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环境保护研究论文(模板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9:12:40 页码:12
环境保护研究论文(模板14篇)
2023-11-10 09:12:40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它能培养我们的思维和分析能力。怎样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回报社会?通过学习这些总结范文,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环境保护研究论文篇一

摘要:首先对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认真研究了相关控制措施,最后深入研究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中的进度管理问题,主要对影响进度的相关因素以及相关保障措施进行认真分析,望能为日后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工程管理

0、引言

高速公路建设是一项高成本、高投资的工程,所以在管理方面必须各尽所能,才能够提高整体效益。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其贯穿项目的立项、审批到施工、缺陷分析的全过程。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做好成本管理,不仅可以防止资源的浪费,还可以获得最大的收益,从而实现投资者和社会的双赢。下面就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进行系统的分析。

1、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及控制措施

1.1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标成本的预测。目标成本预测在成本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管理者的水平,重点考虑的是该项目成本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分项目之间的联系。项目立项、审批阶段的成本管理。项目的总体规划决定着建设的成本,所以项目的主管部门必须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与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合理的线路和建设模型,在进行项目的审批时与环保、水利部门进行协调,最后选择出最优的线路,保障建筑经费的合理使用;进行项目的审批时要与设计单位进行协调,以过程建设为中心,根据行业标准的要求,制定出合理的设计参数,从而控制建设的成本。项目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施工阶段的成本占项目工程的绝大部分,所以就必须做好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合理制定工期、加强原材料的管理,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避免不必要的赶工和施工人员的增加,合理有序的进行管理,做好沿线原材料的调研工作,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项目缺陷期内的成本管理。对项目的缺陷管理要做到按照技术标准和建设模型进行施工,尽量避免计划的变更。不能有效的预测项目制造的成本,从而导致工程造价的错误。对于每一个项目,在进行投标前就应该进行精准的测算,这种做法在国际上是通用的。但是目前我国在投标报价阶段还是缺乏对项目成本预测,所以很难对这个项目有整体的把握。施工企业最关心的是能否中标,却很少精确计算建设成本,从而造成工程所需的实际费用与报价不符。对施工缺乏正确的组织设计,施工企业中标后,不能够全面分析项目,缺乏系统的统筹计划,造成组织设计的不合理,在工艺、工法的选择上缺乏缜密的思考,不能按照原定的施工计划进行,人员、设备经常处于闲置状态,无形之中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项目主管人员对工期不能够进行严格的控制,经常会出现盲目赶工的现象,造成控制性项目延期完成,在降低施工效率的同时,也浪费了资源。标段划分不合理,造成临时工程的浪费。这突出表现在预制场和拌和站的浪费,无形之中就增加了费用,造成了工程的浪费对原材料缺乏合理的控制,大部分企业缺乏对水泥、钢筋、砂石等原材料的管理,在选择料源时,缺乏专业的知识,无形之中增加了运输成本,加上采购的不及时,经常会出现窝工的现象,如果在价格高的时候大量购进原材料,就会加大工程成本。责任部门范围有限,财务部和项目部不能够完全处理技术、安全和人事方面的事务,技术部门、安全部门和人事部门又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1.2控制措施

加强成本体系建设,明确责权。在工程项目中,要充分发挥项目经理的主导地位,由项目经理负责制定管理任务,设定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数量,明确各类施工人员的权利义务,制定出相应的奖惩机制,有效地保障工期和质量。制定出各个施工段的成本控制目标,由相关人员定期审核,及时发现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分析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工、料、机等参数。在工程项目中,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筛选,注重施工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操作水平。对材料的购置、存储和使用尽可能做到精细化管理,防止劣质材料的购进和合格材料的变质。提高运营机械的完好率和使用率,机械的配置既要合理又要避免浪费;合理制定施工组织计划。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分段工期目标,使企业的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确保施工方案的合理,制定出各个工期的成本控制目标,提高全体成员的成本管理意识。综合运用物流理论,合理确定原材料及土方的运距。在购进大宗材料时,要根据项目的资金动向、成本的多少、库存能力、生产状况确定进货量的多少,从而保障项目资金的有效利用,结合库存理论,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确保生产的顺畅。加强设计变更管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项目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成本增加的现象,这就需要及时变更管理计划,建设部门要严格对图纸进行控制并与施工现场图进行审查,以防止在开工后变更设计造成资源的浪费。还要加强对原材料价格变更的管理,密切关注施工的进展,对建筑材料的购进和使用情况建立专门的账户,避免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引起资源的浪费。要控制工程造价,严格按照图纸进行施工,避免因人为因素而增加建设成本。

2、高速公路建设工程进度管理

2.1影响进度的因素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方法。计算工程进度常用的方法有网络图法、横道图法和关键路径法。都是将一个工程划分为几道工序或作业。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中运用最多的是横道图法。项目工程进度的制约因素。影响高速公路工程进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单位和地方政府的因素。建设单位的可行性报告审核通过后,就应该进行投标,但是往往随之而来的有土地审批的问题、房屋、厂矿的拆迁问题、沿线居民的阻碍等问题,导致工程无法按时开展。

(2)建筑原材料供应不及时。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原材料的购进不及时,设备不到位,或有劣质材料进入施工现场,都将导致建设工程的停滞。

(3)设计变更方案确定不及时。设计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分项工程需要更改设计方案的现象,如果变更的资料不能够得到顺利的审批,或原有的'设计方案不符合现场的情况等都会导致工期的延后。

(4)自然气候的影响。地质、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都会对工程造成一定的影响。

(5)建设资金不到位的影响。资金是确保工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如果业主不能及时足额的供应工程款,就一定会影响到施工的进度。

(6)施工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影响。如果承包商设计的施工方案与现场情况不相符,出现问题不能进行有效的解决,施工方案的不合理,施工单位缺乏管理经验都将影响到工程的顺利进行。

(7)其他风险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指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及自然灾害的影响。

2.2保障措施

首先要有合理的施工计划,每个施工段都应该有专门的项目经理,专门负责项目的进度,在项目开工前,制定出周密详细的施工方案,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发现偏差及时解决。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进行管理,尽量避免交叉施工带来的干扰,保证各个分项目的顺利开展。对控制性工程要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案,由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施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工期。在施工的过程中,综合考虑气候、地形等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充分发挥项目指挥部的职能,定期召开例会,找出制约工程进度的因素,对落后的标段重点管理。强化考核机制,保证人员和设备的质量,与地方政府加强协调,排除人为的干扰因素。出现恶劣天气时,要对分段工程进行具体的调整,尽量排除自然因素的干扰,在冬季要选择受气候影响小的工程,并抓住有利的时机开工作业。根据工程的进度确定材料的供给,避免出现材料衔接不到位的现象,确保路面施工的质量。依照合同的规定,及时支付工程款。建设单位及时对施工进度进行检查,必要时可以应用奖惩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建设单位定期召开例会,做好协调督导工作,对于滞后的施工单位,要加大监管力度,确保施工计划的顺利进行。

3、结语

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在制定合理工期时,必须将经济投入实情和施工工艺规律等多种因素列入计算范畴;在保证企业方便管理的大前提下,按照施工操作原则和工期总目标,对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标段;最后就是充分利用项目附近可利用的所有资源,合理的降低成本投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比。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研究论文篇二

公路的建设以城市、乡镇的贯通为主要目的,建设中会对影响道路通行的山体和沟壑进行人工处理。而大规模的人工填方不仅会改变原有的山体地貌,而且对公路周边的植被造成严重的破坏。因公路建设导致的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现象非常的严重,所以在进行公路道路工程建设中需要对道路工程环境进行保护。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通过种植适宜植被巩固边坡、建设生态型公路、加强公路中央分隔绿化带的植被设计等。在复杂公路环境,尤其是山区公路的建设中,原有的边坡通常采用回填土加水泥固定,而由于地壳的活动,往往在短期内就会造成边坡的塌落,不仅给交通通行造成危险,而且对公路周边的环境造成破坏。所以在边坡设计中,考虑林草植被的固土作用,结合区域植被特点选择适合的植被树种进行人工栽植培养,使其能够起到稳定边坡的作用。公路的建设是在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人工开拓,所以会对生态环境的整体协调性造成影响,所以在公路建设设计上,要因地制宜,尽可能地在施工中注意公路周边环境的原生态,公路施工结束后要不断加大公路周边的绿化建设,让公路与生态景观环境融为一体。公路中央的绿化隔离带不仅仅是为了区分左右通行车辆而设计的分割地带,它更主要的作用是为了给驾驶员创造良好的驾驶视觉,防止出现晕眩。同时隔离带的绿化树种的要以本土植被为主,选择生命力强、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树种,如乔木类、阔叶类等。

4.2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设计

城市道路工程是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环保、绿化等生活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城市道路工程规划中,道路的功能性不仅仅局限于交通,而且对于改善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城市道路绿化方面要注重体现道路工程环保的功能性,不仅要求具有消除汽车尾气与噪音的功能,而且要与城市建筑融为一体,形成具有欣赏性的美观功能。城市道路是城市整体规划的一部分,通常城市道路多为沥青混凝土结构,行车道路与人行道路是以路台、隔栏、植被等分割。随着近几年城市大气污染、沙尘暴、城市噪音等问题的出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成为各级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所以在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的设计上要发挥植被的重要作用,选择乔木、灌木等植被相结合,通过阔叶树种降低城市的噪音,抵抗风沙,降低污染。同时城市道路工程周边的植被要与道路相得益彰,起到美化道路的作用。在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城市文化,通过道路工程周边的绿化凸显城市的特点,尤其是城市景区、景点等特色鲜明的区域道路,要采用具有人文特色的植物进行装饰,让游客快速融入到城市人文之中。在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的后期工作尤其重要,针对不同植被的特点进行定期杀虫、浇水,维护城市植物生态平衡。

5结语

公路和城市道路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给我们带来了通行便利的同时,也给自然的和谐造成了严重的压力,所以在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建设中,要将环境保护放到首位,通过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设计与施工使道路工程建设尽可能少地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让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平衡达到统一,共同建设和谐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研究论文篇三

“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具有乡村性质的居住区,或者说是一类处于由乡村居住区(村庄)向城市居住社区转型过程中的过渡型居住区,它是中国快速城市化与征地扩大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长期以来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发展,导致社会城市化滞后于土地城市化的结果。笔者以新乡县几年来城中村改造为视野,经过认真调研,对城镇化过程中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一、新乡县城镇化过程中城中村改造的现状

新乡县地处中原经济区中心地带,县域面积382平方公里,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6镇1乡,178个行政村,35万人,耕地35万亩。全县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保持全省20强。将全县178个行政村规划成54个新型农村社区,截至目前,已启动建设32个,其中,市级示范社区8个。累计投入新型农民住宅建设资金28.7亿元,建成和在建新型农民住宅15509套,建筑面积306.5万平方米,32个社区均开始入住,入住农户12276户,入住率达70%。

城中村改造中发现的问题

1、土地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模大、速度快、对土地的需求大与建新房拆旧宅的周期长、难度大并不易及时腾出土地的现状是当前深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突出矛盾。

2、资金问题。一是新乡县城中村改造主要靠各级财政资金投入支撑,特别是依靠县财政投入,近年来,新乡县投入新型农村社区的各类项目资金6.4亿元,其中投入新建社区的近5亿元,目前仅够完成20个新建社区一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部分拆迁补偿。如果保持目前的投入机制,不但县财政将被拖跨,社区建设也将难以为继。二是农民到新型农村社区建房,户均投资需20万元左右,由于农民的信用意识薄弱,而银行贷款门槛又过高,导致农民较难获得银行的贷款。

3、旧宅拆迁问题。旧宅拆迁成本高、难度大。新乡县由于经济基础较好,以来全县50%以上的农户都完成了新一轮的房屋翻建,且翻建的房屋全部是两层以上楼房。以古固寨镇后辛庄村为例,拆除160多户,已投入拆迁资金1400万元,平均每户需投入拆迁资金8万元,如果不引入市场机制,巨额的旧宅拆除补偿资金根本无法筹措。

4、运行管理问题。在城中村改造推进中,虽然各项公共服务设施按照规划配套跟进实施,但由于上级对组织机构、人员构成及办公经费来源没有明确意见或规定,加上公共服务设施内部软件配置也需要资金投入和过渡周期,导致社区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无法及时到位,出现了重建设、轻运行的问题。

5、规划管理问题。新乡县成立“村改居”工作机构――制定村集体资产共有者身份确认方案――清产核资――产权界定――资产评估――评估确认――制定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和村集体资产量化方案――征求村民意见――修改完善方案――村民会议表决通过――报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备案――组织实施。共规划54个新型农村社区,目前已启动32个,调研表明,虽然很多规划已制定出台,但在规划执行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规划优先的理念没有得到很好落实,部分规划层次偏低、前瞻性不强;二是总体规划与重点规划的制定、衔接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城乡一体的规划执法体制尚未理顺,导致规划执法不到位。

二、集体资产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集体资产运营收益难以在城中村民之间实现公平分配。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许多地方采取了对集体资产进行量化分配、对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措施,旨在通过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产权明晰,保障每一个城中村民的经济利益,但是,大部分城中村民目前尚不具备作为现代企业股东的知识与素质,不懂得如何行使自己对企业的权利以及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对企业经营状况和盈利状况缺乏知情权,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得不到股东的监督和制约,企业改制只是一个表面化的形式,并未真正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收益分配的不公平难以避免。其次,城中村集体资产经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城中村股份制经济的盈利状况既取决于其自身的竞争能力,又取决于宏观经济背景,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以此作为城中村民生活福利和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显然具有较大的风险。

三、关于集体成员权受损害的现状及问题

通过土地流转,让农民放弃土地进入城镇成为市民,这一过程中的农民权益再次引起关注。集体成员权受损害的现状及问题有:1.农民的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面临被剥夺的危险。在土地流转中,给予农民补偿的也仅限于农民承包地和宅基地。整组整村搬迁后集体建设用地、未承包土地、公用地要么不给于补偿,要么补偿与农民无缘。2.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的方式,既不合法也不合理。首先,以土地换社保违背了中央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政策导向。其次,以土地换社保的做法,是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分割的产物。目前我国城镇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制度,住房公积金、经济适用房、廉价住房等住房保障制度,基本涵盖了社会保障的所有项目。若农民的社保要用其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交换为代价,显然与中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城乡一体化的精神背道而驰。再次,以可以世代继承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的成员受益权换取这一代农民的社会保障,无疑是对农民的不公。这种制度安排,农民付出的代价和承担的风险是巨大的。第四,没有考虑农民的稳定就业和收入的增长。失去土地承包经营权后,断了非农就业农民的退路,减少于兼业农民的收入来源,特别是纯农户失地意味着失业,尤其是中老年农民,不少将依靠领取的基本生活补助费维持生计。

3.集中居住后农民失多得少。一是农民贡献了较大面积的宅基地,但只是得到集中居住区面积有限的住房。二是减少了部分农民的家庭副业收入。三是集中居住后农民的生活成本大幅度增加。集中居住后,蔬菜等副食品消费全部要购买,水电费、物业费等的支出大幅度增加。

四、土地征收补偿费的分配问题(1)关于在政府、集体、村民之间的分配:笔者认为:集体经济组织应是村民集体管理集体经济而设立的组织,村内集体收入应当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分配,但在实践中,很多地方没有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其收入分配由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代为行使权利。因而,当土地收益分配纠纷发生诉讼时,便发生在村民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之间。因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是村民自治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是经济管理的组织,两者均不是一级政府机构,所以,进行的管理、分配等活动不具有行政性。

(2)关于村民各家各户之间的分配:法律已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所以有权参与分配的也只能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而认定的依据一般应以户籍为原则,但户籍又不是惟一依据。在实际分配时应注意区分如下几种情况:1、为了分配土地补偿费,以不正当手段迁入户口,不应当认定其分配资格;2、为了成就某种便利条件而将户口迁入,不应当认定其分配资格,如许多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就读条件中包括户口所在地,部分家长为子女择校而将子女的户口迁入亲戚处;3、因在大中专院校就读而将户口迁出,其父母仍以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生产资料为经济生活保障,为确保其安心学习所必要的生活费用,应当认定其分配资格;4、大中专院校毕业后又将户口迁回,已属居民户,且已在外工作,有生活来源,虽然未将户口迁至其工作所在地,但不应当以户口在本村认定其分配资格;5、已嫁入的妇女,户口已迁入,应查明其娘家所在地是否已收回其责任田,如未收回,其作为农民的合法权益未被侵犯,不应当认定其分配资格;6、确系本村新生人口,根据法律规定,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故不能以其户口手续未办好而拒绝发放,只要能够确认征地补偿费产生于其出生之后,就应当认定其分配资格。另外,笔者认为:1、服刑人员的合法财产权利不受剥夺,不应当以其正在服刑为由拒绝发放;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无权扣留村民的合法财产,确实存在其他纠纷应通过正当途径、合法程序解决。

五、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成员权益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包括了对于集体财产的所有权,还包括了对于集体事务的管理权。集体组织成员权包括:(1)监督和参与对集体财产民主管理的权利。(2)有权根据章程选举集体财产的管理机构和负责人。(3)有权依据法律规定分得宅基地建造房屋。(4)有权要求分取收益。(5)在集体财产遭受侵害的情况下,有权推选代表人向法院提起诉讼。一些地方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的负责人在涉及农村征地补偿、土地使用权流转方面,违反法定程序出售、出租集体财产、发包集体土地、侵吞土地补偿款,损害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这一规定在这些方面赋予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司法救济权,但是其可操作性和适用范围远远小于实际的需要。

1、修改现行法律,建立有利于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农地产权制度。现行宪法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以外,属于集体所有。本着“耕者有其田”的精神,通过新的立法或司法解释,明晰集体土地的具体含义,“农村集体”可以理解为所有农户或成员联合成一个整体,对所拥有的土地享受法律上的最终归属权、管理和控制权、收益权;还可以理解为集体中每个成员对于土地拥有公平的占有权和使用权,使农村集体经济的每一个成员都拥有按股分割农地所有权的权利,可以将土地入股、向企业出租,从而分享不断上升的土地级差收益。

2、改革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首先,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的内涵与外延,借鉴国外立法对“公共利益”做出列举性规定,将国家的征地权严格限定于公共利益的需要,防止征地权的滥用。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征地补偿标准。必须制定新的补偿办法,以市场补偿为原则,补偿费要以土地的市场价格为依据,同时要考虑农民失地后选择就业、居住、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需要以及土地的区位、市场供求状况、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政府的宏观政策等因素,让农民分享到经营城市过程中土地增值部分的收益,保障农民不因土地被征收而生活水平下降。再次,增加土地征收的安置方式。改一次性的货币补偿为分期和终身的货币补偿;改货币补偿的单一方式为包括货币安置、社会保险安置、土地使用权入股安置等多种形式的复合安置,以根本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最后,建立严格、透明的土地征收程序。主要包括:预先通告,确保失地农民知情权;召开征地听证会,确保有关权利人的话语权;建立集体土地征用异议制度,对有异议的,应当允许行政相对人通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寻求救济;加强监督,使征地行为透明化,避免以各种理由和形式截留、挪用、侵占农民的土地补偿费用。

3、制定《农民权益保障法》,明确农民土地权益的内涵。农民土地权益具体包括:1、财产权,既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收益和增值的权利。2、生存权,即农民依靠土地进行生产和生活的权利。3、就业机会的权利,即农民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实现劳动价值的权利。4、农地发展权。即将农地改为最佳利用方向的权利。它是内生于土地所有权而又可从土地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用益物权,农民作为集体土地所有者和土地承包经营者应当享有这种权利。5、成员权,即农民作为集体土地的共同拥有者成员之一,对于集体土地的处置、收益等事务,天然地享有决策权。6、与土地有关的一系列相关权利。

4、完善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机制。(一)建立农民土地权益的司法救济途径。为保证被征收方的合法权益,通过司法机关或独立的第三方对土地征收补偿纠纷进行审理或仲裁是确保土地征用征收公平性的必然发展趋势。(二)建立农民法律援助制度。具体措施为:首先,国家积极引导独立于法院体系之外的法律服务机构,成立专门的农民土地权益法律援助中心或部门,为农民在土地权利方面提供政策咨询和法律援助。其次,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师必须经过土地管理部门的培训,熟悉与土地保障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条文。再次,法律援助中心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如通过媒体宣传、散发书面资料,对农民提供面对面的咨询等方式,向农民传播有关土地权利的常识。最后,所有服务和法律代理均应当实行低价收费或者免费。(三)建立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地方立法机关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征地保障办法》,合理界定保障对象;科学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同时,确立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以确保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费在规定时间内全额到位。(四)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具体内容包括:为失地农民建立相应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加快农村合作医疗组织的立法;探索失地农民医疗保障机制,建立失地农民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个人帐户和集体帐户,以应对大病风险医疗问题。(六)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机制。加强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一个布局合理的人员培训网络,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文化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让失地农民真正掌握一门非农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作者通讯地址:新乡县人民法院,河南新乡453700)

环境保护研究论文篇四

摘要:基于“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学”的交叉学科研究,通过对当代城市规划实践的深入调查,并结合环境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批判性地指出了当代城市规划领域中所蕴藏的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并通过对相应问题的实证分析,基于“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了在今后城市规划中所应采取的环境保护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谐;可持续发展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源,而且还在给予人类物质关怀的同时潜移默化了人类的思想。城市规划是人类调控城市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双刃剑”,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很多问题。

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因素[1],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城市也是环境的组成因子。然而,在当代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保护的研究已迫在眉睫,环境学也成为当代社会的最大显学。

在人类最为积聚的城市中,也是环境矛盾最为尖锐的地方。而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城市规划,必须融入环境保护学科的相应研究,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是基于城市规划和环境学这两门交叉学科的新研究方向,是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环境的新途径。

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是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规划的认识问题所引发的,尤其是表现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往往片面的依照“人口——性质——规模——布局”的模式来规划城市。

所以,在当代的城市化进程中,世界各国的规划工作者已普遍认识到,以形态环境为基本对象的城市规划必须同时要考虑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城市规划上考虑环境问题,才可以从根本上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并有利于环境的逐步改善。

目前,我国的经济和城市建设活动空前繁荣,然而,由于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缺乏相应的环境控制和环境规划,在许多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对环境保护的论述往往还只停留在各个污染点治理的描述上,这种观念已无法应付日益复杂的城市环境问题。所以,城市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控制。这样也直接影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在城市规划领域加强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理论和控制手段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我们将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应用在这项研究上,重点分析了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其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建设和谐的环境、和谐的城市,并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

1理论基础

1.1当代城市规划理论

(1)“反规划”的思想;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们应该要考虑保护什么,不是要考虑盖什么。所谓“反规划”,就是要考虑哪些东西是不能动的,1000年不能动,1万年也不能动的。

——俞孔坚

“反规划”的思想是由北京大学俞孔坚等研究学者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我们在考虑城市新物质建设的同时,必须要意识到人也需要自然的服务: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休闲、体育、审美等等。而这些并不是由我们人造的,而是大自然积累下来的。

“反规划”的意图就是:如何先保护大自然的这个生命之树,而后再思考城市、建筑等,因为,这些都是这个生命之树下的果实。

(2)“田园城市”与“广亩城市”:

这两者是当代生态城思考的基点,也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思考的最好体现。“田园城市”是由英国著名城市规划师霍华德提出的,主要思想是在于将城市的人造物与自然的环境同时考虑,将城市规划的人为控制与原初的自然体作为相互等同的因素,以此来控制城市规模及城市土地的利用“广亩城市”是由建筑师赖特提出的,主要思想在于为单位性因子提供标准的配给,以系统论的观点来思考城市,用单一的标准结构控制整体城市的环境。

这两个途径分别从区域和自身活力的角度形成了城市规划中对于环境保护的策略,都体现了环境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对于当代的城市规划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人与动物、花草及所有造物的关系中,存在着一种完整而伟大的伦理,这种伦理虽然尚未被人发现,但它最终将会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人类伦理的延伸和补充??毫无疑问,使人与人的关系文明化是头等大事。一个人首先必须做到这一点;人类的精神护法为了确保这一点而暂时忽略了对其他存在物的关心,这是无可非议的。这项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可以说是苟日新,日日新。但是,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所有的工作都有待我们从头做起。

当人类历史蹒跚进入20世纪中期时,地球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呈现出重重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的诸多问题引发了西方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思和自省。特别自20世纪70年代始,历史、哲学、法律、社会学和宗教等很多人文学科的研究,都显现出“绿色化”态势。在社会领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作为“新社会运动”(newsocialmovements)的一支,与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妇女运动等一起席卷欧美,向西方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发起挑战。改变过去主宰文学研究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批评立场,代之以“生态中心主义”的批评。并且在竭力完成一个“朝向以生物为中心的世界观的转变”。

回顾整个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历史,其研究的核.心依然是有关“环境身份”的确定问题[4]。身份认同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因而,在环境伦理上有关身份的问题同样具有着重要的作用。用和谐的理念为环境身份问题设定了全新的归属,同时也为城市规划中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考指明了新的方向。

2实证基础——当代城市环境问题的调查——a.n.怀特海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6];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2)城市规划应同时编制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7]。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规模对固体废物进行回收处理并循环利用。进人新世纪在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中注意“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城市规划编制应将整体环境“区域化”及“节点化”。

区域化就是将城市的环境放到整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环境保护研究论文篇五

摘要:通过分析南通沿海开发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和目前存在的不足,结合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目标,从环境保护角度探讨了南通市的沿海开发战略问题。南通市需根据区域发展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为根本,重点实施生态空间管制、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保障南通沿海开发战略实施的同时,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逐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确保生态安全。

关键词:南通市;沿海开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战略

江苏省南通市地处我国沿江沿海“t”型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是江苏沿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江海岸线372km,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独特。近年来,《南通市沿江开发江海联动总体规划纲要》、《南通市沿海开发规划》、《南通港总体规划》和《南通市“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总规划和分类规划先后编制,对江海岸线的利用与后延陆域的布局进行刚性约束和控制,统筹港口、园区、产业、城镇建设[1-2]。南通市生物多样性较丰富,是江苏沿海地区“两纵六横多节点”生态廊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生态服务功能。本文通过研究南通沿海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探索南通沿海开发环境保护的新道路,为南通沿海开发奠定环境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研究论文篇六

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但经济的迅猛发展也要求我们对现今的经济体制进行适应性的变革,要将原先的计划经济慢慢转化为市场经济,这对于农村公路建设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它会扩大公路建设资金的筹资范围。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工作时,其资金来源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国家财政机构的拨款、社会各界的主动集资、大型企业的投入以及以个人名义的赞助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来源更广,这一方面会使农村公路的建设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又会增加农村公路建设的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常出现的问题一般有下列两点:首先是许多资金的去向不明;其次是没有科学高效的利用资金。对农村公路建设中的财务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不难发现,其产生原因一般有下列几点。

(一)农村公路的建设资金筹集困难

我国在完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后,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筹集方式也越来越多。可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社会上的这些融资渠道依然无法满足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需求,公路建设的大部分资金还是由国家财政机构及地方财政机构提供支持的。这两者之中,地方财政机构的资金支持所占的比例更大。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是要受到很大的制约的,所以地方政府想要依靠融资来建设好公路是要克服很大的困难的,这一点在那些偏远山区和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若这些地区在修建公路时的资金完全依靠当地居民自己,则建设好对外公路只能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所以,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决定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筹资难度,决定了公路建设能否顺利推进。

(二)未严格规范各项资金的收支情况

公路建设财务管理工作常常会出现资金收支不明的情况。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是资金管理工作质量低下的体现,对于公路建设的顺利施工也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例如,农村公路建设中,所筹集到的资金和开支不能得到明确的记账,这样就会造成资金漏洞。当前,这是农村公路财务管理中最严重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三)资金分配不均衡

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的显著特征是建设点分散、涉及范围大但各点的规模都不大,这使得农村公路建设工作有很大的难度。但在这众多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中,其规模又是有很大差异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项目点规模的实际大小来合理的分配资金。总而言之,就是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管理者必须要结合设计科学、高效、合理的安排资金。但是,现今我国在进行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管理工作水平很低,所分配的资金经常无法满足公路建设的进度需求,这便导致了资金的分配不均。这种公路建设资金安排不合理现象的存在,会导致两种极端,一是一些地区在建设中始终有充足的资金,这可能削弱工作人员的成本控制观念;二是有些地区的资金始终都无法满足需求,这可能会使工程建设赶不上进度或者无法很好的保证工程质量。

二、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财务管理的对策

我国开始进行农村公路建设至今,其中的财务管理工作一直都受到诸多因素的困扰,这使得我国的农村公路建设进程始终无法以令人满意的速度发展。为了促进农村公路建设的发展,更好地为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进步提供保障,必须对公路的建设资金进行严格的管理,并解决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准

现今,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业中大部分财务工作者专业能力有限,管理人员技术的不成熟极易引发财务管理问题。这种因素的不良影响使我国的农村公路建设中频繁出现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所以,企业和相关财政机构要对财务工作者进行定期培训,并注重培训内容的实效性,以切实提高他们的专业工作水平。

(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在农村公路的建设工作中,一定要有一套分级资金管理制度。监督工作缺乏科学合理性可能就会影响资金的收支管理。遇到这种情况,就必须严格开展管理工作,保证各项资金支出的透明性。并实行分级管理、专人负责,更好的弥补资金管理工作中的不足。

(三)加强工程价款的计量与财务支付手续的衔接

,规范工程结算手续在结算工程的价款时,一定要完全根据合法的程序来进行。工程计价单是财务机构和管理机构工作的依据,它能防止财务机构和工程管理机构的工作产生脱节,能够更好的反映工程的实际状况。在管理计量工作中一般使用过程计量支付台账法,但该方法影响面大、工作也比较复杂,很容易出现问题,要保证支付台账的健全性,这样才能够准确的表现工程的实际进度,利用excel等开展管理工作能够取得显著的成效,还能促进后续的竣工验收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行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统一管理

依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的规定,根据企业的具体状况,本着科学、高效、工作简单的原则来不断完善内部的控制制度。首先,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科学的分配各机构间的施工,使各机构、各部门之间能够互相制约;其次,要将所有资金统一管理,设立“收支两条线”的规定,由中央机构来分配各项财政资金,通过各种途径所获得的资金还要存入专门的账户中。最后,要健全内部监督、控制机制。要经常性的对工程项目的资金进行管理,并对现今的内控制度实行科学的评估,使内部监控制度日益完善。

三、结语

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也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设农村公路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促进农村经济进步的必由之路。现今,我国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的具体表现就是公路的建设。可是,很多农村地区的公路建设却因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受到了不利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对农村公路建设中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决。只有将农村公路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处理好了,才有可能实现党和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才能使农村地区能够更好的体现自身的发展优势,使农村经济的发展迈入一个新的台阶。

环境保护研究论文篇七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机构调整、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更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农村公路要解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与低产出、低效益、低科技”的矛盾,就必须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推进农村公路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农村公路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突出质量效益,统筹建设管理养护,促进农村公路走上投入少、污染少、消耗低、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一、坚持以人为本,在规范设计建设中体现人性化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解决群众出行难是为群众谋利益的一个方面。我们要在农村公路的规划和设计上重点体现出“以人为本”。在规划上要听群众的意见,尊重群众意愿,合理搞好规划布局,尽可能的将通村公路修到村部、学校、村组院落、田间地头,延伸到生态观光园、农业示范区、畜牧养殖小区、生产园区和产业基地等人流、物流集中的地点,并尽可能与其它公路联网。在设计上要体现环保、安全、舒适、便民的.原则,路线、坡度、弯道半径、错车台设置上体现人性化。合理布局候车站点,开通农村公交或农公班车,方便群众出行,力争使农村公路建设能使绝大多数群众得到实惠,让群众满意。

二、树立发展意识,合理确定农村公路建设标准

一是要把立足当前实际与适应将来发展结合起来,推进“通乡公路”建设。通乡公路原则上不低于三级技术标准,路面宽度不低于6米,路面机构以水泥混凝土为主,小桥涵与安保工程同步建设。不能过于强调当前经济困难而低标准重复建设,避免浪费投资和失去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是要把立足国家政策支持与发挥地方积极性结合起来,推进“村村通水泥(油)路”工程建设。实现以行政村村部(学校)为标志通水泥路,是“十一五”我省农村公路的目标。在推进“村村通工程”建设中,要执行技术等级不低于四级、路面宽度不低于3.5米,混凝土路面厚度不低于18厘米,强度不低于c30,并合理设置错车道;路基宽度不低于4.5米,并完善安保设施的最低标准。经济条件许可的地方,可适当提高建设标准;任务提前完成的地区,可开展实施村村通延伸和联网工程。

三是要把立足满足农民需要与经济可行结合起来,推进“渡改桥”与“客运站、渡运码头”建设。“渡改桥”工程不能仅仅解决“行人”的问题,要满足能够通行农业生产机械和农用运输车辆,达到适应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求,桥面净宽以不低于4.5米为宜。

三、突出质量效益,实现农村公路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又好又快和可持续的发展,强调的是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对农村公路来说更有意义。就发展质量而言,农村公路的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生命,质量不搞好就会劳民伤财,会损害群众的利益。因此要继续开展好农村公路质量年活动,把质量工作放在核心位置,动员领导、干部、群众及社会力量参与质量监督,采取“政府监督、业主管理、专业化监理和社会各界参与”等多种措施、利用多种手段搞好质量控制,确保农村公路是修一条成一条,见效一条,真正把通村公路修成群众的满意路、放心路、致富路。其次是发展的效益,就农村公路而言,效益可以理解为数量、规模及作用的发挥。要加强项目争取,动员各方力量扩大建设规模,增加建设里程,构建覆盖面更广的农村公路网络,提高农村公路发展的效益。

四、统筹建设管理养护,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农村公路发展中,要统筹农村公路配套建设、统筹路、站、运一体化发展、统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促进农村公路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统筹农村公路配套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公路附属设施、安保工程和警示标志,促进农村公路的全面发展。一是搞好附属设施建设。要搞好错车台、路肩、边沟、护岸、绿化等设施建设。二是配套安保工程。农村公路坡陡、弯急、交叉点多,要在危险路段设置防撞墙、防护墩等设施,提高安全通行能力。三是完善警示标识标牌标桩。要在公路沿线醒目位置设置标牌和宣传牌,在交叉道口和临河、临崖等危险路段设置警示标牌、标桩等设施。通过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公路等级化、标准化和美化。

统筹路、站、运一体化建设,促进农村公路的协调发展。目前,农村车辆通达深度不足,群众乘车不便的问题依然存在,公路的运输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未真正发挥出来。要按照“路、站、运、渡”一体化发展原则,推进城乡客渡一体化进程,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方便和实惠。同时要积极发展农村货运市场。支持发展农村货运企业,加强场站网点建设,建立农村货运集散物流中心,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促进农村货运的发展。

统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促进农村可持续性发展。农村公路建设成败在质量,长效在养护,“三分建设,七分管养”是农村公路工作的基本经验。良好的养护是实现农村公路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的长效机制,实行“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同时加强日常养护和路政管理,开展公路执法,维护路产路权,并积极开展农村公路“示范路”、“路基标准化”等创建工作,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积极开展机械化养护,提高工作效率,转变养护方式,实现农村公路养护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从而不断提高农村公路的综合服务水平,保障农村公路完好、安全畅通,真正实现农村公路“村村通、路路通、天天通”的目标。

环境保护研究论文篇八

摘要:文章对公路建设环境保护作了比较深入地分析与探讨,进一步阐明了对公路建设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总结归纳了公路施工、营运期出现的环境问题,并对这两个时期的公路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有效的措施,指出了我国公路环境保护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公路;环境保护;措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公路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时期。

近年来,我国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至全国等级公路里程193万公里,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公路交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

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显现出来。

如何面对公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评价公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挽回路域生态损失,这些摆在我们广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环境保护的定义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

联合国环境署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明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维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二、公路环境保护的内容

公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

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

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考虑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发挥运输功能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影响最小。

三、公路的环境问题

公路建设必然影响环境,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其施工、营运期造成的环境问题会更严重。

公路建设将造成如下环境问题:选线不当会破坏沿线生态环境;防护不当会造成水土流失,如坡面侵蚀与泥沙沉淀等;公路带状延伸会破坏路域自然风貌,造成环境损失;公路施工造成环境污染;公路通车营运期间,车辆对沿线造成污染。

四、公路的环保功能

一般情况下,一条公路如果严格按照现行公路工程设计标准及《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按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就可以起到对路域自然环境的保护作用,并能够对社会环境进行调整和完善。

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归纳如下:

第一,路基工程在施工及竣工后,结合造地还田与疏导排水,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套,可使工程稳定坚固,外观顺适优美,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第二,路面工程对路基起保护作用,同时也起着防尘、防水,保护公路沿线环境不被污染的作用。

第三,桥梁涵洞工程设计与施工中重视对公路路域景观环境的影响,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第四,排水工程对公路工程的整体性和稳固性有特殊的作用,可以防止路基路面水及水中含有的油污、有害元素直接进入农田,避免耕地淹没、土壤污染。

第五,防护工程确保了路基稳定,减少了水土流失,直接起到了环境保护作用。

该工程与环保的关系最为密切。

第六,其它工程(通常包括公路与公路、公路与铁路的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公路工程的沿线设施、公路养护管理用房屋及场、厂建筑物以及公路绿化等),特别是公路绿化,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行车环境,还可以起到美化路容,优化环境的作用。

五、公路环保的措施

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保工作的重点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

针对实际工作需要,现结合我国目前的环保法规对公路施工阶段、营运期采取的环保措施分述如下:

(一)公路施工阶段的环保措施

1、生态环保。

(1)在土方开挖回填时避开雨季,雨季来临前将开挖回填、弃方的边坡处理完毕。

(2)施工取土时采取平行作业,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计划取土,及时还耕,及时进行景观再造。

(3)在雨水充沛地区,及时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避免边坡崩塌、滑坡产生。

(4)在雨水地面径流处开挖路基时,及时设置临时土沉淀池拦截混砂,待路基建成后,及时将土沉淀池推平,进行绿化或还耕。

(5)对路堤边坡及时进行植草绿化。

(6)对施工临时用地,先将原表层熟土集中堆放,待施工完毕后,再将这些熟土推平,恢复原地表层。

2、噪声防治。

(1)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

(2)主动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

(3)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

3、大气污染防护。

(1)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相距200m范围内,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

(2)沥青路面施工,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既方便生产,又须符合卫生要求(卫生防护距离分级中,规定的防护距离为300m),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

(3)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

4、水污染防治。

(1)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

(2)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不直接排入水体。

(3)对桥梁施工机械、船只严格进行检查,防止油料泄漏。

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体。

(二)公路营运期的环保措施

1、交通噪声防治。

(1)对公路附近的学校、工厂和其他单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如修建高围墙、设置声屏障、临路两侧密集植树绿化、建筑物设置双层窗或封闭外走廊等。

(2)附近有学校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

(3)加强交通管理,在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噪声监控站,禁止噪声过大的车辆上路。

2、大气污染防治。

(1)路边植树绿化。

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在靠近公路两侧,特别是环境敏感区附近密植乔木、灌木,这样既可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衰减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又可起到美化环境、降低噪声以及改善公路路域景观的.作用。

(2)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检验制度,利用收费站对汽车排放状况进行抽查,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上路。

3、水污染防治。

(1)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

(2)在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站,各种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4、潜在风险及农作物污染防治。

(1)对运载危险品的车辆严格进行检查、严格监控,防止事故发生。

(2)在洪涝季节,要加强与气象水利部门联系,确保洪水期行车安全。

(3)在公路两侧30m范围内严禁种植蔬菜、马铃薯等根茎入口农作物。

六、结论

我国目前的公路环境保护多侧重于声屏障等摸得着见得到的环境保护工程,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只能尽力以保护区和珍稀动植物品种为主,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应清醒地认识到,提高公路环保水平,不仅需要有充足的经费,更需要领导者、决策者、建设者有先进的环保思想、环保行为。

保护好自然环境,一定要确保自然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并举,把自然环境建设作为公路建设的切入点,顺应绿色文明的新趋势,走自然资源集约利用的道路,重点围绕开发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环境与资源问题,有针对性的抓好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立法工作,在规划和决策过程中,既要满足经济的发展,又要特别注意自然环境保护,才能实现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研究论文篇九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如何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现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发展农业经济中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不仅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主要对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详细描述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为解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提出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农业生态环境,传统的农业生产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农药的使用不仅对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也对周围的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的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大量化肥的使用也为土壤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化肥使用频繁直接会导致土壤板结,农作物产量减低,降低农民的生产效率,农民生产效率降低,会增加化肥的使用量,直接形成了恶性循环。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利用并不合理,这就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量的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逐年增加。同时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威胁,人们的过度开发,对原有的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数量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中国技术发展不均衡,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一些技术水平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陷入了恶性循环。近年来,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产生的垃圾不能够通过自然消解,同时人们不注重对垃圾的`处理,大量的垃圾产生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1]。

2、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了城乡差距加大,加剧了农民的贫困程度,据统计,目前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直接制约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当地农民不能够摆脱贫困,形成恶性循环。贫困导致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趋向脆弱;反过来人口增加又使贫困加剧,致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贫困变本加厉,这使得贫困地区陷入了ppe怪圈。

其次,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加剧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可以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如果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下去,会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制约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最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直接导致大量的自然灾害的产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植被减少等,会严重威胁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2]。

3、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生产的前提是不能够破坏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发展是协调统一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如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人们无限制的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那么子孙后代就不能够安居乐业。农业作为中国的基础产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在保证农业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是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生产作为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其他产业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

4、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4.1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农业耕作模式

按照国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政策,应当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将信息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引进农业生产过程中,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浪费。不断优化生产区域布局,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的内部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鼓励通过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将传统的粗放型的生产模式逐渐转变成集约型的生产形势,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重环境生态的保护,是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不必要的破坏,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4.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实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统一。在农业发展模式方面,针对不同的地区指定切实可靠的发展措施,不能一味的采用一种发展模式,应当根据当地的特色,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果业、林业、畜牧养殖业。在丘陵地带,应根据其自然环境,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杨祥禄,郭鹏.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四川农业与农机,(6):8-10.

[3]李炜,李刚.夯实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会议综述[j].农村工作通讯,2015(15):23-25.

环境保护研究论文篇十

3.1实施生态空间管制南通市沿海开发必须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林地、草地和湿地等重要生态用地[7],重点建设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重要湿地、清水通道维护区、生态公益林、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等11大类、39个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应达到江苏省环保厅对南通市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占比要求,对特别重要和较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域分别实施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

3.1.1禁止开发区域

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森林公园的生态保护区、饮用水源的一级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的珍稀鱼类种质繁保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区和资源恢复区等特别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开发活动,已经存在的工矿企业必须搬迁,并开展生态恢复建设。要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措施,对已经破坏的重要生态系统组织重建与恢复,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3.1.2限制开发区域

对生态功能相对脆弱、环境敏感性较高、环境容量较小、具有较重要生态功能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非核心景区、森林公园非生态保护区、饮用水源的二级和准保护区、洪水调蓄区、重要湿地、重要水源涵养区、清水通道维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非生态保护区和资源恢复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公益林等实施强制性保护。按照保护优先的原则,实施限制性开发;在适度开发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保护环境,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引导人口有序外迁,发展高效农业、引导生态旅游、倡导可持续消费,促进区域生态功能的改善和提高[8]。

3.1.3优化配置海洋生态资源

加强海洋功能区划对投资项目的统筹和引导,优化新增投资计划项目用海的优化布局,优先保障重大工程项目的用海需求;科学、合理地优化调整海洋功能区划,为科学用海提供依据。

3.2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

3.2.1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南通市沿海地区及长江口物种资源调查,建立生物物种资源基因库,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监管网络,有效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并有计划地进行人工繁殖和培育,丰富种质资源。加强国家和省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野生动物,尤其是长江口北支水域中多种珍稀水生动物及珍稀鸟类的救护和繁育。到,所有珍稀物种及其栖息环境应得到有效保护。

加强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到20,基本建成国家级示范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实验区严格控制不恰当的开发行为,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景观的生产设施。

根据保护区内滩涂和沙洲湿地淤涨扩大的自然规律,采取动态保护的科学策略,处理好淤涨、种青、圈围三者关系。

3.2.2生态廊道建设

以滩涂湿地、物种保护、水源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为主构建“两纵两横多节点”的生态廊道体系,保护自然生态、维护物种传输通道,增加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流。其中,“两纵”为沿海湿地保育(南通段)、新通扬河―泰东河―通榆河水源保护(南通段)生态廊道;“两横”为里下河湿地―海安老坝港滩涂保护、长江口北支生态廊道;“节点”主要为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吕四沿海重要渔业水域、如东沿海滩涂湿地、长青沙及周围沙洲、狼山风景名胜区。严格控制影响和破坏生态廊道的各类建设项目,确保生态廊道不被分割和破碎化,保证各节点重要生态功能得到正常发挥。

3.2.3滩涂湿地保护

从维护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认真履行《湿地公约》,建立湿地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湿地保护示范基地。建立长江口北支湿地、沿海滩涂湿地、沿江滩涂湿地等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里下河内陆湿地以及潮间带、潮下带湿地的保护,严格控制开发占用自然湿地。

坚持集约高效、科学布局、综合开发、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导向,充分考虑沿海滩涂演变规律和生态服务功能,科学论证滩涂围垦对泥沙冲淤、海岸演变、岸滩稳定的影响,分析论证滩涂围垦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依法、科学确定滩涂围垦的范围、时序和规模。积极探索高效、节约的滩涂资源利用模式,以综合开发为导向,优先用于发展现代农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适度用于临港产业发展。

3.2.4海洋渔业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在通吕运河、通启运河、薏柙撕拥戎饕入海河口种植海底及潮间带植物,利用入海河口湿地的净化功能,吸收降解污染物,并逐步恢复和重构海岸带生态系统。

根据近海资源的种类、资源量和资源补充水平,制定合理的养护措施和利用强度。对吕四渔场、长江口等重点海域、临港产业区以及滩涂围垦、航道、港口码头附近海域等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建立南通国家级紫菜、文蛤等水产种质库,建设多功能人工鱼礁群,开展主要经济生物资源种群恢复与增殖,实施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保护近海和长江口鱼、虾、蟹、贝等产卵场、索饵场及洄游通道。3.2.5污染控制与环境管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集中供热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监管和技术改造,确保污水处理厂及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到,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所有燃煤电厂完成脱硫技术改造。提升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水平,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到20,城市、县城和建制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70%和45%。全面推广氮肥深施、测土配方施肥、分段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废膜的回收利用,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实施集约化养殖,加强畜禽养殖与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加大现有污染源整治削减力度,开展入海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港口和船舶污染控制,科学推进深海排放。加强环境监测体系、环境应急能力等的建设。

4结论与建议

针对南通沿海开发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和目前存在的不足,今后南通市沿海开发应根据区域发展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为根本,重点实施生态空间管制、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南通沿海开发构筑生态屏障和环保支撑。

参考文献

1周仕凭.沿海涌动开发潮环境保护成焦点―――江苏沿海连云港、盐城、南通14县(市、区)调查[j].环境保护,,(23):59-62.

2季建林.南通沿海开发若干问题研究[j].江海纵横,2009,(5):4-8.

3张卫兵,王成钢,周颖,等.南通沿岸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19(12):1490-1491.

4简慧兰,黄强.浅议南通市海洋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j].

海洋环境科学,2009,28(a01):102-104.

5简慧兰.关于南通生态海洋建设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8):37-40.

7吴海锁,李冰.江苏沿海开发环境保护研究[a].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8.284-287.

8王惠中,刘伟京,陈婷,等.江苏沿海开发与环境保护战略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4):50-53,56.

环境保护研究论文篇十一

贵州是我国矿产资源大省,有42种矿产资源储量排名居全国前十位,矿产储量排名居全国前三位的有20种,截至2012年,贵州省矿业生产总值达917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虽然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很大成绩,有效支撑了省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在后期加以解决。否则,将严重影响和阻碍我省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矿山结构不够合理、开采方式粗放落后、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较多等方面。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开发,将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环境不断恶化的同时,将造成资源的损毁并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枯竭,还引起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坚持在“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才能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1.1破坏植被、地形地貌。

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易造成地形地貌和植被破坏。贵州因受地质条件的影响,在地形地貌上,高坡陡,落差大,因此矿区在建设和开采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大量山体撕裂、破损,岩石裸露、植被破坏,有的甚至使植被和原生地形地貌面目全非。对矿山植被和地形地貌破坏最为严重的是砂石矿、铝土矿和卡林型金矿、煤矿,植被和地形地貌破坏都比较严重。

2.1.2破坏地下水均衡。

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许多有害物质进入地表水体和农田,同时以直接渗入方式进入地下含水层,造成周围地区的土地和地下水严重污染。一些矿井由于排水,破坏了矿区水均衡系统,导致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使原本使用地下水的厂矿、村庄、城镇发生水荒。如在全省的煤矿、磷矿、铅锌矿、铝土矿、汞矿等矿山开采区,尤其以煤矿开采区较为严重,如毕节市纳雍、织金等各县煤矿区和铅锌矿区;遵义市桐梓,仁怀市的'煤矿区。这些矿区的开采活动严重破坏了地下含水层,导致泉井干枯,水田变成旱地。

2.1.3诱发各类次生地质灾害。

贵州多为喀斯特地貌,地质构造复杂且地质环境脆弱,由于采矿而诱发的各类地质灾害多而频繁。在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一些地区乱采滥挖以及落后的采矿方式,造成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稳定,改变了地质结构,从而不同程度地引起地表下沉、山体开裂、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环境问题,诱发各类地质灾害。如前所述,贵州矿山地质灾害在煤矿山分布最多,常见地质灾害类型为采空塌陷、其次是地裂缝、崩塌滑坡等,主要分布在六盘水市、毕节市和遵义市等地。矿山开采活动诱发的各类地质灾害已日趋严重,极大地危及到生态环境平衡和附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2.1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目前,一些法律条款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和矿业形势。法律滞后致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需要健全完善各项法律制度,确保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有法可依。同时,根据贵州矿产资源开发的具体环境保护问题,制定矿山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为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提供法律保障。

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矿产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监管。(1)严格规划管理,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坚持以转变全省的矿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调整矿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提升矿山规模和集中度;(2)加强对矿产开采过程的监管,在矿山开采的全过程严格勘查、开采审批登记、进行地质环境评估、矿山企业资质条件审查、监督企业进行环保设施建设等。

2.2.3综合利用资源、减少三废排放。

尽量减少“三废”的排放量和开发过程对环境的影响。(1)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采用数字矿山开发技术、天井掘进新方法、大直径深孔采矿法等先进的技术进行矿产开采。(2)积极发展矿产品深加工业,提升主要矿产资源的就地转化率,延长产业链,提高矿产品的附加值,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3)采用一定的回收技术,对“三废”进行回收处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废弃物闭路循环和再资源化。(4)合理引进部分矿产资源,减少劣势矿产资源和对本土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矿产资源开采,保护本土的生态环境。

3.结语。

贵州省是我国西部资源大省,在发展中面临着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只有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资源与环境、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环境保护研究论文篇十二

近年来,随着不平等条约研究的深入,近代中外条约中的平等内容也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平等内容”作为近代中外条约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近代中外关系和中国社会均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中外条约的平等内容,有助于全面、客观地揭示近代中外条约的丰富内涵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复杂影响。目前,学界对于“平等内容”的研究依然极为薄弱,尤为遗憾的是,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尚未得到充分讨论。[1]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平等内容”的判定标准及其评价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一、“平等内容”的两类来源

近代中外不平等条约的数量,是一个学界争论已久的问题。过去有不少研究者认为王铁崖先生所编的《中外旧约章汇编》一书中收录的条约、章程、合同等1182个文件皆为不平等条约或绝大多数为不平等条约。此类观点,在上个世纪90年代,遭到了张振d等学者的质疑,此后关于不平等条约数量的探讨引起了学界的较大关注。[1](p151―154)近年,青年学者侯中军通过制定以国际法为依据的评判标准,并对近代中外约章逐一进行考辩、分析,统计出中国近代总共订立736个条约,其中不平等条约343个,占条约总数的47%,从而第一次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平等条约的数量作出了明确的解答。[2](p610)这一研究得出数据,应仍有商榷的余地,但在目前看来,当是关于不平等条约数目的研究中最具说服力的结论,对我们的“平等内容”的研究也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一方面,因为平等条约是与不平等条约相对立而存在的,根据已有研究,我们暂可判定,在不平等条约之外,大约还有着数量与其接近甚或过之的平等条约存在。另一方面,因为我们认定一个条约为不平等条约只需其中某一条款符合不平等的标准即可,这便为不平等条约中的平等条款的存在留下了极大的空间。据此,我们可将近代中外条约的平等内容分为两类来源:一是平等条约的所有条款;二是不平等条约的平等部分。

二、“平等内容”的法理判定

条约是“国际交涉重要的法律形式”和“现代国际法的主要渊源”[3](p505),在近代中外条约的研究中,不应忽视这一重要特性。因此,判定属于国际法范畴的条约的平等内容的合理取向当是从国际法理论中去寻求依据。根据平等内容的来源分类和中外条约的自身特性,我们宜从判定整个条约是否平等入手。

虽然国际法学界对“平等条约”和“不平等条约”的定义尚未形成一致意见,但有不少国际法学家都试图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为我们判定条约是否平等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借鉴。周鲠生先生提出:所谓不平等条约,“乃是国际条约之包含有些条文,造成种种法律关系,超越一般国际法所许范围之外,片面的损害或限制对方缔约国的主权。”[4](p10)王铁崖先生指出:当代国际法学者在讨论中,有一种共同的看法,认为至少有两个要素构成不平等条约这一概念的主要特征:“一个是不平等条约含有不平等和非互惠性质的内容;另一个是不平等条约是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所强加的”。[5](p392)朱奇武先生认为:平等条约“是缔约国在法律地位上立于平等地位,基于协商同意,条约规定的内容基本上是互利的,双方的权力和义务是对等的”;而不平等条约“是缔约国双方站在不平等的地位,规定不平等的权利义务关系,缔约一方片面地享受权利,另一方片面地承担义务,借以掠夺利益,勒索特权,破坏主权和领土完整,压迫和奴役人民,推行侵略扩张政策”。[6](p370)1969年的《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尽管未将不平等条约的概念纳入其中,却有两项规定默示地承认了这个概念――公约第52条规定:使用武力或以武力威胁强迫一国缔结的条约绝对无效;第53条规定:条约的缔结与一般国际法强行规则相抵触的无效[7](p620)。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在判定平等条约时应遵循三个基本标准:一是缔约国皆出于自由意愿;二是缔约国之间的权利义务对等;三是未侵犯缔约国的主权。在一般情况下,整个条约只要同时达到这三个标准,即可归为平等条约。但是,若未能达到其全部标准,还能否构成平等条约呢?国际法上的平等原则源于主权原则的推论,“平等与主权是不可分割的”[5](p363),侵犯了主权就一定不是平等条约。因此,第三条标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或缺的。情况较复杂的是违反另外两条的情况,下面将分别讨论。

对于第一条标准,从世界历史范围来看,似不能绝对地说使用了强迫或威胁的条约都是不平等条约,这里还有一个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国际法认为,威胁在伸张正义的场合,或在侵略国受到国际制裁被迫签订和约的场合,皆为有效[3](p525―526)。不过这在近代中国并不需要作为单独的情况来考虑,因为在实际上并不存在中国作为“侵略国”受到制裁而签订的条约。故完全出于自由意愿也是必不可少的判定标准。那么,是否存在权力与义务不对等却为平等条约的特例呢?应当看到的是,条文上的权力与义务对等并不一定体现于同一事物之上,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甲种事物上的义务换乙种事物的权利,或者说是缔约国通过不同“利益”的交换,达到各取所需的目的。这样一来,条文上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可能只是大体上的,而非绝对的。在正常情况下,若条文上缔约国之间权利与义务明显不对等,则履行义务过多的一国往往不会同意。若在此情况下依然缔结条约,就极可能与强迫或威胁有关,一般都是不平等条约。但是,若条文上缔约一国享受权利偏少而履行义务偏多,但主权未受到损害,各方皆出于自愿,则须另作分析。在判定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即条文上对等实际上不对等的情况。笔者以为,如果这类条约完全出于各方自愿,并相互尊重主权,那么在法理上仍应归为平等条约。王铁崖先生指出:法律平等“意味着法律面前平等或法律的平等保护和平等权利或享受权利的平等能力”,但“国家的面积的大小和居民多少的差异以及政治和经济权力强弱不同的事实是不能忽视的”,这决定了国际法上的平等原则之意“并不是国家在事实上是一律平等的”。[5](p363)条文平等与实际平等本属两个不同层面,法律上意义上的平等应与政治、经济意义上的平等区别开来。

在研究过程中,若我们通过运用上述标准已判定所研究的条约为平等条约,即可认定其全部内容皆为平等;若为不平等条约,则还需进一步的判定。那么,要判定后者的内容平等与否又该选择怎样的标准呢?既然都是判定“平等”,那么二者就有共通之处,前者可作为后者的借鉴;但是,因为研究的对象存在差异,前者的标准又不能完全套用于后者。结合国际法理论和近代中外关系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中外不平等条约的平等内容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未侵犯中国主权;二是权利与义务对等。这里之所以未将缔约国出于自由意愿这一标准单独列入,是因为该项标准一般是针对整个条约的缔结过程而言,在判定整个条约平等与否时已予考虑。“不平等条约”作为整个条约的定性,虽不能否定平等部分的存在,却意味着其全部内容的缔结是建立在否定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判定不平等条约的'平等内容时,对“权利与义务对等”这一点的把握应持以严格的标准,无论是条文上权利与义务不对等,还是条文上对等实际不对等的内容都应归为不平等的范围。

以上两种类别的判定标准,兼顾了绝大多数情形,在判断上具有一般性适用性;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简单地、机械地套用。因为历史中的实际情况往往是纷繁复杂的,不能排除一些特殊的情况的存在。所以,我们在操作过程中,还应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参照国际法的理论知识,作出具体的分析,这样方能得出准确、合理的判定。

三、法理判定与实际评价

发挥跨学科研究的优势渐成当前史学研究的潮流,在近代中外条约的研究中,运用国际法理论和知识,可深化和突破既往认识,亦有利于研究走向规范化。然而,史学研究毕竟有异于法学研究;研究的规范化,亦不等于机械的划线。评析近代中外条约中的“平等内容”,仅仅注重法理层面的判定,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危险的。条约固然是一种近代国际交往的文明方式,但作为“非文明国家”的中国在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享受一个正常的国际法主体所具有的基本权利[8](p334),即使那些法理上的平等内容,因种种原因在实际上也可能是畸形的而非真正的平等。若是片面地强调法理上的平等,而忽视了近代中国的实际状况,便会掩盖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压迫,也就无法客观、全面地揭示近代中外条约的真实内涵。正因如此,我们在研究近代中外条约问题时,既要遵循法理依据,又要顾及历史实际,对于“平等内容”的评析尤须谨慎地对待。笔者以为,在对条约的判定上可严格遵照法理上的标准,在对条约的评价上则宜重视实际上的影响。这样,从法理与实际两个层面分别作出判定与评价,既能避免走向某一极端的危险,又较好地兼顾了研究的规范性和客观性。

在分析“平等内容”的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法理层面与实际层面相矛盾的情形,但这不应成为我们理解上的困惑。要而言之,近代中外交往中交织着传统与近代、中国与西方、理性与强权、压迫与反抗等多重矛盾,这决定了条约关系的表现形态是复杂多变、矛盾丛生的,平等内容在法理层面和实际层面的反差,正是这种矛盾性和复杂性的体现。条约平等本是维持正常国际交往的客观需要,也是近代中国维护国家权利、争取国际地位的自身要求。然而,处于中外条约另一端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国力和武力的强大,往往掌握着缔结条约与实施条约的绝对主动权,而追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和长久化又是他们最主要的考量,为此许多以“文明”为标榜的西方列强不惜采取非文明的方式。在这种强权政治和利益至上原则面前,中国的权利屡遭侵犯,国际的公理亦频遭践踏,中外条约中的一些“平等内容”便最终走向了实际上的不平等。总之,“平等条约”的法理层面与实际层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在研究中将二者恰当地结合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近代中外条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近代中外条约中平等内容的判定与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本文所作的简陋论述仅是一个粗浅的尝试。冀望这一引玉之砖能引来精深的探讨,以推进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

注释:

目前涉及“平等内容”的论着主要有:

[1]张振d。论不平等条约――兼析〈中外旧约章汇编〉[m]。近代史研究,1993(2)。

[2]苏全有。晚清时期中外条约内容都是不平等的吗?[n]。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3]胡门祥。晚清中英条约关系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

[4]李育民。近代中外条约关系刍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5]侯中军。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关于评判标准的讨论[m]。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

参考文献:

[1]李育民。近代中外条约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述略[j]。近代史研究,2011(5)。

[2]侯中军。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关于评判标准的讨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2012。

[3]周鲠生。国际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4]周鲠生。不平等条约十讲[m]。上海:上海太平洋书店,1928。

[5]邓正来。王铁崖文选[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6]朱奇武。中国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7]李浩培。条约法概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

[8]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环境保护研究论文篇十三

高等级公路的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是控制造价的最基础的环节,只有将管理工作做到位,才能为控制造价提供可靠的保证。在公路的管理程序上首先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筹备小组,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在高等公路正式立项之后就可以将筹备小组正式设立为公路项目法人。公路建设项目法人不仅是建设项目的决策参与者,同时也是项目在实际操作过程的管理者和监督者。高等公路在建设方面最为引人关注的就是工程的造价问题,也是项目法人比较关注的问题,通常情况下项目法人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公路项目造价标准的高标准化。公路项目造价的标准越高在实际的建设中留有的余地也越多,对资金的控制与管理也会游刃有余。在高等级公路的设计阶段,造价问题就会显露出来,原因是项目法人对工程造价控制方式缺乏一定的了解,和设计单位也缺少必要的沟通,所以信息的不流畅导致项目法人没有掌握好工程的造价,很多时候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浪费。项目法人对高等级公路建设的造价最为关心的阶段就是施工阶段,往往会采用招标的形式来降低施工成本。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非常重要是因为与工程的质量联系紧密,并且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如果缺乏合理的控制就会导致造价高于标价的问题。

高等级公路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是造价控制最难以掌握的时候。施工单位通常是经过投标取得了公路项目承包权,但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背景下,施工单位如果依据双方签订合同中的条款进行施工,获得的经济利益非常微薄,甚至市场出现亏损的情况。为了扭转这种亏损的局面,施工单位就会想方设法打破合同价的限制,进行设计的变更是最常使用的方式。当前的公路建设的方案设计和具体的施工是在两个阶段中进行的,互不干涉,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但是发展到极端会产生设计与实践的严重脱节问题。项目承建单位在施工之前会对设计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更改,在这一过程中施工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对设计的变更会使用双重的标准,对施工方有利的设计方案不进行更改,虽然这些地方对项目法人是没有好处的,对自身利益有损害的部分则要求增加工程量。施工单位有时为了降低成本,干脆将公路项目再分包出去,或者直接偷工减料,这样不仅加大了项目造价的管理难度,也为高等级公路项目的质量与安全埋下了隐患。

高等级公路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都是由于利益矛盾的作用,在进行解决的时候要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和工程的效益采取科学的措施,既要保障公路项目的质量,也要兼顾各方的利益。

首先要将项目的造价过程与执行的过程分离开来。在决策的阶段就将造价的相关事宜确定好,包括要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同时编制投资估算计划,在决策阶段每一项技术的确定对施工的造价有着一定的影响,采用先进的技术可以增强公路项目的建设效率,但是相应地也会花费更多的成本,所以要进行全方位地权衡,找到不仅可以提高效率的技术同时还可以节约成本费用,为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对项目工程进行可行性的研究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还可以为施工单位在具体的施工环节提供必要的技术参考,并对整个公路建设的资金项目的总体规划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次是在高等级公路的设计初级阶段就实行限额设计的方法。当公路的等级确立之后,设计方案是否优化决定着对公路项目的投资额度,在初步设计的环节中,要从经济和技术两个方面来论证与分析方案的合理性,通常情况下,最优化方案的概算一般比经过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概算低一些,倘若高出10%左右则说明可行性报告本身存在问题。在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施工图纸的设计进行相应的研究。在初步设计的时候设计单位就要对承包的项目的施工工程方案进行合理的选择,确保在初步设计时定好限制的时间,并进一步提高设计的深度,将整个过程做得更加精细。

最后可以在施工阶段实行施工图设计工作与施工工作的联合承包方式。当对高等级公路的施工方案进行全面的设计之后,可以与施工合同一同进行招标,这样工程的报价就与设计方案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投标单位也是经过项目法人的设计基础分析选择投标项目的,则投标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对工程设计方案的一种检验方式,如果设计方案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投标单位的报价一般会比设计方案高出5%到10%之间。倘若每家单位的投标报价都比设计方案高出5%,那么则意味着初步的设计方案本身有问题,要对设计单位进行问责。在选择投标单位的时候,顺序是从低到高选择。通过此种招标方式可以充分发现公路项目在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改进设计的不足之处,在设计阶段就讲求节约与经济效益可以为施工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还可以减少在施工过程中工程的变更几率,提高设计方案与实际施工的吻合程度。

综上所述,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一般来说要投入根据多的资金专款,在公路的整个修建过程中,多余造价的出现几率也非常高,所以为了控制高级公路工程的造价就要注意每一个管理的细节,尤其在公路的施工阶段。如果不注意施工用料的选择性和节约性,就会浪费很多的资金,所以一定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公路的成本支出。每一地区和国家的实际建造情况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公路建设工程的管理模式和施工技术,将工程的造价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以便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条件。

环境保护研究论文篇十四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伴随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上至国家,下至县乡都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作为国家或是地区发展研究的基本内容。任何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都必须遵守环境优先的原则,把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一、栾川县经济发展优势。

(一)矿藏资源富集。

栾川县总面积2477平方公里,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能源和水汽矿产4大类50余种。是中国16个重要多金属成矿带核心区域钼铅锌重要矿产地,是文明遐迩的“中国钼都”矿业给栾川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发展,2011年以来,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矿业占到70%-80%。

(二)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融奇山、秀水、险峰、峡谷、飞瀑、幽林、翠竹、溶洞、为一体,拥有老君山、鸡冠洞、2个国家aaaaa级及养子沟、重渡沟、抱犊寨、龙峪湾、4个aaaa景区,是中原地区著名的生态旅游热线和“中国优秀旅游名县”、“中国最美的小城”、“全国低碳旅游试验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是国家旅游局首批命名的17个“中国旅游强县”之一、全乡林地面积达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6%,空气清新怡人,负氧离子含量平均达到每立方厘米30000个,有中原肺叶之称。

伴随着高额的经济收入,栾川县滥开滥采现象非常严重。1988年,全县钼选厂总数发展到5087个,大小矿洞120个,乱采滥挖钼矿石1086吨。由于大多是老百姓小规模选矿,为追求高额利润,污水到处排放,回收率低,这种现象造成了栾川遍地黄金的虚假经济模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1988-2012年24年间,栾川县共进行大规模整治20余次,填埋氮化池170个,累计封停矿口近2000个,取缔小选厂小碾子3000多个。在之后这几年,各乡镇每年都要对废弃矿口进行摸查,以免死灰复燃。2017年2月由于栾川龙宇钼业有限公司尾矿库6号溢流井发生坍塌,造成大量尾矿砂和淤泥流入伊河,沿途各乡镇为清理淤泥,历时3个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仅仅栾川乡一个乡镇清淤投入300余万元。2017-2018年,栾川乡在环境整治方面封停散乱污企业48家,对辖区内的商户煤改电250家,投入资金20万元。

(一)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因小失大。

近几年,有关环境保护是不是遏制了经济的发展一直是老百姓关心的话题,认为封停矿口、拆除小企业会对老百姓的经济收入造成很大的影响。从短期来看,大环境整治对经济增长确实有很明显的影响。但深层次分析可知,环境保护影响的通常是粗放、低端、小规模的经济活动领域,对整体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小,从长远来看,通过环境保护,消除不良竞争可以对宏观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优化、保护作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关系,要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才能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栾川县前几年大规模粗放型管理给当地人居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就是最好的.例子,并且在持续的二十几年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整治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通过整治,栾川县这几年变化非常大,2018年元月,栾川县4家民营企业进入市高新技术培育库,不仅可以享受相应的扶持政策,还可享受省市财政一次性奖励,对当地财政收入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也是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方式。

(二)栾川山区较差的环境承载力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有较大影响。

栾川多是山区,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贫瘠、总体来说生态系统脆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由于乱采乱伐造成化学性污染严重,重金属对土壤产生严重的污染。环境承载能力强弱,对一个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承载力差的,会带来不利局面。栾川大部都属于山区,物质基础先天脆弱。发展经济往往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要发展经济离不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自然条件薄弱,自然导致经济总量不高,为了提高经济总量,就容易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地方政策也对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带来极大影响。

栾川县近几年来在环境方面引导的多,而真正形成政策的少,引导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第一,坚持“靶向治疗法”。在环境整治过程中,往往出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现象,在整治了污染产业的同时,健康产业也会受到很大影响,造成经济下滑,影响治理污染的信心和决心,所以在治理环境时必须树立靶向治疗的理念,给健康产业留出更多发展空间。第二,坚持奖惩相结合,通过奖惩措施引导生产要素投入,让绿色产业、健康产业得到发展。例如对污染企业征收环境税,这些税收收入可以用来补偿绿色产业,让绿色产业有钱可赚,这样在惩罚了污染企业的同时,发展了绿色产业,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发展。第三,提升环境治理层次,中央和地方联动,尤其是中央层次要加大投入,要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资金积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响应公众提升环境质量的需求,引导各利益相关方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可和支持。

(四)较为陈旧的观念。

栾川处于山区,“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有些人是抱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思想解放不够,依赖性较强,创新意识缺乏,对新思想、新理念的接受和理解还存在不足,总认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破坏难以避免,总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处于对立状态。

(五)产业结构基础薄弱。

这些数据反映了栾川产业结构单一,矿业依赖性强,而矿产这几年都不太景气,很多原来矿上就业的都处于失业状态。工业基础也很薄弱工业基本就是机械制造、建材加工、农产品初级加工,属于低端工业,毛利率低,竞争力弱。农业主要依赖种植业和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增值程度较低。新兴产业,如信息产业等不发达。现在栾川县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该产业具有比较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市场和政府双管齐下,有力制止。

资源乱采现象,保障矿产业稳定发展。这些年,栾川县矿产资源乱采现象比较严重,既浪费了大量资源,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在污染问题上,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往往出于利益最大化考虑,从利己的目的出发,不采取任何污染治理的措施,从而进入破坏环境的纳什均衡状态。经济的外部性造成了污染的产生,我们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调控,采取激励手段来治理、消减污染价格手段,把污染问题的经济外部性,内化到各阶层的经济活动中。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制度建设加以实施:第一,制定合理的生态税收政策。利用税收来控制污染可以给污染者提供减少污染的经济激励,促使其寻求先进的方法和手段来清除其排放物,同时也可以防止污染者把其生产成本(污染成本)转嫁给他人,降低了过度生产的激励。第二,实施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是栾川控制环境污染的根本思路。对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合理的排污缴费政策、配套法规和标准。没有一个合理的制度,企业的排污、城乡居民的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的排放不采取收费政策,企业和个人都存在搭便车现象,经济的外部性不能正确反映出来,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

(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

优化产业结构,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投入少、产出多、消耗低、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第二产业中重工业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产业限制发展采取关、挺、并、转的措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推行清洁生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保护生态环境。其次,治理第一产业中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源于农药、化肥,控制的关键在于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产品质量及利用率。同时,要转变农民观念,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实施生态农业,从根本上控制面源污染,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技术改造。

针对金属污染、垃圾污染,选择科学的的污水处理工艺和垃圾处理技术。各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和科学的处理方式。生活垃圾的治理也应坚持因地制宜、与当地经济条件相结合的原则,对已有的处理场加强技术改造,以便发挥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怀政.生态经济学变迁及其理论演进评述.江汉论坛,2007年第2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