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产业发展调研方案范文简短(精选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5:13:20 页码:8
最新产业发展调研方案范文简短(精选12篇)
2023-11-24 05:13:20    小编:ZTFB

在制定方案之前,需要充分了解问题的背景和核心需求。需要制定衡量方案实施效果的指标和评估方法。方案的制定要兼顾长远和短期利益,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业发展调研方案范文简短篇一

脱水菜产业是我市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于xx年开始起步,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我市农民增收、农产品加工、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脱水菜企业数量众多。全市现有脱水菜加工企业近100家,总加工能力近卫立正其中较大规模的有30多家,具备出口自主权的有12家。

(二)青红椒产量全国第一。我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青红椒脱水菜生产基地,青红椒总产量占到全国总量的70%以上。全市青红椒种植面积从20xx年以来,多数年份保持在10万亩左右,最高达13万亩,种植农户约6万户。脱水菜成品多数年份产量在1.5万吨一2万吨之间,产值5亿元左右。

(三)广大农民受益明显。青红椒亩产约3.5吨,近年每吨价格约800多元,亩收益在3000元左右,比较效益明显,农民种植热情较高。另外企业生产期还可解决4—5万名季节性用工,生产结束后仍能解决数千人的就业问题。

(四)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脱水菜和羊绒、葵仁、番茄酱等,是我市面向欧美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但我市拥有自主出口权的企业较少,70%以上的产品都是通过国内其他贸易公司出口。

(一)企业多、小,散,市场比较混乱。虽有近100家企业,但缺少上规模、上档次、技术先进、业界知名、广泛认可的大企业,与全国第一产地的地位不相称。企业多数规模偏小,技术落后,且各自为阵,没有发挥好主导市场的作用。绝大多数小企业春种时不签订订单,收购时抬高原料价格,使得企业原料成本上升。农民虽—时受益,但长远看弊多利少。生产结束出货时彼此又互相竞争,很容易被外地采购商各个击破,造成产品价格波动过大,行业周期性的出现滞销、亏损。另据了解,国内外每年青红椒的需求量是2万吨左右,而我市产能已近20万吨,严重过剩,应尽快解决。

(二)产品良莠不齐,质量难以控制。多数企业厂房因陋就简,生产设备落后,卫生控制不到位,检测手段不够,产品标准不一,仓储条件较差,特别是卫生、农残等隐患多。

(三)多为低端产品,缺少精深加工。产品都是初级原料,还要通过国内外企业二次加工,然后经国外大企业最终加工包装后,才能上市。也有国内部分企业开始给方便面企业加工终端产品,但数量还很小。总的来说,我市的产地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产品过于单一,有待继续拓宽。我市脱水莱主要是青红椒,另有极少的豆角、番茄、黄瓜等,但事实上胡萝卜、葱蒜、各类青菜等都可以制成脱水产品,国外市场需求也很大,应该向多品种方向发展。

(一)市场稳中有增。脱水莱产品作为欧美日等国家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有着较为稳定的消费市场。同时受欧美日等国家生活习惯的影响,脱水莱产品正在逐步进入其他国家。国内随着方便面企业、快餐行业的发展,脱水菜产品的市场也在不断扩大,总体市场呈稳中有增的态势。

(二)我市仍具优势。青红椒的传统产区欧洲主产区因病虫害。减产严重,原料品质下降,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国内宁夏、甘肃、新疆、山西等地从种植规模、种植技术、产品质量、出海距离等方面,暂时难以与我市抗衡。我市水土光热自然条件适宜,使得我市成为外商关注的最佳产区之一。

产业发展调研方案范文简短篇二

第三产业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新城区作为宁波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如何加快实施“退二进三”战略,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对于进一步提升城区功能和地位,充分发挥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推动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加快新城区第三产业发展谈几点粗浅认识。

撤县设区以来,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新城区规划建设已从原来的以二产为主逐步向三产为主转变,三产项目的招商、建设已成为新形势下新城区开发建设的重中之重。去年以来,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规划引导。去年以来,先后实施了新城区核心区国际方案征集,开展了新城区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编制,完成了城区主干道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目前正在着手编制新城区重点区域东西向文化及娱乐景观轴城市设计、南北向商业景观轴城市设计。规划对新城区34平方公里范围的商业、文体、娱乐、教育、医疗卫生等三产项目的配置规模、用地位置等都作出了明确要求,对新城区下步的三产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

(二)项目招商。去年以来,新城区把大力推进三产项目招商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来抓,按照“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要求,先后引进5只较大的三产项目,计划总投资达36.6亿元,其中外资项目3只,注册资金6000万美元,其中宁波万达广场计划总投资20亿元,总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白金五星级明州花园酒店计划总投资8亿元,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开元明都大酒店计划总投资4亿元,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鄞州商会大厦计划总投资3.5亿元,总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

(三)建设推进。目前新城区范围已建成的较大规模的三产项目共27只,计划总投资超100亿元,总建筑面积352万平方米,其中房地产项目16只,总投资超50亿元,总建筑面积171万平方米,主要包括高教园区鄞州体育馆、训练馆、图书信息中心、鄞州高级中学以及华泰剑桥、东湖花园、格兰云天、金湾华庭、半岛名邸等一批房地产项目;在建的三产项目共20只,计划总投资64亿元,总建筑面积219万平方米,其中主要包括明州花园酒店、开元大酒店、麒麟商务大厦、鄞州商会大厦、高教园区国际会议中心、商务休闲中心、明州医院、新城区医院、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鄞州银行、区社会福利中心、科技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文化广场、鄞州公园以及新都美地、东湖花园、格兰云天、华泰剑桥二期等一批房地产项目;已批待建项目共12只,计划总投资44亿元,总建筑面积121万平方米,其中主要包括万达商业广场、区博物展览中心、明州经贸大厦、综合农贸市场、新江厦商城、新中源大厦、和邦商务大厦、奥丽赛大厦以及南湖花园、小城花园、春江花城、华泰三期等房地产项目。

近年来,虽然新城区三产项目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规模、数量还是档次等各方面,离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同新城区所处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相比,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需要在下步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新城区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当前,东部新城、跨海大桥的建设,对于新城区来说,既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性机遇,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要加快新城区第三产业发展,必须抢抓机遇,着重做好以下三个字文章:

(一)“快”,即加快建设,采取三方面措施:

一是组团式发展。当前,要严格按照新城区核心区规划要求,紧紧围绕新城区主干道路街景设计,充分发挥各街道、部门参与开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重做好新城区主干道路以及宁横路、宁姜路、34省道等周边街区的整理和改造,实现组团式发展和滚动式推进。

二是点线面联动。“点”,就是以万达广场以及周边商业设施为点,力争今年10月底前促成广场开工建设,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商贸企业落户,并带动周边三产项目加快发展。“线”,就是以商业特色街为线,培育发展天童路、四明路等商业景观带,把商业特色街区作为城市中心的开发区来做精、做专、做大、做强。“面”,就是以社区服务网点为面,加快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大力发展面向城区居民消费需求的家政、医疗、文娱、维修等服务,形成与现代城区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服务网络。

三是全方位拓展。通过采取积极的土地、投资、财政、金融、价格等政策,加大对新城区第三产业特别是重点服务行业的扶持、引导力度。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民资外资发展第三产业,参与公平竞争,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服务业运行机制。

(二)“高”,即提高品位。

一是抓规划。按照“提高品位、超前发展、优化布局、体现特色”的规划要求,进一步编制完善新城区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并同我区“十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全区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紧密衔接,在合理规划新城区第三产业区域布局的同时,进一步深化编制商业、交通运输、信息通讯、金融保险、房地产等各种业态的发展规划,为高起点发展新城区第三产业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强招商。下阶段,要将集中精力引进和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第三产业项目,作为新城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提升新城区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并力求在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信息业、会展业、娱乐业和现代物流业方面寻求突破。同时,大力发展搂宇经济、总部经济,积极利用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总部、研发中心或办事机构来新城区落户。同时大力引进绿城、万科等国内知名房地产开发商参与新城区开发建设,逐步推出一批精品楼盘,提高新城区房地产开发建设的品位和档次。三是重建设。在加快项目建设的同时,严格把好建筑的立面、色彩、体量及质量关,努力使各类建筑成为新城区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特”,即注重特点。充分利用新城区的区位和环境优势,大力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坚持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个性化发展道路,努力体现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住在鄞州、学在鄞州、游在鄞州和创业在鄞州”的建设要求。

1、“住在鄞州”——着重实现三个“完善”:一是完善交通条件,特别是新城区与宁波市区及其他周边区域的城市交通连接,大力发展区域内部公共交通,保证居民出行需求。二是完善社会事业配套,重点加快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建设一批群众性、开放性的公共活动场所。三是完善环境形象建设,加大城市综合管理力度,营造优美、舒适、安定的城市环境形象。

2、“学在鄞州”——大力发展三大“教育”:一是基础教育。加快建设具有国家级水准的新城区实验小学、实验初中等一批基础教育教学设施,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社会力量办学,进一步提升城区建设的品位和档次。二是高等教育。以高教园区为依托,加快发展各类高等教育,重点加快第三产业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加快三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三是成人教育。大力加强就业培训、函授、进修和社区教育等各类成人教育,完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终身教育体系,凸现新城区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市民素质的科教文化功能。

3、“游在鄞州”——努力营造三大“亮点”:一是商贸。在进一步加快万达广场建设的基础上,集中精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型连锁商贸龙头企业落户新城区,同时大力发展特色步行街、精品商业街等,着力构筑大中小相结合的商贸发展新格局。二是休闲。积极挖掘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休闲娱乐主题,注重体现鄞州区厚重的历史文化、佛教文化和梁祝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休闲、娱乐产业。三是江南水乡风貌。充分利用新城区河网水系发达的优势,努力营造赏心悦目的城市水景,并在建筑设计、灯光布局等各方面展现独特的风格,以精致优美的江南水乡风貌发展城市旅游经济。

4、“创业在鄞州”——加快形成三大“服务业体系”:一是新兴服务业体系。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办事机构,着力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内涵、有档次的精品楼宇,初步形成比较齐全的广告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框架。二是金融信息服务业体系。吸引各类金融机构来我区设立机构或分支机构,加快发展邮电、通讯、电子商务等信息产业,努力为各类机构投资创业提供服务平台。三是传统服务业体系。加快发展宾馆、餐饮服务业,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业,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产业发展调研方案范文简短篇三

邹城是“邹鲁文明”的发源地,文化底蕴丰厚,生态资源丰富。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文化经济特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发挥作为南部主战场的重要作用,以实施“文化突围”战略为统领,以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发展为目标,以实施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为抓手,以研究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以完善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为基础,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争创儒家文化保护传承的创新区、全国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的示范区。

目前,我市城乡文化产业已形成古玩书画、网吧经营、图书音像、歌舞娱乐、文艺演出、艺术培训、出版印刷等10余条文化产业链,共有文化产业项目99个,专业文化市场4处,其中3个省级文化产业项目(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xx市峄山文化产业综合开发项目,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xx市圣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省级文化产业经营单位铁山书画市场);xx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1家(邹城万佳文化产业园、博美广告装饰有限公司、xx市飞鸿传媒文化有限公司、邹城在线、钢山剧院艺培中心、铁山公园书画市场、两孟管理处、峄山管委会、文化馆群星艺术服务中心、动感地带娱乐商务会所、北关科技文化苑);xx市级文化产业文明经营单位3家(新华书店、钢山剧院、大世界娱乐有限公司);现有院线电影2家,电子游艺厅12家。

经初步统计,目前注册和掌握的我市文化产业重点经营单位为838家。xx市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34256人,其中人才数为13600人。从行业分布上看,文化人才相对集中在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广告业等行业,图书、音像制品销售及出租、工艺及收藏品业及会议及展览服务业等行业人才则相对缺乏。

分析近年来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市场构成逐步扩大。上个世纪80年代,xx市文化产业经营项目还比较单调,当时的经营主体是电影以及少量的舞厅,经营单位数量不超过10家。90年代随着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文化市场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已形成了歌舞娱乐、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演出、印刷、音像、图书等十余个门类,初步形成了综合性的市场体系。二是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我市文化产业经营主体正由过去国有、集体经营为主向个体、私营、股份制经营为主转变,形成了个体、私营、股份制、国有、集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格局。其中非公有制比重逐步提高,发展势头迅猛。全市文化经营单位中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占85%以上。三是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迅猛发展势头。自去年我市被列入曲阜文化经济特区,尤其是去年七月份,市委市政府召开了高规格“文化突围”工作会议之后,全市上下思想高度统一,工作目标十分清晰,各镇街结合各自实际,规划明确了各自重点,文化项目,文化企业有了大幅度增长。文化产业发展为我市的科学协调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规模偏小,缺乏亮点,对gdp的贡献不足。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较低。xx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较小。与周边县市区相比,差距较大,处于落后地位。全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数量虽然不少,但是总体规模小、发展慢、效益低,没有在地方经济中起带动作用的文化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较低。

二是文化产业规模效应不够,没有形成支柱型产业。目前,我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的规模偏小,尚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大规模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缺少有示范带头作用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支柱性产业的增加值要求占gdp的5%以上,我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还达不到2%,整体发展比较缓慢,文化产业发展没有形成聚集效应,文化产业发展载体不成熟,文化产业成为支柱型产业的差距太大。

三是文化产业发展没有形成品牌效应。我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孟子故里,儒风邹城”已成为我市独有的“城市名片”。但是我市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缺乏叫得响的文化产业品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配套经营。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我市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亮点。

四是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不高,对gdp的贡献率不大。目前我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高科技产业乃至制造业的融合度不深,造成文化产业的服务性功能也不是很突出,溢出效应没有受到重视,并由此制约了文化企业的升级改造和集约化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对全市gdp的贡献不足,文化辐射力更是有限。

五是文化产业发展专业运作人才紧缺。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的支撑,尤其是高素质的领导和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具体而言,一是数量少,既懂文化艺术又懂经营管理,抑或擅长项目策划、文化经纪、市场营销、资本运作的复合型人才少,尤其是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二是专业化程度低,部分经营管理人员不熟悉相关政策、法规,不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动态,不擅长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三是结构不合理,包括从业人员的行业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严重缺失,造成了文化产业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不足,制约了我市文化产业的后续发展,导致文化产业发展营养不良。

推动文化产业城乡一体化跨越发展,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硬任务,必须想实招、求实效,抓重点、求突破,切实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一是研究出台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今年以来,国家、省、市陆续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国办发〔2014〕15号)、《山东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鲁政发〔2014〕15号)等一系列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经济政策,为新一轮的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有力支撑。我们要牢牢把握中央、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规定,从我市实际出发,尽快研究和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快完善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政策措施,努力做到结构好、布局好、效益好、可持续,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大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人才、融资、产品交易等方面的高效服务,吸引社会资金和人才向文化产业流动。优化文化产业布局,积极推进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数字出版、数字舞美等新兴文化业态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编制、专家论证等工作。

二是科学制定文化产业中短期发展规划。目前,我市尚没有制定出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立足我市发展实际,充分结合全市的整体规划,尽快制定出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把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数字产品生产加工、出版印刷等新兴文化业态纳入园区发展,努力打造成为鲁西南地区省级文化产业园区。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创意等产业的融合,积极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富有特色、又有一定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域。以旧城改造为契机,规划编制特色文化街区,以广告策划、文化科技、娱乐游戏、网吧影城、艺术培训、花鸟书画等特色街区为重点,引导传统文化产业集中集聚联片经营,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

三是加快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大项目带来的是大投入、大产出,有没有大项目,有多少大项目、好项目,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后劲、质量和潜力。利用好现有政策和阵地,尤其是青岛保税区邹城功能区文化板块,实施对外合作战略,通过文化专题招商,用好的政策吸引和鼓励国内外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在邹城进行文化产业项目投资,使其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引领和带动全市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加速推进峄山整体开发,将规划中“山城园”逐一落实实施,打响“儒家文化第一山”品牌;通过对“两孟”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带动“三孟”景区项目;精心打造邹东生态休闲游、邹西湿地游,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同时,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文化企业品牌、区域文化产业品牌和新兴文化产业品牌。

四是要努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是支撑。我们要像发展工业、农业、城市建设一样,抓好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争取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上一批好项目、大项目。要积极制定文化产业投融资实施办法,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库和指导目录,把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纳入考核体系,逐步加大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的比重。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降低文化产业准入门槛,形成国有、民营、内资、外资共同发展文化产业的格局。要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主动为文化企业排忧解难,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审批、管理、扶持、奖励服务体系,营造全社会关系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是要加快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融合发展是文化产业的一个显着特性,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第一要推动文化与金融融合。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尤其是在宏观调控的形势下,争取金融支持更显重要。第二要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旅游的联系非常紧密,要加强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旅游演艺品牌。第三要推动文化与现代工业、农业以及体育、交通、房地产等其他产业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产业发展调研方案范文简短篇四

为进一步推进城区香蕉产业化发展,增强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打造香蕉品牌,力争把城区香蕉产业打造成为全区第一香蕉产区,今年5月份,城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城区部分市、城区及乡镇三级人大代表对城区香蕉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当前,城区蕉类种植面积由xx年的xx万亩发展到xx年的xx万亩,产量由xx年xx万吨发展到xx年的xx万吨。城区香蕉种植主要分布在xx沿岸的xx、xx定、xx三个镇。其中,xx镇香蕉种植面积xx万亩,产量xx万吨;xx镇香蕉种植面积xx万亩,产量xx万吨;xx香蕉种植面积xx万亩,产量xx万吨。香蕉种植的品种以威廉斯b6,巴西蕉为主,其中种植健康组培苗威廉斯b6占香蕉种植面积的80%以上。在特色蕉类生产方面,鸡蕉主要在双定镇种植,面积xx亩,年产鸡蕉约xx吨;粉蕉分布在三个镇,面积xx亩,年产xx吨;红香蕉也有少量种植,但规模小,仅为零星种植。全城区已形成香蕉种植规模达xx亩以上的村有xx个,种植面积xx亩以上规模种植企业x个,种植xx亩以上香蕉种植大户x户,城区香蕉生产已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发展的格局。

(一)政府大力引导,进一步做大香蕉产业。为了进一步做大香蕉产业,把香蕉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城区政府加大对香蕉产业的引导,通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稳定香蕉种植面积和产量,并对香蕉产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计划在“xx”期间将城区香蕉种植面积发展到xx万亩,产量xx万吨,产值超过xx亿元,使xx成为广西香蕉生产第一大区。

(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近年来,城区政府加大了财政资金的投入,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等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使蕉园的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据不完全统计,xx年城区通过争取上级财政资金xx多万元来投入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同时,还争取到xx镇xx村、上正村,xx镇大林坡等8个土地整理项目,总共投入资金1。1亿元。另外,城区政府还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蕉农解决修路、打井等问题。如xx年,城区政府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xx多万元帮助广西xx农业开发公司修建一条水泥路和打两口灌溉水井。

(三)实施香蕉品牌战略,扩大西乡塘香蕉知名度。近年来,城区政府十分注重香蕉品牌的培育,并先后注册“洛洛香”、“甜弯弯”等香蕉品牌,并通过各种途径对这些香蕉品牌进行宣传。如城区政府每年都在“南博会”期间举办“洛洛香”香蕉节,通过“南博会”这个大平台,大力宣传我城区的香蕉品牌,提高“洛洛香”香蕉品牌的知名度,以带动城区香蕉产业的发展。

(四)加强示范项目建设,“以点带面”促进产业升级。实践证明,香蕉标准化生产及机械化采收示范项目的实施,对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产业增效和提升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已经成为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城区政府通过积极扶持广西桂洁农业开发公司、广西旺农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等几个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广香蕉标准化生产采后处理技术,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促进了产业升级。

(五)大力开展香蕉创新技术培训,提高香蕉产业科技支撑体系。为增加城区香蕉种植的技术含量,城区政府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作用,通过xx香蕉专家大院、农民田间学校,对技术骨干、香蕉种植大户、农村经济能人等进行强化技术培训,推广普及香蕉标准化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生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每年不定期聘请自治区、xx市香蕉专家到辖区进行专业技术辅导、解决技术难题,突破技术发展瓶颈。

(六)加强流通服务,促进销售渠道畅通。为了做好流通服务,解决香蕉销售困难问题,城区政府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做好服务工作:一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经常组织辖区种植大户外出招商或者参加区、市相关部门组织到北京、上海等地参加名特优农产品招商推介活动。二是积极培育农村经济人队伍。通过商会、协会等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本地农村经济人队伍,充分利用这些经济能人的作用,汲引更多的客商前来采购香蕉。三是建立健全城区农产品信息网络。通过建立健全城区—镇—村三级信息网络,及时对外发布产品供销信息。四是建设香蕉物流园,加强香蕉销售服务。目前,城区政府在xx镇建设xx亩香蕉物流园的一期建设项目已经启动。

虽然近年来,我城区的香蕉产业在政府的扶持、引导下发展迅速。但是,在发展过程当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待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蕉类品种过于单一和上市时间过于集中。在城区蕉类种植品种中,香蕉种植面积占蕉类种植面积的98%。这就形成了一些特色的蕉类如粉蕉、鸡蕉等种植规模小、水平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且上市时间集中,大部分香蕉在当年9月—12月上市,上市高峰集中在11月—12月初,容易造成阶段性供大于求,形成滞销。

(二)香蕉品质参差不齐、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城区香蕉生产过程中,公司化经营数少,大部分还是以单家独户承包种植为主。以单个家庭单家独户承包种植的香蕉,由于在管理上没有形成企业化管理,生产技术标准化程度不高,造成品质差异大。而以公司标准化生产的香蕉,由于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宣传,统一销售,生产技术标准化程度高、成本低,香蕉产品质量好。因此,城区的香蕉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较为突出,导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香蕉品牌运作不畅。目前城区有大热门、洛洛香、甜弯弯等品牌。大热门品牌由于大热门种植公司规模小,所占市场份额不多;而洛洛香品牌虽然近几年城区大力宣传,由于没有大的企业来运作,目前仍停留在商标上,没有得到真正推广,甜弯弯品牌刚注册不久,影响力还不够大。

(四)香蕉产业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发展水平不能迅速提高。一是对种植科技投入不足;二是对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的扶持和引导不够,由农民自发组织的各类合作协会,他们在农业产业链中起着桥梁的作用,但大多是靠集资的方法筹集工作经费,不足以开展更深、更远、更多的信息、技术等服务工作;三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够,灌溉基础设施条件简陋,严重的影响着地区自然优势的发挥。

(五)农村耕地使用权流转适应不了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规模化生产经营,需要耕地的相对集中规模经营。由于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目前耕地使用权还难以有效便捷地流转和集中,给农产品的适度规模化生产带来了困难。

香蕉产业是xx农业的经济支柱和特色产业。近年来,随着市场上香蕉价格稳中有升,农民种植香蕉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香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xx年种植面积xx万亩,占xx市香蕉面积的60%以上,规模化发展的步伐逐步加快。为加快城区香蕉产业壮大发展,特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合理布局香蕉品种,种植季节,形成香蕉均衡上市和品种多元化。通过加大力度引导农民调整香蕉种植季节,合理调整香蕉秋、冬、春种植比例。做到均衡上市,避免供过于求。合理调整西贡蕉、鸡蕉、香蕉品种威廉斯b6种植比例,扩大西贡蕉、鸡蕉、红香蕉等名优特蕉的比例,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要继续推广这些优良品种的种植,推广健康种苗,标准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建设10万亩高产、优质、生态香蕉生产基地。

(二)充分发挥基地连片种植的示范作用,提升香蕉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目前农科院广西植物组培苗有限公司、大热门、马彰然、梁洁言、金光农场菠萝分场等香蕉连片种植基地的示范作用;积极采用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努力推广香蕉无损伤采收技术,从根本上解决香蕉采收的擦压伤难题,保持漂亮的外观和缩短货架期;研究建立香蕉深加工示范点,把香蕉加工成香蕉干、香蕉面粉、香蕉粉等,提升香蕉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对单家独户的种植户,利用多种形式途径加强种植技术的培训,及时提供城区香蕉产区生产、销售信息。

(三)继续举办香蕉节,继续实施香蕉品牌战略,扩大知名度。作为向外界宣传的一个重要途径,应继续举办香蕉节,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香蕉产业在区内外的知名度,扩大香蕉销路,将香蕉优势向外界展示。通过联合辖区香蕉种植企业、种植大户,实施统一的香蕉品牌,促进香蕉销售品牌化。并逐步带动单家独户蕉农统一按企业标准化管理生产,统一对外销售,形成企业品牌化营销,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四)加快推进xx镇香蕉物流园建设,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商品流通效率。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建设冷库、仓储、采后处理加工厂、停车场、电子交易平台和服务客商酒店等。完善和提升服务功能,以优质的服务吸引国内外客商到我城区经销香蕉。加强对产品促销工作的宣传,以提高城区香蕉市场的占有份额。

(五)创新机制,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和政策引导机制,为土地流转提供保障,鼓励和支持农民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进行土地流转;召开各种现场会,与农民算经济账,让更多农民了解土地流转的成功典型及其效益,千方百计调动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大力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参与土地流转,促进流转主体多元化;采取政策扶持、协调融资、技术服务等积极措施,大力扶持香蕉种植大户,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导,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实施农业产业开发和科技试验示范,扩大香蕉试验示范基地,拉动土地规模集中高效经营。

产业发展调研方案范文简短篇五

4月18日至23日,在副市长的带领下,我市部分纺织企业负责人一行15人,赴浙江兰溪、江苏湖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对接活动,先后参观考察了中国立马控股集团、浙江佳而美纺织、浙江鑫浪纺织、浙江七星纺织、江苏旷达集团、常州马杭色织布、江苏瓯堡纺织染整等企业,以及湖塘纺织城、湖塘纺织科技发展中心,并分别召开座谈会,听取了两地在纺织产业发展上的经验做法介绍,与当地企业进行了对接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兰溪市纺织产业发展情况。兰溪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是“中国织造名城”。全市现有纺织企业1300家,从业人员5。1万,规模以上企业217家,其中织造企业1150家(含毛巾企业275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26家。织布机1。3万台,其中进口喷汽织机3150台、剑杆织机8000台,织布无梭率达100%;环锭纺35万锭,气流纺6400头;印染生产线7条,后整理线22条,阔幅平网印花生产线7条;年产布10亿米、毛巾6亿条、棉纱10万吨、家纺用品等800万套。,棉纺织工业实现生产总值80亿元,其中织造企业产值达68亿元,占纺织工业总产值的84。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6。9%。纺织工业年上交税收3。2亿元,且每年以30%左右的幅度递增,年出口交货值25亿元。

(二)湖塘镇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是闻名遐迩的“纺织之乡”、“全国色织布中心”和“中国织造名镇”,两度获得“中国乡镇之星”殊荣。全镇现有工业企业4660家,其中从事纺织服装生产的企业2800家(其中色织面料生产企业约占半数以上),从业人员10万余人。现有织机4。4万余台,其中喷汽织机3500台,剑杆织机30000台,有梭织机10000台,经编机500台,喷水织机150台,形成了以色织面料、牛仔面料和灯芯绒面料为主、以针织面料和产业用面料为补充的产品结构。培育了“江苏新光”、“浩华纱罗”、“顶呱呱”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全镇纺织企业完成产值136亿元。

(一)高起点定位,提升产业档次。兰溪、湖塘地处江浙地区,棉花资源有限,发展纺纱优势不明显。为此,两地都把发展重点定位于织造、印染、家纺等纺织行业下游产业中高端产品上。兰溪市有纺织企业1300家,其中织造企业1150家,占纺织企业总量的88。5%以上;湖塘有纺织企业2800家,其中色织面料企业占半数以上,企业普遍应用“无锭纺纱、无梭织造、无纺成布、无水印染”等先进技术,产品实现了系列化、配套化、个性化、时尚化。产业定位的高起点为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高精尖装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鼓励企业应用先进设备,淘汰落后产能,两地政府都出台了对纺织企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兰溪市政府专门出台政策,对纺织企业购买无梭织机进行补贴,每购买1台喷汽织机财政补贴1万元,购买20台剑杆织机补贴1万元。同时,对每台织机规定最低纳税额标准,遏制低价无序的恶性竞争,促使企业应用高端设备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湖塘镇提出了“纺织强镇”的发展战略,扶持引导纺织企业投入80多亿元进行技术改造,普通织机已基本被先进的剑杆织机、喷汽织机、经编机及整经机所替代;印染、后整理、服装等行业逐步引进筒子染色机、球茎染色、浆纱机及莫里森、门富士后整理生产线等国际先进设备,使得湖塘纺织产品逐渐与国际高档服装面料接轨。

(三)高质量管理,打造高档次产品。兰溪、湖塘十分注重企业的管理。湖塘镇针对纺织企业制定了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建立健全了质量管理网络体系,制定了一整套质量管理制度,所有企业都推行了技师责任制和质量工资制。在湖塘镇江苏旷达集团生产现场,我们看到,生产设备一尘不染,流水线生产井然有序,物品放置规范到位。该企业先后通过了iso/ts16949(版)标准评审、德国dqs公司颁发的质量体系论证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企业在“精益生产、顾客满意、实现零缺陷”的质量方针指导下,致力于原材料到成品品质的把关和提升,实现了高标准的品质管理。

(四)高素质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兰溪、湖塘两地企业非常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每年都组织纺织企业选送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到纺织院校、先进棉纺织企业深造、锻炼,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当地政府还鼓励企业赴上海、北京等人才高地招揽人才,用灵活的机制、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地人才。浙江立马、江苏旷达等企业中高级技术人才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大量的人才储备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保障。兰溪市到底,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技术中心3家,省级科技型企业2家,省级新产品近20个,省市高新技术产品50多个。同时,企业注重同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建立广泛的横向合作,大力研究开发新型特种纺织原料、织造工艺、染整后处理工艺等,纺织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时俱增。兰溪市共有中国名牌1个,浙江省名牌3个、国家、省、市著名商标9个,江苏湖塘也培育了一大批品牌产品。这些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使两地纺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也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五)高水平配套,营造优良发展环境。湖塘镇开发建设了武进纺织工业园、城西工业园和湖塘印染工业园等专业园区,园区内建有热电厂、污水处理厂等公共设施,实行统一治污、统一用电、统一供热、统一收费,并在产业聚集区内集中建设标准厂房等。同时,成立了纺织科技发展中心,为湖塘纺织企业提供优良的产品研发、设计、检测平台,实现设施公建、资源共享,降低企业投入,把更多的资金用于生产发展。兰溪市在兰溪西郊开辟了面积达1000亩的灵洞工业园,作为发展纺织业的专业基地,政府在产业配套、社会协作、基础设施等方面,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优化和改善投融资环境,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建立和完善纺织品监测中心、纺织网、纺织协会等服务机构,努力为企业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根据兰溪织造名城建设的规划,“十一五”期间,兰溪纺织产业将以经济开发区为轴心,建成占地13000多亩,入园企业500多家的产业园区。并按照产业集聚和资源共享原则,建立纺织生产研发中心、质量监测中心,以及纺织工业网、人才培训和技术交流等公共服务平台。

我市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的“中国棉纺织蜡染名城”,与兰溪、湖塘两地有很强的互补性,其纺织工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我市纺织工业的发展上,提出如下建议:

(一)高标准制定产业规划。产业要发展,规划必先行。建议依照国家和省的《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认真制定适合我市的振兴规划。要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能量集合”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高标准、高质量地制订发展规划,向上游发展良棉种植、精细加工,向下游发展高支纱、服装及服装面料、床上用品及装饰用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到20xx年,纱锭达到250万枚,无梭织机达到3000台以上,清梳无卷化率达到60%,无接头纱比例达到70%,无梭布比例达到80%,精梳纱比例达到50%。年生产各类棉纱420万吨,各种布5亿米,各种针织服装1000万件。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亿元、利税12亿元。

(二)高投入拉长产业链条。通过增投入,膨胀规模,壮大发展实力;抓延伸,突出主导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培育竞争优势,膨胀产业规模。到20xx年,纺织企业累计投入力争达到60亿元,重点技术装备水平达到90%,其中40%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要用先进的剑杆织机、喷水织机、喷汽织机、经编机及整经机所替代普通织机;印染、后整理、服装等行业逐步引进筒子染色机、球茎染色、浆纱机及莫里森、门富士后整理生产线等国际先进设备。大力发展服装加工产业,重点抓好已与温州服装商会签约的总投资16亿元的山东临清温州服装产业园建设,建成集服装制造、商贸流通、商务洽谈、设计创意、时尚发布、论坛会展、培训交流、度假休闲、生活配套等为一体的生态产业园区,提升临清纺织产业档次。

(三)高强度加强技术改造。当前我市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遭受困难,主要原因还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为此,要把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设备,全面提升装备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继续实施以提高“三无一精”(无卷、无梭、无接头和精梳)比重为主要内容的改造升级,加快发展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差别化产品,做到普通产品规模化、特殊产品订单化;加快发展紧密纺关键专件、高档喷汽和剑杆织机等新型设备,力争到20xx年全市细纱机全部完成节能风机的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快淘汰“1”字头细纱机、1979年及以前生产的a512、a513系列细纱机、b581、b582型精纺细纱机、bc581、bc582型粗纺细纱机,提升装备水平。同时,严格贯彻执行《关于加强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准入管理的实施意见》,建立并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对行业中各类高能耗、高排放新建项目严把准入关,从源头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杜绝新增落后生产能力。

(四)高起点进行自主创新。要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深入贯彻实施品牌战略,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兴市之路,以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带动产业发展和集聚,提升综合竞争力,有效应对国际国内激烈竞争。要学习湖塘镇“区域品牌”与企业“名牌产品”共同发展的道路,在推进策略上,“区域品牌”以“中国纺织蜡染名城”为品牌标志,作为区域纺织服装企业共享的资源,企业名牌产品以“三和”、“白羊”、“艾诺”为代表,带动更多的优质产品和品牌。引导企业重视科技投入,积极推进科企合作,帮助企业建立科技成果引进渠道、科技合作渠道,鼓励企业加强与各研究所、学校等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重点研发120支以上高支纱、功能性新面料用纱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纱线产品,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赢利能力。企业技术中心每年都要研发2-3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争取做到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开发一批、推广一批。到20xx年,争创中国名牌2个以上,省名牌5个以上。创建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以上,中型以上企业普遍建立企业技术中心。

(五)高水平建立公共平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政府要积极引导,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加快公共平台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尽量争取国家扶持。组织筛选和上报符合国家要求的重大项目,积极帮助申报争取国家及省各项资金支持;二是加大奖励力度。落实好临发〔〕4号文件,对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中国名牌、驰名商标)以及省级荣誉称号(山东名牌、山东省著名商标)的,分别给予30万元和5万元的资金奖励;对当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聊城市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分别给予30万元、5万元和2万元的资金补助;对当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分别奖励企业20万元和5万元;对于成功上市的企业奖励50万元;对当年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重点项目,按实际形成投资额的万分之三奖励企业法人代表;凡重点企业当年新增税金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的,按照新增税金的2%奖励企业法人代表。三是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制定专门的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对加强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给予奖励,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2、加速建立融资担保平台。一是努力做好银企对接。积极贯彻国家适度宽松的金融政策,定期组织重点项目、骨干企业与各金融机构对接,向企业推荐金融产品,向金融机构推荐重点项目和优势企业,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二是要抓好金融服务创新与业务品种开发。积极研究采取循环贷款方式,改变传统的一次性贷款方式,“一次抵押、多次借款、随时还款、循环使用’’;大力推广农信社的“大联保体贷款”的做法,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三是积极筹建担保公司。今年力争组建2家担保投资公司,缓解我市企业担保抵押难的问题。

3、加快建立公共研发平台。公共研发平台就是集中一个产业或全市的科技力量,建设成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互动、基于产业集群的行业联合研发体系平台。可为该产业的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公共研发等平台服务。一方面,解决了投入大、要求高,单个企业难以建立的难题。另一方面,公共研发平台既可以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也可以把研发出的新产品、新技术向企业推广,实现互惠双赢,进而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及市场竞争力。

4、加快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一是设立市行政服务大厅,凡有审批职能的市直部门都要在大厅开设服务窗口,由各单位业务熟、责任心强的精干人员值班,并简化审批程序,按照从简、从快、从优的原则集中办理有关手续,实现“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二是建设特色产业聚集区,可采用bot(即建设-经营-转让)、tot(移交-经营-移交)等方式,在产业聚集区内集中建设标准厂房、集中供热、集中污水处理等,实现设施公建、资源共享,降低企业投入,把更多的资金用于生产发展。三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宣传推动提高产业知名度、组织参加或举办大型行业展览活动,提供信息,加强交流,促进发展。

5、积极筹建专业批发市场。积极培育两个市场,即原材料市场和专业交易市场。通过横向拓宽、纵向拓展,建设一个有规模、上档次的专业交易市场,吸引更多的上下游经营业户、纺织机械及配件经营户或印染加工联络处等中介加入,带动纺织产业拉长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我市的影响力。

产业发展调研方案范文简短篇六

我县总工会积极落实《关于认真做好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监督的通知》有关文件精神,工会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认真按要求做好我县的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为切实做好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我县工会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以工会主席为组长的县工会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指挥,落实上级工作安排,制定工作具体计划。

我们省的最低工资标准为630元,做好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确保这项政策落到实处,是切实维护职工权益,获得合法报酬的必然需要,我们各级工会应该在关心职工生活,维护职工权益上多做工作,切实保障职工的权益不受侵害,保障全体职工享受正当的工作时间和强度,享受到各项国家规定的福利。把工会真正建设成职工之家,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为此我们把督促用人单位认真执行新调整的最低工资标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在我县的新闻媒体上进行了广泛宣传,使各用工单位和个人知晓,为使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得到较好落实提供了舆论支持。

我县总工会专门成立了个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督促检查工作小组,分头深入到各个用工企业进行检查。各工作组共走访调查了近20个单位的5000多名职工。从检查的情况看,大约有一半多的用工单位执行了最低工资标准,但仍有部分用工单位没有执行该项制度。主要原因是这些单位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企业自身运转困难,不能保证正常工资发放。

我县总工会今后要将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检查工作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坚持开展下去,对有能力却不执行该项制度的用工企业加大督查力度,切实保障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都暂时没有能力落实该项制度的企业,也要不定期地进行走访,及时了解企业经营情况,防止出现企业作假的行为。

产业发展调研方案范文简短篇七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乡文化建设在上级各部门和乡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致力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努力贯彻落实文化艺术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文化市场不断繁荣,乡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高度重视,措施到位,文化建设环境良好。

乡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文化中心由副乡长直接分管,岗位职责、财务财产管理、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并一一落到实处。乡文化站业务用房因修建政府大院被拆迁,于乡党委政府划拨土地重建文化站,10月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文化岗位现有3人(大专学历),工资和业务金费得到落实,列入财政预算。每年用于文化站业务金费3万余元。文化中心活动正常。目前,有6个村委会建立了村级文化活动室,活动开展正常,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二)底蕴深厚,队伍庞大,文化建设阵地广泛。

县、乡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相当有限,文物事业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缺乏资金,使得文化部门无法对一些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也无法向民间征集文物。文化室、文化户开展活动没有固定经费来源,主要靠临时筹集。经费的匮乏,造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文化站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且文化活动器材匮乏。

(三)文化建设观念滞后。

对于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认为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在建设上打不开路子、迈不开步子,缺乏创新意识。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发展文化事业的探索。

(四)文化保护及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薄弱。

我乡由于受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不够深入。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力度,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的作用。引导农村文化进入千家万户,形成健康的精神食粮,逐步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涵养。

(二)抓好文化市场管理,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积极开展“先进文化乡镇”创立活动,完善文化阵地设施。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发展业余演出团队,搞好各类文化艺术培训,更好的满足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四)注重鼓励和扶持群众自办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办文化的重要补充。

(五)扎扎实实做好文化工作,以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完美的精神面貌,以高素质的文化品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发展。

产业发展调研方案范文简短篇八

为全面了解掌握我县糖蔗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主要困难,科学制定20xx年榨季甘蔗砍运、种植实施方案和激励政策,并为我县糖蔗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全面实现我县“1560”工程糖蔗产业增量提质目标。经县糖蔗发展指挥部研究,决定成立全县糖蔗产业发展专题调研工作组,工作组分别到县内各乡镇和县外进行调研,为了使调研工作顺利开展并有成效,特制定本方案:

从20xx年8月26日开始至9月15日结束。

(一)目前我县糖蔗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乡镇村各级领导对20xx/20xx年榨季县糖蔗发展指挥部制定的政策意见和建议及蔗农对所推广糖蔗种植技术措施有什么看法和要求。

(三)实地了解各乡镇适宜发展糖料蔗的地点和适合“四化”(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地点和面积。

(四)各乡镇对糖厂的砍运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五)县外主要到周边县市调研甘蔗砍运收购点的设立,甘蔗种植一次性施肥技术、甘蔗良种、甘蔗“四化”基地建设试点成功经验和成立砍甘蔗专业队的劳力市场等内容。

(一)调研对象:有关乡(镇)领导、甘蔗站长、村委干部、甘蔗种植大户、蔗管员和部分蔗农代表等。

(二)调研方法:召开座谈会、深入村屯走访询问、个别谈心、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三)县外调研拟到甘蔗砍运和种植工作做得较好的和劳动力市场丰富的县市进行考察。

(一)县内调研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对全县12个蔗区乡镇开展调研工作。

(二)县外调研组:

(一)讲究调研工作方法。调研组要深入蔗区,广泛发动蔗农参与调研,严格按照调研内容要求开展工作,全面准确掌握全县糖蔗产业发展情况。

(二)各调研组要安排好记录员,收集整理各种调研数据材料,撰写调研报告。

(三)这次调研所涉及的乡(镇)要搞好配合工作,积极参与调研,认真组织本乡镇蔗区的调查对象参加调研工作。

产业发展调研方案范文简短篇九

大田坝乡民福新村聚居点位于大田坝乡民福村七组境内,是大田坝乡唯一一个“4.20”芦山地震集中安置点。该聚居点由民福村2—8组,47户161名村民村民组成。该聚居点在建设时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较为完善。为了巩固提升地震灾后重建成果,以让农民住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为核心取向,以依托产业建新村、建好新村兴产业为基本原则,以连片、整体、全面推进为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地确定灾后民福新村聚居点产业发展目标、实施战略和空间布局,使民福新村聚居点呈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景象。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结合聚居点实际,制定本方案。

大田坝乡民福新村聚居点地理位置优越,距兰家山农业公园直线距离3.5公里,同时处于县上果蔬产业、林竹产业、茶产业的交汇地带,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民福新村聚居点产业建设要做到将产业重建与新村聚居点建设、特色农业、农旅结合“无缝对接”实现农民生活有改善、农村面貌换新颜,农业发展大提升,努力让受灾群众“不仅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

(1)产业发展、规划先行。民福新村聚居点在前期在规划建设上,充分考虑到以后产业发展布局,前期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考虑新村功能和农旅结合功能,基础设施投入大,路网建设布局合理。

(2)托兰家山农业公园建设在民福二组建设100亩绿色蔬菜采摘园。让到兰家山公园游玩的游客能有地方体验田园农业游,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开发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品尝和购置绿色食品、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等旅游活动,达到了解和体验农业的目的。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统筹考虑新村功能和旅游功能,主动融入农村旅游发展需要,增强产品竞争力、改善乡村旅游氛围、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

(3)以县上茶产业链打造为契机,通过“公司+农户”、农户“土地入股”等方式种好、管理好现有茶园,总体提高区域内茶园管理水平,努力提高单位产值,充分发挥已有茶园的产能。在民福村1、7、8组连片发展优质茶标准化茶园500亩。让聚居点居民能就近实现务工,使聚居点少一些“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空巢老人”让标准的“70后”、“80后”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零花钱”。

(4)夯实前期产业结构发展成果,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2014年民福村1组建成年出栏10万只鸡的标准化养鸡场—光宏养鸡场,今年民福村8组总投入1500万元年出栏生猪1万头的现代化养猪场—民福养猪场也将建成投产。我乡将深挖潜力,充分发挥大项目在技术、资金方面的优势,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服务力度,最大限度发挥项目带动作用。

(1)灾后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三个时间节点”和“三个一批”的重建要求,把新村聚居点产业发展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全面加强组织领导。以乡长任大春为组长、分管农业和民福村联系村领导为副组长、民福村驻村第一书记、村五职、新村聚居自主管理委员会成员为成员的民福新村聚居点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强化工作领导小组的主体责任,明确分工职责,强化责任管理,形成“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各尽其责、各司其职”的发展氛围,做到思想不松懈、工作不松劲、目标不动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为切实抓好新村聚居点产业发展工作,建立“领导直接联线(片)、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新机制。派驻驻村农技员,负责产业重建日常技术指导工作,并协调与县农业局专家技术团联系,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为项目规划、实施提供科技支撑,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加强技术培训,举办专题讲座、现场培训等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加强技术培训,关键技术实行现场示范,提升新村聚居点农民科学种植水平,使农业科技成果入户率、到位率、覆盖率等得到不断提高。

(3)按照新村聚居点产业发展重建任务安排,层层落实目标任务和工作责任。建立完善新村聚居点产业发展工作奖惩激励机制,定期不定期对工作推动开展情况进行考评,对工作得力、项目推进情况好、成绩突出的予以表扬;对工作推动不力的严格依照相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并将考评结果纳入年终综合目标考核。

产业发展调研方案范文简短篇十

我县以金属钨为主的硬质合金产业,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废旧合金回收,合金刀具经销、再生合金生产三位一体的特色产业。在硬质合金产业发展过程中,我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经销钼、钒、钛、镍、铌等稀有金属,并相继建设了金都、城大、世龙、上大、嘉兴等一些生产企业,与各大钢厂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目前钨及其它稀有金属产品的销售收入40亿元,是省重点产业集群之一。

全县稀有金属生产企业45家,主要产品有合金刀具、矿山工具、耐磨零件、高速钢工具,再生碳化钨及钨铁、钼铁、钒铁、镍铁、铌铁,镍铜合金、镍鉬合金、高速钢坯材、高温合金等,主要供应机械加工、装备制造、矿山采掘、石油化工、钢铁特钢等领域。全县废旧合金、合金刀具及其稀有金属经销业户有500余家,其中有一半以上分布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有几千名业务员常年跑遍全国各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销网络。目前全县稀有金属产业从业人员10000余人,年销售收入40亿元,税金5000万元。

1、我县是全国最大的废旧硬质合金及废钨料购销集散地,年经销量近万吨,而本县再生利用量只有3000多吨,大部分废料被外地利用,急需提升废钨再生利用规模。

2、我县硬质合金生产企业都是年产一、二百吨的中小企业,产品品种单一,技术附加值不高,在低端市场竞争,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弱,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中高端迈进的良性发展格局。

3、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品牌没有形成市场影响力,甚至有个别冒牌营销行为,在业内对产品存有偏见,不利于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近几年,等地相继建设了废钨回收加工基地,大部分原料来自,对我县产业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

5、产业链条分工不细,聚集效应差,特色优势放大效果不明显,在产业链条各关键节点需要龙头企业或重点企业加大支撑能力。

1、明确发展方向。紧紧依托废旧合金及其它稀有金属集散市场的优势,走再生加工、循环利用的发展之路。巩固壮大回收市场,确保资源聚集地位;提升再生加工技术和工艺水平,做大循环经济规模;健全产业链条,开发生产高附加值新产品;打造全国钨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2、成立钨业协会。以钨资源综合利用为发展主题,立足,面向全国,打造没有矿山的战略金属生产基地。成立钨业协会,近期以及周边南宫、故城等从事合金生产加工、购销流通、制品交易等企业,组成行业组织、抱团经营、优势互补、沟通交流、自律自强。

3、建立服务平台。以研发、检测、网络、信息、物流、人才交流、融资服务等多位一体的产业服务配套体系,为产业发展搭建全方位的服务平台。

4、谋划建设合金市场。把及周边县市的经营业户纳入一个功能完备的市场体系中,即可迅速巩固合金产业聚集效应,又能增强县域经济的`城市功能,确保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形成市场支撑产业,产业促进市场的良性循环。

5、靠大联强,打造骨干龙头企业。我县合金企业具备资源、市场优势,而国内大的企业集团具有资金、技术优势。与大企业联合协作,是加快产业做强做大的一条途径。

6、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走科技创新之路。积极拓展国内外两大市场,创建自主品牌,提高产品的声誉。

产业发展调研方案范文简短篇十一

为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产业集群化水平,推动我市民营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最近,我们对全市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这篇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市特色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集聚度较高、区域拉动力较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21个。截止20xx年底,这21个产业集群共有生产企业(加工户)9293个、从业人员79万人,年营业收入2342亿元、上缴税金59亿元、利润161亿元、出口创汇91亿美元,拥有省级以上名牌77个、公共服务平台17个、行业协会27个。

从区域布局看,各县市区都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其中,规模较大、集中度较高的主要有:开发区、福山区、龙口市和莱州市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莱阳市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招远市的粉丝、黄金及金银首饰加工产业集群,莱州市的石材产业集群,海阳市的针织毛衫产业集群,蓬莱市的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集群,栖霞市的苹果储藏及加工产业集群,龙口市的铝及铝制品产业集群,牟平区的肉食鸡产业集群,芝罘区的汽车贸易产业集群,开发区的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等。

从行业分布看,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并存。传统行业主要有:石材加工(板材、雕刻品、异型雕)、食品加工(植物油、蔬菜加工、海产品加工、肉食加工)、针织毛衫加工、粉丝加工等。新兴行业主要有:葡萄及葡萄酒、汽车及零部件、汽车贸易、电子信息、机械加工等。

从发展模式看,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开发资源、集聚发展型,如莱州市柞村、夏邱镇石材加工和栖霞市蛇窝泊镇果品产业等;二是由点到面、滚动发展型,如海阳市凤城街道毛衫加工、辛安镇针织服装、莱阳市龙旺庄街道食品加工产业等;三是龙头带动、配套发展型,如龙口市东江镇铝及铝制品、蓬莱市刘家沟葡萄及葡萄酒和福山区福新街道汽车配件产业等;四是规划引领、成片发展型,如招远市温泉街道金银加工、芝罘区世回尧街道汽车交易和开发区大季家街道水产品加工产业等;五是继承传统、创新发展型,如招远市张星镇粉丝加工产业等。

(二)基本特点。

一是新兴产业发展较快。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引导下,葡萄及葡萄酒、汽车贸易、汽车零部件、修造船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壮大。20xx年,蓬莱市依托“世界七大葡萄海岸”的产区优势,确立葡萄及葡萄酒产业为“百年立市”产业,经过3年发展,优质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葡萄酒企业达到50家,葡萄酒年生产能力15万吨,占全国总量的25%以上。芝罘区从20xx年开始发展汽车贸易产业,建立了胶东最大的汽车交易广场,成立了烟台市汽车商会,目前国内所有品牌和部分国际知名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共设立汽车销售公司、专卖店93家,带动发展汽车装璜、维修、二手车交易等相关服务企业60多家。蓬莱市的休闲旅游、修造船产业,莱山区的机械加工铸造产业等,也都是近几年快速兴起的。

二是传统产业不断提升。石材、粉丝、黄金、毛衫等传统产业,通过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普遍实现了上档升级。招远市的龙口粉丝产业有300多年的生产历史,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二次技术变革,实现了从手工生产向机械生产、从单一品种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变,先后研发出80多个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品种,推动粉丝产业逐渐向综合开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海阳市的针织服装企业通过为花花公子等知名品牌代工生产,完成了资金和技术积累,实现了从“贴牌”到“创牌”的跨越,目前已涌现出“申士”、“新雨”等28个自主品牌。粉丝、黄金、石材、毛衫等传统产业的快速提升,同时也带动了机械加工、矿山机械等相关产品和产业的发展。比如招远市的矿山机械产业,20xx年拥有生产企业65家、从业人员6500人,实现营业收入9亿元。

产业发展调研方案范文简短篇十二

为抓好我镇2017年茶叶产业发展,更好、更快地造福人民群众,以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按照“抓点连线扩面”的思路,重点突出示范区域,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建立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态高效茶园。

继续抓好2016年13000亩茶园面积的管护工作,2017年新植茶园5000亩,具体规划为:茶场新植2100亩,村新植100亩,村1300亩,村新植1000亩,村新植500亩。

(一)采购品种。

选择适制性强,丰产性高,抗逆性强,适宜本地区土壤和气候的无性系良种。

(二)采购数量。

本次采购数量共计2500万株。(5000亩*5000株/亩)。

(三)采购时间。

新植茶园分三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

10月30日前搞好政策宣传、茶苗选购和相应的技术培训,将栽植计划落实到地块到农户。

第二阶段:茶树栽植。

11月30日前,按照规划面积进行茶叶栽植,拌好地,施好肥,盖好膜,保证茶树成活率,按规划面积完成栽植任务。

第三阶段:茶园管护。

12月10日前,搞好新植茶园的管理,剪枝、灌水、覆盖。

未分配新植任务的村,在12月10日前,必须搞好旧茶园的管理,除草、补植、理沟、修枝。

(一)明确目标任务。

镇上成立由镇长任组长,副镇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2017年茶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目标任务,镇上为每村派业务骨干3名,负责对茶叶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宣传发动、栽植计划、茶苗调运,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协调解决新植茶园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做到目标到村责任到人。

(二)加强技术指导。

镇上成立专门的技术指导工作小组,采取集中培训、分散培训和到户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茶叶栽植的工作人员和群众进行实地演练培训,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栽茶人员的技术能力。在茶叶栽植正式开始时镇技术工作组要到现场进行指导,保证各村茶叶栽植技术指导到位。

(三)落实物资保障。

由镇农业服务中心根据茶园整治情况,适时组织茶苗申请、调运、验收及投放,确保不误农时。茶苗到达植茶区域后,各村委会要切实把移栽定植作为大事要事来抓,及时分发、组织茶农移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全部移栽完毕,提高茶苗成活率。

(四)逗硬考核奖惩。

由镇农业站牵头,相关部门组成验收考核组,通过实地验收考核,确保工作成效。一是旧茶园的管理考核,从松地、补植、修剪、理沟、除草等方面进行现场打分;二是新植茶园的考核:主要从面积落实、拌地、分户花名册、规范栽植、修剪、理沟等方面现场打分。对茶园管理好的村,奖工作经费2000元,对新植面积落实、栽植规范、有现场提供的村,按450元/亩奖励工作经费。凡管理较差、新植面积不落实的村,惩扣工作经费2000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