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苏州印象散文(汇总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0:07:32 页码:11
2023年苏州印象散文(汇总12篇)
2023-11-24 10:07:32    小编:ZTFB

古文是指古代汉族文化圈内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和篇章。总结要贴合读者的需求和期望,引导读者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总结范文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许可以避免我们重蹈覆辙。

苏州印象散文篇一

在七月的最后一周里,我爸爸开着车,带着我、我的姥姥和奶奶,还有我妈妈一起去苏州游玩。我们到达苏州以后,我期盼已久的苏州游玩终于开始了。

在苏州的这一天里,我们分别去了苏州博物馆、苏州园林博物馆、拙政园等等景点。

上面这些景点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苏州博物馆了,这里面有很多不同材质的宝物,有玻璃的、有陶的、有玉的、有瓷的等等。里面有瓷做的盘子,有玉做的小渔船,有彩绘瓷罐,有黑白、彩色的树叶画,还有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座木雕宝塔。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那座宝塔了,塔身上镶嵌着一千八百颗珍珠宝石,塔的顶端还雕刻着四海龙王和四条小龙,塔的高度达到了七十多厘米,塔身上还雕刻着许多精美的木雕镂空图案,让整个塔非常漂亮,我非常喜欢这座宝塔。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到下午了,爸爸带着我们离开了苏州博物馆,到另外一个景点去游玩了。

苏州印象散文篇二

还有四十多天,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就要在苏州古城拉开帷幕了,对于这座早在便在《世界遗产名录》上留下名字的城市来说,这也是一种特殊的荣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等古典园林,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是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那么今天,我就带您去领略一下苏州园林的典雅。

园林的典范和代表。看上去就在园中的百寺塔其实却在离拙政园足有三里远的地方。从园子到塔之间的三里,被称为“空中视线走廊”,因此它绝对不能遮挡景色。绿化工人自发修剪树木自然使这条走廊更加悠远而清晰了。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拙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它们曾影响了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了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建筑,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的。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我们的古典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意味着我们要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按照我们《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要做好未来的工作,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的是要通过保护使得古典园林,这个世界文化遗产能够有续利用,能够传之于后世。使“苏州园林甲天下”,......能够使世遗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感到这是真正的到了中国,真正到了苏州。

6月28日,快来吧!让世界了解苏州!

苏州印象散文篇三

狮子林别具一格,它荟簇了苏州诸园林的风格。它那精巧、古老的建筑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我终于来到了这个历史久远的园林游览。

走过狮子林门前的小路便走进了园门,园内小草一尘不染,全是的。嫩柳的长发摇摇欲坠一伸手就摸得到。

树红花的感觉。

我继续往前走,看到前面有座亭子,叫真趣亭。听导游阿姨讲,这个真趣亭是乾隆皇帝亲手题上去的,为什么呢?这里边就有一个故事了!皇帝来到狮子林游玩。主人想:“如果我自己招待,招待不好就将会惹来杀头之罪。哎!我可以叫隔壁的状元来帮我招待啊!”他马上请来了状元。皇上来了,状元便带者皇上游览了起来。状元果然把皇上逗地乐哈哈。状元带着皇上来到了石头迷宫,皇上一看边产生了兴趣,一咕噜就钻了进去。整整绕了两个时辰才绕出来。出来时说了三个字:真有趣。所以皇上把亭子提名为真趣亭,并把“有”赐给了状元。

狮子林你太好玩了下次我来苏州还要来玩!

苏州印象散文篇四

第一次走进苏州,是伴着淅淅沥沥的清明小雨,萦绕着,隆隆的汽笛声。第一眼的苏州,是残破的:凌乱的砖墙,陈旧的色调,颓败的亭道。也许是火车站附近比较荒凉,所以入眼的也是一片萧条景象。

随着公交车的缓慢行进,我开始了这一季的苏州之旅。找到老同学的住处,暂且安置下来,然后和她奔向了闻名已久的山塘街。

白居易笔下的山塘是宁静而优美的,在我眼前是山塘街,也是古朴而深沉的。如同水墨丹青里的江南古镇,山塘街展现的也是一份祥和,一份安宁,一份梦中的美好。小桥下流水潺潺,奏着古老的乐章,诉说着千年沉寂的故事。美丽的宫灯在岸边闪烁,风中摇曳的烛火,铺陈着一排排明亮的星光,点点滴滴萦绕在心头。

走在青石板的路上,数着那些历史残留的痕迹,细细地回味着曾经的辉煌与萧条,每一块石板上都留着千千万万人的脚印,樵夫、渔子、游客、诗人……抬眼瞧见一对新人在拍结婚照,新旧交替,相辅相成,也是一种独特的惦念,诗意江南留存在每个人的心里,不曾退却。水面上的乌篷船晃晃悠悠,偶尔有人唱着古老的乡曲,悠扬却又带着一丝忧伤。清一色的白墙黑瓦,清一色的雕栏朱阁,古韵古味弥漫在整个空气中,渗透在每一寸建筑上。

走进白公祠,几棵古木林立着,像勇士一般守护者这间院落,至死不渝。白居易的石雕屹立在庭院中央,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淳朴的老人,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岁月的痕迹已然消磨殆尽,却始终残留着唐诗的味道,那个为了让自己的诗便于世人理解,每一首都拿到邻家老太那里去咨询意见的谦逊诗人,留给后世的不只是诗,还有一种精神,一种品格。

夜幕降临,山塘之行也将落幕,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朦胧的山塘街,回到了住处,结束了初日的游玩。

清晨的阳光十分明媚,我们也整装待发,带着明媚的心情,奔向了苏州博物馆。第一次走进博物馆,内心无比地激动,三星流沙的魅力无可比拟,上古时代的青铜屹立,石骨的棱角依稀可见,团扇、织物、屏风……文物藏品无一不带着古色古香。流传千年的东西,总是有着一种让人赞叹的吸引力。博物馆的池塘很清澈,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着,给这摆放古物的地方增添了不少生机。

博物馆的旁边便是忠王府,宏伟的殿堂似乎是在讲述太平天国鼎盛时期的辉煌,又像是在凄诉一个朝代的衰败。龙椅依旧在大厅里放着,也许是经历了太多的分分合合,不悲不喜,它是权力的`象征,也是悲喜纠葛的根源。王府的设计宽敞雅致,院落整齐,皇家气派渗透在每一根柱子上。烫金大字“太平天国”清晰地雕刻在墙壁上,见证着那场伟大的农民起义,记载于史书上的辉煌永不凋零。

一夜梦醒,辗转到了灵岩山,佛光普照的青山竹林,还有烟雾缭绕的庙宇,神圣而肃穆。虽然一路上有很多的人熙熙攘攘,但这还是掩饰不住大自然的秀丽风光。竹林里鸟鸣清脆,空气清新,让人如临仙境,心旷神怡。佛塔石碑如同人们的信仰一样屹立在天地间,不曾动摇。走在宽阔的石阶上面,数着岁月的年轮,感受着自然的伟岸。旅途总是短暂的,这次的停留在回忆里美丽而婉约。

第二次走进苏州,是次年的清明节,真不巧,竟是同一个时刻来访。也许是第一次来的匆忙,并没有好好的打量过公交车沿途的风景,这次的到来,苏州却给我展示了不同的风格。高楼林立,街道宽敞,车流人流滚滚,俨然一副现代都市的模样,一座新旧交替的城市,即保存了江南水乡的格调,又添加了现代都市的魅力,让人喜爱。

旅游就是走访游玩的,首先去的地方是苏州园林,但并未选择闻名中外的拙政园,而是狮子林。狮子林的独特,在于它曾是乾隆皇帝游玩过的地方,那个关于“真趣”的小故事,还有那些像狮子的太湖石。也许其他园林的特色都是框景设计,不过狮子林展示更多的是石头。

走进狮子林,当真是眼前一亮。千奇百怪的太湖石林立,人工雕饰的假山,状如狮子的石头,静静流动的小河,搭上古香古色的亭台楼阁,虽不敢称为人间仙境,倒也是个美好的去处。据传乾隆来此地游玩,进了这总督府的园子,在假山里绕了大半天才绕出来。久居深宫的皇帝陛下觉得很是新奇,曲折的石洞给了他无限的欢乐,在出来的那个亭子里,喜欢舞文弄墨的他立即题词“真有趣”三字于此地,而后又觉得“真有趣”三字颇为不雅,不似文人之笔,于是改为“真趣”,自然而然的,就有了如今的真趣亭。当地还有一种说法,要考试的学生在真趣亭走一遭,便能取得好成绩。这个自然是不可信的,不过也是人们对过去的一种记忆,也是一个念想罢了。

一路奔波的旅途倒也有些辛苦,用一个深沉的夜解去疲惫,便直直奔向了石湖。由于所住的地方离石湖比较近,就没有坐车,选择了步行。沿途路过苏州的村庄,大概是到郊区了吧。来南方好几年了,却一直没有去这里的农村感受过乡土气息,这次恰好是个机会。路过一条小巷,有做早餐的中年妇女,有骑单车的年轻人,还有清晨散步的老人,一切都是那么的祥和安宁。走到一座小桥上,发现了一棵很漂亮的树,却不知叫什么名字。那棵树长在河边,开着红色的小花,清新而不艳丽,身后还有一排挺拔的柳树映衬,显得更加娇美动人。

慢慢走到了石湖,静静的湖水在微风中缓缓地泛着涟漪,木桥咯吱咯吱的奏着音乐,远处的亭台楼阁隐藏在朦胧的水气里。“氤氲”,不得不佩服造字的人,这两个字真是将此情此景展现的淋漓尽致。万物皆由水而生,由水而起,一直觉得水是最靠近心灵的东西,水给人的平静远远超过任何一个事物。靠近浩瀚的湖面,内心所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平静。心里如同这澄明的湖水,清澈见底,静静的坐在湖边,感受着微风拂面,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想,只需要享受这一刻的安宁就好。

石湖是太湖的一部分,很大,很长,走一天是肯定绕不完的。古时候的石湖还是吴越的分界线,至今仍有界碑在路边竖立着。想想古时候,吴越之地也是是非颇多,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战争史书上还留有清晰的笔迹。英雄用生命书写着光辉的一页,高人用智慧警示着深沉的哲理,而后人,踏着古道的土地,寻找那斑驳的痕迹,还有那酒气横肆金戈铁马的豪情壮志。

时间总会在人的恍然不觉间悄悄流逝,短暂而丰富的苏州之旅很快又结束了,走过这一季的美丽春天,听过这一川的江南烟雨,看过这一城的丹青古色,我想这白墙黑瓦木栏雕窗的世界,早已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了吧。

苏州印象散文篇五

同里古镇全称苏州市同里古镇景区,位于苏州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她建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古镇。同里镇距近临上海、浙江等地,是为江南六大著名水乡之一,为五个湖泊环抱,由网状河流将镇区分割成七个岛。古镇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她是江苏省最早,也是唯一将全镇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镇。是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其中水乡古镇和退思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同里镇内自成水网,民用水河桥比比皆是,悠悠绿水,水活水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形成“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柳桥通水市,河港入湖田”的独特景观,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镇。

同里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镇内由15条河流纵横分割为7个小岛,由49座桥连接。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明清民居,鳞次栉比;宋元明清桥保存完好。它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赢得“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现存著名的有退思园、耕乐堂、环翠山庄、三谢堂、侍御第、卧云庵、城隍庙、尚义堂、嘉荫堂、崇本堂等园林和古建筑。

1、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具晚清江南园林建筑风格。退思园布局独特,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并以池为中心,诸建筑如浮水上。格局紧凑自然,结合植物配置,点缀四时景色,给人以清澈、幽静、明朗之感。建筑格纵向为横向,自西向东,西为宅,中为庭,东为园。宅分外宅、内宅,外宅有轿厅、花厅、正厅三进。轿厅、花厅为一般接客停轿所用。其退思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古风园位于公园桥东侧、南濠弄内,南与退思园一弄之隔,设在原晶体管厂里。该馆分百床、木雕和古玩三大区,古风园展示的古玩,种类繁多,包括瓷器、铜器、珠玉、文房四宝、紫砂等。每件古玩,都由故宫博物院专家标注年代和名称。木雕戏文故事由四川戏曲专家还原故事,百床、木雕、古玩由作家车前子撰写解说词。

3、松石悟园,简称“悟园”,即“同里镇松屏石展馆”所在地,古镇区石皮弄中,毗邻吉利、太平、长庆三桥,与珍珠塔景区一墙之隔,由富观桥南行百步即抵。

嘉荫堂,位于竹行街尤家弄口,建于民国初年,有四进,门窗梁栋皆雕刻精美。房主柳炳南,北厍人,先于芦墟开设油坊,发迹后迁于同里营建宅第,共耗白银贰万两。与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同宗。嘉荫堂主建筑系仿明代结构,俗称“纱帽厅”。

4、崇本堂位于富观街长庆桥北堍,坐北朝南,面水而筑,东与嘉荫堂隔河相望,西与长庆桥等三桥相连,整齐的石驳岸护卫着这座古朴的宅第。如果把同里比作是一座古建筑的博物馆的话,那么崇本堂就是这座博物馆中一件雕刻精致的艺术品,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刻的内涵,让每一位游人赞叹不已。

5、耕乐堂,位于西柳圩,陆家埭中段,朝东面河,系明代处士朱祥所建,由时任南京国子监学正里人莫旦撰文作记。朱祥,字廷瑞,号耕乐。堂名取其号。

同里的街道是古老的,明清年间古镇东南为居民住宅区,这里“地方五里,居民千余家”,街巷逶迤,室宇丛密,高墙深院的住宅建筑,给老街披上了一层幽幽深深的神秘色彩。古镇同里水多桥多,因水成街、因水成市。镇区由九个圩以桥梁连结而成组成,河两岸以条石砌成的石驳岸,长达十三里之遥。居民家家临水、户户上河桥,打破了江南集镇那种“一条河道两面街,后为居民前店”的格局。

苏州印象散文篇六

我不是苏州人。

我喜爱苏州评弹。

我是刚刚喜欢上的。

吴侬软语那软绵绵的腔调我特喜欢。为了能听到原滋原味的苏州评弹,我曾大老远的从千里外的苏北专门跑到苏州山塘街老戏台那儿听评弹,可惜苏州评弹操吴语,结果一句也听没听懂。这便让我对她一直敬而远之。前日(记不清是哪一日),实在闲的慌,打开中央戏曲频道,可巧苏州评弹节目,戏刚刚开始,演绎的是曹禺先生的名著《雷雨》,演绎者(姑且这么称呼他们)也恰是苏州的名家。不知是因为对苏州评弹心底的模糊喜欢还是对《雷雨》的一贯喜爱(即使是爱屋及乌也说不清谁是屋谁是乌),我居然再没有换频道的意思。谢天谢地,屏幕上有字幕,我能看懂,我也能听明白了!那柔婉的三弦,那清越的琵琶,那绵软可口的腔调……怎一个“爽”字了的!我心里想:苏州评弹,我终于找到了让我爱你的理由了。就这么一直的坚持了两个多小时,直至曲终人散,我仍意犹未尽。

我之所以爱看苏州评弹,还因为我不可告人的“爱美之心”。老早老早我就知道“苏杭二州出美人”,到苏州跑了几多趟,种种原因没机会细赏苏州美女。看评弹,是绝佳的机会。不知是苏州果真俊男靓女实在多,还是鄙人实在不够上档次没见过真正的俊男靓女。在我眼里,那些个在台上捧琵琶、操三弦的评弹演绎者个个都是那么温文贤淑、风采照人。我就想,苏州评弹界在收徒授业的时候是否要经过比较严格的面试关——凡是不够靓、不够帅的主儿谢绝入行。反正甭管怎么着,那些个登上评弹舞台的角儿,特别是女角儿都很养眼,最起码最起码不会造成视觉污染。有时候,我也私下感慨:太湖美,太湖养育的人儿更美!苏州评弹的演绎者们不仅人美,衣着也挺光鲜。男人不说,都是清一色的长袍,文雅斯文,很有些国人的传统。女士们的穿戴可就考究的多了去了:各种花纹、色彩、质地的新式旗袍,很很女人味,很很苏州女人味、很很中国女人味、很很东方女人味!

但是,品味苏州评弹如果仅仅停留在听吴侬软语、看苏州美女的层面上绝对算不得真喜欢、真欣赏、真在行、真高手(本人不敢妄称高手)。苏州评弹的内在美还应在它的戏词上。鄙人没经过专业性的研究和考察比较不敢下权威论断,但据我对其他一些地方戏的了解,戏词能和苏州评弹的戏词叫的上板的还真没见过。我不知苏州评弹与昆曲有没有亲戚关系,如果硬要我说还能有什么戏词堪与苏州评弹相媲美,愚意只有昆曲了。

苏州评弹最最令我赞赏的应是她的角色塑造。也许这么说并不确切,有人可能会说我外行:苏州评弹只是评书、弹词而已,谈不上角色不角色,弹词演员不过是在演绎故事和角色。其实,我的赞赏也正是因此而生的。别的形式的评书、鼓书、快书、琴书等等讲说者、演绎者大多停留在说“书”的层面,但苏州弹词的表演者在说“书”的同时,也进入了“角”的内心世界、倾诉者“角”的内在情感。就以我所看到的《雷雨》为例,许多的细节和情节简直让人分不清他们到底是在“说书”还是在“演戏”。语气语调的把握、人物情感的揣度、场景环境的拟设……叹为观止呀!有的时候我就有一种错觉,演绎者是在演绎故事吗?他们不是在明明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诉求吗?戏里戏外,无障碍出入,只有嘴上功夫没有高超的“演”技应是无法做到的。而且,演绎者们在“演戏”时是绝对不操吴语的,纯正的普通话!相信不懂苏州话的观众也会喜欢的。

苏州评弹了不起的地方还在她的时尚。衣着的问题前面已经说过,很具有传统和时尚的因素在里面。她的语言其实也是与时俱进、时尚新潮的。论理说,苏州评弹作为地域色彩浓郁的地方戏,其语言保有地方性特点,继承并发扬地方性特点应是她的“本职”抑或“天职”。但苏州评弹在我看来似乎有些不安分,或者叫做不守本分,她一点也不排斥时尚。在苏州评弹的演绎过程中我们不时能见到“理解万岁”之类的新词或者次新词的身影儿,而这类时尚新潮的词儿也总能在最需要最需要她们一展容颜的时候来个“华美转身”,立马就起到取谑观众、提神醒场的奇效。

最后不能不说的是弹词编写者的匠心和大手笔。为适应听众的需要,编写者们创造了由三四回书组成的中篇形式。这种中篇大多都改编自名家名著,例如前面提到的《雷雨》。但是,你如果认为苏州评弹只是原原本本的在演绎话剧那就大错特错了。改编者自有自己的构思和匠心,在改编过程中他们既不迷信所谓名家更不拘泥于原著的结构,而是刻意寻求最适合弹词的表达形式和结构安排,进行第二次创作。通俗地讲,改编者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名著的精髓,也最大程度的诠释了自己的理解,更最大可能的展现了自己的才华。

苏州评弹的舞台虽小,但她做的是大文章,天下文章。

苏州印象散文篇七

中午去往狮子林,先是望见博物馆进口处居然没有人排队,于是杀了进去,又一次感受了历史瑰宝的魅力。上次进入馆内只是关心展品的珍贵和稀奇,总是想它们的价值多少。但是这次,我却更是在意其中的文字,那里述说的反而是历史的精髓。每一个文字仿如金玉闪烁,玉润金贵,如夜明珠般在夜色里瑟瑟发光。

在博物馆里我居然发现大师级别的《心经》,还有《中庸》的抄卷,其中的字写的俊秀苍茫,于是我记起课堂上老师对我们说的,只要把博物馆里的《心经》字帖抄上一百遍,这样自己的字就会突飞猛进。于是我贪婪的把这些精美绝仑的字迹照入自己的手机,等待可以拿出来练习的机会。

可惜《中庸》的全文根本照不清楚,只能照出部分的字迹,但是也够我练习了,也是意外的收获。

我出了苏州博物馆就转身去往狮子林。

在这里,一条路上就紧挨着三个景点:苏州博物馆,拙政园,狮子林,所以周边就摆满了铃铛满目的商品,这些商品以丝绸为主。有真丝的丝巾,有真丝睡衣,其中最吸引我眼球的是真丝旗袍或棉麻旗袍,那些典雅婀娜多姿的感觉让我遐想:就在那狭长的仿如水墨画的江南水乡,在那精致的拱桥上,款款走来带着丁香花般的姑娘,一袭优雅的旗袍婉约温婉,这才是对于这里旗袍的最佳解析。还有这里的苏绣真的就是一绝,就在精致的雕花木制圆框里镶嵌的丝绢上绣一幅富贵牡丹,或温柔可人的猫咪,或憨态可鞠的熊猫,最让人惊叹的更是薄薄的丝绢上,绣品是正反两面都是一致的图案,我经常绣十字绣,知道做到反面针脚整齐是难上加难。所以,这就是苏绣的精彩之处。这里的特产大部分是甜腻腻的糕点,有桂花糕,芝麻酥等,都是以甜软为主的食品点心。

进入狮子林,园内拥有大量的怪异镂空大型的石头,在亭台楼阁间,碧水秀谭里,奇石怪石巧妙的堆积而成,形成一个美丽俊秀的园林。站在弯弯的拱桥上眺望,还真的可以在俊山怪石上看出狮子的模样。我本来就是方向感不强的,所以进入石林后,就华丽丽的迷路了。在各个大小不一的石洞里,我乎上乎下,穿小洞,跳大洞,爬台阶,下小桥,进楼阁,下绣船......总是找不到回去的路。无意听见旁边有导游说:当年的康熙也是用了四个小时才出得了园林。

在这个园林里,还在精致的楼阁里展放着各种奇俊的石,听说这些石头来自太湖石。说是这些石头经历了长久的冲刷和击打,在日积月累的冲击拍打下,就形成了这种怪异奇形的模样。

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瑰宝。在这神奇的园林里,我也许也是愿意迷失在俊秀山石间,只是我的课程已经迟到,虽未尽兴,却需要尽早赶回。于是我就凭感觉跟上了两位男子,因为我无意识听说他们也迷路间正在找寻归路。我就那么悄然的跟着,随着他们穿石洞,经花廊,进门厅,出圆门......终于见到出口,于是我雀跃的飞身而出,早已忘记跟随的谁是谁了。

这些天,我看过三个园林:拙政园,狮子林,网师园,对于这些园林的印象是惊叹而折服的。尤其是网师园,虽然小却精,那每一个窗、每一个门、每一棵树或石头都是那么的精美绝伦,美不胜收。园林将鬼斧神工的杰作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奇迹是我们最美的拥有,这些美会沉淀在我们的生命里,成为最美好的记忆。

我们三个女子结伴来到盘门景区,抬眼看见了瑞光塔。

(知识普及:瑞光塔建于公元1004年,通高约53米,为七级八面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塔,分塔基,塔身和塔刹。塔身由外壁,回廊和塔心柱组成,每层设腰檐,平座,垂直轮廓逐层收缩,微呈曲线,展示了宋代古塔的风姿。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身底层周匝副阶,立廊柱24根,下承八角形基台,周边为青石须弥座,对边23米,镌有狮兽、人物、如意、流云,简练流畅,生动自然,堪称宋代石雕佳作。基台东边有横长方形月台伸出,正面砌踏道。)。

听我上课的老师介绍,说曾经在塔内发现的宝幢木函、佛经、石佛、石础、塔砖等文物,还有孙权为报母恩又建十三层舍利塔于寺中,说是这些文物是淘气的孩童掏鸟窝而从土层密封的塔墙暗格里发现的藏宝洞里发现,现在安置于苏州博物馆内。

爬上瑞光塔陡峭的木质台阶,这些台阶狭小,当我们爬上六层以后,七层就不开放了。塔内早已没有了原来的精美,明眼处很多破坏的痕迹。除了一层四周坐落有佛像,二层以上的只剩空落落的凹形空格。

我们一直在塔内寻找那个藏宝的洞,由于是上完课后的下午五点后,所以在工作人员催游人离开的时候,又好心的告诉我们那个藏宝洞在三层的木塔梯口处。

于是我们终于找到那个被木框封住的洞口,里面木板早已翘起,空洞的苍白述说曾经的辉煌。

从瑞光塔上眺望,就可以望见盘门山周边的景色,处处小桥流水,飞梁画栋,人间美景尽收眼底。

出了瑞光塔,来到河畔,由于接近傍晚,正值工作人员下班之际。在好话说尽,才让好心的阿婆摇起了船浆,带领着我们行驶在河流中,在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里,唱起了悠扬的歌谣。阿婆很自豪的说:她从没有读过书,但是父辈告诉的历史让她可以说出很多典故。

她说,这里的古代是一座城池,城外环绕一条护城河,城门是厚重石制的闸门,分水,陆两种门。

当我们下了船,上到城墙上,也感受到阿婆对历史的讲述。古人真的很聪明,运用机械的原理,用铁链绞轮来升降大门,于是,陆地进出就可以用进和出两扇大门来控制,水路依然如此。只是一处控制行人,一处控制船只。

城墙上还安放了古铜炮,两门瘦长的炮筒架设在城墙的边沿,炮口对准城墙缺口的外边。

在城墙脚底,有一店家,里面的绣花背包和钱包,手链都很可爱精美。而且店家女子说的价位合理。于是我和同伴买了不少。店家说她们晚上制作白天叫卖,很是辛苦的。这让我感叹她们的手艺高超和赶工的艰辛。

苏州印象散文篇八

大文豪苏轼曰:“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我到苏州四五年,曾先后两次游虎丘,也算是不枉东坡先生这句名言佳句了。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原名海涌山,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和苏州城的历史一样悠久。据《史记》载,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吴越大战后死去,其子夫差将其葬于此,当时征调十万军民穿土凿池,积壤为丘,并将阖闾生前喜爱的“扁诸”、“鱼肠”等三千柄宝剑一同秘藏池水深处,据说葬经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踞其上,遂将海涌山更名为虎丘山。宋代研究者朱长文认为,虎丘因形似蹲虎而得名,清乾隆帝弘历也赞同此说:“本来岩壑擅天成,虎踞偏称金气精。”相传吴亡后数百年间,越王勾践、秦始皇、东吴孙权等先后来此探宝寻剑,均无获而返。

第一次游虎丘,大体是在五年前的三月,具体的行迹至今已全然模糊,向来我到什么地方,都只是即景遣兴,除了一些浮光掠影的感受,总不能有条理清晰的印象。只记得那时满山的花都开了,阵势最大的便是玉兰和樱花。雪白的玉兰宛如冰肌玉骨的仙子,真正的纯洁无瑕,美到极致,又仿佛一群白鸟栖落枝头,随时会振翅而飞。虎丘塔附近汹涌的樱花,更是美得令人有朝圣之叹,走近看时,一树一树玲珑的花枝,在阳光的映照下,如同簇拥的琼英碎玉。想若是赶上樱花凋谢,“飞红万点愁如海”的景致必是美得无法言说。我因此想到《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天生的一段忧愁也应是得自她父亲的名字林如海。林黛玉原是姑苏人士,在这里想起这桩也是很自然的事了。虎丘春季的花卉,除玉兰和樱花之外,值得一说的还有随处可见的茶花,白的、红的手掌般大小,一丛一丛地,小家碧玉般安静而散漫地开着,自有一种温婉可人的模样。再记得的便是山坡上蓝紫色的二月兰,成片成片地开得嘤嘤嗡嗡,仿佛一个乐队的低声部,不抢眼然又不可或缺。此时节的虎丘,“鸟儿拼命地唱,花儿任凭地开”,参差错落的亭阁轩榭,行人在林木间穿山回廊,可谓是人间仙境。

第二次游虎丘,是在今年的一月,因为有朋自远方来。去的前一天本来预报有雨,我那时还很庆幸,想着下雨天定是别有一番景致,而且坏天气或能有意外的体验,可能使出行变得更有意思,不想第二天却是个晴天。也罢。

此番重游,对各处的景致比先前略多几分留意,而且因为季节的变化,虽说仍只有一些片段的印象,感受却大有不同了。其时正值寒冬腊月,四处的腊梅花开得正盛,一路上屡屡为花香吸引,陶醉之余,忽而有魂往神驰之念,如林黛玉一般,“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当然,此乃是自伤自叹的呓语,还是看眼前大好的光景为是。

那天到虎丘已过正午,一下车,先看到一块巨石上刻着“海涌”两个大字,这就是虎丘的原名了。从这里举目望去,便看到树木掩映中巍巍耸立的云岩寺塔,即是著名的虎丘塔。虎丘塔建于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落成于公元961年(北宋建隆二年),比意大利比萨斜塔早建200多年,是江南现存唯一始建于五代的多层建筑。塔身残高48米,为八角仿木结构楼阁式七层砖塔,现塔顶轴心向北偏东倾斜约2.34米,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往虎丘塔方向前行,过山塘河即是虎丘山门,山门上横一幅“古吴揽胜”的匾额,左右侧门额上又分别题有“清山”“秀水”字样,正应着虎丘乃“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再行数步,便来到二山门。二山门为元代遗留下来的建筑,其结构承袭了宋代建筑的特色。脊桁为两段圆木相接而成,故俗称“断梁殿”,相传是一位名叫“赛鲁班”的工匠设计修建,其门扉、连楹、屋瓦及部分斗拱虽经后世修补,但仍保持了元代风格。

穿过断梁殿,经山路往上,沿途有“憨憨泉”及“试剑石”。关于“憨憨泉”的由来,有几种版本不一的说法,其一为,相传梁代僧人憨憨法师原是庙里的挑水和尚,自小患有眼疾,一日他上山挑水,感觉累了就在此地睡着了,迷迷糊糊中听见有橹声,又听见船上的人说此山有泉眼通向大海,猛然惊醒,不小心在地上摔了一跤,伸手去摸时发现满地是青苔,便想到下面可能有泉水,于是就在此挖土寻找泉眼。这时一村夫正好经过,见他发痴的样子就讥笑他说:“要是你能挖出泉水,我就变成一只青蛙守在这里。”话音未落,地上瞬时冒出一股清泉,喷在憨憨法师的脸上,憨憨顿觉眼前一阵清凉,双眼骤然间复明了,看见那个村夫果然变成了一只青蛙守在泉水旁。后来为纪念这位法师,便在此砌了一口井,取名为“憨憨泉”。

过憨憨泉继续上行,路边右侧即见“试剑石”。关于“试剑石”,有一个颇为浪漫的传说。相传吴王阖闾为争霸天下,找来当时最有名的铸剑高手干将、莫邪夫妇,命其百日内铸造出独绝天下的宝剑。干将二人来到苏州当时的相门外昼夜炼剑,然历经三月仍未炉火纯青,紧要关头,莫邪飞身跃入炉中,化作一缕青烟,于是铸成一对雌雄宝剑。干将如期至海涌山,将雌剑莫邪献予吴王。吴王挥剑试刃,将身旁一块大石头一劈为二,此石便被称为“试剑石”。其时吴王为保此剑举世无双,竟然举剑欲杀干将,早有预料的干将拔出雄剑,只见那雄剑突然间化为青龙,干将乘青龙升入云霄,成为剑神。不过此传说与干宝《搜神记》中所志之事截然不同。

经“试剑石”,前行数步,就来到一处较平坦开阔的所在。这里是虎丘的中心景区,著名的千人石、剑池、云岩寺塔等均集于此处。唐贾岛有《虎丘千人坐》诗:“上陟千人坐,低窥百尺松。碧池藏宝剑,寒涧宿潜龙。”可说是对此处景观的高度概括。千人石即在剑池边上,相传南朝时期梁代高僧“生公”(竺道生)说法于此。唐代陆广微《吴地记》:“(虎丘山)池(剑池)边有石可坐千人,号‘千人石’。”宋代叶廷珪《海录碎事·政事·冢墓门》:“虎丘涧侧有平石,可容千人坐,谓之‘千人石’。俗传因生公讲法於此。”关于千人石的来历还有另外两种传说,不过我看到“千人石”三个字,想到的却是另外一个有趣的掌故。明末清初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的著名诗人吴伟业(梅村)明亡后被迫出仕大清,“冲冠一怒为红颜”即是其作《圆圆曲》中的名句。清顺治十年,吴伟业召集三吴士大夫虎丘集会,会上忽有一少年投函梅村,启之,得绝句云:“千人石上坐千人,一半清朝一半明。寄语娄东吴学士,两朝天子一朝臣。”举座皆默然。对此次屈节,吴晚年作诗云:“忍死偷生廿载余,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债须填补,纵比鸿毛也不如。”可谓痛心疾首之至。

从千人石往北看,见“别有洞天”月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四个浑厚遒劲的大字,相传原为颜真卿之子颜頵所书。入月洞门,左边石壁上刻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右边石壁上则题有“风壑云泉”四字,传为宋代书法家米芾所书。剑池下面即是吴王阖闾埋葬之处。剑池宽约45米,深约6米,终年不干,清澈见底,可以汲饮。唐代李秀卿曾品为“天下第五泉”。

我素来于书法不甚了然,于剑于石亦无甚兴致,加之此处寒气阴森,遂与友人拾级而上,过双井桥,至虎丘塔。近距离观看虎丘塔,比之在山下远眺时所观,更见一种古朴雄浑的气象。站在塔下以东的位置,可见塔身明显倾斜。虎丘塔整体七级八面,屋檐为仿木斗拱,飞檐起翘。其斑驳陈旧的门壁回廊,一砖一瓦无不透出历史的烟尘沧桑。

由虎丘塔往东,大约记得有“望苏台”、“万家烟火”等几处景点。“望苏台”是一块长方形的平台,处于虎丘山顶东面,可俯瞰整个苏州城的.美景,这里视野开阔,台上有风声鸟语,台下有万木幽深,实令人心旷神怡。“万家烟火”由廊和方厅组成,里面摆设着美人靠,古时候人们从这里眺望烟火万家的苏州夜景。我和朋友虽然行程匆促,却也在这美人靠上小憩,摆了摆pose。

此时时间已不早,因为还惦记着去山塘街,后面的几处景地便只是走马观花,隐约记得经过“通幽轩”、“小武当”、“玉兰山房”等,便开始下山,一路上又经过几处亭阁轩榭,到了“冷香阁”,匆匆进去绕了一圈,倒是十分的幽静清雅,而庭内的三百株梅花尚没到开放的时候。

出“冷香阁”,顺山道南下,便行至“拥翠山庄”。“拥翠山庄”是山中的一个独特的小小园林,总面积约一亩馀,自南往北依山势而建,格局有“抱瓮轩”、“问泉厅”、“灵澜精舍”和“月驾轩”四层,规模不大,但结构精巧。拥翠山庄的兴建,与清末苏州状元洪钧有关。洪钧(1839-1893年),字陶士,号文卿,吴县人,同治七年(1868年)中状元,历官学政、兵部左侍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光绪年间,曾出使俄、德、荷、奥四国,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据说当年,洪钧与好友同游虎丘,饮憨憨泉,觉水质甘美,为弘扬此泉,便集资建了这座庄园。因为在建造格局上,将山上的花树林木联成一体,庄内绿树相拥,苍翠欲滴,因此取名“拥翠山庄”。洪钧还因当年娶名妓“赛金花”而名噪一时,清末小说《蘖海花》即是以他二人为原型创作。“拥翠山庄”南门前的白壁上,嵌有“龙虎豹熊”四个大字,据载为清咸丰八年(1858年)十月桂林陶茂森所书。四字高约丈余,苍劲磅礴,却是好威武的门神。

出了“拥翠山庄”便不再逗留,一径顺山路而下,此时是下午四点来钟,离天黑还有些时间,便急步转入虎丘东南面的山塘街。

山塘街始建于唐代宝历年间,据江苏省地方志载:“山塘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在吴中主持疏浚塘河堆土修筑的一条长堤,后人称之为‘白公堤’。山塘街呈‘水陆并行,河街相邻’格局,因此既指山塘街,又指山塘河。”

山塘街东西偏北走向,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长约7里,俗称“七里山塘到虎丘”。《红楼梦》第一回称“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这里的十里街就是指山塘街。山塘街文物古迹荟萃,古桥、会馆、故居、牌坊鳞次栉比,漫步在这条长街上,经行于古朴的颓垣旧壁,竟恍觉有一种穿越的意味——不定在某个街角或楼阁会遇见几个明清的雅士,或者与峨冠博带的白居易突然打个照面。

我与朋友一路行一路看,走到星桥时天色已近傍晚。这里是山塘街最繁华热闹的所在,正所谓“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从星桥顶上朝东西河面望去,两边的风貌却很是大相径庭。东面两岸的房屋一例的粉墙黛瓦、高低错落,看上去宁静古雅,纯然是典型的江南水墨风韵;西面河段的建筑却是一派热闹的景象,几乎每个屋檐下都挂着几串大红灯笼,房屋的格调亦较东面的更多雕饰,呈现浓郁商埠气息。

从星桥下来,又继续东行了一段,至通贵桥。站在通贵桥向西面眺望,只见一轮斜阳映照在雾霭沉沉的河上,一时间,一种莫名的孤独袭来,正似有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里的况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此时天色将阑,灯火初上,虎丘及山塘街之游到此结束,一天的光阴又要打烊了。

苏州印象散文篇九

已经很久没有去那个可以代表苏州的地方了。还记得那儿有一个饭馆叫“七里香”,于是你一定知道它的名字了——七里山塘。

朋友说,总有一个印象。山塘在苏州的下面,就象小孩窝在父母的臂弯里。然而山塘的延伸绝非孩童般的青涩与单纯,那是一种淡定,还带有稍许的清高。它,有这个资格。这是一个满载回忆的地方。于是,风雨之后,灿烂之后,它依旧如故。哪怕破败,哪怕被忽视,它都有它生存的轨迹。那条河一面临屋,一面临街,你偶尔的一抬头便会看到简陋中曾经的精致,破旧中曾经的华美。那些依旧镶在斑驳墙面上雕刻精美的木纹装饰,不知道是激起了心中的哀伤还是庆幸。

这七里路,喧闹和宁静比邻。甚至在菜场集市,每隔三五步,定会有个摊,木桌上摆着几个玻璃的大茶叶罐,罐子前面是用青瓷的小碟盛着的一小撮茶叶。于是,各种的茶香就夹在菜市场的腥味中,我行我素地飘散着。摊主从不吆喝,因为他知道,但几喝茶之人定会从喧闹中找到这个摊,然后,安静地坐下品饮。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就像山塘河流动那么自然。

弹棉花,修棕绷,这些我从未见过的行业竟然深藏在这里,留着最后一点旧事物的残存,它们躲进了这里,或者说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归宿。

这样的天,没有阳光撒进巷子,也没有雨浸润着石板路。走进一条支弄,窄得只能一个人通过。抬头,两边的飞檐只给天空留了一小条缝。然而即使阴着天,那条缝依旧很亮很亮。你可以感觉到它身后的宽广和深邃。走过它,前面又是一片天地。于是,小小的地方就变得很大很大。

依旧住在山塘的人,大多是些苍苍白发的老人了。这些真正的老山塘,或许把一辈子都留在了这里。这些老人因为留在山塘太久了,甚至不能称之为苏州人,而只能称之为山塘人。于是“家”的含义对于山塘,对于老人就更为深刻了。每当和老人们谈起山塘,他们总是带着份骄傲,昂着头,用略微上扬的手势,指着这个家中的一切美好。留在这里,他们心里踏实。

走过一段安静的街区,看见在一扇陈旧的木门前,一把小木板凳,一张小小的、已经有点摇晃的木桌,桌上有一只红红的蟹,还有一小杯白酒。一位50多岁、壮壮的男子,独自坐着,不紧不慢地享用着。那份闲适和自得其乐让人羡慕。当我返回时,再次经过他,桌上原来完整的蟹已经化为了一堆蟹壳,再看那男子,正专心地一丝丝挑着手中最后一块蟹壳中的肉。一种儒雅和平静,一种女子的细腻和老人的淡定居然表现在这男子身上。这样的场景,换作是北方人,定会惊讶不已,一个大男人,竟然静坐在巷中,在一段近乎奢侈的时间里,用一种与世无争的心情,品味着的,仅仅是一只小小的蟹,然而.因为在江南,在苏州,在山塘,我想,他的举止或许只是属于这里的一个内在部分而已,他品味着的.是山塘中的无忧和山塘的清高。

伸向山塘河的石阶上依旧有妇女在洗衣服,衣服从水中撩起时哗哗的声响荡漾在河道上。人踏着的小木板车依旧满载着热水瓶,瓶中灌满的热水随着小板车的颠簸,透出股股的热气。

砖瓦依旧,飞檐依旧,木色依旧,人也依旧。这里的居屋挤得很紧,好象相互拥在一起,很温暖,而且永远都不会冷,哪怕天阴着。

苏州印象散文篇十

经过一路旅途的劳顿,终于到了苏州的界地。空气变得滋润起来,润润的,软软的。远离了秋高气爽的北国之地,但见“小桥流水人家。”不远处就有一所村落,村落之间伴有稻田,稻田旁边流水依傍,流水之上小桥横偎。我的心因着润湿起来,恬适起来。

这就是苏州了!

是我在梦里无数次造访过,是我的魂魄漂泊寻觅的远方吗?

它果真如此美丽,如此雅致,如此婉约动人。虽无慑人的妖娆,但却如此牵动着我的心。

眼前的景象辉映了我的想象。我酣畅的吮吸着,生怕错过一滴。

苏州城终于到了,此时已霓虹闪烁。这里竟有两番天地!一条护城河把它分成了新旧两城。新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洋溢着时代的气息。旧城却别有洞天。这里道路窄窄,房屋矮矮,随处可见历史的遗迹。它静谧,沉稳而又厚重。那份厚重的沉淀,那样弥久的醇香深深地吸引着我,迷醉着我。

导游要引领我们夜游护城河,说是夜晚的护城河比白天多了一层神秘色彩,更美丽。人群顿时沸腾起来,所有的疲倦仿佛一下子都被抚去了。

一条长龙蜿蜒着进入了“乾隆七号”,船老大热情的寒暄。苏州评弹婉转着萦绕在船舱内,谈评弹的苏州姑娘巧笑嫣然。自古都道“江南多美女”,不错的,她美得不仅是容颜,更在那软浓的嗓音。那声音如娇莺恰啼婉转悠扬,甜甜的柔润着人的心田。

凉风徐徐,夜晚的水面起了些许凉意,但不会寒骨。把心情吹拂的更加惬意!

船的两岸灯火璀璨,但营造的却是春天般的五彩斑斓。灯笼红,柳条儿绿,画舫蓝,绸条儿紫……把夜晚的护城河点缀的多姿多彩。水里那一轮玉盘,泛着黄晕。微波荡漾开来,那轮细碎也涟漪开来,向远处扩散。

船老大的讲解开始了。随着他音调的此起彼伏,一层神秘的面纱又笼上了护城河。

原来这就是女儿国的“子母河”,这就是让猪八戒也做了一回母亲的河啊!我突然觉的这河水异常俏皮起来!

岸边悬挂伍子胥头颅的'城墙在灯光的辉映下,也已没了那黢黑的颤栗。那屹立的雕像目光投向久远的过去,在无声的诉说着那段历史。

还有那凝结着无数勤劳与智慧结晶的各种桥,不断地在水上变幻着身姿。

那承载着久远历史的城墙,环绕在旧城的边缘,岿然不动,静默地守卫着这古老而又美丽的城。

夜深了,水里、岸上的一切渐渐远了。

在这夜空,我回望着……心儿萦绕在这依依的护城河上。

这夜的护城河!这护城河的夜啊!

苏州印象散文篇十一

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那些小桥流水人家。

各式各样的桥年代久远,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周庄的双桥。拱形的石板桥,桥下有平静得像镜子般的小河,映照着石桥的身影静静地流淌着,像一条绸带飘向远方,当年画家陈逸飞路过此地时创作了一幅题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尽显古桥神韵。

河边两侧有一排排的'民居,白墙黑瓦,这些老屋墙上窜满了碧绿的爬山虎,它们历经风吹雨打,在老屋墙上留下一道道斑驳的痕迹,给老屋增添的几许神秘。

老屋的前后是四通八达的小巷子,来来往往的人把石板路都磨得油光发亮,尽显岁月的痕迹。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洒在小道上,把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印出了苏州的古老沧桑。

苏州多雨,天空像蒙上了一层面纱,滴滴答答的毛毛细雨像牛毛像绣花针,落在老屋上,像弹琴般美妙动听。雨水顺着石板缝隙流进了河里,河面弥漫着一缕缕缥缈的轻烟,更衬托出苏州的古朴。

苏州印象散文篇十二

繁华的城市遮挡不住水乡气息,广漆门后所展现出的精巧园林,轻烟曼柳虚掩一座玲珑剔透的八角亭。这便是你,是苏州。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世相迷离,这尘世中有太多烟尘呛得人们不敢呼吸,苏州园林却是一个世外桃源,任何人在这里都能找到归宿,在这园林中抛开所有的烦恼,只是忘我地徜徉。不经意间透过镂花的窗望见微波粼粼的湖,望见那一片珠光宝气的花墙。苏州,是绽放在尘世中的又一朵白莲。

也许只是不经意间就会走进苏州,就会突然爱上在烟雨小楼中品茗的闲情,在午后阳光下打盹的安宁,会突然爱上一朵花的欢颜,一剪流光的浪漫。也许转过一座屋角,便一眼望见一个幽远的门廊,看到小桥迷蒙,看到一位青衣在婉转歌唱。

盘错的藤萝下,繁华的'细花前,藏着多少人的童年,掩着多少人的故事。时光的底片,会在不经意间倒流,古铜的镜子,会映出过去的欢愉。花开盛夏,千朵万朵压枝低,悄悄地沉进水面,任鱼儿在此间嬉戏。夜间的睡莲悄悄开放,与月光辉映,与天空交臂,恣意展现着自身的美好。

几程山水,千般故事,在此都不足为奇。苏州,这一道令人沉迷的水烟之岸。你来或不来,苏州,都在这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