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通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17:54:54 页码:10
最新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通用13篇)
2023-11-09 17:54:54    小编:ZTFB

有了一段时间的学习经历,我们可以利用总结来梳理思路。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使得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这些总结范文覆盖了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经验总结,对我们撰写自己的总结会有一定的启发。

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篇一

教育心理学目前在教学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将介绍教育心理学在技校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具体主要表现在完善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和加强各层次运用这三个方面。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的,将理论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检验是进步的方式,将教育心理学运用在技校的教学当中,因为技校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教师有不同的经验和方法,再加上各种学科的复杂特性,为教育心理学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与具体情况不断结合,教育心理学研究系统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1]。这些不断加以完善的理论指导,更加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让它在实践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促成了良性循环。

技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首先培养学生的基本品质,使其成为一个优秀的公民,其次在学业上要有学有所长,成为专业技术过硬的技术工人。为了能够达成这一目标,对学校的教师在教育心理学上的掌握和整个学校的管理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将教育心理学运用到技校的教学过程当中就逐步帮助学校达成了该目标[2]。技校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停留在书本的理论层面上,必须逐步在实践操作中理解并提高。目前在技校中开展实训课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在实训课程中严格遵守教育心理学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如,保证自我体验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等。在实训课程中具体体现为,虽然教师在课程中起到指导的作用,但是课程当中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计方案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分析和论证,在这个过程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更快更好。

教育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真正从心底认为所有的内容是有意义的,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课堂效率[3]。在技校的教学过程中,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但是教师不再仅仅按照传统的方式照本宣科,而是首先向学生说明这节课的意义,以后哪些工作会用到,是哪些重要工作内容的基础知识,学生不再为了考试而学,逐渐明白自己为了将来的工作应该进行学习,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提升了,教学水平也提高了,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掌握了重点和难点,能够更加轻松地做到有侧重点的学习。

为了使学生能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格公民,技校在注重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教育心理学中,要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丰富德育教师的教学技巧。在这个过程中仍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在教授专业课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传授德育课程,将两者不断结合,使内容不因空乏而无趣,使学生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能想起教师的具体要求,这对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有较强的技术水平,才能成为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

(四)教师素质。

教师是与学生接触非常频繁的人,教师的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造成影响,因此非常重要。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的管理系统,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让学生看见榜样的力量,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在技校教学当中各个层次都有具体的指导意见,而职业培训作为学校和社会的重要衔接之一,也受到了重视。在职业培训的过程中,在学生刚入学时,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如果学校有一定的条件应当组织学生去真正的企业上岗实习,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会更加领悟理论和指导的意义;在学校也可以开展职业培训的讲座,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听取真正的企业人讲述工作过程中的规整制度,为学生进入岗位提前做好准备[4]。

在技校中开展英语教学一直是基础课程的重点之一,将教育心理学切合实际地应用到英语教学当中,注重英语教学与所学专业的密切性,不同专业之间的英语教材可以进行改动,使其更加适合本专业的学习,这样的英语教学有更强的目的性,也有更大的意义,教师在教学当中也要和未来职业联系起来,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看见所学知识在将来工作当中的用处,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在技校教学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完善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系统、深化了教育改革和在各个层次中取得了效果这三个主要方面,为技校的教学工作提高了质量和效率,应当继续深化应用,不断完善和推进。

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篇二

摘要: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心理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分支学科和研究方向之一,它所包含的一些理论对英语教育有所启发,对词汇学习、话语理解和英语的学习方法等方面大有裨益,对我们学好英语、教好英语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词汇表象模型;语言处理模型;认知发展模型;英语教育。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心理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分支学科和研究方向之一,被称为是心理学的第二次革命。认知心理学以明确阅读、计算、推理、下定结论等人类各种认知活动的构造为目标,特别是明确语言信息处理过程的构造,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语言从根本上支撑着人类的认知活动,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而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探讨了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及其规律,因而把认知心理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和实际的英语学习结合起来将会大大增强学习的效果。

一、词汇表象模型与英语教育。

所有语言掌握的基础都是词汇的掌握,那么,第二语言(外语)词汇的掌握构造是如何形成的呢?认知心理学者佩维奥就这一点提出了通晓两国语言的双重编码理论,通过这一理论就可以得之,比如通晓汉语和英语的人,会把“狗”放在汉语系统,把“dog”放在英语系统,而把狗的形象放在形象系统里,于是,在这三个表象之间就形成了坚固的联系,看到狗就应该同时联想到“狗”和“dog”两个单词。那么,学习英语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呢?因为“狗”这个汉语单词已经掌握得很好,所以看到狗当然会马上说出“狗”,而且,如果已经学习了“dog”这个英语单词,把“狗”翻译成“dog”(或反过来)也并不困难。但是,如果让他们看狗,然后比较他们说“狗”所用的时间和说“dog”所用的时间,哪个会更长呢?如果在英语课上,让中国人很充分地练习把狗的形象和“dog”联系起来,他们就会和通晓两种语言的人一样,在说出“狗”和“dog”的时候应该没有时间差。不过,如果是按照传统的“语法译读法”的方法,说出“dog”所花费的时间就会比说出“狗”所花费的时间长,这是因为,在“语法译读法”中,虽然“狗”和“dog”之间形成了联系,但是“dog”和狗这一形象却难以形成联系,因此,看到狗的时候为了说出“dog”这一单词,必须要先翻译成“狗”,再把“狗”翻译成“dog”。

二、语言处理模型与英语教育。

在认知心理学的语言处理模型中,人们为了理解语言,假定以下各种语言处理是必要的。

(1)词典性处理:即对构成句子的每一个单词的处理。例如,为了回答:“wastheproposalfatheredbyjohn?”这一问题时,你必须知道“father”什么意思,词典处理就使得这种理解变为可能。

(2)句法性处理:即利用句法知识解析句意的处理方法。例如:我们能够判断“onwhenamthatbent.”这个句子不成立,这就是句法处理。

(3)语义学处理:即利用语义学知识解析句意的处理。例如,colorlessgreenideassleepfuriously.(chomsky)[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p47]这句话,从语法角度讲没一点错误,但是,对于有正常的英语语感的人来说,就会判断这句英语不自然。这种判断就是语义学性处理。

(4)语用学性处理:即根据说话的文脉,解析说话人的意图的处理。句子的意义并不总是和一个说话人在某一场合通过使用这一句子所要表达的意义相一致。孤立地看,“heisafinefriend”总是表示了“他很够朋友”这一意义,这是它的句子意义,是永恒的,没有时间性的。但是如果在你处于困境时,某人却舍弃不顾,拂袖而去,你对别人说“heisafinefriend”,你所要表示的意义和句子的意义则截然相反。这种理解就是语用学性处理。

原来的英语教育中,主要着眼于词典性处理、句法性处理、语义性处理的教育,好像一直没有形成语用学性处理的教育,如果是这样,今后应该更加重视语用学性处理的教育。语用功能是指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运用适合交际环境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言语效果,它与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语境不同,同一个话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语用功能,所以在英语教学中的阅读理解、口语、交际当中为了能够正确的理解话语,还是要重视语用性处理,更好得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三、认知发展模型与英语教育。

美国心理、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主要对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而闻名于世,为了说明智力的成(发展),布鲁纳提出了再现表象这个概念,他把再现知识的模式的发展分为动作性表象模式、映象性表象模式和象征性表象模式这三个阶段,也就是三种不同发展水平的认知结构。有适合较大年龄孩子的成长阶段的指导方法,也有能够让低龄儿童理解高级教材的可能,同时布鲁纳认为小时候,以适合其年龄阶段的样式学习某些教材,之后以高级样式再学习那些教材的时候,就变得很有帮助了,例如,当孩子学习集合概念的时候,如果孩子处于活动性表象阶段的话,就通过玩“拿椅子”的游戏来学习集合概念;如果孩子到达印象性表象阶段,就利用积木等具体实物来学习;最后如果成长到象征性表象阶段了,就利用计算公式和符号等抽象性的样式来学习,像这样,对于同一教材,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让他反复地学习,这样的学习指导方法,恰好可以比喻为螺旋阶段,也就是说,似类于螺旋上升那样,从低级逐步深化学习进入高级阶段,如果把“螺旋式课程”的构想适用在英语教育中,就像描绘圆锥侧面螺旋形状轨迹那样展开。首先从听开始,在反复学习说、读、写的同时,不断获取语音法则、语法、文法以及词汇等领域的知识,慢慢地步入高层次水平。

参考文献:

[1]许雪梅。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英语教学词汇释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5,(11)。

[2]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p47。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p15。

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篇三

随着儿童心理学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幼教的作用,一个孩子从小受到的影响对他以后的人生影响重大,俗话说的好,“三岁看到老”。因此,新时代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学前教育心理学》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内容相对来说要枯燥乏味一点,这样使得学生学习《学前教育心理学》积极性大大降低,为此根据新的改革教学内容,采取一系列形式来提高《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堂实效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心理因素的运用,要教好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下学前教育心理学越来越走向正轨,成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不少大学也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由于学生大都停留在书本上学习,对幼儿的了解是少之又少,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兴趣。本文从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创设教学等活动,以此改革课堂教学,来提高《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堂的实效性。

由于每个人的接受能力不一样,有些学生可能会受到情感状态的影响,并没有静下心来,往往达不到有效率地听讲,那么此刻就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好时机。总而言之,教师若每天重复一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没有根据学生的状况而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学习的效率往往很低,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智慧教学,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并运用一定的策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比如,对于讲解《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中的作用》这堂课时,如果教师完全生搬硬套对着书本上的知识点讲解,并通过做题,复习和巩固知识点,由于《学前教育心理学》内容、概念比较难以理解,若单方面地要求学生机械性记忆,往往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只有当学生理解了,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才能在他日工作后,很好地教授幼儿、影响幼儿。除此以外,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有亲和力,让学生敢于亲近,一名教师教学是否成功,从学生的课上和课下表现便可以看出。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调动课堂氛围,可以举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为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比如在讲解幼儿品德心理这节知识点时,首先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幼儿道德品质发展特点,并做成手抄报。如果说直接告诉学生,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示,幼儿的道德认识是具象的,对“好”与“坏”的概念,主要是模仿老师和家长的态度,家长认为好的,幼儿就会认为对的,反之则会认为是错的。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提问,从而教师做出指导,这种高度互动模式,一改以往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课的传统教学方式,只有当学生主动学习,才是学生获取知识最好时机。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学前教学心理学》内容,设置符合学生的活动情景模式,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将一些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让几位学生在讲台上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再由几位同学进行点评,充分调动课堂学习氛围,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其中有一次进行这样的活动时,有位学生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位学生特别善于总结,思维特别的发散,从多个角度对其他同学讲的心理学案例中,进行总结归纳,并且归纳得有理有据,通过对他优点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肯定。这位学生学习的兴趣稳步提高,毕业后跟踪调查发现,该同学在一所知名幼儿园当校长。因此,设置活动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前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应该视为一件好事,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要关注学生的提问。每个学生由于心理认知、思维方式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就不一样。由于知识面狭窄,自然而然会产生各种困惑,或者是有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便是一个很好的指路人,对待学生的疑问,要学会倾听、耐心倾听,从学生讲述的内容中迅速明白学生所表达的意图,从而做出针对性的回应。对有偏激想法的学生要给予纠正,避免让学生走弯路,做好引领学生、启发学生的工作。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教师要善于倾听并及时做出回答,有利于学生走出心理困惑区,并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形成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喜欢老师、尊重老师的心理下,喜欢这门学科,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堂的实效性。同时,教师可通过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更好地改善教学方法。

每位学生都有成就感心理,因此举办丰富多彩的知识竞赛就可以起到满足学生成就感心理的作用,这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竞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由于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学生大脑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经过在竞赛中运用和实践,可以加深学生对《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理解,避免了该学科的枯燥乏味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样的竞赛活动也是锻炼才能的过程。比如通过开展故事王大赛、舞台剧大赛、教案设计大赛、幼儿歌曲弹唱大赛等竞赛活动。充分展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过硬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树立自信心。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幼教的高度重视,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就必须采取一系列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启迪学生,做学生的领路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让学生掌握书本内容和提高专业技能,还要让学生更加充满智慧、博学、有能力,以此培养优秀人才,成为学生人生中的贵人。

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篇四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特别是在初中英语学习中。那么,如何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每位中学英语教师所要面临的棘手问题。本文从学生出现问题的根源出发,然后对症下药,利用心理学理论来解决问题,运用心理学原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达到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心理学;英语教学;英语学习。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新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界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相关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学习心理压力大、情绪不稳,自控能力差,心理承受力低,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稳定,难于应付挫折等,并且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考试作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者伤人的现象。所以,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和重要。

下面,笔者就从自身的英语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与做法。

一、目前学生在英语学习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初中英语学习中,由于学生不同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以及对语言的情感意识、兴趣、感悟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存在的差异,导致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就有了差异。尤其到七年级后期,会产生明显的两极分化:学得好的学生,越学越轻松,一路领先;学得差的同学则越学越差,基本听不懂、不会说,更别说读、写了。这种现象,不但影响了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学习,而且也会影响到学生对其他学科学习的信心,这些英语学习困难生,往往由于英语成绩差,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反过来又严重地制约了学习英语的效果。

英语学习困难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下:

1.焦虑心理:有的学生因英语越来越差,思想包袱沉重,顾虑重重,惶恐不安而产生焦虑,上课时提心吊胆,怕被教师提问,思想难以集中。有的学生则一到考试就紧张,甚至伴随失眠、忧郁症状;考试时心神不定、茫然出神,甚至不停地出汗,不经严密思考就匆匆作答,整个考试过程一直处于紧张失控状态,不少学生陷入焦虑与学习不好的恶性循环之中。

2.自卑心理:学生一旦英语学得很差,就会觉得英语深不可测,似乎听、说、读、写对他们来说像是天方夜潭,有的学生由于一次次英语考试失败,又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感到没有希望学好英语,丧失信心,看到英语书就头疼,认为自己太笨了,别人比自己聪明,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他们总觉得自己处处低人一等,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对教师的提问感到害怕,怕同学嘲笑,回家,怕家长责骂;在思想上悲观、失望、无所适从,其结果进一步加重了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导致无端地怀疑自己学习英语的能力,信心严重不足,总认为别人都比自己强。

3.学好学环无所谓心理:有的英语“学困生”一旦落后太多、考试成绩太差,教师和同学会或多或少地冷眼相对,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体会不到“温暖”的“学困生”就会有被“遗弃”的感觉而破罐子破摔:上课不听讲、呼呼大睡或大声喧哗、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甚至还会顶撞教师等等。有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和免受教师、家长的责备,在学习上表现为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这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意志薄弱,对学习丧失兴趣,自暴自弃,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混日子。

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笔者采取如下教育措施来解决英语学习困难生的心理问题。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自卑焦虑心理。

(1)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给学生安全感。

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怕受教师责骂、批评。为了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消除他们的胆怯、焦虑心理。我们教师要容忍学生的缺点,尊重他们的话语权,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课堂内外始终微笑地面对每个学生,并热情地关注他们的成长。例如,课堂学习中学生出现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笔者不是见错就纠,更不是急躁的责备,而是微笑着鼓励、耐心地指导。因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当学生在课堂上不胆怯,不拘束,敢于犯错,才会主动学习。所以,笔者从不会罚学生抄写n遍,或者不背书不交作业就留校,笔者会以宽容为本,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但绝不是一味的迁就。积极鼓励学生,表扬他们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让他们感到能在学英语上有所作为。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我们教师只要给了学生足够的尊重和宽容,那我们就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就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学生则能安心热情地学习、主动地思考,由此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效果。

(2)关爱学困生,给学生更多选择,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平时在教学中,要对学困生有所偏心,多给予关爱。上课时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不仅避免他们走神分心,而且可以让他们表现自我,树立信心;课下多辅导,加强他们记忆力的培养,教给他们学习英语的方法;布置作业时,可以选择较容易的题目让他们做,使他们不致畏难而退;设计测验和考试题目时,可以分两套试题,一套题难度较大,一套题难度较小,让学困生做难度较小,使他们也能得高分,从而重拾信心,赶上班级队伍。我们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关爱学生,同时也要从生活、情感上关爱我们的学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爱的存在。从而唤醒他们学习的兴趣。

(3)加强家校交流,让关爱无死角。

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足的,面对学困生的压力,我们教师应该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协同家长给学生创造相对宽松的校内外环境,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他们的心理,走进他们的内心,减轻他们的自卑和压力,让学生能够从容地学习、乐于学习。

2.发挥学困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动机是驱动英语学习的动力。英语学习是一份十分艰苦的过程,保持正确与持久的动力是学好英语的前提。重视内部动机,也就是要重视学生本身的兴趣,使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知识,而不是被动学习。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内部动机,学习就成了人的精神需要,学习行为成了自觉、自愿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习效果定能显著提高。

(1)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其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成功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它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应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尝到成功的喜悦。成功与否并无绝对标准,好的考试成绩、正确地回答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圆满地完成了练习等等,这些点滴微小的成绩均可视为成功。这种成功引起的满足和兴奋可以产生继续得到满足的需要,一次成功的体验又可推动第二次成功,多次成功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心,逐步体会到学英语的乐趣。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一定阶段内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如每天记多少单词,或阅读几篇短文,或完成一篇完形填空等等。教师在这样做时,一定不能忘记提醒学生把目标不能定得太高,否则,如果达不到目标的话,会挫伤学生的信心,使其丧失学习兴趣。当学生确立了合适的目标,并取得成功后,教师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在英语教学中鼓励学生在完成同层次作业的基础上,尝试高一层的作业,这便是挑战性任务。如:学会一个单词,就让学生用这个单词造句;当学生学会一个话题时,就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写一篇作文。因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同、智商不同、语言表达能力不同,听力能力不同,如果以统一的目标来要求他们,他们的主体作用就发挥不出来,因此必须还要从每个学生的需要出发,制定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使每一个个体都能“跳一跳,够得着”,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个体的能量达到最高水平的发挥。

(2)激发兴趣,使其主动学习。

每个学生其实都有一种上进的欲望,不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受到教师的表扬,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所以,几乎在每一次批改作业时,笔者都会记录学生各个方面的优点,然后在课堂上表扬。不管什么样的学生都能或多或少地得到笔者的表扬,从而强化自己的良好表现,因为学生能够从教师有意无意的表情、态度、语气中感受到亲切、温暖与良好的期待。由此在学生身上就出现了一种效应:教师愈赏识学生,学生愈信赖教师,亲近教师,就愈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取得教师意想不到的进步。

(3)充分利用真实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遵循反映论原理,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情趣和潜在智能,促进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各方面素质都得到提高。如笔者在教学“shopping”时,让学生从家中带来不同的物品,同时引导学生设计货币,把教室布置成商店。在组织教学时,多采用对话、角色扮演、模仿录音中的读音等形式。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巧用教育心理学,从“心”开始,用“心”来教,才会培养出具有良好健康心理素质的好学生,才能使学生爱上英语,才能使学生爱上学习。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中心学校315100)。

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篇五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不同的生活体验会对思想观念有不同的影响。中职学生中也有这样一些迷茫的少年,他们是经历了长期应试教育影响后的“淘汰产品”,他们在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变形记》给教育工作者带来很多启发和思考。

《变形计》第八季之《少年少年》的廖洪毅一直感念在他饥寒交迫时为他送第一顿饭的老奶奶。在因给猪治病四处借钱,老奶奶递过来仅有的15元钱时,这位平日里一掷千金的富家子再次被感动哭泣。这是典型的教育心理学“南风效应”的应用。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著名的寓言,说的是北风和南风比赛,看谁先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就证明谁更威猛。北风刮起了猛烈的寒风,行人为了抵御寒风的侵袭,裹紧了衣服。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不自觉地敞开大衣,最终南风取胜。“南风效应”告诉人们温暖胜于严寒。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夏日寒”。教师教书育人,建立好的师生关系,是好的教育的起点。教师日常的关心体贴,嘘寒问暖,非常容易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心近了,学生就能向教师敞开心扉。经常性的沟通交流会促进教师教育手段的贯彻和执行。

《变形记》中的城市孩子大多数与父母关系极为紧张。有一位母亲伤心无奈地说:“有的孩子是来报恩的,我的孩子是来报复的。”为什么母(父)子成仇?仔细观察,他们的父母经常指责、训斥甚至打骂孩子,等到孩子长大了,对抗开始。所以父母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孩子都会犯错,父母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和纠正孩子的错误呢?教师是学生在学校的“衣食父母”,教师对学生犯错后的处理方式决定着师生关系的走向。鉴于学生已经经历了父母“野蛮粗暴”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批评惩罚也是苍白无力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用“四颗糖果”的故事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要用宽容去对待学生的错误,用奖励替代惩罚,发现学生行为的闪光点,要尊重学生,使他们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变成学生心目中可亲可近、可以推心置腹的人。

瓦尔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学过文学和油画,但是因为没有天分,表现平平,老师们认为他是平庸之才。化学老师看中他做事一丝不苟的精神,把他引领上了化学的道路,使得他在化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变形记》第八季《远山的抉择》中也记录着同样的一个故事,主人公城市少年高泽文利用英语特长,给农村孩子当起了英语老师,受到学生的欢迎。在这个过程中,那个老师眼中在课堂上不是沉睡就是扰乱课堂、逃课的问题少年,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找回了自信。瓦尔赫的成功和这个故事说明每个人都有其强项和弱项。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为普通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提供建立自信和多元发展的机会。可以结合学校各种形式的活动,如辩论、演讲、手抄报比赛、主持主题班会、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让同学认识到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特长,增强学生适应生活和走向社会的自信心。

一个人接受了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使其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在转变学生行为规范的时候,可以借鉴“门坎效应”,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再加上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然后逐步提高目标的层次。综上所述,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漫长的反复的过程。教师在施教时,要耐心、细心,同时还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为能力。如果你把学生看作恶魔,你就如同生活在地狱;如果你把学生看作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

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篇六

随着当前我们对整个教育活动的价值认知日益成熟,如今在该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充分注重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应用价值和理念融入,尤其是要充分认知到完善的教育心理对学生成长的具体作用价值。本文拟从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应用背景分析入手,结合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通过融入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从而探究传统茶文化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具体传承思路。

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应用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无论是具体的元素内容,还是完善的元素理念,都实现了系统化完善。但是,由于文化理念的缺失,大大限制了整个教学活动的具体效果和质量。但是对于整个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状况而言,文化理念的缺失,大大影响了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传统茶文化元素,具体的茶文化理念,不仅是对我国文化体系内涵的有效融入和诠释,同时更是整个社会元素的价值展现,因此,融入理念内涵将为整个教育活动有效开展奠定重要基础。

教育心理理念是当前人们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教学体系不断完善的,所出现的理念内容,而认知该理念的具体内容和内涵,将为心理教学活动取得理想效果,提供有效帮助。但是在整个心理教学运动中有着自身特殊性,比如学生普遍参与,学生参与深度广泛等等,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融入整个心理教学活动的具体特点和内涵,通过完善教学元素,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教育心理理念的价值内涵主要表现为:首先,教育心理理念的目标在于一切内容围绕健康开展,无论是具体的课程内容设置,还是教学方案,都需要将具体的健康要素和知识内容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当然,这就要求,不仅要将健康知识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更要将可能影响心理教育的具体因素进行系统化完善,从而使其能够实现教育心理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其次,教育心理理念的关键在于无论是具体的教学元素,还是体系化的教学方案,都需要充分融入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从而确保整个教育心理活动能够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中。实际上,教育心理活动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心理实际上是一种体系化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具体的方案,还是整个教学计划的基础方案设置,都需要将教育心理的具体要求融入其中,从而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最后,在教育心理理念中,其不仅需要充分注重将健康元素融入其中,同时也要对各种影响教育心理或者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实施预防与教育相结合,从而实现教育心理的理想效果,教育心理,不仅是一种教学目标,同时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习惯,同时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具备的意识理念。因此,认知教育心理的理念内涵,将为整个心理教学有效开展提供重要帮助。对于心理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如果能将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元素融入其中,其不仅能够丰富整个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应用价值,同时也能丰富和完善整个教育心理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

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大国,无论是具体的文化元素,还是整个茶叶产业的发展完善度,其都是当前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能够被系统化应用到当前整个社会体系中,当然,其基础和前提在于对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进行全面分析,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内涵和价值,不仅是一种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具备的行为理念和规范要素,其能够对学生成长提供重要的引导。探究传统茶文化理念中所具备的具体内涵,能够帮助我们有效解决当前整个茶文化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状况,因此将传统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整个教育心理学过程中,其能够为整个教学活动优化开展提供重要帮助。传统茶文化理念内涵的具体元素应用将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优化与元素理念丰富奠定重要基础。传统茶文化作为我国整个文化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合理完善应用传统茶文化将为整个教学活动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传统茶文化应用效果,就必须寻找到合适的传承机制和载体。传统茶文化理念融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丰富优化的过程。因此探究两者的具体融入机制就极其必要。传统茶文化对整个文化体系的融入和影响,客观上反映和诠释了整个茶文化价值作用。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不断成熟,如今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是心理健康意识的融入,其都实现了系统化实施。教育心理学运动作为整个体育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其需要在完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提前发现潜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完善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随着当前教学体系不断成熟、完善,如今心理学教学的元素和内容也实现了内涵丰富与完善,尤其是一些极具时代气息的心理学项目,但是在对这些心理学项目的价值应用和认知来说,其更多停留在教学方法上,忽略了整个心理学教学活动中潜在风险的有效认知。因此,对于整个教学活动开展来说,结合其广泛参与的具体特点,想要实现整个教育心理学开展的理想效果,就必须通过全面完善融入教育心理的具体理念,完善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潜在的运动风险防范机制建设,从而实现教育心理学的理想效果。随着当前整个教育心理体系不断成熟,心理教学作为整个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无论是该教学活动的参与人数,还是该教学过程中所具备的价值和作用,其实际上都是当前整个教育心理活动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完善有效开展教育心理活动,就极其必要。对于整个教育心理学应用来说,其在开展过程中,风险不可避免,甚至一些风险,如果不能妥善处理,甚至影响学生的全面提升,因此,结合当前教育心理开展的价值和作用,完善教育心理学体系建设,其必然能实现该心理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

通过完善构建教育心理教学机制,其能够在丰富整个教育心理体系元素和内容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活动的创新与完善。当然,在教育心理学机制建设过程中,融入传统茶文化元素,不仅是元素理念的丰富,更是一种教学体系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因此,想要实现教育心理体系的理想效果,就需要从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与融入实施,通过完善教学理念,从而实现教育心理运动的理想效果。当然,通过将传统茶文化元素,完善融入教育心理教学机制,实际上也是当前健康教育理念推广和应用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实际上,通过对当前整个教育心理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和背景进行系统化分析,无论是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是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状况,以及心理意识等等,都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存在极大差距。因此,融入茶文化元素,实现教育心理风险防范机制的有效构建,能够有解决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潜在的心理素质问题,从而实现教育心理应用的理想效果。当然,传统茶文化元素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实际上也是整个教学元素的丰富与应用。不仅如此,将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教育心理机制的具体完善过程中,也是从整个教育心理实践活动开展状况中所得到的具体经验认知。通过对目前教育心理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能够看到由于老师和学生缺乏应有的教育意识和必要的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大大影响了整个教育心理内涵的有效开展,更重要的是教育心理机制的具体建设,将大大降低教育心理过程中,意外状况的发生概率,从而在确保整个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上,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整个教育心理活动开展来说,其开展的核心目标在于确保学生能够实现健康心理素质。因此,健康教育理念对整个教学活动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而在教育心理理念应用过程中,其存在一系列较难把控的风险问题,如果不能提前认识到教育心理活动的价值作用,其不仅影响整个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价值体现,更重要的是丰富的教学元素,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的完整性,因此,如果能够将传统茶文化的具体理念内涵融入到整个教育心理活动中,其不仅能够丰富完善教学元素,更重要的是整个茶文化体系所具有的各项元素,其能够为整个教育心理活动的有效推广奠定重要基础。尤其是随着当前人们对传统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价值作用认知日益成熟,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到学生培养过程中,其将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

在当前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人们对心理学活动开展的价值作用认知日益成熟,尤其是教育心理学中,其参与人数的广泛性和心理学项目的多元性,决定了我们必须选择构建整个心理学教学运动开展的具体元素,从而确保整个教育心理学能够发挥其理想效果和价值。结合目前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开展状况,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加上对教育心理学的问题认知不全面,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运动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体系化。而认知这些风险内容并制定合适的方法,将为整个教育心理学活动的具体应用提供重要帮助。

[1]罗宇娟。传统文化传承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实践研究——以《中国茶文化》课程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27-129.

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篇七

技校学生是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缺乏自信、厌学、行为规范差,如何引导他们调整心理状态,是技工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新兴的积极心理学倡导以积极的心态解读现实世界,提倡主观幸福观。笔者主张将积极心理学原理融入技工教育,使学生在积极、快乐的理想状态下学习、成长、成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企业的进步,以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技能人才培养变得更为重要,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加上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技工荒”,具备中、高级职业技能的技工院校毕业生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和关注。因此,将在义务教育阶段饱受自卑与沮丧情绪困扰的技校学生培养成社会急需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是技工教育者的崇高职责和使命。笔者认为,应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采用赏识和鼓励式教育方式,校正技校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进而促进技校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它倡导人们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的众多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激发每个人自身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提倡主观幸福观,致力于研究如何建立一个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系统,从而使人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

所以,积极心理学实际上有三个层面上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强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提倡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

作为技工教育的对象,技校学生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往往不自信,对学习无兴趣,心理问题突出。主要表现有:

1、自卑。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失败者,他们通常是在老师的批评声和家长的责骂声中成长起来的,总觉得自己基础差,不讨人喜欢。对学习、对成绩没有什么高的要求,甚至自暴自弃、得过且过,对批评反倒习以为常。

2、厌学。

技校学生厌学现象十分普遍。厌学的课堂表现就是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做或抄作业。对自己定位较低,到技校上学不是为了求学,只是来找些玩伴,混张文凭。

3、行为规范差。

技校学生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纪律观念差,行为习惯不好,自由散慢,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控能力。迟到、早退、违纪时有发生。对老师的批评,要么听之任之、不以为然,要么心理逆反,与老师对着干。对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不善于处理,往往喜欢在小事情上争强好胜。

对待这样一些厌学且行为规范差的技校学生,我们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是采取更为严格的高压手段:严肃的课堂、严格的考核、严酷的面孔,动不动就批评、惩罚、处分,甚至除名了事,以维护师道尊严,结果适得其反。过多的批评使那些学生更加自卑,对落后状态习以为常;过于呆板的课堂教学,导致大批学生不及格,更增加了他们的厌学情绪;心理上的消极,使得他们的行为习惯更为散慢。如此下去,只能是恶性循环,与我们期望达到的培养目标更为遥远。

将积极心理学原理运用于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它所强调的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包括外显的和潜在的),并在实践中进行拓展和有意识地培养这些积极品质。积极教育就是要创建一种教学环境,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品质等得以充分发挥,而不是过多地约束、控制。

因此,针对技校学生的现状与心理状态,将积极心理学引入技工学校教育是必要的、可行的。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和改变技校学生的心理状态,化消极为积极。

1、用主观幸福观让学生快乐起来。

要让学生从过去的失败、沮丧中走出来,首先就要引导他们客观地对待过去,学会忘记过去的失败经历和不愉快,或者用一种积极的方式进行解读。如对于父母的训斥、老师的批评,要引导学生把这些视为爱的表现,是一种希望自己长大、期望自己成才的爱,这种亲情与表扬和鼓励一样值得珍惜。通过诸如此类对过去的满意的回忆,让学生逐渐地学会宽容、学会感恩,从而获得快乐。其次要让他们幸福地感受现在,教会学生用积极、善端和美德来感知现实世界,多注重老师的苦口婆心,多发现同学身上的优点,多感受学习上小小进步的美好和工作中点滴成功的喜悦,让我们的学生永远与快乐相伴。

2、用赏识和鼓励让学生自信起来。

技校教师要多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地鼓励其点滴进步。多表扬、多鼓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潜能,从而提升其自信心,获得努力学习的动力。

3、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为未来奋斗。

引导学生从“我没有一个好的未来”这样的悲观情绪中走出来,代之以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坚信未来是美好的,技能型人才也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当他们对未来有了乐观的憧憬、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对专业技能的兴趣和热爱时,自然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因为兴趣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通过上述三种途径,有助于学生逐渐培养起积极的心理品质。有效地消除自卑、沮丧、厌学和消极,从而走向幸福的彼岸。笔者所在学校曾有这样一个学生,他性情古怪、内心自闭,总认为老师、同学看不起他,经常与同学闹矛盾,出言不逊,甚至殴打本班的女同学,学习、纪律都很差,大家普遍不喜欢他。但是,班主任没有放弃他,而是努力发现他的优点并及时予以鼓励。班主任发现他虽不喜欢上课却很爱看书,尤其是一些励志的书和名人传记,班主任就称赞他,并特意在课后与他交流读书心得。此外,班主任还发现他对母亲很孝顺,想早点工作为妈妈减轻负担,班主任就经常表扬他;他经常上课迟到,但有一次按时到校早自习,班主任就对他说:“今天来得挺早嘛,不错不错,有进步。”受到班主任的表扬与鼓励,他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进步了,上课准时了,和同学的关系融洽了,任课老师也不再批评他“捣蛋”了,他本人也变得开朗快乐了。

实践证明,赏识和鼓励的确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催人奋起、助人成功。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印证了这一点。鉴于技工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我们应当有效地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并把其溶入到学校教学、德育教育、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各环节,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快乐、健康的育人环境,我们的教师和班主任要善于发现、挖掘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多表扬、多鼓励,使学生变得阳光、自信起来,让他们在激励中奋发努力,在快乐中成长成才。

[1]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第23卷总第87期。

[2]阳志平。积极心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冯林。积极心理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篇八

笔者在大学里从事教师工作已近八年,随着自身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学生们交流的增多,发现他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和“说教式”的“育”非常反感。这就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这对于教师来说,单纯的“教书本”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时代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促进教学效果,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应从改进教学方法方面入手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自身扎实的心理学知识,是教育好学生的根本保证。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教师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算是尽到了责任。但是,就长远的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来看,任何一个学生、家长都希望教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真正内涵并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知识,为学生解决他们所不明白的学习疑问,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为了教学生读好书,教师仅仅有课本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心理学。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知道他们思考什么,想要什么,有什么困惑和不良的情绪,对目前的学习生活的满意程度和期待值,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教育的长期效果非常关键。

其次,教师对学生情况有全局的把握,是教育好学生的先决条件。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者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一个人,那么,这就应当从各方面了解这个人”。所以,教学的中心与重心是人,教师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多渠道接触学生,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思想动态,知识层次以及个人性格、爱好等等,做到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心中有数。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寓教于乐的敬业精神,更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去认识学生,全面、全局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各种渠道认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不能把所有的教育对象都认为是相同的“学生”,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最后,教学过程中完美的心理教学方法的演绎和运用是教育好学生的有效途径。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某一关键值时,教学水平的提高将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教学思维能力。教学思维能力的高低与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学思维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思维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心理学教学方法在教育过程的有效运用体现在:

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有效的心理沟通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和保证,这对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序渐进的教学非常必要;但是,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样更有利于和学生增进了解、互相沟通,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告诉学生自己下一步的安排,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想法。同时,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看法和意见,及时和他们保持交流,交换意见,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也常常使教师的教学计划能够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正确、耐心引导学生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良好方法。在我的课余时间,经常有学生来向我诉苦,有学习方面的困惑,有恋爱方面的挫折,有求职遇到的障碍等等,这些课堂外的“闲事”,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教师通过和学生心理沟通,解决了他们的烦心事,自然就会让他们回归到正常学习状态。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情感方法与语言学习的密切关系,运用情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注意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学习效果。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呼吸空间”,就是要给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对学习、对教师充满感情,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所以每一堂课的前十分钟特别重要,教师要快速调动课堂气氛,不能总是给学生“下马威”,否则教学效果会打至少百分之二十的折扣。

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氛围。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双向沟通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同。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但这并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划者、控制者。适时调整整体目标,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而学是结果,任何一个结果都要有一个主体来承载,学生即是教学过程的终极目标,所以学生永远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明确了各自的位置后,形成良好的互动才会极大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的,内容是丰富的,我们不能用其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坚持到底。教学方法也不是孤立隔开的,很多时候一节课会选择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方法配合,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弥补缺点。我在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头脑风暴、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趣味游戏等,学生参与度很高,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总之,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冉苒,张长英。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3)。

[2]严长浩。开展互动教学提高《高分子化学》专业课的教学质量[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

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篇九

摘要: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主要是通过学生本身的心理活动实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顺应心理过程规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应用。

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是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实现的,更确切地说是通过学生本身的心理活动实现的。如果教师顺应心理过程规律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效果;反之,一味题海战术、加班加点、补课等,未必能达到效果。所以,研究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发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对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尤为重要。在近几年的从教生涯中,我深深地懂得了老师除了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良好的表达能力及外在形象外,还要具备很好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因为对于初中老师来讲,要抓住学生只凭知识渊博、表达能力好、外在形象等还不能满足当今的教学活动,除了具备上述条件外,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心里动态,才能抓住学生,也就能掌握学生的一切,从而驾驭学生就会得心应手,教学效果也就事半功倍,那么研究教育学心理,在各科教学活动中就成了一个关键环节。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

众所周知,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求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社会的肯定。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强化尤其是正强化对于消除紧张与焦虑,使人体验到自我满足,引起心理愉悦进而调节自己的行为有显著作用。所以,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如能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他们更多的赞赏与信任,变“批评训斥”为“赏识提醒”,那我们的转化工作也许会事半功倍。成语“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会连带到爱与他有关的事物。同样,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对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各科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在问题面前,师生应是平等的、互助的。在不同的时候,需要教师成为不同的角色:示范者、顾问、对话人、解惑者。尊重学生现有水平,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是开放的、活跃的,这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各科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创造人才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旦教师的真情被学生所理解,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就一定能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因素,产生有效的“正迁移”,变为学习的动力。

二、让学生充分展现思维过程。

心理学指出:思维从问题开始,又深入于问题之中,它始终和一定的问题、任务联系着。人有了问题和任务,就要求去思维、去解决。

可见,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是与一定的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相联系的。问题可以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可以对学生的心理智力产生刺激,问题是思维的原动力。因此,教学过程可以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的心理有这样的特性:如果他的行动不足以应付外界事物,就产生一种需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水平,或是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教师应该善于随时“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迫切的心理需要,这样,他们就自然会乐于思维。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答问,怎样处理好学生的课堂答问,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深入探讨的课题。学生课堂答问后,我们教师不能仅用“对”或“错”予以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追问“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等问题激励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思维缺陷,又能让学生从反省中自我纠正错误,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三、要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平衡,根据教学目标及时实施评价是调控教学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著名的教育家赞可比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其中肯定有许多错误和认识上的偏差。此时,教师不应全盘否定,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索,发现错误所在;对于正确的回答教师应予以热情的赞赏。变可能的消极评价为积极评价,尤其是对答错的学生要努力发现一些闪光点,尽量淡化学生对自己回答失败的自卑意识,不断加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如我班有位同学,进入初三后各科成绩一直不理想,因此越学越没信心。一次在各科课提问中几个成绩较好的同学都没有答对的问题,可他答对了,我及时表扬了他,课后又与他交流了学习各科的方法与心得。后来他的各科成绩提高了。这样及时、积极地评价也使同学们坚信,在各科课上可以大胆地提问,大胆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因此,及时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的手段。通过评价,使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成败得失,思维的优劣;通过评价,能使学生掌握一堂课或整个问题的概貌。

总之,教师如果能做到将心理学在各科教学中的渗透,了解学生心理,认知学生的学习特性;爱你的学生如你的孩子,在初中各科阶段的教学中,设置适宜的难度,寻找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在你的积极评价鼓励下;对各科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育心理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应该增加教育理论学习,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把自己学到的教育理论尝试着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样往往会事半功倍,少走很多弯路。那么你的学生的各科学习能力就会增强,就会成为各科学习的主人。

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篇十

为了有效提升在教育工作的质量,需要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在开展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塑造融洽的师生关系、采用高效的教学方式等措施,运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能获得更好的成长。本文就教育心理学知识在进行学生教育工作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人才培养;教育工作;教育心理学。

现阶段爆炸式的信息发展以及电子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学生能在生活之中接触到较多的外界信息,在最近的十几年间表现出了更加成熟的特点,其思想、思维等方面也有了独特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也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学生教育的过程中不再仅仅采取严肃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工作,更需要教师能积极的使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学生培养,并在学生教育工作的过程之中通过对学生心理特点、心理规律的掌握,从根本上提升教师在教育工作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成长过程之中大部分的时间处在学校之中,可以说学校的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校不仅承担着对于学生在知识方面的培养工作,同时也承担着对于学生在其人格以及思想方面的塑造工作,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展开教学工作的时候,除了要能全面的做好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工作之外,还要通过对学生心里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来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之中,部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而是为了使学生能学到更多的基础知识,将大部分的时间以及精力投入到课程安排以及相关教学工作之中,所以也就导致一部分的教师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学习以及研究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的情况。教师将主要的时间以及精力都投入到知识教育工作之中,这是一件较为正常的事情,但是在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在没有对学生心理方面知识有所掌握情况下展开教学工作,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此外,当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时候,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之中还需要教师能根据自己所教师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调整,因为在学生成长过程之中的各个阶段,学生在心理学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才能进一步的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2.1塑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现代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及开始积极的倡导在进行教育工作的时候,在师生之间营造良好的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也能进一步的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并且在教育心理学的范畴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高校教育工作展开的基础,对与学生在其心理成长、情感发展等方面都有较为重要且突出的影响。在传统的教育工作之中教师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一直都是处于一个主导地位,并且由于教学工作之中的课程安排、教学节奏、教学内容都是由教师来设定,所以也就成为了教学工作的主体,在我国展开素质教育之后,倡导将课堂换学生,让学生课堂的主体,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未能完全的落实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式,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展开,所以在掌握了教育心理学关键点之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能放下教师的“架子”,融入到学生之中去并和学生打成一片,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并且为了能有较好的效果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恰当的时间之中主动的接触学生,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其次,在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还要能从心理学角度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所了解,比如处在十四周岁到十八周之间的学生,一般也处在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具有身体各方面具有成长发育速度较快、个人思想感情丰富、在情绪方面有着较大的波动,所以教师在和这一阶段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也要付出更多耐心,更加细致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再次,经过心理方面教育学家的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对于学生期望程度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有重大的影响,研究发现如果教师对于学生能有较高的期望,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就会表现的更加用工,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相对的如果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程度较低,那么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在学习方面积极性不高,所以为了使学生潜力能全面的得到激发,教师在教学阶段要了解到每个学生在其个人能力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分为各个难易程度不同的部分,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使得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表现较好的时候,采用口头表达的形式建立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这些方式就能在塑造融洽师生关系的同时,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在较为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下掌握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好的成长。

2.2采用高效的教学方式。

在过去的传统模式教育之中,经常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奋力讲解相关知识,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却没有能全面的吸收、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这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和教育心理学相违背,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以及吸收都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之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比如在大中专院校,大中专生是指在经过义务教育后因为成绩平平上不了高中再进入大学深造的这些学生,可以说他们是在九年义务阶段被忽视的人,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学生在校被老师忽视、被同学轻视,在家被父母打骂,在学习上找不到成就感与自豪感,于是致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而在大中专院校,课上每节课教授的知识量大,留给学生发言的时间少之又少,长此下去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在学习中是被动的心理暗示,时间长了这种被动心理更加明显,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自控能力,课上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不高、记忆力下降、没有学习兴趣想学学不进等等。一般在成人教育教学中,由于学生已成年,社会中他们有过工作经历就有实践的经验,他们有一种深入了解专业知识的强烈渴望,如果教师还是采用指导式教学,则教学照样达不到理想效果,反而使学生学习专业的激情减退。从以上看来,要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必须在教育策略与教学方法上有创新。启发式教学是现在教育界公认的好的教育方法,它是采用了教与学中的心理位置的互换方法,达到在教学中根据课程的要求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目的。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在学生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来对教育系统进行优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们要更好地运用科学的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来进行教育教学,使得他们的身心的发展与外在环境和谐一致,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1]兰文杰。中学教育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王燕。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2011(9)。

[3]周军。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2010(1)。

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篇十一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要求大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医学学习具有繁杂性、广博性及发展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医学生应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医学生自主学习的构成因素,通过对医学生自主学习现状的调查,阐述自主学习在医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国家发展的根本保障在于教育,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育质量。当前,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的功能多样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体化,高等教育的育人模式已从教师主体化逐渐转变为学生主体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势在必行。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的科学,具有严谨性和发展性特点,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职业属性。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通过对医学生自主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自主学习在医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为医学师生找到一种高效的教与学的方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西方学者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将自主学习作为一个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纵深的研究。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教育学者和心理学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自主学习。教育者关注自主学习的执行实施、效果与保障,继而提出教学方法的改革。心理学学者研究自主学习的行为学、心理本质。大学生自主学习具有自主性、主体性、创造性等特点,充分体现了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持久的变化。从教育心理学上讲,自主学习是学习主体(学生)自主确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调控学习过程,并且及时对自主学习进行评价和控制的一种深度学习能力。因此,大学生自主学习应为在良好的学习动机下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自主确定学习计划、自主调控学习策略、自主评估学习效果。

医学教育专业性强、学习内容复杂,需要医学生不仅掌握课堂上的学习任务,更需自主学习相关的医学知识。通过调查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结果显示医学生在高等教育学校的自主学习活动,无论学习动机还是学习行为,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分析医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以及针对不足寻找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1自主确定学习内容。

医学生在高校学习的课程,较其他专业而言,显得多而复杂,要求死记硬背的东西亦繁而难。医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必须具有适当的学习动机。笔者前期研究提示医学生学习动机不足,表现在医学生的求知欲不足、职业需求的不足以及问题敏感性不足等方面。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外界,如个人的前途及职业需求、家长的期望等,认为学习是一件不得不做甚至被逼着做的事情的学生占相当大一部分。自主确定学习目标是学生在教学目标范围内,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学习任务,不脱离学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医学生面对琳琅满目的医学教材,有时感到无所适从、无处下手。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而外界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学生放弃了自主学习。在小规模的学生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必要性,但由于不能有效确定学习内容,或者在确定了学习方向后中途感觉效果不佳,没有很好地实施自主学习。医学生自主确定学习内容,首先要明确学习任务、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根据自身认知水平和实际条件,结合可利用的外部资源,制定学习内容。其次,在自己的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驱动下确定学习任务,在适当条件下,使外驱力内驱化。高校教师应注意对医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新课的开设阶段,明确介绍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适时引导医学生对医学专业重要性的认识,使其意识到所学知识对未来前途的意义,激发内在学习动机(持久内驱力)。高等学校亦应激发医学生学习动力,使外部压力能够转化为内部动力。从外部社会环境入手,对就业市场的需求作出及时敏锐的反应,并将就业需求信息反馈至师生,让学生了解到专业知识的价值及自身知识体系的不足。

2.2自主确定学习计划。

高等教育特点之一就是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比较充裕,大学生需自行掌控自己的学业,课堂结束不是学习活动的终点,而是起点。医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面广泛,有宏观的与微观的,有生理的和病理的,亦有不断更新的。因此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对医学生尤为重要。自主学习计划的执行需要端正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学习兴趣。通过问卷调查,相当一部分的医学生对医学的兴趣并不大,而是诸如“不挂科”、“个人的前途”、“他人的肯定”等外在因素强迫自己不得不学习,甚至一部分医学生对医学不感兴趣,学医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期望”。还有一部分医学生制定自主学习计划后,刚开始斗志昂扬,一段时间后开始感到迷茫。另外,一些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是有计划的,但是在执行起来缺乏自制力,经不起网络游戏等诱惑。医学生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要与自身的特点相匹配。首先要结合自己的学习习惯,还应考虑到自己的学习条件、学习环境等因素。其二,学生的自主学习计划应遵循课程教学规划,制定与教师教学进度相协调的学习计划。在时间上,不能与教学时间相冲突,要有一定的弹性和可控性。再次,制定目标明确的学习计划应具有针对性,将总的目标细分为一个个子目标,计划的完成度容易检查,最好可以量化。制定的学习计划既要保持一定的难度,又是可以通过努力达成的目标。教师应在课程伊始发布教学大纲,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自主学习计划,评估计划可行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摆在重要位置上,并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制定学习计划,适度督促学生完成学习计划。高校应该为学生执行自主学习计划提供有利条件,如开放自习室、增加图书资源、开放电子资源等。

2.3自主调控与评估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要求学习主体自主调控学习策略以及评估学习效果。学习策略一般指的是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调控,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自我评估是指学生能动地对自身的自主学习进行回顾、总结与评价。当一个学习任务结束后,学生根据完成学习目标的情况和学习效果等,通过思考与评价,可进一步适时调整学习计划,优化自主学习策略,有利于自主学习水平的提高。通过问卷调查,医学生普遍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自己课后在教室或图书馆学习,自我调整及自我评估的意识薄弱。再者,面对繁杂、层次多样的医学知识,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还有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并不顺利,遇到困难,不是想方设法去克服,而是回避甚至放弃。在自主学习效果评价方面,缺乏意识,亦缺乏有效方法。医学生应结合课程特点以及自身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自由学习时间加以科学管理,保障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效率。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改掉不良习惯,减少外界干扰,培养自己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医学生完成一个学习目标,针对学习效果,及时总结及调控学习方法。其次,医学生应该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自我效能感。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调整自主学习策略,适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学习进步予以反馈及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归因。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已使人们跨入学习型社会,“学会学习”已逐渐取代了“学习什么”,“终身学习”成为人类与时代发展的需求。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合理选择学习内容、科学制定学习计划、调控学习策略以及评估学习效果的过程。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肩负守卫人类身体健康的使命,而医学内容博大精深且不断发展更新,在大学学习的内容远远不能应付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因此,医学生自主学习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卫生事业的要求。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通过访谈与调查的方法,阐述医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并分析其对策,为医学教学改革寻找有益思路。

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篇十二

在当今教育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的时代背景之下,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也随之增大,这就要求教育心理学的服务范围和应用范围有所扩大,能够更多地应用于儿童课堂之外和学校之外的日常生活,发展“亲民”的教育心理学。

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能够助于理解和总结教与学双方的心理活动及互动规律,推动教育者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和受教育者更好地进行学习活动。儿童期是指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时期,是人接受教育塑造自身的关键时期。随着时代潮流不断变化发展,教育心理学不仅应该关注在儿童的课堂教学、学校教学的应用,也应关注其在儿童“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学情境下的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其研究重点在于将心理学的知识体系及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之中,包括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上的各项困难和挑战。

教育心理学中应用较广的.几大主要理论包括:信息加工理论(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分析了信息从外部输入大脑,经过加工阶段,到产生外显反应时所经历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人是通过认知表征的过程来获得知识、实现学习的。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的理解只能有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学习也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社会学习理论(学习有两种途径:一种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的过程即间接经验的学习,强调观察学习)、人本主义理论(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未来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教育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围绕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这就在理论上使得它的大部分应用与课堂和学校有关,而事实上也是如此。目前在我国教育心理学更多地只是服务于学校和课堂,并且应用者多为教育工作者,这种单一的服务范围局限了教育心理学应用的广泛性。

教育是全社会的和终身化的,是全人类的,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随着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等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的服务对象应扩大至全社会以及各个年龄阶段。与儿童相关的教育心理学更是应该渗透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全面地发掘儿童发展潜力,促进儿童心理、品德、智力和思维能力、身体素质等全方面的发展。

导致教育心理学与实际生活难以很好地结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我国教育心理学产生较晚,较多参考西方架构,相关研究比较注重理论,在实践方面的注意力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总体不高,对于教育心理学的日常应用意识不高,普通民众对于教育心理学了解程度低,对儿童的教育更依赖于学校与经验,这也导致儿童自身对于应用学习策略的意识不高。

3.1对教育工作者而言。

儿童的智力发展较快,求知欲旺盛,性格可塑性大。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课堂以外的地方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课下生活有更多的关注,这有利于:促进教师更好地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将课堂与课下良好地结合起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效果具有延续性和系统性;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关注学生的心理和个性发展,及时发现问题和舒缓压力。

3.2对学生而言。

儿童的记忆力从无意记忆转向有意记忆,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儿童时期的学习多以培养思维能力、语言语感和掌握基本常识为主,懂得一些简单的教育心理学相关内容如学习策略能够将学习过程清晰化、更易于评价,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也利于其更好地把握课余活动与学校活动之间的关系。

3.3对于其他相关人员和社会而言。

儿童的情绪直接而外露,性格可塑性很大,抚养者和社会掌握部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发展的身心特点,减少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迷茫与失误,正确发挥社会和家庭的教育作用,同时能够配合好学校教育,减少矛盾与冲突。

(1)提高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意识,普及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要建立我国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范式,使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有自己的独特和稳定的内容,并且研究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和学校学习活动,同时提出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法。

抚养者和其他社会人员文化素质等水平不一,要选择合适易懂具体的教育心理学相关内容,对非教育工作者进行宣传,使之掌握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应用。

(2)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相关理论和实际技能的培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理念,不固守传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儿童时期人的感知觉敏锐性显著提高,但是注意力不够稳定,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方法,提高其心理暗示的手段,重视眼神、表情、肢体语言等对儿童的影响。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桑标.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王滔.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透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8(1).

[4]杨延昌.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篇十三

教育心理学目前在教学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将介绍教育心理学在技校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具体主要表现在完善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和加强各层次运用这三个方面。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的,将理论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检验是进步的方式,将教育心理学运用在技校的教学当中,因为技校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教师有不同的经验和方法,再加上各种学科的复杂特性,为教育心理学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与具体情况不断结合,教育心理学研究系统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1]。这些不断加以完善的理论指导,更加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让它在实践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促成了良性循环。

技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首先培养学生的基本品质,使其成为一个优秀的公民,其次在学业上要有学有所长,成为专业技术过硬的技术工人。为了能够达成这一目标,对学校的教师在教育心理学上的掌握和整个学校的管理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将教育心理学运用到技校的教学过程当中就逐步帮助学校达成了该目标[2]。技校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停留在书本的理论层面上,必须逐步在实践操作中理解并提高。目前在技校中开展实训课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在实训课程中严格遵守教育心理学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如,保证自我体验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等。在实训课程中具体体现为,虽然教师在课程中起到指导的作用,但是课程当中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计方案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分析和论证,在这个过程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更快更好。

教育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真正从心底认为所有的内容是有意义的,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课堂效率[3]。在技校的教学过程中,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但是教师不再仅仅按照传统的方式照本宣科,而是首先向学生说明这节课的意义,以后哪些工作会用到,是哪些重要工作内容的基础知识,学生不再为了考试而学,逐渐明白自己为了将来的工作应该进行学习,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提升了,教学水平也提高了,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掌握了重点和难点,能够更加轻松地做到有侧重点的学习。

为了使学生能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格公民,技校在注重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教育心理学中,要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丰富德育教师的教学技巧。在这个过程中仍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在教授专业课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传授德育课程,将两者不断结合,使内容不因空乏而无趣,使学生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能想起教师的具体要求,这对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有较强的技术水平,才能成为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

(四)教师素质。

教师是与学生接触非常频繁的人,教师的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造成影响,因此非常重要。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的管理系统,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让学生看见榜样的力量,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在技校教学当中各个层次都有具体的指导意见,而职业培训作为学校和社会的重要衔接之一,也受到了重视。在职业培训的过程中,在学生刚入学时,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如果学校有一定的条件应当组织学生去真正的企业上岗实习,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会更加领悟理论和指导的意义;在学校也可以开展职业培训的讲座,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听取真正的企业人讲述工作过程中的规整制度,为学生进入岗位提前做好准备[4]。

在技校中开展英语教学一直是基础课程的重点之一,将教育心理学切合实际地应用到英语教学当中,注重英语教学与所学专业的密切性,不同专业之间的英语教材可以进行改动,使其更加适合本专业的学习,这样的英语教学有更强的目的性,也有更大的意义,教师在教学当中也要和未来职业联系起来,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看见所学知识在将来工作当中的用处,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在技校教学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完善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系统、深化了教育改革和在各个层次中取得了效果这三个主要方面,为技校的教学工作提高了质量和效率,应当继续深化应用,不断完善和推进。

[1]张锦伟,张华。技工院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6:16.

[2]晏莉,张锦伟。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和对策[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6:10.

[3]张生弟。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指导[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6:18.

[4]张薇。打造学生积极心态提升教学活动质量:积极心理引领课堂教学活动的探析[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6: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