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19:59:57 页码:7
最新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汇总8篇)
2023-11-10 19:59:57    小编:ZTFB

读后感是对一本书的心灵碰撞,是作者和读者之间心灵的汇聚和对话。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通过举例、引用书中的片段或对话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阅读是一种对心灵的滋养和升华,以下是一些读者的读后感,愿你也能从中找到共鸣和力量。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一

近日,单位开展了“我喜爱的好书”专题读书活动,前段时间正好捧读了弗兰克尔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心弦为之一颤。作者维克多·埃米尔·弗兰克尔(1905-1997)是奥地利临床心理学家,犹太人。书中记述了二战时作者在恐怖与窒息的集中营中的惨烈经历,在面对频临的肉体与精神的毁灭,作者的"意义探索"一次次挽救了他的生命,并且使生命力顽强延伸。他被纳粹先后关押到奥斯维辛等4个集中营,他的父母、哥哥、妻子,都在集中营里不幸死亡,而他自己也遭受了难以想象的身心折磨及垂死挣扎。重获自由后,他只用了9天时间完成了这本书,更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

在书中,弗兰克尔首先描述了自己在集中营内的可怕非人待遇,在生死的挣扎与极端体验中,他仍然发现即便在这种极端扭曲的现实中,在一无所有的状况下,在集中营集体退化到禽兽一样的行为时,也依旧有戳破至暗黑夜的一丝亮光,这就是人性的闪耀。比如有人走过一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块面包给别人,然后凄然赴死。在集中营里,他正是靠着一丝人性的心灵之光,发掘了痛苦的意义,点燃了他强烈的求生欲望,更期盼有朝一日能够活着与妻子重逢并完成自己的心理学著作,然后他从这强烈愿望中汲取力量,并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他领悟到,“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选择,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如果磨难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者未竟事业的责任,就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生命,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无穷无尽力量,能够毫不畏惧地经受任何艰辛困苦。

我们生命的充实和丰满,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努力与奋斗。弗兰克尔认为,发现意义的途径有三条:创造、工作;体验某个事件和人物来发现生命的意义;受苦。当痛苦被发现有意义时,我们便不再逃避痛苦,可以通过认识人生的悲剧性和处理困境,促使自我深思,最终发现人生的意义,达到自我超越。

作为普通人,不断地重复平凡,懈怠与挫折感也时而出现。弗兰克尔启发我们:现实可以被分为身体、心理和灵性,而后者可以远离甚至对抗身体和心理的层面。克服工作生活中的大小困难,平凡之外的改变与创造,体验朋友的意义,都会使工作困境与痛苦体验变淡褪色,我们需要的是发现自己的灵性。

另外,弗兰克尔67岁取得了飞行员驾驶执照,80岁还攀登了阿尔卑斯山,享年92岁。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二

疫情期间,晚上睡前陆陆续续看完这本书,几点收获:

1、弗兰克尔发现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2、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我理解了诗歌、思想和信仰所传达的伟大秘密的真正含义:拯救人类要通过爱与被爱。我知道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时间思念爱人,那么他就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

3、培养幽默感并以一种幽默的态度看待事情,是人在掌握生存艺术时学到的技巧。

4、生活就好比看牙医。你总是觉得最难受的时候还没到,而实际上它已经过去了。

5、生活永不重复,不同问题需要不同的应对。有时你会发现所处的情况需要你采取行动来确定自己的命运,有时你会觉得深思熟虑更为可取,有时你会发现顺其自然是正道。每种情况都有其特殊性,正确的应对也只能有一个。

6、“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同样,有目标的人更容易走的更圆。

7、生命中真正短暂的是潜力,一旦潜力得到了实现,那么在实现的那一刻它就成为了现实。

8、弗兰克尔的观点:滋养内心的自由,拥抱自然、艺术、诗歌和文学之美,感受对家庭和朋友的爱,是十分重要的。

9、弗兰克尔所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10、生活中总有两种人,悲观主义者好比一个恐惧而悲伤地看着墙上的挂历每天都被撕掉一张,挂历越变越薄的人;而积极地应对生活问题的人好比一个每撕掉一张就把它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起,还要在背面记几行日记的人。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三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美籍犹太作者,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自传体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心理学著作。弗兰克尔被认为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但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辽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这本书曾经感动千万人,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正如弗兰克尔所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弗兰克尔在本书中阐述了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弗兰克尔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这是无法复制的的地狱经历,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弗兰克尔认为,哪怕在集中营里经历了杀戮、恐惧,进而变得冷漠、迟钝,甚至很多人舍弃了人性只为了活下去,但人依然能够在绝境下选择自己的行为。他说:“我们这些在集中营生活过的人,都记得那些走过一个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片面包给了别人的人。这些人在数量上不多,但足以说明一点: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取,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第二部分弗兰克尔就具体阐述了意义疗法。他认为人类必须要明白自己生命的意义。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人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这就是追寻意义的过程。意义疗法认为人们应当明白自己的意义所在,负责任是人类存在之本质。在人的一生中,爱具有意义,苦难也具有意义。尽管苦难本身并不能带来积极的意义,但是人们对待苦难的方式赋予了将苦难转化为成就的机会。生命是短暂的,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意义,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舍弃它。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曾经思考人生的意义,但很少有人能够想得清楚明白。或者说,人一生都处在不断追寻自己人生意义的过程中。弗兰克尔因为他独有的人生经历,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是比一般人透彻。但就像书中所说:存在之本质就是责任,每个人都有他自己所需要承担的一部分责任,所以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只要我们能找到了一个合适自己的切入角度,去爱他人,爱工作,爱生活,承担起责任,我们就完成了自我实现。也许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吧。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四

看完这本书第一感觉是失望。首先它很薄,一点没有心理学著作的样子,比如《心理学与生活》,厚厚的、重重的放我床头一年了也没翻几页;其次是它浅显,几乎没有专业术语,即使有也十分易懂,比如“意义治疗”就是启发患者发现生命的意义。如果是网络鸡汤文也罢了,可此书的作者弗兰克尔是与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学家,如此盛名写的书却这样平凡,是不是我漏了什么?于是再翻一遍。

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给出学习一门外语最重要的方法是勤学苦练一样,弗兰克尔给出的生命意义也很简单:爱一个人且为之负责。

于是我想:是不是生活其实是很简单的事呢。人生就是将简单的事情反复实践的过程。比如:保持身体健康、长期自律、持续成长等。这些都是简单的道理在我年幼开蒙时就已知道,可做到却不容易。

保持健康需要均衡饮食、情绪平和、合理运动。在一桌美食面前说停止就住口,在对着识字卡读了十分钟“你、我、他”孩子还不认识时再读十分钟,在累了一天只想黏在床上时拿瓶水再去健身房一小时。

长期自律不仅需要意志力更需要方法和习惯。放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道德执照效应”,就是当一个人觉得自己行了善事之后,他就会获得一种道德优越感,仿佛取得了一种道德许可证:我可以心安理得的地放纵一下自己。“我这周锻炼了三次,必须吃一块提拉米苏奖励自己”很可能一周的训练泡汤了;“我辛苦了几个月,现在喝了几杯酒开车有什么关系”很可能一个家庭就毁了。养成习惯可有效节省我们的意志力,一个有运动的习惯的人就不会为每天的十公里感到累心,可将多余的精力用在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难题上;一个有读书习惯的人就不会恐惧百万字的著作,只需放在床头,每天翻上半小时,不知不觉就看完了。

持续成长就更难了,需要不断地学习、持续地自我要求。有人从走出学校那一天不再成长,有人则停在工作几年后。其实成长从来都是“瞬间”的、而不是“持续”的。我在生产之前想着生产后花三个月恢复身体,孩子白天交给公婆,晚上和老公轮流值班照顾,一切有条不紊、按部就班。我在生产之后才发现事实的真相:三个月刀口都长不好,婆婆连奶粉温度都控制不了,老公晚上值班将感冒传给孩子引发肺炎。抱怨猪队友有用吗?这一切都需要我瞬间成长、拿出可行办法解决问题。像大s说的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降妖打怪。

弗兰克尔一生都对生命充满热情,67岁学习飞机驾驶、80岁登上阿尔卑斯山,愿我和他一样永远热爱自己的生活。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五

最近阅读了犹太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专著《活出生命的意义》,该书由在集中营的个人经历和意义疗法两部分组成,启发人们不要被苦难打倒。

弗兰克尔在集中营的坚强让我佩服,他不断实践着尼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他不断从那些放弃对未来的渴望而放弃生命的狱友那儿得到生命的启发。

弗兰克尔年轻的时候曾经寄给弗洛伊德一篇自己关于心理分析论文而得到弗洛伊德的欣赏,但他并没有彻底成了弗洛伊德思想的奴隶,他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他认为生活并非弗洛伊德所宣扬的那样,只是简单地祈求快乐,也并非阿德勒所教导的那样只是为了争权夺利。人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认为找到生命的意义有三个途径,做有意义的事情、关爱他人、忍受苦难。他认为,苦难可以锻炼人。他在书中说道,“在任何地方,人都会遭到厄运,同时也会遇到通过勇敢地面对苦难而实现道德升华的机会。”

弗兰克尔认为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每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才会觉得自己独一无二。这个责任就是对所爱的人和事业都有高度的责任。

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是很繁忙的时代,我们能不能静下来多关心自己所爱的人,我觉得这就是责任感。人们往往都把自己的工作和爱好分开对待,如果能对自己的工作都充满高度责任和爱,我想肯定能不断取得进步。

作者发现,实际上只有两类人,高尚的和龌龊的,任何地方都有这两类人,每个团体中也有这两类人。这也就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不断颠簸螺旋前进。

作者认为要拥抱自然,用艺术、诗歌和文学的美滋养内心的自由。

作者不断在书中提到他创建的意义疗法,我觉得可以用本书最后的一句话概括她的本质核心,那就是“您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

作者认为,困苦环境能提供使人道德完善的机会,有的人会充分运用它,有的人会放弃它。在这种环境下,人仍然要坚持做一个勇敢、自尊和无私的人。

在艰难困境下,要保持内心完全的自由确实很难,但是要是做到了,人生就很充实。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六

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他创立了“意义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之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29所大学授予他名誉学位,美国精神病学会还授予他奥斯卡·普菲斯特奖。他生平有三十多本著作,这本书最为著名,销量过千万册,获选为“美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

意义疗法含义:在治疗策略上着重于引导就诊者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明确生活目标,用积极乐观心态面对生活的心理治疗方法。

意义疗法适用群体:因为各种原因而出现抑郁、空虚、迷茫、绝望的就诊者,精神病、神经症。

意义疗法的治疗技术:意义分析法、矛盾意向法、非反思法(这个技术这本书中未提及)。

意义疗法的目的:帮助患者找到他生命的意义。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讲,意义疗法也是个分析过程,因此它类似于心理分析法。意义疗法把人看成这样一种存在:他主要的担忧是实现某种意义,而不仅仅是满足欲望和本能的需求,或者是调和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欲望的冲突抑或适应社会和环境。

意义疗法师的作用:拓展患者的视野,使他意识到其生命潜在的所有意义。意义疗法试图使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因此必须使他决定自己为什么负责、对什么负责以及对谁负责。这也是为什么意义疗法师在所有心理治疗师当中最不愿意对患者进行价值评判的原因,因为他绝对不允许患者将评判的责任转移给医生。

尼采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这可以作为所有心理治疗师的座右铭。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义、任何目标,因此觉得活着无谓的人是可怜的,这样的人很快就会死掉。一般他们还会说:“我对生活不再抱任何指望了。”

弗兰克尔说“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所谓自我实现,绝不是指某种可以实现的目标,因为人越是追求这个目标,越是容易失去它。换句话说,自我实现可能是自我超越唯一的副产品”,所以他主要个人生命的意义不围绕自己,而是事业或者所爱的人,会具有更神圣深刻的意义,这是从他跌宕起伏、惊险丰富的人生经历中的总结,那些同样关在集中营,被肆意虐待的囚徒们,找不到了信念,也没有明确活下来的目标时,行尸走肉般很快就忍受不了炼狱的痛苦和煎熬,要么死去要么疯掉。而幸存者里,大多是心存希望,不断安慰精神枯竭的自己,有心爱的妻儿、需要赡养的父母、热爱的事业需要自己的智慧奉献……在我们活下来的意义里,总是离不开爱、和平、自我价值。

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谈到“作为痛苦的激情,一旦我们对它有了清晰而明确的认识,就不再感到痛苦了”。武志红也提到过,埋藏在无意识里让你痛苦的东西,把它放在意识里被你看到了,就不会痛苦了。黑暗的地方,之所以恐怖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它真实的样子,没有直面的勇气,于是懦弱的等待恐惧吞噬,越来越弱小。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七

记不得亦舒哪本小说里,有人问女主人公,母亲去世是什么感觉。回答是,再没有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跟爱一样,幸福是如此的神秘而难以定义。与健康类似,当我们特别关注它的时候,应该是它出了问题。如成功一般,当我们刻意去追求它的时候,它往往与我们擦肩而过。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想他一定是特别的不幸福。

有时候我们会误会忧郁症患者。生活这么美好,为什么他们就不能用心去感受让自己快乐起来。如书中所言,过度渴望也可能是致病因素,这一类的病症,往往对应着某种恐惧,而恐惧激发的症状,又反过来强化了恐惧。患有忧郁症的人很可能不是不想幸福,相反是因为太想幸福,或者太害怕自己不幸福,所以反而没法幸福起来。书中建议的“矛盾意念法”,就是要停止跟症状做斗争,试着去做相反的事,不再过度关注自己所害怕的事情,症状反而会减轻甚至消失。比如失眠患者,当他们尝试用尽量晚点上床睡觉来替代试图入睡的时候,反而可能会快就入睡了。

回到本文开头,当遭遇至亲离世这样的苦难之后,我们是否还有机会拥有真正的快乐?

问题也许在于如何定义真正的快乐。如果真正的快乐是指那种不依附于任何东西,由内心散发出来的幸福感的话,我觉得可能真的是很难再有了。父亲走了之后,不自觉地我会抗拒很多以前让我觉得幸福的事物。比如我会本能地害怕节日和周末的到来,不愿意走进熟悉的餐馆,在机场商店买特产时总会躲开父亲喜欢的食物。

尽管如此,我知道自己并没有真正地丧失幸福感。书中说,快乐是(而且一直是)一种附加品,如果这种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会受到减损。所以找到幸福的最好办法,也许就是不再把追求幸福作为目标,而把生活变成一件一件的小确幸。

回想起父亲生病到离世的十个月间,尽管有见不到希望的忧伤,也有不断被现实打击的悲苦,但也不乏这样的小确幸。父亲生病后胃口一直不好,而营养又至关重要,所以我把给爸爸做饭当成首要任务。用小姨安慰妈妈的话说,系上围裙是最好的治愈方式。那段时间,我推掉了几乎所有的出差任务,每天根据爸爸口味琢磨做什么饭,如果做的饭爸爸多吃了几口,就很开心。爸爸喜欢吃牛肉,我学会了卤牛腩,得需要三天时间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把卤好的黑红发亮的牛腩切好片端上桌。在慢火煮炖散发的香味中,似乎连时间都慢了下来,真愿意时光就此停驻。我总觉得,中国人的幸福,很大一部分就在那端上桌的一盘盘菜肴中,也在那围坐桌边的热闹中。父亲最后一次入院,营养科医生检查说营养情况良好,这件事成了我的小确幸。

在苦难中,我们的心会变得更加敏感,特别是对生活里那些美好的东西,比如诗词,大自然,温暖与爱。去年父亲临走前的那一周,有一天从地铁站出来,突然看见去往医院的道路旁的树上盛开着大朵大朵黄色的花,如此绚烂夺目,让人印象深刻。今年父亲离世周年的清晨,我特地坐地铁去看那些树,却连一朵花的影子都找不到了。不知今年的春天是否离开得更早一些。

清明前的一个夜晚,在梦中见到了父亲,戴着他最喜欢的儿子在迪卡侬帮他挑的灰色网球帽。我俩碰面之后,竟然不约而同说,去哪了啦?醒来时的黑暗里,我知道自己流泪了,我想,跟父亲,我们终归还是走散了。

父亲离世前一个多月,我曾经写下一段话:“有时候觉得,如果人是一种无法回忆过去,也不会想象未来的动物,是不是会少很多痛苦。然而那样的话,我们将失去那些温暖的记忆,也不再对未来抱有希望。所以过去和未来,让我们感受温暖与希望,即使痛苦伴随,依然无怨无悔。”

房龙在《人类的故事》里说,人是这样一种被疾病和痛苦包围,却仍然能够感受幸福和快乐的生物。我想,正是因为那些温暖和希望,让我们即使面对苦难,依然能够感受幸福。

最后,还想再一次分享弗兰克尔在书的“自序”中所强调的: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幸福总会降临的,成功也同样;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八

所谓活出生命的意义,就是不要去想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而是活好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永远记住:“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或“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本书的前半部分主要讲述作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面对侮辱、被剥夺,时刻可能会到来的死亡等感受时,弗兰克尔不断地从人类特有的能力,如天生的乐观主义、幽默、心理审视、短暂的独处、内心的自由和决不放弃也决不自杀的意志力中获得力量。

后半部分主要讲意义疗法:

对于面对不利的局面:

如果它是能够避免的,那么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义的事,因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能改变造成你痛苦的处境,那你仍然可以选择采取何种态度。

我们无法选择遇不遇到厄运,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让厄运摧垮我们!

如果恐惧死亡,那么生命的短暂就是尽量过好此生最好的提示,那就尽情享受你现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样,错误地行事与生活。

积极的态度既可使人备感欢乐与满足,也能使人经受苦难和挫折。消极的态度则会加剧痛苦,削弱快乐、幸福和满足感,甚至导致抑郁或疾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