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清正廉洁小故事范本(优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5:51:46 页码:7
2023年清正廉洁小故事范本(优质12篇)
2023-11-10 05:51:46    小编:ZTFB

阅读是一种享受,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和魅力。写总结之前,我们可以先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再进行总结和归纳。提供写作指导的典型范文。

清正廉洁小故事范本篇一

作为单位的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深刻体会到最大的进步是克服了自己以往工作中经常出现的缺点和不足,使自己专下心来想问题、干工作、办事情,自觉把学习共产党员标准要求的过程,变成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增强党性的过程。同时,对照党员的标准要求和党章,以此为镜子,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勤洁廉政,才能正确看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通过此次廉文荐读活动,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通过案例,我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并非在为官之初,就决意以权谋私,而是经历了一个过程:怀着崇高理想参加工作,通过奋斗走上领导岗位;手握权力之初,也曾抵制住贪腐的诱惑,可惜时间稍久,便放松要求,一发不可收拾,待东窗事发,后悔莫及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对党员干部来说,走好为官从政的第一步很重要,但同时,如何守住初心,走好今后的每一步则更为重要。只有自始至终坚守住党员干部清正廉洁、干净为官的底线,才能更好地为民服务。

三、作为党员干部,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强的定力。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头脑发热、定力不足者,很有可能因一时冲动而破了原则。廉贪一念间,荣辱两重天。党员干部要始终清醒、保有定力,以前车之鉴为警示:不义之财就是一颗炸弹,哪一天被引爆,你无法控制,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它。人在政途,定然要面对各式挑战与诱惑,必须要让头脑在迷幻中越练越清醒,让定力在欲海中越铸越坚固。

清正廉洁小故事范本篇二

1.坚决纠正公路“三乱”,建设平安和谐大道。

2.吃拿卡要可耻,热情服务光荣。

3.热情服务是本份,生冷横硬要不得。

4.l感谢群众监督,欢迎民主评议。

5.端正党风人人有责,反腐倡廉事事关心。。

6.建设文明廉洁窗口,敞开热忱为民心灵。

7.树正气一心为民,讲纪律令行禁止。

8.公心公正公开公平。

9.一路温馨,一路廉洁,一路平安。

10.闻一声您好,献一颗爱心。

11.政风行风大家管,服务如何大家评。

12.人人是发展环境,人人是承德形象。

13.开展阳光服务,建设文明窗口。

14.l建遵纪守法站所,创廉洁为民业绩。

15.树清廉风气人人争先,创文明站所个个一流。

16.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大力营造反腐倡廉氛围。

17.创先进站所,筑行风基础,为群众解难。

18.深化民主评议活动,强化人民群众监督。

19.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以勤为标,以惰为戒。

20.深入反腐倡廉,促进经济发展。

清正廉洁小故事范本篇三

故事里说的是一名书生在书市里看书,有一位少年书生挑了一部《吕氏春秋》排队交钱时,看到前面一位老者,不小心掉了一枚铜钱,这位书生把那枚铜钱踩在脚下,然后把它捡起放入口袋中。

老者看在眼里,却没有吱声。

可是就因为他的这个举动,而毁了他的美好前程。那个书生后来进了誉录馆,要见江苏巡抚汤公,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那位苏州巡抚是几年前那位老者,这个书生就这样掉了他的官。

清正廉洁小故事范本篇四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了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清正廉洁小故事范本篇五

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苏东坡,曾官至翰林院学士。因为他抨击朝廷横征暴敛,结果被贬谪黄州,薪俸也随之锐减,每月仅有4500个铜钱。苏东坡乐道安贫,节俭度日。

一天,他的一位老朋友来访,见客厅的大梁上悬挂着31个竹筒和一个大竹筒,心里十分纳闷。这时,苏东坡嘱咐家人备一席酒菜,要与老友痛饮三杯。家人应诺后用叉挑下那个大竹筒,退到内屋去了。这位老友见状,忍不住向苏东坡发问:“东坡兄,不知你这屋梁上挂的是啥?”苏东坡没有马上回答,只是起身又叉下一个竹筒,倒出筒中数十枚铜钱置于桌上。这位老友仍是不解。苏东坡朗声大笑,说出了竹筒之谜。原来,苏东坡为了做到计划开支,量入为出,把每月领到的薪俸分为31份,然后装入竹筒中挂在屋梁上,每天早上用木叉挑下一个竹筒,作为当日开支。每日节余部分,集中贮放在大竹筒中,逢年过节或有来客才从大竹筒中取出备办酒席。这位老友听了,十分感动,称赞不已。

清正廉洁小故事范本篇六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清正廉洁小故事范本篇七

故事: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

故事图片某些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描述某个范围社会的文化形态,也有说法认为,故事并不是一种文体,它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他对于研究历史上文化的传播与分布具有很大作用。

清正廉洁小故事范本篇八

说到廉政故事,不得不提余杭文化名人丰国需。

今年58岁的丰国需,从小就喜爱民间文学。他18岁开始创作故事,迄今发表故事作品300多篇,共100余万字。喜欢写故事的丰国需分别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三级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副主席和主席。他在塘栖古镇创办的故事沙龙,是中国第一个民间故事创作团体。为了推动故事创作不断发展,他还创办故事派对网站和网络新故事创作培训学校,免费在网上教学。

故事,来自民间的“草根文学”,群众喜闻乐见,很接地气。故事能教人甄别是非功过、辨别善恶良莠,如果搭上合适的载体,激发的正能量不言而喻。

2005年底,浙江省作协一位副秘书长应邀参加浙江省纪委召开的廉政文化建设座谈会,专门提出将故事创作列入廉政文化建设的建议。浙江省纪委采纳了这条建议,决定以“中国(浙江)廉政故事大奖赛”的方式推动廉政故事发展。

于是,丰国需和他的团队接受余杭区纪委的邀请,开始为廉政文化“量身创作”。

从2006年至今,余杭区纪委书记换了3任,开展廉政故事征集和宣传的活动始终没有放松,愈搞愈红火。故事的创作队伍从起初的50余人,扩大到现在的近400人,不少机关、镇乡干部也参与到创作当中,以故事“日三省吾身”。故事的演出场地从机关到社区、从工地到学校、从图书馆到电视台演播厅,廉政故事的听众从十多人到几百人再到场场爆满,“粉丝”从老百姓到领导干部再到慕名而来的文人学者,题材从廉洁说起直至社会无所不包。遇到一些专场,廉政故事的拥趸们甚至有些“疯狂”。

余杭的廉政故事火了,跳出了区域界限,走向了上海、华东乃至全国,成为浙江省廉政文化建设的一张“金名片”。7年来,余杭连续承办三届中国(浙江)廉政故事大奖赛,征集作品累计6751件,144人获奖,活动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

清正廉洁小故事范本篇九

在当今社会,不少人面临诱惑,追求个人私利。而在这个时候,小故事成为了一种有趣又有力的方式,教育人们清正廉洁。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五个小故事来分享一些关于清正廉洁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坚守底线。

曾经有个小贩每天在路边卖水果,他的水果都是新鲜的,品质优良。一天,他发现有人偷了他的许多水果,可他却没有报警。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报警时,他说:“我卖水果是为了赚钱,但更重要的是保持我的良心和廉洁。”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在面临不公正和诱惑时,如果我们能够坚守底线,不追求不正当利益,那么我们就能够保持清正廉洁的品质。

第三段:正直不阿谀奉承。

还有一个小故事是关于一个年轻人如何坚守正直的。有一天,他去见官员请他处理一些事情。这个官员很富有,他给了年轻人很多贿赂,希望他回头再给他更多的好处。然而,年轻人拒绝了这个官员的贿赂,他说:“我只是来处理事情,不会受到任何人的胁迫。”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意识到,在面对世俗的利益和权力的诱惑时,只有保持正直的态度,不阿谀奉承,才能够保持清正廉洁的品格。

第四段:廉洁不贪污。

在一个小镇上,有个巡警叫李明,他本来是个很普通的村民,但他却因为担心强盗袭击,在每晚巡逻的过程中,发现一笔大额现金。而他毫不犹豫地上报了这一情况。李明后来因为诚实,得到了表彰和奖励。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保持廉洁,不贪污,才能够远离贪婪和犯罪,建立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

第五段:培养良好道德。

最后一个小故事是关于一个小男孩的。他一天捡到了一包的钱,起初他动摇了,想着用这笔钱去买些好玩的东西。但想到这个钱并不是他的,他决定把钱送回失主手上。当他拿回这笔钱后,失主非常感激,送给了他一份礼物。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理解到只有培养良好道德观念,懂得什么是对和错,我们才能够选择正确的道路,坚持清正廉洁。

结尾:

通过以上五个小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清正廉洁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坚守底线、正直不阿谀奉承、廉洁不贪污和培养良好道德观念,这些都是我们在追求清正廉洁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中,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做到了廉洁正直,社会才能够变得更加公正,和谐和繁荣。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从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的人,共同守护清正廉洁的社会风气。

清正廉洁小故事范本篇十

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他猜想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马上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亮吗?后来才知道,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在有些人看来,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实在有点“小题大做”。但正是这样的小事,却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更足以让当今存在公“话”私打、公车私用、公请私吃、公费私游等等凡此种种揩公家油的一些领导干部汗颜。

清正廉洁小故事范本篇十一

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珙”者即包拯的儿子包珙。包拯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其子包珙镌刻在石上,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这寥寥数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足为世人风范。

清正廉洁小故事范本篇十二

廉洁是中国传统之一,廉洁就是清廉,就是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洁是洁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态度;清楚一点的说,廉洁就是说我们做人要有清清白白的行为,光明磊落的态度。

我看了一个关于毛主席的故事,1932年,红军打仗到漳州。他的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一天早上,警卫员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已经洗成了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发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伸,说:“这双袜子还是1929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不过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读到这里时,我感受到毛主席是多么的。廉洁呀,平时我的袜子只要烂了一个小孔我就不会穿了,可是毛主席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但他还说袜子是好的。

我还了解到毛主席行军中唯一御寒的一条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那时的部队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换新的。现在想想,那时的毛主席已是红军的领导核心,但毛主席还是那样的廉洁,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呀!

读了毛主席的故事后,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廉洁的人,多珍惜一些已有的东西,例如我们穿的衣服、学习用具和物品之类,即使有些破了、坏了,请不要轻易丢掉它,缝补或修好之后还是可以用的。

最后,让我们一起向毛爷爷学习,一起秉承和传扬他廉洁的美德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