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散文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作文800字议论文(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5 04:02:14 页码:11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散文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作文800字议论文(七篇)
2022-12-25 04:02:14    小编:ZT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如何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散文一

2、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庄子·杂篇·庚桑楚

3、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庄子·外篇·在宥

4、故纯朴不残,孰为犠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庄子·外篇·马蹄

5、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杂篇·天下

6、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胠箧

7、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庄子·外篇·天地

8、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庄子·杂篇·天下

9、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庄子·外篇·在宥

10、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人间世

11、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齐物论

1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13、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

14、至言不出,俗言胜也。——庄子·外篇·天地

15、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齐物论

16、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庄子·外篇·天地

17、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人间世

18、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9、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20、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庄子·杂篇·徐无鬼

21、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22、小惑易方,大惑易性。——骈拇

23、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逍遥游

24、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庄子·让王

25、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人间世

26、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人间世

27、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德充符

28、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外篇·秋水

29、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吾将曳尾于途中。——庄子·外篇·秋水

30、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31、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32、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33、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

34、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宗师

3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36、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

37、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齐物论

38、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39、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骈拇

40、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

41、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齐物论

42、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逍遥游

43、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44、“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外篇·达生

45、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德充符

46、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47、朝受命而夕饮冰。——人间世

48、“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外篇·天地

49、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50、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庄子·渔父

51、井蛙不可以语於海,夏虫不可以语於冰。——秋水

52、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齐物论

53、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54、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胠箧》

55、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齐物论

56、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胠箧

57、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58、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齐物论

59、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德充符

60、“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61、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

62、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齐物论

63、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齐物论

64、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65、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

66、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养生主

67、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68、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胠箧

69、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70、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71、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人间世

72、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

73、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大宗师

74、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75、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庄子·杂篇·外物

76、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骈拇

77、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人间世

78、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79、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胠箧

80、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8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

82、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至乐

如何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散文二

1、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论语》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孔子

3、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孔子《论语》

4、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论语》

5、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孔子《论语》

6、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论语》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丘

8、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论语》

9、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孔子《论语》

10、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论语》

11、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 ——孔子

12、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孔子《论语》

1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论语卫灵公》

14、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孔丘

15、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孔子《孝经》

1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论语》

17、学而不已,阖棺乃止。 ——孔子

18、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孔子《孝经》

19、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论语》

20、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丘《论语》

如何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散文三

1、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3、尽信书,不如无书。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6、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7、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8、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9、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0、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11、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1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6、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7、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1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9、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20、仁者无敌。

21、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2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3、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24、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5、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26、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27、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8、养心莫善于寡欲。

2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30、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31、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3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3、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34、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3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6、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37、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38、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39、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40、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41、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42、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43、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4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7、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48、人皆可以为尧舜。

4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5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5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2、民事不可缓也。

53、其进锐者,其退速。

54、仁则荣,不仁则辱。

55、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56、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57、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58、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59、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0、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6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2、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63、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如何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散文四

孔子有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此家喻户晓之言,既是其一生自我修养之总结,亦可视作古代读书人终生奋斗之目标。为何以此为标杆?在于它极好地概括了达到君子的几重境界。

晚明大儒顾宪成曾如此剖析孔子心目中“君子”之境界:“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夫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这段话堪称将如何养成君子的三重境界概括得甚是精辟到位:修境即不断学习、完善自我、确立志向、积极进取的过程;悟境即随着人生经验日益丰富,阅历的不断积淀,真正了解自身短长,领悟世界本质,走向成熟的状态;证境则是对人生顺逆已了然于胸,对世事无常已泰然处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繁杂的规矩中可以求得自由的化境。

那何为“君子”?孔子身处时代,“君子”具有两层含义:一指那些出身高贵、地位较高的统治者;二指那些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能够遵循礼乐的人。故《论语·学而》指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可知君子有其专门关注之事、用力之处,“本”即事情的根本之处。换言之,君子要做好本身工作,尽其职责,道便由此产生。

若要闻道,先须自修,这当从“修境”入手,此即古时读书人求学之始。它分为三个层次:志于学、而立与不惑。志于学,便是自此开始,立志于要把一生奉献给学问,奉献给追求真理,这意味着人生目标的确定。意义在于:首先,学术研究和道义探讨成为了人的终身事业,道统开始独立于政统并高于政统;其次,此乃知识独立、士人独立的标志;再次,士人不再是专家,不再是专业技术人员,而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担当天下道义的君子儒。读书人从此真正成为社会核心价值的承担者,即担道之士。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曾对君子担道的重要性有过至论:

道,人生之大道。人生必有死,死又不可预知。正因时时可死,故必急求闻道。否则生而为人,不知为人之道,岂不枉了此生?若使朝闻道,夕死即不为枉活。因道亘古今,千万世而常然,一日之道,即千万世之道。故若由道而生,则一日之生,亦犹夫千万世之生矣。

从此,道统意识油然而生。

所谓而立,简言之:其一,个人政治身份得到肯定;其二,有了自己的事业。此乃个人事业之起步期。试想一个人经过孜孜以求、苦苦努力,达到了而立,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学业有成,事业确立,身份得到充分认可,理想看似越来越近,那么这个人应呈奋发有为、跃跃欲试,踌躇满志、锐气十足之态。这种状态固然颇佳,但尚远远不够。他的见识、修为、眼光、气度还不足以应对这个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所以,还需要继续修炼,以至“不惑”,即对自己的人生追求不再疑惑,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再动摇,对世间种种光怪陆离、纷纭复杂的现象,皆能泰然处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悟境”指个人修为之瓶颈期与突破期。虽说知天命是悟境,但并不意味着学习之终结,恰恰相反,这是君子修养的又一个起点。孔子讲:“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既然“天命”是“上天”给你下达的“命令”、是“天”规定了的你的“使命”,那么你立身在世,所能做的事,只是去努力完成“天”“分配”给你的“任务”,这是你应该做的,也是你可以做的。于是你的人生经验给你的人生“定了位”。有了这个“位置”,你如果再“越位”“僭越”,或者放弃这个“位置”而“不到位”,则是为“不仁”,就不是“君子”。“定了位”不等于“到了位”,你还得努力才能使自己“到位”,故“知天命”相当于人生事业的再出发。唯有继续前行,才能抵达君子修养的终点,也就是证境——耳顺和从心所欲。

“耳顺即舜之察迩言,所谓善与人同,乐取于人以为善也。顺者,不违也。舍己从人,故言入于耳,隐其恶,扬其善,无所违也。学者自是其学,闻他人之言,多违于耳。圣人之道,一以贯之,故耳顺也。”这是清代学者焦循对“耳顺”的解释。说的是君子能以一己所持的正确意见不排斥他人的正确意见,能以公认为正确的意见为标准,同时吸取他人意见中符合标准的正确意见。顺,就是通达不违碍,入耳即入心。君子不固持自己的异义,能采纳他人的意见,那么无论什么话听来就不违于心、不逆于耳,能够从他人的意见中分辨出正确的看法予以表扬,又能从他人的意见中分辨出不正确的看法而不予计较,不斤斤萦怀于心,如此就能顺利通达,入耳入心。

耳顺之后,便达至化境。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指出:“孔子七十而纵心,彼其纵之也,度不逾矩,而后纵之。”换言之,柳氏认为孔子之所以能够从心所欲,是因孔子自认内心的欲望不会超出社会规矩的范围,孔子有这样的道德自信,可以估量内心欲望是在规矩法度之内的。依柳宗元之理解,规矩是内心欲望的隐形前提,只有“不逾矩”的欲望才可“后纵之”。反过来讲,“逾矩”的欲望不可以随便遵从。其实儒家亦承认人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各种不合礼法、不合规矩的欲望。在这一基本预设下,人心的各种欲望若不加限制,不以“道心”“天地之性”加以引导,人便随着自身欲望之横流而蒙蔽良知,从而生出恶念、做出恶行。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即经过长期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控制,达到一定的人生境界,内外打通,社会的规矩即我自身的规矩,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人的生活信念,因而社会规矩对我而言,就不再是约束,反而是内外相证、从心所欲的试金石。这种“自由”是一种道德境界,是此心纯然天理的境界,是一种不去挑战世俗礼法的心理自在。因为此时,心就是法,法就是心,人在规矩允许的范围里体会从心所欲的自在。

当然,世上诸事,往往知易行难。至于此三重境界,钱穆曾指出,“学者所能用力,亦在志学与立与不惑之三阶程。至于知天命以上,则非用力所及,不宜妄有希效。知有此一境,而悬以存诸心中则可”。或许凡人终其一生,也难将修境、悟境与证境践履殆尽,唯有默默悬于心间。君子何为?便是读书人在不断学习、修炼中竭力向理想状态靠近而已。这恐怕便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妙处所在吧。

如何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散文五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4、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5、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8、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9、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1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1、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弃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1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5、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

17、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8、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9、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20、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21、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22、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23、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26、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27、体有贵贱,有大小。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大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28、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9、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30、养心莫善于寡欲。

31、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3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3、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34、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35、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3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7、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8、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39、仁则荣,不仁则辱。

40、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41、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42、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43、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44、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45、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46、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47、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9、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如何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散文六

1.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2.种竹淇园远致君,生平孤节负辛勤。——王汝舟《咏归堂隐鳞洞》

3.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李颀《望秦川》

4.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5.君子本虚心,甘自低头伏。——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6.大雪北风催,家家贫白屋。——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7.修竹傍林开,乔松倚岩列。——德隐《新秋晚眺》

8.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9.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曹组《卜算子·兰》

10.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白朴《天净沙·冬》

11.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黏帘竹。——周邦彦《大酺·越调春雨》

12.修竹畔,疏帘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13.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浮舟过滕逸人别业》

14.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15.竹树带飞岚,荇藻俱明丽。——刘道著《湘江秋晓》

如何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散文七

诗经《君子阳阳》注释及翻译赏析

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

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注释

①阳阳:得意的样子。②簧:古时的一种吹奏乐器③由:同 游房:同放。由房,游乐 ④只、且: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⑤陶陶:快乐的样子。⑥纛:(dao)羽毛做成的舞具。⑦敖:同 邀。由敖:游遨。

译文

夫君得意喜洋洋,

左手拿簧高声唱。

右手招我去游乐,

尽情欢爱真快乐。

夫君快乐乐陶陶,

左手拿羽把舞跳。

右手招我去游玩,

尽情欢爱真快乐。

赏析

大约我们所知道的封建时代夫妻恩爱,歌舞自娱的情形并不多,多的是征夫愁弃妇怨。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写夫妻恩爱感人至深,这样的作品即使不是独一无二,也属△毛磷角。

何以会这样?当然同那时代的婚姻制度有关。贫穷夫妻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尚可理解,因为大家同命运、共呼吸,风雨同舟,像拴在一根绳子上的蚂蚱,相互支撑著。而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之 中能歌舞自娱,非常人所能达到。这样做,至少要这样一些前提:两个人情深意笃,有较高的`修养和情趣,以及人们时常未能注意到的闲暇。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夫妻,大字不识的衣夫,恐怕难以歌舞自娱,由此可以推断,诗的主人公大概应是殷实人家,或是已经衰落了的世家子弟。这也容易让人想到,闲暇是人们自娱自乐、吟诗作画、游山玩水的重要前提。整日为生计而忙碌的人,不会有此雅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