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答案汇总(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21:26:09 页码:8
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答案汇总(大全9篇)
2023-11-10 21:26:09    小编:ZTFB

总结是学习的目标,通过总结可以检验和巩固我们的学习成果。如何正确看待失败和挫折是成长中的必修课,我们应该学会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于需要写总结的人来说,以下是一些范文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答案汇总篇一

1)作者没有直接写风沙大作,而是通过写人的狼狈不堪间接地来表现。

(2)这篇短文,妙在对比。两幅画面,前后对照,一面是帝都生活的污浊、艰辛、惶恐,一面是村居生活的自由、恬淡、幽雅,对照鲜明。通过比照,令人自然而然地厌恶前者而向往后者。

(3)表现了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和对乡村渔歌生活的向往。

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答案汇总篇二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

(2)处赴志之志:

答案:(1)妻子和儿女。

(2)作标记(或:做标记)。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答案: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答案: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12.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先写渔人如何发现桃花源,再写【】,最后写【】。(2分)。

答案:他去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花源复寻桃花源的.情况。

13.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答案: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1分)反映了当时人们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1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答案汇总篇三

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17分)。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出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我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辞而行。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急[注]闻之,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急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选自刘向《说苑·立节》)。

[注]急:即子思。子思,孔子之孙,名急。

1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景公致廪丘以为养()(2)其不知丘亦甚矣()。

(3)吾假人,遂忘之()(4)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

19、下面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景公致廪丘以为养b、曾子衣弊衣以耕c、请以此修衣。d、不忍以身为沟壑。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_________________。

(2)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___________________。

21、孔子认为齐景公其不知丘亦甚矣。从上文内容看,齐景公不了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2、上文将孔子、曾子和子思三人的`例子放在一起,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阐述。(3分)。

参考答案:

三、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17分)。

18、(1)送,赠送(2)厉害(3)借(4)胡乱(各1分,共4分)。

19、b(2分)。

20、(1)先生不是向别人索求东西,是别人主动赠献给你,你为什么不接受呢?(于、奚为,3分)(2)即使国君有所赏赐而不傲视我,(但是)我能不畏惧吗?(纵、不我骄,3分)。

21、孔子是出于道义,而不是为了谋求个人的利益才来游说景公(2分)。

22、三人的行为都很好地阐释了儒家在义与利面前取舍的标准。他们都是重义而轻利,安贫乐道,宁可忍受贫乏的物质生活而寻求精神世界的富足。(意思对即可,3分)。

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答案汇总篇四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手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曰,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问题】。

1.写出下列句()中词的意思。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

(2)王必欲长(王)汉中。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中句子的`意思。

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参考答案】。

1.(1)估计(2)动词,为王。

2.(大王)倘若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与您图谋大业的人了。

3.(1)韩信自身具有“国士无双”的真才实学。(2)萧何的极力举荐。(3)刘邦对人才的需求及其对萧何的充分信任。

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答案汇总篇五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于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七)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八)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九)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十)(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___。

(2)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图:___________。

(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之:___________。

(4)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而: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己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

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谈谈对你的启示。

1.(1)信:诚实。(2)图:料想。(3)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4)而:然后,表顺接。2.(1)译文: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2)译文: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3.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

4.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题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

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答案汇总篇六

2、到过南海这件事或“之”

3、d(难道)。

4、第一次表探询的语气,第二次轻蔑的语气或第一句表疑问,第二句表不屑一顾)。

5、贫和尚认为去南海一瓶一钵就够了,富和尚认为应雇船去南海(或贫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富和尚还没有成行)。

6、d。

7、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答案汇总篇七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10)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而”字的意思。

择其善者而从之。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3、下列划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按时)人不知而不愠(怨恨)。

b、学而不思则罔(迷惑而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危险)。

c、不亦说乎(也,也是)死而后已(已经)。

d、其恕乎(大概,也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啊)。

4、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1)说同“悦”,高兴。

(2)女同“汝”,你。

(3)知同“智”,聪明。

2、表目的,来。

表顺接,并且。

表顺接,然后。

表转折,但是。

3、a。

4、(1)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吾日三省吾身人不知而不愠。

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答案汇总篇八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为句子中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一项。

(1)过也,人皆见之。()a.拜访b.犯过错c.过错。

(2)更也,人皆仰之。()a.更改;仰望b.改错;敬仰c.改错;仰望。

(3)子在川上曰。()a.河边b.船上c.四川境内。

(4)德之不修。()a.助词,的b.主谓之问,无实义c.它,代词。

(5)是吾忧也。()a.表判断b.这c.真实。

(6)知者不惑。()a.知识b.知识分子c.聪明。

2.写出本文中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明相同观点的句子。

3.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译文。

(1)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a.经过它的时候,人们都看见了它;夜晚的时候,人们都仰慕它。

b.有了过错时,人人都能看到它;改正过错时,人人都仰望着它。

c.拜访的时候,人人都看见了它;换一种说法,人人都仰望着它。

d.有了过错时,人人都能看到;更不可能理解的是,人人都仰望着它。

(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a.聪明的.人没有疑惑,有仁德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b.知识意味着没有疑惑,仁义意味着没有忧虑,勇敢意味味没有畏惧。

c.有知识的人没有疑惑,有仁德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d.知道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虑,勇敢的人不畏惧。

1.(1)b(2)c(3)a(4)b(5)b(6)c。

2.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3.(1)a(2)a。

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答案汇总篇九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