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河南龙门石窟游记汇总(优秀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18:56:56 页码:7
2023年河南龙门石窟游记汇总(优秀12篇)
2023-11-10 18:56:56    小编:ZTFB

职场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挑战,我们时常需要对自己在工作上的表现进行总结。追求完美的总结需要在学习和思考中保持警觉和积极的态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

河南龙门石窟游记汇总篇一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和香山崖壁上,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优美,更是许多石窟难以比拟的。来龙门游玩,与其说是视觉的盛宴,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朝拜。充满灵性的石窟静卧在古老的河畔,沐浴在蔚蓝的天空下,历史的沧桑凝重与艺术的感官冲击,让人在感叹先人的智慧创造的同时,对宗教的信仰与艺术的震撼,也油然而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市,可通过飞机、火车、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到达景区。最为便捷的方式是乘坐火车到洛阳站,再转乘公交到达景区。乘坐飞机到达洛阳北郊机场,再转乘公交,也较为方便。龙门石窟景区内以电瓶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也可乘坐游船代步。

春季干旱,夏热多雨,秋季温和,冬季寒冷。春天虽然天气有些干燥,但可欣赏到争奇斗艳的牡丹花。每年4月15—25日,是洛阳牡丹花会和节日,游客众多,物价会上涨。酒店、宾馆需要提前预定。对于不凑牡丹热闹的游客,龙门石窟的最佳旅游季节无疑是秋天,秋高气爽,登山而游,实为快事。

河南龙门石窟游记汇总篇二

五一前夕,我在河南洛阳游览了龙门石窟。

出洛阳市中心大约十公里,就到了龙门石窟景区门口。一进景区,清凉的风吹过来,原来是伊河。河边的柳树迎风舞动,再向前走,郁郁葱葱的大树掩盖着两扇石门,门上刻着“龙门”二字。

一路沿着伊河,经过伊阙门和禹王池,到达了第一个石窟群——潜溪寺,据说以前这里面可以听到溪流的声音,因此而得名。

继续向前走,我们来到了摩崖三佛龛,这里面有三尊佛像,且都是坐佛。妈妈告诉我,这种三佛并坐的布局是中国石窟仅有的。

出了摩崖三佛龛,经过锣鼓泉和珍珠泉,居然看到了一块透着花朵的石头,看介绍说这叫佛手牡丹石。石头的底色是墨黑的,上面布满了似绿又白的花瓣,仿佛开满了洛阳牡丹,真是栩栩如生,我开心地和它拍了张照。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万佛洞。听讲解员说,洞口的南壁上雕刻着整个石窟里最美的佛像。只见她左手拿着净瓶,右手搭在肩上,身体呈s形,身上的配饰衣裙都雕刻得仙气十足。可惜的是,这尊佛像面部遭到了损坏,如果能把她修补复原,那该多好啊!

朝万佛洞的里面看去,洞窟侧壁雕刻有一本站万五千尊小佛,洞的名字可能就来源于此吧!窟顶有一朵盛开的莲花,莲花分为四层,中间有一个像圆盘一样的大莲蓬,二三层是双瓣莲花,外层刻着侧壁小佛龛的铭文。如此大的莲花,我真是从未见过,还雕刻在那么高的地方,我不由得佩服起古时候的人来!

出了万佛洞,走了一段路,再爬了一段又陡又长的楼梯后,我们终于来到了龙门石窟最高窟——奉先寺。奉先寺南北宽约三十四米,东西深约三十六米,耸立着九尊大佛像,中间坐着的是卢舍那大佛。据说,卢舍那大佛是根据中国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形象而雕刻的,她身高十七米,头高四米,耳长近两米,脸上洋溢着慈爱的微笑,眼神里饱含着坚定而又温柔的光。

龙门石窟经历了十多个朝代,造十一万余尊佛像,碑刻题记两千八百多块,佛塔七十余座,可令人遗憾的是,没有一个能保存完整。就像卢舍那大佛虽然很壮观,但她的双臂和身体有一部分残缺,我感到可惜,想了想,又觉得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

到了晚上,每个洞窟都亮起了灯,看起来就好似用金子雕刻的一样。看完夜景,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龙门石窟,坐上车,回到了洛阳市中心。

河南龙门石窟游记汇总篇三

7月19日,我们一家和好朋友张晨熙一家、张同一家,一起去龙门石窟游玩。

一路上我们说说笑笑,不一会儿就到了。我们找个位子停了车,买了票,就进去了。

中间是用石块铺成平坦的路,两旁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左边是汹涌的大河,大河旁边是石头砌成的栏杆,右边都是大山的石壁。我们一直往前走,经过一个大门口,门头上写着“龙门石窟”四个大字,我这才知道,这时我们才真正进了龙门石窟的大门。

右边的石壁上有许多台阶,我们沿着台阶爬了上去,看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石窟,里面都是石像,大的很壮观,小的很精致,看的我们眼花缭乱,我选了一个石像合了影,据说这个地方叫宾阳三洞。我们继续往前走,看到的石窟更多了,据说这个地方叫万佛洞,可惜很多佛像的头都被盗了,真是美中不足啊!我们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个很长很长的台阶蜿蜒直上。我们顺着台阶往上爬,爬呀爬呀,好累啊!但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看见了最大、最完整的佛像,好大好雄伟啊!我们都跟他合了影。然后我们依依不舍的走了下去。

走到尽头,有一座大桥,可以到大河的对岸,我们顺着桥走了过去,先观赏了东山石窟,又经过了香山寺,最后走到了白园,也就是白居易的墓园。走到那里,我们稍作休息,吃了午餐,就开始在白园里游玩。白居易是唐代大诗人,我学过他的一首诗,叫《草》。我在白园里看到了许多碑文,有一些是日本友人写给白居易的敬仰之词,我也非常敬仰白居易。

该回去了,大人们给我们买了一些纪念品,分别是小佛像和彩色风车。我们三个小朋友举着风车,高高兴兴地走出了大门。

今天可真累啊!但我感到非常开心。如果没有小伙伴的陪伴,我还真走不了这么长的路程!

河南龙门石窟游记汇总篇四

龙门石窟青山绿水,万像生辉,作为佛教艺术宝库,早在1961年既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07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走进大门,绕过龙门石窟的小门,就来到了有名的龙门石窟。龙门石窟里的石像很多,有上千万个,每个石像都不同。龙门石窟的整个洞都是用上万个砖才做成的。龙门石窟里有上万个洞,每个洞里有一个小佛像,只有2厘米高。最大的佛像是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卢舍那大佛很强壮,很有精神的坐着。

卢舍那大佛手上和脚上都穿一些东西,头上带了一个皇冠,双耳上带着耳环,像一个大皇帝一样。在卢舍那大佛旁边有几位佛,好像成千上万个佛在一起保护卢舍那大佛。听了这些,我们去龙门石窟的时候要保护好龙门石窟,不要破坏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真美丽,真壮观啊!

河南龙门石窟游记汇总篇五

前几天,我和妈妈还有同学去了一次大同,游玩了大同的名胜古迹,买了很多大同的特产。但最令我难忘的就是云冈石窟了。

石窟始建于北魏时代,是当初为了供奉佛教创建的,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云冈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我们去的时候由于9到13窟在维修,于是我们就直接来到了16窟。

第十八窟本尊为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立像,高15。5米,气势磅礴;东壁上层的众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娴熟。第十九窟本尊为释迦坐像,高16.8米,为云冈第二大造像。

第二十窟为露天造像,也是最震撼我的一个。正中为释迦坐像,高13。75米,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圆,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两肩齐挺,造型雄伟,气势浑厚。佛像的微笑更是威严,仿佛在警示着一千年来的后人们。

我不由的敬佩起了古人,如果没有他们当时团结力量大,坚持不懈的精神,也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种种古迹,每一个名胜古迹都留下过他们的血汗,因此我们要保护好每一处古迹,不愧对祖先的血汗。

河南龙门石窟游记汇总篇六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15公里处,我们随着旅游团到达了龙门石窟景点区,我们看到最外面的一个门是与一座长桥组成的龙门石窟景点门,上面大大写着两个字:龙门。

我们过了这个大门之后,里面是一个小门,导游说:这座小门以前是龙门石窟的正大门。我们进去以后,就看到有无数个像一个食指那么大的佛像,导游说:这里是两千多年前东晋时期建造的,由于当时的皇上非常迷佛,所以让老百姓门刻了这些大大小不计其数的佛像。我们非常不明白,他们竟然能在这种高大险峻的山岭上刻上这么大的佛像真是太奇了。真不愧是八大奇迹之一呀!

导游说:穷人们就只能在一些小地方可以些小佛像,而富人能雇人刻一些比较大的佛像。我们终于到达了几座大佛像面前,还有许多小佛像组成的千佛洞,我们可以看到左面的一座佛像因风化而成形状的奇特的样子,那个佛像摆了一个耶!的手势。我们再返回的路上,问导游:为什么有很多佛像都是缺胳膊少头的哪?导游回答:因为中国举行过3次灭佛活动,很多都被摧毁了。

天也不早了,我们回到了宾馆,躺在床上,我心里在想:原来这就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河南龙门石窟游记汇总篇七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六年时光已悄然而去,眨眼间,这个“六一”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最后一个儿童节。为了给我们的小学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我们学校特别举办了“庆‘六一’游云冈”系列活动,请随我一起去看看吧!

经过2小时的车程,我们一行人浩浩荡荡来到云冈石窟,井然有序地进入景区。

栩栩如生的大佛,在小导游认真细致的讲解下,让大家对云冈石窟有了全新的认识。同学们的兴致也丝毫没有被扑面而来的炎热所干扰,每一位同学都听得津津有味。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昙曜五窟了。昙曜五窟内是北魏时期拓跋皇帝的雕像,以其雕刻精美而闻名天下。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来参观云冈石窟时,对昙曜五窟内雕塑的造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20xx年,他的儿子阿兰·蓬皮杜来大同参观云冈石窟,同样对这个伟大的雕刻群体赞不绝口。

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饭点儿,大家来到食堂享用了丰盛的午餐。下午两点,大家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返回了学校。

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是一次令人终身难忘的经历,耳边回荡着校长的话语“今天你以十八校为荣,明天十八校以你为傲!”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决不辜负学校对我们的期盼!

河南龙门石窟游记汇总篇八

请看奉先寺的布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另外还有两个供养人。主佛梵名“卢舍那”,按佛教说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来之身;报身即佛经过长期修行而获得的“佛果”之身;应身即佛为“超度众生”而显现之身。卢舍那即所谓报身佛,译名“净惭”。主尊像为结跏跌坐中央的卢舍召晰,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头部高4米,两耳为1.9米高,为龙门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丰腴典雅、眉若新月、双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双眼,稍向下俯视,目光恰好和礼佛朝拜者的仰视目光交汇,可引起人们感情上的震颤。由此可见设计者的匠心和艺术魅力所在。两侧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叶形象严谨持重,少者阿难形象丰满圆润、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萨头戴宝冠、身挂璎珞、肩搭帔帛、下衣长裙有出水之势。这一铺雕像刻画出一种端庄而美丽又动人的风貌。奉先寺的整个布局,使人感觉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场面。

从艺术上看,奉先寺造像布局谐调均称。大佛像五官刻画合乎比例,这一巧夺天工的辉煌成就,具有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是唐代宗教艺术的概括,是我国雕刻史上伟大范例之一。

请大家随我继续参观古阳洞。古阳洞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市之际。洞内雕刻90%以上是北魏时期的作品,是龙门石窟群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洞窟。古阳洞的造像,以其风格、特征而论,代表了迁都洛阳市后北魏后期的一些变化。由北魏前期粗旷、雄健、挺实变为清秀、美丽、开始摆脱前期的作风。面部表情刻画也由严峻变得比较温和,给人以亲切之感。

各位,龙门石窟的游览到此结束。现在给各位留20分钟时间照相。待一会儿我们将车开过龙门桥,跨过伊河,到河对岸观赏龙门西山全貌。谢谢各位!

河南龙门石窟游记汇总篇九

河南——我的家乡虽不是*的首都,但是它有着可以同首都相提并论的文化古迹。河南的文化古迹非常多,有轩辕皇帝故里,有嵩阳书院,更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殷墟龙门石窟等,今天我重点向大家介绍龙门石窟。

我一直梦寐着想去龙门石窟,因为别人都说那里很美,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氛。我为了更了解龙门石窟,平时也留心搜集资料,终于我有幸去感受了龙门石窟的博大:

龙门,古称伊阙,隋唐以后,泛称龙门,沿用至今,龙门石窟longmengrottos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3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我国三大石窟之一。我来到这里看见这里青山耸翠,东西对峙,伊水汪洋,从中北流,真不愧是闻名中外的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龙门石窟的历史十分悠久,创始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都历经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诸朝500余年大规模营造,使大大小小造像10万余尊,最大的造像高达17米多,最小的仅2厘米;造像题记和碑碣3的窟龛像蜂窝一样,密布在伊水两岸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余。龙门石窟的资源也非常丰富,我在龙门文武保管所看到:龙门石窟两山现存窟龛2100多个,600块左右,佛塔40余座。北魏时造像占三分之一其中代表洞窟为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石窟寺和魏字洞等全在西山。唐代造像几乎占三分之二了武则天转移到东山,最有代表*的洞窟为潜溪寺、奉先寺、万佛洞、看经寺等。我仔细想了想如果都在西山没挪的话西山就太完美了!龙门石窟在雕刻艺术史上占有非常主要的位置,巨大的造像是东方雕塑的典型。造像中的飞天,或在流云中自由翱翔,或手捧圣果凌空飞舞,或奏乐高歌,或布撒花雨,姿态轻盈,神情优雅,真令人叹为观止,这么美的雕刻也吸引了古代文人的眼球,他们在欣赏了龙门石窟后,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龙门石窟中还有著名的龙门二十品中的十九品和唐代著名书法家诸遂良书写的《伊阙佛龛之碑》等等,这些都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啊。所以1961年*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不觉得稀奇了。

龙门山青水秀,自古就是人们游览胜地。历代文人学士关于描写龙门风光的诗词有千百篇,李白、白居易、欧阳修等许多著名诗人都有题咏。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阳四塞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山包”,历来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首。如今的龙门,满山翠柏、郁郁葱葱。流泉飞瀑,蔚为奇观。1962年,雄伟壮观的龙门大桥造成通车,飞架龙门之口,雄跨伊水之上,犹若*虹卧波,使龙门的水光山*倍添光*,点缀得山河更加秀丽,龙门正以它的秀丽山光水*和众多的历史文物,博得中外人士赞美。

龙门石窟的景点景*优美,龙门四季如画!

春天满山看去,都是嫩绿嫩绿的,伊水已经解冻,河水清澈见底,柳枝也发出了小芽,小风一吹,顿感全身凉丝丝却又暖洋洋的,身临如此环境中,真想张开双臂,仰头来感叹龙门如此美丽的景*。

已正值盛夏,远远地看去,郁郁葱葱的龙门山尖,感叹龙门的风光如此秀美的山峦,一个转弯,视野骤然开阔,只见玉带般的伊水从天边处劈开两山平缓从容而近,水面宽阔清澈,杨柳夹岸拂风,刹那间空气便润泽清新起来。

悄然间就进入了秋天,柳叶已然开始泛黄,时不时飘下几片泛了黄的柳叶,似乎在告诉游客门秋天的龙门也一样美丽,也似乎在告诉世人岁月苍苍,逝去无痕,龙门已经经历了1500多个秋天,告诉我们它是佛教艺术的化身。

东来秋去,时间好快,漫无声息之间已经进入了一年的最后一个季节--冬天,看冬天龙门被白蒙蒙的覆盖着,很是美丽,似乎正是印*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远处,看那一个个洞窟,历历在目,洞洞清晰,每个佛像都尽可能的展现了自己的风采,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艺术的高超,也会感叹如此之宏伟的工程。

这么宏大的工程有许多神话!

如:蛤蟆嘴。

龙门西山有一个著名的景点:“禹王池”。方正的石砌浅池里,温泉喷涌,热气飘荡,水草摆动,细虾闲游,更矗立一嫩绿*稀奇石柱。相传,自大禹劈开龙门后,这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禹放心地东去治水了。不久,来了个蛤蟆精,见伊阙一带风景秀丽,水清地肥,又有不少石层断裂后自然形成的沟沟洞洞,便于居住,就霸占住阙口,胡作非为起来。蛤蟆精能一口将伊河吸干,让两岸沃田成年浇不上一口水,田地干裂,禾苗枯死;蛤蟆精能一口吐出波涛汹涌的洪水,淹田毁屋,让河两岸百姓流离失所,不得安生。

后来,大禹巡视水情回到龙门,听百姓们诉说了灾情,十分气愤,就带着开山通沟用的石凿来寻找蛤蟆精,为民除害。

河南龙门石窟游记汇总篇十

从洛阳出发,骑车往南十公里,就来到了龙门风景区。只见这里山清水秀,绿水通畅,气势不凡的龙门大桥犹如彩虹卧波,令人叹为观止。

穿过大桥拱门,沿着西山缓缓南行,进入龙山第一大洞窟,洞窟平面为马蹄形,窟隆顶,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姿态文静与主佛造像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优美得两尊。

我们一路称赞着缓缓前行,不久便来到了西山最高处的奉先寺,站在寺下,一仰头,便看见主尊那座大佛,乍看之下,我的内心感到无比的惊讶,只见这尊雕像荣华富贵,仪态万方,勾画出了优美的曲线。

这里的洞窟年代久远,在雕刻技巧和风格上,也有他们的独到之处……。

河南龙门石窟游记汇总篇十一

天曾捐脂粉钱两万贯用来加速工程的完工。它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代表性的重要石窟。好了,各位游客,此刻呈此刻我们面前的这尊大佛就是卢舍那大佛了。“卢舍那“是梵文音译,即光明普照的意思。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为什么不零不整偏偏是17。14米呢?其中暗藏不少玄机:因为7是佛的数字,天的数字,佛语有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看,这17。14米,包含了一个10,意十全十美,而14拆开正好是两个7,再加上第一个7,就有三个7了,拥有三个7的卢舍那大佛就是无限大、无限尊崇,功德圆满了!

为一首壮丽的交响乐章,与自然混合,夺人心魄。好了,各位朋友,参观了这么雄伟的雕刻,是否也让你的心灵受之震撼了呢,那么请拿起您手中的相机,留下这份情绪。景区的主要讲解到那里就结束了,接下来的时光留给大家自由活动,11点钟我们准时在那里集合。

河南龙门石窟游记汇总篇十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天,我正是怀着这种情绪来接待各位朋友的到来的。

洛阳,是中外闻名的历史名城。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为使各位来宾在洛阳期间能对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古迹有进一步的了解,在乘车去景点参观的途中,我将洛阳的历史及龙门石窟的大致状况,向大家做简单的介绍。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的南岸。因地处洛河北岸而得名,意为洛水之阳。

洛阳在历史上曾是众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称“九朝古都”。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长时光地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这天,我们去参观的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便是众多的文物古迹之一。

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12。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伊阙”,香山(东山)与龙门山(西山)东西对峙,伊水从中流过,构成一座壮丽的门阙。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又称龙门。

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直,或是天然构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绘动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现象出现并作为佛教信徒、僧侣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

由于山林的幽静、神秘、石窟的冬暖夏凉,依山雕凿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这种石窟寺艺术,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我们这天要看的龙门石窟就是我国众多寺群中的瑰宝之一。

龙门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说的有利条件外,还有个不可忽视的自然条件。伊水两岸的山崖都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其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和大面积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造像,与其他砂岩石相比,有着宜于保存的有利条件。

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是继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之后由皇室开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规模、有效率的营建约计150年左右,分别出此刻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约占1左右)时期。龙门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龛、石像沿伊水两岸星罗棋布的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

各位朋友,我们在龙门石窟参观约用1。5—2小时的时光,在此,我们每分钟能够看到100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据1962年龙门文物保管所统计,两山现存窟龛2100多个。大小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题记碑文约2870多块。造像以北魏(东魏、北齐)、隋、唐为主。北魏约占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占百分之六十左右。龙门石窟最大造像为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龙门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个大型洞窟。因龙门东山的岩层比西山的薄,不便雕凿大型造像。在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宾阳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潜溪寺、宾阳北洞、万佛洞、奉先寺等。

龙门石窟造像,既是历代劳动人民和艺术家无穷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又是外来文化和我国文化结合而成的一朵奇葩。这些雕刻匠师,承担着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却又大胆地突破了宗教和礼教的“仪轨”束缚。在雕刻过程中融进了超多的现实生活,活生生表现了各种人物造像的动人情景。如喜悦、慈祥、威严、矜持、苦痛,以至作为至高无量主宰的佛之庄严肃穆,胁侍人和供养人的虔诚宁静,无一不是艺术家们对现实的“人”的深刻观察,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结果。真可谓是在雕刻艺术上将佛祖和人表现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构思布局的完整,气势的贯注,整体的坚实有力,性格变化的多样,面部表情的生动逼真,衣纹线条的流畅优美等等,更是在千百年艺术实践传统的基础上,超多借鉴外来文化,在技法、风格上精心创造、超多创新、突破传统、刻意经营的结果。富有才华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设计艺术家,应对光秃的悬崖峭壁,运用着简单的锤凿,雕出如此巍峨壮观又精工细致的群体佛像,这在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的条件下,确实令人叹为鬼斧神工。

龙门石窟象一个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大博物馆,为我国的历史、宗教、文化、艺术、医药等研究,带给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在潜溪寺)。

(前往万佛洞)。

我们离开宾阳三洞拾级而上,即可看到万佛洞。万佛洞的形状是方形平顶,顶上雕一莲花藻井,莲花藻井周围刊刻楷书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云禅师,一万五千尊佛龛。”洞口过道北侧上有“沙门智运,奉天皇太后太子诸王敬造一万五千尊像一龛”的题记。两个题记互为补充,说明什末人,为什末发愿造像的原因。永隆为高宗李治的年号。太监为宫中的女官。沙门智运和内道场运单师,指比丘尼智运的号。因该洞为智运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运洞”。天皇指唐高宗,天后指武则天,因洞勺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万佛洞”

该洞主尊名阿弥陀佛,有圆光和身光,结跏跌坐在印覆莲束腰须弥座上,一手贴身斜举胸前,一手抚膝。这种手势说明阿弥陀佛在向弟子信徒说法,故称“说法印”。束腰莲花座中间雕刻四个赤膊季节袒胸、筋肌突起、体朵勇猛的力士承托室座。佛背光以上崖壁上雕刻有54朵莲花,每枝上坐一菩萨,姿态生动、富于变化、造型别致、独具匠心。此外,在南北壁上雕有伎乐人,分;乐伎和舞伎。乐伎手执乐器有瑟、竺、拔、茎溪、笛子、西腰鼓等,这是唐代宫廷的“坐部”乐队。舞蹈者或吹、或弹、或拨弄琴弦,彷佛会奏出优美的旋律。将唐朝宫廷中的舞乐场面表现得活灵活现,真可谓工匠们的神工之处。

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还有两尊石狮,即龙门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盗。现存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和堪萨斯城纳威尔逊艺术博物馆内。

(在宾阳洞)。

末如何辨别呢?请大家跟我来,我先从宾阳中洞给各位讲。

物不再受到侵坏,所以在洞前加铁栏杆。期望各位朋友能够理解。宾阳中洞外南侧,依崖镌刻一碑,即著名“褚遂良碑”,即《伊阙佛龛之碑》,记载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为其死去的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做功德开窟造像的一篇法愿文(贞观15年即公元641年)。此碑文已严重腐蚀,难辨其文。

宾样中洞原为北魏雕凿,由于宫廷发生内乱而止。故半途而废。该洞是北魏至淌初的过渡洞。该洞高9米、宽8米多、进深9米。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弥陀佛,高8米多,脸型稍长、嘴唇厚大、颈有横纹、胸部隆起。木尊两侧侍立二弟子,其中左侧的迪叶雕像,刻工十分逼真。他满脸皱纹、目不斜视、严谨持重、深谙世故。左右弟子外侧侍立的菩萨,披巾、璎珞厚重,造型古朴、典雅,具有北魏的风格。在洞内的四壁上,布满大小150余个佛龛,其中有隋大业和唐贞观年的佛龛多个。宾阳南洞体现的艺术风格,上承北魏时期的刚健雄伟,下启盛唐时期的生动活泼。

(往奉先寺)。

在登几十步台阶就到奉先寺了,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这个寺内,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奉先寺东西深约40米,南北宽约36米,卢舍那佛(披身佛)左侧的《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萨高70尺,伽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造时光,据有关资料和专家推测,约始建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后。完工于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费时约左右。

请看奉先寺的布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另外还有两个供养人。主佛梵名“卢舍那”,按佛教说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来之身;报身即佛经过长期修行而获得的“佛果”之身;应身即佛为“超度众生”而显现之身。卢舍那即所谓报身佛,译名“净惭”。主尊像为结跏跌坐中央的卢舍召晰,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头部高4米,两耳为1。9米高,为龙门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丰腴典雅、眉若新月、双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双眼,稍向下俯视,目光恰好和礼佛朝拜者的仰视目光交汇,可引起人们感情上的震颤。由此可见设计者的匠心和艺术魅力所在。两侧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叶形象严谨持重,少者阿难形象丰满圆润、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萨头戴宝冠、身挂璎珞、肩搭帔(pei)帛、下衣长裙有出水之势。这一铺雕像刻画出一种端庄而美丽又动人的风貌。奉先寺的整个布局,使人感觉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场面。

一般说来,在佛学的教义里,佛、菩萨均为男性,而在龙门奉先寺的主佛却女性化,这是唐武则天出于政治的需要,而别出心裁,破天荒将卢舍那大佛塑造成中年妇女特有的形象。传说武则天集上述美德与卢舍纳大佛的形象几乎完全吻合。可见卢舍那的形象在必须程度上就是武则天形象的真实写照。

从艺术上看,奉先寺造像布局谐调均称。大佛像五官刻画合乎比例,这一巧夺天工的辉煌成就,具有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是唐代宗教艺术的概括,是我国雕刻史上伟大范例之一。

(在莲花洞)。

(在古阳洞)。

古阳洞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之际。洞内雕刻90%以上是北魏时期的作品,是龙门石窟群中开凿最早、资料最丰富的一座洞窟。全洞平面呈马蹄形,顶似穹隆。由于此洞时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得一窟。由此也看出北魏皇室崇佛的气氛。洞内两壁井然有序的雕凿成三列佛龛。这些小龛都十分精细华丽,龛额装饰细致灵巧,图案花纹丰富多彩,在龙门石窟中堪称集北魏雕刻、绘画、书法、建筑、图案造型艺术之大成。

古阳洞的造像,以其风格、特征而论,代表了迁都洛阳后北魏后期的一些变化。由北魏前期粗旷、雄健、挺实变为清秀、美丽、开始摆脱前期的作风。面部表情刻画也由严峻变得比较温和,给人以亲切之感。

那里值得一提的是:古阳洞四壁及窟顶镌满佛龛造像,这些龛像多有造像题记,记录了当时的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及早像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艺术及雕刻艺术的最珍贵资料。在金石碑刻艺术中负有盛名的《龙门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结体用笔在隶、楷之间,是隶书向楷书过渡中一种比较成熟的独特字体。《龙门二十品》能够说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所以千百年来为书法家所称道。

由于时光关系,龙门石窟(西山)主要洞窟的讲解就到此结束。此刻给各位留一点时光照相。待一会儿我们将车开过龙门桥,跨过伊河,到河对岸观赏龙门西山兰貌。多谢各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