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汇总(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1:17:24 页码:7
2023年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汇总(大全10篇)
2023-11-24 11:17:24    小编:ZTFB

建筑是一种通过设计和构造建筑物来满足人们居住和工作需求的活动。论证是总结文章中通过逻辑推理和证据支持论点的关键环节。这些范文中包含了不同领域的总结,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汇总篇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韵译】。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磻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赏析】。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余恕诚)。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汇总篇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粟。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个开头与第一首不同。第一首用赋的手法,从筵席上的美酒佳肴写起,起得比较平。这一首,一开头就陡起壁立,让久久郁积在内心里的感受,一下子喷发出来。亦赋亦比,使读者感到它的思想感情内容十分深广。后来孟郊写了“出门如有碍,谁谓天地宽”的诗句,可能受了此诗的启发,但气局比李白差多了。能够和它相比的,还是李白自己的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类诗句,大概只有李白那种胸襟才能写得出。不过,《蜀道难》用徒步上青天来比喻蜀道的艰难,使人直接想到那一带山川的艰险,却并不感到文意上有过多的埋伏。而这一首,用青天来形容大道的宽阔,照说这样的大道是易于行路的,但紧接着却是“我独不得出”,就让人感到这里面有许多潜台词。这样,这个警句的开头就引起了人们对下文的注意。

“羞逐”以下六句,是两句一组。“羞逐”两句是写自己的不愿意。唐代上层社会喜欢拿斗鸡进行游戏或赌博。唐玄宗曾在宫内造鸡坊,斗鸡的小儿因而得宠。当时有“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狗胜读书”的民谣。如果要去学斗鸡,是可以交接一些纨袴子弟,在仕途上打开一点后门的。但李白对此嗤之以鼻。所以声明自己羞于去追随长安里社中的小儿。这两句和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所说的“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干虹霓”是一个意思。都是说他不屑与“长安社中儿”为伍。那末,去和那些达官贵人交往呢?“曳裾王门不称情,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即拉起衣服前襟,出入权贵之门。“弹剑作歌”,用的是冯谖的典故。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客,觉得孟尝君对自己不够礼遇,开始时经常弹剑而歌,表示要回去。李白是希望“平交王侯”的,而现在在长安,权贵们并不把他当一回事,因而使他象冯谖一样感到不能忍受。这两句是写他的不称意。“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韩信未得志时,在淮阴曾受到一些市井无赖们的嘲笑和侮辱。贾谊年轻有才,汉文帝本打算重用,但由于受到大臣灌婴、冯敬等的忌妒、反对,后来竟遭贬逐。李白借用了韩信、贾谊的典故,写出在长安时一般社会上的人对他嘲笑、轻视,而当权者则加以忌妒和打击。这两句是写他的不得志。

“君不见”以下六句,深情歌唱当初燕国君臣互相尊重和信任,流露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理想的君臣关系的.追求。战国时燕昭王为了使国家富强,尊郭隗为师,于易水边筑台置黄金其上,以招揽贤士。于是乐毅、邹衍、剧辛纷纷来归,为燕所用。燕昭王对于他们不仅言听计从,而且屈己下士,折节相待。当邹衍到燕时,昭王“拥篲先驱”,亲自扫除道路迎接,恐怕灰尘飞扬,用衣袖挡住扫帚,以示恭敬。李白始终希望君臣之间能够有一种比较推心置腹的关系。他常以伊尹、姜尚、张良、诸葛亮自比,原因之一,也正因为他们和君主之间的关系,比较符合自己的理想。但这种关系在现实中却是不存在的。唐玄宗这时已经腐化而且昏庸,根本没有真正的求贤、重贤之心,下诏召李白进京,也只不过是装出一副爱才的姿态,并要他写一点歌功颂德的文字而已。“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慨叹昭王已死,没有人再洒扫黄金台,实际上是表明他对唐玄宗的失望。诗人的感慨是很深的,也是很沉痛的。

以上十二句,都是承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对“行路难”作具体描写的。既然朝廷上下都不是看重他,而是排斥他,那末就只有拂袖而去了。“行路难,归去来!”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只有此路可走。这两句既是沉重的叹息,也是愤怒的抗议。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对功业的渴望,流露出在困顿中仍然想有所作为的积极用世的热情,他向往象燕昭王和乐毅等人那样的风云际会,希望有“输肝剖胆效英才”的机缘。篇末的“行路难,归去来”,只是一种愤激之词,只是比较具体地指要离开长安,而不等于要消极避世,并且也不排斥在此同时他还抱有它日东山再起“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汇总篇三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解。

1、珍馐:名贵的菜肴。

2、垂钓坐溪上:传说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垂钓。

3、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梦乘舟过日月之边。合用这两句典故,是比喻人生遇合无常,多出于偶然。

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小编赏析:

《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全诗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高昂的气势,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广为称颂的千古名篇。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汇总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方法与过程:读懂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联系生活进行联想。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理解诗表达的情感,陶冶学生珍惜纯洁友情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巩固旧知。

1、课前小游戏: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你们一定会背诵很多古诗吧?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场诗歌竞赛。老师说上句,看哪个孩子能对出下句来,好吗?(课件1:夜来风雨声,——。小荷才露尖尖角,——。牧童骑黄牛,——。儿童散学归来早,——。一年好景君须记,——。停车坐爱枫林晚,——。)。

2、孩子们表现真棒,古诗一点都难不倒你们。那你们又知道哪些大诗人呢?

3、是呀,唐代大诗人“李白”是我们最熟悉的了。(课件2:李白简介)。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赠汪伦》。

二、解诗题。

1、跟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4、李白究竟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来赠送给汪伦呢?(板书:李白汪伦)。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懂。

1、(课件4:自学提示)孩子们,请你们根据提示,捧起书,自由自在地读,有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待会儿和大家共同解决。

2、现在让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自学成果。(课件5:带拼音的生字词)指名读、小老师带读。(课件6:图片)看图猜字。(课件7:去拼音的生词)开火车读。

3、指导写字:观察“舟”“乘”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范写“舟”“乘”。

4、(课件8:全诗)指名读全诗,及时表扬鼓励(你读得很通顺;你读得真流畅;你的声音非常响亮;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能再注意点节奏就更棒了。)。

5、你在自学的时候有哪些地方不懂啊?提出来大家交流交流。

6、你能根据老师给出的注释把这首诗大概的意思说一说吗?(一人说一句)。

7、全班带着节奏齐读全诗。

四、故事引趣,激发情感。

1、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呢!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那里一看,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就是十里外山上的一棵桃树,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被汪伦的幽默逗得哈哈大笑。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课件9:李白送汪伦情景动画图)然而,相聚的日子总是过得太快,李白不得不离去了。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吟诗一首《赠汪伦》。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汇总篇五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解。

1、珍馐:名贵的菜肴。

2、垂钓坐溪上:传说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垂钓。

3、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梦乘舟过日月之边。合用这两句典故,是比喻人生遇合无常,多出于偶然。

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小编赏析:

《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全诗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高昂的气势,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广为称颂的千古名篇。

文档为doc格式。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汇总篇六

一、教学阐述:杜甫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同样一首诗,不同人生阅历和文化生活背景的人去欣赏,往往会烙上鲜明的个性解读特征,何况诗无达诂呢。为此,一般读者对于古诗的解读,首先自然要依据文章追求共通见解,然后再根据自身实际作个性化解读——通过知人论世,感悟诗人的生活世界,进而走进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阅读境界。因此,我在教学《行路难(其一)》时,设计了以下环节:读人——了解作者;读文——理解作品;读己——反思收获。通过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与作品对话、与自己对话,从而让学生吸取诗歌精华,丰富学生的诗歌素养,提高他们对于诗歌的阅读和欣赏水平。

二、主要教学活动。

(一)朗读,感受诗歌意境,积累阅读方法。

提示:把握节奏、重音、语速、抑扬。

方法:听读、仿读(个别读、齐读、轮读)。

(二)探究,理解诗歌内涵,体会名句的表达作用。

活动一品读:欣赏诗中的美剧(名句、警句)。

感悟:警句,让诗文生辉。

联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方法:找警句、品其意、作积累。

活动二说读:理解诗句的言外之意。

方法:析典故、说体会,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感悟:用典,使诗歌表意传情含蓄、雅致。

联读:《忆东山二首(其一)》。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旁批:心情郁闷怅惘,表达对谢安的仰慕之情。

活动三背读:鉴赏始终的辞格。

方法:以“欲登”二句为例,理解修辞的作用。

感悟:修辞,可以美化诗作的语言。

联读:《夜下征虏亭》。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旁批:诗句如话,意境如画。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汇总篇七

一.课标的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手段。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语文教学关于阅读的要求和训练的目标,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建议里也明确指出:“各个阶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可以把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有声有色地传达出来,使人受到感染,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效果。

二.现实存在的问题。

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老师虽布置了朗读,但存在误区:

1、朗读的人数少,形式单一。课堂上,总是那么几个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当着“麻木的听客”。老师让学生读的方式也无非是个人读、齐读,每次皆如此。长此以往,学生读而生厌。

2、朗读的时间少,目标模糊。一节课40分钟,学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还未能做到。

3、读的指导少,脱离文本。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少,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最常用的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什么什么语气读出来”,这是不合情理的。只有学生真正体会出文章的感情,与作者和文章中的人物情感产生了共鸣,才会知道要用什么感情、语气去朗读课文。而朗读到底是什么,朗读的的方式有哪些,我们的老师可能并不十分清楚。

三.朗读的概念、技巧及其意义。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教学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传递。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可以激发情感之美、可以激发联想与想象能力。教师应该意识到朗读对语文教学的重大意义。朗读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运用各种朗读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率。在语文课堂上,朗读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文本内容选择适合的朗读方式。朗读的运用有多种方式,主要包括点读、齐读、范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对学生有效地感悟作品思想感情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课文的形式内容,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

1.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个别朗读,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分析的课文上来,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讲评。对学生的个别朗读,要求发音清楚、洪亮,态度大方。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对漏读、错读之处要记牢,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集体朗读又可分为小组读、男女分开读、全体齐读。集体朗读要求整齐,要求快慢适中,顾全大局。分组朗读因为要注意互相衔接,学生听时注意力就比较集中。分组朗读无形中是一种竞赛,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

2.听读与研读听读包括教师的范读、放录音带、多媒体影音课件等。组织学生认真听读,要有明确的要求,重点听什么,听正音,还是课文大概内容,还是欣赏,还是学习表情……教师要告诉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读的效率。研读是边读边分析讨论作品朗读时的声音、停顿、快慢、语气、语调等。教师可以从吐字发音、理解内容和技巧等方面给予指导。

3.分角色朗读与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人物语气,表达人物感情,要通过人物语言表现出人物性格。这种读法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人物感情,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对分角色朗读比较感兴趣。表情朗读。这里的表情指音调表情、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音调抑扬顿挫,面部喜怒哀乐,体态手舞足蹈。批情人文,情随声出,其声琅琅,其乐融融。4.配乐朗读与朗读竞赛配乐朗读是返璞归真,古代诗歌最早就是歌曲音乐。朗读时,可选一首与课文表达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使学生在情境的熏陶下,自主地走进课文,在文字与乐曲的交汇的海洋中神游。神情并茂,互容互通,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朗读竞赛是培养语文素养、提高学习兴趣、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极好方式。有竞争才会有压力,才会提高学生主动研究文学作品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朗读技巧。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汇总篇八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如何能在文言教学中更好贯彻新课标?我尝试通过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方法的引导,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与“诗仙”李白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本堂课的设计从“诗缘情发”开始,诗歌教学一般情况下,应该抓住情感这样一个关键点。尤其是李白的诗歌,作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更是感情饱满激越。《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遭受馋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写,诗中主要表达出了作者李白慨叹世路艰难,以及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自信胸怀。对这首诗教学,其指导思想是,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诗,通过“解读——品读——悟读”诗歌环节的设置,在读中展开对该诗的探讨﹑分析﹑理解;教学理念是教师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大胆想象,积极发言,参与到课堂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翁,从而达到对《行路难》这首诗的语言之美和思想情感内涵的把握。

【教学目标】。

1、能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赏析感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哀而不伤,悲而能壮”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的怀才不遇,以及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熟悉李白吗?都知道关于他的哪些方面?能说说吗?

预测回答:从他的诗歌,从他的为人??

那大家知道李白最大的爱好吗?——喝酒!

李白嗜酒闻名天下,有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为了能喝酒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也要典边值钱的东西,有诗为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可是,这样一个酒仙,也有面对美酒佳肴喝不下去的时候,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寻找答案!(老师板书“行路难李白”)。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请大家大声朗读这首诗,看看能否读准字音和节奏。

(可能出现需要集体纠正的读音:太行山、箸、冰塞川3个读音为什么?)。

请大家再读诗歌: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对文中的疑难处做好标记,然后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学生自由读,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协助)。

大家还有没有交流以后也没弄明白的地方?——全班交流难点。

预测:1、行路难?乐府古题?

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一下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吗?(用自己的话说说好吗?)好像有点难度,那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歌的写作背景,看看能不能帮助我们?(师读)。

那你根据背景现在能说一下了吗?

——就是诗人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

(三)解读诗歌,感知“难”点。

这首诗中有几个“难”字?请你找出来,用笔画标注一下。

预测学生回答:诗中2个;加上题目中的“难”字,一共3个。

我从诗歌中的什么地方(字、词语、句子),读到李白暗含在心中的“难”,我这样认为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把赏析重点放在前三句上面)。

学生思考,预测学生回答(各抒己见):

1、不能吃,是难,一定结合诗句来说明,一说到第二句就出示;(多训练品味读,示范,

指导)。

2、过不去河是难,登不上山是难;(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

3、等伯乐来发现自己是难(典故要说明白)(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

4、直接感叹:行路难,是难!歧路,是难!今安在,是难!(多训练品味读,示范,指导)。

5、最后一句的“破”,是难!

“停”“投”“拔”“顾”“欲渡”“将登”

分析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的关键问题提示:

歧,选择多,才难,美酒佳肴,不吃才难,在茫然之下,让人揪心处还体现在动词??茫然,不知所措,你有过吗?此处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评说。

这是一条什么路?这么难?——预测回答:政治路,人生路?

可否说他既没有当官,也无仕途可以走呢?

看资料(幻灯:公主引荐、供奉韩林、御手调羹、贵妃捧砚),你得到什么信息?生活好,地位高,可是内心呢?依旧不满面对奢华和高调,却是内心郁闷,为何?他的目标没有实现——拥有自己政治蓝天,他的诗中就用黄河和太行来书写大志向,少有志向,想着成为帝王之师,是他的性格,更是他的志向,决定了李白44岁的时候——:幻灯:“上书玄宗、赐金放还”

这首诗就是李白在离开长安的路上所作,可见这一路走来心怀多少难以诉说的“难言之隐”啊!

让我们用声音——朗读,来体会难以言说的心情吧。

(这个过程注重,边赏析,边引导朗读,并且多种朗读形式交替进行)。

(四)品读诗歌,赏析“歧”路。

这条路越来越难行,诗人在诗中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条路?——歧路。

歧,是什么意思?(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归纳:岔路,李白面前到底有哪几条路呢?

预测学生回答:学生各抒己见。

“歧路”还是可以扣住“渡”与“冰塞川”;“登”与“雪满山”——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的李白想着离开长安。

总结:

去——违背志向;自己不甘心。

留——违背原则,在诗中有体现:哪一句体现想留下,还是对“仕途”寄予希望?——“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典故)。

去留两难,内心纠结。

有时候,“人心的反复抉择”才是最难啊!

此时李白的心,时而左时而右,时而去时而留,此时的李白真的是——(幻灯:“何处路最难,最难在长安”)。

把自己当成李白,设身处地的体会作者的心情,齐读前四句学生会不由得读到“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老师打断,大家不由得就发出了“行路难”的感慨啊!

看看这一句的标点符号,三个字一句,并且是感叹号,改成都好不行吗?你读读试一试老师有时候喜欢“弄斧到班门”,我在行路难后面加上一个“啊”字,听读,你有何感受?添一添,悟感情。

学生评价,多人试读,可以加不同的语气词,还可以放在不同的位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字,品读(多找几个学生,不要解释,只听朗读!)。

(五)悟读诗歌,共鸣“情”怀。

总结过渡:(学生加字读后)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朗读方式,却有着同一种的心情,那就是:壮志难酬,彷徨无奈!

内心如此茫然的李白,对生活,对未来彻底绝望了吗?

没有!有诗句为证(齐读最后两句)你怎么理解这两句?

预测学生回答:

——会有时,小时候理想终究化为现实。

——化用诗句(结合课下注释)。

——不拘与格式,再难也不弯腰。

——挂云帆,济沧海,乘风破浪,前进。

——与前文联系,要前行,才会难。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汇总篇九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用与朋友的深厚友谊。

2、练习感情朗读古诗,并领悟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中所蕴涵的情感是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运用夸张、比喻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资料,制作相关课件,为课堂激趣、创设情境服务。

[教学过程]。

一、曲中引情,情中创境。

1、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李叔同先生早年所写的一首歌词。(课件演奏《送别》,教师随着乐曲有感情地朗诵):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2、听了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一首千古流传的送别诗――《赠汪伦》。(课件呈现此诗)。

二、指导学法,自读自悟。

1、请同学们自读这首古诗,要求:

(1)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诗句中画出节奏记号和重音符号。

(2)学习课文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

2、交流:

(1)你们是怎样诵读这首古诗的?谁来读一读?

(2)幻灯投影,检查整理学生预习情况。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学习了文中的注释,你读懂了什么?

总结学法:阅读注释、发散连词解句法。用这样的方法再读再悟不懂的地方。

3、读了这首古诗,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教师帮助整理,引出问题:

诗人为什么要拿桃花潭水与汪伦的送别情比较?

送别一般都是很悲伤、很悲戚的,汪伦为什么这时却“踏歌”而来?

三、读中悟情,以悟促读。

1、补充资料阅读(课件呈现):安徽泾县汪伦十分钦佩李白的才华,想和他结交为朋友,便写信邀请李白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就听说汪伦是位性格豪放的人,便欣然前往。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却笑着说:“‘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自己“受骗上当”,他不但不介意,反而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两人一起游览当地的名山胜景,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成了好朋友。

2、引导答问:

(1)李白是怎样来到桃花潭的呢?到“桃花潭”后他后悔了吗?

(2)分别时,汪伦为什么“踏歌”而来?

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和朋友或亲人告别时的情景呢?和谁告别的?你们是怎么告别的?(生发散:拥抱、互赠礼物、招手示意等等都是送别常见的方式)。

汪伦对李白是什么方式?(板书:踏歌相送)。踏着节拍唱歌那是什么样的呢?想不想体会一下?(放段音乐《找朋友》《送别》,让学生体会)。

比较:刚才我们先听的是《找朋友》,后听的是《送别》,都是送别的意味,但情感不同,节拍与情调也不同。前首轻快高昂,后者哀婉忧伤。你推断一下,汪伦当时应该是用什么样的调子来踏歌的呢?(小组讨论)。

小结:无论忧伤还是轻快,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老师尊重你们的意见。(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经过十几天的交往,李白和汪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就要分别了,汪伦采用这种特别的方式为李白送行,如果你是李白,听到这歌声,你会怎么想?(知我者,汪伦也)那么,你能读出李白当时那种喜逢知已的激动之情吗?(三读诗句)如果你就是李白,听着这歌声,你是否为汪伦的热情感动。于是你感动地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你就是李白,听着这歌声,你是否为汪伦的真情激动。于是你激动地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计算比较,引导理解:一尺有多深?(用手比划)千尺是多少米?算一算。难道李白用尺量过桃花潭?他怎么知道桃花潭水有多深呢?(这是夸张写法,形容他俩之间的友谊不一般。板书:情谊深厚)。

句式练习,加强理解:不同的句式可以起到加深语意的作用。大家可试试把诗句变成感叹句、反问句或设问句的形式体会体会。

四、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播放配乐)要求学生读全诗,读出感情,并能背诵。

五、学法迁移,拓展延伸。

1、除了这首《赠汪伦》外,你还知道哪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首送别诗,看大屏幕(课件出示:《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别董大》《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请自选一首回家自学,不过学习时不要只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理解,要着重体会诗歌所蕴涵的丰富的情感,就像我们今天这样把自己当作诗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去想,去说,去做,你就能体会出古诗的那种美妙的意境,体会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我们共同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将有缘结识很多的朋友,无论是新朋,还是旧友,愿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结束新课,播放歌曲《友谊天长地久》)。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汇总篇十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金樽()投箸()歧路()。

柯畔()暂()。

2、作者链接。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

(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2)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4、文体常识。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劲,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填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学习《行路难》。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读通诗意。

(二)文本探究。

1、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典故有什么用?

(三)名句赏析。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四)诗歌主旨。

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读通诗意。

(二)文本探究。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诗题,说说尾联的用意。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诗词积累。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宋陆游《金错刀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魏曹植《白马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