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尊老爱幼的古代故事(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9:07:08 页码:8
最新尊老爱幼的古代故事(通用14篇)
2023-11-24 09:07:08    小编:ZTFB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保障。列举具体的事例和数据,增加总结的可信度和说服力。通过阅读范文,你可以对总结写作的结构和风格有更深入的了解。

尊老爱幼的古代故事篇一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百善孝为先。春秋时期,孔子最有名的弟子子路,小的时候,由于父母体弱多病,家里很穷。有一次,父母想吃米饭,可家里一粒米也没有,怎么办?小小的子路,于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的山路,从亲戚家里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他是个孝顺的孩子。

尊老爱幼的古代故事篇二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黄香,东汉人,少年时就善于写文章,当时的人称颂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但黄香最难能可贵的,还是他很小就知道孝敬父亲。

黄香9岁时母亲去世了。他十分悲伤,就把对母亲的思念和爱全部倾注到父亲身上。

冬夜,天气寒冷。黄香就先钻到父亲的被窝里,躺一会儿才回到自己的床上睡觉。

夏天夜里很热,黄香就手执蒲扇,对着父亲枕席使劲扇着。

黄香长大后,朝廷觉得他是个人才,让他担任魏郡太守。有一年,魏郡遭受特大水灾,百姓苦不堪言。黄香拿出自己的钱财赈济灾民,百姓没有不感动的。

尊老爱幼是人类敬重自己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儿童时代,每个人也都有老的一天。一代代人由小孩到老人,不管是处于盛唐还是当今社会,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尊老爱幼的古代故事篇三

从古到今,有很多关于。

感恩。

的故事,那么古代的感恩故事都有哪些呢?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感恩古代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

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

读书。

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前者讲春秋时期一个士大夫在其父死后,没有将其父的爱妾陪葬,而是令其自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在该士大夫一敌人的一次战争中,将战场地上野草缠成乱结,导致恩人的敌手因脚步被袢而被擒报答了对方的恩情;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明朝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舜有个弟弟叫象,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后人有诗赞曰: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县,有个姓陈名侃字君和的人,因事亲至孝,名遍四方。他奉侍双亲,温顺孝敬,从来不让父母心中有忧虑之念。偶遇父母有病,则衣不解带,日夜陪床服侍,亲自做汤熬药。二老逝去后,陈侃悲痛欲绝,真正做到了“事生尽力,事死尽思”的圣人垂训。他的孝行被整个家族引为典范。所以后代子孙人人效法,尊老爱幼,兄弟。

团结。

夫妇和睦妯娌相亲。以后陈氏家族五代同堂传为佳话.宋皇树坊旌表赐额曰:“孝门陈君”百姓则称其为“陈孝门”。后人有诗赞曰;至孝事亲世颂扬子孙代代仰遗芳;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动枫宸诏表彰。

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

勤奋。

时间。

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诗云:父母育恩深似渊,不尤被鬻孝犹虔。弟兄争奉酒甘旨,纯孝妯娌浑归贤。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后人赞曰;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因此世人有诗颂曰:一片奉心如石坚,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动恕宽母,纯孝并齐闵子骞。.

2

页,当前第。

1

1

2

尊老爱幼的古代故事篇四

有一次,一位老奶奶去坐公交车,上了车后,一直没有人给她让座。售票员看不下去了,她说:'尊老爱幼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啊,大家要把它传承下去。那为什么没有人给老太太让座呢?”大家听了售票员的话,羞愧得低下了头,纷纷抢着要给老奶奶让座。唯独有一个打扮时髦的年轻妇女说:'为什么要给她让?她算什么呀?切!”一会儿,售票员就跟年轻妇女吵了起来。一个男人拉住了她们,说不让她坐公交车了,因为她不互相谦让。说着把年轻妇女推下了车。车开动了,不时还传来了笑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尊老爱幼的古代故事篇五

黄香,东汉人,少年时就善于写文章,当时的人称颂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但黄香最难能可贵的,还是他很小就知道孝敬父亲。

黄香9岁时母亲去世了。他十分悲伤,就把对母亲的思念和爱全部倾注到父亲身上。

冬夜,天气寒冷。黄香就先钻到父亲的被窝里,躺一会儿才回到自己的床上睡觉。

夏天夜里很热,黄香就手执蒲扇,对着父亲枕席使劲扇着。

黄香长大后,朝廷觉得他是个人才,让他担任魏郡太守。有一年,魏郡遭受特大水灾,百姓苦不堪言。黄香拿出自己的钱财赈济灾民,百姓没有不感动的。

尊老爱幼是人类敬重自己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儿童时代,每个人也都有老的一天。一代代人由小孩到老人,不管是处于盛唐还是当今社会,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尊老爱幼的古代故事篇六

对于家住万州区王牌路的张静韬来说,自家的家风家形成于母亲无时无刻的叮咛教诲中。二十多年来,对母亲的谆谆教诲,张静韬不仅牢牢记在心上也体现在实际行动上。

勤俭节约成习惯。

近日,记者来到张静韬的家中,她正系着围裙一手拿着锅铲,一手往锅里放调味盐,在厨房做晚饭。“中午朋友请客吃饭,一盘辣子鸡丁动都没动,想着就这么扔了怪可惜的,我便打包回来。”张静韬说,小时候因挑食与母亲陈香发生过矛盾,是母亲的耐心教导,自己才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张静韬读小学的时候,只有她和母亲两个人一起生活。那时候,母亲十分的辛苦,不仅要照料她的衣食住行还要赚钱供她上学读书,在生活上更是十分的节俭。那时的张静韬还小,常常挑食,这不吃那不吃。一次饭桌上,张静韬说没自己喜欢吃的菜,吵闹着不吃,饭碗在她与母亲推攮中打翻在地上。“情急之下,母亲打了我一下,我一下子便哭了出来,然而身边的母亲也跟着哭了起来。”

“那天晚上,母亲来到我身边说不应该打我,但是也告诉了我生活的不容易,给我讲了她自己小时候的吃不起米饭,只能喝稀米汤,让我要懂得勤俭节约。”张静韬说,从那以后,自己便懂事了,饭菜总是会吃得精光。

好家风让家更温馨。

“我有两个弟弟,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我们却比亲姐弟还要亲,这全都要归功于母亲平时教育有方。”张静韬说,几年前母亲陈香与现在的爸爸结婚了,自己也多了两个比自己小十多岁的弟弟。别看现在他们这么懂事听话,以前可比较调皮也不是很懂事。

生活中,姐弟、弟兄之间也会发生矛盾,陈香不会先入为主地判定是谁的对错,通常会让孩子们各自陈述发生争执的原因,再让他们互相道歉,对不在理的一方进行特别教育。“母亲常常说,当哥哥姐姐的要谦让弟弟,即使弟弟做得不对的地方也要懂得忍让,家人朋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团结友爱。”张静韬说。

在张静韬看来,母亲是这个家家风的传承者,教会后辈“礼仪和孝道”,以后自己也会将这些好的家风传递给下一代。

尊老爱幼的古代故事篇七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

母亲。

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有诗颂曰: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

生活。

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有诗颂曰: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元代,有个叫孙抑的人,家住山西洪洞县。武宗年间,考上了进士,官为刑部郎中。但因对朝廷不满,所以辞去官,回去尽力孝奉父母。这时家乡兵荒马乱,强盗四起,就想带双亲往南阳逃避。途中遇贼兵拦路。因势单力弱,很难保护二亲,于是就毅然决定先护送母亲脱险。父亲在后面被擒。孙抑誓死要救出父亲,安顿好母亲后,不顾艰难险阻,只身进入土匪巢中,但终因寡不敌众,反被捉拿。孙抑涕泣哀求,释放他的父亲。匪首看他是个孝子,很受感动,于是就把他的父亲释放了。有诗赞曰:文人遇贼似临渊,求释老亲泣涕连。贼感孝诚遂许放,全家安返乐团圆。

公元前220xx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赛用芦花絮。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有诗赞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2

页,当前第。

2

1

2

尊老爱幼的古代故事篇八

译文:慈爱的母亲用手中的丝线,为游子缝制身上的衣服。游子通常是指远走他乡的孩子,不管年龄大小,儿女在母亲的眼中永远都是孩子。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3.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赏析: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渤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揉揉胳膊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渤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揉揉胳膊的一类。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译文:谁能说像萱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5.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近代)鲁迅《答客诮》。

赏析:这首诗,不仅是鲁迅回答别人对他爱孩子的讥讽,表现他对孩子深厚的感情,而且应该看做鲁迅对革命后代的殷切期望。“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正是希望革命后代也能如自己那样勇猛,那样“兴风狂啸”,像一只小老虎。

译文: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意思是,年轻人知道敬老,都来代劳了。

7.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战国)孔子《孝经•三才》。

译文: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尽孝是为人子女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判断一个人本性善恶的最基本一个品行。

8.子孝父心宽。——(明朝)冯梦龙《名贤集》。

译文:儿子孝顺,老爸才能心宽。

译文:陈遗极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底的焦饭。陈遗担任主簿时,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次煮饭,就把锅底的焦饭(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到家里,就带给母亲。

译文: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尊老爱幼的古代故事篇九

周集实验学校田银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家在一个三世同堂、有着传统意识的家庭,在每个家庭成员的努力下,我们拥有了美满幸福的生活环境。

地收起来,等到问道她时却一口否定,越是在上班着急时找不到东西越生气,时间长了我也就习惯了,换一种心态就不生气了。作为人妻、人母和人媳,我尽心尽力的做好一切,照顾好孩子和老人,特别是现在病中的婆婆,我更是关心有加,体贴丈夫。从不因为工作紧张而有丝毫怠慢,经常给婆婆买吃的,婆婆记在心里,笑在脸上,夸在嘴上,我还经常劝婆婆要想开点,多想点福,婆婆很感动。

我们孝敬老人的行为在亲戚、朋友、同事、邻居中受到好评,我们感到无怨无悔。

尊老爱幼的古代故事篇十

香九龄,能温席。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早故,黄香跟他的父亲相依为命。家里很穷,根本用不起铺褥。黄香对父亲十分的孝顺。怎样孝顺呢?炎炎夏日,他怕父亲睡不着,那时候又没空调,所以,他就用扇子把父亲睡的席子和枕头给扇凉快了,伺候父亲安寝。在寒冬腊月,天寒地冻,黄香就自我先睡下,用自我的体温去温暖席子,温暖枕头,让父亲能够安寝。所以,这个故事又叫"黄香扇枕",也就是黄香这个孩子把枕头给扇凉快了。另外也叫"黄香温席",黄香把席子给弄暖和了。

这个故事被《二十四孝》所记载的,黄香被称为天下至孝之人。所以传统中国老百姓之所以明白黄香,乃是因为他是个大孝子。

尊老爱幼的古代故事篇十一

巧借短小精悍而又耐人深思寻味的寓言故事,给那些人生阅历不甚丰厚,尤其是懵懂的小学生们以某种启迪,可谓寓言故事的魅力所在。关于中国古代的成语寓言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国古代成语寓言故事大全篇,希望对你们有用!

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和爱国英雄。他坚决主张抗金,反对求和,遭到了朝廷权奸的排挤,最终被罢官。经过长期隐退后,朝廷又重新起用他,任命他为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与同住绍兴的爱国诗人陆游结成了好朋友。

不久,宋宁宗赵扩召辛弃疾到京城临安,让他谈谈对北伐抗金的意见和对策。陆游听到这个消息,为辛弃疾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而感到很高兴,挥笔写了首长诗相送好朋友。诗中写道: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意思是说:辛弃疾现在只做个浙东安抚使实在是大材小用,让人感到十分叹息。

大材小用这个成语由此而来,原意是指大的材料用在小处,使用不当,浪费材料;后也用以比喻用人不当,浪费人才,也作大器小用。

秦朝末年,继陈胜、吴广揭杆而起以后,不少英雄豪杰和诸侯也都纷纷起兵抗秦。其中势力最大的要算刘邦和项羽领导的两支队伍。陈胜、吴广死后,原来六国的一些贵族各抢各的地盘,秦将章邯、李由等则趁机打击起义军,予以各个击破,这时,项羽的叔父项梁召开了会议,让大伙推选一位楚王,以便统一领导抗秦的力量。找来找去,找到了楚怀王的一个13岁的孙子,于秦二世二年(公元208年),立为楚王,也称为楚怀王。当时,包括项羽、刘邦在内,各路反秦军队的将领在表面上服从楚王的领导,楚王也和大家约好,谁先进秦都咸阳谁就为王。后来,刘邦先进了咸阳,项羽对此不甘心,想借楚王的命令改变原来的盟约,谁知一请示楚王,得到的回答是“照前约,谁先进关谁做王。”项羽一听火了,就夺了楚王的实权,尊他为义帝。后来,干脆指使人把楚王杀了。

不久,刘邦兴兵攻打项羽。当时,有一个被人称为董公的三老(县或乡中管理教化的老年人)对刘邦说,打项羽得找个名目,并给刘邦出主意说,可借义帝被杀这件事做点文章。刘邦一听有道理,于是就大举为义帝发丧,并且派人告诉各路诸侯说:“义帝是大家立的,现在项羽指使人谋杀了义帝,真是大逆不道,我愿意和你们一道去征伐杀害义帝的人。”

在以上这个故事中,“大逆不道”这句成语是指严重违背某种封建道德。后来,人们常用这句成语比喻专制者对起来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尊老爱幼的古代故事篇十二

1959年毛泽东同志回韶山,曾专门邀请亲友中的老人来吃饭。他给老人们敬酒,老人们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主席立即回答说:“敬老尊贤,应当应当。”

19,毛泽东的母亲患腮腺炎。在长沙读书的毛泽东得此消息急忙往家赶,想接母亲支省城治病。可是因并发其他病症,毛文氏--文其美还是离开了人世。毛泽东万分悲痛,用泪和墨写下了《祭母文》和两幅灵联。一联是:“疾草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另一联是:“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从这两幅联中,看到毛泽东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受,表达了他对母亲的孝敬之情。

那是1962年的春天,

陈毅随总理出访回到四川,

途经成都去看望80岁的母亲,

正逢刚把失禁后的尿裤换。

陈毅拿起尿裤:

“小时候,您给我洗了无数次尿裤,

今天就让我也给您老洗一件”。

洗啊洗,

洗得春花把头点:

外交部长洗尿裤,

传统美德传千年。

尊老爱幼的古代故事篇十三

高校本科毕业生需要撰写毕业论文,但是等到四年级才着手教学生写毕业论文的方法似乎过迟。中文系的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程序不同于理科生,他们得熟练地运用各种方法搜集充分的资料并加以运用才能写出一定质量的论文。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以至于许多学生面对毕业论文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指导教师得从零教起,费时费力,效果却不好。因此,建议在平时的古代文学课及相关课程讲授中就渗透毕业论文写作技巧,并予以训练。

开始上古代文学课时,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古代文学研究观,使他们明确正确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就明确了这一观点。他说:“把文学当成文学来研究,文学史著作应立足于文学本位,重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文学史研究有几个层面,最外围的是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等。第三个层面是文学作品,这才是文学史的核心。”[1]这虽说的是文学史的研究,对于古代文学其他方面的研究亦是如此。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作家作品,这是文学的核心内容。其中,作家的生平思想,生活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就是史的内容。看来文学研究的第一个方法是文史结合。

第二个方法是文学与文论相结合,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文学的发展史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共同推进的历史。由此看来,文学研究就注定了不能离开文学理论的命运。古代文学的研究尤是如此,古代的文学批评者生活的年代比较接近于创作者的年代,在思想与文化素养上也相近,因此其批评也比较接近作家作品原始风貌,值得借鉴。

第三个方法是文学与文献的结合。这主要表现在检索文献资料方面,这是搜集资料的基本功。因此,古代文献课也肩负着教授学生辨别、检索、搜集文献资料的任务,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文献上的基础。

如在讲析曹操的作品时,教师就可以贯穿文学研究中文本为本位原则,文学与历史、文献、文论相结合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研究作品,论证作家风貌、作品风格。

首先,运用文献检索法查阅曹操作品集,挑选代表作反复研读,感受作品的题材内容与基本风格。如其代表作《短歌行》,应该围绕曹操诗歌的古直悲凉来分析它。古直:古朴直接。这表现四个方面:一是体裁为乐府诗,音乐古朴;二是语言形式为四言诗;三是抒发感情直接;四是比兴手法明显。悲凉:本诗抒发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与渴望贤才的焦灼,因此有悲凉感。

其次,查阅古代文论资料进一步感受曹操作品的艺术风格。

再次,查阅曹操的生平资料,联系曹操生活的时代、曹操的生平思想,深入理解曹操诗歌古直悲凉的基本内涵。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曹操政治家的身份使得他有关注民生的天然情怀,因此他的诗多写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民生的苦难、自己渴慕人才及自己的雄心壮志。曹操本人不喜浮华,语言多不修饰,喜用四言、乐府体,因此显得古直。由此可见,在曹操作品的分析中,通过文献检索法,检索与曹操有关的所有资料,在研究其文学作品的时候,通过文学与文论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明确曹操诗歌的基本特点,之后又通过文史结合的方法,联系曹操的生平思想、时代文学思潮深入理解曹操诗歌特点的内涵与成因。

最后,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进行比较。如曹操与曹丕、曹植的比较能进一步凸显他的诗歌特色。以曹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都有共同点:文学风格都有慷慨悲凉的时代特征。但是也有不同: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有英雄气;曹丕的诗偏娟婉约,有文人气;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有才子气。这与他们的作品内容、生平思想密不可分。

(二)古代文献课上的训练。

如上所述,撰写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搜集文献资料是不可缺少的步骤,其中有电子文献的搜索,也有纸质文献的搜索。古代文献教师在讲述文献课时,有理论讲述,也有课堂实践。

比如教师以“欧阳修的词”为题进行课堂练习,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图书馆,查阅馆藏目录,指导学生写欧阳修的词的版本源流,辨别欧阳修词集的最佳版本,为撰写欧阳修词准备了最核心、最基本的研究资料。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查阅作者生平资料与有关文集,指导学生写交游考,为理解作者的思想与部分作品内涵打下基础。

如上所说,除了纸质文献还有电子文献,指导学生查阅电子文献也是必要的。

(三)古代文论课上的训练。

设情体位:是指根据所表现的情志来安排确定通篇的体制。酌事取类:指根据所要体现的事物来选取有关的材料。撮辞举要:运用精要的语言树立文骨。“三准”确定后,再敷设文采,运用骈偶、比喻、夸张等手段做文章。

在古代文论的讲析中可以以毕业论文为例。如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柳宗元的贬谪诗》,根据设情体位的原则,引导学生根据文章题目判断文章所要体现的内容,并得出其体制是学术论文,明白学术论文的特点。其次就是酌事取类,启发学生根据题目,用讨论的方法搜集有关的资料,得出结论搜集的有关资料,包括柳宗元诗的研究现状、柳宗元的贬谪诗、柳宗元的'生平资料、柳宗元诗歌的古今文论评价、柳宗元风格相近的诗人诗歌资料等。最后就是措辞举要,明确使学生知道措辞举要就是列提纲。

通过这个例子的讲解,学生不但理解了什么是“三准”,还初步理解了毕业论文的体制特点、资料搜集的方法、列提纲与运用材料佐证论点的方法,对于毕业论文写作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课后学期论文的撰写。

课堂教学有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的特点,这同样可以运用到论文中。论文也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如果把这个难点集中到四年级解决,无形之中增加了论文的写作难度。因此,建议在毕业论文写作之前,撰写学期论文。其方式是按照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进程,学期末布置需要撰写的学期论文。

第一学期学生刚刚接触古代文学,能力有限,可以布置单篇篇目,让学生围绕有关作家的作品、某类文学体裁或某个作品集的特点分析作品,进行鉴赏。如以《山鬼》为例,分析屈原《九歌》的艺术特色。这类题目一般是就篇章而谈篇章,不涉及其他资料的引用与论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篇章分析能力。

第二学期仍然是单篇篇目分析的练习,只不过在原有的基础上让学生搜集有关该篇目的评析、论证资料,并学会在分析单篇篇目时,综合利用这些材料并对之加以简单的评价。如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为例,分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要求学生在分析单篇的基础上,搜集关于该篇的所有资料,甄别之后,并加以利用以论证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第三学期就是命题论文。这种命题论文一般给出明确的角度,让学生围绕命题,搜集与命题有关的所有资料,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地论证论文观点。如“论欧阳修对南唐词的接受”,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南唐词风的资料、欧阳修学习南唐词风的资料、接受美学资料等,使学生能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地论证文章观点。

第四学期就是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自选角度进行论文论证。这时只需要提醒学生关注研究现状,进行分类总结,寻找薄弱环节进行论证即可。这样经过两学年的古代文学的学习及期末学期论文的写作,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论文写作的要点与方法,进入四年级,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对高校学生四年学习能力的总检测。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逐年点滴培养起来的。在古代文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渗透毕业论文的做法符合这一规律,其目的也在于逐渐培养这种能力。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尊老爱幼的古代故事篇十四

1.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2.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4.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7.我们有谁看到从别人处所受的恩惠有比子女从父母处所受的恩惠更多呢?——色诺芬。

8.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瓦普察洛夫。

9.尊重他人的有责任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詹姆斯·多伯森。

10.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贺拉斯。

11.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12.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14.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苏联)高尔基。

15.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17.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18.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19.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20.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