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猴子过河童话简短 故事猴子过河(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3 18:41:22 页码:9
猴子过河童话简短 故事猴子过河(二篇)
2022-12-23 18:41:22    小编:ZT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猴子过河童话简短一

我和爸爸妈妈进了猴子公园。那儿很大,绿树成荫,茂密的枝叶中窜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猴子,它们都活蹦乱跳。

我们随着人群走着。突然,一棵大树上窜出几只小猴,好像很欢迎我们似的四处张望。前面有一个长长的地下通道,大约有一公里吧。走进通道我就猜测着对面是什么?

我想:对面有可能是一个猴岛。猴子活蹦乱跳在树上,很友好的样子。走出通道,啊!是一片树林。

我们开始上山了。山上有许多小猴子。哦!我终于明白它们在张望什么了,原来是人们手中的吃的。

我正在前面走着,突然一只猴子抢走了我手中的饮料。

于是我大叫道:“爸爸!我的饮料!”

爸爸却说:“没关系,只是一瓶饮料。”

我依依不舍地看着那只猴子回到树上,我的眼睛一直看着它。它用力想咬开瓶子,可怎么也咬不开。我心中的怒气顿时烟消云散了,反倒很开心。那只猴子把包装都撕破了也没打开饮料瓶。它很气恼地,脸涨得更红了,看起来像一个快爆炸的气球,很可怕。最终,它把饮料瓶往草丛一扔,又去找吃的了。我想:“这只猴子真坏啊!”

吃完午饭,我还看见一只母猴背着小猴来抢吃的。那只母猴不敢太用力,怕小猴从背上落下来,就向比较近的人群抢吃的。可它还很讲营养,还不吃薯条这些零食呢!它用手抢,扯了很多吃的喂给小猴。我们边走边看,最后猴子把我们送出了公园。

出了公园,我心中暗想:猴子为什么会有不好的行为,要“抢”,给人们带来很多不便呢?

猴子过河童话简短二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 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习二、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