烦,更不用她这样子的,所以脾气肯定不好。我们健康人多体谅体谅她吧。”等老母亲吃完饭了,他媳妇就推着轮椅带他老母亲出去转一圈,晒晒太阳。而后回来就会先把老母亲的床收拾好,再把老母亲抱上床。让她躺舒服了,她才去做她自己的事情。时刻还要留心着他老母亲的叫唤呢。经常能看到她在太阳底下,给他老母亲耐心地洗头、修指甲,一边还陪着老母亲说着话。不知道的人,还以为那是母女俩哦。那场景,看上去可温馨了!

孝亲敬老的故事简短篇三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在少年的时候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之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的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孝亲敬老的故事简短篇四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孝亲敬老的故事简短篇五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之后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立刻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仅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母不管,只顾自我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景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我。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孝亲敬老的故事简短篇六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与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我的父母,还应当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职责。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可是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孝亲敬老的故事简短篇七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即帝后,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孝亲敬老的故事简短篇八

我读三年级的时候,学校举行了孝行演讲比赛,我获得第二名,从此也成了孝敬老人的好孩子。

外婆住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因为外婆身体不是很好,很少出门玩。我为了外婆一个人在家里不那么寂寞,放学时,常常到外婆家,陪外婆玩,跟她讲新鲜事,还给外婆捶捶背,搓搓手,揉揉腿。有时候陪着外婆到她喜欢去的刘奶奶家门口坐,与在那里的人一起聊天。这时,外婆总是叫我先回家,玩了之后她自己会回家。我总是回答:“我作业已经写完了,今天专门陪外婆。”刘奶奶这时就会说:“大妹子,你这个外甥女真孝顺你。”我会接过刘奶奶的话说:“外甥女孝敬外婆是应该的。”

今年暑假,外婆因为脑梗塞去住院,妈妈带我和姐姐去邵武市立医院照顾外婆。一天下午,妈妈要去买一些用品,问谁跟她一起去,我马上回答说:“姐姐你跟妈妈一起去买东西,我一人留下照顾外婆。”妈妈说:“也好,你姐姐要去买一双鞋子。婕子那你留下照顾外婆,不能到处乱跑。”我看着妈妈边点头边说:“好的。”这时我听到外婆说:“婕子,你跟妈妈去玩吧!外婆一个人能照顾自己的。”我转过身对外婆说:“没关系的外婆,去不去无所谓,反正以后有的是机会。”那一刻,我又觉得自己长大了许多。

妈妈和姐姐出去了,我坐在外婆的床边,向外婆讲我们学校里开展的活动。讲了一会儿,感觉外婆累了,就让外婆好好休息。外婆的吃药时间到了,我把温开水递给了外婆,外婆把药吃完,又要上厕所,我小心翼翼地扶着外婆到洗手间,生怕出了什么差错!妈妈回来了,她为我的这些举动感到欣慰,觉得我真的长大了许多。姐姐也表扬我,说:“婕子真的不是从前那个爱撒娇,爱哭鼻子的婕子了,现在是懂得谦让,懂得体贴,会照顾人的婕子了。”

孝亲敬老的故事简短篇九

说起孝顺的好媳妇余秀梅,岑头村老协的老人们连连点赞:“她对婆婆真是好得没话说,我们邻居都看在眼里。”而婆婆余松柳对于儿媳妇也是赞赏有加:“她就像我女儿一样好!”

婆婆的事儿她很上心。

余秀梅和丈夫结婚已26年,她告诉记者,婆婆育有4女1子,公公去世的早,自从嫁进门之后,她便把婆婆当成亲妈看待、照顾。20多年来,从没跟婆婆吵过架、红过脸。

余秀梅和丈夫经营一家小厂,平常都在厂里忙活,只要婆婆有什么事情,她总是随叫随到。婆婆腿脚不好,寻医问药的事儿,余秀梅也是一手包办。采访当天,她刚好陪婆婆从温州看过医生回来。

对此,婆婆余松柳很是欣慰:“她总是不嫌我烦,带着我到处看医生,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在余秀梅看来,这些都是分内的事情,看婆婆在外人面前夸自己,她打趣道:“都是不足一提的小事,你再夸,以后我不带你去看咯!”

六七年前,岑头村盖了老年公寓,余松柳也分得一套房子。儿子家在5楼,老人公寓的房子在3楼,为了方便上下楼,余松柳提出搬到老年公寓居住。没有料到的是,分得的房子恰巧在活动中心楼上,睡眠一向不好的余松柳一直闷闷不乐。余秀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找到另一幢三楼的一位房主协商,贴了2万多元钱调换了房子,让婆婆开开心心地搬进了新家。

去年,岑头村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成立,为老年人服务的食堂也营业了,余松柳觉得食堂吃饭方便又热闹,便报了名。可是余秀梅对婆婆此举却感觉很愧疚,于是报名成为了志愿者,空闲时来食堂洗碗、干干杂活,还时不时地出钱买米买油。她说:“这样常来看看婆婆,自己也放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