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元宵节来历及风俗简介怎么写(汇总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4:14:00 页码:10
2023年元宵节来历及风俗简介怎么写(汇总18篇)
2023-11-18 04:14:00    小编:ZTFB

教育是指教育目的明确,以过程性和系统化方式实现的一种社会活动。找准总结的重点和关键,避免过于笼统或局限。通过以下总结范文的阅读,相信大家会对总结的写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元宵节来历及风俗简介怎么写篇一

元宵节由来已久,现在一般认为是起源于汉朝。汉代皇帝信奉佛教,佛教有在正月十五点灯观舍利子祈福的习惯,换地推崇佛教,就命令从宫廷到民间在这一日都点灯。这就逐渐形成了元宵节的雏形。后来汉武帝将祭祀“太一”的活动也定在了这一天,有了祭祀神灵的活动加持,元宵节开始被人们重视。

元宵节作为一个节日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成长扩展。形成于汉代,在唐代时因为国力强盛,不论京城还是城镇都流行挂灯,满城火树银花是唐朝人最喜欢的繁花盛景。元宵节作为灯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宋朝的元宵节已经发展成最热闹的狂欢节,彩灯无数,烟花如星雨。

元宵节作为新年的延续,是过年庆祝活动的最后一个高潮,观灯、吃元宵、放烟花、舞狮子等,大家庆祝大地回春,也是预先庆祝一年风调雨顺。

元宵节来历及风俗简介怎么写篇二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 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放焰火

1.吃汤圆 汤圆或糖圆象征合家欢乐喜庆团圆。

2.耍龙灯 中华民族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3.猜灯谜 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4.踩高跷 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5.舞狮子 舞狮子助兴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元宵节来历及风俗简介怎么写篇三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 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放焰火

元宵节的来历: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十大风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

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3.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4.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5.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6.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7.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

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8.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元宵节来历及风俗简介怎么写篇四

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节的来历传说二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元宵节来的历传说三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第1 / 3自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大部分地方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还有擂鼓、舞龙、舞狮等活动,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吃元宵

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天上一轮圆月朗照,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与自然天象有极微妙的对应关系。“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表达了人们全家团圆幸福的心情。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 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放焰火

元宵节来历及风俗简介怎么写篇五

元宵节当天吃汤圆,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汤圆又名元宵,每到元宵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欢天喜地的忙着制作元宵来庆祝节日。虽然现在很少有人亲手制作汤圆了,但是元宵佳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汤圆还是十分温馨美好的庆祝元宵节的方式。

2、放烟花。

从古至今,燃放烟花一直是我国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庆祝节日的助兴活动。当烟花被点燃后,飞向天空绽放开来的那一刻,虽然这份美丽只有一刹那,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美好记忆。赏烟花也是元宵节到来时,人们非常喜欢的一项传统习俗。

3、舞狮子。

在有些地方,每到元宵节来临的时候,人们喜欢通过举办舞狮子舞龙等活动来庆祝元宵节,因此舞狮子也是元宵节期间的传统习俗。

4、赏花灯猜灯谜。

每到元宵节,很多地方都会举行庙会,庙会上总是会有各种各样座绚丽璀璨的花灯,也会有很多有趣的猜灯谜活动,赏花灯猜灯谜从古至今都是元宵节格外重要的传统习俗。

1、忌丢失财物。

在中国的一些传统观念里认为,如果在小正月这天丢失了财物,可能会影响一整年的财运,因此建议大家在元宵节出门时,一定要保管好自己的财物和贵重物品哦。

2、忌洗头发剪头发。

在老一辈的旧思想里认为,正月十五这一天是不宜剪头发和洗头发的,为什么呢?

据说人们认为剪头发的“发”和发财的“发”是同一个字,如果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剪头发可能会剪掉一整年的财运,如果在这一天洗头发,可能就会将自己的财运给洗掉了。

3、忌空米缸。

由于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具有喜庆吉祥的寓意,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开始之前,将家里的米缸装的满满的,这样预示着一整年都不会断粮。

因为在古代时,很多人都生活的非常艰辛,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在元宵节开始之前将家里的米缸装满,其实是寄予了人们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吃饱穿暖衣食无忧的美好愿望。

4、忌借钱给别人。

每当到了正月十五的时候,很多老人都会说这一天一定不要借钱给别人,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借钱给别人,会同时将自己的财运借出去了。

因此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不管是关系多么亲近的亲朋好友,建议大家尽量避免在这一天借钱给别人。

5、忌穿破衣服。

正月十五这一天最好不要穿破衣服,也尽量避免将衣服弄破。

因为相传正月十五是天官大帝的生日,如果在这一天穿破旧的衣服,会破坏了喜庆的节日氛围。如果因此惹怒了天官大帝,可能会破坏了一整年的好运势。

元宵节来历及风俗简介怎么写篇六

1、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

2、元宵汤圆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糯米味甘、性温,吃后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虽然已过,但天气乍暖还寒,寒冷天最容易亏损的就是胃气。

3、古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用糯米材料制作汤圆,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圆容易下锅不会散开,还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4、元宵时吃糯米汤圆,温暖脾胃,人气息就会变得相当顺畅,以致周身发热,起到御寒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寒者。

5、此外,糯米还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烟酸等丰富营养,可以说糯米汤圆正是温补强壮的食品。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灯节、元夕。

元宵节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古代把这一天叫“上元节”,“宵”是夜晚的意思,于是就有了“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惯。民间俗语说:“三十儿的火,十五的灯”“正月十五闹元宵”因此,元宵节又叫“灯节”。

元宵节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这个节日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元宵节赏灯开始于1900多年前的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他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从此元宵节就有了赏灯活动。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据记载有的灯轮高20丈,上面挂着5万盏灯。唐代赏灯活动要进行3天。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

自古至今,每到元宵节的晚上,人们就纷纷走上街头赏灯、猜灯谜、放焰火、放鞭炮,尽情欢乐。街上的彩灯多极了,有宫灯、走马灯、花卉灯、飞禽走兽灯、历史人物灯、神话故事灯……彩灯群集,争奇斗艳,非常好看,近年来东北等寒冷地区出现了一种冰灯,每逢元宵节都要举行冰制作比赛。

元宵节,中国很多地方有耍龙灯的习俗。龙灯又叫龙舞,是中辚传统的民间舞蹈。玩耍时,许多人手举一条纸龙或布龙,在锣鼓乐曲中集体起舞。在这欢乐的夜晚,民间还常常有耍狮子、踩高跷、跑早船、扭秧歌等娱乐活动。

元宵节,家家户户要吃“元宵”。元宵是一种外面是米粉,里面夹有糖馅儿或肉馅儿的圆形食物,可以用水煮,也可以用油炸。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台湾民歌《卖汤圆》唱道:“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汤圆是在元宵吃,所以以后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了。现在,“元宵”这个词有两个意思,它既是一个节目名称,又是一种食物的名称。

元宵节来历及风俗简介怎么写篇七

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2、白族。

大理白族对元宵节格外重视,正月十五当天往往要耍龙、舞狮,还组织“金花歌舞队”大闹元宵;而大理的弥渡县的花灯唱元宵更是热闹非凡,让人们充分领略云南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如今,大理的元宵节通常是白族、彝族、汉族一起欢度,不分彼此。”

3、苗族。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多。

4、彝族。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时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活动,无固定节日。

元宵节来历及风俗简介怎么写篇八

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汉文帝纪念平吕:

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三元说”: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

明帝点灯敬佛:

明灯火。在佛教传说中,于正月十五张灯有关系的是有关佛祖神变的事迹。据《僧史略》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举行燃灯法会。东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自此以后,元宵灯便蔚然成风。”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此种观点站不住脚,认为佛教只是在这一天利用人们的节庆气氛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起源火把节:

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元宵节的来历,据说与汉朝时期的汉文帝有关。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刘襄与开过老陈周勃、陈平等,一起设计除了吕禄,“诸吕之乱”在正月十五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为纪念平息“诸吕之乱”,每年正月十五夜,他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

“夜”在古语中,又叫“宵”,正月又叫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趣味链接:元宵节观灯源于何时?

元宵节这天晚上,我国许多地方有观灯的风俗。据说,这种习俗始于汉代。

都有放灯的活动。

隋唐时,这个习俗为人们所重视,当时已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规模更为壮观,常常绵延数十里。

关于元宵节闹花灯,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消灭他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猎人射杀了。

玉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命令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烧尽人间的一切。玉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悄悄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后,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此时,有一位长者建议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家家都张灯结彩、点响爆竹,以迷惑天帝。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玉帝往下一看,发现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在燃烧,心中大快。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来历及风俗简介怎么写篇九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元宵节来历及风俗简介怎么写篇十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现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流传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之前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愈来愈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种类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愈来愈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愈来愈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死。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元宵节来历及风俗简介怎么写篇十一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

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有增加了戏曲表演。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橘灯”、“绢灯”、“五彩羊皮灯”、“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

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一百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横生。

传说一:和元宵节挂灯笼有关。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传说二:则和吃元宵的习俗有关。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的个性既善良又风趣。如果宫里有谁得罪了汉武帝,总要靠东方朔来讲情。

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汉武帝觉得有点无聊,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的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没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她想,既然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还不如一死了之,于是才来投井。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非常的同情她,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这一天,东方朔出宫后,便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个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你们若看到一个骑粉色银驴的红衣姑娘,马上跪地哀求。那姑娘便说:“我是领旨来烧长安的。玉帝还要站在南天门上观看。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汉武帝一看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六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六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六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双亲、妹妹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六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传说三:和平定战乱有关。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节来历及风俗简介怎么写篇十二

正月十五吃元宵。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

虽然食品不同,但是寓意都是一样的。天上月圆,人间团圆。

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比团圆更重要的事了。

万家灯火,月色婵娟。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圆滚滚的元宵(汤圆)。

祝愿一年团团圆圆,和谐美满。

02、闹花灯。

元宵节又叫灯节。在这天家家户户、街头巷尾都要挂上彩灯。

灯,和佛家有关。传说佛祖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显出神通,降伏神魔。

人们张灯供佛祖,愿新的一年,点亮彩灯,祛除黑暗,点亮心灯,驱除烦恼。

03、猜灯谜。

除了放花灯,还有猜灯谜。人们把写好的谜题贴在彩灯上,供人猜谜。

既可以启迪智慧,又迎合了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愿新的一年智慧与勤劳并存,生活美好,未来可期!

04、舞狮子。

舞狮习俗源于三国,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元宵节和除夕不同,除夕安静守岁,元宵则突出一个“闹”字。

在过去,元宵节是中国人的狂欢节。在这天,人们不用顾忌,在户外扎堆狂欢。

第二天之后,一切又归于平淡。“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人性需要平淡,也需要紧张,适度的狂欢也不是什么坏事。

希望新的一年,该闹的时候狂欢,该静的时候沉思,一张一弛,长长久久!

05、逐鼠。

逐鼠是正月十五的传统民俗。

古代人家家户户养蚕,老鼠经常在夜里把蚕吃掉。于是人们在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这样它们一年都不会吃蚕了。

逐鼠如今已经演变为祭祀,寄托的是人们丰收的希望。

愿新的一年事业顺利,家庭幸福,工作爱情双丰收!

06、送孩儿灯。

送孩儿灯也叫“送灯”。

在过去农耕社会中,多子才能多福。因为“灯”与“丁”相近。

所以人们在正月十五这天,娘家给新出嫁的女子送灯,希望女儿可以早生贵子。

在农业社会中,花灯历来是中国人求子的吉祥物。

希望今年天降麟儿,多子多福!

07、迎紫姑。

在古代传说中,紫姑是一个善良而贫穷的姑娘,在正月十五穷困而死。

为了表达对她的同情和怀念,人们便在这天,祭祀紫姑。

这是中国古人的忠厚,也是对弱者的同情和善良。

但愿世间无疾苦,所念之人皆幸福!

08、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

元宵节妇女相继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可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

古代女子很难有出门的机会,元宵节是她们少有的可以游玩的机会。她们身着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散步,直到夜半方回。

祈愿年年岁岁身长健,摆去穷愁醉几杯!

1.元宵节将至,市民请勿燃放烟花爆竹、孔明灯。

2.元宵大型灯会活动应落实各项防火灭火措施和安全疏散预案。

3.元宵节期间,商家在使用各种照明、装饰灯等灯具时,尽量不要靠近可燃物,严防火灾事故发生。

4.元宵节期间烧香祈福要注意用火安全,切记不要因为用火不慎引发火灾。

5.遇到火灾第一时间拨打119报警,逃生时要沉着、冷静,正确选择逃生路线;在公众聚集场所遇到火灾时,应根据工作人员引导疏散,不要盲目跟风、相互拥挤,以免发生挤压踩踏事故。

6.元宵节期间,各种民俗、节庆活动众多,街头人员密集,请广大市民参加活动时不要肆意散布、传播流言,避免踩踏事故。

7.如遇身上着火,可就地打滚或用厚重衣物覆盖,压灭火苗。

8.如遇大火封门无法逃生时,可用浸湿的毛巾衣物堵塞门缝,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救援。

元宵节来历及风俗简介怎么写篇十三

元宵节的起源很古老,源于远古人类在过节时以火把驱邪。这个节要祭祀天神,由于是夜里进行,自然要打着火把,后来就逐渐演变为元宵节了。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就有了。

来,蔡愔称印度摩揭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于是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我国流传下来。

此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扩展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即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达数万人,从第一天黄昏始至第二天天黑为止。

直至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一、猜灯谜。

猜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来的,起源自先秦时期。猜灯谜盛行于宋朝,元宵佳节,在赏花灯会上,将诗词谜语书于花灯上,任人猜度,所以叫“灯谜”。这一习俗一直保留到今天,每逢元宵节都会打出灯谜,深受社会各界人士喜爱。

二、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最重要的习俗,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汤圆象征着阖家团圆,吃汤圆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传统食俗,意味着新的一年,团团圆圆。

而在中国北方,元宵节通常会吃元宵,元宵的外形虽然和汤圆相似,但是做法和口感完全不同。元宵一般只有甜味的馅料,做法是将馅切成小块,蘸水后在江米粉中反复滚圆,其表面是干的。而汤圆的馅料荤素甜咸皆有,先把糯米粉和成面团,再将馅包入后揉成团,汤圆的口感要比元宵更加细腻爽滑。

三、舞狮。

每到元宵佳节,民间都会进行舞狮活动。这一习俗起源于东汉末年,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经盛行于世了,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四、踩高跷。

踩高跷,又称为“扎高脚”,是民间盛行的一种技艺表演,属于我国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就已经出现了。汉代以后,司马迁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为了元宵节的盛大庆典,踩高跷不断发展成为庆祝元宵节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动。

五、逐鼠。

在古代,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养蚕的农户都会进行逐鼠活动,人们听说在元宵节这天用粥喂老鼠,鼠就不吃蚕了。于是,人们就在元宵节熬上一大锅粥,有的还会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放到老鼠出没的地方,边放嘴里还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就不得好死。

六、走百病。

走百病,也称之为“游百病”、“散百病”或“走桥”,这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一种消灾除病的活动。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夜晚,妇女相约出行,见桥必过,古人认为这样便能祛病延年。

“游百病”是明清以来的风俗,主要流传于北方。有的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进行,也有的在正月十六。这天妇女们通常着盛装,成群结队走桥,或登城、摸钉求子,一直到半夜才回家。

除了以上几种元宵节习俗外,还有“偷菜节”、“迎紫姑”、“送孩儿灯”等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习俗都被渐渐淡忘了。在此元宵佳节,小编祝愿各位幸福美满、团团圆圆。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节来历及风俗简介怎么写篇十四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关于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有哪些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希望大家喜欢!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古代把正月称为元月,把夜称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就叫元宵。元宵节的由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纪念“诸吕之乱”的平定。

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独揽大权,吕氏宗亲霸占朝野。后来吕后死后,诸吕共谋作乱,想上位掌权,这就是历史上的诸吕之乱。这场动乱很快被刘家人平定,汉文帝登基,觉得安定生活来之不易,就将平乱的正月十五,定为全民欢庆日,家家张灯结彩。

二、祭祀。

在古时候,人们崇拜很多天神,其中最尊贵的是“太一神”。传说汉武帝生了一场大病,怎么都医不好,后祭拜太一神后病很快就好了。后来汉武帝就决定在正月十五专门祭祀太一神,祭祀从晚上一直延续到第二天早上,灯也要点一个通宵。

三、佛教说。

按照佛教的说法,佛祖释迦摩尼会在正月十五这天变成神去降妖伏魔。所以这一天被定为佛祖神变日,信徒们需举行燃灯法会庆祝。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皇帝下令每年的正月十五燃灯,以示礼佛。

我们总结一下,以上几种说法都与灯有关,又都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于是元宵节赏灯这个习俗就一直流传了下来。在古代,平时实施宵禁,晚上不许老百姓出门,只有元宵节这天会取消宵禁,所以元宵节是一个十分重大的节日。历朝历代还会在元宵节放假,唐朝时放假3天,宋朝时放假5天,明朝时达到了10天,清朝时也有3-5天。

每年第一个日出叫元旦。

每年的第一个月份称为元月。

每个世纪的第一年叫元年。

宵:古人称夜为“宵”。

所以元宵,即正月十五,意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

元宵的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

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就有了。元宵之夜,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是除夕之后的又一高潮。

吃元宵。

“元宵”作为正月十五的象征,历史由来已久。地域不同,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生意人还讨口彩叫它“元宝”。元宵常以白糖、豆沙、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可荤可素,也可汤煮、油炸、蒸食。而汤圆大多是汤煮的,两者做法、口感都不同,但很多人没有刻意区分其差别。二者皆有有团圆美满之意。

闹花灯。

英语中,元宵节叫做thelanternfestival。lantern有“灯笼”的释义,元宵在外国人看来有“灯笼节”的意思。因为正月十五有闹花灯的传统,明月高悬空中,地上彩灯万盏,这已经成为元宵佳节的标志景象了。

灯的种类有很多,如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

大家还要拉极具元宵特色的兔子灯,兔子是一个非常吉祥的代表和预兆,民间传说迎接兔神能够五谷丰登。

猜灯谜。

猜灯谜是极具中国特色、能体现出汉字魅力的一种民俗文娱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彩灯,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猜谜能调动节日氛围,老少咸宜,响应者众多,猜灯谜这项活动,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舞狮子舞狮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模仿狮子的形态,有抖毛、打滚等动作,生动有趣,增添节日氛围。

舞狮子作为一项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其实不舞狮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模仿狮子的形态,有抖毛、打滚等动作,生动有趣,增添节日氛围。仅发生在元宵佳节,每逢其他集会庆典,民间都会以狮舞前来助兴。

舞狮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模仿狮子的形态,有抖毛、打滚等动作,生动有趣,增添节日氛围。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来历及风俗简介怎么写篇十五

元宵节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大全),以供大家参考!

元宵节由来已久,现在一般认为是起源于汉朝。汉代皇帝信奉佛教,佛教有在正月十五点灯观舍利子祈福的习惯,换地推崇佛教,就命令从宫廷到民间在这一日都点灯。这就逐渐形成了元宵节的雏形。后来汉武帝将祭祀“太一”的活动也定在了这一天,有了祭祀神灵的活动加持,元宵节开始被人们重视。

元宵节作为一个节日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成长扩展。形成于汉代,在唐代时因为国力强盛,不论京城还是城镇都流行挂灯,满城火树银花是唐朝人最喜欢的繁花盛景。元宵节作为灯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宋朝的元宵节已经发展成最热闹的狂欢节,彩灯无数,烟花如星雨。

元宵节作为新年的延续,是过年庆祝活动的最后一个高潮,观灯、吃元宵、放烟花、舞狮子等,大家庆祝大地回春,也是预先庆祝一年风调雨顺。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2、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

3、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华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5、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6、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7、划旱船。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8、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9、逐鼠。

逐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10、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11、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12、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1、《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2、《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3、《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着词声。

4、《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5、《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6、《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元宵节来历及风俗简介怎么写篇十六

元宵节。

由来已久,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以下是小编准备的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欢迎参考。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其二,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

春节。

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据了解,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

传说。

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

文化。

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

虽然食品不同,但是寓意都是一样的。天上月圆,人间团圆。

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比团圆更重要的事了。

万家灯火,月色婵娟。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圆滚滚的元宵(汤圆)。

祝愿一年团团圆圆,和谐美满。

闹花灯。

元宵节又叫灯节。在这天家家户户、街头巷尾都要挂上彩灯。

灯,和佛家有关。传说佛祖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显出神通,降伏神魔。

人们张灯供佛祖,愿新的一年,点亮彩灯,祛除黑暗,点亮心灯,驱除烦恼。

猜灯谜。

除了放花灯,还有猜灯谜。人们把写好的谜题贴在彩灯上,供人猜谜。

既可以启迪智慧,又迎合了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愿新的一年智慧与勤劳并存,生活美好,未来可期!

舞狮子。

舞狮习俗源于三国,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除夕。

不同,除夕安静守岁,元宵则突出一个“闹”字。

逐鼠。

逐鼠是正月十五的传统民俗。

古代人家家户户养蚕,老鼠经常在夜里把蚕吃掉。于是人们在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这样它们一年都不会吃蚕了。

逐鼠如今已经演变为祭祀,寄托的是人们丰收的希望。

愿新的一年事业顺利,家庭幸福,工作爱情双丰收!

送孩儿灯也叫“送灯”。

在过去农耕社会中,多子才能多福。因为“灯”与“丁”相近。

所以人们在正月十五这天,娘家给新出嫁的女子送灯,希望女儿可以早生贵子。

在农业社会中,花灯历来是中国人求子的吉祥物。

希望今年天降麟儿,多子多福!

迎紫姑。

在古代传说中,紫姑是一个善良而贫穷的姑娘,在正月十五穷困而死。

为了表达对她的同情和怀念,人们便在这天,祭祀紫姑。

这是中国古人的忠厚,也是对弱者的同情和善良。

但愿世间无疾苦,所念之人皆幸福!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

元宵节妇女相继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可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

古代女子很难有出门的机会,元宵节是她们少有的可以游玩的机会。她们身着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散步,直到夜半方回。

祈愿年年岁岁身长健,摆去穷愁醉几杯!

偷菜。

古诗云:“月在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古代的元宵节,还是情人节。

青年女子在这天可以自由出门,只要是遇到自己中意的男子,可以私定终身。

很多人未婚女子还会借看灯之际,去人家地里偷取蔬菜,以此祝愿自己,早日找到如意郎君。

1、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王守仁《元夕二首》。

2、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周端臣《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3、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4、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5、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元宵节来历及风俗简介怎么写篇十七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将馅儿团成形后在糯米粉中滚成,汤圆则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儿,再包馅儿而成,做法完完全全不一样。元宵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观灯。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元宵节来历及风俗简介怎么写篇十八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猜灯谜。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把谜面写在纸条上,有的直接写在灯笼上,然后有猜谜人进行竞猜,既能益智,又能娱乐,为元宵节增加了不少节日气氛。据说今天大唐不夜城也有“线上猜灯谜赢大奖”活动哦,要不下了班去参与一下,说不定可以中个大奖抱回家!

闹花灯。

闹花灯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各类花灯不一而足,有宫灯、兽灯、花卉灯、花鸟灯、龙凤灯、鱼虫灯。种类繁多,璀璨明亮,好不热闹。趁着华灯初上,和亲朋好友一起,漫步在花灯之间,感受上元花灯节的浪漫。

舞龙、舞狮。

每逢元宵节,好多地方都会通过舞狮或者舞龙来助兴,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舞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狮子和龙都是中国的吉祥物,比如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等,舞狮和舞龙,其实就是一种象征美好的祈福活动。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有的地方叫“柳木腿”,就是参与者在腿上绑上很长的木棍,然后站立行走。它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是在《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现在的民间社火表演,加入了“踩高跷”的元素,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人们对社火表演究竟有多喜爱?今天下午两点之后去大唐不夜城看看,你就会知道!

扭秧歌。

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等起舞。有的地区将高跷、旱船、竹马灯、花鼓等歌舞形式俗称秧歌。每当正月十五,北方很多地方都会扭秧歌庆祝,增加了不少节日气氛。

放天灯。

最早放天灯是用来互报平安的信号,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现在放天灯是一种民俗活动,用来祈福,在天灯上写上美好祝福,希望天灯上达天庭,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光明和希望。

祭祖祈福。

中国乃礼仪之邦,从古到今都对祖先非常尊重,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每到节日,比如比较重大的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都会祭祖,小节日就更多了,比如有些地方会在冬至、腊八、腊月二十三、大年三十也祭祖。

吃元宵。

元宵作为一种食品,在中国由来已久,由皮和馅组成,皮通常为糯米粉,馅通常为豆沙、芝麻、白糖、枣泥。形状呈圆形,味甜。寓意团团圆圆、甜甜美美。每到正月十五,我国不分南北,都要吃元宵。元宵节吃元宵,表示这一年事事顺心、团团圆圆、生活甜甜美美。

有趣的元宵节传说。

传说一: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传说二: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到腊尽春来的时节,她便更加思念家人,她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城里人人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思索后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姑娘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姑娘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