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如何写(优秀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6:27:15 页码:8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如何写(优秀12篇)
2023-11-10 06:27:15    小编:ZTFB

教案既可以做为教师的备课参考,也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指南。教案的编写需要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的使用。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如何写篇一

认识阅读经典的意义,认识阅读杰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2、技能目标。

学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立足文本,主要采取讨论交流的问题探讨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同学们想做绅士淑女吗?你们心目中的绅士淑女有何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请几位同学发表观点。

(幻灯展示)。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也有人说教养是人生命的文化灵魂。

二、阅读文本,探究问题。

(一)对“教养”的理解。

1、问:黑塞认为教养是什么?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吗?

明确(幻灯展示):

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即“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教养是“为了自我完善”(“精神和心灵的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不带有功利色彩。

同时真正的教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

你认为还有哪些行为也是有教养的表现?

提示:“精神和心灵的完善”仅仅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吗?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研读世界文学,也就是阅读经典。

1、对于阅读经典,你有怎样的困惑呢?

讨论,交流。

流行文化:适口,富有刺激性,但意味不深长。

2、教师:作者认为,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具体的方法去读经典呢?

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要走入这样一个误区:学者式阅读。

文章运用这样的对比,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愉快的精神之旅。

三、教师以诗化语言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小结:

引导反思:我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吗?

因为(幻灯展示):阅读经典,追求教养,我们——“永远都在半道上”!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如何写篇二

1、知识目标:让学生懂得真正有教养的意义,如何获得教养等诸多问题。同时掌握文章所论述的有关内容。

2、能力目标:在自学文本的基础上概括各自然段的段意,理解文章中意蕴深刻的句子。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热爱读书,并不断地养成以文字为乐的习惯,热爱文学,激发阅读和写作的热情。

掌握文本所表现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激发对文字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达到真正的获得教养。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一方面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让他们自己概括自然段的意思,同时理解意蕴深刻句子的意思。同时以自己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现身教学”,以自己写作的两篇文章《边读边写》和《夜读如诗》来激发他们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教师展示自己的文章《夜读如诗》,让他们懂得阅读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同时也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引出本文《获得教养的途径》并板书。

2、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这是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教师展示幻灯:

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1877.7.2—1962.8.9)德国作家。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行》、《玻璃球游戏》等。

黑塞被雨果·巴尔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

二、自学文本,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速度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各段论述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讨论、发言。

教师在此基础上明确:

第一段:简要说明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第二段:指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即阅读经典作品。

第四五段:论述怎样阅读经典杰作。

第六段: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第七段:阐述经典作品有“常读常新”的魔力。

三、解读意蕴深刻句子的意思。

要求学生继续默读课文,把自己认为理解较难的句子用笔画线出来。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教师明确: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毕竟只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2、第一段中说:为什么说真正的修养永远在半道上?

教师明确:

因为修养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是为了“找到生活的意义”,因此它是无功利的,无止境的,是终生任务,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所以“永远都在半道上”。

3、第二段中提到的“这条路永无止境”,“这条路”指什么?为什么说:永无止境?

明确:这条路是指研读世界文学。因为世界文学浩如烟海,没有任何人可以将之读完,即使是对某一民族的全部文学也不能读完并有所了解,更不用说整个人类的文学了。

教师明确:“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本身就具有很高的人文和文学价值,如果能对杰作作深入理解,一定会在思想、思维方面得到有价值的启示。

教师明确:因为杰作有巨大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如果仅仅肤浅地浏览,是不可能理解其精髓的,需要认真读,反复读并深入思考,而时髦读物往往用一些低俗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迎合读者。作者认为阅读杰作能提升人的修养,为此是需要花力气、下功夫的。

6、第五段只有一句话:“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教师明确:“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指在阅读杰作时需要有追求文明文化的态度,只有怀着敬重之情、怀着爱心阅读,才有可能获得教养。

教师明确:中间部分的描写用比喻展示了成长过程中书籍带给我们的神奇的魅力,说明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愉快的精神之旅,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比喻奇特华美,生动形象。

教师明确: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最高成就。阅读经典作品,能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增强自我修养,决定审美追求。反复阅读经典作品,能不断地有所发现,是因为经典作品是一个时期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思想内蕴丰富,语言文字精致,像取之不尽的宝库。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不断地有所收获。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地深入,就能不断地有新的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

四、出示文章《边读边写》。

让学生阅读,并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如何写篇三

本专题分为三个部分:“经典的力量”,“求学之道”和“从质疑到创新”。第一部分探讨的重点是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第二部分探讨重点是读书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基本原则。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第三部分探讨重点是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和思考的方法,研讨质疑和创新的关系。三篇文章的关系,简而言之也可以概括为“读”--“学”--“思”。

通过有效的探讨,让学生从基本的“读书求知”意识逐步上升为自我完善,服务人类的精神追求。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学生探讨阅读经典作用,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学生讨论为主,教师适当引导。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这期间他游历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年,墨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一举成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这一年他在玛丽结婚,移居巴登湖畔,埋头写作,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在轮下》。这一时期的创作以浪漫主义诗歌、田园诗风格的抒情小说和流浪汉小说为主,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广大自然和人类的爱,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尢利西斯》。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墨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问题探讨:

1、黑塞在本文表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2、本文阐述“获得教养的途径--读书”这一主题的整体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第一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为下文张本。

第二段至第五段,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

第六段和第七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作者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从“幼儿园”变成“城市和国家”,直到变成“全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文章用这样的对比,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精神的愉快,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

文章最后,作者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为例,认为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而这种感悟的过程,正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并不矛盾。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4、经典作品的作用为什么不同一般?为什么前辈学人总是提醒我们读经典作品?

读书学习,“读什么?”是个基本问题。作者认为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主要的途径。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

(此问可进行延伸:每个时代都有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为什么很多东西被淘汰,无法流传?有些文学作品轰动一时,为什么才过了十来年就没有人再提及?为什么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文学史?为什么每个民族尊奉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如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和鲁迅,俄罗斯的普希金、托尔斯泰,法国的司汤达、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他们的作品,不但在本国流传,也产生了世界的影响,滋养了无数的人。)。

5、为什么黑塞认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文章指出读书是心灵的追求,这个追求必须有对文明的热爱,有对知识的敬重。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作者看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第四段中,作者特别指出“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读书的倾向。)作者建议读书应该从基础阅读开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要提高阅读的层次,因为读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他认为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因而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6、黑塞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你如何理解?

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黑塞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问题不仅在于多读,更在于“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心的教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养,只有“用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7、对经典作品为什么要反复阅读?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原因是什么呢?你有过这样的阅读体验吗?请同学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来谈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而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地深入,就能不断地能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如《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少年读此书,可能仅仅为其中的情节人物所打动,而有了一定的修养和阅历后,重读此书,可能就会从历史变迁、政治谋略、外交智慧等方面去解读了。其他如《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高中时代重读,体会和少年时代已经大不一样,而人生每个时期都能从中汲取营养,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如何写篇四

1、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2、了解本文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掌握严谨的逻辑顺序,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3、学会筛选重要信息,并能够概括要点。

2课时。

以专题导语导入,并简要介绍本专题,转入“经典”话题(让学生说说对“经典”的理解)。

美梭罗“经典是什么?它们是人类思想的最崇高的记录,它们是唯一预言性的、不朽的作品。”

1、检查预习(对文章的理解及存在的疑问)。

2、“教养”与“修养”的区别。

[字典]教养: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修养: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也指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文中]注意:真正的修养。

教养: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完善,增强和扩展自我意识。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

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

既是完成又是激励。

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

[因此]文中的“教养”等同与“真正的修养”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的巨大财富。

4、深入研读世界文学对于我们有哪些作用?请在文中筛选信息,分条列出。(注意“使”)。

(1)感到满足和幸福——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2)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

(3)集中心智。

(4)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

5、作者强调要从深入研读世界文学获得教养必须有什么样的前提?

——个性和人格,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有爱和生命。

[读书观]不追求数量,而追求“爱的阅读”,追求心灵的获得。

6、当今之世,出现的“轻视”书籍的现象,引起了作者的重视,针对这样的问题,作者提了怎样的建议。

7、揣摩第五小节的语言。

自己的价值——有对自我修养的价值、对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有个性和人格、有爱的阅读、有敬重的知识、有心的教养、能认真对待杰作杰作的真正价值——杰作能帮助我们获得教养(详见“作用”)。

[因此]3、4、5三小节是对第二小节的补充。

[小结]。

第一部分(1)阐明“教养”的内涵。

第二部分(2-5)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

8、6-7小节论述了几类人的阅读情况——两类。

(1)多数儿童、多数缺少天赋的人。

(2)少数儿童、少数人、读书家、真正的阅读者、我。

9、两类人在阅读中获得的有什么不同。

(1)自然而然的事、学会阅读技巧、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

(2)惊讶、痴迷、风魔、广大恢弘、气象万千、令人幸福神往、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自己、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欣悦不已、更精、更深、新的共鸣……(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

10、正确理解结尾破折号后面的内容(学生讨论)。

1、整理笔记。

2、总结本课字词。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如何写篇五

1.理解“阅读经典”对于“获得教养”的重要意义;重新确立阅读乃至生命价值的坐标。

2.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了解获得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流程】。

一、教学导入。

在“向青春举杯”专题中,我们体验青春的活力和责任,感受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进而去思考自己的未来,规划自己的人生。自然,我们就会追问如何成就自我,如何发展自我。毫无疑问,“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正尝试去作出回答。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专题中的另一个板块-“经典的力量”,看看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有什么好的建议。

明确:教养指“精神与心灵的完善”;教养是静态的,修养偏指动态;修养具有无功利性和无终极性;作者认为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三、精读质疑,可以跳读课文。

找出对作者的表述持有疑义的语句,或对作者的某些观点质疑。共同探讨学生找到的有疑义的语句或提出的问题。

预设:1.对作者把经典提升的高度质疑。2.对作者否定时髦读物的质疑。3.对作者鄙弃知识态度的质疑。

四、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点评。

1.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点评提示:这里的“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某种本领或获得某种利益。

以前从未听过,也可能我们一直都在追求着一种具体的目的,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因此会变得毫无教养。教养也常常蕴藏在具体的目的中。只是我们很少有机会去自觉体认罢了。今天我们看到这样的表述,也许从此会增加我们对教养的有意识体认。(推荐书目:易中天《人的确证》,课后印发易中天的《罪案之谜-上帝的预谋》供学生参读。)。

2.真正的教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在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强”的精神追求,又让他们永不停歇,与“天行健”成为一脉,用中国的文化精义来说就是“天人合一”。如此,人就获得一种永恒。“永远都在半道上”成了一道伟大的哲学命题。

3.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点评提示:生活的意义可能人言言殊(这里可让学生自由言。

小结: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他认为真正的修养不应当追求功利,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只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一个人如果没有个性和人格作支撑,无论做什么事都会软塌塌的,读书同样也是这样。书中的智趣、理趣、情趣,要靠个性和人格来吸纳、融合。

就能不断地有所收获。

探究三:本专题的文章可能会引发你的某些思考。有人认为,读书能获取知识但不一定能铸炼智慧,有文凭不等同于知识分子,有文化未必有教养;常言说“开卷有益”,有人却认为“开卷未必有益”;人们通过读书求知,贤人却又告诫“尽信书不如无书”……你在校读书9年,有了不少体会和教训,你的学习经历中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联系你的学习,就这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这个问题中涉及的概念并不相通。“知识”和“智慧”二者虽然密切相关,但又是两个概念,读书能获取知识,但是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才能产生智慧。知识可以继承,但是智慧是不能继承的。有学习经历固然重要,但是知识分子还需要有精神的追求,有独立的人格,有修养,这些都不是文凭能代表的。“文化”和“教养”也有距离,如同人识字未必一定有礼貌。“开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则未必有益;读书求知,如果没有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

六、问题探讨.活动设计。

(一)事实呈现。

读过世界名著,这样的回答是投考官所好,一定是在头脑中已经设定好的。再追问,发现即使看过,也是看的所谓青少年简读本。”张绍刚举例说,一同学言之凿凿地强调自己看过原著,那本书的名字叫《鲁迅漂流记》。有人深情地说他最喜欢的诗句是“面朝大海,温暖花开”,“我如获至宝地希望他多背几句出来,结果他相当沉稳地告诉我:‘我就喜欢这一句,这就够了。”’。考生的回答暴露出功利性的一面。

(二)问题与活动。

1.请依据《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论述,对艺考生阅读名著的目的作点评。可以批评,可以规劝,可以勉励。不超过60字。可以用原文,也可以对原文适当改造。

2.请依据《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论述,给艺考生阅读名著提一点建议,让他们知道怎样读名著并理解为什么该如此阅读。

3.个人阅读状况自查。(略)。

&n3.个人阅读状况自查。(略)。

七、课后作业。

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以“经典礼赞”为题,写一首赞美经典作品的诗。

樊光姣。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如何写篇六

本专题分为三个部分:“经典的力量”,探讨的重点是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求学之道”,探讨重点是读书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基本原则;“从质疑到创新”,探讨重点是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和思考的方法,研讨质疑和创新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探讨,让学生从基本的“读书求知”意识逐步上升为自我完善,服务人类的精神追求。

本专题教学目标和重点,一是让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二是让学生探讨阅读经典和求知问道的作用,探讨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关系,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三是让学生学会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四是让学生在学习议论文不同的论证方法后,能够在作文中正确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引言论证等手法。

第一板块经典的力量。

赫尔曼黑塞。

【学习目标】。

1.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随笔,内容与形式相比较,内容显得尤有新意。文章强调读书对一个人获取教养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很有现实意义,对青年学生的成长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2.本文在论述阅读对获得教养的重要作用的过程中,触及了不少现实性的问题,像年轻人对书籍的轻视,只读快餐式的书报而不肯在名著上下工夫,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等,为我们平时的阅读欣赏提供了借鉴。

3.本文在形式上是一篇议论文,开头明确概念,接着提出论点,从第二段开始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思路活泼但不失严谨。语言准确谨严,也有不乏生动新颖的语段,六、七两段可作为赏析的关键语段。

【内容详解】。

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第一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真正的修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在这里,作者的意思很清楚: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

第二段至第五段,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在论述读书的必要性时,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在深入分析这一问题时,文章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文章指出读书是心灵的追求,这个追求必须有对文明的热爱,有对知识的敬重。作者建议读书应该从基础阅读开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要提高阅读的层次,因为读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他认为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因而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第六段和第七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实现阅读的目的?作者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从“幼儿园”变成“城市和国家”,直到变成“全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文章用这样的对比,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精神的愉快,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

读书能磨砺人的思想,经典作品“常读常新”。文章最后,作者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为例,认为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而这种感悟的过程,正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如何写篇七

一、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我们讲台桌上有什么呢?(书)对了,那是我们的小小图书。

(这一小环节可以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先让学生在各小组说说读书的好处,再全班交流)。

师:小朋友都说得真好,书是知识的海洋,书里有精彩的世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关于书的更多知识。

二、结合文中的图,了解获得图书的途径。

1、设计课文插图的情景,引导学生了解的这些地方的作用。

师:小朋友,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走一圈,当你看到什么字的时候大家要大声说出来。(把课文图中的这些地方名写在小纸条上,然后贴在教室的各个角落上,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来)。

师:小朋友,你们说说看这些地方有什么用。(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地方都是用来看书的或者说是买书的地方)。

2、如果你非常喜欢看一本书,可以用什么方法看到我们想要看的书呢!(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文中的图了解获得图书的途径。)。

“自主识字”的`教学设计。

一、读一读,认一认。

1、自己读一读和图书有关的三组词语。

(1)自己读,借助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娃娃。

(2)说说这几组词表示的都是什么的呢?

2、你还能说出哪些书的名字呢?

(师:小朋友,除了书上说的这些书外,你还知道哪些书吗?)。

二、认识生字。

1、指导自读词宝宝。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把课文中的词宝宝读一读。

2、同桌互读。

师:同桌读一读,看是否把字都读准确了。

3、全班一起来认读词宝宝。

师:小朋友,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宝宝。

4、玩一玩猜游戏。

师:小朋友,你们把词宝宝都读得很好,现在我要来看看你们是不是也能把安娃娃读得很呢?我们一起来玩玩猜字游戏。

5、小组合作学写生字娃娃。

师:小朋友,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的观察田字格里的每一个字娃娃,并一起想想用什么方法能很好的记住它们。

6、师范写,生练习。

一、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每人拿一本课外书。

二、学会看书的封的面,找一找书名和作者。

1、每一本书的封面都是精心设计的,自己拿出一本书,看看封面上都有什么呢?

2、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每一本书都有它的名字、作者,一般都会注明是哪个出版社出版的。跟同桌小伙伴介绍你手中那相书的封面。

3、我们再来看看封底都有些什么呢?

4、师小结:是啊,虽然每本书的封面和封底都不完全一样,但是一般情况下都要写清书名、作者、出版社、发行单位、责任编辑、书号和定价等。同学们买书和看书的时候,应先了解一下这些基本情况。尤其是有些盗版的图书,这些内容一般都标的不是很清楚,大家不要购买。

三、学会看目录。

1、请同学们打开书,找到目录,看看你能从这里面了解到哪些知识呢?

2、学会看一本书的目录是非常关键的,它可以使我们很快的查找到相关的内容。

3、和小伙伴一起互相看看对方同学的目录,互相考一考怎样通过目录很快的查找相关内容。

四、指导学生看书。

1、课上还有几分钟的时间,留给小朋友看书,一会给大家说说你这几分钟的收获?

2、请学生汇报,教师小结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同学们读得真认真,几分钟就读懂了这么多的知识。如果平时我们能把这些零散的时间都利用起来,你读的书一定会越来越多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的。

“学会把图书进行分类”的教学设计。

二、学会给图书进行分类。

1、大家想一想,怎样给图书进行分类呢?(小组讨论学习)。

2、师小结:图书分类摆放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的。每个同学的书不同,

家庭情况也不同,具体怎样分好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没有进行图书分类的同学回去要做一做,已经进行分类的同学可把自己的好办法介绍给更多的同学,并要坚持下去。

三、向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一本书。

1、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看的书,能把自己喜欢的书介绍给大家吗?

2、请同学先在小组里介绍。每个同学都要说,说完以后,让同学们说说他们。

通过你的介绍听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在小组学习中,教师要巡视作具体指导,让孩子说起来,交流起来)。

3、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把自己这个组同学读过的书汇总向大家说一说。

4、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自己喜欢看的书。看看谁介绍得最好?大家有关于这本书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大家讨论。

五、老师小结。

你们真了不起!读了这么多的书,知识这么丰富。尤其是今天,

通过大家互相介绍,很多人的读书兴趣更浓了。书是知识的海洋,书里有精彩的世界,在以后的日子里,希望大家都跟书交上朋友,让好书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从书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参观图书馆”的教学设计。

一、参观前准备。

1、联系好学校的图书管理员。

2、以小组为单位参观,小组成员商量这次参观想学到什么?

二、带学生亲自去参观。

三、参观后小结。

四、课外延伸:

1、回去把我们本单位所学的知识讲给家长,教他们如何对图书进行分类?

2、以后每月开展一次读书比赛,看谁读的书最多!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如何写篇八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学习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两句启下。

3、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六、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七、作业:

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学习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两句启下。

3、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六、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七、作业:

背诵课文。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如何写篇九

平凡。

[教学目标]。

1、学会筛选重要信息,并能够概括要点。

2、学生学会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3.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方法]。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问题探讨。探讨可以在同桌之间展开,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重大的或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可以考虑安排一次班级范围的探讨交流。探讨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能否得到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否保持和发展探讨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探讨结果,要作出评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应该探索获得教养的途径了。在《获得教养的途径》里,文章其实就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途径,那就是--读经典。

二.理清脉络。

第一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真正的修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在这里,作者的意思很清楚: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并不矛盾。在这里“教养”和“修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第二段至第五段,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在论述读书的必要性时,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

第六段和第七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实现阅读的目的?作者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从“幼儿园”变成“城市和国家”,直到变成“全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文章用这样的对比,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精神的愉快,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

(出示文章的脉络:什么是真正的修养,获得教养要阅读经典,获得教养要反复读经典)。

三.文句赏析。

读过之后我们的感觉一样,文章大气,典雅,经典的句子像珠贝一样散落在文章中,当然也会有一些困惑的句子,像璞玉一样等待我们用思想的刻刀去雕琢。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要求分三个层次:

1.美文共欣赏;2.疑义相与析;3.文笔试比高。

学生按顺序层层深入地进行欣赏,质疑,讨论以及文句摹写。

(设置这些环节综合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特别是有层次性地提出要求,有助于同学自主选择,激发挑战欲望和合作心态,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另外,在小组活动中实现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探究和发现,思维碰撞,情感交流。老师要充分关注动态生成的东西,事先也要有充分的预设。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引导作用,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研习文本;另外,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很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要实现生生、师生以及师生和文本的互动。)。

教师自己提出疑问的地方。(老师事先预设一些疑点,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查漏补缺”。)这些问题包括:

1.为什么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

2.。

(参考答案:掌握作品里的鲜活的意识和人类巨意识财富;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丰盈,使自己与整个人类建立起息息相关的形象;使生活更有意义。)。

(参考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形象说明真正的阅读者为获得教养而进行的阅读是一种愉快的精神旅行,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进入新的境界。)。

3.为什么作者强调阅读经典作品?对经典作品为什么要反复阅读?

(这个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探讨的兴趣:经典作品的作用为什么不同一般?为什么前辈学人总是提醒我们读经典作品?每个时代都有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为什么很多东西被淘汰,无法流传?有些文学作品轰动一时,为什么才过了十来年就没有人再提及?为什么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文学史?为什么每个民族尊奉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和鲁迅,俄罗斯的普希金、托尔斯泰,法国的司汤达、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他们的作品,不但在本国流传,也产生了世界的影响,滋养了无数的人。为什么经典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

(参考答案: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而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地深入,就能不断地能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

探讨以上问题,可以请同学一方面从课本中寻找信息,另一方面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来谈。

自由读一些经典的句子。(在读中进一步揣摩和感悟。)。

推荐读第6节中间部分(中间部分的描写用比喻展示了成长过程中书籍带给我们的神奇的魅力,比喻奇特而华美,值得欣赏)。

总结:我们有一个现实家园,也有一个精神家园,这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都是用书籍砌成的。

四.拓展延伸。

文章写于上个世纪,俗话说:“时移则事异,时过则境迁。”你觉得今天还有读经典的必要吗?举手表决。

你喜欢读经典吗?举手表决。(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进行总体情况了解)。

你更喜欢读经典,还是流行读物?

(出示讨论二:我心中,谁更重?)。

小组内讨论,辩论。

教师在评价中引导学生思考经典和流行作品的关系。

(结论:经典是过去的流行作品,明天的经典市今天的流行)。

(有人认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流行作品用的是现代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反映的是当代人的思想案情,读起来轻松省力,有兴趣,吸收快。而经典名著往往艰深难懂,离现实生活较远,因此少读为妙。也有人认为,应该多读经典名著。名著是经时间筛选留下的硕果,是古今中外的精华。它们和一般作品在文化品位上是不想等的,它们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其他就不在话下了。读名著,有以一当十的价值。尤其是,名著为很多人反复阅读,已成为当代人共同的文化素养,不了解名著,就会在文化沟通中产生严重障碍。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是有一定道理的。读名著会让人成熟,当然,要看你读的方法。

其实不管是名著,还是流行文学,角度对了,都是好书。。。最重要的是,你得到了什么。。。

流行作品多数采用现实与想象结合,经典名著一般反应的是社会现实。前者只需要在体会的心境上阅读,后者则要细细品味,丰富自己的知识。读图,就像一本无语言的书,所有的内容需要你用想象和猜测来读懂:读文只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的联想。中学生要看自己对这些是兴趣上的读,还是学习上的读。)。

再次设疑:经典都是好的吗?今天如何读经典?

学生讨论。

五.课堂小结。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智,一本本好书,就像一艘艘船,把我们引向更广阔的海域。……让我们热爱经典、阅读经典,汲取经典的力量和智慧,让理想在经典的保驾护航下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六.补充教学。

课外推荐读书书目,开设读书报告会。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苏联)高尔基《高尔基论青年》。

阅读所有的优秀名著就像与过去时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进行交谈。而且是一种经过精心准备的谈话。这些伟人在谈话中向我们展示的不是别的,那都是他们思想中的精华。

--(法)笛卡尔《方法谈》。

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平凡。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如何写篇十

《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的一篇随笔,它的学习方式属于“问题探讨”。这篇文章比较深奥,思想比较深刻,解读起来有难度不小,属于典型的深度文本,其中存在着大量的理解“问题”。

而问题是思维的种子。课堂学习要高效,必然在问题提出后加以思考,讨论解决。所以问题探讨应该包括两部分:提出问题,深入探讨。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缺一不可,二者互相促进,统一体。“探讨者”当然主要应该是学生,因为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课堂上,我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之后,就让学生提出问题加以讨论,然后汇报成果,全班一起解决未能解决的问题。

课堂的最后我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讨论为什么经典作品常读常新。

本节课从教学流程设计上看,应该说符合了课改精神,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暴露了许多问题,如课堂流程不流畅,给人比较生硬的感觉,不能挥洒自如。思维也未能充分打开,有些生成问题未能很好抓住,课堂亮点不多。对于学生问题回答的点评也不够到位。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如何写篇十一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是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的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所赋予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了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每一年,我们都看见成千上万的儿童走进学校,开始学写字母,拼读音节。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有少数儿童才年复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对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痴迷,并不断加以使用。他们为新学会的字母而骄傲,继而又克服困难,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又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当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时,少数人仍然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因为它们古时候都曾经是富有魔力的符号和咒语)。这少数人就将成为读书家。

这儿还根本未考虑世界上的书籍在不断地增多!不,每一个真正的读书家都能将现有的宝藏再研究苦读几十年和几百年,并为之欣悦无比,即使世界上不再增加任何一本书。我们每学会一种新的语言,都会增长新的体验——而世界上的语言何其多啊!……可就算一个读者不再学任何新的语言,甚至不再去接触他以前不知道的作品,他仍然可以将他的阅读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使之更精、更深。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新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我年轻时初次读歌德的《亲和力》只是似懂非懂,现在我大约第五次重读它了,它完全成了另一本书!这类经验的神秘和伟大之处在于: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与此同时,我们却相信自己越来越清楚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追求同一个目标,都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个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如何写篇十二

拟2课时。

累计。

第89课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初步培养学生读书时动手圈画的习惯。

3、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要有自知之明,不可妄自尊大。

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难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要有自知之明,不可妄自尊大。

教学简要过程及重、难点的突破。

一、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提问:北风来了,天气就变冷了,

北风呼呼地吹,它都吹向了谁?自读,用铅笔画出来。

(2)它们怕北风吗?(怕)从哪儿看出来?

(3)指导朗读:你觉得北风怎么样?(强大、凶)。

大家都害怕它。这时,北风表现得怎么样?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北风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得意)指导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你怎么知道小鱼不怕呢?做给我们看看,

(2)说明了什么?什么意思?练读。

4、学习第四自然段。

实施修改意见。

多媒体演示:

青草变黄,

梧桐树落叶,

鸟儿进窝。

气极了的北风猛吹一口气,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呢?

那小鱼冻死了么?

5、学习第五自然段。

北风看不见小鱼了,为什么会非常得意呢?

小鱼真的没有了吗?它们到哪里去了呢?

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总结:

北风和小鱼,你喜欢谁?为什么?

一、朗读背诵。

1、反复练习朗读。

2、分段度背。

3、有感情地背诵。

说说为什么河面上结冰,水底却不冷?

精搜彩集创信意息。

精彩创意:

总结:

北风和小鱼,你喜欢谁?为什么?

实施修改意见。

作实业践设活计动。

必做:

1、抄写生字新词两遍。

2、正确、流利的背诵课文。

实施修改意见。

教学札记。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冰花,北风和小鱼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希望对你有帮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