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精选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6:16:47 页码:14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精选18篇)
2023-11-12 16:16:47    小编:ZTFB

数学是一门严谨而普适的学科,它的应用广泛且深入。写一篇完美的总结不仅需要我们总结经验,还需要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有清晰的认识和思考。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篇一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金樽()投箸()歧路()。

柯畔()暂()。

2、作者链接。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

(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2)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4、文体常识。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劲,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填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学习《行路难》。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读通诗意。

(二)文本探究。

1、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典故有什么用?

(三)名句赏析。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四)诗歌主旨。

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读通诗意。

(二)文本探究。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诗题,说说尾联的用意。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诗词积累。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宋陆游《金错刀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魏曹植《白马篇》。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篇二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一、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

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5.师问: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

明确: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

(1)作者情况:;。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拓展: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认命——不认命——认命。

︱︱︱。

抨击悲愤无奈。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3、理解文中大幅渲染愁绪的用意。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初中学过的一首诗,李白的《行路难》,初中时我们学习过李白的《行路难》,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本是乐府杂曲,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

提问:这里的行路难指的是什么?是交通堵塞吗?

明确:还指人生道路,具体说坎坷就是作者做官、施展抱负的政治之路不平。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豪迈。

可是作者最终的选择是什么?

明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面对困境,仍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相信未来可以乘风破浪直济沧海。

同样是写怀才不遇,鲍照又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二、《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拟,摹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三、读诗:

1、学生自读,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写标题)。

酌酒踯躅。

2、请同学们齐读。

四、分析诗歌内容:

1、读过诗作后,请你找出一个代表诗人情感的词?

——“愁”

哪句诗直言诗人之“愁”?

“安能行叹复坐愁”

·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愁”字。

“愁”的表现是什么?

“行、坐”“叹、愁”(外在行动)。

通过诗人的外在行为,想象一下诗人愁到了何种程度?(浓重、无可排解)。

这愁绪如此浓重,令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又挥之不去、排解不开。

2、诗人为何如此愁苦?

“人生亦有命”

“命”?这和愁苦有何联系?

先请同学们看一下注释,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老师介绍),说说他看到了怎样的“命”。(知人论世)。

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的高低贵贱直接决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际遇。)。

明确: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兴,比喻)。

运用了比兴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个方向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4、接下来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叹复坐愁”是一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自有命,不应该自怨自哀,要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实际上,语言中暗含蕴涵着愤懑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5、齐读后面四句思考诗人是如何解愁的呢?

板书:酌酒,歌《行路难》(也就是借酒消愁,悲歌断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

诗人趁着酒意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

板书:愁———无可排解,压抑郁闷。

6、接下来愁的矛盾解决了吗?

没有,对,一句“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个反问句,是诗人情感郁结到了极点。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头,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感情沸腾,忍无可忍。

7、最后一句,吞声踯躅不敢言。急转直下,隐忍吞声。

不敢言:无可奈何,诗人精神上极度矛盾的痛苦和忍辱负重。为什么不敢说呢?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他是寒士,门第等级决定仕途,纵使才高八斗,满腔报国热忱,也不能施展。所以只能隐忍吞声。

8、请同学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

明确:平静压抑——自我宽慰——愤懑不平——无奈压抑。

诗人开始平静的表达了水的流向由地势决定,用比兴手法,既而以水喻命,人民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只能借酒消愁,悲歌断愁,心中仍然愤懑不平,此时呢情感爆发到极点,但又急转直下,隐忍吞声。

9、师问:结合刚才的分析,那么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不是明白了呢?

生答:表达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控诉,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小结:

学完这首诗,我们知道了个人命运和所处时代是息息相关的,千百年来,许多文人雅士,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同样是行路难,同样怀才不遇,抱负不能施展,李白却在行路难中喊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鲍照却是“吞声踯躅不敢言”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原因。

明确:诗人生活的时代不同。

李白生活在盛唐,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开明,士族门阀政治受到抑制,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李白的诗歌中也总会出现愁绪,但是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所以,李白的作品集中体现出了盛唐气象(雄浑、充沛的活力)。

(2)诗人为人性格的不同。

板书设计:拟行路难。

鲍照。

才子寒士。

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愁苦。

平静压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篇四

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者资料:李白(701—762年),生于701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又称为“诗仙”。

译文:金樽美酒每杯值钱十千,玉盘珍肴一盘也值万钱。面对盛宴我停杯撂筷吃不下,拔出宝剑四面张望心茫然。想渡黄河冰块塞满了河道,要登太行大雪封了山。效仿吕尚闲暇到碧溪上垂钓,也像伊尹梦见乘舟路过日边。行路难啊!人世间处处行路难。多歧路啊!要走的正路在哪里?施展宏伟抱负的时机总会有,到那时高高挂起云帆直渡到东海。

鉴赏:《行路难》李白原作三首,这是第一首,作于天宝三年,李白遭受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时写的。诗中抒写了他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仍盼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篇五

《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艰难险阻之后的感慨。全诗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高昂的气势,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广为称颂的千古名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教学过程。

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

(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

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

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

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

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5.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面对现实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5)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要点如下:

(1)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写出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的复杂心理。

(5)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6.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教师再提出问题(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

(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归纳。

要点如下:

(1)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7.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有感情朗读。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我们要注意一句警句、两个比喻、三处用典、四句短句。

诗人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运用了“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六.作业。

七.板书设计。

行路难。

赏析情感诵读。

停、投、拔、顾忧郁悲愤低沉失落。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矛盾痛苦忧伤彷徨。

两典故不甘消沉昂扬憧憬。

三字短句进退失据短促埋怨。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豪迈高亢自信。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篇六

对这节课,我体会最深的有如下几点: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开门见山,没有过多拖沓,直奔主题。由唐诗谈到李白,再由李白谈到他嗜酒过渡到面对美酒佳肴难以下咽,在此基础上走入课文探寻原因。由此插入学案中的环节一复习李白的相关知识。

在“朗读诗歌,初步感知”环节遵循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运用个人读、齐读、范读、跟读、默读等多种诵读形式,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去走进文本、理解诗意。我认为只要让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上书声琅琅,这样才能使古诗文的理解更加方便。在感知内容时,我通过适时地展示背景,增强学生们对于诗的了解,使得他们慢慢向诗境靠拢。

在“赏析事情”的环节,回归到“难”的主线,李白为什么会感到难?联系诗歌学生进行解答。这条路如此之难,是一条什么之路,面对这条路,李白是如何做的?自然而然导入诗歌的感情,从而上升到对李白的理解上。最后让学生在课外的诗词拓展方面有所收获!

当然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

首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只是让学生读了,对学生读的怎么样没有进行评价,学生的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进行示范,学生感情把握不够。

其次,时间把握不够。整堂课节奏比较快,一直在讲,但是到下课还有一点没讲完,使文章失色不少。

再次,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都不主动回答问题,知道还是不知道都没有反应,这可能和老师的鼓励不够。

虽然课已经结束了,但是在教学的路上我还有很多不足,希望我也能学习李白的这种精神——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篇七

学习目标: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学习重点:

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预习导学: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金樽投箸()歧路()。

柯畔()暂()。

2、作者链接。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

(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2)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4、文体常识。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劲,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填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读通诗意。

(二)文本探究。

1、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典故有什么用?

(三)名句赏析。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四)诗歌主旨。

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读通诗意。

(二)文本探究。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诗题,说说尾联的用意。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爱国诗词积累。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宋陆游《金错刀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魏曹植《白马篇》)。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3、理解文中大幅渲染愁绪的用意。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初中学过的一首诗,李白的《行路难》,初中时我们学习过李白的《行路难》,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本是乐府杂曲,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

提问:这里的行路难指的是什么?是交通堵塞吗?

明确:还指人生道路,具体说坎坷就是作者做官、施展抱负的政治之路不平。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豪迈。

可是作者最终的选择是什么?

明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面对困境,仍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相信未来可以乘风破浪直济沧海。

同样是写怀才不遇,鲍照又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二、《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拟,摹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三、读诗:

1、学生自读,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写标题)。

酌酒踯躅。

2、请同学们齐读。

四、分析诗歌内容:

1、读过诗作后,请你找出一个代表诗人情感的词?

——“愁”

哪句诗直言诗人之“愁”?

“安能行叹复坐愁”

·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愁”字。

“愁”的表现是什么?

“行、坐”“叹、愁”(外在行动)。

通过诗人的外在行为,想象一下诗人愁到了何种程度?(浓重、无可排解)。

这愁绪如此浓重,令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又挥之不去、排解不开。

2、诗人为何如此愁苦?

“人生亦有命”

“命”?这和愁苦有何联系?

先请同学们看一下注释,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老师介绍),说说他看到了怎样的“命”。(知人论世)。

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的高低贵贱直接决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际遇。)。

明确: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兴,比喻)。

运用了比兴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个方向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4、接下来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叹复坐愁”是一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自有命,不应该自怨自哀,要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实际上,语言中暗含蕴涵着愤懑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5、齐读后面四句思考诗人是如何解愁的呢?

板书:酌酒,歌《行路难》(也就是借酒消愁,悲歌断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

诗人趁着酒意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

板书:愁———无可排解,压抑郁闷。

6、接下来愁的矛盾解决了吗?

没有,对,一句“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个反问句,是诗人情感郁结到了极点。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头,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感情沸腾,忍无可忍。

7、最后一句,吞声踯躅不敢言。急转直下,隐忍吞声。

不敢言:无可奈何,诗人精神上极度矛盾的痛苦和忍辱负重。为什么不敢说呢?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他是寒士,门第等级决定仕途,纵使才高八斗,满腔报国热忱,也不能施展。所以只能隐忍吞声。

8、请同学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

明确:平静压抑——自我宽慰——愤懑不平——无奈压抑。

诗人开始平静的表达了水的流向由地势决定,用比兴手法,既而以水喻命,人民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只能借酒消愁,悲歌断愁,心中仍然愤懑不平,此时呢情感爆发到极点,但又急转直下,隐忍吞声。

9、师问:结合刚才的分析,那么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不是明白了呢?

生答:表达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控诉,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小结:

学完这首诗,我们知道了个人命运和所处时代是息息相关的,千百年来,许多文人雅士,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同样是行路难,同样怀才不遇,抱负不能施展,李白却在行路难中喊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鲍照却是“吞声踯躅不敢言”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原因。

明确:诗人生活的时代不同。

李白生活在盛唐,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开明,士族门阀政治受到抑制,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李白的诗歌中也总会出现愁绪,但是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所以,李白的作品集中体现出了盛唐气象(雄浑、充沛的活力)。

(2)诗人为人性格的不同。

板书设计:拟行路难。

鲍照。

才子寒士。

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愁苦。

平静压抑———。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篇九

一、教学阐述:杜甫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同样一首诗,不同人生阅历和文化生活背景的人去欣赏,往往会烙上鲜明的个性解读特征,何况诗无达诂呢。为此,一般读者对于古诗的解读,首先自然要依据文章追求共通见解,然后再根据自身实际作个性化解读——通过知人论世,感悟诗人的生活世界,进而走进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阅读境界。因此,我在教学《行路难(其一)》时,设计了以下环节:读人——了解作者;读文——理解作品;读己——反思收获。通过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与作品对话、与自己对话,从而让学生吸取诗歌精华,丰富学生的诗歌素养,提高他们对于诗歌的阅读和欣赏水平。

二、主要教学活动。

(一)朗读,感受诗歌意境,积累阅读方法。

提示:把握节奏、重音、语速、抑扬。

方法:听读、仿读(个别读、齐读、轮读)。

(二)探究,理解诗歌内涵,体会名句的表达作用。

活动一品读:欣赏诗中的美剧(名句、警句)。

感悟:警句,让诗文生辉。

联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方法:找警句、品其意、作积累。

活动二说读:理解诗句的言外之意。

方法:析典故、说体会,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感悟:用典,使诗歌表意传情含蓄、雅致。

联读:《忆东山二首(其一)》。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旁批:心情郁闷怅惘,表达对谢安的仰慕之情。

活动三背读:鉴赏始终的辞格。

方法:以“欲登”二句为例,理解修辞的作用。

感悟:修辞,可以美化诗作的语言。

联读:《夜下征虏亭》。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旁批:诗句如话,意境如画。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篇十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

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5、师问: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

明确: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

(1)作者情况:;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拓展: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认命――不认命――认命。

颚颚。

抨击悲愤无奈。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篇十一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词,把握诗歌内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意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词,把握诗歌内容。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情境导入】。

同学们,说起唐诗,不得不提到李白。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其一)》,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

(1)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划出朗读节奏,注意朗读语气、语调及重音。学生自由诵读,全体同学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译诗句的大意。

明确:金樽装着的清醇美酒每斗值十千钱,玉盘盛着的美味佳肴价值万钱。

停杯投筷吃不下去,拔剑四望心中茫茫然。

想渡黄河冰塞住了河流,想登太行雪布满了山岭。

空闲时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忽然又梦见乘舟从日边经过。

行路难啊,行路难!歧路多啊,如今身在哪里?

定有机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坚决挂上高帆渡过大海。

二、深入探究,研读品析。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不能饮,“玉盘珍羞”不能食?

明确: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肴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诗人悲愤、忧郁。

2.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学生讨论,明确:“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跌宕起伏。

3.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呢?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放还,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4.诗中借用历史故事有什么作用?

5.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讨论归纳:哪怕面前的道路阻碍重重,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音。

6.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借这首诗歌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三、拓展延伸。

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讨论并归纳:《饮酒》抒写归隐田园、远离世俗的宁静安详、闲适自得的心境;《行路难》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这两位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身世、追求不同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的时代,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却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四、本诗小结。

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一个从愤懑中挣脱,洋溢着自信风采的李白。诗人用浪漫的笔法、跳动的韵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请记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实,行路虽难,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会取得成功。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篇十二

《望庐山瀑布》意在让学生熟读的基础上了解瀑布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我在仔细研读了教材之后,将目标设定为:1、学会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二年级的学生学习重点仍然在识字、写字上,而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上则为难点。当课刚开始的时候,我想让孩子们欣赏了许多不同地区的瀑布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你看到这些画面你知道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给你的感觉怎么样?(让学生说一说)很美、很壮观、很好看等等,学生就体会到了作者李白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接着就是重点学习这首诗。让学生理解香炉是指香炉峰,用简笔画配合手势或图片理解“生紫烟”;“三千尺”是作者用夸张的`方法,“银河落九天”是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壮美。之后又让学生读,有感情的读,读出庐山瀑布气势磅礴的感觉。在熟读的基础上成诵。最后介绍作者。这么美丽的诗歌是谁写的呢?你对李白了解多少?你还学过他的什么诗歌?结合以前学过的诗句和拓展诗《秋浦歌》体会李白夸张写法特点。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记住李白,了解李白,进而理解诗歌。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篇十三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一、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

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5.师问: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

明确: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

(1)作者情况:;。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拓展: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认命——不认命——认命。

︱︱︱。

抨击悲愤无奈。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篇十四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赏析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2、3。

学习难点:

学习目标2。

学习方法:

研读和赏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媒体运用: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唐朝,不能不说唐诗,说起唐诗,不能不说李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诗。板书课题。出示大屏幕。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背景。大家齐读。

1、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经朋友举荐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但是没有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不久李白遭受谗言排挤,不得不离开了长安。此时李白写了三首诗,表达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复杂心情。

2、释题。“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二、自学指导一。

诵读诗歌。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的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读准下列字的音。

樽箸塞歧。

理解两个通假字的意思。

羞直。

三、自学指导二。

读诗品诗,体会作者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大家四人一组相互讨论交流。

请同学们以下面句式为依托。

我从……这(几句)句诗中,读出了一个……的李白。因为……。

示例: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我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

(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

点明全诗的情感层次,总结全诗。

师小结:这首诗歌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不甘消沉的李白,一个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

四、自学指导三,赏读(诗句赏析)。

请大家富有感情的再来读读诗歌。分别从下列角度赏析诗句。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从描写的角度)。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行太行雪满山。(从修辞的角度)。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从表现手法角度)。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炼字的角度)。

诗词句赏析方法:(可以从以下角度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1表现手法手法角度赏析2从炼字角度赏析3表达的情感赏析4蕴含的哲理赏析5表达方式等)。

五、课堂检测:

1、生活中难免经历痛苦与挫折,请你用本诗中的句子对身处逆境的朋友进劝勉。

2、本诗使用典故古人能有此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的句子。

3、诗人以“行路难”比喻……。诗中具体体现“行路难”(照应题目)的诗句:……。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六、自我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这节课我没有做到最好,但我做到了更好。今天我学会了......如:我学会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是.......我知道了古诗词的考点是......我明白了古诗词的答题格式和技巧是......

七、作业。

1、正确默写古诗。

板书。

欢乐希望自信苦闷失望。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篇十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行路难》教学设计2。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整体感知:

《行路难》是一首交织着忧郁和乐观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终是昂扬激越的。《观刈麦》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贫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教学过程:

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撙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行路难》教学设计2》。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3、赏析五、六句。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即照应诗题“行路难”也抒写诗人在长安经历仕途风波的深切体验和事与愿违的痛苦心情。这让诗人有多么的失意和无奈。

4、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

5、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感情怎样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长风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6、讨论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1)巧用历史故事。

2)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3)跳跃式的结构,全诗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总之,全诗基调是激越的,是乐观向上的。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篇十六

(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

(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

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

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

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

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5、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面对现实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5)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要点如下:

(1)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写出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的复杂心理。

(5)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6、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教师再提出问题(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

(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归纳。

要点如下:

(1)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7、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有感情朗读。

这首诗我们要注意一句警句、两个比喻、三处用典、四句短句。

诗人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运用了“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行路难。

赏析情感诵读。

停、投、拔、顾忧郁悲愤低沉失落。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矛盾痛苦忧伤彷徨。

两典故不甘消沉昂扬憧憬。

三字短句进退失据短促埋怨。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豪迈高亢自信。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篇十七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杜甫的这首借景抒情的诗,从内容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体味本诗和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及资料。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1、查一查下面的加点字。(见多媒体)。

2、听一听录音。

3、教师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等。

4、学生个人读,学生对朗读作简单评价。

5、学生齐读。

三、比一比(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2、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3、请各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

4、以作者此时的心情为感情基调朗读,并对朗读作评价。

四、品一品。

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写好批注,与同学作交流并作汇报。

五、赛一赛。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实行分组背诵竞赛。

六、议一议(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全诗内容,谈一谈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像杜甫这样具有伟大情怀和理想的古仁人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

七、教师总结,学生再读全诗。

八、理一理。

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已在这节课的收获。

叙事抒情。

秋风破屋急。

推已及人。

顽童抱茅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心忧天下。

(诗圣杜甫)屋破难眠忧。

忧国忧民。

大厦庇寒愿。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通用篇十八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3、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对联: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学生:李白。

教师:(出示李白画像)没错,他就是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今天让我们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次走进诗仙李白,一起来学习他的《行路难》。

天宝元年,42岁的诗人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供奉翰林。诗人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这首诗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是诗人退出朝廷之后、离开长安之前的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读一读。

1、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注意读准个别生字,如:樽、斗、羞、箸、塞、太行、岐、沧等字并以课件的形式显示标注拼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要求读准、读顺、读熟)。

4、个别学生朗读。

5、以小组活动形式,争取短时间内能背诵,小组派代表试着背诵。

(二)品一品。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用《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的典故。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下酒杯,投开双箸,猛地腾身而起,拔出寒光闪闪的长剑,前后左右,茫然回顾,内心无限的寂寥、怅惘——“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艰险可怖的景象。开元十八年,诗人抱着“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的自信,“西入秦海,一观国风”,可是得到的却是“冷落金张馆,苦雨终南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鲍照《舞鹤赋》中“冰塞长川,雪满群山”正是李白这两句诗点化脱胎的所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两大典故:

商朝末年的吕尚(即姜子牙),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之滨垂钓。

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乘舟过日月旁边。

吕尚和伊尹都是诗人的自况。诗人梦寐以求的就是象两位先贤那样,受命辅弼圣明之君,做一番济世拯物的事业。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再也压抑不住了,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诗人大声疾呼:“多歧路”——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用典: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宋书》记载: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三、重点赏析。

【引导明确】诗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为诗人此时心中充满了愁闷。从课题《行路难》中便可以感受得到。路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生之路。(补充诗歌写作背景)。

(二)古人饮酒时,常舞剑以助酒兴。在这里也是舞剑助酒兴吗?

【引导明确】不是,在这里舞剑有激愤的味道。

(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怎么理解这句话?诗人想做什么呢?

【引导明确】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是什么让自己的仕途道路受阻、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呢?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进行说明。

(五)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齐读一下。

【教师总结】这句诗中,我们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以及对理想执着的追求。

四、总结。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学生再次读这首诗歌,背诵。

五、作业。

比较阅读李白的《将进酒》。

完成课后习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