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我的同事散文(模板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9:51:25 页码:11
最新我的同事散文(模板11篇)
2023-11-19 09:51:25    小编:ZTFB

总结是思维的升华,是对经验的提炼,是我们对自己思考和行动的真实记录。"完美的总结应该突出我们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教训,同时也要对未来有所规划。"请大家积极思考和借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我的同事散文篇一

宁军林便是人们对他的大名的称呼。

军林,军林。

让人喊起来总觉得扬抑顿挫很容易记住。

他的名字。

一如他本人总是很谦虚地向人们讲述。

他只是记者大军中的一名新兵。

他只是媒体之林中的一株翠竹。

公元,7月1日的下午。

老天爷也许知道了将要发生什么难处。

蓦然之间。

大风狂刮,乌云密布。

似乎,要向人们。

发出某种预兆和公布。

而此刻,在广西玉林城区的名山路口。

果真发生一起交通事故。

一辆急速行驶的大客车。

就像饿虎一般把一辆采访车紧紧“咬住”

那场面是那么的令人惊怵。

那场面是那么的惨不忍睹。

就这样。

走得是那么的猝不及防。

走得是那么的心有不服。

这位因公殉职的记者。

就是我们原来形影不离的宁军林兄弟。

这位罹难西去的兄弟。

就是我们曾经亲密无间的宁军林记者。

他走得实在太仓促了。

以至来不及向好友们告别一声。

来不及向同事们打上一句招呼。

他走得实在太突然了。

以至来不及向母亲把心里话倾吐。

来不及向大哥大姐留下一份遗嘱。

他是一个称职的记者。

忙碌的身影犹如采花的蜜蜂一样辛勤飞舞。

无论是在单位企业里。

我们都可以听到他采访的话语。

抑或是在突发现场中。

我们都可以看到他留下的脚步。

虽然,他从事新闻事业的时间不长。

三个年头的日子还不是很足。

但他以满腔心血炼化的一篇篇报道。

不知曾经赢得了多少读者的捧读。

他又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知道母亲养育儿女的含辛茹苦。

更知道家中缺了父亲这根顶梁柱。

大哥大姐供其读书的酸楚。

他是多么想尽快出来工作啊。

学一学羔羊跪乳,学一学义鸦反哺。

报答一下亲戚朋友的恩情。

减轻一下贫寒家庭的清苦。

所以,他当上记者后。

许多往事仍然在我们的面前历历在目。

待朋友甘于被人使唤。

对工作总是全力以赴。

他是真的不忍心啊。

这么早就离开人世奔赴西天的乐土。

让年老的母亲为自己伤心断肠。

让大哥和大姐为自己抱头痛哭。

我们记者同事的好伙伴,宁军林。

我们至今分明还看见他在忙碌。

忙碌在每一个单位企业里。

捧着采访本。

正在把值得报道的材料飞快地记录。

我们新闻事业的好朋友,宁军林。

我们至今分明还看见他在奔逐。

奔逐在每一处突发现场中。

手拿照相机。

正在把有新闻价值的镜头一一摄入。

此刻,我们仿佛还看见。

在西天那个白色的国度。

我们的军林兄弟也没有一天偷懒。

不愿把大好的年华虚度。

依然是那样地勤奋敬业。

依然是那样地拼命投入。

或向范长江名记者拜师。

询问采访的.技巧、写稿的长处。

或向邹韬奋老前辈请教。

学习编辑的心得、改稿的功夫。

即使是有那么的片刻空闲。

我们的军林兄弟也不肯歇息一会。

白天,就邀太阳、彩云为友。

晚上,就与月亮、星星接触。

此刻,我们仿佛还看见。

在辽阔无垠的天堂之路。

我们的军林兄弟又紧握如椽的大笔。

迈开矫健的脚步,风尘仆仆。

扯来万匹彩霞折作稿纸。

汲来银河之水研成墨露。

继续去从事——。

他孜孜追求的新闻事业。

义无返顾。

继续去大写——。

他一生热爱的记者生涯。

永不退伍。

哦,宁军林。

我们曾经形影不离亲密无间的好兄弟。

他的一生,尽管只有二十八个年头。

还没有好好地享受一下人间的幸福。

但是,他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自豪而又骄傲向人们讲述。

他不愧是记者大军中一名杰出的新兵。

他不愧是媒体之林中一株正直的翠竹。

我的同事散文篇二

你一袭洁白的纱衣,长发轻轻盘起,精致的妆容映衬着幸福的笑容,手中那红色的玫瑰或许正诉说着爱的真谛,我想说:今天你是最美的新娘。身旁的男子,一身藏蓝色的西装合身挺拔,目光中透露着欣喜的笑容和美好的期盼,这便是与你要携手走过一生的人。

在人生的路上,总有一个人会在前方等着你,等着你一起看遍世间所有的风景。当你开心时,和你一起分享着喜悦,当你悲伤时,他的肩膀永远是你幸福的依靠。或许他不会甜言蜜语,却用行动表达着爱的思绪,他懂得你,而你也恰恰懂得他,于是相约幸福相依。祝福你,你遇见了那个懂你的人,爱情最好的归宿莫过于婚姻,只是婚姻并非爱情的坟墓,只要你拥有一颗宽容而慈悲的心。

记得结婚前的下午,你在电话里问我:“姐,你说我能幸福吗?为什么我的心里如此不安?”我说一定会幸福的,因为你是个善良的姑娘,而他爱的便是你的善良与朴实。只是我还是不忘告诉你,爱情可以是两个人的浪漫相约,婚姻却是两个人平淡的相守。当你步入婚姻的时候,要学着收起自己的任性,学会包容你的伴侣,更要学会用一颗温和的心经营你的婚姻。或许你会经历许多琐碎的事物,不必担心,真实的婚姻就是这般带着烟火气息,久了你会发现这种平淡的琐碎里也蕴藏着幸福的味道。

我知道你是个缺乏安全感的姑娘,或许这也是你一直过份依赖身旁恋人的原因。只是我曾说过请你不要在爱情里丢失了自己,同样现在我还想说希望步入婚姻后,你依然还是那个明媚善良,温和甜美的女子。不要总陷入一种极端的情绪里,人与人间的争执多了难免会伤到感情,这世间最美的人间的感情,最脆弱的却也是感情。生活经不起折腾,爱情经不起猜疑,婚姻将爱情延续,只要用心生活,依然会在烟火气息的尘埃里开出美好的花朵。

今天的你真的很美,可是日子不是仅走过今天而已,而是从今天起你的生活开始步入了新的轨道。我看到了你的母亲,同样善良宁静的女子,她在这样热闹的场合里,却几次轻轻落泪,我知道那泪里有对你的不舍,更融入了对你幸福归宿的美好祝福。不到五十岁的母亲,从你八岁起就独自一人带着你生活,这十七年来吃过的苦、受过的累岂能用三言两语所能表述。可是她那瘦弱的肩膀却挑起了这个家,将你送进大学,然后有了现在这份安静稳定的工作。而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你,曾是多么的叛逆,当你感悟到母亲的不易时,你却有了幸福的归宿。想到母亲以后要孤单的一个人生活,你的心里同样会酸楚。结婚后,多抽时间回家陪陪母亲,哪怕只是陪她吃个晚饭或散散步,她也会很满足,我们的父母对子女从来没有要求,只是一味地付出,子女的幸福对她们是最大的欣慰。

还记得我们的初次相识吗?那是2008年的5月,领导找我谈话让我去一个新岗位,我的原岗位由你接替,于是我们见面了。只是第一眼,我们却彼此欣赏。你说是我那温和的笑让你有了种亲近感,尤其当你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单位时,那份笑容如阳光温暖着你的心灵。我看着安静而青春的你,忽然想到了多年前初来这个单位的自己。同事们都说年龄相差一轮的我们真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姐妹,我们自己也这样觉得,看着你,真的觉得很象年轻时的我自己。而将我俩系在一起的,应该是文字,我们都喜欢文字。

虽然写着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字,但时常会一起谈论,也会交换修改彼此的稿件,在这个城市的刊物上,曾经时常会同时出现我俩的文字,你的家人说应该感谢我,我让你的心灵有了新的依靠。我们都是安静的人,正是因为这份不善言辞,更应该给心灵寻找一个出口,而这个出口或许就是文字。去年初我们一起加入单位系统的网络编辑,但因为工作原因你无法正常编稿,在考核制度严格的.编辑部,你不得不退出。我怕你会难过,所以一直不提编辑部的事,也不谈文字,你懂得我的心,却告诉我:姐,没事的,我不会丢下文字的,我喜欢与文字相伴的时光。还好,我依然会看到你精彩的文字,但愿结婚后你不会将此搁置,笔停下太久,再提起时是需要新的信心与勇气。

从恋爱到结婚,我见证着你这段的成长经历,目睹着你那快乐的笑容,那美丽的情话让你对未来充满憧憬;也倾听着你的委屈与抱怨,恋爱的时候爱越深,责备便也越重,于是每一次摩擦你都会走向情感的边缘,我知道是你将这份感情看得太重。书上说过重感情的人总是更容易受伤,可是男友只是几句好听的话语,你便又是乌云散尽,阳光明媚,那时候,我觉得你实在是个真实可爱的女孩子。

你的好我看在眼里,你的恋人与家人更是记在心里。在你们相识的第五个月,男友的母亲重病在医院住了一个月,男友与他父亲一直在医院陪护,而你白天要上班,下了班自己顾不上吃饭,赶回家提着母亲熬好的粥赶往医院,换他们父子吃饭,而你则喂着他母亲小口小口地喝粥。那一个月你瘦了八斤,持续的休息不好神经疲惫,却一直坚持着。这就是你,善良而单纯的小姑娘,宁可自己吃亏,也不愿让别人为难。而对于爱情,你更是既然选择就会坚持。

或许这世经历过风雨的感情才更显真挚,终于历经太多波折,你要步入婚姻的城堡。看着你手挽着新郎走在幸福的红地毯上,脸上那幸福的笑容诠释了所有心情,同事们都用手机抢拍着这幸福的片断,我读懂了你的幸福。姑娘,爱情真的很美,婚姻却更真实,或许在以后的生活里你还会经历更多的波折,但只要俩个人携手并肩前行,没有什么困难会无法逾越。

一份美丽的约定,在这个缤纷的夏日沉淀为幸福的相守,温暖的情愫丰盈着两颗心。相依相伴漫漫人生路,愿白发时,依然牵手漫步于夕阳下,一起细数人生的过往,幸福的点滴。

我的同事散文篇三

我活在清晰但已褪色的回忆之中,虔诚的祈告。愿,属于你的光明再一次返晴,在你孤单的世界投影幸福的秋波。

――题记。

从死神的秋波中苏醒,我的心再一次昏睡。在等待死亡的焦虑中,我点燃这把炼狱之火,舍身忘情。沉默的思维牵着我走在孤单的路上,这里除了我,唯有我的影子,与我为伴。

诗人通过灵魂描绘眼晴所见的事物,写出想象的作品,以达到完美的境界。对诗人而言,通过语言来模似死亡是对世界不敬的行为,不值得原谅。死亡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纪念。在死亡的纪念册中投影你的面貌,一幅永垂不朽的肖像。

在空旷的夜里,没有人听得见我的嘶喊,也没有人理会我的孤独被延长成了几个世纪。我想抓紧死神的手,如同拥抱这个世界,但却落空了。我的思想,我的记忆,我的`光明全部融合在一起汇成一种颜色,那是落日的红,是从我的伤口里渗出的鲜血。是否,我要仔细的描述一下死亡,好让世人了解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一种新的开始,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谁吹灭了死亡的烛火,是孤独的诗人吗?我知道我的肉身还活着,她还想要攀附这个无知的世界,逃离死亡的深渊。而她的灵魂早已经夭亡,伴着尘世的歌声逐渐远行。

在零乱的记忆中,你的肖像在我瞳孔里放大,逐渐成为永恒的画面。这一生我在寻觅死亡的价值,而这简单的欲望却没有使我变成更有智慧,而是使我变得更落魄,更孤独。躲在为我准备的棺材里,我听见世界的各种回响,这不是死亡的声音,而是痛苦的呻吟,是每个人临终前都要聆听的天籁。

曾想过死在你的怀里,与你做最后的永别。可是我再也没有力气承受折磨了,我将抱着你的肖像死去,就好似在爱中幸福的死去。邂逅你,是命定的劫数。离开你,是我给予你最后的温柔。我贪婪的亲吻你的肖像,想象着与你亲密接触,想象着与你的灵魂水乳相融。可惜,这一切都只是临终前的幻象,那么不真实,那么遥不可及。

沐浴在死亡的光芒中,我愈来愈感到困惑。那本生死簿上清淅的记录着我的时辰已到,我放弃挣扎,只想赶紧离开这个世界,好让我的灵魂抛弃我的肉身,沉浸在神秘的寂静的死亡之中。斑斓的夜空淹没于璀璨缤纷之中,吝啬多说一个字。我看见自己的灵魂飘离了肉身,被捧在死神掌心。

我的思想被放置一个全新的世界,昏睡的心再一次感觉到从未体会过的平静。死亡并不象世人所描绘的那么疼痛与可怕,反而,使我身心舒服极了,愉悦极了。我想持续地生活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模糊记忆中的肖像。我知,这种姿态将一直持续下去,直到世界末日。

我的同事散文篇四

我于乔辉,至多是一知半解。

在我的记忆中,乔辉小我一半岁,毕业于通辽民大中文系专科,早我一年回到家乡中学任高中语文教师,任教大概也就五六年吧,之后又背起行囊到北京求学,据说所学专业与新闻行业有关,毕业后到呼市一些报社任职,于今为香港大公报驻内蒙古记者站首席记者,在呼市以至内蒙的报刊界也算得上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人物。以上就是我掌握的有关乔辉的一些信息,这些信息的准确度有多高,我也不太清楚也不太想核实,反正它也不会有损我这位兄弟的“英名”。

我和乔辉的认识交往也就在家乡中学一块任教的那几年,自从他第二次踏上求学之路后,我俩的生活工作从此再无交集,在我们分别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在我的记忆中大概也就匆匆见过一面而已。

乔辉先生天性聪颖,个性热情好学,喜文学爱书法,亲和力强,为人厚道随和,工作勤奋务实,经济头脑较为超前。这是早年乔辉留给我的基本印象。

记得我刚回到家乡中学语文组任教的时候,他已经先我一年而来,是组里年龄最小的老师,我来了之后他还是最小的老师,你还真别看他小,但却和学校上上下下老老少少教师的关系甚至他所带班级学生的关系都相处得特别融洽和谐,就连我们学校最高统治者大校长也不吝惜自己的口舌,曾在大庭广众之下夸奖乔辉是个好后生,这在当时的学校那可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啊。

我回母校任教的时候,学校的辉煌早已经成了明日黄花,学生质量越来越差,而乔辉当时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学的那个班级更是那个年级未上中考线的学生聚集而成的,你可以想象那些孩子们的学习会是怎样的?一般老师带了这样的班级不让这帮孩子气死也得让他们的学习愁死,可我们的乔大侠真是不愧为大侠,不知道从那里贩卖回了治理班级的“独门诀窍”奇药,硬是把这些不听话的孩子们驯服得服服帖帖,规规矩矩,班里每个男孩子和女孩子都视他为哥哥,他的话在班里就是至高无上的圣旨,无人敢反抗半下,可能很多人会认为他是通过武力取得了这样的权威,但我们全办公室的人也没看到他使用过任何武力,至多有时候看到他零零星星把一些学生叫到办公室,笑眯眯地和他们嘀咕上半天,然后又一块离开办公室……据说现在他那个班级的学生无论男女发展都很不错,和他的关系也犹如当初般亲密。

乔辉喜欢写作大概由来已久,但只不过是不乐意张扬。那时,我们语文组除了他小就是我小,大概是源于这个缘故吧,慢慢地我们俩由最初的熟悉逐渐走得越来越近,有时我还经常到他家串门,并顺便一睹他书房的风采。

他们家离学校很近,直线距离估计不足二百米,有时我们课外活动遛个弯就去了,他的书房是他们家专门给他腾出一间屋子布置而成的,里面设置也甚为简陋,除了摆满了书籍的两个书柜和放在窗前的一张写字台外,就是挂在墙上的几张体育明星画像和几只他练书法的大小粗细不均的毛笔了,不过就这也让我等大开眼界,羡慕不已。书房就有书房的用处,它不仅仅是通过读书给人输入精神食粮的地方,更是把人内在的升华了的思想通过纸墨倾吐出来的地方,乔辉早期的一些豆腐块小文和一手矫健挺拔的书法,大概最初就是从这里练就的吧。

乔辉大约每天晚上都要在自己的书房制造他的精神产品,并悄悄投放市场。为了检查他的产品在市场有无销路。他一直在暗中窥探调查。那个时候每在我们没课的时候,他总会拉着我和他一块到学校的报刊阅览室走一趟,去了之后他的目标很明确,直接就奔向一些刚出来的新报纸,然后一通仔细的寻找,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向这些报纸投稿,看是否给发表了,他每到看见自己的“豆腐块”也努力地挤上了报纸,就连呼吸都能感受到他的快乐。

以上就是我所接触的早年乔辉,一个让人回忆起来心里就发甜的人。可时过境迁,二十多年过去了,他现在发展到了那个地步,我实在一无所知。只是近期由于二人同在网上写点文章而再次相遇,进一步也知道他和我的一个学生特别熟悉,据我的那位学生刘霄所言,他的下一篇公众号文章的题目就是“乔辉,那厮!”,刚看这个题目的调侃就知道他们的关系不同寻常,也看出乔辉厚道随和这一性格变化不是太大,否则我的学生作为一个小辈不会和他开出如此的玩笑。乔辉现在是个怎样的人?过两天看了刘霄的文章我估计就有判断了,这样把我这些东西再凑上去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乔辉了。

作者:王成海。

公众号:老事旧人。

我的同事散文篇五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特定的地域和气候条件下,经过历史的沉淀,就形成了独特当地文化,人文风貌。提起家乡,这种情感在每个人的心中,就留有抹不去的记忆和生活的回味。不管以后岁月如何变迁,家乡总是温暖的,让一抹乡愁拽着自己的心,回荡着酸甜苦辣的滋味,弹唱出动人的歌谣。

——题记。

一道道沟来,一道道梁。梁上是小村的风貌,掩映在树木和荒草的怀抱中。我家乡大部分的村庄,在沟壑纵横中,从闪现出来的梁上,就有村庄的影子。独特的地质结构,从小的方面说被称为渭北高原,属于关中道;从大的方面说被称为黄土高原,干旱缺水,十年九旱。被人们熟知的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因一首《黄土高坡》红遍了大江南北。歌词中带有的苍劲荒凉,旋律中带有的慷慨激昂,很像黄土汉子的性格。

在我的家乡,特别是上了岁数的男人,都喜欢背着手走路。这是因为经常走川道的沟路,在起起伏伏,上上下下中,就养成了一个人走路的特点。走过山路,或者上过沟坡的人都知道,上坡时背着手走路,要省力不少。这就是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了一个人该怎么做,便恰到好处。养成的这个习惯,不管是走到哪里,都会保留着。特别是生活条件改善以后,进了城的那些汉子,还是喜欢背着手走路。这在外地人看来有些不理解,但是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一看到反而就觉得亲切了许多。

小时候的我,生活在农村。因而对于关中道汉子的装扮,记忆特别深刻:严冬里,在沟壑里走动的汉子,一身黑色的粗布棉衣裤,裤腿打着黑色的绑带,腰间缠着褐色的腰带,插着一杆旱烟锅。如果看到从沟里砍枣刺回来的汉子,那是给家里土炕预备的柴禾。只见他弯着腰,背着一捆壮实的枣刺,想着老婆娃娃热炕头,就不由地哼起秦腔,让高亢的声音回荡在沟壑里;如果看到在沟壑里放羊的汉子,一手拿着鞭子,一手拿着旱烟锅,吆喝着,走走停停,待羊儿吃饱时,便坐下来,悠闲地抽起旱烟。

读书的时候,课本上有鲁迅先生的文章《少年闰土》和《社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我的家乡有瓜地,也有社戏,更有像少年闰土一样的玩伴。时过境迁,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家乡的提线木偶戏和童年的玩伴,成为自己想起和回忆的理由。那时候家乡的人,之所以爱看戏,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物质匮乏,文化生活单一,只有看戏可以“大开眼界”;第二,通过看戏,可以增强亲朋之间的走动,拉近邻里关系。在演出的传统戏中,就是用“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高台教化民众,积善行德,因果报应,以求民风淳朴。

说到社戏,这是村子里的大事情,比过年还要热闹。在条件允许的村庄,就是在过古庙会时,便叫来当地的戏曲社团,唱上三天的.大戏。一般来说,村里会在半个月前通知大家,并贴出戏报,让十里八方的人都知晓。这时候,那些卖杂货的、卖山货的、卖小吃的、卖瓜果蔬菜的、卖骡马牲口的、卖布料衣服的、卖玩具耍猴的等等,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再说村里的人,为了亲朋好友的到来,打扫院子、打酒割肉、忙里忙外,喜气洋洋。整个村庄就沸腾了,和集市没有两样。

再说看戏,这是村里人此时汇聚的中心。戏里戏外,台上台下,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别有洞天。那些在前面坐着板凳上的大爷大妈们,被不知看过了多少遍的剧情,还是会感动的泪水涟涟,看到戏里的悲情之处,还会骂没良心的“剧中人”,一般代表的剧目就是《铡美案》里面的陈世美。那些站在后边的成年男女,嗑着瓜子,说说笑笑,有的更是眉来眼去,各怀心思;在戏台周围的小吃摊上,更是被络绎不绝的人们眷顾着。试想,吃着本地的美食,听着家乡戏,能不欢愉吗?最活跃的还是孩子们,在戏台的周围跑前跑后,拿着刚买的玩具,如获至宝的抱着。

看戏的人都知道,戏是假的,是由人编的。可是,不管再古老传统的剧目,人们还是喜欢看,因为在戏中,多多少少都能碰触到与自己经历中的相似之处。与其说在看戏,倒不如说这是一次村民集体在回忆过去的岁月。此时,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告知着每个人,在人间烟火里,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的情感是永恒的。正因为如此,让人间里总是在繁华中开始,又在没落中闭幕,就这样一代又一代人,延续着人生起承转合的情感。

遇上难得的机会,回家乡看看,就会发现一切都变了,竟有种桑海变桑田的感觉。童年记事中的那些老房子没有了,被混凝土的平房完全代替了;曾经村上的那些老人,只有在“音容宛在”的照片中看到;那村头的涝池、老柳树;打麦场、麦秸垛;没有了;我曾经上学的学校没有了,村上家家门前的牲口没有了等等,让我感到陌生了许多,更有种“儿童相见不相识”的尴尬。与我童年的那些玩伴,也成为鲁迅先生笔下的“老闰土”了,但是那种亲近感依然如初,在彼此呼喊小名之时,让我一颗漂泊的心就回归了。

我把这些家乡的记忆,在自己心里早已经素描成鲜活的画卷。这种没有着色的画卷,保留了村庄特有的质朴,没有浓墨重彩的市井味,而是从人生岁月中刻印出的原汁原味。不论什么时候想起,都是那么的充沛生动。有时候,我感到自己很庆幸,在心里保留了乡音乡情乡韵。当我背着胳膊走路时,就还原了家乡人特有的身形。这种成为习惯的方式,让我在散步中,认清了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关中人而自豪,因没有忘记当地的风土人情而温暖。

家乡小村里的印象,留给我心灵上温暖的抚慰。不管自己是离开,还是留守,都会牵挂着自己的魂。而村庄却是沉默不语,在目送中,告知着生养过的每一个人,自己的根在何方?在这个平凡的小村中,既然能让自己出生,也就能让自己安魂于此。对于经历了人间繁华的人来说,更能体会到小村对于自己的意义。如果说,人生是一个圆的话,那么村庄既是一个人人生的起点,也是一个人人生的终点。可笑之处就是,有太多的人,待到迟暮之时,却回不到自己的人生终点了。

家乡素描,在我的心早已刻印生根。我在北方,家乡的小村有名,更有情。在这方山水之中,留有着太多的故事,厚重而沧桑。家乡有山,虽然不高,名曰梁山,却流传着汉武帝的故事;家乡有水,神泉汇聚,以处女泉最为有名,流传着周文王和太姒的爱情故事;家乡有戏,名曰线戏。有诗云:一线串连天下事,双手拨动当今人。家乡有美食,名曰踅面,味美价廉,酸辣可口。因而,来到这里的朋友,或者远方的游子,停留之时,且莫忘了我家乡的文化符号,风情素描。

我的同事散文篇六

在陕北,绥德是古县,是大县,是天下名州,是秦汉名邦,是古旱码头,是上郡古邑。

在陕北,你可以不了解其中的任何一个县,但你不能不了解绥德县。绥德是陕北的集大成者。你了解了绥德,也就了解了陕北。

遍布于境内的龙山文化遗址,再一次告诉我们,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我们的先民就已经把文明的种子播撒在这块荒凉的土地上。从此,这里便孕育着灿烂的文化,这里也成了世世代代的边塞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上古为五龙之地,夏、商为雍州之地,春秋为赤翟、白翟共居之地;战国属魏上郡;秦、汉、晋皆为上郡;隋、唐、宋、明以后基本改郡为州;清末至今乃为县。由此可见,绥德,有着和我们汉文化的同根同祖,虽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蚀,但最终被我们汉文化所融合,成为血脉想通的一家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只要你在这四面环山的县城走一走,很快就会走进一个时空隧道,在一本本悠久的灿烂史书上与一个个伟大的人物谋面。

县城西面的山顶上,秦始皇的大公子扶苏,正从他的墓中向你走来。两千多年过去了,他依然那么忠勇,既是他的父皇怎样专横跋扈,他也只能无奈的离开;既是他的胞弟怎样的凶险,他也只能含恨地死去。但他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既是死,也要死守住祖国的边关。

和扶苏同时期的秦大将蒙恬向你招手,他依然身穿铠甲,手持佩剑,率领着三十几万大军守护着边关的安宁,一条由古长安直通绥德的秦直道,是他一生中最骄傲的杰作。扶苏死了,你也不能不死,这就是那个帝国的黑暗,也是那个帝国的短命。只有他,永远地活着。

县城北头的民族英雄韩世忠,正威风凛凛地迎接着你。他是土生土长地绥德人,也是和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更是这块土地上的骄傲。他虽然没有救下岳飞,但他的一身正气却永远载入了民族英雄的史册上。

西北革命的播火者和奠基人李子洲,是距你最近的一个。很斯文的一个人,内心却燃烧着火一样的激情。为了劳苦大众的幸福生活,他把革命的火种烧到了绥德乃至周边地每一块土地。既是在敌人的监狱,也表现出了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

干旱少雨,沟壑纵横,土地贫瘠的自然环境,让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一辈又一辈和饥恶作斗争,和贫穷划等号。他们在苦苦地挣扎中寻求着生存的最佳方式;他们借用大自然馈赠给他们的宝贵财富——坚硬的方石,以丰富的想象和灵巧的双手,练就了一身巧夺天工的雕刻技术,让一块块很不规则的石头,变成了一个个千姿百态、富有灵性的狮子。

灵小可爱的炕头石狮子,是绥德石狮子文化的艳丽山花,也是绥德汉族民间石狮崇拜的最奇特的一种形式;千狮桥上的靓丽风景,你会感到一千多个千姿百态、无一雷同的石狮子所绽放出来的神奇魅力,让绥德人的雕刻艺术走进了中国美术馆,震惊了全世界。

于是,才有了近几年刚刚完成的天下第一狮的大型雕塑。它预示着绥德人民胸怀大局、放眼世界、威震八方、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概。

石雕技术,已经不仅仅是绥德人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

只要你走进绥德,就会立刻被随处可见的男人们所吸引。他们的高大英俊,他们的阳刚之气,他们的热情耿直,完完全全地应证着广为传播的那句话;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其实,绥德汉的这一外部特征,进一步证实了自古以来的这块土地,曾经经历过多少残酷的掠夺和血腥的战争,多个不同民族的连年争斗成就了一次次的民族大融合。因此,除了高大、英俊、阳刚、热情、耿直这些外貌特征外,吃苦耐劳和勤劳善良又成就了他们最朴实的美德。

这,正是游牧民族和汉民族血脉相融的产物,它让各民族最优秀的基因在这块土地上代代相传。

在绥德,女人是最受宠爱的兰花花。点缀黄土高坡的沟沟壑壑,开遍弯弯曲曲的河边路旁,色彩淡雅、醇香四溢。是绥德大地最亮丽的风景,男人心中最娇美的花朵。

但这只是绥德女人热情奔放的外表,在她们的内心,更有着坚强的意志、聪明的智慧和勤劳善良、不怕吃苦的精神。

不论是风刀霜剑的严冬,还是骄阳干旱的酷暑,她们都能顽强地生长,把根深深地扎入泥土,吸取微少的水分。她们像男人一样的早出晚归,以粗糙的双手春种秋收,用男子汉一样的肩膀承担重任;或者身背仍在怀中吃奶的孩子,帮男人牵牛撒种,除草喂牛。

和陕北大部分地方一样,五谷杂粮是最主要的食物,但绥德的女人,自古以来就有灵巧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她们硬是把简单的杂粮做成形式多样的食物来丰富她们的生活:绥德的洋芋擦擦、刀刀碗饦、抿节、饸咯、油馍馍、钱钱饭、黑愣愣等等都是现如今绥德最称道的特色美食。如果你有幸来到绥德,看到绥德女人用一双灵巧的手,动作娴熟地把一盆盆普通的五谷杂粮制作成一份份精美的特色美食的全过程时,你一定会为之惊叹,并深深地敬佩她们,热爱她们。

绥德人豪爽的性格,让“信天游”成了他们最直接的感情表达方式。虽然手机微信的普及让年轻人很少登上黄土高坡来表达感情。但这种粗狂、大胆、直率、奔放的形式,仍然不时的.在山坡上回荡。

有时你会发现,一对对年轻的恋人,专门爬上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坡,饱含真情地扯开嗓子清唱。他们想用祖先留下的传统文化来表达他们心中最浪漫的爱情。也想让黄天厚土来给他们作证:他们是在怎样的相知相爱中“拉手手,亲口口”和“真真想死个你。”

在绥德的大街小巷和文化娱乐场所,信天游的乐曲更是随处可闻。那率直大胆、清脆嘹亮的唱曲,不时的让人们沉浸在那火辣辣的爱情之中。

可以说,在绥德,如果你不会唱几句信天游,那你就不能真正的了解绥德的过去和现在。

万物之灵的水,几乎是绥德最宝贵的财富。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之所以能生生不息,水,是他们的重要原因。

两条河养育了这块土地上的人们。

人们亲切地称两条河为母亲河。

尽管发生在两条河岸边的战争一次比一次激烈,一次比一次血腥;

尽管“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诗句仍呻吟在人们的耳边;

尽管百年不遇的洪水无情地从这两条河里凶猛的冲向沿途的村庄和田野,淹没了一个个挣扎的生灵和一间间生息的房屋,但人们依然深爱着这两条河,依然保护着这两条河。

在连绵不绝的黄土高坡,河就是永远流淌的生命。

加速的时光风驰电掣,穿过绥德的天空,正如穿过所有的城市。

一切都在飞速发展中改变。

高速公路如一条丝带,沿着黄土高坡的腹地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蜿蜒飘动,把沉睡的黄土高坡唤醒,让丰富的资源流通,给贫穷的大山足够的阳光和雨露。虽然,延安至绥德的高速公路仍在建设,但希望之火已经点燃了绥德的沟沟壑壑。

包西线和太中线铁路的开通,犹如打开了黄土高坡的龙脉,让一条条铁龙在纵横交错的沟壑间穿梭和腾飞;又如两架巨大的琴弦,弹奏着新时期中国铁路最美的乐章。

而绥德,正处在东西南北的十字路口,有着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五个处级单位的机关设置,近千名铁路职工的日夜坚守和奔忙,一趟趟列车停站后旅客的川流不息,一个个出租车司机接送旅客时的热情和呐喊,让绥德火车站成为最繁华、最前卫的一道亮丽风景。

绥德,因铁路的开通而连通了城市,缩短了与现代文明和人民富裕的距离。

绥德,也在期盼着中国高铁的到来,好早日让这块古老的土地插翅腾飞。

加速的绥德,和所有城镇乡村一样,也在加速着前行。

每一座山在变绿,每一条河在变宽,每一孔陈旧的窑洞在成为历史,每一个新开发的绿地在高耸起一座座高楼大厦。

人们正在融入一种新的生活:年轻人,纷纷涌上街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适合于自己的创业之道。他们以自己的超前思维,在摒弃旧观念和旧装束的同时,一个个把自己打扮得时髦帅气和美丽漂亮。在街上你完全看不出他们是一群刚刚走出黄土坡的绥德后生;无事可做的大叔大婶,更是颠覆了古老的思维,遵循儿女的孝敬,只要看看孩子或做做饭,业余时间也要像城里人那样,扭扭秧歌唱唱歌,开开心心过日子;至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则完全享受着安度晚年的幸福生活,他们或三五成群的围在一起,笑谈儿女的孝顺琐事,细数社会发展变化的惊人速度;或相互搀扶着走上附近的文化广场,看热闹欢快的秧歌舞蹈,听揪心揪肺的信天游,让幸福的晚年在无忧无虑中快乐度过。

人们不敢想象绥德的明天将会是一幅怎样的锦绣画卷。

人们又不得不期盼着这幅画卷的早日成为现实。

我的同事散文篇七

在这片黄土高原的坡洼里,有这样一处平坦之地,向西绵延形成村落,向东直去一个深沟。深沟劈开一道塬,开口处与塬际的川道相连,宛如大张着的嘴,靠边沟边的村就是王嘴,名副其实。小村王嘴,是甘肃崇信县北塬柏树乡的一个自然村。

蜿蜒的路是人走出来的,像女人拧成的一些草绳,这里那里地一丢,就系住了一些土墙木门的院落。窑几乎找不到了,人们不必再惧怕兵匪、野兽的袭扰而大大方方地将房修在路畔上。所以,院门一律朝南,出门顺路直去田野。田是梯田,都是人手刨出来的,一律整齐地延伸开去,直到与天际相接,这被引为王嘴的自豪。岁月无语,却眼见得村里猛扎子冒出几排平板房,冷不防几辆摩托,突突地停在不知谁的门口,下来的小伙子头发一甩,很有点城里人的模样呢。这当然是时代的进步,但是偏仄于这坡洼处被一片无尽的黄土掩藏着的王嘴,仍然被这个时代遗忘着。天,年年地旱;雨日日地盼,瘠薄的土地,把日子养得不灭不旺,有电视的人家,每晚炕上、地上挤了满满的人,他们通过这个小窗口看到了外面的日新月异。于是男人们开始咬断土地的脐带,跑出去闯世界,虽不能混得阔绰,眼却日渐开起来。

王嘴里也便多了一些新鲜的气息。女人们守家护院,肩背着日头一天天过日子。王嘴不见青壮年男人,少有未出嫁的女子,有的是荷锄挑担的媳妇子,放牛赶羊的老汉们。捻指一算,那么几户人,都是些拐弯抹角的亲戚。外地人常被那些枝枝蔓蔓的辈份儿搞得稀里糊涂。地域的限制、生存的需要,他们显得很友善。庄稼地里互相帮村、家里来往串门,情同一家。当然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他们也有骂仗的时候,两个人骂仗,全村人都会知晓,跳着跳着骂,声嘶力竭,拉出祖孙三代、儿女亲家,用尽了彼此的下半身。她们需要发泄,牛马般的劳作与内心的孤独,让他们早已隐忍了泪水。

王嘴这地方,男人皆精神,形瘦却不弱;女人皆泼实,体圆却不壮。我曾在夕阳下看到这样一副剪影:姊妹两个牵着一头牛从路上走来,牛很圆实。姊妹也圆实。圆圆的脸,圆圆的肩膀,圆圆的臀。牛与人惊人地相似,人与牛天然地和谐,这有趣的景象恐怕只有王嘴才能见到。王嘴地广人稀,几户人合镰搭帮是常有的,男女想间,不提辈份,说、唱、笑、闹,为一根廉价的纸烟在田野里你追我赶,因一句无心地调笑,你捶我掇,不疏却又不戏,十二分地自然,十二分地纯净。

王嘴的婆姨们。

黄土高原的深涧、大壑,在王嘴这个弹丸之地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表现。几条七扭八拐的羊肠小道把你引到这里,此刻你会感到有一种巨大的苍凉顿时俘获了你。那种隔世的感觉,每去一次都让人经受一次心灵的冲击。长期的封闭,纠缠着祖祖辈辈的王嘴人。他们就这样被土地围困着、消磨着。当几缕春风艰难地挤进王嘴,给王嘴留下一些斑斓的梦幻之后,男人们便开始试探着咬断土地的.脐带走出去,一步一步,一个一个,一群一群……人说,王嘴的地养不活男人。于是,你便会在王嘴的田间地头常常看到早出晚归的婆姨们。她们能吃大苦,耐大劳,用一双和男人一样粗糙的手维系着一个个家庭的生计。

在王嘴蹲点扶贫,我便有了在繁重的劳动中结识她们的机会。她们常让我想起西部文学中惯常描写的那种西部女子:泼辣、大胆,没有一丝传统道德礼仪的牵绊。在王嘴,你会惊异地发现,她们在劳动的间隙,嘴上叼一支烟很惬意地过一把烟瘾;在劳动归来的晚上,呷几口白酒,向你炫耀一下酒量。跟他们一同劳动是快乐的,她们放肆的笑声与无忌的歌唱,常常让我的疲惫得以缓解。和别处的妇女相比,王嘴的婆姨们保持着更为天然的性情。她们在我的心里慢慢变得鲜亮、丰厚而又真实、自然。

与她们相处的日子久了,我终于窥探到她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她们的戏闹之中却包含着很多悲哀。她们在劳动中表现出的欢乐,分明是她们精神的苦闷和孤独。男人们出门挣钱,一年到头不回家,超负荷的强体力劳动全落在她们的肩上。她们为这种单调、苦涩、周而复始的生活淌干了血汗,流尽了泪水。这时候,我再听她们的嬉笑,就有了一种悲苦的滋味。一日我去一个被唤作红旗媳妇的婆姨家时,她正训她的女娃。女娃得了腮腺炎,脸肿得像个馒头,一问原来她下地干活时将女娃锁在院子里,女娃心慌,翻墙跑了。坐下来细谈,才知道她心中原本就有许多委屈。她告诉我,掌柜的来信说,活干完了,人家不付工钱,一年的汗白流了。有的婆姨嫌男人不中用,把孩子、猪娃、牛娃全丢给男人,自个儿背了铺盖卷出门了。还在路上,男人就又是捎信儿,又是拍电报,说自己病倒了。女人听到男人的呼唤、娃娃的啼哭,心早软成了一摊泥,也有出去混了几日空手而归的。浅薄的文化和狭窄的视野注定了她们不可能在外边的世界里混得多好。我想,如果她们当初多读点书,恐怕不会是这个样子。

再去王嘴,恰逢学校开学,王嘴的婆姨们又愁眉不展起来,娃们上学,钱从哪里来?一种责任感不由涌上我的心头,我强烈地意识到,扶贫攻坚的担子还很重哪!

夜幕降临,婆姨们开始一声长一声短地唤她们的娃回家睡觉,响亮的声音此消彼长,让王嘴的黄昏变得极其生动。我相信,有着这样一群坚韧乐观的婆姨,明天的王嘴会美好起来,明天,王嘴的婆姨们也会更加美丽。

我的同事散文篇八

和杨万存不在一起工作已经十年了。

日前,接到老杨的电话,说是近日要办理退休手续。猛然间感到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从和老杨认识已经有三十年的时光了,那时他就三十来岁,而我刚刚毕业参加工作,我们都在一家医院,我在内科当医生,他在财务科做会计。年龄相差十岁,专业不相同,他是这个县的本地人,我的籍贯在外县,本不有什么关联,竟在一次闲聊中相识,可一处便是三十年的朋友。

老杨年轻的时候所处的时代没有什么读书的机会,在乡镇中学读到初中,后来县里招工进城当了工人。最初在县里办的砖厂工作,后来到县卫校搞后勤进了卫生口。老杨记性好,喜欢数字,经他过目的数字不管多么繁琐,过十年都依然记得清楚。我们相识就是再一次闲聊中被他一口道出的繁琐数字所惊讶而留下深刻印象的。记得他说县砖厂74年烧了三百六十万块砖,卖出去了三百四十七万块,75年烧了四百一十万块砖,卖出去了三百九十一……要知道,说这些数字时已经是86年,时间过去了十一二年了。

老杨喜欢说事儿的时候打比方,“你比方说……”是他的口头禅。同事们都喜欢有个什么没经历过的或者拿不定主意的事儿听听他的见解。如果是他经历过的,他会告诉你,哪年哪年谁谁谁也是这样的事儿,怎么怎么做就解决了。记得有一次,有几个医院职工子女就业,医院勉强答应了给安排,因为学历不是本科不能上临床。几个人见到老杨想请他给出个主意,老杨只说了这么一句话,大家就心领神会了:“先上车后找座”。

老杨没学过医,可他喜欢了解医生们看病的事儿。亲戚朋友生病时也喜欢给人家找个大夫,什么病找哪个大夫他心里有数。看完后什么病他也能给人家解释出来,当然,他解释不会用医学术语,都是些大白话或者是“你比方……什么的,病人听了感觉也还能明白是那么回子事儿。有一次,他外甥得了急性胰腺炎,我是管床大夫,告诉病人要禁食禁水5天。前两天还可以,后来因为忍受不了饥饿,就偷着吃了几口食物,使得刚刚控制住的病情又加重起来。我给病人解释说,进食会刺激胰液分泌,胰腺炎时胰液排泄不畅,会导致胰腺的自体消化,使病情加剧。病人听不明白,说是饥饿难以忍受。老杨听后说“不吃就是治病,和吃药治病一样。现在不吃是为的以后能吃”几句话病人不说什么了。

老杨喜欢给我介绍财务方面的.知识,什么是收入,什么是支出,哪个放在应收科目里,哪个放在应付科目里,这些都要琢磨会计原理。其实说实话,老杨没有学过会计,可在财务科里,不管是什么本科学历的会计师,还是晋升过什么职称的专业人员,对老杨管过的帐评价都不错,说是账目清楚,合理。老杨就凭着这股子琢磨劲儿,管了三十年的帐,担任了财务科的科长。

十年前我从县里来到了省城一家单位工作,老杨还是经常给我打电话,说是谁谁谁病了,你给说说是怎么回事儿。当我分析完可能的原因后,从他对答的话语中听得出,老杨已经理解和明白了。

老杨这个人很朴实,也很好学,虽然文化不高,可完全可以断定,老杨是个聪明人,是个明白人。

我的同事散文篇九

只是记得那年冬天雪下的很大很大,街道两旁冻结的冰凌像是要猛然一下扎入地面使得来回过往的人们焚心慌慌,我不记得我是怎么回到家的,那时不时走在路上的人们一不留神就摔滑在地,看的心里面总是战战兢兢,唯恐害怕下一个受害者就是我了,拖着被零下十度冰冷包裹的身躯全然覆盖在鹅毛般大雪中等待而停留。

家里不同与往常的时候总是静悄悄的像是填充了影视色彩中恐怖气氛,不静而生的一种压抑使心里面空坠悬像于睡梦里的感觉,已经很久没来打扫的窗沿经过时间轮盘的反复旋转呈现出复古出旧的模样,它深沉破裂的棱角告诉我:“你在十年前离开,现在你又站在这里,我等了你十年,是岁月风尘积淀的十年”,没有人会知道现在站在这里的我在回忆什么,窗户边放着那个布满灰迹斑斑的相框只是风一吹就连同把相片里的故事背景一起沉默的上演了,相片中间那个我没有微笑,没有随带与环境太多相符合的协调,只是突显几分成熟。我不明白那年冬天雪下的那么大是不是天空也厌倦了这个世界不真实的温度和难有无法抓住的时间,它让我与路上的行人走也不能走,停也不能留。

在这十年里有五年四个月二十二天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度过的,和家里人在一起总是很亲切不会有什么尴尬的话语是不能说的,因为它们的爱包容了我的一切任性与狂躁、娇懿与肆痞,我也不用把在外面经过几层包装过的神态表情展现在家人面前,它们早就在我一出生的时候就知道了我的性格,我在想我在故意隐藏什么呢?妈妈知道我喜欢吃辣的不喜欢吃甜的,平时还总爱拿我当笑料以为我不能忘记却又十分脸红害羞的事,过后也许是小时候各种孩子气的动作让妈妈在记忆里难以忘怀。出门那天妈妈不在家天下着小雨,阴冷的湿气不由己的打了几个寒颤也会双手鼓弄做作的相互挽着双臂,周末的世界比起往常要空荡了许多,毕竟难以休眠繁作的往日在今天总算是平静消停了。

他没有说什么话让我能够记忆到现在,门口旁边那颗樱花树在每年不该开花的季节却提前了几个时令也会花开几朵,妈妈不在时他总爱问:“樱花开完了樱桃就有了成熟的预兆,你妈每天不停的给它修枝、施肥的真是花有伊人陪,去以事还非,是不是?”爸爸知道好景不会太长,他与妈妈在一起的日子比我未出生前延伸了多少年,毕竟那个时候它们也是从初识、相知、互助、彼爱这个过程走过来的,它们也会小打小闹耍耍任性就像是现在的我们总是神慌失措的急于被现实折磨。樱花落了,本不该在这个时候就被风吹落的樱花我想它也是站不住自己的立场、经不起风吹雨打逃避开花结果最终成为人们口中余味,它不想被消化认为不该这样了了一生就像是我们还想趁着青春肆意放纵年华,父亲有很多教诲的话语我到现在还是望哀莫定,老人家经历的太多对家庭的爱远远大于自己一生对事业的爱、对生活的爱、对自己的.爱,妈妈是深爱着爸爸的,爸爸不喜欢带有太多情调的爱也许是太深沉的社会背景那个年代的单纯无暇。

父亲走的时候我没有哭出眼泪,他对我的教育让我在后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重复父亲当年对我各种说话的场景的时候我却情难自控的当着自己孩子的面宣然痛哭了,因为我明白了父亲一辈子付出的太多太多了,他充当了太多的角色:丈夫、父亲、儿子、员工。在承接着上辈与下辈的家族责任的时候我深深的痛恨生命给予父亲的光阴是多么短暂,我不能原谅自己在空荡的房间里除了妈妈在身旁的陪伴却抽不出时间完成儿子对父亲最后的遗愿。五年四个月二十二天是全家人在一起最幸福的时候,父亲生前说:“樱花树旁边埋了一件东西,等我走了去把它拿出来”,这时的樱花树结满了樱桃,我向树旁深挖了几下一个锦盒出现在眼前里面放着一个相框和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艾儿,你妈和我一直在这里陪着你,我们不分开你我于时间之外,无论是否阴阳相隔,愿留存美好忆念”,相框里的照片放在窗沿十年了,父亲一直陪着我和妈妈,大雪覆盖了樱花。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你想要的生活甚至有时候会出卖你的人格,于是人格做出了出格的事情,你沦陷了生活。没有犯罪的心是童心,没有残害的恨是无知,有时候走得太远了却是一步也没有走出,后来才发现原来是最初那个停留在原点的自己被拉扯到现在的,这种具有弹性人生的路途一不小心就可能一下子弹回过去甚至弹回曾经最后失忆。谁不是从一个心地单纯善良的孩子被社会现实蜕变成一个满腹心机深重的“疯子”,也许我们太有爱于生活以至于没能好好的把握住爱的方向,最后却把睹物思情当做“人情债”毫无成本的返还。

我的同事散文篇十

老王:老王确实老了,我说的是年龄,虚年六十,明年就该退休了。但他真的不老,身体健康,心态年轻,思维敏捷,步履矫健,至少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十岁。

老王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有两三年插队的经历,除此以外就是搞教育当孩子王。这人很敬业,不论当一线教师还是当教导主任当教学副校长,总是那么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一个老爷们在小学当老师,难免就会养成婆婆妈妈的习惯,况且这个环境到处都是鲜花灿烂,老爷们的数量总是寥寥,老王当主任、当副校长每天都要和这些人当交道,潜移默化的,就让他有了几分女性,用现代热词叫做“娘",不过说实话,这丝毫不影响老王人性的光辉,更不影响他工作的积极性。而且即使近水楼台,老王也自始至终都能把持的那么好,也许用坐怀不乱不太恰当,至少到今天也没有什么绯闻,难能可贵呀(笑话笑话)。有些时候,特别是八小时以外,很休闲自由的场合,一些性格豪放的女性故意拿老王开算,和他开一些暧昧的玩笑,甚至假装要做一些亲昵的举动,老王居然像毛头小伙子般羞涩起来,举起巴掌遮住半边脸怯怯地逃开。

奥,对了,老王还当了两年书记,但是不知什么原因,他愤而辞职了,心甘情愿回来搞教学,埋头在繁忙的业务中。或许有些人对此举难以理解,但一个人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再苦再累,内心也是快乐的。

有一件发生在老王身上的事,在此叙述出来,一定对大家了解他的为人有帮助。那是某一天的中午,我正准备下楼赶往单位,忽然手机尖叫起来,翻开一看,是老王的号,接通之后,那边传来老王急促的声音:“某某,我在上班路上捡到200元钱,你看咋办啊?”这样的`事我还是第一次遇到,按道理捡到钱财应交给失主,问题是这两张百元大钞无其他佐证怎么找失主呢?如果站在马路上大声呼喊谁丢钱了,恐怕会冒出若干个失主来,那样岂不更加麻烦。况且我国法律对这类事情也无明确规定,于是我就劝老王先保存起来,等下次有捐款机会一块捐了吧。

涛哥:涛哥是单位同事们对他的昵称,除了他的名字里有个涛字之外,还有其他什么含义我尚不得知,也许这老弟办事成稳,信任度高吧。这只是我的猜测而已。

涛哥很敬业,且业务水平也是一流的,为人正派,深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任、同行的称道。我在来这个单位之前就从一些家长口中听到了对他的赞誉,众口一致称道他人品好业务精。到这个单位后,因为办校报,向他征集了几篇文学稿件,由此对他的为人和文学水平有了一些了解,那些稿件几乎可以说篇篇都是精品,其中有一篇“齐鲁散记”经我的推荐,还在《锡林郭勒日报》的文学副刊上发表了。要知道那个编辑我也不认识,且此前我自己都没在那里发过文章,可见涛哥文章的档次之不一般。不过这先生为人低调,从不张扬,当听说自己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了之后,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是吗?然后便无下文。时候过了20多天,才去我的办公室拿走了那张我为他保留的报纸。

涛哥以前曾在乡下的学校当过教导主任,据说做得也很出色。我想应该是这样,就他的水平,他为人处事的方式和能力,比这更高的职位他也能做得更好,只是这先生不愿意蹚这道水,虽然后来两届校领导都有意提拔重用,都被涛哥婉拒了。他的理由就是当老师还是在一线搞点业务好。这年头,那么多人都削尖了脑袋往上爬,都想做一个人上人,独有涛哥对此看得这么淡,真是难能可贵。还是那句话:一个人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再苦再累,内心也是快乐的。

老丁:老丁已经年过半百,称之为老丁也是名符其实了,除了这个称呼,一部分同事还叫他丁哥,可见他人缘之好。

老丁是个体育老师,上了大半辈子体育课。学校工作的人都知道,教体育是个力气活,要想当个好体育老师,就得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尤其是运动队集训的时候,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老丁吃了太多的苦,以至于弄得满身伤痕累累,最后是腰酸腿疼,至今走路都一瘸一拐成了跛子。虽然如此,老丁对自己的选择也不后悔,个人的一点损伤换来了市运动会的三连冠,那一座座金灿灿的奖杯足够老丁自豪的。后来老丁的身体确实不能在从事体育教学了,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岗位,当了学校保卫科长。老丁确实是好样的,干一行爱一行,对工作永远是那么认真负责,敬业精神总是那么饱满。本来学校考虑到他年龄大了,腿脚不好,当个科长,管理好手下的那五六个兵就行了,不必天天站在门口和安保、校警们一起值守,可是这先生就是认真,而且也确实管理的井井有条,自他到那个岗位后,任何人不履行规范的手续就绝对进不得校门。

老丁多年单身,自己领着一个智力不太健全的儿子一起生活。常人看来一个老爷们领着一个孩子过,日子一定会一塌糊涂,可是老丁却把一切都料理的那么好,对儿子管理有方呵护有加,不论自己的还是儿子的衣服总是干干净净,整洁大方,这既当爹又当妈的角色老丁做得真的非常称职。私下里我们都议论,依照老丁的能力、脾气秉性和为人处世,哪个女人能有幸走进他的生活,一定会很幸福的。可惜当今女性们都太现实,谁都怕老丁的儿子成为累赘。其实真的不会,那孩子在老丁的教育下真的很仁义很懂事。

同众多男同胞们一样,老丁曾经也很喜爱杯中物,并且酒量也很大。认识他以后我们曾在一起喝过几次酒,我自以为自己还是有几分酒量的,并且喝酒的速度也不慢,可是在他面前我真得甘拜下风。这先生喝酒的速度确实惊人,他劝酒的言语不多,几乎就是:“来,喝。”或者是“来,干。”然后自顾自地干掉大半杯,别人喝多少他也不计较。就是这样一位酒坛豪杰,突然有一天说戒就彻底把酒戒掉了,而且不论什么场合,也不管劝酒的人本领多强,都丝毫不能让他破戒,可见他恒心之坚定。

小陆:前两年,单位来了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小伙子,清清爽爽,很阳光的样子,着实招人喜爱,他就是小陆。开始的时候他还是临时工,单位给着极其微薄寒酸的工资,可是他真应验了那句话,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他没有因为地位卑贱、报酬微薄而自卑,相反却以更积极的心态和热情对待自己的工作。他是体育专业毕业的,承担了好几个班级的体育课,还自报奋勇、无偿地兼起了体育集训队的教练。上体育课,他自始至终都是那么认真负责,按照教学大纲、按照教学计划一个环节不拉、一丝不苟地进行。很多搞教育的人都知道,这体育课就是良心账,它不像数理化语文英语那样要比成绩,所以一些体育教师把足排篮球给学生一扔,然后像羊倌一样看到下课就行。可是小陆不管哪一节课都要把整队、做准备活动、主要内容、放松、游戏和布置作业等各个环节一丝不苟地贯彻到底,口号喊得响亮,队伍排得整齐,学生个个精神饱满,给人以耳目一新,给整个学校充满积极向上的气象和活力。训练集训队那可是个辛苦差事,冒严寒战酷暑和学生一起摸爬滚打,而且每天早晨都摸黑起来给学生熬奶茶备早点,天天如此。功夫不负苦心人,在他和体育组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终于夺回了市田径运动会冠军奖杯,而且在纪念一二九学生运动环城赛、小学生搏克比赛等各项体育运动中也不断捷报频传。,在全市招聘教师考试中,小陆如愿以偿取得了正式教师的身份,并留在了原学校。人逢喜事精神爽,转正之后的小陆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并被学校选作团支书,协助学校的德育和安全工作。可惜,到今天我也觉得可惜,小陆被局领导看中,调到局里当了干事,分管校园安全工作。对于使用人才,一定要发挥他的长处;对于人才自己也是如此,要扬长避短。从整体上来说,校园安全绝对重要,但对于小陆个人而言,校园安全和他个人的体育特长有多少交集呢?这种乱点鸳鸯谱的做法真让人啼笑皆非。不过小陆自己也很看得开,虽然开始的时候也很犹豫,最终还是服从了上级决定,在他认为,既然工作需要,领导又看中自己,那就干呗。但我们真还是觉得可惜,替学校可惜,替他个人可惜。或许在局机关更容易获得提拔,可是千军万马挤在那条狭窄之路上,这种希望真的很渺茫,况且仕途险恶,单纯的小陆能走好吗?不管怎样,还是祝福他吧。

我的同事散文篇十一

看到重庆二字就亲切得像见了自己的娘,骨子里那种深藏的爱恋是土生土长的,是与生俱来的,就像巴山渝水之中自然而然育出的一株向日葵,有着向阳的永久性和唯一性。

重庆是一个多元化的繁华都市,因占尽商机,人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似乎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挤满了人,大街上人撞人,人踩人成了走路的一部分。特别是一到周末或节假日,像解放路这种热闹的商业地带或沙坪坝这种有名的文化中心真可谓人海汹涌、人浪冲天了,老人小孩走丢的事时有发生。走在重庆的大街上,人很容易迷失自我,因为山城千奇百怪的特色美会让你眼花缭乱。

比如说重庆的女人吧,真可谓是蔚为奇观,四川盆地温润的气候滋养了女人光洁如玉的容颜,山城高低起伏的走势雕刻出女人玲珑分明的五官,浩浩长江孕育了女人如水的腰肢和柔情,女人是雾都里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人们欣赏重庆女人犹如雾里看花,一个个婀娜多姿、千娇百媚,让人目不暇接,忘乎所以,重庆女人大方、时尚、前卫,且独具个性,她们的服饰、发型和化妆技法都引领着都市最新最酷的潮流。重庆女人自我,不在乎别人的目光和语言,她们喜欢在大庭广众下吃“串串香”,而且是边走边吃,吃完之后“啪”的一声随手丢到垃圾桶里,重庆女人独立,崇尚自由,不需要男人的天空和港湾,许多知识女性有自己的专业特长甚至工作室,大街上三五成群的单身贵族比比皆是,美丽而独立的女人是重庆男人的福气,有外地来渝的男人一到重庆就后悔结婚太早之说,重庆女人是一种美丽的诱惑。

夏天的重庆亦有火城之称,火是火辣辣的火,辣是辣椒的`辣。重庆人爱吃辣椒,这个爱好人人皆知,川菜的特色就是麻与辣,其中辣居主导地位。重庆火锅,是名扬全球的一道佳肴,也有“麻辣烫”之说,火锅里,花椒和辣椒在红油里欢快地翻着蹦着,只要闻一闻就让人唾涎三尺,这种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是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难以抗拒的。夏夜的山城,等酷热退尽之后,马路两旁的火锅排档便雨后春笋般全冒出来了,这时三三两两的食客鱼贯而来,占满了座位,呼啦啦吃开了花。后来者如果不愿等得太久,在征得先到者的同意下还可以加座插在其他席位上,把火锅每人分几个格子,在里面各烫各的,相互关联又各不相扰。这样的吃法,恐怕是重庆的麻辣烫所独具的。重庆人不仅仅在火锅里面放满了辣椒,就连家常小菜以及汤里面都放有辣椒,重庆人对辣椒的喜爱不亚于渴了喝水,饿了吃饭,是一种需要。或许是深得辣椒的感染和精髓,重庆人生命里的每一个情节都充满了火辣辣的热情,似乎是辣椒吃多了有些热情过火,所以,重庆的男人比较火爆、干燥,重庆的女人比较泼辣、豪爽。重庆,一个被辣椒堆积起来的城市。

重庆倚山而建,也叫山城,站在枇杷山上眺望重庆,房屋鳞次栉比、高高低低、参差不齐,房子分布在山坡的不同位置,如果要外出,首先得爬坡上坎,然后才能坐上公车随着山势上下。因为重庆不平坦,所以几乎没有自行车,而摩托车也是少之又少。在一些陡峭偏僻地段,汽车不能到达,如果要搬点东西,就极不方便,这时人力挑夫就派上了用场,“棒棒军”是重庆不可或缺的经济命脉。一根根竹木扁担,搬动重庆走上窜下,他们担起一整座城市的繁华,担起生活的重量。挑夫们一生的时间被扁担一一丈量,他们挑着日月,挑着希望,挑着火火红红的生活。

重庆好吃的东西五花八门,好玩的地方不计其数。重庆的辣子鸡、啤酒鸭、板鸭、灯影牛肉、担担面、酸辣粉等都是他处难得一见的美味,人若到此一游,最终都将成为美食家。重庆名山荟萃,歌乐山、晋云山、四面山,山水秀美。重庆人风风火火,干干练练,坦坦荡荡。过日子最好到重庆,做人最好做重庆人。重庆是我血脉相连的故乡,我爱重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