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如何写(模板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2:11:22 页码:8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如何写(模板18篇)
2023-11-18 02:11:22    小编:ZTFB

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喜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写作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它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总结范文中的亮点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帮助我们写出更好的总结。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如何写篇一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设计火山形成的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和网络以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2.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意识到火山既可以给人类带来好处,也会给人来带来负面影响。

3.认识火山的成因;认识地球内部的构造及变化;了解火山的利与弊。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

酒精灯的使用,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教学过程描述: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推荐一个旅游的好去处。这儿不仅风景优美,而且非常具有研究价值。下面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课件:青岛市竹岔岛火山遗址,重点让大家看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石)。

从画面中可以看出这儿曾经发生过哪种自然现象?(火山喷发)对,这儿就是青岛市的一处火山遗址,大家看到的这个小池塘就是当时的火山口。那么,火山喷发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火山。

(板书课题2.火山)。

二、研究火山形成的原因。

1.提出并确定研究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有条件的教师可以用电脑记录,在后面学生交流资料时,教师将每一研究过的问题用字体颜色的变化标出,如将字体变成绿色,表示已解决。)。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研究哪个呢?

(学生自由发言)。

好,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火山形成的原因。

2.推测火山成因。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火山喷发时的录像,仔细看火山喷发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播放课件:火山喷发时的情景。课件内容突出火山喷发时岩浆喷出高度、岩浆的温度)。

火山喷发是一种什么样的自然景象?

(学生发言描述,引导学生说出火山喷发时岩浆很热、喷出的高度很高)。

看到这些情景,你能不能推想地球内部的情况呢?

(学生自由回答,学生说出地球内部高温、高压后,教师板书:高温高压)。

好,依据以上我们掌握的信息,小组内同学商量商量,推测一下火山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交流)。

谁来说一说你们的推测。

(学生自由回答)。

小结:地球内部压力非常大、温度非常高,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岩浆会不停运动,从地壳薄弱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3.指导实验探究。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咱们可以利用实验进行验证。为了做好这个实验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番茄酱、泡沫板、打孔器、酒精灯、三脚架。看一下,利用这些材料能不能设计模拟火山形成的实验,这些材料分别代替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

(学生设计方案,教师巡回倾听学生的思路)。

谁来代表你们组说一说你们的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对于他们的实验设计,你有哪些补充意见?

(学生交流)。

哪位同学再来完整的说一说实验的步骤,这些材料分别代替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

(可以指一位学生向大家作演示)。

实验中,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学生交流,需要提醒大家泡沫板上的小孔要穿透,提醒大家注意实验安全,介绍隔热手套和湿抹布的用处。)。

请大家开始实验。

(实验时间为8分钟。实验器材每四人一组,每组的实验装置为:三脚架、圆口小铁盒、比小铁盒圆口略大些的泡沫板,加入白醋稀释的番茄酱、内径小于一厘米的打孔器、酒精灯、火柴以及湿抹布、隔热手套等安全保护设备。向铁盒内加入番茄酱后,加热3至5分钟,番茄酱会从泡沫板上的小孔喷出)。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巡视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自由回答)。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呢?

(学生自由回答)。

现在,谁能准确地说说火山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自由回答)。

小结:地球内部的岩浆在高温高压下的作用下,不断补充,压力也越来越大,岩浆遇到地壳薄弱处就会喷出爆发,形成火山。

三、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火山的资料。

研究了火山形成原因,我们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了火山的资料,请大家交流一下,看能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交流资料)。

(学生交流资料内容应该设计到火山的分布、利弊、种类、火山旅游资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提前制作幻灯片,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来展示自己的资料)。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组关于火山形成原因的资料?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引导交流火山的分布、利弊、种类,并根据学生的交流内容适时播放课件)。

四、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

除了我们刚才看到的青岛竹岔岛火山风景之外,还有很多著名的火山风景,希望大家继续搜集有关资料,设计一份《火山旅游报》,也可以设计一份“火山分布图”,下节课我们再交流展示。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如何写篇二

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陆地上各种水体不仅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密切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运动系统,而这一循环系统又是全球水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按照这样的思路,第一部分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第二部分讲述了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三部分说明了陆地水的运动更新,即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一、引言部分:

本节教材的引言以简短的文字,说明了陆地水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及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这部分应讲清水资源的概念、陆地水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从水资源的概念自然过渡到陆地水体类型。

我采用了“目标题目化导学”方式,用投影显示有关题目,让学生看书后回答。

二、陆地水体类型

教材首先介绍了陆地水的概念。然后从陆地水的来源入手,简要说明了主要的陆地水体类型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从各种水体的静态储水量和动态储水量两方面,着重分析了各种水体特点及其对人类开采利用的价值。

讲“陆地水体类型”时,首先从陆地水体的空间分布,讲明陆地水体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地表水又分为哪几种水体。然后从空间补给而言,明确陆地水的补给来源,以及陆地各种水体的形成。

由于这一部分内容的难度不大,我设计了几道题目投影出来,让学生自学,在书中找答案。另一方面本节内容较多,这样处理可以节约时间。

然后从人类利用水资源的角度,从静态水资源和动态水资源两方面分析。说明动态水资源是人类开发利用的重点;并着重指出,对动态水资源的利用,应以不污染、不破坏和不超过其更新速度为前提,否则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在讲述人类可利用的水资源时,强调了两个数据,即陆地水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3.5%,人类目前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陆地水资源的0.3%,使学生认识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主要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因此,这部分教材实际上是讲述陆地水的补给,其中重点介绍了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与陆地其他水体之间的水源补给关系。

讲授“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时,引导学生观看课件“河流径流与降雨量关系图”和“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关系图”,使学生明确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流流量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以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分析“河水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知道河流与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再以长江与洞庭湖湖泊为例说明湖水与河水之间的互补关系。

三、水循环及意义

本节教材的最后部分,从陆地淡水资源更新的角度,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水循环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对前面所述的海洋水和陆地水等有关内容的总结。

在讲解“水循环”时,我先播放“水循环”的课件,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完整地叙述水循环运动的全过程及其主要环节,并要求学生自己绘出示意图(一个学生上黑板画,其他同学画在本子上)。课文中重点介绍了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循环,对海洋循环只是稍带提及,教师可适当加以补充,使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全过程。然后总结“水循环”的意义。最后(如有时间),我打算谈谈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好的和不好的各举一例(如修水库和围海造田)。

四、作业布置

根据教材76页的“活动”,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可以作为课堂练习或家庭作业(视时间而定)。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如何写篇三

1、学无定法,贵在得法。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并且兴趣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个人感觉好象是夫妻之间的感情可以培养(当然,偶可以择,而地理对于有考试要求的学生而言,带有一点compulsory)。对地理了解的越多,就越有兴趣。说句带有idealism色彩的话,“态度决定一切”。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可以摸索、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具体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以我的看法,正确而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比方法更基本、更重要。

3、理解是关键。地理学的知识,即使是地理事实和现象,大多也是可以通过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来记住的。而关键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更要理解。学习地理跟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也要多问“为什么”。有了起码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提出问题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其实地理学得不好的同学,他们关于地理的“为什么”应该是很多的——只是问题太多、怕麻烦、怕思考、怕问老师、羞于问同学,而没有深究下去。

4、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好地理的保证。有些成绩差的同学也许在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发面比其他同学弱一些,但完全可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弥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而“迎难而进”和“畏难而退”对于学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以中学阶段的知识基础不可能解释所有的疑问,迎难而进也应该有一定的限度——这可以通过请教老师来判断。

5、克服自卑的心理。“别人能行的,我也行。”这句话,应该当做一个无条件的信念而深藏在自己心里。天才和弱智都是极少数的。其实自卑并不可怕,适度的自卑感更有利于激发人的潜能。意识到自己比别人差,多多少少都会有点自卑,但不能因此而放弃努力。要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超过“从前的我”——也许有的同学跟我一样,不喜欢以别人为目标为追赶对象,那么就以自己为目标——“超越自我”。顺便提一下,其实有相当部分的同学是由于喜欢刨根问底而又经常得不到令他们满意的答案,影响了学习。我自己就是这样,大学的时候,就有一些成绩比我好的同学看到我有那么多的问题而感到奇怪。如果是属于这种情况,就更用不着自卑了。

6、平时勤看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对著名的高原、山脉、丘陵、平原、盆地,河流、湖泊、海洋、岛屿、海峡、城市、矿藏资源、交通线(铁路、航道等)、气候类型、陆地自然带等地理事物的分布要熟悉,形成所谓的“心理地图”。这主要靠平时的逐渐积累。

7、遵循学习和记忆的基本规律。正如楼主所说的那样,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课、做好笔记、课后必要的练习,这些是起码的环节。此外,循序渐进原则、遗忘曲线规律等也是必须遵循的。

8、养成计划做事和学习的习惯。学习必须靠平时心平气和地坚持,不能靠一时冲动而虎头蛇尾、断断续续,否则前功尽弃。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如何写篇四

1.引导看图分析海陆分布对气温、气压的影响。

2.讨论分析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4.培養学生认识、改造自然的意识和相信科学的精神。

重点:海陆分布对气温、气压的影响;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的形成与分布;季风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的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结合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绘制并理解冬夏季节北半球气压中心分布图,季风环流图。今

一、【创景激趣,目标呈现】

同学们,地球表面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且分布不均,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又有差异:海洋比热容大,升温慢降温也慢;陆地的比热容小,升温快降温也快。那么北半球在夏季和冬季的时候,气温与气压的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天我们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的形成及风向

1.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a级)

2.请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夏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请分别简述理由。(a级)

(2)从纬度位置看,图2.12两个空气柱分别位于哪个气压带上?请在图中分别以这两个气压中心绘制闭合的等压线。(b级)

(3)这两个空气柱所在的气压带还呈带状吗?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b级)

3.阅读地图册p37相关内容,完成下表(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的分布)。(a级)

三、【展示质疑,归纳提升】

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环流的形成

材料: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南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南部,南临印度洋。它们的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其他地区显著,所以盛行风向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季风气候比较明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课本甲、乙两图中,表示亚洲一月季风图的是________图。判断理由是________。图乙中箭头c表示________(方向)季风,它主要是由于南半球的_________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成。该地季风不仅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还与_______有关。

2.分析东亚冬季和夏季各盛行什么方向的风?形成原因是什么?

3.东亚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在冷暖、干湿性质上有什么不同?判断理由是什么?

4、受b季风的影响,上海的气候特征是,此时期我国塔里木河处于(丰水、枯水)期。而当a增强时受它的影响,上海的气候特征是,此时我国塔里木河处于(丰水、枯水)期。请根据以上例子分析归纳出季风环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5.季风气候为当地人们提供了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说明其优越性的突出表现。

四、【课堂检测,整理反思】

读某区域气温等值线图.回答问2一3小题。

2.该图表示月份是

a.7月b.1月c. 10月d.5月

3.导致该月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原因是

a.海陆分布和降水b.海陆分布和地形

c.地形和大气环流d.暖流和地形

【学习反思】

1.今天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2.你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努力: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如何写篇五

不要再认为地理可有可无,随便学学,高二再说,“态度决定一切”!

2.要明确高一地理上学期学习内容与方法。

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最难的一块,很多高一学生上来就被打倒了,完全听不懂。自然地理学习方法侧重自然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应用,如月相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岩石圈物质循环规律、板块运动规律、大气保温作用原理、三圈环流形成原理、世界气候分布规律、季风形成原理、我国东部雨带移动规律、天气系统气流运动规律、水循环原理、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和形成原理等。同学们可以发现,自然地理具有理科思维但不是计算学科,理解和应用极其重要!

区域认知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是等级考重点考察对象,所以需要学会阅读地图!

4.掌握自然地理题目的做题方法。

比如自然原理规律的应用、区域地图与原理规律的结合、一些判读方法的掌握、做题综合思维的建立等。

5.暑期要做好衔接学习。

自然地理难度大,牵涉到空间思维、立体思维和抽象思维,牵涉到区域认知的建立,所以暑期一定要先进行自然地理的部分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初步学会运用原理规律,初步学会区域认知,为开学正式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为成为地理学霸抢先行动!

高中地理在整个高中文科教学过程中的难度相对而言是最大的。总结历年的高考成绩,甚至可以看出,如果当年的地理试题偏难的话,那么文科生的整体成绩是偏低的,而自然地理的比重相对较高的话,更能够影响文综的整体成绩。而这部分会集中体现在与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有关系的一系列问题中,如光照图的解析、地方时的计算、气候类型的判断。这部分自然地理内容相对来说考查学生的是空间想象与逻辑推理的能力,相对于后面的人文地理、区域经济等内容,有些偏理科的性质,是令大部分文科学生最为头疼之处。

自然地理的学习除了掌握教科书中的内容外,重要的是对一些基本结论的识记与运用。如涉及到光照图中昼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球上新旧一天的分界线等这些特殊的要素,应该重点识记,这是图形结合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其余如经济地理、区域地理整治等,需要学生在记忆基本内容的前提上,对题干涉及到的相关因素综合考虑,如区域地理整治,是在具体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文等)下,进行的合理的人类活动(城市结构、工农业布局等),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的内容确实很琐碎,但并不是无章可循的。

一、梳理主干知识,注重能力培养。

一套综合能力测试卷的题量有限,因此命题者通常会从主干知识与能力上设计题目,同学们如果能将地理学的主干真正领悟并能熟练运用,就能以不变应万变。高中地理知识的核心始终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如地球运动带来的自然现象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光照图判断,昼夜长短的判别,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区时与日期的计算等一些与人类生活、生产有关的问题一直受高考命题专家们偏爱。对于高考所联系到的,要考查的初中地理知识,其判断主干的标准为“常识性”。如中国地理中,对基本的国情与区域差异的介绍: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地理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差异性;中国主要的山脉、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主要丘陵、大江大河、大城市等等。

在世界地理中,判断主干性知识的标准为“世界意义”,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世界面积较大的前六位国家、各大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欧盟主要成员国、世界主要金融中心所在国、目前世界主要资源分布的国家、世界环境问题严重的地区、世界一些局势不稳定地区等等。

初中和高中知识的结合复习,更加考查考生对知识的驾驭能力,面对考题时怎样梳理自己的思路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命中题意?这需要考生妥善处理好高中与初中地理知识间的关系,总体而言应以高中地理“人地关系”为主线,结合复习初中地理的相关区域。同时在分析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做空泛的理论堆积。

二、锻炼识图能力,提高应用能力。

图表毫不夸张地说,可以算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通过图表,许多抽象的“空间概念”可以被直观地表现出来。这也是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历年的高考文科综合测试中也少不了图表题。因此锻炼识图能力,是首轮复习中重要的一环,识图可由课本上最基本的图表开始。高考中对图表内容的考查也基本遵循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仔细观察和研究历年的考题,同学们会发现,很多考题,其实也都是课本相类似的图表内容的变体,只要扎实掌握图表所对应的知识点,回答基本就能扣住题意。此外,做复习时还应注意运用文图、图表信息的转换,保证在进行信息形式的转换过程中,能够完整表意,准确表达。

为加深理解和记忆,同学们在复习时,不妨亲自动手画一画。动手画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很多没有考虑全面,或模棱两可,掌握得不够扎实的地方,进而查漏补缺,真正将知识弄懂、弄熟。

三、培养良好题感,从单元练习做起。

考前复习离不开大大小小的考试,但仅是等待考试,太过于被动,不妨从看似不起眼的单元练习就开始训练自己的答题技巧和综合能力,抓好单元过关。当然,练习也不能盲目进行,练习内容应经过认真地选择,既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考查,又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培养综合题目的分析能力,最后将重点集中在那些自己易错而又确属重点的知识考点、学科交叉点和渗透点上。地理学科的训练尤其强调地理图形读、填、绘、记,要学会把地理科学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达到地理知识的巩固积累,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厚积薄发”。此外,同学们在做练习时,切忌仅仅满足于知识答案,更重要的是注重掌握方法,融会贯通,只有在头脑中积累了一定量的素材后,才能对问题分析得深入透彻,从而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如何写篇六

1、认识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自然带的形成。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教学过程。

【导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复习提问]。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

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

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讲授】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图片“五带的划分”)。

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

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提问)陆地上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生:由于各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师:请说一说,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动物、植物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师总结)在热带雨林中,长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长奔走和长跑的动物,而多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

师:那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动、植物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生讨论,师总结)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为草类,耐干旱,根系发达。草原开阔而平坦,动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师:从对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围内又表现为景观上的一致性,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辩证统一的。

(出示图片“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分析并观察这幅图片,归纳出“自然带”的概念。

生:在陆地上,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种地域组合,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现象。

师:很好。从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出示图片“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

师:请分析造成这两种景观差别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生:热量因素。从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逐渐递减,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地区,苔原分布于高纬度的寒冷地区。

生: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都是横穿整个陆地的。

师:这三个自然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生: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在高纬度地区,热带雨林带分布在低纬度地区。

师:自然带在中纬度地区的分布有着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生:在中纬度地区主要是受到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并不像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那样横穿整个陆地,而是在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部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组合。

师: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一说在中纬度大陆东岸自然带的组合类型。

生:在中纬度大陆东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师:在中纬度大陆西岸自然带有着怎样的分异规律?

生:在大陆西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在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植被类型,而同纬度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师:那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

生: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不同。

师:具体说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冬天温和多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天高温多雨,冬天寒冷干燥。

师:不错。(出示图片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代表植物——橄榄的叶子和果实特征,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外表特征作分析比较)。

(生讨论,师总结)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植物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硬叶林带的植物通常皮厚叶小,表面有腊质,果实的皮也较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叶片较大,表面也无腊质,原因是这里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蒸腾作用。

师:中纬度的大陆内部又有着怎样的组合类型呢?

生:有着两种组合。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

师:对。这种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当然也有水分条件的参与。

课堂小结。

课后小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十分明显的,这种差异性是有规律的。我们这节课主要是认识到其差异性。

课后习题。

1、下列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的是:()。

a、天山博格达峰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明显的更替变化。

b、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穆朗玛峰南北坡植被不同。

c、从连云港坐火车向西到乌鲁木齐,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观的变化。

d、从广州沿京广铁路坐火车北上,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观的变化。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完成2~3题。

2、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规律。

3、塞北到江南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a、水分b、光照c、土壤d、热量。

4、位于亚欧大陆35°~50°n之间大陆东部的自然带是()。

a、温带草原带。

b、亚寒带针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如何写篇七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多媒体课件

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资料。

课件演示:唐山地震图片,有配音。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主要地质灾害目录

观看录像:地震基础知识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地震呢?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不稳)

观看录像: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发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观看图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图”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而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灾,引发的瘟疫等等。

过渡:刚才我们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图,事实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础知识。

播放录像:“火山的基础知识”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科学家们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说明了我们对于火山喷发规律的不甚了解。要确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过渡提问: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展示板块碰撞的动画。

分组讨论:火山喷发也是破坏性很大的地质灾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喷发有没有有利的方面呢?请举例说明。

课件演示:对火山喷发这种地质灾害应该有正确的评价。(1)从灾害的角度看(2)从资源的角度看。

承接过渡: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质灾害。它们分别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岩浆活动在地表的体现,而另外两种地质灾害同样不容忽视。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课件演示:请大家看下面的这组图,思考后面的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积极的防御,尽量减少这些危害造成的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十分普遍。

动画演示:请大家观看我国的地质灾害图。

提问:这么多的地质灾害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御呢?请大家观看下面的录像,看看日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录像:日本地震灾害的防御

分组讨论:在地震多发地区的人们,应该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来临时和地震发生后三个阶段各应该做些什么事?)

教师总结:请参考扩展资料“地震发生时的应变”,接着总结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动画游戏:让学生回答,地震发生时在不同场景应该如何自我保护。

课件演示: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特点的三个方面。结束授课。

探究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活动题目: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活动目的: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

3、使学生通过总结探究活动的成果,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尤其是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产生的间接和直接影响,以及如何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防御。

活动步骤:

1、将学生分组,以便大家可以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2、搜集典型的四类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给人类造成的影响。例如比较典型的地震灾害,典型的火山喷发灾害等等。

3、整理筛选搜集的资料,挑选最典型和深刻的资料,其中这样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1)应该区分哪些灾害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哪些不是;

(2)应该从正负两个方面来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价,尤其是火山喷发;

(3)应该尊重客观事实,正确对待地质灾害以及对灾害所进行的研究,并对如何积极防御地质灾害提出合理的建议。

成果展示: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展示探究活动成果的方式:

1、论文方式,要求资料准确,引用得当,观点明确;

2、制作成板报,要求精简内容,条理清楚,形式美观,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用计算机完成演示(适合条件较好的学校)。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如何写篇八

依据新课标要求为指南,以人教社(20__版)教材为依据,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认真落实该学科的教学常规,切实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有深度的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达到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与生活密切关联的地理知识,达到让学生自觉形成地理思想,培养学生浓厚的学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年学生学地理的能力总体上讲,层次差别不是太大,每班的大部分学生在七年级时地理掌握的都不算很好,有少部分的学生稍差些,在知识点的掌握和分析问题能力上,有三个班较好,一个班其次,两个班较差一些,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要有改进,加大转差力度,尽量缩小层次差,使各班都至少有25%的优生,70%的合格。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思路。

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德育目标:

1.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关心家乡和祖国的建设,增强对祖国和民族发展的责任感。

2.正确认识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理解和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3.进一步树立协调人地关系的观点、地区差异的观点、因地制宜的观点、地区发展潜力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一步学会运用这些科学观点分析和解决一些地理问题。

4.正确对待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进一步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和影响他人,并以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

5.进一步感受、体验和欣赏地理环境中的和谐美,进一步增加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进一步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体会人地关系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1、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

2、读图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难点: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教学措施。

(一)。

(3)做到精讲精练,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不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率。训练题要做到精选练、重基础,提倡微型题训练,讲练结合,巩固与提高并进。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9)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0)每次检测后,要切实做好质量分析总结,注重查找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二)学困生意见。

1、首先要摸清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补救知识,激发学习动机,增强信心,教给学习方法。

2、在班内可以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让后进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3、让后进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如当众在班上表扬该同学或向家长汇报学生在学校的进步。

4、在平时应多加强对学困生的检查督导。

想,努力彻底地改变自己,实现自我价值。使本班学困生转化率达到90%。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如何写篇九

1.利用地球仪演示和多媒体动画,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

2.通过地球仪演示和讲解,并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加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现象和读图分析,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的影响。

讲授法、演示法。

3课时。

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这节课我们将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呢?

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运动。

我们先一起回顾地球的自传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

由初中所学的知识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自转轴就是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

演示利用多媒体动画再次演示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在图一中画出地球自转的正确方向.

图一。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

刚才同学回答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随观测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我们一般以太阳和天空中的恒星为参照物,相应的周期我们分别称之为太阳日和恒星日。

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多媒体动画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

图1图2图3。

如图1:假设遥远的恒星(小圆)和太阳(s)同时对着地球上的一点p,设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那么地球在e1处自转一周(电脑显示p点绕圆运动一周)。

如图2先以恒星作参照,动画显示恒星日的长度。

动画的过程是:地球一边自转(即p点绕圆心运动),一边由e1向e2运动(公转),当地球到达e2点停止,此时p点刚好对着恒星。

此时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参照?

学生回答。

点击鼠标,电脑画出se2的连线和e2与恒星的连线,标出“恒星日”)从e1到e2,地球自转了360°。而因为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e1到e2的时间间隔就是“恒星日”,时长23时56分4秒,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投影恒星日与太阳日比较表格,填写恒星日内容。

图3以太阳作参照。在图2中可看出,地球在e2处时,p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360°。

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

从e1到e3,相对太阳来说,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角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自转了一周多。

点击鼠标显示连线和“太阳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太阳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

完成表格内容,总结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

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什么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呢?

地球在单位时间内自转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计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为每小时多少度?

学生回答:15°/小时。

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根据地球自转周期360°/24小时推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小时,1°/4分钟,1′/4秒。但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即南、北极点的角速度为零。

我们再看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怎样的。

地球自转时,某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距离(弧长),叫做该点的自转线速度。

(投影)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图。

读图说出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因纬度而异(离地轴的距离即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赤道处最大(1670千米/小时),自赤道向两极渐小,两极的线速度为零。在南北纬60°处,自转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结合前面我们刚刚所学的地球自转运动,说说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地球公转的规律呢?

学生回答:可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公转的规律。

多媒体动画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在观看动画演示时,思考下面四个问题: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

地球公转轨道与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一样,是什么形状?

受公转轨道形状的影响,地球公转的速度是一样的吗?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长?

(在演示的同时,讲解回答上述四个问题)。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的轨道与其它行星一样,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的一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做近日点,每年的7月初,地球距离太远最远,这个位置叫做远日点。

随着地球的公转,日地距离不断发生思维的变化,公转速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随后速度不断减慢,到远日点公转速度达到最慢,之后有逐渐加快,至近日点速度最快。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提示:北半球夏半年地球运行在远日点一侧的轨道位置上,因此公转速度较慢,日数(公转所需时间)较长;冬半年运行在靠近近日点一侧的轨道位置上,所以公转速度快,日数少。

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北端指向哪颗恒星?

学生回答:北极星。

学生仔细观察,说出现象。

太阳永远直射赤道,赤道面和公转轨道面重合。

阅读教材图1.18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北半球)。

掌握“黄赤交角”的“一轴两面三角度”

(1)“一轴”指地轴。

(2)“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

(3)“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在地球的公转运动过程中,有“三个基本不变两个变”,是指:

(1)“三个基本不变”:地球在公转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保持23°26′;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2)“两个变”: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线、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

(1)黄赤交角的度数决定了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决定了南北回归线的纬度。

(2)南北极圈的度数是90°-23°26′=66°34′,因此也决定了南北极圈的纬度。

2.太阳直射点。

由于太阳的体积比地球大得多,因此可以认为太阳射来的是平行光。

假设:假如地球表面是平面,太阳与地面的关系:均是直射。

实际:地球是球体,表面是球形,因此在球形表面只有一处垂直。

我们将太阳光线中与地球球面垂直的这条光线称为太阳直射光线,其延长线穿过地心。

我们将太阳直射光线与地球的交点称为太阳直射点。

在地球公转运动过程中,由于地球所处的轨道位置不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也会发生移动。

观看多媒体动画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公转的四个重要位置二分二至日的日期分别是在哪一天前后?

(2)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直射地球的哪一条纬线?

(3)说出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

边演示,边总结结论。

(3)太阳直射点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的(画图讲解说明)。

(1)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何时在北半球?提示:从春分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2)太阳直射点何时在南半球,方向却是向北移动?

提示:从冬至到次年春分,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但方向却向北移动。

(3)南、北回归线上一年中有几次直射现象?两者之间的纬线呢?回归线之外呢?

提示:一次。两次。没有直射。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如何写篇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教学重点】。

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

火山的形成过程。

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板书课题)。

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

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

(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

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

(三)巩固拓展。

(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小知识。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关资料,做成ppt或视频,下节课进行汇报和分享。

火山的形成: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如何写篇十一

上海市高中地理课程体系总体可分为三个板块:系统地理(地球运动、地质地貌、大气、水循环),人文经济地理(人口、城市化、三大产业、地域文化、地理信息技术),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综合上海市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不难看出:系统地理是大多数高中生的绊脚石,人文经济地理答题思路狭隘,区域地理不熟悉。通过分析上海市高中地理的学科考点和学生学习方法和心态,再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平时成绩、地理兴趣、地理心里分数等),我们总结出一套适合学生学习心态和地理高考要求的学习方法:

一、有目的、有总结、有体系的回归高中地理课本。

高中生在看书过程中普遍存在这种问题:打开书什么知识点都会,合上书本一脸茫然、书上细节把握不了、忽视课本、看书无体系等问题。针对这种问题我们是这样做的:分章节有重点的去看书、看书过程中列出提纲,知识点、合上书本由老师提问学生检查看书效果、定期提问复习此块内容。

二、结合学生实际,针对性的进行专题补弱练习。

结合每个学生的学习实际,对其掌握较差章节进行辅导,强化,提升。

三、专项练习,提升做题速度与正确率。

通过该项练习,使学生正确分配高考地理做卷时间(选择题半小时之内、必选模块50分钟之内、任选模块30分钟之内)。

四、综合模拟演练。

练习市重点高中的地理试卷(该试卷难度和灵活性较高),教室批改后总结学生错题进行讲解。

八年的成果告诉我们,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练习,高考地理成绩一般会在120分到140分之间。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如何写篇十二

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工业城市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4.使学生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结构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工业与我们”“工业的空间分布”和“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个标题内容。这三部分内容是前后联系的,形成一个整体。教材内容贯穿的一条主线是:发展工业的重要性,我国工业的分布现状,工业未来发展方向。

教材第一个标题下,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以钢铁工业和汽车工业为例,利用景观图片结合文字说明,形象地介绍了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工业生产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其次,强调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第三,强调了工业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每天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工业品,享受工业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并且,教材通过活动练习“观察我们的家……”,使学生加深对工业生产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第一个标题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国强民富,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

教材在第二个标题下,内容安排上采取了“由面到点”的呈现方法。首先是概括地介绍了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使学生对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现状有一个总体了解。然后,在活动练习中,以“辽中南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为例,分析其工业分布的类型及特点,分析影响工业的形成和分布的各自条件,从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材在第三个标题下,首先介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和特点;第二,介绍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第三,讲述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发展差异和不同的产业开发重点。教材在最后安排了活动练习。通过活动练习内容可以使学生明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代表了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内容点析。

1.教材在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工业,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的相互联系性。教材运用图4.24直观地进行了说明。处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将出现不同的工业部门和类型。例如开采矿产,采伐森林等,是“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的工业;冶炼钢铁,制造水泥等,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的工业;生产汽车,制造机器,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加工”的工业。工业生产过程中上一个生产阶段的产品,是下一个生产阶段的原料,体现了工业生产具有阶段性、相互联系性和计划性的特点。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教材利用插图表现了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科学研究、国防现代化与工业的关系。通过几个侧面,使学生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工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每天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工业品,享受工业带给我们的快乐和便利。教材在活动练习1中,设计了“仔细观察我们的家……”的内容,让学生由某一件家具找出人们生活与各工业部门的联系,同时找出在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各工业部门的相互联系。通过活动练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工业生产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4.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我国的工业分布,有沿海、沿河、沿交通线分布的特点。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集中在沿海地区,包括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教材运用图4.26(“我国工业的分布”)突出了上述重点内容。

5.合理分布工业是工业建设中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需要综合考虑。首先,要考虑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第二,要考虑发挥地区条件的优势,扬长避短;第三,要考虑城乡结合,带动乡镇经济的发展;第四,要考虑带动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五,要考虑当地的工业基础和劳动力构成;第六,要考虑国防安全等。教材在活动练习1中,以资源配置较好的辽中南工业区为例,提出了本地资源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的问题;在活动练习2中,以资源配置不好的沪宁杭工业区为例,提出了如何发挥本区市场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优势的问题。通过这些练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分析工业分布问题的方法。在活动练习3中,安排了由学生选取一些例子,分析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这使学生又一次获得锻炼其分析能力的机会。在活动练习4中,涉及到工业的分布与乡镇企业发展的关系,这在我国当今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6.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和特点。高新技术产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具有“高、精、尖”的特点,科技投入的含量很大,产品更新换代很快。

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教材运用图4.31(“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展示了我国沿海开发区、内陆和沿边开发区的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除青藏地区外,各省区多在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建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8.关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沿海地区科技力量雄厚,经济发达,形成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利用其地理优势,依靠国家的开发政策,发展了以组装、加工为主的贸易导向型产业;内地地区依靠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机械制造、电子、航空航天等工业为主的与国防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9.教材在最后的活动练习中,安排了材料阅读内容。三则短文中,第一个短文介绍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对上海这个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所起的作用;第二个短文介绍的是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对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第三个短文介绍的是国际互联网这一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应用于工业企业的供、产、销中,将会改变企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带来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三则短文共同明确了一点,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如何写篇十三

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

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

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

(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

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

(三)巩固拓展。

(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小知识。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关资料,做成ppt或视频,下节课进行汇报和分享。

五、板书设计。

火山的形成: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六、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如何写篇十四

这节课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除了以上这几点外,还有就是学案的设计,小组的讨论等教学方法的使用,这一方面能使学生落实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锻炼,并能学会一些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间互相协作的精神。总之,我越来越感受到一节课学生的体验、探究比老师的传授更为重要,只有“导之有方”,才能“学之有法”,才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也发现了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不一定都能很好的实施,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在这节课中出现这一问题我认为主要是我在备学生这一环节上,对学生以往所学知识的落实情况,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而这时又没能及时给学生搭建适度的台阶,使得学生的学习进度放慢。比如,在讨论“德军潜艇是怎样在盟军眼皮底下溜走”这一问题时,学生的表述不到位,思维发散甚至出现错误时,如果提示学生适时阅读教材就能很快将学生引入正轨。再比如让学生总结中低纬、中高纬环流及季风环流时能针对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弱的特点,先演示动画再总结效果可能就更好。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针对我所教学生的特点重新调整教学环节可能更好,比如学生基础以及理解分析能力都比较薄弱,可以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分散,第一节课完成海水运动形式及洋流的形成这两部分内容,并复习大气运动等相关知识为学生下节课总结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打下一定基础,第二课时再讲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此外,这节课还是暴露出自己总怕学生不明白,总有自己要讲的欲望,比如有时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出现错误,不能等学生把话说完就纠正,打断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站也不是坐也不是的尴尬境地,这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引起注意。

通过这节课,给了我很多的促动和启发,要真正上好课还要不断接受新的思想,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及时总结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得失,并在今后的实践中去不断改进和完善。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如何写篇十五

1.该生政治立场坚定,有优良的品德和良好的文明行为,尊师守纪,待人热情,团结同学,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表现积极,上进心强,积极锻炼身体。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劲头足,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是一个上进心强的学生。

2.该生在校期间,思想积极要求进步,主动学习各类书刊杂志,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表现出了较高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较好,认真听课,善于总结,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在生活中,能够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积极主动协助老师和班委会成员完成所布置的各项任务,得到了班级同学和老师的一致好评,他是一名优秀的高中毕业生。

3.作为一名优秀高中生,该生在校遵守校纪校规及中学生守则。在社会实践中坚持四象基本原则,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拥护党的威严,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爱国守法,立志做合格公民。在校刻苦学习,勤学好问,积极钻研,战胜挫折,努力拼搏,成绩优秀认真塌实。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孝敬父母,乐于助人。明理是非,立志卓越完美。热爱体育,坚持锻炼,身心健康,积极活跃,兴趣爱好广泛。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各项学校和社会的公益活动,是一名品学兼优的优秀高中生!

4.该生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生,在社会实践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时刻以“八荣八耻”作为人生的基本准则,拥护党的领导,遵守中学生准则,遵纪守法,做合格公民。在构建以民为本的和谐社会中绽放光彩,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校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勤奋好学,积极钻研,敢于拼搏,努力上进,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孝敬父母,乐于助人。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爱好广泛,热爱劳动,身体健康。是一名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高中生。

5.该生遵守校纪校规,在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孝敬父母,坚持体育锻炼。有良好的生理素质,积极参加各项学校和社会的公益活动。刻苦学习,善于思考,学习成绩优秀,遇事沉着冷静,有明确的是非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四象基本原则。立志服务社会,是一名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高中生。

7.该生遵守校纪校规,在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孝敬父母,体育锻炼。有的生理素质,参加学校和社会的公益活动。刻苦学习,善于思考,学习成绩优秀,遇事沉着冷静,有的是非观和的心理素质。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四象原则。立志服务社会,是一名在德智体美劳发展的优秀高中生。

8.该生一名优秀的高中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学习“”思想并时刻以“八荣八耻”人生的准则,拥护,遵守中学生准则,遵纪守法,做合格公民。在以民为本的社会中绽放光彩,为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力量。在校珍惜,刻苦学习,勤奋好学,钻研,敢于拼搏,努力上进,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孝敬父母,乐于助人。参加公益活动。爱好,热爱劳动,身体健康。是一名在德智体美劳发展的优秀高中生。

9.一名优秀高中生,该生在校遵守校纪校规及中学生守则。在社会实践中四象原则,,拥护威严,学习“”思想,牢记“八荣八耻”,爱国守法,立志做合格公民。在校刻苦学习,勤学好问,钻研,战胜挫折,努力拼搏,成绩优秀塌实。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孝敬父母,乐于助人。明理是非,立志卓越完美。热爱体育,锻炼,身心健康,活跃,兴趣爱好。热爱劳动,参加学校和社会的公益活动,是一名品学兼优的优秀高中生!

10.上帝给人以记忆,便留住了你的自信,坚强和乐观,你为人谦虚诚实,待人真诚,你展示给别人的永远是一种温和与友好。你对待工作从不马虎,遇事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一定的主见,能正视自己的得失,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觉性。在学习的道路上你不断努力,并不断进步,虽然现在的成绩还不理想,我想这与你时间抓不紧有关。现在初中学业已接近尾声,望你再坚强一些,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如何写篇十六

1.在教材的处理上,把握新课标要求,突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及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等重点、难点内容,对教材则有选择地进行取舍,并补充了大量生动、实时的案例,以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开拓学生思路与视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设置分层次的材料,引发学生质疑和讨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并各有收获,取得个性化的发展。

3.通过材料逐层呈现,使学生深入感受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与挑战,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教学实践表明,这一环节,学生的表述和教师预设出入较大,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实施有一定难度。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准确的表述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如何写篇十七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

2、运用地图,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

3、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二)学习目标分解细化。

1、通过简单方法估算并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的比例,学会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运用地图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

3、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以及大洋、海和海峡。

4、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5、了解人类认识地球面貌的.历程,增强热爱科学、探究地理、造福人类的信心和决心。

(一)教学重点。

1、通过简单方法估算并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的比例。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二)教学难点。

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画图讲解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图画图话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1课时。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如何写篇十八

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陆地上各种水体不仅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密切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运动系统,而这一循环系统又是全球水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按照这样的思路,第一部分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第二部分讲述了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三部分说明了陆地水的运动更新,即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一、引言部分: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引言以简短的文字,说明了陆地水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及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这部分应讲清水资源的概念、陆地水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从水资源的概念自然过渡到陆地水体类型。

教法设计。

我采用了“目标题目化导学”方式,用投影显示有关题目,让学生看书后回答。

二、陆地水体类型。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介绍了陆地水的概念。然后从陆地水的来源入手,简要说明了主要的陆地水体类型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从各种水体的静态储水量和动态储水量两方面,着重分析了各种水体特点及其对人类开采利用的价值。

讲“陆地水体类型”时,首先从陆地水体的空间分布,讲明陆地水体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地表水又分为哪几种水体。然后从空间补给而言,明确陆地水的'补给来源,以及陆地各种水体的形成。

教法设计。

由于这一部分内容的难度不大,我设计了几道题目投影出来,让学生自学,在书中找答案。另一方面本节内容较多,这样处理可以节约时间。

然后从人类利用水资源的角度,从静态水资源和动态水资源两方面分析。说明动态水资源是人类开发利用的重点;并着重指出,对动态水资源的利用,应以不污染、不破坏和不超过其更新速度为前提,否则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在讲述人类可利用的水资源时,强调了两个数据,即陆地水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3.5%,人类目前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陆地水资源的0.3%,使学生认识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教材分析。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主要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因此,这部分教材实际上是讲述陆地水的补给,其中重点介绍了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与陆地其他水体之间的水源补给关系。

教法设计。

讲授“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时,引导学生观看课件“河流径流与降雨量关系图”和“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关系图”,使学生明确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流流量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以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分析“河水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知道河流与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再以长江与洞庭湖湖泊为例说明湖水与河水之间的互补关系。

三、水循环及意义。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最后部分,从陆地淡水资源更新的角度,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水循环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对前面所述的海洋水和陆地水等有关内容的总结。

教法设计。

在讲解“水循环”时,我先播放“水循环”的课件,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完整地叙述水循环运动的全过程及其主要环节,并要求学生自己绘出示意图(一个学生上黑板画,其他同学画在本子上)。课文中重点介绍了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循环,对海洋循环只是稍带提及,教师可适当加以补充,使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全过程。然后总结“水循环”的意义。最后(如有时间),我打算谈谈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好的和不好的各举一例(如修水库和围海造田)。

四、作业布置。

根据教材76页的“活动”,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可以作为课堂练习或家庭作业(视时间而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