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环境伦理学动向研究论文(优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9:14:30 页码:8
环境伦理学动向研究论文(优质11篇)
2023-11-23 19:14:30    小编:ZTFB

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改变了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总结时要注意逻辑性和连贯性,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你的观点。以下是专家学者撰写的研究报告,供大家参考学习。

环境伦理学动向研究论文篇一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搞了二十多年,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幼儿园文化建设却存在着一些育区。要想更好地建设校园文化,就要有正确的定位,要理清文化的传承、积淀与创新的关系;要理清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要理清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关系;要从创造物质文化、营造精神文化、建立制度文化和养成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幼儿园文化建设思考。

余秋雨认为,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造集体人格。由此可见,学校文化就是引导师生形成良好的集体人格、群体性格,让群体的良好性格品质和心理品质成为约束学校成员言行的指南。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大学、中学、小学和幼儿园文化建设。幼儿园文化建设面对的是3―6周岁的幼儿,幼儿园的文化建设要以办园治学理念为核心,要以“一切为了幼儿可持续发展”为宗旨,要以“健康、活泼、文明、向上”为目标,构建幼儿园文化,引领幼儿园发展方向,规范组织行为,指导保教实践,定位师表形象。幼儿园每一位教职员工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育园所文化的责任,努力地维护它、传递它、发扬它,在集体共同分享的文化之中朝着共同的愿景,实现幼儿、教师、幼儿园最优化的发展。所以幼儿园文化建设要以发展师幼主体性、提升师幼的生命价值为主线,探索出一条内外开放,教师、家长、幼儿多元互动的幼儿园文化建设之路。

二、幼儿园文化建设要理清的关系。

一是理清文化的传承、积淀与创新的关系。幼儿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文化重在传承、积淀和创新。传承不是守旧,而是一手牵着历史,一手牵着发展的现实,面对未来,在幼儿园发展的长河里披沙沥金,把幼儿园文化的精髓部分积淀下来。幼儿园文化必须不断创新,没有创新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但是创新的目的不是独树一帜,不是标新立异,更不是刷新和粉饰,而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幼儿教育的特点和幼儿教育的发展目标,从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幼儿发展成长的角度出发,把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优秀文化增加进来,为幼儿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是理清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好的形式会使内容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幼儿园文化建设中不是不要形式,而是应把握好文化建设的目标与重点。不能用设计形式来体现文化,而是要围绕文化建设目标来设计表现形式,也就是要围绕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培养目标、保育规程来确定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再用具体的表现形式来实现文化建设的目标。如果过分强调表现文化的花样性和表面性,但没有具体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它只是一个建筑,一个图案或一种摆设装饰而已,如只注重文本化,不能和实际相结合,那也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成为规范幼儿的行动力量,是没有灵魂的;如只注重标语化,满墙的标语口号是琳琅满目,但这些贴在墙上、挂在嘴上的标语口号,并没有成为幼儿的自觉追求。所以不注重文化的内涵体现,就会在文化建设的道路上偏离正轨。

三是理清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关系。显性文化就是在校园里能看到的文化,如贴在墙上的、刻在物上的、摆在面上的、能耳闻目睹的具有感知的文化。这些文化体现在建筑物的设计风格及装饰上,如树木的种植和绿地的设计,静物的摆放和标语的张贴等文化元素的介入。这些显性文化具体直观地传递着文化的信息,对幼儿园的每一个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隐性文化包含着幼儿园全体成员价值观、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公共意识,它看不见也摸不着,却能切实感知,是集体内成员的心理契约,是一种隐性的力量,它能规范全体成员的言行朝向组织的共同目标。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互为表里,显性文化是表,隐性文化是本,所以幼儿园文化建设要标本兼治,而幼儿园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本,隐性文化是幼儿园文化的魂,是推动幼儿园发展的潜在力量。

要充分发挥幼儿园文化的导向、规范、激励、凝聚作用,使幼儿园成为教职员工快乐进步的精神家园,成为幼儿和谐发展的乐园。为此幼儿园文化就要从营造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进行。

(一)创造健康优美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幼儿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以物质为载体,传递着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办园目标和价值追求,是幼儿园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证。幼儿园的物质文化要通过对室内外环境的创设来实现。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指出:“怎样的环境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环境是幼儿自我表现的舞台,也是幼儿感知信息的窗口,更是幼儿尽情想象与创造的天地,环境的创设直接关系着幼儿主体性方面的发展。幼儿每天都能在这样的环境里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主动寻找他们需要的东西和想做的事情,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并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从而对幼儿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让幼儿关注生活,学会生活,适应生活,快乐生活。

(二)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

幼儿园精神文化是指教师和幼儿的精神面貌、思想行为、艺术风尚及道德行为习惯。精神文化是幼儿园文化的根本,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它特别体现在办园的理念、办园的思想和“三风”建设上。

(三)建立严格规范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制度是幼儿园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是教师和幼儿必须遵守的规范,制度约束下的管理是有序的,在贯彻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各类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将外部规范逐步内化为自觉责任意识,并在一定的规则范围内创新开展工作。

(四)养成良好的行为文化。

有了丰富的物质文化,有了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和规范可行的制度文化,最终就要转化成师生的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行为的表现,只有把办园理念和思想用文化的形式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才是文化,才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

环境伦理学动向研究论文篇二

(一)思想上不够重视。

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一些高校的领导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且没有将该项工作放在主要位置上,因而,使得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力度上与规模上,都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其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视度也不同。相对而言,一些大城市或沿海城市的高校,对该项工作比较重视,且有部分高校已经将心理咨询与心理卫生等纳入医疗保健、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但有部分地区或省市却没有这样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想认识不够充分,因而,造成组织管理缺乏规范性,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有关部门对23所高校展开调查,结果发现,其中有12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是挂在学工部下,其他学校则是挂在教育系、社科部以及团委等部门下。一些学校声称有场地、有人员、有经费,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表面上来看,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极为热烈,但实际上都是走形式,应对上级的检查。这种情况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展开是极为不利的。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现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了两种错误的观点:其一,过于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将高校学生思想、价值以及政治等观念上存在的问题,都认定为心理问题,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其二,把高校学生所存在的各类问题,一律看做思想品德问题,而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同时错误地以为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完全取代心理健康教育,或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套用德育教育的方式,从而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趋于德育化。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同时又有不同之处。例如它们的教育目标不一样,前者的主要目标是处理好大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注重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而后者的目标在于处理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强调对其健全人格的塑造。此外,它们的教育内容也不相同,前者的工作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规则,且使其能够分辨是非,其内容一般包含四个方面,即政治、思想、道德以及心理等的教育;而后者的工作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且对其自我意识与自律能力、自控能力等进行培养,其内容主要包括:养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指导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强调自我教育等。除此之外,在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以及理论基础等方面也不相同。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相互替代。

(三)师资数量少且专业水平低。

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严重缺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在高校中,大约两千至三千名大学生,就需安排一名专门的心理学教育人员。然而,在中国有许多高校,其大学生人数过万,但是一名专业的心理教育人员都没有,这种情况在我国并不罕见。有研究者对湖北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人数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大约三成的本科高校,其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和高校大学生之间的比例低于1∶4000。由此可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严重匮乏,这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与科学性,其对相关教育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但需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同时还需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我国高校的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并非专业的心理学家,他们并未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学训练,对该方面的知识了解得不多,无法真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外,虽有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是心理学本科出身,但对咨询理论或者是教育理论不了解,无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对策。

为了确保现今高校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且保证其拥有健康的心理,本文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入手,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首先,就学生本身而言,学校应当对学生的人格、品质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进行培养;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行锻炼。除此之外,在生活方式上,学校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身每天的生活、学习、休息等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切实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其次,注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形成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家庭不但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场所,同时还是其受到打击、挫折后的一个“疗养所”。因此,学校应当注重与促进家庭教育的开展。学校可在入学时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掌握其成长背景、教育情况以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一些来自于特殊家庭的学生,例如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等,应当适度地给予干预。另外,对学生开展跟踪式的家庭教育指导,构建一个好的互动平台,依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状况和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不用的方式与学生家庭取得联系,以便更好地处理学生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且对其心理进行辅导。再次,学校应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且提升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度,同时将其纳入到高校的重点工作中。此外,应构建一支具备专业素质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且加强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业务方面的培训,以便对大学生开展更好的心理辅导。学校还应当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联系现当代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需要,对其开展针对性的、有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后,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高校学生作为一个尚处于成长期的个体,其心理还没有成熟,极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学校、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都应当尽可能地做好引导工作,消除一些不良的、消极的、负面的因素。换言之,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都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假使学生能够始终牢记且坚持下去,那么不论受到什么样的外部刺激,大学生都不会迷失方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进一步强化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单单是确保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同时还是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学校以及相关部门应当切实意识到强化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例如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注重家庭教育以及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等,从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终促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且为祖国未来的发展与建设出一份力。

环境伦理学动向研究论文篇三

摘要:本文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为指导,从形成良好管理机制、探索科学教育课程、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科学阵地建设、幼儿活动精彩纷呈等方面诠释了我园注重科学启蒙教育,打造园所特色品牌的途径和形式,借鉴科学启蒙教育的基本思想,循序渐进地走出一条科学启蒙教育特色内涵发展之路。

关键词:园所文化;办园特色;科学启蒙教育。

引言。

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幼儿园坐落在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是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直属事业单位、江苏省优质幼儿园、苏州市科技教育特色幼儿园、江苏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区域内聚集了众多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代表当今科技领先水平的研发机构和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使得我园开展科学启蒙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育资源。我园以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为园所特色,通过实践研究,幼儿的科学素养得到了切实有效地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逐渐走出了一条科学教育特色内涵发展之路。

一、重视科学教育启蒙,形成良好管理机制。

1.成立领导机构幼儿园成立科学教育领导小组,园长担任主要负责人。以科研部牵头,结合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中探究性游戏活动的实践研究——基于科教创新区教育背景下的幼儿科学教育探究》的开展,以总课题为龙头抓手,子课题为具体实施内容,小专题为辅助,有序地开展研究。在幼儿园五年发展规划及每学期工作计划中呈现科学启蒙教育内容,有设想、有措施、有方法。2.相应配备保障园内各班均配备完善的电脑、电视、投影仪、打印机、数码相机等科学教育基础性设施,为教师开展科学启蒙教育提供保障。为教师配备科学教育书籍近200册,幼儿科学教育藏书400余册。宝宝电脑房拥有20台一体电脑供幼儿探索学习。“创意美工坊”各类废旧材料丰富,可供幼儿进行科学创意制作。幼儿园网络资源丰富,各教育资源交流分享渠道多、内容广、效果佳,竭力为科学教育特色研究提供充分的经费保证。

二、探索科学教育课程,呈现园本内涵特色。

根据大、中、小班年龄段幼儿的不同特点及原有经验,循序渐进地探索属于园本的科学教育特色课程。1.集体教学活动精品课程通过教学研究、深入反思、活动点评等形式,筛选各年龄段集体教学活动案例,保留经典活动,并做成蓝本,让教师参考、修改、调整或加入新的想法,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园本系列课程。2.小组科学区域活动课程在小组区域活动中,重点打造科学区,创设科学合理的环境,提供科学有效的操作材料。以幼儿的探究思路开展游戏,保证幼儿始终对科学活动保持良好的探索兴趣。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精心打造适合自己班级的科学区角环境,努力为幼儿的自由探索活动创造充足的物质条件,以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需要。其设置体现了趣味性、操作性、游戏性、安全性的特点,内容丰富,形成多样,使孩子百玩不厌。

三、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1.教师系列培训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结合教师发展中心工作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行系列培训,如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科学教学活动交流研讨等,多通道、多途径地提高教师科学活动的教学能力和自身专业素养。2.科学课题研究全园教师科学教育研究氛围浓厚,以课题为抓手,从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实际需要和规律出发,充分利用科教创新区科学技术教育资源,根据三个年龄段幼儿的不同特点及原有经验,积极探究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项目和内容,循序渐进地探索属于园本的科学教育特色。参与研究的老师乐于实践、乐于质疑、乐于合作,每月开展相应的科学教育特色活动,在实践中总结幼儿科学探究性游戏的组织要领和活动规律,撰写了一篇篇高质量的课题论文。3.教学交流研讨探索多元化的科学游戏活动形式。幼儿是探究性游戏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组织者、引导者和支持者[1]。我们倡导教师应注重关注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及时肯定和赞赏幼儿在探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大胆猜想、积极探索、不怕困难的闪光点,用微笑的目光、鼓励的眼神和肯定的称赞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教师一个小问题的引领和材料的提供,能激发幼儿持续的探索意识,提升探究能力。教师在幼儿科学探究性游戏活动中应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支持,鼓励幼儿的各种探究行为,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在科学活动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科学阵地建设,开发科学实践基地。

1.园内阵地重视科学教育阵地的建设,园内设有科技大空间专业活教室,从儿童的视角入手,划分为欣赏区、探索区、操作区,为各班幼儿合理安排好进入专室活动的时间,保证幼儿每周进入,并做好相应记录。各班设有符合不同年龄特点的科学区角,成为适合孩子操作探索的科学阵地。同时在园内走廊、墙面、楼层等公共环境中淋漓尽致地体现科学启蒙教育特色。2.园外阵地将科教创新区中可利用环境、物质等方面的科学教育资源,科学、合理、有计划地加以挖掘和利用。目前,独墅湖图书馆、独墅湖影剧院、独墅湖体育馆、园区工业技术学校、创意产业园、欧瑞动漫基地展厅、苏州国际科技园、苏大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苏州中科慧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十余家科教创新区单位已成为我园科学教育活动资源。在此基础上,多家单位顺利牵手挂牌,建设翰林科学教育实践基地,扩展园本科学教育实践基地的范围。幼儿园与各基地开展双向基地考察、师幼活动20多次。同时利用有效资源与美国西题迪斯儿童科技营、环球倍思科学实验机构、小科实验屋携手,定期开展科学教育系列活动。

五、幼儿活动精彩纷呈,启蒙探思益智收获。

1.翰林科技节活动每年围绕不同的主题,开展园所、幼儿、教师、家庭多位一体的科学启蒙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开展,以stem教育理念的视角,引导孩子主动探索科学活动,将多领域活动与科学结合,注重幼儿探究兴趣的激发、探究体验的获得,让幼儿在动手、动脑和交往中提高对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激发探究科学活动的兴趣,幼儿在科技节中有收获,有成长[2]。2.系列科学活动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各年龄段科学活动,重点在科学领域教学活动、科技大空间专室活动、班级科学区角活动中进行;内容选择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现有水平,重点突出实践性、操作性;充分挖掘课题资源地科学教育资源,科技园科学教育实践基地“欧迪瑞动漫馆”来园与孩子互动活动;感受园区“欧瑞动漫馆”丰富有趣的动漫制作科学实践活动。年级组形式的科学探索活动丰富多彩,如小班的“玩陀螺”、中班的“叠叠高”、大班的“多米诺骨牌”等。

结语。

在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实践研究的道路上,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幼儿园将借鉴科学启蒙教育的基本思想,为建设科学教育特色品牌、内涵促发展的最终愿景而继续努力,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田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杜长娥.幼儿园科学教育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罗威尔.韦珏,译.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环境伦理学动向研究论文篇四

摘要:本文结合具体的住区规划设计实践,探讨新城市主义设计思想在住区规划设计领域的运用,力求在规划设计中将居住、工作、商业、娱乐设施结合在起,创造一种紧凑的、适宜步行的、功能混合的新型社区。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tnd;可步行的社区;公共空间。

1新城市主义。

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中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其核心人物是petercalthorpe。这场运动始于1990年初。它主要针对城市空心化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诸如:由于住宅区脱离市区,原来完整的城市结构、城市文脉、人际关系、邻里和社区被打破,人们的都市概念和都市感受涣散,对汽车的过分依赖,又导致严重的能源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于是,追求现代生活的人们唤起了“新城市主义”的口号。“新城市主义”试图提供更加完善、完整的生活品质。提供真正的住宅区质量,重建社区环境与邻里关系。“新城市主义”正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路和关于城市发展、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原则,向我们展示了未来城市的一种发展模式。

2项目概况。

随着大连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居住区的开发选择了向“大大连”建设的核心区——大连开发区、金州区、旅顺口区等周边地段发展,形成了大连居住规划的新热点。大连开发区南部滨海新区(下称新区)位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主入口处,西起振兴路,东至海上休闲广场,北部为现状居住区,南侧面向大海,与滨海路沿线的城市绿化带相接,东南侧有体育休闲广场、海洋之星等城市景观资源。整个用地为长方形,东西方向长约为2600m,南北长边约为970m,短边为440m,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31km2,其中填海面积约2km2。规划总建筑面积为370万m2。

新区规划设计时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街区邻里空间、社区公共空间、步行系统等的创建和周边资源的借用,以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社区。规划对“新城市主义”规划的实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大区域的开发。

新区规划注重整体性,放弃了传统的功能分区理论,统规划了道路路网、公交系统、配套商业服务设施、配套市政公用设施等,形成了清晰的住区边缘和中心结构体系,使得城市空间、道路空间和建筑印象都贯穿在整个城市区域。避免重复建设“小而全”的市政配套设施造成的资源浪费,使整个住区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不同功能的混合布局提供了大量的新的就业机会,完善的路网结构和公交体系降低了区域的交通压力。

4开放式的邻里住区。

从人的本质需求出发,城市住区的发展必将是走向开放,逐渐走向邻里交往。因此,新区的规划屏弃了“大院式”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采用了“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tnd模式”(traditionalneighborhoodde-velopment),即传统邻里住区的'模式,采用格网式的道路骨架,以“5分钟”步行距离——400m为半径确定每个地块的街区规模。将托幼、学校、配套商业服务设施及市政公用设施按照不同的服务半径分布于各个街区内部,结合路网等级和配套商业服务设施,形成有层次的开放住区。住区的边缘道路是开放的,是住区的起止和存在,其作用是与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并贡献于环境。

5可步行的街区。

“步行街区”——“新城市主义”的主要理论构成之一。“步行街区”的布置强调以公共交通为规划原则,混合土地用途。新区规划以格网式道路为骨架,将土地利用和公共交通的使用密切联系,使社区的每个居民通过步行可以轻松到达公交系统的范围之内,让更多的人能够使用公共交通,规划将街道交通空间与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提高了道路的使用效率,使街道空间成为生机勃勃的人性化环境。为减少车流量和增加社区的可步行性,规划减小了社区内道路的宽度,主干道的宽度16m,各街区内道路宽度为7m,主干道用于满足各个街区之间快速的交通疏散,街区内道路着重强调生活性,例如步行、安全的邻里环境和便捷的可达性,为街区成员提供交流互动的场地,而不是主要作为交通通道。地面停车场地面积控制到最小,停车主要采用各街区内的地下集中停车库,车从各街区入口处直接进入地下车库,避免汽车来回穿梭对居民造成干扰。

6创造开放的公共空间。

“新城市主义”主张公共空间重新成为住区建筑与空问的焦点和邻里活动的中心,重归具有归宿感、领域感的社区。新区规划设计将每个街区内的公共空间呈带状设置,使其更具有开放性和渗透力。同时随着线的延伸而扩大其外在的接触面,加强了街区内公共空间、商业步行街空间和城市滨海景观休闲空间的互相渗透和交流沟通,使住区的居民可以便利地享受城市的公共景观资源,而城市中的居民可以享受住区内的公共绿地空间,优化资源配置,共享了资源,创造生活活力。

7营建特色风情商街。

新区规划采用欧美风格为设计基调,融合多元化的商业建筑构成元素,沿滨海路北侧设置了独立的、对整个城市开放的商业步行街区,别有情致的步行街区、适宜的空间尺度、恰当的绿化铺装,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既创建了一种亲切而有活力的商业空间,也使其成为滨海路上亮丽的风景,更能够成为人的情感空间和全新的生活方式。

8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住区的开发必然向城市边缘地区及郊区发展,使得大面积成片开发成为可能。对于这种大面积成片开发,整体规划和宏观控制必不可少,除了借鉴“新城市主义”的设计理念外,笔者认为还应在未来的分期开发和建设中加以引导和管理,积极地引入大众参与机制,以建设个人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住区。

环境伦理学动向研究论文篇五

十六幼在“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的理念指引下,营造了随时可游戏、随处可游戏、动手就游戏、一处多游戏的游戏环境,以激发孩子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显示出其强大的育人功能。

(一)搭建持续探究的互动环境。

皮亚杰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积极建构其知识体系,从而获得智力发展。因此,高品质的幼儿园环境需要在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方面都隐含着教育的智慧,教育者通过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来搭建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学习的平台。这样的环境渗透在十六幼园区的每一个角落,它如空气般弥散,会向幼儿发出无声的邀请。例如,奇趣洞洞墙的创设满足了孩子们对抠东西、戳洞洞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究欲望,促进其精细动作及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孩子们创意玩出了尾巴洞洞、刺猬洞洞、创意洞洞、魔法洞洞……“在参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幼儿会不断发展新的问题,引发新一轮的探索活动,研究更好玩的游戏、更有挑战性的游戏,从而不断提升游戏水平,逐渐增强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孩子们通过不停地看、听、摸、动,积极地运用各种感官与环境互动,去探索、去了解新鲜事物,去寻根刨底。再如,管道百变墙。管道百变墙的材料是可创造的、自主百变的,参与性高,对于幼儿来说,喜欢具有挑战性、层次性的游戏环境以持续他们玩耍。创造性和自由程度是成正比例关系的,越自由的氛围越有助于幼儿自我的展示,有助于其表达和表现。运用环境学习是最有效且最愉悦的方式,宽松的、自由自在的、充满趣味的环境氛围能引发幼儿持续学习的欲望。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在与环境互动中具有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好奇心,在成人的支持下,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能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动手试验、解决问题、提炼经验、分享经验,从而使“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

(二)创设融入自然的童趣环境。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喜欢看到孩子们一脸的“花猫样”,我们喜欢闻到他们满身汗臭味。他们就该玩沙、踩水、堆石头;捡树枝、拾果子、捉虫子;钻木屋、上爬网、睡帐篷……著名诗人杜甫15岁时“一日能上树千回”,可见亲近自然的童年有太多美好的回忆。我们希望在孩子们的心中播种下绿色的种子,我们乐意牵引着他们与动植物互动,感受生命的奥秘、环保的重要。从盆栽绿植到开心农场,从班级区角到园区九大户外功能区,十六幼的环境中充满了绿色。十六幼的石榴娃们会在玩水中体验沉浮的乐趣,在玩沙中探寻挖宝的欢愉;他们还会在黄桷树上建鸟窝,在树石榴果园弹弹弓……自然是最能滋养孩童心灵,给他们留下五彩斑斓的梦的地方,崇尚自然才是孩童时期应该长成的样子。只要在这“自然绿色、童趣盎然”的环境中静静地走一圈,不用介绍,你就能看见它的教育取向和课程价值,在充满乐趣和欢欣的院子里,儿童获得自主发展。

二、童年的院子常常蕴含着儿童成长的片段。

十六幼的老师们不会加班加点“抢造”环境,因为他们知道环境的主人是谁。他们深入研究幼儿喜欢什么样的环境,研究不同成长速度的幼儿在环境中可能获得怎样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他们鼓励十六幼的每一个石榴娃“成为最好的自己”,用环境记录着他们成长的瞬间。

(一)营造接纳差异的包容环境。

每一个石榴娃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可以有一百种语言[4],而不仅仅只是成人期望的一种。高品质幼儿园的环境需要支持不同个性、不同经验水平的每一个幼儿在各个领域的发展,还要能满足不同幼儿选择的需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尊重幼儿的发展差异,真正做到“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的教育目标。十六幼认可每一个幼儿的成长轨迹,帮助他们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体验自己的力量。毕业前夕,孩子们为自己画了自画像,在幼儿园的长廊上,老师展示了每一个石榴娃的作品,他们不仅能感知到自己外貌、体型与同伴不同,还能在自我认识和识别他人的过程中体味到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从而尝试选择适合自己的支持性环境。孩子们的同伴资源是宝贵的,不同的生活背景、个性特点、能力习惯、爱好特长,同伴既能成为交流合作分享的对象,也是一面自我识别、调控、激励的镜子。生生互动的环境让幼儿在与同伴模仿交流、合作共享、矛盾争论中获取新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

(二)倡导幼儿主体的动态环境。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分析“布置时应注意的弊病时”曾指出:“不要教师自己来做,让学生们自己来设计,自己来布置,这才格外有意思,也才更有教育意义。”“通过儿童的'思想和双手所布置的环境,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加深认识,也更加爱护。因此,做教师的应当学会如何引导儿童运用大脑和双手来布置环境”[5]。高质量的幼儿园环境是基于幼儿为主体创设的环境,环境的高度、色彩、形象、内容都需要尊重幼儿认识客观事物的直观性特点,符合其需求。“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在环境之中,而且蕴含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收集材料和创设环境的过程自身就应被视为幼儿的学习过程”[6]。在十六幼,幼儿是环境的主人翁,并与其融为一体,环境的创设、使用为孩子们提供了自主参与、自由结伴、自定主题、自选材料、自己探索、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自发进行交流、传递情感、共享快乐的学习与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亨特发现“让儿童增生快乐感的主要源泉之一在于他在其所熟悉的认知结构中意外发现了新内容”[7]。随着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随着游戏的发生、发展、高潮和消亡,环境创设也会动态变化着,这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这种变化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当然,环境动态改变绝不是凭教师主观臆断,这一过程需要建立在教师有目的的观察幼儿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基础之上,密切观察幼儿兴趣点,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通过分析解读幼儿的行为,从而改变环境来给予幼儿学习和探究的需要。

(三)构筑家园合力的社会环境。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高品质幼儿园的环境是资源整合的过程,是调动幼儿、吸纳教师、卷入家长、带动社区的过程。它能凝聚和激励全园教职工的精神力量,是幼儿园得以可持续性发展的巨大内驱力。它是环境,但也不仅是环境,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在“发现自己力量”的记录墙上,孩子们把自己在游戏中的“哇”时刻画下来,并请家人用文字记录下来,亲子之间能利用环境增进沟通,家园之间能通过环境达成共识。在十六幼教师的带动下,爸爸妈妈们不仅作为家长课堂的教育者、大型活动的支持者,也作为孩子成长的记录者,为孩子们书写学习故事,为他们记录成长周记。这样的经历练就了家长们的一双慧眼,能及时发现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精彩瞬间,从而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与心理环境。

三、童年的院子处处流淌着儿童生活的轨迹。

幼儿阶段是核心素养形成的种子期,我们希望生活在十六幼这个童年的院子里的每一个石榴娃都能认识自己、认同祖国,与世界对话;学会友善、学会思考、学会独立;做有道德、能力、情意的人。

(一)开启质朴本真的生活环境。

幼儿园环境与中学、小学有着非常突出的差异,环境生活化就是其明显的特点。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总是伴随着幼儿生活产生,幼儿进餐、如厕、喝水、午睡等,这些生活环节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机会,有着它独特的教育意义和价值。科学的运动、营养的膳食铸造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形成了健康生活的方式;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又改造生活。院子里的微缩世界是孩子们眼中的“小人国”,这里也是他们的野餐乐园,他们在这里通过食育体验劳动、感知生活,在了解传统经典的同时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十六幼的环境中充满生活的气息,孩子们能在锻炼中磨炼意志、在劳动中感恩父母、在进餐中习得礼仪、在交流中构筑友谊、在环境中感知中国文化……这样的环境让他们心中流淌着一首婉转悠扬的歌,歌曲里饱含着酸甜苦辣,只有热爱生活,才会发现生活的美好。

(二)弘扬传统文化的本土环境。

(三)捕捉净化心灵的尚美环境。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世界上从来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孩子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萌发着美,感受美、表达美,以艺术滋养心灵,这就是我们想要给予孩子们的内心力量和童年的礼物。在美的世界里,我们可以一次一次地欣赏经典乐曲,品味经典画作,解读经典绘本,吟诵经典诗词,模仿经典舞蹈,再现经典剧目……在十六幼,艺术带给孩子、带给我们太多的是爱与温暖、幸福与感动,每一个生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每一个生命都被祝福着。每年一次的幼儿园的童话剧表演选角极为严苛,在小伙伴的比拼中,自己喜欢的角色可能被别人扮演,不过没关系,在自己的童话剧场,一切皆有可能。后院艺术长廊是大伙儿挥毫泼墨的撒欢之地,这里是小艺术家们的私家花园。在尚美的幼儿园环境中,我们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艺术的感悟,在与同伴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感受艺术带来的欢乐与幸福,享受艺术的氛围,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爱。一所幼儿园有什么样的教育环境,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8]。十六幼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从“玩会”走向“会玩”,在这所童年的院子里玩出智慧、玩出自我、玩出自信、玩出创造,凸显其灵动的生命状态!

参考文献:

[1]齐丽英.关于幼儿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与研究[m].:7.

[2]朱家雄.幼儿园环境与幼儿行为和发展的研究[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8.

[3]蔡秀萍.幼儿园探究式环境创设[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6.

[4]edwards,c.,gandini,l.,&forman,g.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罗雅芬等译.台湾:心理出版社:195.

[5]鲁晶.我国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问题及积淀创新的思考[j].科教导刊,:11.

[6]鄢超云.低成本有质量的有缘环境创设[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2013:6.

[7]李季湄.幼儿教育学基础[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环境伦理学动向研究论文篇六

1.环境创设在幼儿园中的重要性。

幼儿园中良好的环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因素,由于幼儿的年龄和班级不同,活动安排也不同,所以教师要合理安排室内外空间和活动区域以及活动区域的材料投放,重点在于促使幼儿通过区域环境发挥其内在潜能,实现他们的探索与实践,提高幼儿的全面性发展。

环境创设能力是评价教师素质的标准之一,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要让环境发挥出潜移默化的能力,让幼儿在其中能良好地学习和成长,所以教师对自己所创设环境的目标、空间布局、材料是否符合教育的基本原理要做到心中有数,通过观察,不断提高指导幼儿活动的质量,使其不断成长。

二环境创设能力培养的现状。

如今很多幼儿园对环境创设的重视度有所加强,将环境创设纳入教师的职责范围。幼儿对环境具有依赖性和适应性,通过与环境的有效互动,才能真正主动地学习,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幼儿园是幼儿白天的家”,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很多幼儿园都在努力创设环境,力求让精心创设的幼儿园环境突出本园文化,使之有特色、有新意、能吸引幼儿。现阶段,大多数幼儿园都对环境创设有明确的要求,主要是结合该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办园特色提出,因此教师创设环境能力对幼儿、幼儿园、教师本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中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环境创设能力的'培养。

虽然教师环境创设能力的发展已得到重视,但在日常教学中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环境创设能力的培养还存在很多不足,如单纯追求美化环境,没有遵循教育性原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环境创设能力的培养缺乏实践性,导致学生没有实践经验,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意识。

幼儿教育发展趋势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环境创设是一门职业技能。因此,在学前专业学生的课程学习中提高学生环境创设的意识是最基本的,作为教师可有意识地利用幼儿教育理论课堂向学生灌输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意义,并引导学生独立提出创设的构想。

2.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创设幼儿园环境的能力。

实践活动锻炼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关于环境创设课程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可结合不同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引领学生观摩案例及提供实践空间。在学生去幼儿园实习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优缺点,以此促进他们的成长。实例:某高校教师利用课堂时间讲述了幼儿园墙饰的设计与制作,包括墙饰的分类方式和设计要点、基本要素及色彩运用等知识。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们深刻了解墙饰的设计及锻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理论课结束后设置了实践课程,将教学楼外墙面作为实践地,为学生准备好画笔、丙烯颜料、水粉颜料、调色盘、水桶、墙饰参考资料等工具,学生们自定主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完成一次墙饰设计。学生们在墙面上绘制了各种题材的绘画,并以卡通画的形式画出;在墙面上运用平面剪贴的方式展出自己平时的作业,包括剪纸、布艺贴画、毛线贴画、简笔画、素描、装饰画等。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自己理论课中学习的知识,又有与同学、老师的沟通还有学生们自己的创意。分析:教师将此次实践课设置在理论课后,意在将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使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并为学生们自主创设墙饰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资料,同时将环境创设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们,这样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创设,不仅达到了培养他们创设环境能力的目的,又迎合了学生们的兴趣,也满足了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要。

四结束语。

环境伦理学动向研究论文篇七

什么是信念?在日常生活中,信念往往意味着人们所相信的东西。当代分析哲学家一般认为信念指的是当我们认为某件事确实如此或为真的时候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这是一种“命题的态度”,而这种态度不包含任何的不确定性或质疑。信念不同于知识,简单而言,信念强调的是主观为真,知识则追求客观为真。但很难明确地区分这两个概念。信念往往是知识的来源,尤其是合理的信念。因此信念被纳入知识理论的范畴中,同时也是知识论领域相当重要的内容之一。合理的信念是人们形成知识的必经之路。随着科学的兴起,人们对知识的检验标准越来越严格,甚至对知识的来源也提出了更多要求。19世纪下半叶,一位英国数学家提出了“信念伦理”的概念,引起了哲学家们的热烈讨论。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罗素(bertrandrussell)、皮尔斯(charlessanderspeirce)等人都对此作出了回应。这种讨论直到今天仍在继续,宗教哲学、认识论、伦理学等领域都有学者参与其中。而促使“信念伦理”思潮形成的这位数学家就是威廉·克利福德(williamkingdonclifford)。

做为数学家,克利福德对哲学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阅读了大量的哲学著作,包括笛卡尔(renedescartes)、洛克(johnlocke)和康德(immanuelkant)等,他在一些哲学问题上也的确有所思考。克利福德加入了英国形而上学协会(metaphysicalsociety)。1876年4月,他在参与其中一次讨论时,提交了一篇题为“信念伦理”(theethicsofbelief)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克利福德通过讲述一个船主的故事引出了对信念伦理的讨论。他假设在出海前船主明知船有隐患,却不进行检查,并以该船曾多次出定能平安回来。克利福德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船不幸在海上失事,那么对于此次事故,船主是有罪的;假如船侥幸和原来一样平安回来,即便如此,船主仍然是有罪的。在此基础上,克利福德提出了一条原则:“在任何地方,对任何人而言,基于不充分的证据相信任何事情都是错误的。”克利福德无疑是科学主义的拥护者,这与他受过的科学训练不无关系。更重要的是,当科学的发展从理论走向实践运用并取得巨大突破时,科学的方法开始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尤其是对近代哲学的影响颇为深刻。从17世纪的笛卡尔开始,哲学家们对知识理论的探讨以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哲学的方式进行。到洛克时期,他对信念的证据要求更是直接影响了克利福德的哲学思考。下面就将探讨笛卡尔和洛克哲学是如何影响克利福德,使得后者最终提出了信念伦理问题,并以一种严格的证据主义思考方式进行判断。

一、意志的知识化与证据主义。

从笛卡尔开始,哲学家对信念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知识论视阈,而开始讨论意志在信念形成中的作用。意志的作用往往用来判断善恶。最早强调意志在道德伦理中的重要性的应该是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他之前,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道德”,人类理性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意志只是受理性的引导而已。亚里士多德则“看到了伦理学上自愿或意愿(voluntary)与非自愿或非意愿(involuntary)的区分,强调了意愿或意志的重要。”他认为出于意志的选择意味着人们有能力去做或不去做某件事情。“所以,如果不去做某件事是高尚(高贵)的,去做是卑贱的,那么如果不去做那件事是在我们能力之内,去做就同样是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的。既然做还是不做高尚(高贵)的行为,做还是不做卑贱的行为,都是我们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既然做或不做这些,如我们看到的,关系到一个人是善还是恶,做一个好人还是坏人就是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但亚里士多德仍然将德性分为理智德性与道德德性两种,理智德性又分为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其中智慧是理论理性的德性,也是人最高等的德性,包括人们在做意愿的选择时,也是在理智基础之上进行的。

笛卡尔则比亚里士多德更看中意志在道德判断中所起的作用,他认为人们的自由意志超越人类理智,因此认知的错误可以归为自由意志的滥用。简而言之,当我们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真理标准去判断一个命题时,必须使用自由意志限制我们做出评判,否则我们就要为认知的错误负责。“可是,如果我对于我没有领会的足够清楚、明白的事情不去判断,那么显然是我把这一点使用的很好(显然我是做对了),而且我没有弄错……如果我肯定了不是真的东西,那么显然我是弄错了;即使我判断对了,那也不过是巧合罢了,我仍然难免弄错,难免不正确地使用我的自由意志;因为,自然的光明告诉我们,理智的认识永远必须先于意志的决定,构成错误的形式就在于不正确地使用自由意志上的这种缺陷上……”

笛卡尔认为理解的知觉作用和意志的行为是人们思考的两种方式,由于理智认知往往出于各种原因具有局限性,而意志的作用范围就广阔的多,甚至可以说意志的对象是无限的,所以意志总是超出理智的范围,使人们作出错误的判断。而这种错误又是人们主动的选择,因此需要为这种选择负责。笛卡尔将意志纳入认识论的范畴,使得人们的认知活动除了运用理智之外,还承担了伦理的责任。

让我们回到克利福德关于船主的故事,当他判定船主是否有罪时,并不因结果的变化而改变。这与笛卡尔此处的论证非常相似,好的`结果只是一种巧合,判断的核心仍然是结果产生之前的选择。当然,笛卡尔并没有讨论信念的问题,他更多地关注科学知识本身,但是,无论是笛卡尔还是克利福德,他们强调的认知/信念责任都不在于结果本身,而在于如何去选择达到这个结果。洛克对知识理论的理解没有笛卡尔那么乐观。他认为知识也许是可能的,但我们官能的弱点却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希望得到的知识内容。“我们的无知远远大于我们的知识”,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依靠知识,除了知识,我们必须依靠信念,没有其他的选择。那么,为了我们自身的利益,通过理智的方式获得信念是明智之举,也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通过理性规范和管理信念就变得非常重要,这不仅仅是一种哲学的思考,而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福祉。

洛克对信念形成的依据提出了严格的伦理要求,他认为“一个人没有任何理由就去相信某件事情,可能是出于自身的幻想,但这既没有追求他应当追求的真理,也没有尽到服从造物主的义务,因为造物主让他使用所赋予他的相关官能就是为了让他远离错误和过失。”从这里不难发现,尽管洛克要求信念必须基于理性的证据而形成,但他并没有完全否定宗教信仰。他批判的是他称之为宗教狂人分子的信仰。他认为这些人自称接受了上帝的启示,却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洛克认为只有得到证据支持的宗教信仰才是应该被接受的,这并不表明他反对宗教信仰,反而洛克对基督宗教信仰获得证据支持充满了信心。在这一点上,克利福德的态度则完全相反,他对宗教信仰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但是,正如麦卡锡(geraldmccarthy)所言,“洛克对宗教狂热主义的批判是因为他提出了一种‘真理的热爱者’的描述,这对后来‘信念伦理’的讨论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无法从认识论所关注的内容中产生的。”

事实上,从洛克开始,这种关于社会向善论与科学方法之间的相关性讨论就从未间断过,直到克利福德在他的论文中明确地表达“信念伦理”的概念并提出认知伦理准则。那么克利福德究竟是如何表达他的哲学态度的呢。

二、信念的伦理学与认知责任。

克利福德的思想是非常连贯的。从他的数学研究开始,科学主义在他的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这种方法论在他思考哲学问题的时候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从他博览群书和他的学习天分来看,克利福德也许会成为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在他发表《信念伦理学》的论文时,他就表示希望建立一个完整的信念伦理学体系。遗憾的是,1879年,在他发表这篇文章的三年之后,34岁的克利福德因病去世。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他遗留下来的文本资料中看到他哲学思想的轮廓。

首先,克利福德并不像他同时代的英国哲学家那样反对形而上学。他也讨论心灵质料(mind—stuff)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他的朋友波洛克(pollock)是如此描述克利福德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的:“他认为对待形而上学和神学的问题应当和其他问题一样,要从预设的结论中解放出来并且无惧后果。……但是他从来不接受,而我认为他也不可能试着接受一个观点,即所有的形而上学的思考都是毫无益处而被抛在一边。尽管一般而言他必须被归为英国学派,但事实上他超越了大多数的英国心理学家,因为他看到了建构一个基于科学原则之上的形而上学体系的可能性。”

克利福德对伦理问题的讨论正是基于他在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理解之上。他希望为人类道德提供一种科学的理解方式。回顾开篇提到的克利福德在文中提到的那个船主的故事,一个人无论结果如何,都有责任根据证据形成信念。克利福德接下来进一步强调:“在任何情况下,任何人的信念都不是仅仅与他自身相关的私事。我们的生活由事物规律的普遍观念所指导,而这种普遍的观念是为了社会的目的在社会中被创造出来。”因此,缺乏有说服力证据的信念将会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再微小的信念也对国家和社会具有影响。因为人类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思想和信念都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证信念的纯粹性是每个人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仔细检验那些让我们心理上愉悦的信念,尤其要提防那些未经证实而带给我们愉悦的信念,这些信念就如同瘟疫一样,今天它主宰了我们的身体,明天就会主宰整个城市的人。”齐泽姆(roderickchisholm)认为认识论主要关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知道什么?也就是知识的内容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如何知道?即知识的标准是什么?他对知识论内容判定同样适用于信念。因此当讨论信念的责任时,就意味着我们有责任去鉴定所相信的内容以及相信该内容的基础及原因,并依据这种判定通过意志的影响去形成或者拒绝某一信念。奥迪(robertaudi)将前者称为内容责任(contentresponsibility),后者称为起源责任(geneticresponsibility)。起源责任又分为两种:第一是基于一系列理由去相信的责任,第二是作为某些原因的结果去相信的责任(比如某些毫无证据支持的愿望等)。前者属于理性判断的范畴,在这里不做过多的叙述,下面主要讨论起源责任。

奥迪用催眠师的例子说明起源责任的第二种情况。假设我为了相信一个自己并不相信的东西,而去寻找一个催眠师使自己相信它。催眠师的催眠导致了我相信这个东西的结果,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为这个信念负有责任(起源责任)。考虑到我们应当尽力避免这种毫无理由的信念的形成,初步看来我在这种情况下是有罪的(无法判断这个信念本身是不是有充分的证据,不排除即使有充分的证据但我就是不相信它的可能)。我的这个做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我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让我持有一个信念;二是我有一个认识上有问题的信念。这与道德理论的观点很像:首先,我的行为违背了理智德性;其次,我相信任何一个具有理智德性的人都不会认为我的所作所为符合道德理性。

一般而言,一开始我们都会出于一些理智德性的理由不去寻找那些我们认为无法与理智对应的证据。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找一个催眠师或大脑操控师去影响我们的认知,反对摆在我们面前或我们应当发现的符合理智的证据这种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如果我们认为伦理是某种恰当的行为标准,同时我们也认为轻率地处理自己的理智思考行为是不当的道德行为,那么这就是信念的伦理。在克利福德提出“信念伦理”之后,他的理论很快得到了许多的回应并持续至今。这些回应来自心理学、哲学和神学等领域,学者们既有支持(比如karlpearson、bertrandrussell)也有批判(比如williamjames、alvinplantinga)。但这些回应都基于一个共同的前提,即大家都认可信念的形成需要一个伦理的标准,而争论的焦点在于这个标准究竟是什么。

但是,到了20世纪晚期,以阿尔斯顿(williamalston)为代表的一批哲学家提出了信念的非意志主义(doxasticinvoluntarism)理论,这个理论得到了一些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支持。他们认为根据感知的证据表明信念不受个人意志的控制,既然信念不由人们自主决定,而任何伦理道德的判断又必须以意志的存在与选择为前提,那么人们根本无法为信念负责,那么讨论信念伦理也就毫无意义。那么是否真的如非意志主义所言,信念伦理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讨论呢?需要判断的核心内容在于信念的形成是否存在意志的选择。

三、信念的意义与合理性基础。

对一个行为而言,它可以直接受到意志的控制。只要我愿意摆动我的双手,那么我就能够摆动它们。但是信念不同,信念有时候是一种潜在的状态,很难判断我们是如何相信一个命题的,但这是否说明意志对信念毫无影响呢?讨论到我们对信念的操控以及信念的理由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下面将做一些假设。首先,考虑到我们自愿控制信念的可能性,即信念控制,那么就有两个可能的形式:直接的和间接的;形式的区别按照意志能产生什么以及不仅仅按照意志能产生什么来判断。每种形式还有两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正面的控制和负面的控制。就这一点而言,通过某种意志的行为直接让人形成某个信念这种直接的信念控制是非常有限的;而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存在正面和负面两种情况。意志是否能直接控制信念的形成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但必须看到的是意志对信念形成的间接控制,即使是间接的负面控制也足以建立信念的责任。

那么是否存在意志的间接控制呢?在某些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忽略意志的影响,因此,下面将讨论一些意志对信念间接控制的具体情形。情形一:意志作用于行为,行为最终影响信念的形成。比如我想相信自己能够爬上山顶,如果我很努力地爬山,最终爬到了山顶,实现了这个信念,这就是意志影响了行为,而行为使信念成真。有些时候,意志并不直接作用于行为,而是形成行动的意图,达成信念。如果我打算学习跳舞,那么我很有可能相信自己将购买舞鞋,找一个舞蹈教练,甚至相信在将来自己的舞会跳得不错。在这里行动的意图是有意为之的,而这个意图也确实产生了信念。更重要的是我意识到了在意图与信念之间的这种确实的因果联系。所以,如果我想要相信自己将来能够跳舞,那么我会先产生去学习跳舞的意图。这种意图为信念提供认知的证据,我意识到这个事实,因此形成了信念。或者考虑另一种情况,如果意图本身并不能产生这个信念,但这个意图所关联的行动却可以产生这个信念,我同样也能够意识到二者之间的联系。我的意图本身不能使我相信有一天我会跳舞跳得很好,但买舞鞋找教练练习能使我相信有一天我会跳得很好。并且,在我形成这个意图的时候,我已经意识到这个意图会产生这些行为,而这些行为又反过来让我形成相信自己在将来跳舞跳得很好这个信念。

情形二:运用意志影响形成信念的证据。换而言之,一些支撑信念的证据往往具有主观性。比如,为了一个信念,你可以将自己置于已经存在的证据之中,并且避免自己陷入可能会遭到质疑的情形之中。这在宗教信念中比较常见,为了信仰天主教而选择去天主教堂与有共同信仰的人们在一起,同时避免与无神论者谈论这个话题,这种方式虽然主观,但无疑有助于形成天主教信仰。或者假设你想要有一个信念,但苦于暂时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而不能形成这个信念。此时你仍然不放弃,用意志让自己坚持像哲学家一样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寻找可以作为证据的内容。如果你发现了一点支持的证据线索,那么你就会顺着线索寻找证据,一旦找到,你就能形成这个信念。当然也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就是在思考之后你会发现没有任何证据能够支持这个信念,那么就可能使你放弃这个信念。除了对证据的追求和选择具有主观性之外,有时候同一个证据的支持程度也会受意志的影响。至少,大多数人在主张一些证据支持某个结论时,很难完全客观地说明这种支持的程度。即使有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我们也很难量化它的强度,只能通过和其他证据做比较,比如比另一个证据更可靠,或者笼统的表述,比如这个证据非常有力。因此,证据的强度是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通过意志加强证据的有力程度,支持你想要相信的命题,使你更有可能相信它,同时为了使命题更可信,你甚至会降低其他不利或相反证据的有力程度。遗憾的是,这种方式往往被用于形成不好的信念上。比如当我想相信某个人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我可能会主观上放大她/他身上体现好吃懒做的表现,并且忽略体现勤劳的表现,支持我的信念形成。

情形三:用意志接受一个命题也许会让你相信它或者相信其他命题。当然接受不同于信念。乔纳森·科恩(l。jonathancohen)很好地解释了二者之间的区别。他认为相信命题p就是倾向于感觉命题p是真的。接受命题p就是将命题p视为真的,无论感觉p是否为真。为了决定你是否接受命题p,你应该决定是否打算将p作为你思考和论证的基础。用科恩的话说,就是接受p就意味着“将p作为前提”。那么,假设我想相信命题p,我可以先接受p,那么有可能在p的前提下发现了命题s,s是我已经相信的命题,那么由于p和s之间的逻辑关系非常连贯,那么,我很有可能相信p而不仅仅是接受p。或者,由于接受了命题p,我也许会无意中发现一些其他有理由去相信的命题,比如命题s,而s有可能是支持命题p的,那么,我在接受p的基础上,因为找到了命题s而找到了相信p的理由,因此形成了信念p。

情形四:汉纳·阿伦特(hannaharendt)认为,有些人能够通过“自欺欺人(lyingself—deception)”来形成信念。先欺骗自己,然后再不断对自己重复这个谎言,渐渐地将谎言当成真实,最终形成自己的信念。当然以自欺欺人的形式形成信念是一种极端主观的做法,一旦如此,意味着任何人不需要任何其他的理由,只需要因为想要去相信一件事情就能够通过谎言的自我欺骗去相信它。这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意志控制,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很难在明知是谎言的情况下却把它当成真实,它只在个别情况下发生。上面所陈述的是意志对信念形成的间接控制的几种方式,当然还存在其他的形式,而这些形式也不仅仅是单一地对信念形成产生影响,在一些信念的形成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种或多种意志的控制形式。同时必须强调的是,正如前文提到的,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意志控制,都既有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即意志既可以帮助一个信念的形成也可以抑制一个信念的形成。但无论是形成信念还是抑制信念,都足以说明信念的责任所在,也就是信念伦理的存在。必须承认的是,许多信念并不需要证据。有一些信念显然是真的,有一些信念即使不是真的也不重要。我们从父母、家庭、老师、学校等地方获得一些知识和概念,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基本的经验内容,只有当一个命题与我们的经验相矛盾的时候,我们才会去质疑。怀疑的基础正是我们最初相信的东西。维特根斯坦在他的小册子《论确定性》中提到,我们许多基本的信念确确实实(literally)是毫无根据的,但这与轻信毫无关系。这些信念的获得不是通过证实而来,仅仅是因为它们来自于一个共同的群体,文化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教育共同体等等。这也是克利福德在阐述信念伦理概念时存在的问题,他的原则太过苛刻,他所要求的是一个理想的理性人的形象,这也是自柏拉图以来西方文明一直在寻求的一种理想的人类理性。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追求这种理性?在日常生活语境下,人们往往不会按照克利福德的原则所要求的那样去考察自己所有的信念。因此在他之后才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信念伦理的判断标准。

由此可见,信念伦理和其他伦理问题一样,很难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范,面对不同的信念应当采取不同的标准去对待。在面对信念的责任问题时,我们首先应当寻求一种思考的平衡,在世界观的整体架构中,试着形成一种具有一定内在张力的连贯的观念。这种观念无疑会成为后面对信念责任判断的基础,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实现信念的责任。

环境伦理学动向研究论文篇八

水粉画是培养幼儿色彩美感,提高幼儿色彩审美趣味的重要课程。水粉画颜料用水调色,操作简单,方便快捷,易学,且表现力强,趣味性高。水粉画明快、洒脱、概括适合幼儿挥洒涂抹抒发情感,深受幼儿的喜爱。

幼儿水粉画虽在画法上比较随意,没有统一的定式,但在具体表现上还是有很多区别的,每种方法相互联系又独立其中,各有所长。为方便教学,我把适合幼儿表现的水粉画方法归纳成幼儿水粉画十法。

一、平涂法。

平涂法就是勾线添色,画面是两维空间不具有立体感。具体做法是:先用稍细的油画笔或水粉画笔,用单色画出物体的轮廓线,再把调好的颜色平涂在轮廓线内。画面重视直观感受,不追求物体的光影变化和色彩的真实性。平涂法的特点是:画面干净利落,色彩整体概括,单纯平稳。平涂法简单易懂,易掌握,容易增强幼儿的信心。

二、构成法。

不画真实的`物体,用随意勾画的交叉线条或几何形的组合形成视觉上的图象。它的特点是:平面性,自由性,趣味性,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画出喜欢的线条,不用考虑物体的造型和画不像的问题。在涂色上也比较自由,适合儿童自由地表现。

三、薄画法。

薄画法也叫透明画法,指调色时用色少一些,用水多一些,在画纸上显露出纸的底纹,它的特点是:渗洇的感觉比较好,色彩的自然融合好,有中国画墨色的空气感,也有水彩画的透明、轻快、湿润感,给人以淋漓尽致的感觉和诗意般的情味,特别适合表现雨后或晨夕的景物,游戏玩耍味十足。但由于薄画法需要很好的控制水、色的能力以及画画的经验,画好是不易的。

四、厚涂法。

厚涂法与薄画法相比用色较浓重,具有油画般的淳厚,并有较强的覆盖力,能表现出真实物体的丰富色彩效果。且笔触、画痕明显,绘画性特点十分突出,对色彩的表现力也大为增加,适合于个性化表现的儿童。厚涂法与薄画法相比更易于幼儿掌握。

五、点彩法。

点彩法的叫法源于十九世纪后印象派画家修拉的分色点彩法。画面用密集的小色点组成物体形象,犹如建筑装饰上的“马赛克”拼贴镶嵌,构成了色彩相混合的特异的色彩情趣,给人一种闪烁、颤荡的色彩感受,增加了色彩画的趣味性和“玩颜色”的意味,很受孩子们的喜爱。

六、明暗法。

明暗法是强调明与暗的对比作用增加其艺术效果的,画面强烈、刺激、醒目,画的主题清晰、明了、突出,增加了物体的形象感,容易出现好的视觉效果,易被幼儿接受,适合幼儿学习运用。如主题物是亮色,背景就用暗色或者反之。

七、冷暖法。

冷暖法就是利用色彩分冷暖的感觉,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作用,画出自己喜欢的冷暖色调或者符合自己欣赏习惯的色彩画。冷暖法适宜表达作者的感情色彩,主观色比较多,因多用邻近色作画,如暖色调绘画有红、橙、黄及相近的颜色等,色彩单纯简洁,给人以情绪渲染。

八、底色法。

底色法就是在有底色的画纸上作画,现成的色纸有印刷纸、卡纸等,也可以自己做底色纸,先调一种自己喜欢的底色均匀的涂在画纸上,待干后就可以在上面作画了。底色法的特点是:画面较完整、和谐、统一,易与其它色相互协调,画面也显得整体。但此画法不适合在自己做的色纸上薄画,底色会在画笔的运动下泛起,在自己做的色纸上画画颜色应调的厚一些。

九、随意法。

随意画法有点像西方国家流行的美术流派抽象派画法,抽象艺术丢弃了生活的真实和具体的形象,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感情的切入,在画面作无规则的随意涂洒,主张无理性思考下的无意识涂画,以追求新奇感觉为目的。这种方法很适合幼儿的无理性思考的特点,跟着感觉乱涂一气,享受任意涂抹的快感,深得小朋友喜爱。

十、综合法。

综合法就是不作颜色的薄厚、明暗、冷暖的特性界定,而是根据作者的习惯随心而定,用着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把各种方法融在一起,常常给人以新奇的感觉。比如,可以在画好的画上直接印上树叶的叶筋纹理,以增加画面的肌理感,也可把实物直接贴在画纸上再画,增加绘画的表现力。

环境伦理学动向研究论文篇九

近年来,随着徐州经济发展,徐州寿险行业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寿险公司与寿险品种也不断出现,环境因素的这种变化,使得寿险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一)政治经济环境。

寿险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经济繁荣时,社会对寿险商品的消费水平相对提高,寿险市场需求增长;反之,情况则相反。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对寿险企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徐州市位于苏北地区,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核算,20实现生产总值1428.9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6258元;产业结构逐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增速加快,传统产业在改造中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加速;该市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二)人口环境。

由于寿险市场是由具有购买欲望且有购买能力的人所构成,因此,人口的数量、分布、构成、教育程度以及这些因素的发展动向就构成了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人口环境。人口环境对市场需求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整体性的和长远性的,因而影响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机会的形成和目标市场的选择。以来徐州市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年末该市户籍人口934.73万人,比年末增加9.42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以上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25.20亿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1864元;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37元;人均消费性支出862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96元;人均消费性支出3220元。

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加强。20末该市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95.1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68.40万人,比2007年减少0.58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88.88万人,增加12.1万人。2008年末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3.26万人。

(三)财金保险。

金融运行保持平稳。2008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93.72亿元,比年初增长了18.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65.06亿元,比年初增长了15.0%。

保险事业发展较快。2008年末该市拥有保险机构16个;承保额达2358.14亿元,比2007年增长55.1%。全年保费收入27.53亿元,比上年下降2.8%。其中财产险收入5.57亿元,增长35.5%;寿险收入21.96亿元,下降9.3%。赔付额5.20亿元,比2007年增长40.5%。

徐州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人口增长稳步上升,人均消费水平持续增长,这些都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空间。政府也加大对服务性行业的支持,另外寿险公司在向社会提供服务保障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二、寿险行业内部环境。

(一)竞争主体。

徐州寿险公司由最初的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平安人寿,发展到现在的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平安人寿、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民生人寿、生命人寿、合众人寿,另外还有正在设立的嘉禾人寿、友邦人寿共计11家寿险公司。竞争主体的增加,加剧行业内部的竞争的同时也使得徐州的寿险业市场更加繁荣,同时也丰富了居民的选择空间和购买空间,并且有利于保险业市场更加完善的发展。相信随着国家经济改革进一步的深入,徐州寿险市场将会更加的有序和规范。

由图1可以看出,在目前的徐州保险市场竞争主体中,中国人寿依然位居龙头老大地位,太平洋和平安发展相对稳健,随着竞争主体的不断增加,部分公司的市场份额有所削弱,新进入主体在努力开拓业务,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二)行业销售状况分析。

随着保险业的深入发展,整个寿险由最初的直销到营销机制的引入,到现在新兴的银行代理保险的巨大发展。大部分的寿险公司都将自己的业务划分为3大板块:团体保险(保费为21423.57万元);个人保险(保费为93419.51万元);银行保险(保费为64029.92万元)。险种也由最初的单一的一般寿险发展到现在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等多险种。目前行业中,个人保险仍然是各家公司的业务之重,银行保险由底发展到今天有了长足的进步。图2为2007年各寿险公司3大板块销售状况:

从图2可以看出,在徐州的个人保险市场中国人寿以绝对的优势牢牢地控制了市场的主导权,而太保和平安则是个人保险市场的主力军,其他一些公司在个人保险市场的优势并不是十分明显,仅仅是作为一个市场跟随者的角色。在团体保险业务中,中国人寿依然处于不可动摇的位置,其总业绩是其他各家公司之和还要多,太平洋位居第二,但是业务量相差过大,平安在团体保险方面做的不如其个人保险那么出色,而其他几家公司有的因为市场开拓,有的是市场新进入者,所以业务量相对较少。银行保险作为新生事物,在短短的5年里取得了辉煌的发展。中国人寿一枝独秀,在2008上半年的中累计保费将近4个亿,太保的保费也过了1.5个亿,但是作为银保的先行者平安,则被其他一些规模并不大的公司超过,其中新华、泰康、太平保费均超过万,生命也将近2000万,平安仅有1300万不到,合众作为新进入市场者,业绩在350余万,而民生则彻底从银保市场上消失。银行保险作为一个新兴渠道,被所有公司所重视,如太平、生命公司个人保险和团体保险业务并不理想,但他们以银保作为突破口,反超了老牌的平安公司。由此可以看出,未来的银行保险将成为徐州各家保险公司又一个竞争白热化的主战场。

(三)行业人力资源分析。

寿险行业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主要是两个方面:业务发展和组织发展。而组织发展中人员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从表1可以看出截至2007年7月底,徐州市各家公司的持证人员数。中国人寿作为寿险业中的航母,在人员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其有效的持证人员相当于其他各家公司之和的两倍。太平洋作为中国保险业的老牌公司,其人员规模也是相当可观。平安一直走精兵之路,所以其有效人员尚不足一千。其他各家公司人员均在百人以上。

三、徐州寿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竞争主体不断增加,公司的市场份额会面临下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的市场经济在逐渐与世界接轨。对金融界也有相应的冲击。作为金融界3架马车的保险业也受到一定的冲击,徐州寿险市场的主体由原来的老3家迅速增加到11家。竞争主体增加了,势必造成公司市场份额的下降。通过内部市场环境的分析发现,新成立的公司往往以银行保险作为突破口。因为银行保险可以上量,所以新成立的公司在较小成本投入的情况下,首先会选择银行保险市场。

(二)寿险人才和寿险营销人员的流失率相对以往偏高。

由于新入市场公司较多,往往采取的都是挖人战术。这样势必造成公司人才流失较大。而寿险业务人员签订的都是代理合同,约束性不高。所以容易造成人员的大进大出。

(三)寿险的.销售成本相对以往较高。

由于寿险公司人员在销售技能上的缺失,造成了在销售时难以应对客户的局面。而为了业务的发展,公司较多会采取说明会、答谢会以及回馈客户礼品的形式来进行保单的销售。另外,由于银行保险目前市场竞争还处于不完善的地步,所以在销售成本上变得过高。

(四)险种比较陈旧,保险公司亟待转型。

各寿险公司今年来销售的产品与以往大体相同,虽然有些公司推出了很多新鲜的险种,但无新的产品。

四、徐州寿险市场的解决方案。

第一,寿险公司应该在3大版块上有不同的侧重点:在个人保险版块,努力去做好队伍建设,加大基础管理,以提升人力资源;在团体险方面,维系好大客户关系,努力开拓新客户;在银行保险方面,首先要夯实渠道基础,在保持自己原有市场占有率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大力发展效益型险种,为市场的转型做好铺垫。

第二,努力提高员工福利待遇,改革旧的薪酬体制。定岗定薪,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完善员工的职级考核和晋升机制,让员工切实感受到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要加强大业务人员的培训,用企业的人文观念和企业文化来影响员工。

第三,加大销售技巧的培训,在3大版块要形成以老带新的局面,尽快地提升销售人员的销售技能。要坚决遵守国家各项法规制度,做到坚决不返佣,应该用自己的专业去赢得客户的尊重,要提升个人保险业务人员的展业水平,不能过分依赖产品说明会或客户答谢会。在银行保险方面,努力从自身做起,坚决支持保监委的决议,抵制商业贿赂。从长期来看这是维护市场竞争秩序,降低销售成本的有效方法。

第四,在产品开发方面。随着市场竞争主体的增加,各家公司竞争策略的不同,各家公司的产品也有很大不同。寿险公司可以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开发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另外在没有新产品的情况下,要转变思路,用其他的办法来刺激市场。如进行产品的组合销售法,将不同险种组合起来,使客户得到收益的同时也能享受高额的保障。同时还可以打破销售渠道的界限,将团险、个人保险的产品放到银行保险来销售,将银行保险放到个人保险团险销售。虽然险种没有出新,但是在各自的销售渠道会有新的业务增长点。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的增加,人们对保险意识和保险消费观念也有了相应的提高,这也带来了保险销售的新高潮。寿险公司应着眼于市场,在竞争中夯实基础,同时应学会自律,在良性竞争中学会生存,共同促进徐州寿险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海燕.浅论保险市场营销的科学管理[j].科技资讯,(7).

2、陈向军,孟阳.县域保险市场营销体系构建[j].商业时代,2007(6).

3、李建国.银行保险:寿险营销的主渠道[j].企业经济,(2).

4、褚炜炜.浅析县域银行保险渠道管理模式[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7(12).

环境伦理学动向研究论文篇十

摘要: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与经验,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与变化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被动吸收、灌输与接纳的过程,而是个体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环境在儿童成长中起着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当前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本文在对存在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协调好物质环境创设和精神环境创设的关系、应创设有利于幼儿多种感官参与互动的幼儿园环境、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注重培养幼儿的主体性以及加强幼儿园教师环保培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等策略,以期能够对幼儿园创设高质量的环境提供有益借鉴。

相对一般环境而言,幼儿园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即教育环境。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它既包括幼儿园内部小环境,也包括与幼儿园教育有关的家庭、社会、自然、文化等大环境”;狭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物质与精神要素的总和。它是涵盖幼儿园的全体工作人员、幼儿、幼儿园房舍、设备设施、空间布局以及各种信息要素,并通过一定的教育制度与观念以及文化传统所组织、综合的一种动态的、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教育空间范围”。

1、安全性原则。

安全是幼儿园一切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安全性也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首要原则,包括幼儿园园所建筑、设施设备、玩教具等幼儿园的方方面面,同时还要注意创设的环境能够让儿童心理上感觉到安全并逐步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2、科学性原则。

幼儿园环境的创设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不是杂乱无章、毫无章法的。不仅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对于创设什么样的环境、投放什么样的材料、投放的材料如何摆置等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到,以最大限度的挖掘环境创设的潜在功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3、自主性原则。

幼儿是环境的主人,也是幼儿园一切环境设计的出发点和服务对象。因此,在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和使用过程中都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主动性,参与到环境创设中来,使幼儿成为真正的主人。

二、班级环境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观察、访谈和分析,笔者发现目前班级环境创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班级环境内容单一。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针对每个主题的开展有目的更换主题墙面环境。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针对这个主题,教师可能会把主题中一节活动的作品呈现粘贴于主题墙,而对这一主题所涉猎的其他方面只是跟幼儿讲一讲、说一说而已,一带而过,主题墙面中没有过多的呈现。

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是主题墙面不够大,班级幼儿多,想把每个幼儿的京剧脸谱作品都粘贴上,就没有足够的空间呈现其他内容。二是绘画性的作品更容易呈现,便于幼儿之间的欣赏与交流等。

(二)班级环境内容不系统。

理想的班级环境应是让外人走进班级就能知道此班级正在进行什么主题活动,能明晰的了解到幼儿在此阶段进行了哪方面的锻炼与发展等。而现实中,走入班级活动室,我们会发现班级环境内容多而杂。每个墙面上不会有空余的`位置,玲琅满目的感觉。

但如果细细察看,却不知道现在正开展什么主题,主题线索不明确。即班级环境的内容是不系统的,没有一条主线将环境内容进行贯穿。

(三)为追求新异效果而过度频繁地变换环境。

幼儿的好奇心强,许多老师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总喜欢频繁地更换环境,其实这种做法也是欠妥当的。首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减低所创设环境的实用价值;其次,幼儿期正是孩子秩序感养成的关键时期,过于频繁地变换环境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安全感,使孩子养成不稳定的心性,不利于孩子坚持性和耐性的培养。

(一)坚持参与性原则。

教育环境是“潜移默化的教育与教育品位的体现,在塑造教育环境时,不能只追求一种高效应的显色,更要体现内在品质的秀色”。可见,幼儿园环境创设最能体现一所幼儿园的内在品质,要使创设的环境取得实效,就必须坚持幼儿参与的原则。

(二)环境创设要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做到“以幼儿为本”

环境创设做到“以幼儿为本”,就要让幼儿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班级环境创设的整体规划中来,教师和幼儿一起商量规划布置怎样的班级环境,当然也要考虑环境内容与所学的教学内容和期望达到的教育目标相一致。让幼儿参与进来,通过对自己提供材料进行装饰、创意,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把这些创意作品布置于班级内,无形中会有一种成就感,也会促使幼儿更加珍惜爱护班级内的环境。

(三)创设系统的环境的方法。

班级的环境创设体现班级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思想,更展现了一个班级的独特特点。有效、科学的环境创设不是零散的、由不同内容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有主题在贯穿。所以教师和幼儿在进行环境有效创设时,一定把握总的主题思想,创设更加系统的班级环境。利用格式塔理论的思想,在创设环境时要考虑整体性与变调性的特点,让班级环境既丰富又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四、结语。

不同的环境会塑造不一样的人生,环境对幼儿成长具有极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幼儿园班级环境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找出影响班级环境创设的相关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创设有效班级环境的策略,以期为更好的创设班级环境的有效性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2]赵怡蓉.幼儿园主题墙饰审美性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3]赵青.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生成活动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5]陈桂萍.幼儿园室内环境的教育价值及其创设[j].现代企业教育.2012(09)。

[6]师丽辉.幼儿园墙面布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01)。

[7]何玲.发挥主题活动中墙饰的教育功能[j].基础教育研究.(22)。

环境伦理学动向研究论文篇十一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背景下,教育行业也在不断进步和创新。对于教育开始的第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幼儿园教育阶段”,也是“启蒙时代”。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对外界出于好奇心理,善于学习和模仿,而在幼儿教育阶段的教育方式和传递的知识类型也会影响他们自身对外界的感知和后期的成长。

一、幼儿园时期教育的特点。

1.知识面广。

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具有对外界探知的天性,有很大的学习兴趣。而在幼儿教育的学习安排下,氛围也十分活泼轻松。一般以做游戏形式或者故事之类的情景模式传授知识。但是相对来说,灌输的知识也较多,例如,简单识字、唱歌、跳舞、常识相关的问题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他们感兴趣的或者好奇的事物也会成为教学知识,所以,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在教学中应不断创新,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启蒙阶段的教育是教育阶段的基础。随着教育行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精细化了,幼儿教育阶段作为教育的第一阶段,更应该引起重视。在幼儿教育阶段我们分为三个阶段:小班教育阶段、中班教育阶段、大班教育阶段。而在每个阶段学生的整体特征也会有差异。比如,小班一般是2.5~3岁,在这个阶段,孩子对外界处于萌芽状态,对外界很好奇,也是最好培养和开发大脑思维的最好阶段,在此阶段可以采用声像等进行教育,也可以根据孩子实际的状态进行动态学习培养。对于中班和大班教学时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是开始对外界有观点和看法的时期,也是自我意识开始形成的时期。除了基本知识的学习,一般以相关事件故事的形成引发他们的思考,以达到教学目的。综合来说,在幼儿教育阶段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幼儿阶段开启了孩子进入学习的大门,是开发大脑的最佳时期。

二、中华文化启蒙教育环境的引入探索。

1.中华文化在启蒙时期的引入。

幼儿教育的整个阶段是对世界认知和自我意识价值逐渐形成的阶段,被称为“启蒙时代”,此阶段也是培养孩子行为意识和优秀文化知识注入的时期。中国优秀的文化不仅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一些文化思想精神和物质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引入,则会启蒙并促使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可以在课堂中以故事的方式向他们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如岳飞的故事,通过故事引发他们去思考和学习。根据幼儿教育阶段的教学灵活性的特征,可以更好地向他们传授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美化他们的心灵。

2.中华文化启蒙教育的环境探究。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行业的发展不仅向着精细化和人性化发展,更多的是靠优越的环境对孩子的二次开发!探索幼儿教育阶段的中华文化环境,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本地区域文化特色加以引入根据教育所在地区文化加以引入,包含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以提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文化的探索精神。对于物质文化,一般用于孩子的互动,以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精神,例如剪纸、彩绘之类的。当然,各地的文化背景之类都有所差异,所以也显示了教育的大体性和独特性!

2.结合孩子的实际教育环境进行引入虽然幼儿教育阶段是教育的第一道大门,地域文化的发展水平也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对此教育阶段有着重大影响!当然知识对于所有孩子都是公平的传播,在对幼儿园教育时期,应结合主观和客观环境灵活教学,所引入的地域文化知识也是多样化的,应结合地域特点分享与之相关的典故,包括神话故事等,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陕西渭南的可结合“华山”,即“沉香劈山救母的神话故事”,加强孩子对正义和孝义的追求。结合地域文化特点,不仅加强孩子对家乡的热爱,也加强了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教育是兴国安邦之本,这句话从古至今一直都未落后。幼儿启蒙教育阶段的各种改革和创新,为孩子后期的教育做好了铺垫。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各个阶段对教育的创新都是对有生命的文化的传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涉及面广,在幼儿教育阶段的引入培养了孩子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对幼儿园时期中华文化教育环境的探索也体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