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都江堰导游词通用(优秀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3:28:07 页码:13
都江堰导游词通用(优秀12篇)
2023-11-13 03:28:07    小编:ZTFB

唯有总结经验,我们才能不断地提升自我,实现个人和国家的长足进步。在写总结之前,我们应该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以下是一些总结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都江堰导游词通用篇一

各位朋友大家好!都江堰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今天,就由小梦来陪大家一起畅游都江堰,了解水利工程,祝大家吃好喝好玩好睡好。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是由齐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265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大家都知道二郎神吧,二郎神便是李冰的儿子,由于李冰无子,传说而来。为纪念父子俩,修建了我们旁边的这座二王庙,也是观看都江堰最好的观景点。今天,我们来一个逆向思维——倒着走。都江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今天,我们先从鱼嘴看起。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因其形状像一张鳄鱼的嘴巴而得名,昂头于岷江江心,将岷江分为内外两江,东边的内江用于灌溉农田,西边的外江则用于排洪。鱼嘴主要起到两个作用:四六分水,二八分沙。二八分沙是指沉淀在河床上的泥沙经过鱼嘴上的一颗颗排列整齐的小石头,而使其外江的沙占八成,内江的沙占二成。这样,灌溉农田的水就会十分清澈,因为大多数泥沙已被外江排走。四六分水则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大家请看旁边的几个小岛,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几个小岛而绕成“s”型,使其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而夏季雨水增多,水位上涨,汹涌的水势不再受小岛所影响,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便会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就是这样的“鱼嘴”,保证了当地人民在枯水期的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又在洪水期防范了洪水泛滥的发生,真是功不可没。当然,没有几个小岛和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的协助,“鱼嘴”也不可能完美地完成任务,这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朋友的互帮互助。

现在我们奔向下一站——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主要在洪水期将宝瓶口多余的内江水排到外江,如果遇到特大洪水,它还会自行溃堤,让江水流入泄洪道,使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以保证成都百姓不受洪水灾害。它的第二大功能就是排沙,当江水疾驰而来,会由于离心力作用形成漩涡,将泥沙或冲上岸,或带入泄洪道,把多余的泥沙排入外江去。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下面就是我们的最后一站——宝瓶口。宝瓶口因形像花瓶而得名,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宝瓶口的水会被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以此来灌溉平原,送到每一家每一户去。换句话说,若是宝瓶口被堵上了,那么60%的成都人就没有水喝。所以宝瓶口和飞沙堰还真是一对“帮人排忧解难”的好兄弟。

都江堰是由三个主要的水利工程组成,如果把都江堰想象成一条鱼,那么“鱼嘴”处就是鱼的头,飞沙堰就是鱼的身子,而宝瓶口,则是鱼的尾巴。都,成都;江,岷江;堰,堤坝。这就是都江堰名字的由来,希望大家记住这个“水利工程的鼻祖”哦。

不知道大家玩得开不开心呢。经过一番游玩,大家的肚子都“咕咕”叫了吧,现在我们就向食物大军进发!

都江堰导游词通用篇二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古时属都安县境而名为都安堰,宋元后称都江被誉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两千年前,李冰父子面对桀骜不驯的岷江水,火攻玉垒化为离堆。鱼嘴堤分水、飞沙堰溢洪、宝瓶口引水,将逢雨必涝的西蜀平原,化作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一千八百多年前,道教创始人张陵看中了青城山的碧绿清幽,决定在此修炼道法。青城山的香火愈来愈盛,但道家修建的观宇与亭阁始终深藏于密林之间,与四周的山林岩泉融为一体。

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离堆锁峡、金堤夕照、雄关古道、玉垒仙都、寒潭伏龙、笮桥飞虹、玉女仙姿、岷山晓雪、宝瓶春晓等自然景观,与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城隍庙等古代建筑交相辉映,形成了山、水、城、林、堰、桥融为一体的独特风光,成为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天人合一的千古奇观。具有极强的观赏性、生态性、特色性。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约1万平方米。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宇区。全庙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上下重叠交错。宏伟秀丽,环境幽美。

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其下临深潭,传说因李冰治水时曾在这里降伏孽龙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公元25~220xx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伏龙观又名老王庙、李公词、李公庙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抚祟实以为:“于虽齐圣,不先父食。况以公之贤:又有功于蜀,其施力程能固无待乎其子。今乃数典忘祖,于掩其父得无紊钦?”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横跨内外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古名“珠浦桥”,宋淳化元年改“评事桥”,清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原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现在的桥为1974年重建,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

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现在游客在离堆古园内喷泉处能看到的这四根卧铁的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

都江堰导游词通用篇三

亲爱的游客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都江堰游览观光。今天,我有幸担任你们的导游。现在请随我一同出发。请注意:请大家进去后不要乱丢垃圾、践踏花草、随地吐痰。谢谢!

在建堰初期,都江堰名叫“湔堋”,三国时期叫“都安堰”,有名“金堤”,唐代叫“楗尾堰”,到了宋代,才有“都江堰”这个名字。

现在大家请下车,跟我走,前面就是伏龙观。伏龙观是传说中李冰降服孽龙的地方,现在用于祭李冰,伏龙观里现有李冰石像和飞龙鼎。现在,请大家自己参观伏龙观,半个小时后在这里集合。

请大家跟我来,这边是安澜索桥,又被称做夫妻桥,是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始建于宋代,17世纪毁于战火,在清代重建,现在把竹索改成了钢索,木桩改为混凝土桩。刚建桥时,它叫“珠浦桥”,宋代是改名为“评事桥”,直到清代重建时,才改名为“安澜桥”。

请大家跟我上桥,往下看,这河的河床里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离堆公园里有它们的复制品展览。

现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动,可以去离堆公园、药王庙、二王庙游玩,5点正大家在景区门口集合。

都江堰导游词通用篇四

由都江堰而产生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物、水神学等,诸如“二王庙”、“伏龙观”、“观景台”等处的人文景观;改建鱼嘴挖掘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和“饮水思源”石刻;歌颂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诗、词、书画的.水文学等,形成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都江堰源远流长,惠泽后代,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都江堰工程在两千多年运行中,充分发挥了工程潜能,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独具特色宝贵的经验。其中文化内涵丰富,反映了治水先驱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都江堰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反映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性和长期性。都江堰水文化的内涵,反映了在工程修建、维修、管理和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遗产之一。这也是联合国评定都江堰工程为世界重要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横跨内外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古名“珠浦桥”,宋淳化元年改“评事桥”,清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原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都江堰导游词通用篇五

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景区位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江堰市城西,距四川省会成都市仅30分钟车程,双流国际机场58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景区地处内陆亚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15.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水质、空气都到达国际标准,全年均适宜旅游。

景区面积为220公顷,核心游览面积120公顷,是由离堆古园、都江堰渠首工程、二王庙、玉垒山、松茂古道等20多个重要景点串联成的旅游环线。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都江堰山、水、城、林、堰、桥融为一体的独特风光,具有极强的欣赏性、生态性、特色性。

[清溪园]由于园中的美景是以清澈的岷江水为主线来串缀,因此称它为清溪园。清溪园占地约8000平方米,园林建筑风格取材于川西民居,造园手法以水生景,清泉在岷江特有的各色卵石的映衬下,凸显出浓浓的野趣。透过照壁的漏框,我们可以看见览秀亭屹于小山之上,山间溪流潺潺而下,使画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同时也使这里成为整个园林的组景中心,我们眼前的这些盆景,有全国罕见的上千年的树桩盆景,也有再现巴山蜀水幽、险、雄、秀自然风貌的山水盆景。

园中最著名的树叫紫薇佛掌,紫薇树在民间一直是桔祥的象征。看它象不象如来佛祖的手掌,它历经沧桑,阅尽世间万象,是一件活的文物。您向它祈祷或许会带给你好运。这就是园内镇园三宝之一的紫薇花瓶,已经有1300年的历史了。请看瓶口与瓶底是合拢的,而瓶身是镂空的。每年的6~10月满树盛开的紫薇如同插在一个镂空的花瓶里,栩栩如生,堪称盆景艺术中的珍品,在《中国花经》中有专门介绍。

园中镇园三宝之一的紫薇屏风,它制作于明末清初,是用紫薇、银薇、翠薇三件花木编制而成。其大胆的想象,独特的构思,在全国尚属首例。它取意于古园林建筑中园门造型,虚实相间,既美观又实用,盘扎艺术大气而精巧,显示了园艺师精湛的技艺。

[堰功道]这条宽阔的大道,叫做堰功道。道旁屹立着十二位堰功人物。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都江堰的社会成效与日俱增,这不仅要归功于李冰科学的选址、设计、施工,更要感谢从秦汉以来的历代驻川官吏和有识之士对都江堰的悉心维护。为了纪念治水先贤,都江堰人修建了这条长150米,宽14米的堰功道。左右分置了十二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12尊青铜像分别代表了从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历代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功绩卓越的有功之臣,就是靠他们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断的加固维修,才使都江堰至今青春常在。

他们大局部是蜀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兴修水利的专家。作为一方的执政者,他们在深刻认识到水利对于农业、民生和社会稳定意义的同时,更是领悟了都江堰“道法自然”的科学观和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他们当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治蜀的一个大事是提倡农耕,要抓农耕,其中最大的一个事情是抓水利,抓水利最大的事情就是维护都江堰。在历史上诸葛亮第一次派了1200人长期驻守和维护都江堰工程,也是他第一次在都江堰设了专门管理都江堰工程的堰官。这个传统一直流传到后来。诸葛亮治蜀,政绩昭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了李冰治水精神的深刻启迪和影响。在成都平原,了解了水情就是了解了民情,治理了水情就是疏导了民心。而能够疏导的根本,就在于体察民情、了解民心、顺应民意。其疏导之法的精髓就在于:不是堵、不是围、不是截,而是金刚堤的顶端,形如鲸鱼之嘴巴,故名为鱼嘴。鱼嘴与金刚堤的共同作用是使岷江河床分汊,即分为内江和外江,所以鱼嘴与金刚堤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工程。

从分水堤与金刚堤位于河床中心位置分析,这个堤的建造,主要是李冰利用了河流的弯道环流的科学原理形成的。如的分水堤东侧是岷江凹岸,也正是内江流经的.部位,西侧是岷江的凸岸,也正是外江流经的部位。这里的弯道环流的表流流入凹岸,把凹岸被侵蚀的和过境的大量泥沙,由环流的底流再搬运到凸岸堆积成遇回扇,其中一局部泥沙在江心堆积形成规模宏大的江心洲(金刚堤),泥沙在洲头不断堆积、延伸,加之人工不断对它们修筑、加固和保护,形成今日之天然——人工金刚堤和鱼嘴。金刚堤和鱼嘴的存在,使岷江主流在此成为分汊型河床。

尤其鱼嘴的存在意义,在于发挥分汊河流的分水分沙作用,如冬、春枯水季节,岷江水位较低,河流主流线多靠近河谷凹岸流去,分水堤将约十分之六的江水流入内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流入外江,保证了灌区的用水量,简称“四六分水”;夏、秋洪水季节,岷江水位相对升高,河流主流线相对变直,大局部江水流向凸岸,故分水堤又将十分之六的江水排入外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注入内江。显然,这是李冰掌握了分汊口即江心洲(金刚堤)和洲头(鱼嘴)的分水分沙特点,又利用了内江具有平面弯道环流泄水特性,创造的科学分水方法。

走了几十米只见有一个喷泉。它周围是一个个竹子编的细长的竹篓,里面全是很大的鹅卵石,一旁还有几个用木头做的、绳子固定的像三角架一样的东西,据说当年李冰父子就是用这两个东西把水拦住的。喷泉中间还有四五条又粗又长的木桩横倒在里面。听导游说,古时每年都要清理江底的沙石,李冰就是用这木桩做标记,挖到木桩后就不再向下挖了,直到现在江底下都有那样的木桩。

继续往前,导游带着我们往鱼嘴方向走去,途径堰功道,它的两侧是十二位建造和保护过都江堰的功臣们的铜像。

我们一直从后向前走,不远处就先看见了“宝瓶口”,宝瓶口把一座大山分成了两局部,两局部之间的水流向内江,另外多余的水分流到了外江,成都市区的用水多半是内江的水。再向前走就是“飞沙堰”了,它的主要作用是泄洪排沙,内江经过了飞沙堰就很干净了。正在我感慨古人的伟大时,不知不觉地来到“鱼嘴”了。因为它的前面像一个扁平的鱼嘴,因此而得名鱼嘴,就是在这个地方把岷江活生生分成了内江和外江。

这次去都江堰,我看到了华夏儿女的聪明才智。他们做了竹篓,将小的石块捆在一起,增加重量,不至于被水冲走,像三角架的东西那么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还有前面我说的把山一分为二,如果要把山慢慢的挖那么需要挖很长的时间,但古人知道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先把石头用火烧了,再立刻浇水,使石头在迅速收缩时炸裂开来,变成了小石块,不但方便搬运,而且更加省力,也节省了很多时间。

我真佩服李冰父子的毅力、决心和智慧,我们要学习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

都江堰导游词通用篇六

大家好!欢迎来到四川成都的都江堰景区,我是导游柳百川,很高兴认识你们,你们可以称呼我“牛导”。在观赏之前,我先强调一下注意事项:一、请大家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二、请大家爱护环境;三、跟随团队不要走丢。

现在,请大家跟着我,踏进都江堰大门一起游玩吧!你们知道吗?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的秦昭王时期,是蜀首相李冰父子率领民众修建的,大约花了20年才修建而成。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世上年代最久的无坝引水的水利工程。

乘着微微的江风,我们来到了有名的宝瓶口,大家有没有发现一端岷江水带波涛汹涌的江水冲了过来,但是,到了中间,它就变成了一只忠诚的小狗,不得不流得慢了。三江口中间就是宝瓶口,宝瓶口把汹狠的江水一分为二,这种法子叫以柔克刚。宝瓶口的原理是:中间有一座被挖掉两旁的大山,水流冲过,就自然变成了两条,它是人工凿成控制江水的咽喉,因此叫做宝瓶口,就因为它的外形像个瓶子。

关于宝瓶口,还有一个传说,大家想听吗?

相传李冰治水前,岷江有一条孽龙,兴妖作怪,危害百姓。李冰便派李二朗和孽龙大战,孽龙大败,逃亡青城山王婆岩。一见老婆婆,饥饿难忍的孽龙要老婆婆为其做饭,老婆婆将铁链放入锅里化做面条,孽龙狼吞虎咽地吃下面条,结果动弹不得。正在此时李二朗赶到,由黎山老母变成的老婆婆将锁住的孽龙交给李二郎,并叮嘱道:“不要杀它,没有龙吐水,怎么种庄稼。”于是李二郎就把孽龙锁在泥堆的深潭里,避害兴利。

现在请大家自由活动,我们四点在对面烧烤店整合,祝大家玩得开心。游客们,时间过得飞快,是时候要告别了,如果下次有机会我还做你们的导游。

都江堰导游词通用篇七

四川省都江堰宝瓶口。宝瓶口在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宝瓶口。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建于公元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都江堰导游词通用篇八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都江堰。它建于我国战国时期。这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唯一古仍为今用的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

据说,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水一出山口,流速骤减,常泛滥成灾。距今约2250年的秦昭王时期,秦国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这项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你们看,这就是鱼嘴,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它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你们看,这像不像一个瓶口?这里的作用是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这样,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称为“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人民受益不浅。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起作用。

我们再往前走,都江堰一带有不少名胜古迹。离堆上建有伏龙观,殿宇三重,巍峨矗立,顺山势逐级升高。前殿陈列着1974年修建外江节制闸时从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高2.9米,重4.5吨。石像造于东汉灵帝初年,距今已180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雕石像,非常珍贵。后殿陈列有都江堰灌区的电动模型。

在玉垒山麓有二王庙,是古代人民为纪念李冰父子治水功绩而建,初建于南北朝,名崇德祠,宋代以后李冰父子被封为王,改称二王庙。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庙宇依山取势,层层而上,宏伟秀丽,四周古木浓荫,环境幽美。大殿及后殿内有李冰及二郎塑像。庙内石壁间刻有李冰治水的口诀:“深掏摊,低作堰”和“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

这里山青青,水粼粼,庙宇古朴,空气清新,长长的安澜桥横江飞架,金刚堤枕水酣卧。当你亲临其境,目睹这一巨大的工程并了解了其引水泄洪的原理,你不能不被李冰等古代人民的绝世神工所折服!

今天,我就介绍到这里了,请大家解散游览,三十分钟后在这里集中,还请大家注意安全!

都江堰导游词通用篇九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让我向你介绍都江堰。它建于战国时期。这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几个儿子建造的大型水利工程。它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唯一至今仍在使用的水利工程,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据说在都江堰建成之前,岷江的水从山口流出,流速突然下降,经常发生洪水。大约2250年前,秦赵浩棋统治时期,秦李兵父子借鉴前人的'经验,带领当地人民修建水利工程。该项目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鱼嘴、砂堰和瓶口。你看,这是鱼喙,一个建在河中央的引水大坝。它将汹涌澎湃的岷江分为外江和内江。外部河流排放洪水,内部河流取水灌溉。沙飞堰在泄洪、排沙和调水方面发挥作用。你认为它看起来像一个瓶口吗?这里的功能是控制水的流入。因为嘴的形状像一个瓶颈,所以它被称为瓶口。通过这种方式,内江流入川西平原,通过山口灌溉农田。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的良田远在千里之外,被称为“陆海”和“天府之国”,因为水旱灾害都依赖于人民,饥荒无人知晓,也没有几年的饥荒。四川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很快,人民受益匪浅。这个项目今天还在进行。

让我们更进一步,都江堰有许多名胜古迹。龙符寺建在李堆上。这座寺庙是三重的,高耸入云,沿着山一步一步地上升。前厅展示了一座2.9米高、4.5吨重的李冰石雕,它是1974年外江大闸修建时从河床上挖掘出来的。这座石像建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皇帝灵帝早期。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形石像,非常珍贵。后厅展示了都江堰灌区的电动模型。

雷宇山脚下是两个国王的庙,是古代人为了纪念李冰和他的儿子在治水方面的成就而建造的。它最早建于南北朝时期,被称为崇德寺。宋朝以后,李冰和他的儿子被创建为国王,并改名为二王庙。现存的建筑是在清朝重建的。这座寺庙被古树和美丽的环境所环绕。正殿和后殿有李冰和二郎的雕像。李冰的治水公式刻在寺庙的石墙上:“深挖低筑堰”,“在海湾抄近路,适时画红心”。

这里的山是绿色的,水是闪闪发光的,寺庙是古朴的,空空气是新鲜的,长长的安澜桥飞过河流,金刚堤枕躺在深水中。当你参观它的领土,目睹这个巨大的工程,了解它的引水和泄洪原理,你不能不被像李冰这样的古代人的无与伦比的魔力所折服!

今天,我把你介绍到这个地方。请停止参观,30分钟后到这里集合。也请注意安全!

你可能也会喜欢它:故宫三宝殿的导游,颐和园长廊的导游,鼓浪屿的导游。

都江堰导游词通用篇十

世界古老水利工程之一。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岷江中游。又称百大堰、犍尾堰、金堤等。始建于公元前250年,公元1335年正式命名为都江堰。现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渠首在灌县境内,包括“鱼嘴”、“金刚堤”、“飞沙堰”和“宝瓶口”4个主要工程和数以千计的渠道与分堰。岷江水流至玉垒山下时,被“鱼嘴”工程分成两股,南侧称外江,是岷江正流,以排泄洪水为主,兼有灌溉之利;北侧为内江,又称都江堰,长约160公里,以灌溉农田为主。其下游分汊为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渠系。

其中,走马河和柏条河的一部分尾水,在成都以南入府河后,再重返岷江正流。“鱼嘴”后面是由巨大的鹅卵石筑成的内外“金刚堤”,与“鱼嘴”连成一体,是分水工程的主要部分。“金刚堤”后是“飞沙堰”,以排洪排沙为主,使内江江水保持适当的水量。堰后即为离堆巨崖,崖下就是“宝瓶口”工程。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成都平原上河流走向与等高线相垂直的天然地形条件而建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都江堰灌区工程进行了彻底改造和扩展,使灌区面积由原来的14县市,17.3万多公顷农田,迅速扩大到30县市,57.3万多公顷农田。

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分,称为“离堆”。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仍发挥着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水利专家仔细观看了整个工程的设计后,都对它的高度的科学水平惊叹不止。比如飞沙堰的设计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这个堰,平时可以引水灌溉,洪水时则可以排水入外江,而且还有排砂石的作用,有时很大的石块也可以从堰上滚走。当时没有水泥,这么大的工程都是就地取材,用竹笼装卵石作堰,费用较省,效果显著。

都江堰这一带风景优美,有不少名胜古迹,又是一处十分理想的游览胜地。都江堰一带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等名胜古迹。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

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传说李冰治水时曾在这里降服恶龙,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建筑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价值的单体或连接的建筑群”。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编辑本段名称由来。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为什么称都江堰,都江是哪条江呢?《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都江堰导游词通用篇十一

今天,让我向你介绍都江堰。它建于战国时期。这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几个儿子建造的大型水利工程。它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唯一至今仍在使用的水利工程,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据说在都江堰建成之前,岷江的水从山口流出,流速突然下降,经常发生洪水。大约2250年前,秦赵浩棋统治时期,秦李兵父子借鉴前人的经验,带领当地人民修建水利工程。该项目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鱼嘴、砂堰和瓶口。你看,这是鱼喙,一个建在河中央的引水大坝。它将汹涌澎湃的岷江分为外江和内江。外部河流排放洪水,内部河流取水灌溉。沙飞堰在泄洪、排沙和调水方面发挥作用。你认为它看起来像一个瓶口吗?这里的功能是控制水的流入。因为嘴的形状像一个瓶颈,所以它被称为瓶口。通过这种方式,内江流入川西平原,通过山口灌溉农田。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的良田远在千里之外,被称为“陆海”和“天府之国”,因为水旱灾害都依赖于人民,饥荒无人知晓,也没有几年的饥荒。四川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很快,人民受益匪浅。这个项目今天还在进行。

让我们更进一步,都江堰有许多名胜古迹。龙符寺建在李堆上。这座寺庙是三重的,高耸入云,沿着山一步一步地上升。前厅展示了一座2。9米高、4。5吨重的李冰石雕,它是1974年外江大闸修建时从河床上挖掘出来的。这座石像建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皇帝灵帝早期。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形石像,非常珍贵。后厅展示了都江堰灌区的电动模型。

雷宇山脚下是两个国王的庙,是古代人为了纪念李冰和他的儿子在治水方面的成就而建造的。它最早建于南北朝时期,被称为崇德寺。宋朝以后,李冰和他的儿子被创建为国王,并改名为二王庙。现存的建筑是在清朝重建的。这座寺庙被古树和美丽的环境所环绕。正殿和后殿有李冰和二郎的雕像。李冰的治水公式刻在寺庙的石墙上:“深挖低筑堰”,“在海湾抄近路,适时画红心”。

这里的山是绿色的,水是闪闪发光的,寺庙是古朴的,空空气是新鲜的,长长的安澜桥飞过河流,金刚堤枕躺在深水中。当你参观它的领土,目睹这个巨大的工程,了解它的引水和泄洪原理,你不能不被像李冰这样的古代人的无与伦比的魔力所折服!

今天,我把你介绍到这个地方。请停止参观,30分钟后到这里集合。也请注意安全!

你可能也会喜欢它:故宫三宝殿的导游,颐和园长廊的导游,鼓浪屿的导游

都江堰导游词通用篇十二

各位朋友:。

您们知道吗?四川到底拥有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哪些?

大熊猫——我国国宝和世界动物保护的标志。

九寨沟、黄龙——占我国三个世界自然遗产中的两个。

乐山、峨眉山——占我国三个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中的一个。

另外,还拥有:。

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1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个;。

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61个。

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37个。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个,占全国的7.5%;省级风景名胜区数量在全国列第一位。

各位朋友,我们的旅游车沿着蜀都大道由东向西行驶,经过羊市街西沿线,它是我们成都市的饮食文化一条街,道路的两旁汇集了中国的四大菜系,如川菜、鲁菜、粤菜、淮扬菜及海外如日本、欧美风格的餐馆,近年又有许多如东北菜、湘菜及四川特色火锅酒楼应运而生,点缀出成都市区一幅幅亮丽的风景画。我们路经这里,可以先饱眼福,有机会等我们旅游返回成都时再来一饱口福,细细地品味其中博大精深的风味与文化底蕴。现在请允许我向各位朋友介绍一下成都,成都市是一座旅游城市。成都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曾有7个政权在此建都,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蜀汉政权,明末张献忠的大西政权等。成都有一座中国独具特色的君臣合庙的建筑物武侯祠,是纪念刘备与诸葛亮等杰出人物的纪念地。

"锦官城";三个是五代后蜀时得名的"芙蓉城"。成都自古名声在外,在唐朝时,成都商贾云集,经济贸易集中发这,曾被称为"扬一益二"。成都有几个世界之最,如秦代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现在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造福于人民。如汉代时邛崃的火井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火井。在宋代成都发明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流通的纸货币之一。成都有中国之最,如汉代时蜀郡太守文翁造石室创办了最早的官办学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