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伦理学思考的论文如何写(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9:44:44 页码:10
最新伦理学思考的论文如何写(汇总16篇)
2023-11-18 09:44:44    小编:ZTFB

推断是基于已有的信息和规律,来得出对未知情况或结果的合理推测或猜测。首先,明确总结的目的和主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伦理学思考的论文如何写篇一

3.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希腊化哲学的范式转移。

4.作为普遍哲学的伦理学――论斯宾诺莎伦理学概念的内涵及其多重维度。

5.国外信息伦理学研究进展。

6.论伦理――伦理概念与伦理学。

7.德性论与伦理学。

9.农业伦理学:一个有待作为的学术领域。

11.西方伦理学概念溯源――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概念的实存论阐释。

12.工具―价值理性分野下西方行政伦理学的变迁。

17.中国生命伦理学的“问题域”还原。

18.一种批评理论的兴起:《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解读(英文)。

19.文学与伦理学:文学伦理学批评发展的“自由空间”

20.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医学伦理学――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之三。

24.全球化视阈下的生态伦理学研究述论。

25.我国医学期刊论文的伦理学评价。

26.康德伦理学的历史遗产――兼论商谈伦理学与康德伦理学的内在关联。

28.永恒的道德无尽的思念――写在俄罗斯著名伦理学家季塔连科教授20周年忌辰。

29.基因工程药物引起的伦理学问题。

30.后现代状况下的伦理学志向与文化更新――梁燕城、万俊人对话录。

31.对于伦理学研究中的生物学进路的五重辩护。

32.境界伦理学的典范及其改善――有关冯友兰《新原人》的思考。

33.铸造新德性:环境美德伦理学刍议。

34.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十大热点问题。

35.实验伦理学:研究、贡献与挑战。

37.西方计算机伦理学研究概述。

38.真、善、美视界中的伦理学。

39.关于工程伦理学的对象和范围的几个问题――三谈关于工程伦理学的若干问题。

伦理学思考的论文如何写篇二

分娩是妇女正常的生理现象,又是一个较复杂的生理过程,分娩期妇女由于其特殊性,在医护工作中潜在许多风险i其中影响分娩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分娩时的焦虑、紧张情绪可使孕产妇的疼痛阈值降低,对阴道分娩没有信心,以及对阴道分娩应对能力下降,进而导致剖宫产率高、出血量多、及疼痛程度高等问题。另外,孕产妇对自然分娩知识的缺乏及对剖宫产术的片面认识也是导致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原因。而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人文关怀强调人的价值与需要,认同人的整体性。x#—个人各个层面的需要将尽可能地给予满足,符合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产科开展人文关怀是当前对于医护工作的要求广东省开平市中心医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实施人文关怀式生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产妇7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0例,对照组350例。所有产妇胎产式为纵产式头先露,且为单胎妊娠,年龄23~35岁,平均25。8岁;孕周38~42周,平均38。5周;体重60。5~75。1kg,平均69。8kg,人选700名产妇均经产检、超声检查,确认无阴道分娩禁忌症。

1。2处理措施。

对照组给予常规分娩,观察组在给予常规分娩的同时实施人文关怀,其具体措施有:(1)每位产妇人院均有专职护士接待,入院后详细向产妇讲解正常分娩的生理过程、在分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症状以及临产时阵发性腹痛的特点等分娩知识,使产妇对正常分娩充分认识;(2)助产师全程陪伴产妇的产程,助产师与产妇的陪伴关系为“朋友”式,根据产程的进展,随时告知产妇进展信息,增加产妇对自然分娩的'信心,产房内播放能使产妇放松的轻音乐,讲解放松技巧;正确使用腹压可缩短第2产程,在不断给予产妇鼓励的同时,教会产妇使用腹压的方法。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产妇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出血量、疼痛分级及新生儿窒息情况。

1。3产痛评定评定时间。

以规律性宫缩开始到胎儿娩出结束;根据产妇疼痛症状依据who疼痛分级评定:0级:分娩过程中无疼痛、产妇安静并且配合;i级:分挽过程中轻度疼痛,产妇能够易忍受,并且能够配合;n级:分娩过程中中度疼痛,产妇难忍受,配合欠佳;1d级:分娩过程中重度疼痛,产妇不能忍受,不能配合。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产妇分挽方式及新生儿窒息比较。

对对照组、观察组产妇分娩方式及母婴并发症进行统计,观察组350例中剖宫产81例新生儿窒息例数5例,对照组350例中剖宫产143例,新生儿窒息例数14例,见表1。由表1可见,观察组较对照组剖宫产率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产妇产程时间及出血量比较。

笔者比较了2组产妇的产程及出血量,具体数据见表2。表2显示了观察组较对照组第1、第2产程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出血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2组产妇分娩疼痛的比较。

观察组较对照组i级疼痛比率增高,iii级疼痛比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研究表明,多数孕产妇在待产和分娩时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状态,其中见红、假性阵痛、规律性宫缩、胎膜早破等可致孕产妇高度紧张;另有一些产妇因害怕自然分娩带来的疼痛、怕影响日后夫妻性生活质量、害怕影响体型、及害怕挤压孩子的大脑,影响孩子的智商,而主动要求行剖宫产。但剖宫产较自然分娩出血量要多,术后下地活动晚不利于产后恢复,并有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及肠粘膜等并发症的风险。剖宫产可造成母婴近期或远期并发症已被许多专家所认同。有报道称剖宫产率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围生儿病死率,但剖宫产术是降低围生儿病死率的一种手段而非唯一手段。自然分娩是自然、安全、对母婴均有利的分娩方式,可避免剖宫产术后的许多并发症和后遗症pl。知情同意是当患者的选择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利益发生矛盾时,医者应本着既不损害他人、社会,又要使患者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的原则,让患者真实地了解与病情有关的医疗信息和资料,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作必要的解释。本研究在产妇人院后由专职护士接待,通过详细向产妇讲解正常分娩的生理过程、在分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症状以及临产时阵发性腹痛的特点等分娩知识。消除患者认识的偏见,同时医护人员不断鼓励产妇并给予肯定,增强产妇信心,观察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产妇剖宫产率降低、产程缩短、出血量减少、新生儿窒息率降低,明显降低了分娩风险。

3。2无伤害原则的落实。

在心理上对分娩疼痛的无限放大是很多产妇紧张的主要原因,而在现实中,产科医生往往对分娩疼痛视为“正常现象”,忽视对产妇的心理疏导。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在达到止痛目的的同时,对产程进展不造成影响,并且既能给予产妇心理情感上的支持,又不对母婴产生不良影响。有利无害原则是医学伦理学的一项基本原则,笔者在产房内播放可使产妇放松的轻音乐,使产妇紧张情绪能够得到舒缓,使得身心平静,进而增加产妇对疼痛的对抗能力。详细向产妇讲解放松技巧,医者用肢体语言帮助产妇肌肉放松,如轻抚紧张部位肌肉使其放松,可使盆底压迫感减轻,进而使疼痛刺激减轻,疼痛阈值降低,提高疼痛耐受性。同时,产妇被激发出来的即将成为母亲的喜悦和自豪,完全可以战胜分娩的一时痛苦。而此降低产妇紧张、指导放松技巧的方法完全符合医学伦理的有利无害原则。观察结果,在无伤害的情况下,观察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

3。3对传统生育伦理的传承。

生殖技术的进步和分娩方式的转变,在为人类的自我繁衍带来更多医学保障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观念的冲突和伦理问题的出现_。其中居高不下的剖宫产率,所体现出的是对传统生育伦理的打破和颠覆。因产妇对正常分娩的不正确认识及对剖宫产术的片面理解所致的“自我选择”,显然不再具备伦理上的正当性和正义性。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分娩中,缩短产程,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提高顺产率。使产妇对自然分娩、剖宫产术优缺点更清楚,对自然分娩过程更了解,在真正的明确实情的情况下选择更有利于母婴健康的分娩方式,这有是对传统生育伦理的传承。

综上所述,人文关怀融人到分娩中,可以消除广大女性对分娩的恐惧,从而正确的面对分娩,减少不必要的伤害,缩短产程,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提高顺产率,符合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是值得推广的一种产时服务模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伦理学思考的论文如何写篇三

本文在论述伦理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的基础上,阐述了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制度和行为准则具有厚重的伦理学意义;并探讨了当前会计准则中的伦理意义的`缺陷,以及将西方会计准则伦理和我国传统伦理相结合的意义.

作者:庄学敏周世竹作者单位:庄学敏(暨南大学)。

周世竹(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广州,510630)。

刊名:实事求是英文刊名:seektruthfromfacts年,卷(期):“”(3)分类号:b82-053f23关键词:制度会计准则伦理

伦理学思考的论文如何写篇四

摘要:纳米材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材料,从整体上分析了纳米材料的结构特征、主要性能,制备工艺和当今对纳米材料研究趋势。纳米材料有许多特殊的性能,可以运用到航天、医疗、生物技术等领域。在未来的研究里,纳米材料将会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

关键词:纳米材料;应用;发展趋势;。

从概念来说,纳米材料是由无数个晶体组成的,它的大小尺寸在1~100纳米范围内的一种固体材料。主要包括晶态、非晶态的金属、陶瓷等材料组成。因为它的大小尺寸已经接近电子的相干长度,它有着特殊的性质。这些特殊性质所表现出来的有导电、导热、光学、磁性等。目前国内、国际的科学家都在研究纳米材料,试图打造一种全新的新技术材料,将来为人类创造更大的价值。纳米科学技术也引起了科学家的重视,在当代的科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纳米技术的范围包括纳米加工技术、纳米测量技术,纳米材料技术等。其中纳米材料技术主要应用于材料的生产,主要包括航天材料、生物技术材料,超声波材料等等。从1861年开始,因为胶体化学的建立,人们开始了对直径为1~100纳米粒子的研究工作。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为了战争的胜利进行了“沉烟实验”,由于当时科技水平落后研究失败。

1纳米材料的性能。

研究表明,大多纳米金属的室温硬度比相应粗晶高2~6倍;纳米材料的强度是普通材料的10倍,比如,8nm的纳米晶体的强度比普通晶体高15倍,硬度提高了4~7个数量级;韧性更大,比如美国argonnel实验室制成的纳米csf2陶瓷晶体在室温下可弯曲100%。室温下的纳米tio2陶瓷晶体表现出很高的韧性,压缩至原长度的15仍不破碎。纳米材料的热学性能是普通材料的5倍一般纳米材料的热容是传统金属的2倍;直径为10nm的fe、au和al熔点分别由其粗晶熔点的1500℃、1263℃和700℃降到35℃、30℃和20℃。2nm的金的颗粒熔点仅为330℃,比通常金的熔点低700℃以上,而纳米银粉的熔点仅为100℃;此外,纳米材料的热膨胀可调,可用于具有不同热膨胀系数的材料的连接纳米材料的磁学性能;当所有的晶粒尺寸减小到纳米级时,晶粒之间的铁磁相互作用开始对材料的宏观磁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就使得纳米材料具有高磁化率和高矫顽力,低饱和磁矩和低磁耗纳米磁性金属的磁化率是普通金属的20倍,而饱和磁矩是普通金属的13倍。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能;各种纳米微粒几乎都呈黑色,它们对可见光的反射率将显着降低,一般低于1%。粒度越细,光的吸收越强烈,利用这一特性,纳米金属有可能用于制作红外线检测元件、隐身飞机上的雷达波吸收材料等,还可以运用到生物技术领域,比如激光检测仪、电子显微镜等。

2纳米材料的应用现状。

研究表明在纺织和化纤制品中添加纳米微粒,不仅可以除去异味和消毒。还使得衣服不易出现折叠的痕迹。很多衣服都是纤维材料制成的,通常衣服上都会出现静电现象,在衣服中加入金属纳米微粒就可消除静电现象。利用纳米材料,冰箱可以消毒。利用纳米材料做的无菌餐具、无菌食品包装用品已经可以在商场买到了。另外利用纳米粉末,可以快速使废水彻底变清水,完全达到饮用标准。这个技术可以提高水的重复使用率,可以运用到化学工业中。比如污水处理厂、化肥厂等,一方面使得水资源可以再次利用,另一方面节约资源。纳米技术还可以应用到食品加工领域,有益健康。纳米技术运用到建筑的装修领域,可以使墙面涂料的耐洗刷性可提高11倍。玻璃和瓷砖表面涂上纳米材料,可以制成自洁玻璃和自洁瓷砖,根本不用擦洗。这样就可以节约成本,提高装修公司的经济效益。使用纳米微粒的建筑材料,可以高效快速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纳米材料可以提高汽车、轮船,飞机性能指标。纳米陶瓷未来很有可能成为汽车、轮船、飞机等发动机部件的重要材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发动机性能、还可以延长工作寿命和增强可靠性。纳米卫星发射升空可以随时随地监测宇航员安全驾驶。在生物医疗领域里,采用纳米技术制成的大型药物输送器,可以携带一定剂量的药物,在体外电磁信号的引导下可以准确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不仅有效地起到治疗作用,还可以减轻疼痛感并减轻药物的不良的反映。

纳米材料的.运用市场是十分广的,纳米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不可低估的。根据国际上的一些权威机构预测,2012年由纳米技术创造的经济效益将会达到15000亿美元,纳米技术在未来几十年的应用范围将会超过互联网。纳米材料、玻璃、带来的技术进步,纳米涂料的运用和发展,将会给传统建筑公司、装饰公司造成巨大的技术冲击。很多传统行业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国内科学家指出,传统的建筑、化学、生物医药、工业制造,通讯设备等领域,将会迎来新的一次“技术革命”现在国际上用纳米技术注册的企业已经超过1000家,同时这些企业建立了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工厂和标准化的生产车间。纳米玻璃、纳米涂料,已经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技术将会进一步打开一些陌生领域的大门。纳米材料纳米技术的出现,拥有着无限可能,纳米机器人、纳米计算机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人们也可以享受到科技的乐趣。未来我们身边都是纳米材料制造的产品,不仅环保、而且价格低廉。人们在商场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优质产品。这是科学技术在生活领域的运用。未来可能我们坐的汽车、飞机等都是纳米材料制造的。纳米材料属于材料学的一个分支,应该加大研发力度,让更多的学者投入到研究纳米材料的队伍。另外政府可以加大资金支持,不断派遣这方面的专家出国考察、深造。为国家、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同时,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改变世界,纳米技术将会颠覆很多传统行业。

3纳米材料的未来研究方向。

研究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重要科学意义在于它开辟了人们认识自然的新层次,是知识创新的源泉。由于纳米结构单元的尺度(1~100urn)与物质中的许多特征长度,如电子的德布洛意波长、超导相干长度、隧穿势垒厚度、铁磁性临界尺寸相当,从而导致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物理、化学特性既不同于微观的原子、分子,也不同于宏观物体,从而把人们探索自然、创造知识的能力延伸到介于宏观和微观物体之间的中间领域。在纳米领域发现新现象,认识新规律,提出新概念,建立新理论,为构筑纳米材料科学体系新框架奠定基础,也将极大丰富纳米物理和纳米化学等新领域的研究内涵。世纪之交高韧性纳米陶瓷、超强纳米金属等仍然是纳米材料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纳米结构设计,异质、异相和不同性质的纳米基元(零维纳米微粒、一维纳米管、纳米棒和纳米丝)的组合。纳米尺度基元的表面修饰改性等形成了当今纳米材料研究新热点,人们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度按自己的的意愿合成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利用新物性、新原理、新方法设计纳米结构原理性器件以及纳米复合传统材料改性正孕育着新的突破。

4结束语。

纳米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技术。自从这个科学概念被提出来后,一直成为科学家研究的重要方向。在未来的时间里,它将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吃穿住行,还是医疗、交通、娱乐。纳米技术会带来新的技术革命,不断为人类创造福祉。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产品。在信息化、智能化的今天,由纳米材料制造的产品已经面世。纳米材料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是能够改变人类生活的新技术。随着国家对高新技术的越加重视,纳米技术有望成为推动人类向前进步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如璋.功能材料学概论[m].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

[2]gleiterjapaninstmetalsuppl[j].1986(27):43.

伦理学思考的论文如何写篇五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文明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并急剧蔓延。人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上的满足,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所以我们不得不放慢发展的脚步,擦亮被经济利益蒙蔽的双眼,重拾我们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如何减轻地球环境负荷,便成了人类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艺术设计作为一个活跃在我们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文化载体,开始在原有的思想理念基础之上肩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不论在开展艺术设计活动本身的行为行动上,还是艺术设计本身的宣传内容上,都必须从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发展得角度出发。因此,当下艺术设计在面临生态环境的诸多问题时,引入生态伦理学是解决生存之道的必由之路,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首先阐述了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并重点探讨了艺术设计中的生态伦理学,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传播作为艺术设计的基本效能,是生态伦理学最好的宣传媒介,同时生态伦理学也是保障艺术设计发展和鲜活性的理论基础,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生态设计是二者的最佳结合方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性环境危机日趋明显,针对全球变暖等一系列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从1995年3月28日首次在柏林举行缔约方大会以来,每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都会如期举行,意在号召全世界一起关注并解决环境问题。随着地球气候的不断变化,生态问题已经上升为全球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生态伦理学应运而生。对此,科学家们提出并且强调伦理学研究不能只停留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上,更要研究人与生物以及生态自然之间的行为规范,否则这一理论便是不完善的。

现代化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生态伦理学在20世纪初应运而生。最先以科学形态提出“生态伦理学”这一思想的是法国著名哲学家、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阿尔贝特・史怀泽(albertschweitzer),他曾在一片发表于1923年的著作《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中提出了“尊重生命的'伦理学”这一理念,他将伦理学的范畴由人扩展到生态界的所有生命,成为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人。

阿尔贝特・史怀泽将伦理道德的服务范围,由人类扩大到了地球乃至整个宇宙的万事万物,他认为不仅要对人类的生命,而是对所有的生命包括动物和植物都要始终保持着一种敬畏的态度,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所以,只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的学术思考是不完整的,只有当人类认识到人类以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它才是伦理的。

与伦理学和哲学的关系一样,生态伦理学隶属环境哲学的一个分支。生态伦理学主要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道德,提出了人与生态之间存在伦理道德关系,它能够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能够帮助改善并促进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在这个人类和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地球上,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脱离自然的人和脱离人的自然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我们在被法律约束的同时,还要依靠道德良知来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物种,因为人类与它们是相互依存的。生态伦理学要解决的不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问题,而是在生态环境下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生态学与伦理学有机结合。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现代环境主义运动(environmentalism)的兴起,对西方近现代以“征服自然”为特征的环境伦理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20世纪末期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艺术设计和生态伦理学的关系。

笔者认为,当下艺术设计和生态伦理学的关系恰如橘子和维生素c的关系,整个橘子好比整个艺术设计圈子,拨开橘子外皮,内在的橘子瓣儿相当于艺术设计的各大分支:平面设计、环境艺术、媒体艺术、工业设计、品牌策划……虽然分支不同,但是每个分支都具有的精华便是维生素c,即生态伦理学。人类喜欢食用橘子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因为橘子的味道爽口独特,艺术设计正是如此,它使我们普通的日常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设计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设计的社会功能是创造媒介、创造和谐、创造生活体验和创造生活方式,就如同橘子丰富了我们的味蕾。而更能吸引人类食用的是橘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c具有以下功效:第一,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作用,它能够积极参与人体内部很多种氧化还原反应。而艺术设计中的生态伦理学,同样要平衡自然界的收支代谢,使艺术设计在具备外在功能的同时具备内在生态伦理功能。第二,维生素c还帮助促进人体内细胞间质的生成,促进创伤的愈合。当下艺术设计中,生态伦理学的责任和任务就是在抑制全球环境恶变的同时,促进地球“伤口”的愈合,能够有效治理环境污染,还天空一片蓝色,同时促进人类与自然界“伤口”裂痕的愈合,实现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第三,维生素c能够有效地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促进抗体的形成,具有抗感染、抗病毒等作用。当下设计中的生态伦理学要增强抵抗力,增强地球和生态环境的“免疫力”,让地球和自然界具有抗污染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智能建立在人类的环保意识上。第四,维生素c一度被誉为万能的解毒剂,它对有毒物质具有很好的解毒作用。同样,艺术设中的生态伦理学也要防止由于人类社会活动、生产生活等给自然界、地球、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强化生态的抗污染能力。第五,维生素c还可以促进人体对铁的吸收和对叶酸的利用,即促进生血的机能。当下,艺术设计中的生态伦理学能够联手其他保护生态环境的学术学科,促进生态环境吸收所有学术学科的环保理念。最后,维生素c还能够降低胆固醇和毛细血管的脆性,防治高胆固醇血症很动脉粥样硬化,还有抗癌的功效。当下艺术设计中的生态伦理学也是如此,治理生态环保问题关键在于防治,即能够未雨绸缪。

4结语。

本文从生态伦理学原理入手,通过对当下自然环境的问题分析出发,结合艺术设计的自身特点,探讨艺术设计与生态伦理学的关系以及二者的契合点。希望通过对艺术设计中的生态伦理学进行研究,促进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使艺术设计在为人类服务的同时,也为全球环境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

伦理学思考的论文如何写篇六

充分开发和利用林业地区的各种活教材资源,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和人文资源的广度,配合幼儿教学过程的展开,使资源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开阔幼儿视野,丰富幼儿的精神世界,让幼儿的头脑和心灵都得到发展和升华。形成一整套结合林区教育资源的园本教材,每位研究人员都拥有相应的研究成果,并有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等,其研究成果对林区幼儿园发展有引领和指导义意。结语在林区幼儿园实施感恩教育具有更大的优势,因为林区资源十分丰富,将实地资源与幼儿园地方特色相结合,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首先可以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对幼儿进行人文情怀的培养,利用林区的自然资源帮助幼儿认识植物,同时也可以培养家乡的情感。家长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参与幼儿园的亲子活动,经常性关于幼儿成长方面进行及时的沟通,全面的掌握幼儿的心里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幼儿,为幼儿的健康的茁长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余继红。幼儿园生命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初探[j]。小作家选刊,,(02):438。

[2]祁力红。幼儿园生命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导刊,,(08):24―26。

伦理学思考的论文如何写篇七

摘要:近些年,随着社会中越来越多的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虐待残杀动物行为的出现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保护运动和动物保护运动进行的如火如荼。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了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以立法的方式来赋予动物一些权利来解决残杀动物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之中,越来越多的伦理学以及法学、哲学的学者们开始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正确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到底应不应该赋予动物以权力?赋予动物多大程度的权利?这些都是一些很有争论性的话题。

关键词:人类与动物;动物权利;伦理学。

一、动物权利之伦理学分析。

在功利主义看来,快乐是一种内在的善,痛苦是一种内在的恶,凡带来快乐的就是道德的,凡带来痛苦的就是不道德的。在计算一个行为具有多少快乐时,应该把受此行为影响的所有个体的利益都同等程度地考虑进去,满足大多数人的幸福的行为才是应提倡的。动物权利辩护者将功利主义思想代入动物的感受之中,认为我们之所以要平等地关心每一个人的利益,是由于每一个人都拥有感受痛苦和快乐的能力。而动物也同样具有感受痛苦和享受快乐的能力,它们的个体利益也应该被照顾到,它们的感受和痛苦也应该同样被考虑进去,这样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计算个体利益的完整的行为。

权利论伦理学学者认为赋予动物以类似于人的权利,动物的生存将会得到很好的保护。但是,并不是权利拥有的越多就是越好,权利的背后意味着更多义务的承担。对人类而言,权利的享有是否合理比较容易判断,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获得的权利和需要承担的相应的义务来判断自身享有的权利是否是合理公正的。但是在涉及动物时,这种判断就变得没办法实行了,因为没有人能够站在动物的立场去真正平衡好人与动物两者间的关系。人们只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考虑动物的权利,而这个立场的背后却往往是人类的同情心和爱心在作祟,没有真正代表动物的切实感受。另外,把动物等同于人类一样享有权利,我们看到的将会是这部分生物只享有权利而不承担任何义务,这对于人类来说显然是不合理并且不能够接受的。动物权利之所以不合理,是由于动物没有承担相应义务的能力。自然进化的结果,生物是按照某种上升的秩序排列的,人类站在食物链的顶端,所以动物就生存的比较被动。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的观点是:动物拥有权利的原因是动物能感受到痛苦以及人类对动物负有义务。由痛苦可以催生同情,由义务可以导出权利。诺齐克则提出任何东西都不可以被牺牲,除非为了更大的总体利益;但是人根本就不可以被牺牲,或者仅仅是在非常严格的条件下才能被牺牲,并且绝不能为了非人类动物的利益而被牺牲。这样就使得动物的权利相对于人的权利而处于了从属地位。

二、关于动物权利的思考。

其实,人对待动物的态度来源于人类自身情感的需要,与动物是否有感觉无关。动物权利来源于人类对动物的认识:动物和人一样,是生命,而不是无机物品。它们和人类一样,有血有肉,能够感受痛苦,饥饿,开心,悲伤等和人类相似的情感,人类和它们一样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应该被平等的对待,所以就应该给予动物类似于人的生命权利。但是,狼吃羊不存在任何道德问题,无论羊是否感到痛苦都是一样的。当然人不是狼,人比狼更具有智慧和更强的同情心。所以说,动物权利的根本来源在于人的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有时候没法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因为人的恻隐之心参与了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动物被宰杀、虐待时候的恻隐之心恰恰是人类呼吁动物权利的源头。然而,人有时又是自私自利的,在自己吃肉满口留香的时候,他却丝毫不会想到动物的痛苦,动物权利则会被抛诸脑后。

动物权利运动的领袖雷根教授认为,人能制定并遵守道德原t,是道德代理人,动物不能。雷根教授认为,人与动物在道德层面应该得到同等的对待。但是在道德层面的平等对待,这只是一套理论说辞。现实生活中,人们是否真的能够像对待人类自身一样去对待动物?我对此持怀疑态度。人类如果在没有国家机器、法律法规的保障之下生活,人类自身都会自相残杀,更别提平等的去对待动物了。

接受动物权利所带来的后果是有点让肉食爱好者难以接受的。但是人们一般不愿意去宣扬没有动物权利。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是大部分人认为人类对动物具有保护的义务,动物和人同样都生存在这个漂亮的星球上,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应该平等的生活。人类确实对动物具有一些保护义务,比如保障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等。但是这些义务并不是来自于动物的.权利,还是之前所说的人的恻隐之心。我们对动物权利的否定并不会消除我们保障它们的做法。我们依然可以建立保护区,可以探索更人性化的方式去试验甚至宰杀动物,减轻他们的痛苦,但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去试验甚至宰杀它们。承认动物能感受到痛苦,以理性的方式对待它们的痛苦,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是具有思想和智慧的生物,我们对这个地球以及地球上的生物有一份责任,所以我们有义务避免折磨它们,我们有义务把制约我们的道德原则用于对待动物。这与动物保护有相同之,是很理性的尽到人类的责任的同时,又去合理的利用动物为人类健康发展谋福利。

三、正确的对待动物权利。

人类一切保护动物的行为,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保护自己。之所以有些濒危物种需要保护,不过是因为物种的消亡或数量过少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旦遇到大灾大难的时候,可能会迅速危及到人类自身或者人类生存食用的物种。之所以新闻上会出现众多保护有关野生动物的新闻案例以及呼吁保护动物权利的口号,说到底不过是为了呼唤更多对动物了解不多,或者对自然科学知之甚少的人都能积极参与到动物保护运动中,避免更深程度的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达到保护人类利益的目的。

我们是否有充分的理由将动物的权利看得比我们自己的利益更轻?哲学家早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但是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答案。现实生活中,当出现有某种物种危及到人类自身发展的时候,从来不会出现任何关于动物生存权利的说法,比如我们经常说到的物种入侵。人类在这种情况下,只会顾及自己的权益,将入侵的物种消灭干净。现在人类其实也一直都在致力于消灭癌症、艾滋等一系列病毒,从来不会出现还保护病毒,尊重病毒的权利这样的说法。如果按照生物权利的说法,病毒也是生物,有生存、繁衍和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的权利,人类没理由消灭它们。如果说病毒不是动物,那么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蚊子、苍蝇、老鼠等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动物了。它们横行肆虐,传播细菌、疾病,或者啃食粮食,难道说为了它们的生存权利,我们要任由它们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当然需要为了人类的权益去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

当然,无谓的杀生不应该得到支持。正像最开始所说的,无谓的杀生会造成不必要的物种减少和生态系统的混乱,最终导致食物链的中断或是不平衡,危及人类的生存发展,这样的滥杀无辜也是应该尽量禁止的。但把这种想法过分的扩大,以至于在人类本身受到威胁时都不去采取行动,还冠冕堂皇的呼吁采取保护措施,不要侵害动物的权利,这样的行为,在我看来,那就是一种愚昧的行为了。

总之,凡事都有个度,忽略动物的生存权益,无谓的杀生当然不可取。同样,大肆宣扬动物的权利,甚至将动物的权利凌驾于人类的权利之上,那这样也显得有点小题大作了。

参考文献:

[1]汤姆・雷根.动物权利争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苏欣.动物权利的法哲学思考[d].吉林大学,.

[3]蔡守秋.简评动物权利之争[j].中州学刊,.

伦理学思考的论文如何写篇八

当前,多媒体教学作为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幼儿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那么教师怎样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幼儿学习,让多媒体课件成为幼儿发展的台阶呢?本文从几个多媒体教学活动的案例出发,探讨flash课件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

一、案例一:尝试利用多媒体教学活动研究。

(1)提出问题。在一次园本课程的教学观摩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一个语言活动,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能够围绕一个中心说一段话。教师在活动开始部分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幼儿玩自制纸球的游戏,并围绕各自的玩法说成一段话。在研讨中,教研组的教师们肯定了活动的价值,指出幼儿亲身体验的活动形式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但从中也看到了一些弊端,对幼儿后续的表达不利:幼儿的活动过度刺激导致幼儿过度兴奋,容易分散注意力;在探索中幼儿只关注自己的行为,不能看到别人的游戏,对后续的表达不利;幼儿的讲述过程没有可参照的内容,影响了幼儿的表达。

(2)解决问题。教師通过反复讨论和查阅资料,将课程环节进行了调整。原来的活动开始环节是让幼儿玩自制纸球的游戏,现在的改进办法是在活动开始环节给幼儿观看玩纸球时的录像(幼儿玩自制纸球的游戏情景),然后根据幼儿观察到的玩法,教师用flash小动画进行展示,将单独的画面提炼出来,帮助幼儿观察。

二、案例二:第一次尝试利用多媒体教学活动。

(1)提出问题。在这次活动中,教师将幼儿的体验放于课前准备环节,先让幼儿通过录像来观察、回忆,然后教师用小动画展示出相应玩法,这种形式能够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而且兴趣较高。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将幼儿的前期活动生动地表现出来,这种方式更有针对性,不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第一次利用课件的教学活动,幼儿们全神贯注、积极踊跃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又发现了一些问题:幼儿只能看,不能互动;幼儿的操作过程影响了自己的表达,只能用绘画的方式将各种玩法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的记录方式不仅费时,而且对于绘画能力较弱的幼儿来讲无疑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2)解决问题。针对这些意见,教研组的教师们展开了一次讨论,提出是否可以利用课件来代替幼儿画的过程。如可以将制作的flash课件转换到了幻灯片中,幼儿就可以通过拖动每一幅小的画面到表格中的方法代替绘画。教师将课程的操作环节进行了调整。原来的活动操作环节是让幼儿绘画玩自制纸球游戏的情景,为说一段话做准备。改进的活动操作环节是让幼儿在幻灯片中将想要选择的小动画拖入电子表格,在播放状态下一边看一边讲述。

三、案例三:第二次尝试利用多媒体教学活动。

(1)提出问题。教师进行了第二次尝试,采用动画和幻灯片结合的方式,让课件代替纸笔,解决了他们提出的问题。在这次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更高了,有趣的flash动画在幻灯片中动起来,他们将自己想选的画面拖进表格,然后看着小动画,并按照表格的顺序完整地讲述出来。这次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了挖掘多媒体更多的价值,教研组还邀请了其他组的老师一同观摩讨论,并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幼儿的活动都是成人为他们准备好的,他们只要选择就可以,怎样能够让幼儿更加主动,提高幼儿的主动性呢?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出了一些办法:可以让幼儿参与收集资料;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文件夹,把所需的材料都放进去,让他们选择自己想要的;幼儿可以先在家中收集资料,带到幼儿园,这样就有了自己的文件夹;还可以把大家的资料都放在一起,用的时候打开选择就行,这样资源就可以共享了。

(2)解决问题。在这次活动中,幼儿们收集到各种各样的资料,有录像、照片、自己画的简笔画、网上收集的图片等……幼儿们主动做准备,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这样的教学形式还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四、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多媒体技术还能使教学信息形式更加多样化,便于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都各有所获。因此,教师在幼儿教学中可适当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伦理学思考的论文如何写篇九

众所周知,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高低依赖于幼儿教师规范的教学行为。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指幼儿园教师在对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的能力。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起关键作用。当前,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活动,关注广大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活动及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一、充分认识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科学设计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实际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幼儿园教育内容范畴的划分是相对的,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的学习特点进行整合处理,以使幼儿通过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获得完整的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农村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设计因其环境、材料等资源的不同,幼儿园教师的活动设计一定要体现农村特有的文化特点,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用鲜活、生动的情景进行内容的选择和材料的准备。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那样:“活的农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因此,农村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不能一味的像城里幼儿园看齐,而忽略了农村丰富的课程资源优势。一定要坚持农村幼儿园不是城市幼儿园复制品的原则。

因此,农村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要求教师一定要在活动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研究教材、研究幼儿、查阅资料、设计方法、形成教案等几个方面。它是展示教师个性化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幼儿学习方式的体现。教师设计活动时要多问自己,即为什么我要设计这个活动?幼儿关注什么事情?幼儿将呈现出怎样的状态?设计的活动要体现什么?或者说活动的目标是什么?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一些幼儿教师一节活动结束后,居然不清楚活动目标完成没有,更不要谈其科学与否。

要知道,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是幼儿园活动的指南针,是教育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既是选择活动内容、活动组织方式和活动策略的依据,又是活动评价的标准。唯有目标清楚,内容选择结合幼儿特点,幼儿园的活动才能先成功一半。否则,既耽误幼儿的发展,又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更谈不上幼儿园教育质量。

二、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經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就是要尊重和关注幼儿的兴趣和学习特点,力求活动开展形式的丰富化,能持续吸引幼儿的注意。幼儿园教师要注意,好的幼儿园活动组织一定要具备以下几点:

一是活动的开始。采用贴近幼儿学习特点的多种方法“导课”。比如故事法导入、游戏导入、有趣的提问导入等等,其目的是吸引幼儿关注、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切莫单一使用方法,避免“小客人”导入法。二是活动的过程。这是幼儿园活动组织的关键,幼儿园一节活动的重难点在此突破和解决。我们的幼儿园教师必须清楚本节活动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用什么方法去突破?活动环节是否紧凑?幼儿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方法是什么?你用什么方式组织幼儿活动?一个好的活动组织一定是有重难点突破,方法一定符合幼儿的特点,让其在游戏中获得知识、找到方法,在操作中发现新的兴趣,从此对此项活动乐此不疲。三是活动的延伸。幼儿园教师一定要科学地、灵活地做好活动的延伸,而非机械地把所有的活动都延伸到家庭。应该根据各领域的特点及本次活动的特点,既可以延伸到家庭,要求家长配合,也可以延伸到当天的户外活动中,使幼儿对活动更感兴趣,目标的达成更合理、科学。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只要组织合理,方法科学,活动中师幼互动良好,教师真正把幼儿放在第一位,关注幼儿的兴趣,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才可谓是有效的教学。

三、幼儿园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教学活动的艺术。

首先,就如何组织幼儿园活动,有哪些组织技巧等问题,有些幼儿教师是清楚和理解的,也有些教师是不知道的。活动组织的技巧与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紧密相连。若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正确,眼里没幼儿,那他的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一定是高结构、高控制的;相反,幼儿园教师有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以幼儿为本,那么他所设计和组织的活动一定是低结构、低控制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教育观念的更新并不能完全保证教师行为的相应转变。一些教师虽然能够清楚地讲述教育观念,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常常出现与之相悖的教育行为,可谓“会说不会做”,或者“说得好,做得不够”。我们必须清楚,教育观念对于幼儿发展的影响主要是以教师的教育行为为中介的。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将教育观念中的“应如何”转变为幼儿园实际活动中的“如何做”。

其次,幼儿园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教育的形式,以丰富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现代化教育的教学形式是把图像、声音、动画、音乐融为一体,让它们充分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唤起幼儿学习兴趣,对幼儿的各种感官提供多种刺激,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因此,广大的农村幼儿园教师除了利用传统的教学活动手段之外,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教育的形式,丰富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

随着国家一期、二期“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各级政府也为广大农村幼儿园提供和配备了现代化的教育设施、设备,缩小了与城市幼儿园在教育教学资源方面的差距,幼儿园教师要会使用并用好它,不能让这些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功能单一,甚至成为摆设。因此,有条件的幼儿园教师要利用好电视机、电脑、传媒一体机等电教媒介,丰富幼儿园教学活动资源,给幼儿营造逼真、鲜活和有趣的教学情景,提供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强化幼儿的学习兴趣;条件不具备的幼儿园要充分认识到,今天的幼儿是生活在现代化的信息时代,他们对周围事物的了解、认知和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是多样的、有趣的、生活化的。幼儿园也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为幼儿提供必要的、丰富的教学材料,以丰富教学活动组织。

最后,幼儿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信息化素养。把传统的教学活动组织方式与现代化信息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幼儿园教师还要利用专业的教育教学网站,搜集相关教育资源、教学案例运用到幼儿园教学活动实践中,使活动的组织更加生活化、儿童化、趣味化。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既体现着科学性,更彰显着艺术性,需要我们每一位幼儿园教师去执着追求。

伦理学思考的论文如何写篇十

论文摘要:专业教学是一门复杂的劳动,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专业教师应具备的业务基本功包括专业业务基本功和教学业务基本功两方面。只要专业教师不断提高业务基本功,一定能取得更好的专业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专业教学;业务基本功;教学质量。

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性。其知识素养和能力结构直接影响学生素质能力的高低。专业教师所应具备的业务基本功主要包括专业业务基本功和教学业务基本功两方面。加强专业教师业务基本功是提高专业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这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一、专业业务基本功。

(一)厚实、牢固、扎实的专业功底是搞好专业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拥有丰富广泛的专业知识储备,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正所谓“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必须有一桶水”。

(二)专业教师应对所教学科的专业业务知识熟悉精通惟有这样,才能使课程讲得轻松自如:才能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把关系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化;才能变换多种方法来讲解同一问题等等,否则,只能照本宣科,做书本的奴隶。

(三)专业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要能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特,最能较好的从职业定位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出发,组织专业教学,同时能主动适应专业学科科技发展的需要,不断掌握了解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努力掌握专业教学上的主动权。

专业教师毕竟不同于工厂中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其除了具备专业业务基本功外,还应具备教学业务基本功。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较前者显得更为重要。

(一)要懂得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融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只有遵循教学规律,依据教学原则,恰当运用语言、动作、表情及各种教学手段。创造性的将知识传播与审美教育融合起来,才能抓住学生心理。吸引学生注意力,不断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主动地学习教育理论并自觉加以合理运用,来指导专业教学实践是非常必要的。

(二)加强备课基本功。

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保证。备课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作为专业教师应具有把生课讲熟。把“熟课”当成“生课”讲的认真态度。同时专业教师还要把教会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看得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应该让备课产生出“磁性效应”。使学生们像观看一部引人入胜的影视片那样津津有味的`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来。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三方面。

1、注重钻研。

教材钻研教材就是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和相关资料。首先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体系的安排,掌握它的内在联系,研究它的科学性、系统性、以便向学生传授规律性知识。其次,应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属性特点,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初步分类排队,将知识技能划分为了解、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等不同层次,进而来确定整个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最后,研究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明确哪些内容需要加以补充。哪些内容需要进一步扩充。哪些内容需要进一步探讨加深理解等。只有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消化理解处理,才能写出一份针对性较强的教案。对于教材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紧扣而又不照本宣科。同时,还应为学生列出必要的参考书目让他们多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不断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2、深入了解学生。

专业教师备课时不但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而且还要了解学生对于本专业、本学科的目的、态度和兴趣,目的在于因材施教。这对于搞好专业学科教学非常重要。

3、设计恰当的教法。

教师是课堂的参与者,也是课堂的调控者和导演者。更是一堂课的灵魂,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往往来自于教师严谨而周密的教学构思。设计教法就是要考虑如何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将枯燥的书面教材变成学生可以接受的口头教材。要特别注意考虑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方法开展教学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三)不断提高讲课基本功。

这里所讨论的讲课基本功主要包括语言基本功、板书基本功以及使用现代教育手段的基本能力。

1、语言基本功。

教师的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最主要、最经常和最难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用词准确、规范,符合逻辑性和科学性,是对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教师首先要善于巧妙地运用语言的艺术,讲究语调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语句的速度和间隔和学生的心理节奏相适应同时使语言新鲜活泼,既有时代感又有幽默感,努力创设一个愉快轻松的教学情景和氛围,使学生容易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记忆深刻并且不易忘记。而且还应注意学会所教学科的“教学语言”。这一点对学生理解所学专业知识影响极大。

专业教师要学会使用“专业教学语言”,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人手:(1)是深入钻研熟悉教材;(2)是要注意学习新知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使表达专业学科内容的语言不断地得到丰富发展,因此专业教师要注意学习有关专业期刊和专业书籍。(3)是要熟悉所教专业学科的语言特色。

2、板书基本功。

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是师生相互交流教学信息的一种传导方式。优秀的板书,既能使知识概括化、系统化,体现教学的意图落实教学原则;又能理清一堂课的脉络,便于提纲挈领;更能突出重点,深化教学内容,强化直观效果,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良好的板书设计与严谨规范而又不失幽默诙谐的口头讲述密切配合,就会相得益彰,使课堂教学增色生辉。

3、不断提高对现代教学手段的基本运用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多媒体教学获得了比过去更加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对整个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模式和教育过程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会打破,学习过程将会更加多样化、社会化和主体化,教学过程更加主体主观,这一切都迫切需要专业教师自觉进一步深化多媒体教学的认识明确其优势和缺憾,不断学习对学习资源的设计学会设计、制作并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来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四)具有良好的教风和高尚的师德。

教风主要指教学作风,它应该是严谨的,应视其为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同时,专业教师还应该注意自身的形象和职业道德修养。完美的教师人格形象、不但包括一个人外在的气质、服饰、言谈和举止、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思想政治品质、道德情操、业务修养和审美素质等。作为教师要处处事事时时为人师表,慎其所习,修身洁行,并不断自觉的加强师德修养。

(一)鼓励专业教师多参加一些培训班、学术研讨班。或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学历再提高,丰富专业知识面和能力。

(二)充分利用专业阅览室的作用,倡导读书活动,借助专业科技期刊和计算机网络,不断补充丰富专业新知识。

(三)通过定期举办各种专业新知识、新技术讲座,或聘请校外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来学校讲学,营造教研学术氛围。

(六)在用活用好已有专业教材的基础上,倡导专业教师能及时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自行编写教材和讲义。

(七)通过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很高学术水平的专业老教师的传、帮、带,不断提高青年专业教师的业务基本功。

(八)鼓励倡导专业教师多接触学习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专业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

专业教学是一门复杂的劳动,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专业教师的举止、言谈、态度、作风以及知识能力素养等都能渗透到专业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并给学生以深远的影响。当然,教学艺术和业务基本功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只要专业教师注重不断加强探索总结学习教学的技巧和艺术,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业务知识和能力,一定能取得更好的专业教学效果。

伦理学思考的论文如何写篇十一

信息技术的发展,因特网在全世界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就导致了传统的伦理学无法涵盖的诸如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等,信息伦理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孜孜追求“发展”的历史。为了发展,人们与大自然斗智斗勇,并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最大限度发挥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动性。总体上人类似乎也实现了这样的“繁荣发展”,经济发展指数节节攀升,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丰裕。然而,“对自然的征服在其功德圆满的时候却是自然对人类的征服”在人类惊叹于一个个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也开始逐渐迎来了山雨欲来风满楼似的危机。

首先,物质丰裕的背后,暗藏着人文精神的衰落,人类道德水准不断下滑。当今社会,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似乎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的普遍价值观。然而,以利己主义为中心的价值观,势必导致价值认知和现实行为之间的矛盾,并滋长了社会的普遍浮躁心理,导致了社会责任心和公众意识的下降。其次,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然”在人类发展的观念中终结,也在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中终结。自从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自然界就逐步从“自在的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系统,大自然的一切都变成了为人类存在而存在。特别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现实中的自然更在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逐渐消逝。人类大多数的成就是以损害自然环境、破坏生态系统为代价的。最后,在发展进程中,人类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所付出的各种代价,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违背了终极目标,出现了“人的异化”,人片面而畸形地发展着。人的主体性得不到彰显,人越来越成为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成为发展的牺牲品而不是受益者。

透过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困境和危机,不难发现:尽管发展是人类永恒的真实追求,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务,但不一定任何形式的发展、任何程度的发展都是正确的、合理的、符合人性――特别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换言之,那些狭隘的、极端的、畸形的发展导致了人类的悲剧、自然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人性的悲剧。未经批判和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也是毫无价值的,“发展”也不例外。

(一)发展伦理对“发展”的反思。

人类已有的发展观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是建立在“发展是天然合理的”这样一个信念基础之上的。在这种发展观看来,发展天然就是好的,发展比不发展好,发展得快比发展得慢好。它只关心“如何发展得更快”这样具有工具性含义的问题,而对于“为了什么而发展”、“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这样具有价值含义的问题却漠不关心。“发展是天然合理的”这种观念的实质是排除了对发展本身进行批判、反思和评价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发展的目的和价值的双重迷失。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面临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基本生活资料的满足,而是如何使我们的发展能够不断持续下去,以保证人类这个群体的可持续生存。因此,我们所需要的不再是那种以危害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为代价的无节制、无规范的发展。发展伦理正是旨在追求这样一种以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为目标的有约束、有节制、有规范、有评价的发展。

在发展伦理看来,发展的合理与不合理的根本准则在于是否和谐――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符合这三者的发展才是合理的发展,否则就是不合理的发展。发展既是一种目的又是一种手段,而目的与手段之间就有正当与不正当之分,只有目的与手段都正当的发展才是合理的发展,目的不正当或者手段不正当的发展都不是合理的发展;发展既是一种存在又是一种价值,而存在和价值之间并不可以画等号,存在是一种“是”,价值是一种“应当”,发展是“是什么”与“应当是什么”的内在统一体。

“哲学是时代的精华”,哲学的历史使命和独特价值也蕴含于对当今时代重要问题的敏锐察觉与深刻反思当中。然而,当今时代现有的理论要么对现在日益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无动于衷,要么浮于表面的提出片面的解决方案,都没能认真、准确地回答当时代的“什么是发展”、“实现怎样的发展”等一系列发展问题。“发展伦理学”担负着紧迫的历史使命应运而生。1987年“国际发展伦理学协会”成立,此后《发展伦理学的任务与方法》等论著陆续发表,标志着发展伦理学的正式形成,出现德尼古莱、克拉克等一批关注于发展伦理问题的学者。

相较于传统伦理学对个人行为的关注,发展伦理学主要是对作为整体的人类行为的反思、评价与规范。它是对仅仅关注个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传统伦理学的超越,关注整体的发展、持续的发展、共同的发展,把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作为考察目标。发展伦理学反对发展的天然合理论,但是并不否定人类改造自然的必要性。发展伦理要通过对人类发展的实践进行规范和评价,而实现一种有规范、有约束的合理性。发展伦理学承认人类行为会对自然造成破坏,但是自然系统是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的,发展伦理所倡导的发展就是要将人类的实践行为控制在自然可修复的限度内,实现有限度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发展伦理学不是抑制发展,不是反对发展,而是提倡合理的发展、适度的发展、有节制的发展。

(三)发展伦理学视域的“发展”

1、“发展”的真正含义。首先,“发展”是整体的发展。发展伦理学视域中的发展不仅仅是规模的增长和量的增多,更是结构的优化;不仅是经济的增长,也是公民民主参与、保证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不仅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平等、自由、正义等现代价值更多、更真实地被尊崇和获得实现的过程。其次,“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括“需要”和“限制”两个观念。“需要”包括满足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本权利和基本需求。“限制”则强调人类在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同时,要对自己的行为加以限制,将“能够做”与“应当做”明确区分开来,以自身的健康发展、社会的和谐有序、自然生态的平衡为发展的前提。

最后,“发展”是具有价值性的发展。“发展”是积极价值的积累和向终极价值目标的接近过程,是一种有自觉目的和意志的自觉活动。发展的这种价值性使发展既可以趋向于“善”,又可以趋向于“恶”,改变了发展具有自足性的直线式发展观,因此可以对发展进行价值性的评价和审视。

2、发展伦理学的终极关怀。一切人的发展和每个人自由、全面、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是发展伦理学的终极关怀。人是普遍的自由的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人的生存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同时,人类的生存与其他生命的生存不一样,人的生存不仅是生命的延续,而且是意义上的生存。人在其生命的展开与存在过程中是有主体能动性的,有其对人生目标与意义追求的自为性。但人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其一,主体的需要不等于欲求。人的需要取决于人的社会属性,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需要,不能根据人自然意义上的欲望来规定人们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其二,有价值的才会有合理性、有意义。那些能够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完善、能够使人优雅生存、诗意地栖居地球上的客体才是有意义的。

三、发展伦理学产生的当代意义。

(一)理论意义。

发展伦理学的产生推进了伦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和创新。传统伦理学以传统人道主义为基础,仅涉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没有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研究视野。在它看来,人与自然之间不存在伦理问题,人类开发自然的行为也不需要约束和限制。在这种观点指导下,伴随着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和肆无忌惮地浪费,最终导致了无法忽视的环境危机。面对这样的困境,生态伦理学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强调自然与人的“平等”关系,借以确立人类对自然的责任与义务。应该说,生态伦理学能够有效地保护自然,但是却一味地强调人类对自然应尽的义务却不谈人类享有的权利。抛开人类生存利益的生态论理学,其本质上是自然中心主义的。发展伦理学既是对传统伦理学与生态伦理学的反思,又是对它们的超越。一方面,发展伦理学以人类的生存发展为最高的伦理原则,认为人类若要生存,对自然的改造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发展伦理学认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不能是没有节制的,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不应当超出生态系统自我平衡、自我修复的限度,这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二)实践意义。

作为一种新兴应用伦理,发展伦理不仅关注一些抽象的伦理原则,而且更加关注发展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大力倡导符合人类整体利益和可持续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发展原则,大力倡导具有明确实践指向的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伦理认为挥霍性消费是对自然资源的挥霍,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为了实现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必须重新把满足主体的基本需要作为消费的目的,提倡节俭消费,反对挥霍消费;提倡适度消费,反对超前消费;提倡理性消费,反对盲目消费;提倡可持续性消费,反对一次性消费。在这种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发展伦理要求人类扬弃传统工业文明无节制、无规范的生活方式,倡导有节制、有规范的生活方式。以绿色、文明、和谐的现代生活方式引领人类共同迈向美好生活,寻求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实现一切人和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赫尔曼e戴利,肯尼思n汤森。珍惜地球――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m]。马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3]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伦理学思考的论文如何写篇十二

幼儿阶段的教育要把合作精神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让幼儿在各项活动中学会团结合作,看到集体的力量,知道彼此间的协作是多么重要。教师要多开展一些体现合作的有益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团结精神。例如,分组合作、互助游戏以及谦让故事的渗透,这些都是培养幼儿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分组合作的开展,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精神。

要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精神,分组合作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分组让幼兒产生团队精神,并在与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中学会你帮我、我帮你,从而体会出合作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要让幼儿享受这种合作关系,受益于这种合作关系,在合作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与快乐。分组合作是体现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小组之间的互动是让幼儿快乐成长的法宝,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一有效方法。首先,教师把幼儿的座次安排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然后给他们每个小组命名,这个名字可以让他们自己来起,从而开发他们的想象力,这种小组合作的安排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如手工课,教师让幼儿们合作完成一幅贴花作品,他们的积极性很高,并且作品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这样,幼儿们的想象空间得到了解放,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作品完成的效率也会有很大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师让幼儿们合作去完成一个舞蹈的表演,并让小组内的成员扮演音乐作品中的不同角色。如《三个和尚》这首歌的表演过程中,幼儿们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分别扮演和尚、扁担、水桶等人物及物品。有的小组成员还把自己想象成一口井或路边的小草、小树、野花等,让音乐作品变得丰富多彩,这就是团结合作精神的体现。幼儿们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明白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合作当中的互助精神。因此,教师要在分组合作的活动中多用鼓励式的语言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快乐中合作,在合作中享受快乐。

二、谦让故事的渗透,培养幼儿互帮互助的情操。

要让幼儿学会互帮互助,更要学会互助中的谦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渗透谦让方面的故事,让幼儿们形成这一美德,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所体现。教师要对幼儿学习生活中这种精神的点滴体现进行及时的表扬,形成校园环境的正能量。教师要搜集有关谦让方面的故事素材,并通过有效的手段传播给幼儿们。例如,教师可在幼儿的音乐课中教他们一首有关谦让的歌曲——《过桥》,通过山羊公公过桥的故事来教育他们应该怎样做,从而让他们知道在生活中要做一个谦让、懂礼貌的好孩子。故事的展示,让幼儿们懂得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再如,教师在幼儿的故事课中讲述了许多有关谦让的故事,最为典型的是《孔融让梨》的故事。教师既可以通过媒体播放动画故事视频,也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述,从而吸引幼儿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结合这些故事,在班里边开展“谦让宝宝”活动,激发幼儿的谦让精神,提高他们互帮互助的高尚情操。教师通过讲谦让故事,让幼儿们学会了小伙伴之间要互帮互助,并把这一传统美德代代相传下去。除了讲故事、学习歌曲这种方式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展示故事片段、判断对误来让幼儿进一步巩固谦让精神,知道怎样的行为是美的,怎样的行为是丑的,从而做一个有谦让美德的好孩子。

三、互助游戏的加入,培养幼儿注重协作的习惯。

你帮我、我帮你的合作精神也可以体现在游戏中,合作游戏能让幼儿们学会协作,并在欢愉的游戏过程中享受到合作的快乐。教师要帮助幼儿们选择一些安全有益的游戏活动,既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要能帮助幼儿形成协作的习惯。互助游戏有很多,如乒乓球投篮、绑腿竞走、背靠背运球等,这些游戏都是很有趣的。教师在游戏进行中要充当好裁判的角色,引导幼儿安全且愉悦地游戏,并在游戏中给他们灌输团结协作的精神理念,让他们知道只有你帮我、我帮你,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教师要培养幼儿相互协作的精神,要让他们善于与人友好地相处合作,改掉任性、自私的坏毛病,从而愉快地融入到和谐的大家庭中。游戏能带给幼儿们愉悦的心情,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他们会享受到合作的快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这种互助游戏贯穿于教学当中,会让幼儿们的相处越来越友善,使他们的校园生活更快乐。

四、结束语。

总之,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让他们学会谦让、学会互助、学会合作,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养成彼此帮助的好习惯。同时,这样的教育也会让幼儿逐渐明白学习生活离不开相互之间的合作,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是人生的真理。

伦理学思考的论文如何写篇十三

摘要:幸福是古典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现代伦理学始终绕不开的基本问题。在诸多学说中,《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幸福理论最引人注目,尼各马可的幸福学说被称为古希腊哲学史中对幸福认识的最高水平,被冠名为“幸福理论”,这一卓越成就使其成为人类追寻幸福的起点。文章主要从什么是幸福、幸福的特征以及如何实现幸福这几个方面就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问题进行了阐释,进而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幸福善。

中图分类号:f019文献标识码:a。

幸福作为每个人都追求向往的一种精神境界,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关注。但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文化程度及社会关系等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幸福的不同看法。在生病时,健康就是幸福;贫穷时,吃饱穿暖就是幸福;孤独无助时,有人陪伴就是幸福。尽管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不同,对幸福具体代表什么也不确定,但从人人都渴望幸福而言,还是可以概括出它的普遍意义。亚里士多德从伦理学的角度考虑,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第一卷和第十卷的一些章节当中对关于幸福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将其诉诸于对需要和欲望、快乐、善、道德等范畴的探讨。本文主要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观的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进行研究归纳,以求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从人活动的特殊性出发,对人的活动和实现活动进行了阐述,抽象地提炼了幸福的普遍要义,这有利于人们加强德性、获得幸福。

一、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一)幸福是最高善。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指出“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这句话可以说明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目的,而善是其终极目的。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类实践活动、技艺和科学,它们的目的也许是多样性,有的是因为其他目的而被选择,有的则是因其自身而被x择,然而这些所有活动的目的都是善,而善也存在着最高善,幸福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最高善,因为人们做任何事情的目的都是为了其幸福本身。因此,追求幸福、实现最高的善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

幸福是完善的、自足的,是无声的感性的欢欣。其中完善是指人们所追求的是因为自己本身而不是因为自身之外的东西去做,称为“目的善”;而自足是指一种事物本身存在人们为其追求而且也能实现,因为它应有尽有,幸福最能够被看作是这样的一种事物。所以说幸福是完善的、自足的。

亚里士多德从目的论的角度考察了幸福的伦理内涵,将目的与善联系起来,又得出“幸福就是最高善”这一论断。我们做任何事,从事任何活动都有目的,且最终目的是幸福,所以幸福是我们从事任何实践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正因为幸福是最高善,是最终目的,所以我们才能过着灵动的生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最高善不仅于个人而言如此,对城邦亦如此。为城邦善的获得,让其保持更加神圣,这种善显得更重要、更完满。他还推断出幸福的最高层级即思辨幸福,人不断的理性生活就能不断地离幸福更近,趋于最高级别的幸福。

(二)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的实践活动。

1.幸福是一种现实的实践活动。亚里士多德指出,幸福不是一种品质,它也不同于所谓的快乐。假如一个人一辈子都在睡觉、过着植物般的生活,那么,这个人算不上是幸福的。有些享乐主义者觉得慢慢的消磨时光,无所事事的消遣是舒服的、是幸福的,实则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只能称其为简单的肤浅的快乐,快乐不能等同于幸福。消遣不是为了幸福,而是为了在消遣娱乐之后可以更好地进行劳动、工作,也就是说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践行,从而获得相应的'部分,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幸福的。幸福不是专属于某个人的,它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论出身贵贱,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但需要自己后天的不懈努力,这就是一种自足的现实的实践活动。

人是具有理性,通过思辨的理性主观能动的追求幸福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而“善”就是特殊功能所发挥出来的,这一部分被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包含逻各斯意义的实践,我们的生命也因努斯的运用而别于其他物种。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这是现实中悲催的一种扭曲价值观,收获的不是一种真正的幸福,而是伪装的表面“幸福”。说白了,就是虚荣的体面。幸福不是不劳而获,有些幸福看似得来容易,实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无论是付出实际的劳务还是精神上的体贴关爱,必须通过自身的现实的实践活动才能拥有幸福,否则都是自欺欺人的虚假幸福。简言之,幸福就是自身符合道德律令、精神需求的理性的现实实践活动。

2.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德性也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中的重要概念,他认为德性是幸福实现的前提,是构成幸福的首要因素。“一旦没有了德性,他就会极其邪恶和残暴,就会无比地放荡和贪婪。”“只有那些有德性的人、行为高尚的人才有可能实现幸福。”这里的德性是灵魂的德性,亚里士多德把这种德性分为理智德性(智慧、明智等)和伦理德性(节制、勇敢等)。人活动目的的实现要借助人的理性思维,我们只有在实践理性的现实活动中才能真正地获得幸福。如果人们一生都实践着合乎德性的活动,那么这个人才能获得幸福。因为幸福是自足的,是最高善的,所以这种实现活动应该是合德性的,这种德性是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的结合。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十章第七节中写道:“如果幸福在于合德性的活动,我们就可以说它合于最好的德性,即我们的最好部分的德性。我们身上的这个天然的主宰者,这个能思想高尚的、神性的事物的部分,不论它是努斯还是别的什么,也不论它自身也是神性的还是我们身上是最具神性的东西,正是它的合于它自身的德性的实现活动构成了完善的幸福。而这种实现活动,如已说过的,也就是沉思。”这段话说明沉思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完满的幸福在于更长久的自足的沉思活动。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说过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都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彼此的关爱与温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喜悦,是沉思后的自足和完满,是合乎德性的一种抽象,但又是体现在具体的事情上的。

二、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实现途径。

之前新华公布过一个“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调查结果是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比城镇居民的幸福感强。这一结果说明物质上的富裕对幸福而言,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2016年百合网发布的《2015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结果显示不同年代群的幸福感均值在6―7之间,而“90后”、“95后”的幸福感和其他年龄层相比最低,而且调查还表明学历较高者幸福指数也高,学历与幸福指数呈正相关。得出“95后”幸福感最差这样的调查结果一个原因是出于社会转型时期,与以往时代不同的外在缘故,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被世俗影响,认不清自己,看不透名利,境界和格局小。而学历越高者幸福感越强说明在幸福感受的体会上,精神比物质更重要,进行沉思现实活动的生活更幸福,这印证了亚里士多德的“思辨是最大的幸福”论断。为了追求更大更完满的幸福,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讲述了几条通往幸福的途径,结合其方法途径和f实生活写出几点有关幸福的思考。

(一)加强德性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把德性和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幸福观告诉我们:人们为了追求幸福,就需要提升自身的德性。所以每个人特别是青年人,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在信息呈爆炸性态势的今天,要严格要求自己,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能随波逐流。在道德养成方面要加强德性的规范,遵守社会公德,做到诚实守信,成为一个文明人,使自己变为一个有德性的人。

《尼克马可伦理学》里讲到:“幸福是一种善的无目的的自觉行为,如果只是追求物质上获得,那就成了有目的的行为,这就不是内心的善行,就不称之为幸福。”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上车不由自主就会让座,之后内心会有一种自足感,这种感觉就是一种淡淡的幸福,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不以追求物质为目的的内心善行的外现。相反,比如现在总有极其个别老人倚老卖老或者讹诈碰瓷,使得一些年轻人不敢实施自己的德性,以致由此类现象衍生出来的晕轮效应使得整个社会变的越来越冷漠。类似这样的现象折射出人们德性在当今社会的缺失,德性的缺失自然会影响到人们的幸福体验。人们开始通过对物质利益毫无节制的追求,开始被不好的风气影响,仿佛只有物质的满足才能获得内心的富足和欢欣,实则并不能真正地获得幸福,真切地感受到幸福。人们只有合理追求物质保障的前提下,保持正义、勇敢等各种美好的德性,不断提升自己的德性,加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这样才能摆脱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诱惑,成为一个有德性的道德主体,并追求到真正的幸福。

此外,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必定是合于我们的最好部分的德性,同时,这种实践活动是合于人的灵魂的有逻各斯的部分德性――沉思。亚里士多德认为,沉思是最高等的一种实现活动,因为它是我们身上的最好部分――努斯活动。沉思比其他活动更为连续和持久,其本身就是目的并且它是因其自身而被人们所欲求,除沉思本身不产生任何其他东西。亚里士多德认为沉思是最令人愉悦的,越沉思越幸福。

(二)践行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在谈及何以获得幸福时,亚里士多德说:“幸福不是品质,并不能像拥有财产那样地占有;幸福也不是某种神的恩赐或纯粹是机遇的礼物。幸福是通过学习、某种习惯或训练而获得的,只有进行合德性的现实活动才能获得幸福。”行为主体只有通过合乎德性的道德实践,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所进行的活动,才能体感幸福,实现幸福。幸福是一个人既要具备德性的品质,又要求人们自觉地在德性的引导下,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践行现实活动。总之,人们想要获得幸福,就要主动践行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幸福就会与你不期而遇。亚里士多德认为人身上具备的最好的德行就是努斯,努斯被亚里士多德赋予丰富的内涵,是高尚的、神性的抽象,是理论层面的,具有普遍必然性。亚里士多德将思辨活动作为首要幸福居于道德活动之上,这一点忽视了人性的现实性,也因此遭到人们的质疑。我们需要肯定的是获得幸福是必须将理论和具体的、多变的实践相结合。

(三)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的获得必须有外部条件的提供。尽管幸福是自足完满的至善,但仍需要外在的善为补充,如拥有充沛的精力、健康的体魄以及朋友的相伴、一定的财富或权力等外在条件,甚至包括运气的成分。如果一个人仅有天赋和后天的努力而没有机遇和运气,也是不可能实现幸福的。亚里士多德对好运是幸福的外部支持这样表述道:“幸福还需要外在的运气为其补充。这就是人们把它等同于好运的原因。”但是,这些外在的东西不能过度,受到钱财他物的强制或挟持所生活着的状态都不是我们追求的善和幸福。财富不应只是物质层面上的拥有,还应是精神层面上的富足,物质财富只能起到保障作用,处于基础层次。而合乎德性的精神财富才是高级别的,人们应追求幸福的源泉。这也给我们青年以一定的启示作用,我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可以有一定的外部条件的支持和补充,但是也不能过分地依赖外部条件。

梭伦曾表示过人们在物质生活的追求上不应太过,中等水平节俭点就好。亚里士多德认同他的观点,认为大多人们都是拥有中等水平的外部条件,这样做一些高尚的事情就可以享有幸福,不能放纵自己的私欲,太过看重物质。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常常说的所谓的遵循中庸原则。因为幸福也不是无本之源,它也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幸福是需要外部机遇善或者其他外部善。不可能说一个出身卑微贫穷家庭的人是幸福的,当然也不能说不幸,因为真正的不幸是精神的潦倒。所以幸福既需要自身的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同时也得借助于外在的幸运对其进行补充。一般来说,有物质财富比没有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要更强一些,也比心理感受层面上的幸福来的确定。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认为的幸福基于自足的生活资料,不需要过多的财富,因为幸福更多的来源于精神层面。

(四)倡导集体主义原则。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不仅研究个人的幸福,而且还关心致力于城邦(集体)的幸福,并把城邦的幸福和个人的幸福关联在一起。个人幸福和城邦幸福的关系亦如个人利益和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每一位青年才俊都应致力于国家的利益和集体的幸福,才能获得个人的幸福,个人的幸福是以国家和集体的幸福为依托的。试想一个战乱纷飞的年代是没有个人幸福可言的,有的只是人人自危。所以要想实现个人幸福就要有集体主义原则,关乎国家和集体的幸福和利益也要尽自己所能,要有这样的集体意识,这也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到的城邦幸福对个人幸福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是一种崇高的道德观,它对现实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告诫人们只有加强德性,以中庸之道行事,才能在实践中创造幸福、实现幸福。同时,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有利于引导人们提高自身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通过实现国家的利益达到个人的幸福。

参考文献:

[2]赵群.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十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

[3]张全胜,袁祖社.完满幸福与非完满幸福――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双重含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9)。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伦理学思考的论文如何写篇十四

奖励,作为一种对幼儿积极行为的肯定与强化的教育方法,在幼儿园中被广泛地使用。以上这位教师遇到的问题是教师发现运用奖励后的结果与自己运用奖励的初衷背道而驰。由此可见,奖励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并不一定对幼儿的行为都产生正向作用。如何合理、恰当地运用奖励,是幼儿园教师需要关注并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为什么要奖励。

幼儿园的奖励是儿童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引导和塑造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策略。由于3~6岁的幼儿处于“他律”的道德发展阶段,个人的道德认知直接与外部的奖惩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幼儿园阶段可以通过奖励增强幼儿对是非的判别,让幼儿了解哪些行为是被社会所接受的,是值得赞赏的。当积极的行为发生时,教师给予奖励,让幼儿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他们就会更加愿意重复那些行为,并逐渐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同时,奖励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主感,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儿童形成对世界、对他人的正面看法,激发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和情感。

二、何时奖励。

心理学家德西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些学生解答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对所有学生都不奖励。而后,把学生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每解答一个难题就奖励1美元,另一组则没有任何奖励。德西发现,被奖励一组的学生在有奖时解题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动时却很少有人自学答题,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无奖励一组中的许多学生仍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在自由活动时间热衷于解答未解出的难题。

这个实验对于教师应该在什么时候运用奖励给出了很好的启示。当儿童本身对某一行为或活动具有强烈的内在动机时,外部的奖励反而削弱了其内在动机。这时候如果外部奖励消失了,幼儿之前相应的行为也就减少了。德西效应正好解释了话题中出现的`这个问题,小男孩庆庆本身自主自发的亲社会行为――帮助老师拉窗帘,由于教师不合时宜地给了糖果的奖励,削弱了其为大家服务的内部动机,而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获取奖励物上,结果奖励起了反作用,“老师不给糖,我就不拉窗帘了”。

因此,奖励的运用一定要适时。适时具体来说是指要根据需要给予奖励,当行为或活动本身对幼儿具有激励意义和吸引力时,运用奖励尤其是物质奖励反而不利于幼儿专注于行为与活动,减弱了幼儿出现相应行为或参与活动的内在动机;当幼儿需要付出意志努力,投入一定时间、精力才能完成某一行为或活动时,奖励能够更好地强化他的胜任感和满足感,从而起到积极的作用。

奖励什么。

奖励从类型上主要分为两类: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在幼儿园中运用较多的物质奖励包括直接给予激励物(如糖果、小玩具等)和代币制代币制:是用象征钱币、奖状、奖品等标记物为奖励手段来强化良好行为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托班、小班的幼儿由于有意注意时间短,在积极行为后需要及时给予强化,所以更适宜用直接奖励物。中班、大班幼儿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对自我行为的调控能力进一步发展,合作与竞争行为也逐步增多,因此可以选择用代币制进行奖励。如幼儿园常见的印章墙、奖励栏等,孩子们可以通过累积小奖励换取最后的大奖励。但是总体而言,应该谨慎使用物质奖励。有研究表明,频繁的物质奖励容易导致幼儿在心理上对奖励物产生依赖和贪求,造成幼儿过分关注奖励物而非积极行为本身,从而让奖励变了味,失了效。

因此,我们建议幼儿园教师可以更多地使用精神奖励,具体包括点头微笑、眼神关注、亲近拥抱、口头表扬等。幼儿都渴望教师的关注与亲近,因此教师对孩子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次牵手、一个拥抱往往比小红花、小印章更能够给幼儿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起到正强化的作用。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口头表扬的形式对幼儿进行奖励。但是在运用口头表扬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表扬的语言要真诚,符合实际。其次,表扬的内容要指向过程,具体到行为,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内部归因。比如大班幼儿在科学区反复尝试一个实验终于成功了,教师可能会说:“你真聪明,好棒!”“太好了,终于成功了,你太棒啦!”“你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多种方法,始终坚持探索,没有放弃,老师觉得你真的很棒!”以上三种表扬中,第三条更多地指向幼儿的行为过程,帮助幼儿了解自己的什么行为受到了老师的赞赏,是因为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而不是聪明或者实验成功的结果,从而引导幼儿在以后的科学活动中更加勇于尝试,不断努力,不轻易放弃。最后,表扬应该注重增加幼儿的自主感和胜任感,减少对幼儿行为的控制。如针对上面庆庆小朋友的自发行为,教师可以在集体中提出表扬:“庆庆你真能干,帮助老师把睡眠室的窗帘拉好,为全班小朋友服务,老师代表小朋友们谢谢你!”这样的表扬能够让庆庆更多地体验到自我效能感――“我很能干,可以帮全班小朋友做事情”,这样的精神奖励比糖果的物质奖励更能强化庆庆为集体服务的行为,使其萌发为集体做事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奖励标准对于奖励的正确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确立了明确、科学的奖励标准,才能促使幼儿不断地按照要求积极改善自己的行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目前幼儿园的奖励标准通常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师成为奖惩的权威,正因如此,奖励常常演变为教师管理和控制幼儿的手段,而不是教育的手段。建议教师能够将奖励的主权回归儿童,带领幼儿共同讨论、制定奖励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判别哪些行为是被集体所接纳的,哪些行为是要受到约束的,制定标准的过程就是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幼儿作为主体参与了奖励标准的制定,进一步理解、内化了标准要求,从而加强了幼儿实践积极行为的内在动机,也就是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2奖励标准区分集体与个体。

教师在实施奖励的过程中,应该面向全体儿童,关注个体。因此既需要面向全体的统一奖励标准,又需要针对个体的差别化奖励。在集体中,那些相对能力比较强的幼儿总是能更多地获得教师的奖励,而其他幼儿相对易受到忽视,因此关注个体差异的奖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针对个体奖励时,教师应该将幼儿原有的能力水平作为参照标准,将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纵向比较,及时发现每一个幼儿的进步与发展,让更多的幼儿获得认可。

3奖励标准保持家园一致。

奖励的标准还应该尽可能做到家园一致。因为家庭和幼儿园是对幼儿行为影响最大的两个环境。家长和教师对幼儿的行为奖励标准一致,有利于幼儿形成统一的价值判断,其积极行为也就更具稳定性。如果家长和教师的奖励标准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那么幼儿就容易产生观念认识上的混乱,从而导致幼儿道德认知与行为的脱节,影响幼儿道德的发展。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师要明确奖励是一种强化幼儿的积极行为、帮助幼儿形成良好道德认知的教育策略,而非控制幼儿行为的手段。在运用奖励时,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当幼儿在从事一件需要付出较大努力、不容易完成的活动时,奖励更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由于幼儿的道德认知正处于发展阶段,教师应当更多地使用精神奖励,避免造成幼儿对物质的贪恋。在制定奖励标准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与幼儿共同协商、制定标准;其次,在一个集体中,标准应具有面向全体和关注个体两个维度,尽可能让更多的幼儿获得奖励;最后,为了让奖励发挥更大的效用,应尽量做到奖励标准家园一致,共同塑造幼儿的积极行为。

伦理学思考的论文如何写篇十五

课堂的教学是一个学校从事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同时也是学生接受知识、学校培育人才重要的思路。所以课堂的教学质量高低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其中有很多的因素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既有教师的因素也有学生的因素。青年教师热情高、干劲足、有朝气、敢创新,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却往往不能达到令学校满意、学生也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提出用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实行传、帮、带是帮助青年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有力举措,并就如何培养青年教师进行了阐述。

1.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校招考了一大批青年教师,充实师资力量。他们学历较高,思想活跃,有热情、干劲足、有朝气、敢创新,专业功底较扎实,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他们大都在教学第一线,承担了较繁重的教学任务。他们主观上都想尽力搞好教学工作。然而他们中大部分人由于经验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是备课的内容把握不到位;二是教学过程的安排不够合理;三是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过高;四是知识结构单一,对教学活动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不强;五是对学生人性化关怀不够。因而在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充分发挥优势,取得令学校、家长,学生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

2.原因分析。

认真分析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不够好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经过一定的课堂教学的实践锻炼,不熟悉中学课堂的教学方法,缺乏课堂教学的经验。这些青年教师在从事教学之前实践的太少,经验太少,导致他们对于教学的方式方法,对每个具体的教学过程该如何去操作都无从下手。例如该如何去做教案,如何通过课程的标准去组织各个单元教学的内容,如何去给学生构造课前预习题以及课外作业等,接下来怎么样去发动学生进行课堂研讨,怎么样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区采取不同方式的进行启发教学,如何去突出重点和难点,如何区别每个板块之间相互的联系,实现前后呼应,如何抓住课程的最基本主线,并让其贯串于课程的始终去形成一个整体,如何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等等,这些青年教师们都不甚了解,不熟悉。在这种情况下,让青年教师仓促上课,必然影响其课堂教学的效果。

3.解决办法。

怎样解决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不够好的问题呢?近年,我在英语教研组通过青蓝工程、老带新指导培养青年教师,取得了一定成效,指导的五名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英语教学的骨干力量,五名青年教师撰写的论文或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获奖,或参与省市县各种比赛获奖,或指导学生参与省市县各种比赛获奖,其中,一人已成长为县级骨干教师。本人认为,最好的办法是,由学校指定本学科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老教师,以老带新,对新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进行全面指导和培养,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3.1指导熟练教材,钻研课标。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知识的载体,是教学展开的基本工具。青年教师一开始要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努力通读教材,深入研究教材里的细节,找到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分析出各个章节之间存在的联系,抓住主线和提纲,对学科教学任务有较全面的认识。每一门课程都有课程标准,青年教师在掌握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方可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去熟悉一个课程的课程标准,制订好精确的教学任务与计划。教学计划要能表现出该课程的知识重点、学科的体系、教学达到的目的以及思维的方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教学进度时间的把握,有意识地避免上课的随意性,避免出现知识环节空白。指导教师还要指导青年教师熟悉教学常规、考试要求等。

3.2指导备课细节、认真做教案。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细则,是每一节课都能成功所必不可少的材料。有个别青年教师喜欢上课空手上讲台,既不带教材,也不写教案。也许这样的教师确实有一定的学术功底,但他们的教学效果并不一定好。我们听课时就曾发现他们讲课常常出现逻辑顺序混乱、概念解释不清,繁简处理失当等现象。为了避免出现这些现象,青年教师就要克服情绪化,脚踏实地地在老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负责地把教案写好。教案不能生搬硬套教材,要做到把教材的内容细化、具体化、简练化,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传授教材知识时还要注意画龙点睛,恰如其分地讲背景、讲现状、讲前沿、讲发展,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能力,充分展现教师本人的个性化。指导教师要帮助青年教师审核教案,提出修改意见。

3.3相互听课,互相学习各自的长处。

教学是一门科学的艺术。青年教师随堂跟班去听课是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经过了大量跟班的听课,青年教师学到了老教师是怎样组织教学工作的',老教师如何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去调动学生积极认真听课,如何恰到好处地安排了教学内容,突出了重点和难点,深浅自如,融会贯通,如何把握课堂授课音调的高低起伏以及讲课速度,如何做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何去传授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办法,如何激发出学生积极的思维,积极参与互动,把一节课的气氛给活跃,如何适当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何制作声像和图文并茂的课件,如何分配好讲课的时间,课后如何耐心给学生做答疑等。青年教师还可以学到老教师对教学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好作风。青年教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做好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准备后方能正式登台讲课。指导教师通过听课检查出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严谨,知识的疏漏之处以及每个教学环节进行处理时的合理性,所讲内容和所用时间的分配是不是把握得精确,以及还存在一些什么问题,及时发现,加以修改补充完善,从而增强青年教师上好课的自信心。青年教师每一次讲完课,都要认真去总结,把同事给出的意见以及自己认为讲课时临场发挥的比较好的进行笔录,这样可以慢慢地积累经验,以便于后面去改进不好的教学方式。指导教师要指导青年教师在校内上公开汇报课,并对每一节课做出详细的点评。指导教师还要为青年教师上示范课、观摩课,指导青年教师互相听课,并且跨年级听课,甚至跨学科,最后从各学科中总结好的方式方法,学习其精华。

3.4指导作业批改、试卷命题、撰写论文和参加教研活动。

指导青年教师认真做好学生作业的布置、批改和讲评工作以及试卷命题、质量分析、撰写教学小结和教学反思以及教学总结。指导青年教师多写论文,学习取材和论证的方法,时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的一套思路,提高青年教师撰写论文的水平。多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论文竞选,多向出版社投稿。青年教师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各种交流活动。

老教师要根据每一个青年教师的个性,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拓展、实践教学的机会。让青年教师在不断磨练中逐渐成长起来。积极鼓动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的比赛。如“教学比拼技能大赛”、“教学创新设计大赛”、“说课比赛现场”等活动。督促青年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博客,进行交流互动学习。坚持写日记分享自己的教学点滴,带动更多人迅速成长。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就可以帮助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上日臻完善,解决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不够好的问题,从而使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们迅速成为骨干教师。

参考文献:。

伦理学思考的论文如何写篇十六

信息技术的发展,因特网在全世界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就导致了传统的伦理学无法涵盖的诸如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等,信息伦理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孜孜追求“发展”的历史。为了发展,人们与大自然斗智斗勇,并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最大限度发挥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动性。总体上人类似乎也实现了这样的“繁荣发展”,经济发展指数节节攀升,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丰裕。然而,“对自然的征服在其功德圆满的时候却是自然对人类的征服”在人类惊叹于一个个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也开始逐渐迎来了山雨欲来风满楼似的危机。

首先,物质丰裕的背后,暗藏着人文精神的衰落,人类道德水准不断下滑。当今社会,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似乎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的普遍价值观。然而,以利己主义为中心的价值观,势必导致价值认知和现实行为之间的矛盾,并滋长了社会的普遍浮躁心理,导致了社会责任心和公众意识的下降。其次,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然”在人类发展的观念中终结,也在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中终结。自从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自然界就逐步从“自在的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系统,大自然的一切都变成了为人类存在而存在。特别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现实中的自然更在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逐渐消逝。人类大多数的成就是以损害自然环境、破坏生态系统为代价的。最后,在发展进程中,人类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所付出的各种代价,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违背了终极目标,出现了“人的异化”,人片面而畸形地发展着。人的主体性得不到彰显,人越来越成为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成为发展的牺牲品而不是受益者。

透过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困境和危机,不难发现:尽管发展是人类永恒的真实追求,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务,但不一定任何形式的发展、任何程度的发展都是正确的、合理的、符合人性――特别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换言之,那些狭隘的、极端的、畸形的发展导致了人类的悲剧、自然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人性的悲剧。未经批判和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也是毫无价值的,“发展”也不例外。

(一)发展伦理对“发展”的反思。

人类已有的发展观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是建立在“发展是天然合理的”这样一个信念基础之上的。在这种发展观看来,发展天然就是好的,发展比不发展好,发展得快比发展得慢好。它只关心“如何发展得更快”这样具有工具性含义的问题,而对于“为了什么而发展”、“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这样具有价值含义的问题却漠不关心。“发展是天然合理的”这种观念的实质是排除了对发展本身进行批判、反思和评价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发展的目的和价值的双重迷失。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面临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基本生活资料的满足,而是如何使我们的发展能够不断持续下去,以保证人类这个群体的可持续生存。因此,我们所需要的不再是那种以危害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为代价的无节制、无规范的发展。发展伦理正是旨在追求这样一种以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为目标的有约束、有节制、有规范、有评价的发展。

在发展伦理看来,发展的合理与不合理的根本准则在于是否和谐――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符合这三者的发展才是合理的发展,否则就是不合理的发展。发展既是一种目的又是一种手段,而目的与手段之间就有正当与不正当之分,只有目的与手段都正当的发展才是合理的发展,目的不正当或者手段不正当的发展都不是合理的发展;发展既是一种存在又是一种价值,而存在和价值之间并不可以画等号,存在是一种“是”,价值是一种“应当”,发展是“是什么”与“应当是什么”的内在统一体。

“哲学是时代的精华”,哲学的历史使命和独特价值也蕴含于对当今时代重要问题的敏锐察觉与深刻反思当中。然而,当今时代现有的理论要么对现在日益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无动于衷,要么浮于表面的提出片面的解决方案,都没能认真、准确地回答当时代的“什么是发展”、“实现怎样的发展”等一系列发展问题。“发展伦理学”担负着紧迫的历史使命应运而生。1987年“国际发展伦理学协会”成立,此后《发展伦理学的任务与方法》等论著陆续发表,标志着发展伦理学的正式形成,出现德尼古莱、克拉克等一批关注于发展伦理问题的学者。

相较于传统伦理学对个人行为的关注,发展伦理学主要是对作为整体的人类行为的反思、评价与规范。它是对仅仅关注个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传统伦理学的超越,关注整体的发展、持续的发展、共同的发展,把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作为考察目标。发展伦理学反对发展的天然合理论,但是并不否定人类改造自然的必要性。发展伦理要通过对人类发展的实践进行规范和评价,而实现一种有规范、有约束的合理性。发展伦理学承认人类行为会对自然造成破坏,但是自然系统是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的,发展伦理所倡导的发展就是要将人类的实践行为控制在自然可修复的限度内,实现有限度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发展伦理学不是抑制发展,不是反对发展,而是提倡合理的发展、适度的发展、有节制的发展。

(三)发展伦理学视域的“发展”

1、“发展”的真正含义。首先,“发展”是整体的发展。发展伦理学视域中的发展不仅仅是规模的增长和量的增多,更是结构的优化;不仅是经济的增长,也是公民民主参与、保证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不仅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平等、自由、正义等现代价值更多、更真实地被尊崇和获得实现的过程。其次,“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括“需要”和“限制”两个观念。“需要”包括满足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本权利和基本需求。“限制”则强调人类在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同时,要对自己的行为加以限制,将“能够做”与“应当做”明确区分开来,以自身的健康发展、社会的和谐有序、自然生态的平衡为发展的前提。

最后,“发展”是具有价值性的发展。“发展”是积极价值的积累和向终极价值目标的接近过程,是一种有自觉目的和意志的自觉活动。发展的这种价值性使发展既可以趋向于“善”,又可以趋向于“恶”,改变了发展具有自足性的直线式发展观,因此可以对发展进行价值性的评价和审视。

2、发展伦理学的终极关怀。一切人的发展和每个人自由、全面、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是发展伦理学的终极关怀。人是普遍的自由的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人的生存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同时,人类的生存与其他生命的生存不一样,人的生存不仅是生命的延续,而且是意义上的生存。人在其生命的展开与存在过程中是有主体能动性的,有其对人生目标与意义追求的自为性。但人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其一,主体的需要不等于欲求。人的需要取决于人的社会属性,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需要,不能根据人自然意义上的欲望来规定人们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其二,有价值的才会有合理性、有意义。那些能够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完善、能够使人优雅生存、诗意地栖居地球上的客体才是有意义的。

(一)理论意义。

发展伦理学的产生推进了伦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和创新。传统伦理学以传统人道主义为基础,仅涉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没有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研究视野。在它看来,人与自然之间不存在伦理问题,人类开发自然的行为也不需要约束和限制。在这种观点指导下,伴随着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和肆无忌惮地浪费,最终导致了无法忽视的环境危机。面对这样的困境,生态伦理学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强调自然与人的“平等”关系,借以确立人类对自然的责任与义务。应该说,生态伦理学能够有效地保护自然,但是却一味地强调人类对自然应尽的义务却不谈人类享有的权利。抛开人类生存利益的生态论理学,其本质上是自然中心主义的。发展伦理学既是对传统伦理学与生态伦理学的反思,又是对它们的超越。一方面,发展伦理学以人类的生存发展为最高的伦理原则,认为人类若要生存,对自然的改造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发展伦理学认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不能是没有节制的,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不应当超出生态系统自我平衡、自我修复的限度,这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二)实践意义。

作为一种新兴应用伦理,发展伦理不仅关注一些抽象的伦理原则,而且更加关注发展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大力倡导符合人类整体利益和可持续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发展原则,大力倡导具有明确实践指向的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伦理认为挥霍性消费是对自然资源的挥霍,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为了实现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必须重新把满足主体的基本需要作为消费的目的,提倡节俭消费,反对挥霍消费;提倡适度消费,反对超前消费;提倡理性消费,反对盲目消费;提倡可持续性消费,反对一次性消费。在这种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发展伦理要求人类扬弃传统工业文明无节制、无规范的生活方式,倡导有节制、有规范的生活方式。以绿色、文明、和谐的现代生活方式引领人类共同迈向美好生活,寻求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实现一切人和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赫尔曼e戴利,肯尼思n汤森。珍惜地球――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m]。马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