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简短(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2:20:31 页码:7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简短(通用8篇)
2023-11-13 12:20:31    小编:ZTFB

读后感是在阅读过程中引发的思考和感悟的综合表达。那么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注意一些要点。首先,我们要简明扼要地概括作品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复述,而是要抓住其中的关键点和主题。其次,我们应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思考,不要生硬地套用别人的观点,要体现个人独特的见解和感悟。最后,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比如情感、思想、人物形象等,来分析和评价作品的价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几篇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读完这些范文,会给你更多的思路和灵感,帮助你写一篇精彩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相信这些范文会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简短篇一

说《朝花夕拾》是鲁迅老年时回忆童年与青年的自传,还不如更确切地说只是一部他对人性的批判。

我曾经读过高尔基的《童年》——那是作者笔下的黑暗时代,残酷、无情、吝啬的产儿。在我读《朝花夕拾》之前我很喜欢那本书。但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小巫见大巫”了。

这本书是用十篇短文组成的,每一篇短文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和道理。

不知为何,也许是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所致,他的文章里处处都在批判和讽刺。他在《狗·猫·鼠》中借对猫的仇恨来讽刺那些带着“正人君子”面具的文人;在《五猖会》中对当今社会父母对子女封建教育的残害做出批判;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他以一种轻松而含蓄的语言批判了当时私塾对儿童天性扼杀的不满;在《父亲的病》中他毫无掩饰的讽刺了那些昏庸无能,滥竽充数的医生们;在《琐记》中他以衍太太——这个表里不一,心肠毒辣的女人为代表,讽刺了当时封建谁会的腐朽;在《二十四孝图》中他再一次的讽刺了封建文化对儿童的残害。

他在带给我们黑暗感觉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光明与温暖。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他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淳朴憨厚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在《无常》中有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把我们平日中所害怕的“无常”写的是那么的生动可爱;在《藤野先生》中他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敬职敬业,关爱学生的好老师的形象。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最后一篇——《范爱农》。作者在寄托对昔日好友惋惜与怀念的同时,也寄托了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是一部充满着智慧与力量的书,它推动着祖国的前进,带领读者们一起进入那个时代的历史。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简短篇二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许多许多生动和美妙的句子:“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祖传叫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上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窜向云宵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那里低唱,蟋蟀们在那里弹琴。”这些美句充满了诗情画意。

书中长妈妈美女蛇的故事也颇有意思,增添了阅读的趣味。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简短篇三

在假期中我阅读了朝花夕拾前五章,我虽然只读了这本书的一小部分,但却感触颇深。

顾名思义,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上开的花儿,傍晚的时候把它们收集起来,其实就是鲁迅对儿时一些故事的记忆。《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我所读的前五篇写于北京。

这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章——《阿长与山海经》。

在这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鲁迅对阿长情感的变化,由“憎恶”到“敬意”以及最后敬意淡薄,消失之后又发生“新的敬意”。在这过程中我体会到大文豪的功底,他并没有加入太多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很多的比喻。但在每句中都能体现出朴实无华的美丽,这使我想起了我的亲人。

了一本送给鲁迅。她的做法激起了鲁迅阅读的兴趣,才使鲁迅对《尔雅音图》、《毛诗品物图考》、《点石斋丛画》等等有了兴趣,可以说她像寿先生一样也是大文豪的老师。

读了朝花夕拾我有很大的感触,朝花夕拾让我明白了人生百味,也让我懂得珍惜自己的童年。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简短篇四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本回忆性散文,它不同于回忆录那样按顺序写,而是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片段进行创作。

说起鲁迅,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鲁迅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表面上的他是严肃、庄重的,但是翻开他的童年篇章,却发现伟人的童年也是有趣的。《朝花夕拾》就是通过对童年的回忆,表达了对那个年代多种束缚的不满,批判和嘲讽了封建社会制度。

长妈妈、父亲、范爱农、藤野先生,都是鲁迅描写的对象,通过刻画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抒发了作者对亲朋师友的怀念,也包含了对当时社会的评价。在回忆中,时常夹杂着作者悲怆的描述,并且要“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可以说,鲁迅代表的正是当时中国蓬勃兴起的新文化。

新文化一开始并不被一些人接受,鲁迅受到了他们的反对和嘲讽,但鲁迅并不因此而放弃推广新文化,反而更加努力的去揭示旧文化的缺点,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

读完了《朝花夕拾》,我深受感动,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太多屈辱的历史,在祖国繁荣富强的今天,身为未来栋梁的我们,怎能不为了中国的未来而去努力呢?我要学习鲁迅勇敢的精神和正直的品质,不墨守陈规,大胆创新,做一个对家庭和社会都有贡献的人。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简短篇五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录,虽然与《呐喊》文体不同,但我总觉得这两本书是相互衬托的。《呐喊》是一本很严肃的书,读完它总会有一种紧张感,为当时中国的境遇而紧张,《朝花夕拾》则不同,虽然其中也有对封建旧文化的批判,我们更多的感受到的,是浓厚的生活气息,一种给以心灵的慰藉。

首先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耳熟能详的文章,文章一开头就用细致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有趣的百草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这简直就是一副令人羡慕的儿童乐园。鲁迅先生在这里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抓小鸟,那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童年生活。由此我不得不想到了现在的孩子们。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都给自己的孩子报了补习班,五花八门的艺术班被家长们列入了考虑范围,即便知道孩子学了几次就不想学了,只是在补习班上发呆浪费时间,他们仍然认为这也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多么残酷啊!蔡康永说:“父母爱自己的小孩,如果只是为了延续后代或者是为自己增光抹彩,这种爱就太荒芜了,充满了交易的感觉,这种爱当然不是不可以,只是我仍会不寒而栗,这种荒芜的爱。”很多父母也许并不是出于功利之心,只是不想让孩子比别人“矮一截”,但似乎这种强制的方法总会给孩子带来太多伤害。童年只有一次,家长所应该做的不是剥夺他们自由的时间,而是给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同时加以正确引导,这么做的成果绝对好于强制他们去上各种补习班。

令我瞠目结舌的是最近闹的比较凶的一位妈妈,人称“虎妈”,她对待自己的孩子采取十分严苛的教育态度,方式之狠令人咂舌,可以想见那个家庭很少充满所谓的温馨。当然,最后这位妈妈成功了,两个孩子都有了出息。为此,她还写了一本书将自己的心得介绍了出来。我不禁愕然,这位母亲,你是真的爱你的孩子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给孩子心灵上留下的创伤又作何解释?素质是熏陶出来的,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培养的,给孩子报艺术班,也应该以孩子的爱好优先考虑。当代中国教育千疮百孔,所谓素质教育不过是纸上谈兵,分数已经成了衡量孩子好差的唯一标准,孩子们如同带着脚铐跳舞的舞者,脚铐越重,舞跳得越漂亮,一个人的能耐也就越大,知识的学习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一切只是为了考试。鲁迅先生早就提出了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呼声,这呼声在今天显得尤为现实。

相形之下,鲁迅幸运多了,他的长妈妈比“虎妈”好上不知多少倍。很羡慕鲁迅童年这位称职的`保姆相伴,有人在研究现代文学缺少生活味的原因时说,上世纪现实主义风格的每个诗人和作家少时总有一位擅长于讲故事的长辈陪在身边。如此看来,鲁迅的文学造诣和长妈妈有很大的关系了。

无论是《呐喊》还是《朝花夕拾》,对中国文学史都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前者作为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提醒我们铭记曾经;后者则让我们体会到人性的真善美,看到世界仍有美好的一面,仔细品味鲁迅先生的作品就会发现他们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枯燥。相反,它的生命价值含量更高,带给我们的,是对生命更深层次的思考。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简短篇六

记忆中的他。

小时候,傍晚,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池塘边,看着蓝天上悠悠的白云,看着匆匆回巢的鸟儿,是多么的无趣!无聊的撇撇嘴,站起身,拍拍身上的尘土,大摇大摆地回家了。可惜在走的那一刻,天被渲染上了火红的色彩,夕阳也慢慢落山了。我却不曾发现这份美。第二天再来,却看不到了。

静静地放下书本,微微叹了一口气,突然很同情鲁迅先生,总在思考他当时大喊父亲是是怎样的心情,得知这样做让父亲走得更早又是怎么样的心情!是难过,还是悔恨!他错过了他的父亲,是一种怎样的悔……错过的,便一去不复返了……正如同早上看到的花朵,晚上再来拾起,还会如早上一样么?或许你会后悔,可是也无济于事了吧。

而衍太太,一个深受封建主义侵害的女人。她认为应该在亲人去世时表现出很悲伤,这才是“孝子”的表现。而这恰恰没有让鲁迅先生的父亲平静的走,也成为了鲁迅先生这一生最大的遗憾。他讨厌衍太太,也讨厌封建迷信。记得他的保姆长妈妈也是如此。一肚子的封建礼节:刚生完孩子的房间不能进去,饭掉到地上最好捡起来吃掉,人死了不能说‘死了’,应是‘老掉了’……而朝花夕拾也体现了很多的封建陋习:吃人肉,喝人血……鲁迅先生笔下也无时无不体现了他对这些事情的批判。

幼年的鲁迅,天真活泼,少年的鲁迅,好像已经体味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记得哪个女孩,在鲁迅纪念馆苦苦哀求:“求求你们了,让我看最后一眼吧,以后就看不到了……”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简短篇七

我不是一个喜欢文字游戏的人,最初听到《朝花夕拾》这个书名的时候,我想当然以为书中定然全是些长篇的抒情或者阐释大道理之类的内容,我不喜欢。当从课本中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及《阿长和山海经》后,我知道我误解了这本书。这次寒假,老师布置我们全面阅读《朝花夕拾》,读后,我竟暗自喜欢上了。

《朝花夕拾》书名的缘由和作者的写作动机等情况,我在这里不再啰嗦。书中有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一些厌恶的东西,我可以依据书中所描绘的背景,大概想象出作者的感受和周围的一些气氛,这是我一向喜欢的阅读方式。但是,我的语文功底和见识还很不够,只能稍解前七篇。

前七篇回忆的都是鲁迅的儿童时期,也许是年龄的关系,我发现作者的一些感受和我们现在也差不多。

先说说《五猖会》,这篇散文记叙儿时盼望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而现在的孩子,也是被父母逼着学习,不能做一些想做的事情,只是鲁迅指出的是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而现在的孩子只因为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愿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有这样的味道,不过我们现在幸运多了,书屋里的先生只会让孩子死读书,孩子好奇提不相关的问题,先生就没好脸色,而现在,老师会跟我们讲许多方面的知识,光一学期提供下来的教材资料就已经很丰富了。

细细阅读之后,我越发觉得这本书绝对是值得一读,先不说故事中的情节,光语言描写就有够推敲了。像《阿长与山海经》中除夕夜长妈妈教鲁迅吃福橘,如何讲“吉利”话,元旦清晨的种种行为,强烈表现出这位农村妇女善良,朴质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描写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景象时,都写得绘声绘色,令人向往。

好书在于精读,多读几次,我想我还会有更多的感受。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简短篇八

《朝花夕拾》,是一本我爸爸很喜欢看的散文书,小时候的我看过几次,觉得无趣,便没再去看了,直到后来我,因为有一次特别无聊,便再次找到这本《朝花夕拾》看起来。

《朝花夕拾》,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地狱。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而鲁迅正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而今,我们生活的21世纪。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生活条件好了,不用在下雪天受冻,有暖气;不用在大热天流汗,有空调。可以吃到很多鲁迅哪个时候有的人一辈子也无法吃到的东西。但想一想,比起《朝花夕拾》里百草园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真是毫无乐趣可言啊!没有端详过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乌似乎听说过……被吓唬到的神话故事总算是听到过几个,但是却再也想不起来。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连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纷飞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我们南方现在是难得看到飘雪的。记得小时候,上海的某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一场有积雪的大雪。能想象得到当时出家门的时候,一定是手上戴着手套,头上顶着帽子,裹得严严实实的。那年,抵抗不了上海的寒冷,生病了,要去医院。却似乎没有沾到半点雪。印象里是出租车窗外绿化带上的一层雪。还有初次见到的雪花,只是不能碰,刚快碰到就被一旁的大人拦下来。这是“不乖”的表现。回想起来,如果现在的我,仍能想起当年的冰凉,哪怕是透过手套得来的湿嗒嗒的冰凉,或许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成为落笔的资本。只是现在,倒宁愿忘记那场雪了呢,因为没有乐趣,只有被约束的难受!

与我们的生活相比,《朝花夕拾》里的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许要难过上许多倍。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孩子们当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教育,仍然让人快乐不起来。我正接受,所谓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没有一点兴趣,很累,很累。我不再能够体会,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快乐。

没想到一本普通的《朝花夕拾》,却能够在这么多生活中的小回忆引起我的反思,或许这就是平常生活中折射出的大道理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