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答案怎么写(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9:20:27 页码:10
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答案怎么写(通用14篇)
2023-11-10 09:20:27    小编:ZTFB

总结能够帮助我们从复杂的事物中提炼出最本质的东西。最后,仔细检查和修改总结,确保语言通顺、逻辑清晰、没有错误。接下来是一些明星、名人的成功经验总结,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借鉴。

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答案怎么写篇一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为句子中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一项。

(1)过也,人皆见之。()a.拜访b.犯过错c.过错。

(2)更也,人皆仰之。()a.更改;仰望b.改错;敬仰c.改错;仰望。

(3)子在川上曰。()a.河边b.船上c.四川境内。

(4)德之不修。()a.助词,的b.主谓之问,无实义c.它,代词。

(5)是吾忧也。()a.表判断b.这c.真实。

(6)知者不惑。()a.知识b.知识分子c.聪明。

2.写出本文中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明相同观点的句子。

3.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译文。

(1)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a.经过它的时候,人们都看见了它;夜晚的时候,人们都仰慕它。

b.有了过错时,人人都能看到它;改正过错时,人人都仰望着它。

c.拜访的时候,人人都看见了它;换一种说法,人人都仰望着它。

d.有了过错时,人人都能看到;更不可能理解的是,人人都仰望着它。

(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a.聪明的.人没有疑惑,有仁德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b.知识意味着没有疑惑,仁义意味着没有忧虑,勇敢意味味没有畏惧。

c.有知识的人没有疑惑,有仁德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d.知道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虑,勇敢的人不畏惧。

1.(1)b(2)c(3)a(4)b(5)b(6)c。

2.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3.(1)a(2)a。

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答案怎么写篇二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于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七)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八)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九)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十)(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___。

(2)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图:___________。

(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之:___________。

(4)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而: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己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

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谈谈对你的启示。

1.(1)信:诚实。(2)图:料想。(3)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4)而:然后,表顺接。2.(1)译文: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2)译文: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3.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

4.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题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

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答案怎么写篇三

13分)。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略无阙处()(2)素湍绿潭()。

(3)属引凄异()(4)哀转久绝()。

【小题2】选出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与例句都相同的一项(3分)()。

例句:飞漱其间a.其真无马邪5@(s8y7b3o“s'd3sb.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5o%x!f”c2q&h)cc.安陵君其许寡人4p0j9_!x/@s1^(ri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b!a8m*i$h2n0t【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小题4】陆游《入蜀记》描写三峡说:“夹江千峰万嶂,有竞起者,有独拔者,有崩欲压者,有危欲坠者,有横裂者,有直坼者,有凸者,有洼者,有罅者,奇怪不可尽状,初冬草木皆青苍不凋。”请从文章中找出与之意义相对应的文字(原文原句)。(3分)。

答案。

【小题1】(1)通“缺”(2)白色的(3)连接(4)消失。

【小题1】d。

【小题1】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趣味无穷。(3分)。

【小题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绝巘多生怪柏”(3分)。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例句中与d句中其的意思都是“这”的意思。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只要读懂文章,此题便会迎刃而解。

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答案怎么写篇四

达人轻禄位,居处傍林泉。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闲惟歌圣代,老不恨流年。静想闲来者,还应我最偏。

8.诗中的友人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5分)。

9.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诗中的友人是一位无忧无虑自得其乐的隐士。他通达知命,不好名利;生活闲散自由,心情闲逸安宁;随缘自适,听凭自然。

9.尾联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心迹、志趣一致,喜欢远离尘俗的幽居生活的`情怀。作者代为友人设想:静着的时候,想想那些有闲暇而来的人,还应当算我最心境偏僻。这种把自己拉入诗中,从自身出发,代友人设想的写法,更突出了自己与友人不好名利、喜欢脱离世俗过隐逸生活的志趣。

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答案怎么写篇五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手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曰,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问题】。

1.写出下列句()中词的意思。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

(2)王必欲长(王)汉中。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中句子的`意思。

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参考答案】。

1.(1)估计(2)动词,为王。

2.(大王)倘若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与您图谋大业的人了。

3.(1)韩信自身具有“国士无双”的真才实学。(2)萧何的极力举荐。(3)刘邦对人才的需求及其对萧何的充分信任。

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答案怎么写篇六

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17分)。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出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我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辞而行。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急[注]闻之,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急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选自刘向《说苑·立节》)。

[注]急:即子思。子思,孔子之孙,名急。

1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景公致廪丘以为养()(2)其不知丘亦甚矣()。

(3)吾假人,遂忘之()(4)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

19、下面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景公致廪丘以为养b、曾子衣弊衣以耕c、请以此修衣。d、不忍以身为沟壑。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_________________。

(2)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___________________。

21、孔子认为齐景公其不知丘亦甚矣。从上文内容看,齐景公不了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2、上文将孔子、曾子和子思三人的`例子放在一起,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阐述。(3分)。

参考答案:

三、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17分)。

18、(1)送,赠送(2)厉害(3)借(4)胡乱(各1分,共4分)。

19、b(2分)。

20、(1)先生不是向别人索求东西,是别人主动赠献给你,你为什么不接受呢?(于、奚为,3分)(2)即使国君有所赏赐而不傲视我,(但是)我能不畏惧吗?(纵、不我骄,3分)。

21、孔子是出于道义,而不是为了谋求个人的利益才来游说景公(2分)。

22、三人的行为都很好地阐释了儒家在义与利面前取舍的标准。他们都是重义而轻利,安贫乐道,宁可忍受贫乏的物质生活而寻求精神世界的富足。(意思对即可,3分)。

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答案怎么写篇七

文言文选段,完成第小题。(共8分)。

【选段一】。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段二】。

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请。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1)温故而知新故:_________。

(2)亦皆有以以: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_________。

(2)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译文:_________。

【小题3】选段二中,向关尹子学习的子列子主动采用了选段一中的两种学习方法:_______(1)_______;_______(2)_______。但整体看选段二,作者从中得出的学习方法是:_______(3)_______。(前两空用原文语句回答,第三空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案。

【小题1】答案:(1)学过(旧)的知识。(2)原因。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

【小题2】答案:(1)(我)要选择他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还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2)你知道你能射中的原因吗?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其中,第1小题关键词“从”译对,句子基本意思对即可;第2小题关键词“之所以”“中”译对,句子基本意思对即可。

【小题3】答案:(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或:择其善者而从之)(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3)(向圣人学习,)要学会找到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或:学习要抓规律或本质)。

评分:共4分。第3小题前2空各1分,第3空2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故”在古文是多义词,有“缘故”“本来”“朋友”“旧”“通‘固’”等多个意思,本句中是“旧的”,即学过的知识;“以”的意思也很多,有介词“把、用、凭借”有动词“认为”,有连词“因”,有名词“原因”,有“通‘已’”等,本句中是“原因”。

考点:文言字词解释。

点评:本题第二句对初一学生来说难了,因为选段二不太好懂。古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是很多的,平时学习要注意归纳记忆,学会举一反三,学一识三。

【小题2】。

试题分析:第一句比较发翻译,但要注意“改”含义,指的是改正自己的缺点;第三句中的两个“字”都是“你”的意思,疑问语气要译出来。“所以”,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指的是“原因”。

考点:文言句子翻译。

点评:本题不难,两句意思浅显易懂。翻译文言句子,易懂的可以直接根据词义翻译,难懂的要先阅读文段,根据语境推断大意和词义,再译成句子。

【小题3】。

试题分析:先理解选段一中讲到哪些学习方法,比如择善而从其不善而改,比如“温故”,反复练习,然后再看选段二中讲到子列子是如何学习的。

考点:材料比较,文章理解。

点评:本题有难度,第二段材料,学生不一定能看懂,有思维障碍。理解古文内容方面的问题,首先要读懂文章,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学习古文,积累古代语言方面的知识,加强记忆。

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答案怎么写篇八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答案怎么写篇九

蜀之鄙(边远的地方)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依仗、凭借)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本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2.“以()告富者”是一个省略句,括号中省略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b)吾欲之南海(往)。

(c)西蜀之去南海(距离)(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看来)。

4.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为什么第一处用的是问号,而第二处用的是感叹号?请作简要分析。

5.对比鲜明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大特点,请以蜀鄙二僧欲往南海部分为例,说说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6.下列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希望子侄立定志向,刻苦学习?()。

a、天下事有难易乎?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7.文中可以看出“之南海”是非常困难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答案怎么写篇十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为己仁,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项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自己”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不亦说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日三省吾身:()。

死而后已:()。

2、翻译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说说孔子对弟子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用意是什么?

1、愉快;真诚,诚实;反省;停止。

2、(1)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明智了。

3、告诫弟子,只有不断磨励自己,丰富自己,才能得起时间和困难的考验。

(意对即可)。

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答案怎么写篇十一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选自《虞初新志》)。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线词语。(3分)。

(1)左臂挂念珠倚之()。

(2)诎()右臂支船。

(3)佛印绝类()弥勒。

(4)阡陌交通()。

(5)屋舍俨然()。

(6)悉如外人()。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6分)。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小题3:写出两个出自[乙]文的成语。(2分)。

小题4:[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样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代词,左膝上(2)通“屈”,弯曲(3)像(4)交错相通(5)整齐的样子(6)全、都(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2:(1)他们的两膝互相靠近,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边的`衣褶里。

(2)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3)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明亮了。

(意思符合即给分)。

小题3: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鸡犬相闻黄发垂髫阡陌交通。(写出其中两个即可,2分)。

小题4:表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意思对即可,2分)。

小题1:试题分析:“诎”是通假字,“类”是重点实词。“交通”是古今异义词,“俨然”要注意把“然”的意思解释出来,“悉”的意思是固定的,即都、全。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1)句中的关键词有“比”“黄发垂髫”“豁然开朗”等,“比”是靠近的意思,“黄发垂髫”是借代的修辞,指老人和小孩。“豁然开朗”是古今异义词,指一下子变得开阔明亮了。注意这些易错词语,再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在文章中找,很容易就可看到“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鸡犬相闻、黄发垂髫、阡陌交通”几个明显的成语。对于似是而非的四字短语则尽量不写。

点评:文言文中的成语,及出自文言文中的成语,平时的学习中要有一定的积累,不仅如此,还应知道古今意义上的区别,同时还要会正确的运用。

同的景象,因此实则借此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满与对如世外桃源这样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点评:做题时,要先审题,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答题范围。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做题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文言文理解起来更要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做推断,做到整体感知。

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答案怎么写篇十二

6.(3分)d(“愧疚”的原因是“未能去兵”)。

7.(10分)(1)(5分)尹公正于是把疑问全部提了出来,熊安生为他逐条阐发讲解,都能探究出这些问题的本源。(译出大意给2分;“具”“演说”“究”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5分)一会儿,高祖驾临熊家,下令不用跪拜,(他)亲自拉着熊安生的手,引领熊安生和自己坐在一起。(译出大意给2分;“俄而”“幸”“引”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答案怎么写篇十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速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罔:_________。

(3)思而不学则殆;殆: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这句话是谈学习的态度。

b.《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c.本文中出现的成语有“见贤思齐”“任重道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d.本文主要从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成就的大小来谈。

4.结合实际,请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生气,发怒。

(2)迷惑。

(3)有害。

(4)凋谢。

2.看到贤能的人就要想到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想到自己有没有和他相似的地方,并注意改正。

3.b。

4.我认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时刻记住自己不想要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要善于站在别人的位置为自己打算。俗话说“将心比心”也就是这个道理。(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答案怎么写篇十四

(宋)苏辙。

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猗猗其长,森乎满谷。叶如翠羽,筠如苍玉。澹乎自持,凄兮欲滴。蝉鸣鸟噪,人响寂历。忽依风而长啸,眇掩冉以终日。笋含箨而将坠,根得土而横逸。绝涧谷而蔓延,散子孙乎千忆。

客曰:盖予闻之,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万物一理也,其所从为之者异尔。况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与可曰:唯唯!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物生之自然信:诚然,确实b.庐乎修竹之林庐:搭建茅庐。

c.绝涧谷而蔓延绝:横穿d.蹇将抽而莫达达:达到。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嗟壤同而性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b.与可以墨为竹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猗猗其长,森乎满谷以吾一日长乎尔。

d.而养生者取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竹赋》是以对话体结构全篇的一篇赋作。赋中借客之口赞美竹子,将竹子的禀赋与道德人格结合起来写,既表现了竹子的特性,又展示了个人的胸襟。

b.与可指出画竹必须心随竹转,情与竹游,发掘竹的深层次的美韵。这段文字既是展示竹的神韵的美,也是表现画家胸襟的'美,同时又是表现艺术构思的过程,情、理、物象结合得天衣无缝。

c.爱竹的与可留心观察竹子的变化,熟悉竹子的各种姿态,将求道之心、好道之心全放置于竹子。

d.文末借助客人之口,用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这两个典故,把题旨升华到了万物一理这个社会生活根本原则上。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问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3分)。

(2)虽天造之无朕,亦何以异于兹焉?(4分)。

参考答案。

16.d(达:幼苗出土)。

17.b(两个以作介词.意为用拿a中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第二而是连词,表承接关系。c中第一个乎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第二个乎是介词,可译为比。d中第一个之代同;第二个之助同,用在时间同后面.没有实在的意义。)。

18.c(全放置于错。应该是不仅仅放置于竹子)。

19.(3分)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共六处断句,每断对两处给1分)。

20.(1)比如在风停雨住的时候.太阳出来,山色空明。(若夫,至于.比如;霁,天晴;句子的通顺;各1分)。

(2)即使上天创造竹子的时候没有痕迹,又与我画墨竹有什么不同呢?

(虽,即使;联.征兆、痕迹:焉,呢;句子的通顺;各1分)。

译文。

文同听过了之后微笑着说:我所追求的就是道,把这种追求寄予在竹子中了。我开始在高山的南面隐居,在竹林附近修建房屋,视听淡漠,对外界无牵挂。早晨和傍晚都和竹子在一起。在竹林间吃饭,在竹阴下睡觉休息。看到竹子形态体貌的变化很多。每当风住、雨停的时候,山林间空旷幽静,太阳出来,竹林就显得特别秀丽茂盛,布满了整个山谷。竹叶像是翠鸟的羽毛,竹上的青皮像是青玉,非常淡薄,竹上的寒露好像都要滴下来了。只有蝉和鸟在林间鸣叫,人的声音寂寞而寥落。

我顺着风长啸一声,终日看着那苍茫的远方。新的竹笋带着笋壳一起落下,根在土里生长,穿过涧谷蔓延开来,生出成千上万的子孙。到了被斧头砍过,比较稀薄的地方,怪石嶙峋,荆棘丛生,竹在那种地方艰难地抽出来却不能伸展开,虽欲倒却顽强支撑着,虽环境艰难元气受损却更加坚强,身体弯折形状却更加奇特。狂风怒号的天气,天寒地冻,叹息别的树木即使很粗大却没有自持。竹却依旧在严寒之后苍翠,没有那种可怜的姿态,使自己与松柏同列,这是效仿仁者的做法,这就是竹子为什么称之为竹了。我一开始见到竹子就很喜悦,现在这种喜悦的感觉已经融入自己身体里了。来了兴致之后,挥毫泼墨,那真切的竹子就在眼前了。虽然自然的竹子是天造地设的,可是这与墨竹又有什么分别呢?客人听了之后说:我从前听说,庖丁,是个杀牛的厨师,但是学养生的人从他那里学到了养生的道理;轮扁,是制造车轮的木匠,读书的人却从中学到了读书的道理。世上一切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不一样而已,更何况您把这道理寄托在竹子中,我说您是得道的人,难道不对吗?文同听过之后说:大概是这样子的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