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本(大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16:40:47 页码:8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本(大全19篇)
2023-11-09 16:40:47    小编:ZTFB

我们常常会面临一些让我们感到困惑的情形。在创业的道路上,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在这篇总结范文中,作者通过具体实例的描述,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重要性。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本篇一

16、列数字作比较核能有巨大的威力。

17、储量大几乎不存在放射性污染。如果可控核聚变在21世纪前期变为现实。

18、不能去掉。,几乎表示程度,并不排除个别情况.,它表明核聚变反应中还是会产生少量放射性污染的,若去掉几乎,则不能准确表达这种意思。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本篇二

菊花种类繁多,颜色艳丽,姿态万千。就说我家院子里的菊花吧,那白菊白得像雪,黄菊白里透黄,墨菊紫里透红,真是五颜六色,好看极了。再说形状吧,龙须菊的花瓣向上卷起,好像小姑娘头上的鬈发。白菊花瓣很大,向外伸展着,大有展翅欲飞之势。黄球菊开放时,朵朵花儿就像毛萆萆的小鸡……这一束束菊花,在飒飒寒风中竞相开放,真是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1.这段话是围绕“”这句话写的,向我们介绍了菊花的和。

2.用“波浪线”画出写菊花颜色的句子。

3.描写菊花的形状时,作者用比喻龙须菊向上卷起的花瓣,用比喻黄球菊的朵朵花儿。

4.请你照样子也用比喻句描写一种你见过的菊花的形状。

参考答案:

1.菊花种类繁多,颜色艳丽,姿态万千颜色姿态。

2.那菊花白得像雪,黄菊白里透黄,墨菊花紫里透红,真是五颜六色,好看极了。

3.小姑娘头上的卷发毛茸茸的小鸡。

4.示例:菊花有大有小,大的像绣球,小的似碧玉,美得那么可爱!那花朵,有的像老爷的柺杖,有的若蛟龙的爪子,各不相同,千姿百态。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本篇三

(1)核能俗称原子能,它是原子核里的核子——中子或质子,重新分配和组合时释放出来的能量。核能分为两类:一类叫裂变能,一类叫聚变能。

(2)核能有巨大的威力。1公斤铀原子核全部裂变释放出来的能量,约等于2700吨标准煤燃烧时所放出的化学能。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每年只需25吨至30吨低浓度铀核燃料,运送这些核燃料只需10辆卡车;而相同功率的煤电站,每年则需要300多万吨原煤,运输这些煤炭,要1000列火车。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则更为巨大。据测算:1公斤煤只能使一列火车开动8米;1公斤裂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开动4万公里;而1公斤聚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行驶40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3)地球上蕴藏着数量可观的铀、钍等核裂变资源,如果把它们的裂变能充分利用,可满足人类上千年的能源需求。在大海里,还蕴藏着不少于20万亿吨核聚变资源——氢的同位素氘,如果可控核聚变在21世纪前期变为现实,这些氘的'聚变能将可顶几万亿亿吨煤,能满足人类百亿年的能源需求;更可贵的是核聚变反应中几乎不存在放射性污染。聚变能称得上是未来的理想的能源。因此,人类已把解决能源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核能这个能源世界未来的巨人身上了。

15.本文第(1)段说明了什么是核能及__________________,

第(2)段说明了核能_______________,

第(3)段则说明了核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段先介绍裂变能,后介绍聚变能,这是根据两种能源释放的能量,按由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的顺序来写的。(4分)。

16.第(2)段画线部分,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样写,是为了着重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7.第(3)段中说聚变能是“未来的理想的能源”,说它“理想”,主要原因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它是“未来的”,文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8.第(3)段画线句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5、分类的巨大威力利用前景小大。

16、列数字作比较核能有巨大的威力。

17、储量大几乎不存在放射性污染。如果可控核聚变在21世纪前期变为现实。

18、不能去掉。,“几乎”表示程度,并不排除个别情况.,它表明核聚变反应中还是会产生少量放射性污染的,若去掉“几乎”,则不能准确表达这种意思。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本篇四

答案:女儿和父亲当时正行走在盲道上,当她知道盲道是用来帮助盲人行走的时候,她觉得父亲不应该带着自己走在盲道上,这样会阻碍盲人走路会让盲人变得没有安全感,我们无论何时都不应该走盲道的。

2、女儿为什么上前去问其他走在盲道上的人是否知道这是盲道?

答案:因为单纯的女儿十分担心盲道被占了后会影响盲人出行,她希望那些走在盲道上的人们能够意识到这是不对的,所以才多次上前问那些人从而提醒他们不要和盲人抢道。

3、你是否占过盲道?结合实际联系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我曾经也占过盲道,那时候我觉得街上反正也没有盲人在行走,应该没关系,现在明白了如果每个人都那样想那样做,路上自然不会有盲人的身影了,因为我们严重影响到了盲人的出行,他们可能会逐渐不愿意出行甚至不出行。我决定要从我做起不占盲道并且监督身边的人。

4、父亲为什么和女儿对话后感到羞愧?

答案:因为父亲本来想安慰女儿现在没有盲人所以没关系,可是女儿反问他如果突然出现一位盲人呢?这岂不是让他们无路可走?所以父亲突然对之前心安理得的走在盲道上感到羞愧,他觉得自己不如女儿甚至做了一个坏榜样。如果人们没有树立正确的意识,即使路上有一千条盲道也等于形同虚设,我们应该自觉遵守不占盲道的规定。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本篇五

15.分布、体形、飞行。(一点1分)。

16.不能去掉,(1分)意为现在仍然存在的,排除了已经绝对值迹的和以后可能新诞生的物种等特殊情况。(2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17.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分)突出蜂鸟体态的娇美、色彩的艳丽。(2分)。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本篇六

当你在花园里驻足观察那些胖胖的蜜蜂在花丛中起起落落,或者在厨房手拿苍蝇拍对着狡猾的苍蝇无可奈何时,你一定认同以下观点:把飞行家这个名词冠于昆虫身上是恰如其分的,昆虫不仅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飞行家族,也是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先驱者。地球上的第一次飞行是个什么场景?这一历史性的是时刻早已消失在岩层之中。不过,当年第一批飞行者的后代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星球上,他们就是蜉蝣。

蜉蝣这种生物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以藻类为食,当它们准备好繁殖,便爬出水面,在水边的植物上蜕皮,成为有翅的成虫。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当时机成熟,便风中舞动,在空中完成婚配。不久,雌虫产卵,刚刚脱离水面不过几十小时的蜉蝣们再次回落水中,这也意味着它们个体生命的终结。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也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

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应对飞行是巨大的应力考验。与鸟、蝙蝠翅膀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昆虫与其他其他飞行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度蜻蜓一般为每秒200次,而蚊子和马蜂则能高达每秒1000次。不仅如此,如果逐格回放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昆虫扑翼飞行可不简单是上下运动,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这是鸟与蝙蝠绝对无法做到的,一只小蜜蜂借助这些涡流,产生达到其体重3倍的开力,而向前的推力则是体重的8倍之多,与之相比,一架战斗机的推力与重力大小之比能达到2就可以笑傲江湖了,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苍蝇能在空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急转弯了。

当然,这一切代价也相当高昂,飞行是件十分费力的活儿,一只果蝇飞行1小时就要消耗掉体重的10%,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烧,便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观。所以你绝对不能小看昆虫的能力,一直小小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3000公里,完成冲北美到中美洲的长途迁徙。

1.根据文意,下列说话不支持昆虫的翅膀是一个工程学奇迹的一项是()(3分)。

a.薄薄的翅由几丁质构成。

b.不需要脊髓肌肉的支撑。

c.柔韧性可比碳纤维的复合材料。

d.翅脉增强了昆虫翅膀的刚性。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昆虫最初驾驭风帆在水面上滑行。后来逐步从滑行演变到在空中飞行。

b.蜉蝣有翅后即升空飞行。虽然飞行时间不长,但由此实现了生命的延续。

c.昆虫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可以使空气滤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d.昆虫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作为燃料,从而大大提高了飞行的经济性。

e.昆虫是地球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家族,很多昆虫都具有长途迁徙的能力。

3.根据本文和下列材料,说明苍蝇的飞行和鹏鸟翱翔有哪些不同(5分)。

《逍遥游》中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绝云天,负青天。然后图南这几句话。是对鹏鸟翱翔九天的精彩描述,生物学家认为。鹏鸟翱翔是要借助上升气流,翅膀就像固定的机翼。

1.c。

3.(1)苍蝇飞行时必须高速扇动翅膀,鹏鸟翱翔时可以不扇动翅膀。

(2)苍蝇飞行时借助自身扑翼产生升力,鹏鸟翱翔时借助外界的上升气流。

(3)苍蝇飞行时可做出急转弯的动作,鹏鸟翱翔时无法做到。

【解析】。

1.根据题意,我们先找到选项信息所对应的原文相关信息。原文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可以支撑ab两个选项的内容。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应对飞行是巨大的应力考验这句的信息可以支撑d选项。而原文中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这一信息,是在分析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的特性,没有联系翅膀,也就是c项的信息,它不支持昆虫的翅膀是一个工程学奇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的能力。

2.a项,依据原文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也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这一信息,理解恰当。b项依据原文成为有翅的成虫。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当时机成熟,便风中舞动,在空中完成婚配这一信息,很明显选项中有翅后即升空飞行表述不当。c项,依据原文与鸟、蝙蝠翅膀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这一信息,理解恰当。

d项,依据原文一只果蝇飞行1小时就要消耗掉体重的10%,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料,便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观这一信息,选项表述为昆虫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作为燃料,很显然原文不包括碳水化合物,选项表述不合原文意思。e项,依据原文昆虫不仅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飞行家族一直小小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3000公里,完成冲北美到中美洲的长途迁徙的信息,金斑蝶作为代表具有长途迁徙的能力,选项表述能体现原文的意思。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的能力。

3.本题着重考查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在文中筛选并归纳苍蝇飞行的特点信息并不难,但是要找好比较点,也就是苍蝇和鹏鸟的不同点,这样才能做到要点全面而准确。对比鹏鸟的翱翔,文中涉及苍蝇飞行的特点,应该从速度、升力、推力几个方面去筛选归纳。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本篇七

上班的时候,看见同事夏老师正搬走学校门口一辆辆停放在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我走过去,和她一起搬。我说:“车子放得这么乱,的确有碍校容。”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侵占了盲道。”我不好意思地红着脸说:“您瞧我,多无知!”

夏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视网膜出了问题,告诉我说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没听懂,问要啥充分的心理准备。医生说,当然是失明了。我听了差点昏过去。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二十多岁呀,没了眼睛怎么行?医生啊,求求你,把我的眼睛挖出来给我女儿吧!那一段时间,我真的是做好了把双眼捐给女儿的充分的心里准备。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我开始闭着眼睛拖地擦桌、洗衣做饭。每当晚自习给学生辅导完功课,我就闭着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那盲道,也就两砖宽,砖上有十道杠。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的,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在回家的路上,石头绊倒过我,车子碰伤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瞅瞅啊,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生活在彻底的黑暗里,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竟认得了那十道杠!我真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做个识路的盲人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的好了!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街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上我的眼睛,我要给她和她爸表演一回走盲道。结果,我一直顺利地走到了家门口。解开围巾,我看见走在后面的女儿和她爸都哭成了泪人儿……”

听了夏老师讲述的故事,我开始深情地关注那条人间最苦的盲道,国内的、国外的、江南的、塞北的……我向每一条畅通的盲道问好,我弯腰捡起盲道上碍脚的石子。有时候,我一个人走路,我就对自己说:“喂,闭上眼睛,你也试着走一回盲道吧。”尽管我的脚不认得那十道杠,但是,那硌脚的感觉于瞬间真切地从足底传到了心间。我明白,有一种挂念深深地嵌入了我的生命。痛与爱交织着,压迫我的心房。

就让盲道畅通地延伸吧!

1、感知深刻内容,提炼:(3分)。

夏老师做了哪些适应性训练?主要遇到了哪些困难?试加以概括。

2、剖析鲜明形象,理解:(4分)。

(1)夏老师把车子从人行道上搬走的原因是什么?从现象上说是因为。

;从深处说是因为。

(2)从夏老师设想失明以后的适应性生活训练可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3、透视细腻情感,体验:(3分)。

(1)夏老师能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下来的`动力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1分)。

(2)夏老师的一次表演,她的女儿和丈夫为什么都哭成了泪人儿?(2分)。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本篇八

八月的一天下午,天气暖洋洋的,一群小孩在十分卖力地捕捉那些色彩斑斓的蝴蝶。这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时代发生的一件印象很深的事情。那时我才十二岁,住在南卡罗来纳州,常常把一些野生的活物捉来放到笼子里,而那件事发生以后,我这种兴致就被抛得无影无踪了。

我家在林子边上,每当日落黄昏,便有一群美洲画眉来到林间歇和歌唱。那歌声美妙绝伦,没有一件人间的乐器能奏出那么优美的曲调来。

果然,我成功了。它先是拍打着翅膀,在笼中飞来扑去,十分恐惧。但后来它安静下来,承认了这个新家。站在笼子前,聆听我的小音乐家美妙的歌唱,我感到万分高兴,真是喜从天降。

我把鸟笼放到我家后院。第二天,它那慈爱的妈妈口含食物飞到笼子跟前。画眉妈妈让小画眉把食物一口一口吞咽下去。当然,画眉妈妈是知道这样比我来喂它的孩子要好得多。看来,这是件皆大欢喜的好事情。

那时,正逢著名的鸟类学家阿瑟·威利来看望我的父亲,在我家小住。于是,我就把那小可怜儿的可怕厄运告诉了他,听后,他作了精辟的解释:“当一只美洲画眉鸟妈妈发现它的孩子被关进笼子后,就一定喂小画眉足以致死的毒莓,它似乎坚信它的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我听了,大吃一惊。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捕捉任何活物来关进笼子里。因为我知道: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1.注音:(2分)。

捕捉()斑斓()厄运()精辟()。

2.作者由“一群孩子十分卖力地捕捉那些色彩斑斓的蝴蝶”而想起“童年时代发生的一件印象很深的事情”,这种思维过程叫,请也用这种方式写一段话。(2分)。

3.第一段中,有一句话:“那件事发生后,我这种兴致就被抛得无影无踪了。”请问:(2分)。

“那件事”是指。

“这种兴致”是指。

4.阅读二、三自然段,“我”为什么要捕获一只小画眉放到笼子里?请你评价一下这种做法。现在依然有人捕鸟,请你对他们说几句话。(2分)。

5.第五自然段中,小画眉鸟“无声无息地躺在笼子底层,已经死了”,这是因为,那么画眉妈妈为什么要毒死自己的孩子呢?(2分)。

6.作者为什么“再也不捕捉任何活物来关在笼子里”?(2分)。

7.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有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诗人认为,自由是最可贵的,为追求自由可以抛弃生命和爱情。本文中什么地方与此意思相近?(3分)。

8.读过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3分)。

《八月的一天下午,天气暖洋洋的……》答案。

1.略。

2.联想。写一段话略。

3.被“我”捕捉来关在笼子里的画眉鸟死去了,根本原因是“我”使它丧失了自由;把一些野生的活物捉来放到笼子里。

4.让它为我一人歌唱。这种做法是自私的,既是对鸟儿的摧残,也是对自然平衡的破坏。

5.画眉妈妈喂小画眉足以致死的毒莓;它似乎坚信它的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

6.因为他明白了: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是值得肯定的。

7.画眉妈妈宁可毒死孩子也不愿让孩子过失去自由的囚徒生活。

8.略。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本篇九

1、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优美的自然景物浑然融为一体。

2、空间顺序由外到内逻辑顺序由概括到具体。

3、不好。因为“旋”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向左拧,一圈一圈”的样子。“卷”字不能产生如此效果。

4、作者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晋祠水的多、清、静、柔四大特点,语言优美形象。

5、例: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公里,有一座悬瓮山。在山下的参天古木中,林立着100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桥榭。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著名的晋祠。

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晋祠的地理位置晋祠历史悠久。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本篇十

首先,可以肯定人类确实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这样一步步地进化而来的,而不是像圣经上所说的那样,是由上帝在一夜之间造出来的。对于这一点,除了那些狂热的宗教信仰者之外,大概已经没有什么异议。为什么会有一部分猿类能从动物群体中分化出来,最终进化成人呢?这完全是由于气候变化所致。也就是说,气候的变化是人类进化,当然也是其他生物进化的原动力之一。或者说,气候变化正是人类进化的催化剂。在人和猿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巨大的分化,正是因为它们的祖先宁肯跟着热带森林迁移,而我们的祖先却勇敢地从茂密的森林走向了空旷的草地。

另外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是,人和动物都在进化之中,为什么人类进化得如此之快,而动物进化得却如此之慢呢?其根本的区别在于,动物在接近10亿年的漫长时期中,是仅仅通过突变和自然淘汰而进化的。而人类在这短短的1400万年的瞬息时刻却发展和演化出了非遗传性的继承和演变系统,即通过独一无二的文化媒介,把知识和传统留给了后代。这完全是由于人类的大脑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要发达得多,因而能有日益增强的对环境的控制力量,例如利用穿兽皮、烤火、住山洞来造小气候以利于自己的生存等。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日益发达的文化,从而使遗传进化退居于次要的位置。由此可见,人类在控制本身进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仅次于生命的起源。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值得www。人们去深思。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这1400万年的漫长历史中,人类进化的速度并不是均匀的,而是以很高的加速度往前演化着的。例如,从腊玛古猿进化到南方古猿足足用了1000多万年,而南方古猿进化到能人却只用了3oo多万年,依此类推。也就是说,在人类进化的过程当中,每完成一个飞跃的时间大约正好等于前一个飞跃所需时间的1/3,而等于后一个飞跃所需时间的3倍。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大脑愈来愈发达;二是随着实践的积累,人类的知识愈来愈丰富。由此可见,人类今天所享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不是在短期内创造出来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如果追根溯源地想一想,这一积累的过程早在1000多万年以前就开始了,没有那时的直立行走,怎么会有后来的各种知识?也许,这可以叫做“积累效应”吧。因此,当我们思考现在的问题时,不应该忘记过去的历史。当我们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成绩时,不应该忘记别人的帮助。

5.根据文意,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人类进化过程的了解,还只是初步的,相当概括性的,其根本原因是出土化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不连续的。

b.《圣经》上所说的人是由上帝在一夜之间造出来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现在我们一致认为人类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一步步地进化而来的。

c.第二段中的“这一点”指的是人类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一步步地进化而来的,而不是像《圣经》上所说的是由上帝在一夜之间造出来的。

d.“气候变化正是人类进化的催化剂”就是说,凡是跟着热带森林迁移的猿类都没有进化成人,凡是走向了空旷的草地的猿类都进化成了人类。

6.下列关于人类进化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动物比人类进化得缓慢的原因是动物仅仅通过突变和自然淘汰而进化,其进化始终是在遗传性的继承和演变系统范围内进行的。

b.动物有许多生存的本领是通过遗传系统直接传递给后代的,而人除了吃喝哭叫之外,其他生存本领却只有靠后天去学习。

c.人类明白对环境的有效控制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在这控制过程当中所产生日益发达的文化使遗传进化退居于次要的位置。

d.由于其他动物的大脑没有人类的发达,他们不可能如人类那样能有日益增强的对环境的控制力量,不可能使遗传进化退居于次要的位置。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必须要靠后天去学习如盖房子一类的事情,根本原因就是人类不能通过本身遗传系统而只有依赖文化媒介传递信息。

b.如果动物不能通过遗传系统将许多生存的本领直接传递给后代的话,那么它们的后代就不可能像人那样依靠后天学习而生存。

c.在人类进化的过程当中,每完成一个飞跃的时间大约正好等于前一个飞跃所需时间的1/3,而等于后一个飞跃所需时间的3倍。

d.人类进化以很高的加速度往前演化的原因之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大脑愈来愈发达,从而不断增强对环境的控制力量。

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人类确实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这样一步步的进化而来的”就是作者说的“得出相当确切的结论和认识”之一。

b.人类在不断进化过程中,文化会更加发达,尤其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如基因工程等会使遗传对人类的进化的影响越来越小。

c.人类从直立行走开始,就在为我们今天所享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开始了知识积累,面向未来,人类这种知识积累只会越来越丰富。

d.“当我们思考现在的问题时,不应该忘记过去的历史。当我们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成绩时,不应该忘记别人的帮助”是启示人应该知恩图报。

5.c(a选项所谓“根本原因”实是单方面的原因,不成立b“一致认为”非文章本意,属强加d“凡是”,太绝对,在文中没有依据)www。

6.b(原文是说“绝大部分本领”)。

7.a(“不能通过本身遗传系统而只有依赖文化媒介传递信息”,原文是“本身遗传系统所传递的信息也就愈来愈少”。)。

8.d(“不忘记别人帮助”并不等同于“知恩图报”)。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本篇十一

25、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优美的自然景物浑然融为一体。(1分)。

26、c(2分)。

27、描写: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议论: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

抒情: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1分)。

(用文章中的句子,意思对即可给分)(3分)。

28、空间顺序由外到内逻辑顺序由概括到具体(2分)。

29、不好。因为“旋”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向左拧,一圈一圈”的样子。“卷”字不能产生如此效果。(2分)。

30、作者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晋祠水的多、清、静、柔四大特点,语言优美形象。(2分)。

31、例: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公里,有一座悬瓮山。在山下的参天古木中,林立着100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桥榭。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著名的晋祠。(或第1自然段)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1分)准确地说明了晋祠的地理位置晋祠历史悠久(用文章中的句子,意思对即可给分)(1分)(2分)。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本篇十二

1.时间顺序;“我”雇佣了一头熊做图书快递员,他用自己的文字便签和勤恳工作给顾客带去温馨和快乐,也影响着“我”的心境。最终,“我”扮成熊解救了他并让他回家。

2示例:被世俗拖累但良心未泯的人,有善心和爱心,热爱自由。

3示例:熊先生的简历上写着“爱文学”与后文他为顾客写便签相照应。这样使文章内容衔接更加紧密,结构更严谨。

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看到熊先生写的便签时心灵受到了触动,打开了尘封的心门,感动、爱、自由、快乐等所有美好的情愫都涌了出来。

5示例:这是作者对熊先生的“家”的一个概念性的界定——有树林、自由、蜜蜂、蜂蜜,没有人类的干扰,这也是所有野生动物都期盼的真正的家。作者借此含蓄地表明动物应该有自己的专属家园,人类不应该肆意破坏。这样的结尾发人深省。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本篇十三

【小题1】①写冬景是为了把莺置于具体季节的背景之下,像舞台人物的出场一样,先有一个造声势的过程。(意思对即可)作者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冬景。

【小题2】喜爱唱歌活泼好动生性胆小无忧无虑。

【小题3】划线的词语非常准确地写出了莺的活动区域、谨慎小心的神情,将莺的胆小也写得十分有情趣。

【小题4】这一结语是作者无限感慨的自然流露。汲汲奔忙于这个俗世,为争名逐利而苦费心计的人们,面对这样的幸福鸟的歌唱,面对这样美妙的文字,是该好好反思一下了。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本篇十四

22.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2分)。

23.雨水量显著增加,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2分)。

24.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2分)。

25.列数字: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4分)。

夏至共十五天,其中上时三天,二时五天,末时七天,此时最怕下雨。

举例子: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

引用: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本篇十五

1、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优美的自然景物浑然融为一体。

2、c。

3、描写: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议论: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

抒情: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4、空间顺序外到内逻辑顺序概括到具体。

5、不好。因为“旋”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向左拧,一圈一圈”的样子。“卷”字不能产生如此效果。

6、作者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晋祠水的多、清、静、柔四大特点,语言优美形象。

7、例: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公里,有一座悬瓮山。在山下的参天古木中,林立着100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桥榭。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著名的晋祠。(或第1自然段)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晋祠的地理位置晋祠历史悠久。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本篇十六

古藤饱经1320xx年的风霜雨雪,并且失去了赖以依附的大树,但仍能顽强的活着,有“气”;古藤6月依然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有“色”。由此可见,古藤“乃真气色”。小编整理了《古藤》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时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燥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根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物种。

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

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经常在山谷之中健行如飞。传说武则天曾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入京途中何仙姑突然失踪,百日之后成仙。此后,还有人为吕洞宾和何仙姑罩上了感情色彩,说何仙姑成仙返回家乡,在家庙的树林里乘凉,师傅吕洞宾欣然而往,匆忙间用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掩面飞往天庭,吕洞宾丢掉拐杖去追何仙姑。于是,仙姑的绿丝带化作了盘龙古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变成了支撑古藤的大树。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我仍然会恍惚间把这藤想成是何仙姑长长的六条头发。

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

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侵袭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藤的后半身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

藤,身子一半以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没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坐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20xx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因而也就想到,一位90岁高龄的书法家出席一个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的不知有多么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如果不是住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

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14.文章首段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古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6分)。

15.对于“古藤”,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四个词语加以概括。(4分)。

16.文章叙述何仙姑与吕洞宾的传说和老态女子生孩子的故事分别有什么作用?(6分)。

17.根据上下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而看这藤,乃真气色”。(6分)。

14.比喻。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为后文写对古藤的敬慕之情做铺垫,而老态女子与古藤的相互映衬,突出了古藤形象,深化了文章主题。

15.惊奇,敬慕,担心,敬仰。

16.叙述“何吕传说”为古藤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同时为下文表达作者对古藤的敬慕之情作了铺垫。老态女子与古藤相互映衬,阐述了生命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孕育新生的哲理,突出了古藤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17.古藤饱经1320xx年的风霜雨雪,并且失去了赖以依附的大树,但仍能顽强的活着,有“气”;古藤6月依然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有“色”。由此可见,古藤“乃真气色”。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本篇十七

(1)核能俗称原子能,它是原子核里的核子中子或质子,重新分配和组合时释放出来的能量。核能分为两类:一类叫裂变能,一类叫聚变能。

(2)核能有巨大的威力。1公斤铀原子核全部裂变释放出来的能量,约等于2700吨标准煤燃烧时所放出的化学能。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每年只需25吨至30吨低浓度铀核燃料,运送这些核燃料只需10辆卡车;而相同功率的煤电站,每年则需要300多万吨原煤,运输这些煤炭,要1000列火车。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则更为巨大。据测算:1公斤煤只能使一列火车开动8米;1公斤裂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开动4万公里;而1公斤聚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行驶40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3)地球上蕴藏着数量可观的铀、钍等核裂变资源,如果把它们的裂变能充分利用,可满足人类上千年的能源需求。在大海里,还蕴藏着不少于20万亿吨核聚变资源氢的同位素氘,如果可控核聚变在21世纪前期变为现实,这些氘的聚变能将可顶几万亿亿吨煤,能满足人类百亿年的'能源需求;更可贵的是核聚变反应中几乎不存在放射性污染。聚变能称得上是未来的理想的能源。因此,人类已把解决能源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核能这个能源世界未来的巨人身上了。

15.本文第(1)段说明了什么是核能及__________________,

第(2)段说明了核能_______________,

第(3)段则说明了核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段先介绍裂变能,后介绍聚变能,这是根据两种能源释放的能量,按由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的顺序来写的。(4分)。

16.第(2)段画线部分,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样写,是为了着重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7.第(3)段中说聚变能是未来的理想的能源,说它理想,主要原因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它是未来的,文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8.第(3)段画线句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本篇十八

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本站一起学习吧!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编辑的阅读答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王德兴。

智力是一个诱人的话题,也是科学家和哲学家致力探求的难题。人类发展史上,类似爱因斯坦、牛顿、爱迪生等智力超群的科学家、发明家应该更多,但现实情况是这样的人寥若辰星,太少了。

人的智力高低究竟与什么相关呢?是否与家庭遗传史有关呢?科学家、哲学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曾调查过300位名人的家史,认为这些高智商的社会名流都是家族遗传的。他说,4位著名法学家的儿子中,有一个可能成为法学家,如果是普通工人家庭,要4000人中才有一个法学家。

遗传学家托尔曼为验证高尔顿的观点,曾用大白鼠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首先将白鼠放进迷宫“考试”,看谁进去后出来最快。然后选出最“聪明”的雌雄鼠,让其交配生仔;同时选出“最笨”的老鼠作对照。繁殖一代,考察一代,7~8代后发现,“聪明”的鼠生下子代,一代比一代“聪明”。“笨”鼠的子代,则一代不如一代。

瑞士生理学家海登,对这些实验老鼠的脑细胞进行化学分析后发现,凡“聪明”鼠脑中的dna比“笨”鼠的高10%。如果将这种神经多肽的物质,注射到“笨”鼠体中,奇迹出现了:笨鼠变得聪明起来了。以富尔克为首的几位学者对245位青少年进行了为期7年的跟踪研究,也证明了智力与遗传密切相关。

不过,也有科学家发现,尽管是“聪明”的白鼠,若将其关进小笼子,生活富裕,但无所事事。同时,将另一只“聪明”的白鼠与其他的老鼠生活在一起,不仅有丰富的食物,还可以参加游戏活动,尽情享受。几个月后再进行“考试”,结果发现,每天生活丰富多彩的要比生活呆板无所事事的白鼠“聪明”得多。教育家凯洛夫曾说,“天赋仅给予一些种子,而不是现成的知识和德性。这种种子需要发展,而发展必须借助教育和教养才能达到。”

中国著名作家夏衍说得更富有哲理。他说:“勤能补拙,业精于勤。无数事实证明,任何人的任何一点成就,都是从勤学、勤思、勤问中得来的。”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爱迪生在学生时代就曾被老师和家长看成是没有发展前途、不受欢迎的学生,甚至还被学校除名。但他们发奋图强,都功成名就。当人们称爱迪生为天才时,他却用亲身的经历阐述了智力先天和后天的关系。他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牛顿、华罗庚等虽然出生在农村,但却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达尔文在神学院是并非出众的学生,但经历了27载的考察研究,最大限度开发了自身潜在智能,写出了划时代的《进化论》。

木匠齐白石,半路出家学画画,日日磨砺,成了一代国画宗师。李时珍30年修出了《本草纲目》。歌德58年终成《浮士德》。显然,这些都不能用“遗传”来解释。

总之,天资聪慧者是幸运的,因为遗传注进了大器的胚胎。但遗传的天赋只是智力发展的内部条件,并非成才的决定因素。当然,真正揭开智力之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9.本文阐述了遗传与智力的关系。想一想,作者认为二者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10.第6、7、8段介绍了爱因斯坦、牛顿等人成功的情况,说明了什么?

11.结合文章回答:类似爱因斯坦等智力超群的科学家太少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9.天赋仅给予一些种子,而不是现在的知识和德性。

10.天才更多的是靠后天的刻苦努力。

11.像他们那样专心致志地学习,目标明确,坚持不懈的人太少。

12.不要自暴自弃,而是找准目标,发奋图强。

基因工程(节选)。

所谓基因工程是指在其因水平上的操作,并改变生物遗传性状的技术。具体地说,按照人们的需要用类似工程设计的方法将不同生物的基因(目的基因)进行分离、剪切、拼接等操作,并通过分子载体(如质粒、人噬菌、sv40及其它病毒)转入适宜的受体细胞中而获得复制和表达的一种分子生物技术。由该技术构建的且具有新遗传性状的生物称之为“基因工程生物”,一般简称为“工程生物”。1973年基因工程的诞生,标志着新的生物革命的开始。这一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分子生物学家s柯恩第一个建成“基因工程菌”,并创立基因工程模式,科学界把这一年定为基因工程元年,而s柯恩成为基因工程发展史上第一位创始人。然而,基因工程的诞生不是偶然的,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物理学家克拉克,在前人发现生物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或者说基因)的基础上,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最终揭示了生物遗传之谜;60年代确定遗传信息传递方式以及“工程酶”与分子载体研究取得一系列成就有关系。这些成就为基因工程诞生做了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充分准备。以基因工程诞生为标志,20多年来,生物技术飞速发展,通过“工程微生物”生产的新药有胰岛素、荷尔蒙、干扰素、乙肝疫苗等等;还有转基因动物生产医药品和优质营养品以及基因农作物抗各种病虫害等等。1990年开始实施、至今已取得重大进展并正在加紧进行的“人体基因组计划”,将为人类创造奇迹。这一计划一旦完成,人体基因组图谱绘制出来,图解整个人体10万种基因,并了解其功能,这将成为遗传病诊治或基因治疗以及寻找医治癌症、艾滋病等药物的指南。我国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程,如制订了水稻基因组计划;人体基因计划项目在我国南方、北方均已启动,发现了一些新基因及其功能,研究工作取得可喜进展。

1.对“基因工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基因工程是一种改变生物遗传性状的技术。

b、基因工程是按照工程设计的方法,将生物的基因分解后获得一种新分子的生物技术。

c、基因工程是将不同生物的基因进行操作,然后将它转入受体细胞,从而获得一种新的遗传性状的生物技术。

d、基因工程是将不同生物的基因转入受体细胞后,所获得的一种新的遗传性状的分子生物。

2.基因工程的诞生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突出的成就是:

50年代成就是:

60年代成就是:

70年代成就是:

3.划线句子是一个长句,这个长句是阐述的主要意思是()。

a、这个计划将成为指南。

b、这个计划一旦完成,将成为指南。

c、人体基因组图谱图解人体基因将成为指南。

d、人体基因组将成为指南。

e、这个计划一旦完成,将成为遗传病诊治及医治癌症、艾滋病等药物的指南。

4.本文写了三层意思,这三层意思是什么?请选出正确的选项()。

a、阐述基因工程的含义。

b、说明什么是基因工程生物。

c、基因工程诞生的意义。

d、基因工程形成的过程。

e、基因工程的诞生使生物技术飞速发展。

f、“人体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将为人类创造奇迹。

【参考答案】:

1.c。

3.e。

(b是说明a;c是为d张本;f是对e的具体阐述)。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范本篇十九

有盲子过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固握,自分失手必坠深渊也。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人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盲苦》阅读题:

1、请你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2、读了这则寓言后,你获得了哪些启示(不少于两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