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故乡的石板桥简短(汇总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0:47:27 页码:11
最新故乡的石板桥简短(汇总11篇)
2023-11-19 00:47:27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思维的整理和归纳,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考能力。写总结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但也要保持独立思考和个性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减压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乡的石板桥简短篇一

在一条蜿蜓数十里的小河上横搭着无数的石板桥,河水自冯家山缓缓而下,过村过畈向远处的鄱阳湖款款而去。这就是我的家乡九山村。

多数村庄倚水而居,有人居的地方就有石板桥,它们静静地卧在河面上,几十年、几百年不得而知。沧桑岁月,改变了它的容颜,但改变不了它穿越历史的时空而留在人们心中的记忆。它更象一位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承载着人们的期盼而甘愿默默地付出!

小河不宽,约莫十米左右。有的石桥中间一个八字脚,宽的水面就用两个八字脚,八字脚上面横放一块石条,用来支撑铺在上面的石板。八字脚看似单薄地竖立在水的中央,却岿然不动稳如泰山。却是横搭在桥脚上的石板,你走在上面击咯咯左右摇动,有一种惊慌交措的感觉。出行必须过桥,晃晃悠悠的石板桥每一天它的上面不知踏过多少急匆匆、慢吞吞的脚步。

河水曲曲折折自北而来绕着我的村庄向东而去,到了暗山边又向南而行,一直流向山外。村庄不大,十来户人家,但有三座石桥通向不同的方向。自黎明泛起第一道曙光,就有人走在石桥上,挑担的、挎篮的各自擦肩而过。自我记事起,走得最多的是村后的那座桥。桥的那头是罗磨地村,我们两村本是同宗同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共一个生产队。踏过小桥是一块宽阔的晒谷坦,右边是生产队储放粮食、农具的房子,左边是国营商店。在这特定的年代,这座小石桥也成了两村维系感情,生产合作的纽带。小小的石桥傍边有一排石水槽,在农忙的时候,沟里的水一路欢笑绕过我的村庄流入石槽,清澈的水在石槽中不时地激起点点浪花。小孩爱玩水,几个小孩蹲在石槽边用木棍,用小石子搅起水珠四溅,嘻嘻哈哈地在石桥上你追我赶。收工回来的村民蹲在石槽边,洗一洗沾满泥巴的双脚,然后悠然地踏上小桥。

石桥并不宽,用两块约五十公分的.石板并列而成,中间有一条小缝隙。站在小桥上,望着静静的河水,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动,小河的两岸有一大片翠绿的蒿笋。清晨,手起手落的捶衣声声漫过小桥,惊醒桥两边的村民。随后,沉寂了一晚的小石桥上面又传来叮叮咚咚的脚步声。下畈劳作的、去商店买东西的、串门的,无一不在它的上面来来往往。

夜幕降临,皎洁的月光撒满大地。小孩们迈着急急忙忙的步伐走过小石桥,兴高采烈地来到生产队前的晒谷坦上,三五成群,欢声笑语地做各种游戏。他们尽情地玩耍,来回地追逐直到大人们在桥的那头呼喊,才恋恋不舍地撇下玩伴,一个一个地又叮叮咚咚地踏上小石桥。站在石桥上望着微波荡漾的水面,兴趣盎然地捡起一块块小石头抛向水中,小石块在水中穿越而过,如流星般的跌落,再在水面激起层层涟漪,桥面上留下一阵阵清脆的笑声。

踩着光滑的桥面,望着桥下轻柔的河水,在水中倒映出人影就犹如身在画中。

山村多水,有水也便多了石桥,便有了小桥、流水、人家那一幅笼罩在烟雨濛濛中的画卷。夕阳中的光芒倒映在水中,与青色的石板相互争辉。水是妩媚的女人,桥是刚毅的汉子,它们就像一对亲蜜无间的伴侣一路走来和谐相处。

走在这小小的石桥上,你不得不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两条单簿的八字脚屹立在水的中央,千百年来它经历过多少洪水肆虐咆哮,依然一动不动起托起长长的青石板。风吹雨打、水涨水落,它一如既往安祥地卧在那里,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还在续写着它的不朽人生。

改革开放后,生产队也拆分了,接着是田地责任到户,国营商店也在市场化的竟争中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自此,这座小石桥走的人渐渐稀疏了。石桥的两头芳草萋萋,小石槽东倒西歪地滚在一旁。小河还是那条小河,桥还是那座桥,桥的两头青砖灰瓦的房子早已被高高的楼房所代替,而水面上的不远处已架起了水泥桥。小石桥寂寞凄凉地躺在那里。

时间流逝,那一座石板桥上长出了油油的青苔,月落乌啼,再也回不到当初的夜晚。田地都荒芜了,人们已渐渐走出了山村,两村的人们往来随石桥的搁置也渐渐少了。河水依旧,而望着久违了的小石桥却再也找不回那疏远了的情感。

一座石桥,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每次回家的时候,我都会站在这座石板桥上,去触摸历史留下的点点痕迹。每当我走过那座石板桥,记忆的潮水会在心头泛起,我会想起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同在石板桥上留下的孱弱的身影;每当我走过那座石板桥,童年的往事历历在目,尽管饥不裹腹、衣衫褴褛,青青的石板依然是一座连接我们快乐的桥梁!

多少年过去了,小石桥在我的心中早已成了家乡的符号。那水、那桥就象母亲的怀抱,父亲的肩,一直温存在我的记忆深处!

故乡的石板桥简短篇二

小河上有一座窄窄的石板桥,桥的对面就是我童年的学堂。每天我都会踏着这座窄窄的小桥去追逐我孩提时的梦。

每天清晨出门奶奶都叮咛我,要好好上学,过桥的时候要小心。那时候我总爱玩,学习成绩也不怎么好。但我很听理解奶奶的用心良苦。所以每当我路过这座石板桥的时候,心里总会想起她的那一番话来。

有时候时间早,我就会放下书包静静坐在石桥上面沐浴暧暧的阳光,听听这潺潺流水之灵动。郁郁树荫上鸟儿之啾鸣。或憧憬如诗如画般的明天。

清晨小桥是我快乐的起点,黄昏小桥是我幸福的归途。每一次经过这里就像和老朋友谈心一样很温馨、很惬意又很踏实。

有一年冬天,川西平原下了一场很大的雪,雪花如白鸽翱翔一般在空中轻轻飞舞。风儿把片片雪花撒了一地,深夜依晰听得见小屋周围的竹林里偶尔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第二天早晨才发现一些竹子已经弯下了腰,大自然为它披上了一层雪白的冬衣。

这一天我就穿梭在白悠悠的乡间小径上,继续追寻童年时代的'梦。

童年的那座石板桥,文章作者用深情的语言讲述着童年的故事。本文夹叙夹议,感情真实,发自肺腑。结尾处感情得到升华,深化主题,抒情性很强。文章语言含蓄婉转,有感染力。

这时的石板桥就像一块天然的大雪糕。真不想损坏大自然送来的精美艺术品。然而桥那边的朗朗书声就宛若一支天籁之音飘在漫漫雪花之中,这时朵朵雪花更像是跳动的串串音符,和着朗朗书声在空中起伏跌宕、漫天飞舞。于是我小心翼翼的走在堆满厚厚雪花的青石小桥上。鞋底与桥上的积雪发出的摩擦声就好似音乐厅里荡着的七彩音律,声声入耳。

看着石板桥上留下的那一串小脚印,我笑了。难道这就是岁月的足迹吗?

雁来雁往,花开花落。岁月已漫步十余个春秋,我也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个小毛孩子了。树上的细细柳丝轻轻飘舞,飘起了我的思绪。多想再回去看看昔日的那座小桥啊!

如今我又回到了老朋友身旁,这座童年的小桥依然静静的躺在那儿。它知道我会来,它是在等我吗?它还是那么的年轻,一点也看不出岁月曾经从这里流淌过。

我又坐在了它的怀里,就像小时候走路累着了一样依偎在它的身旁。细细的聆听这一沟涓涓河水哗啦啦的歌唱,这歌是唱给我们俩听的。它永远也不会寂寞,因为有小河为它唱歌。

昨天的束束暖阳,照不到今天的树叶。但往昔的小桥带给我的点点滴滴我都历历在目,直到永远。石板桥将会继续为人们奉献,继续坚守它作为桥的那一份责任。

故乡的石板桥简短篇三

桥是两岸的一次执手;桥是村庄与世界间的一点灵犀。在我记忆的深处有一座石板桥,通过这座桥,我能轻易地穿越厚重的时光,回到我的村庄、我的童年。

每个村庄的诞生都是偶然的,就像一粒飘在风中的种子,倦乏了,无法选择地落在了一块土地上,然后从岁月的深处生根、发芽、成长,直到今日,或枝繁叶茂,或枯萎凋敝。

我无法考证出村庄在这片土地扎根的具体年代,它的历史虽不算久远,却很少有人能够清晰地理出它成长的脉络。村庄坐落在一片平原上,隔着一条小河与南面的一大片土地对望。土地肥得流油,夏季穿着碧绿的绸衫,冬季披着雪白的棉袄,是养育村庄的沃土。

小河其实并不宽,在雨季里也不过十米左右,我十岁时就能轻松地游上七八个来回;小河也并不深,丰水期也刚刚到赵铁柱的下巴。赵铁柱是村庄里个子最高的人,伸手就能摸到我家的屋檐。但这条小河却切断了村庄和南面那片土地的联系,于是有人就修建了这座石板桥。修桥的人我并不认识,他们穿着粗糙的土布褂子,满面尘灰,生活在久远的过去,离我有半个多世纪那么遥远。

小桥有四个桥墩子,用一种近于黑色的石头垒砌而成。这种石头我见过,出产在村庄北面二十里地远的一座山上。桥面是由一种青白色的石条铺成的,每块石条都厚一尺,宽半米,长两米。我后来学了些知识,大概地估算了一下,这样一块石条的重量有一千七百斤左右。这种青石我们本地并不出产,应该是从几百里路以外的'某一座山上搬运过来的。

拂去记忆上的尘埃,在遥远的年代,一群充满了梦想的庄稼人要在河上修建一座石桥,好开垦河对面那一大片丰饶的土地。他们从附近的山上开采出了一些黑色的石头,凿成石砖,垒出了桥墩子。可用作桥面的石头却没有,这可愁坏了这些壮实的汉子。他们瞅着砌好的桥墩子苦思冥想,大腿蹲得生疼,眉毛拧成了疙瘩,又抽光了口袋里的烟末。这样苦挨了一下午,才有人惊喜地大喝了一声:“有了,俺知道三百里外有个石头场,咱去那买!”于是所有人都来了精神,腿不疼了,眉毛上的疙瘩解开了,有人甚至兴奋地喊:“谁还有烟末,俺要抽上一锅。”

两挂四匹马的胶皮轱辘大车出发了,整整用了一个月,马车来回往返了四次或者五次,终于从遥远的石场拉回来了一条条板板整整的青石。铺桥板的时候,整个村庄的人都聚集在了小河边。几十个赤身的汉子,用粗绳、木杠抬起了一块块青石板,嘴里吆喝着低沉而整齐的号子,脚下迈着稳健而扎实的步伐,把一块块青石板铺在了桥墩之上。那一天是村庄的节日,女人们殷勤地炒菜做饭、男人们豪放地喝酒吃肉,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在桥上跑过去,又跑过来。

有了这座小桥,南岸的大片土地得到了开垦,种上了成片的玉米和高粱。早晨,炊烟刚刚散去,村里人就扛着锄头,或赶着牛车,从桥上去了南岸;黄昏,晚霞烧红了河水和石桥,人和牲口又倦乏而满足地从桥上返回了村庄。小桥连着希望和收获,春天,种子迫不及待地从桥上奔往南岸的土地;秋天,成车的粮食又排着队,从南岸浩浩荡荡地回到了村庄。

小时候,石板桥是我们的乐园。一群光屁股的孩子,排着队站在桥沿上,青石板滚热,烫得孩子们不住地跳着脚。终于等到了孩子头的一声呐喊,孩子们如一群快活的鸭子,“扑通扑通”地跃入了清凉的河水中,水花四溅,惊跑了在桥墩下休息的几只青蛙;笑声四溅,惊飞了在岸边柳树上乘凉的一群麻雀。

村庄慢慢地变大,房子由旧变新,人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南岸的土地由少变多,今年种玉米,明年种大豆,后年可能又种了满地的瓜果蔬菜。一切都在变,包括石板桥身下的小河,这一秒的水流已经不再和上一秒的水流相同了,去年流经石板桥的河水,今年可能已经成了大海的一部分,也还可能化成了头上的一片白云。就连石板桥四周的空气每天都是新的,昨天的空气已经裹夹着村庄和土地的气息,被风带到了另一个陌生的地方。而现在的空气,也许来自于远处的山脉、森林或是另一个村庄。

只有石板桥没有变,依旧静默地卧在小河上。如果要论见识,我想石板桥可以胜过任何一个居住在村庄里的人。它记得关于村庄的一切,甚至是一些细微的改变。石板桥是一个智者,一个沉默的智者,知晓一切,却不说。

又一年,村庄里的人再一次聚集在了一次,商议在小河上重新建一座桥,因为南岸的土地已经扩大了几十倍;因为村里人已经用现代化的机械代替了牛马,石板桥已经无法担负起这样的重任了。

一个建桥的队伍驻扎在了河边,两台大型挖掘机开始了工作。石板桥静默地望着这一切,一座新型的桥梁就将出现在离它不远的河面上。它有些伤感,新桥建成后它将失去作为一个桥梁的使命和作用;它难免怨叹,自己曾经为村庄服务了几十年,可如今村里人却要将它抛弃,将它遗忘。但它毕竟是一个智者,没用几天,它就慢慢地释然了,彻底地悟透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真正寓意。于是它变得更加地淡泊起来,并且开始用期待和欣赏的目光注视着身边那座新桥的慢慢建成。

时光就如脚下的流水,带走了石板桥曾经的辉煌。村庄里的人并没有因为新桥的建成就拆除了石板桥,而是依旧让它完好地保留了下来。石板桥恬静地卧在小河上,像一个熟睡的老者,平静而安详。

春天,有时放羊的老刘头会赶着几只白色的山羊从石板桥上走过,去往南岸的一片草滩。石板桥体会着羊蹄子踏在脊背上的快乐,心里充满了久违的幸福。

夏天,石板桥偶尔还能盼来几个孩子。这些孩子虽然已经不再被允许下河游泳了,但他们在桥上比赛向河里掷着瓦片。河水上激起一串串的涟漪,它和孩子们一起高兴起来,就如年迈的老爷爷在看一群孙子玩耍那样满足。

秋天,会有一个老头持着一把钓竿,在石板桥上从早坐到晚,钓着河里的小鱼。它认识他,知道他在村庄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后来去了城里的儿子家,如今却又回到了村庄。石板桥知道他过不惯城里的生活,知道他想念着这个村庄。

冬天石板桥也不寂寞。白天偶尔会有几只麻雀落在桥上歇息,它们的谈话都清晰地落入了它的耳朵,它因此知道了村庄里谁家又新盖了小洋楼,也知道了以前总流鼻涕的二小娶了个新媳妇。就是在寂静的冬夜,有时也会有一只馋嘴的黄鼠狼一缕烟似地通过桥面,潜入村庄,准备拖一只鸡回来。但用不了一会,石板桥又会看见这只黄鼠狼低着脑袋失望地返回了南岸,只留下两行细碎的小脚印,印在桥面上的积雪中。石板桥忍不住笑了笑,没有声音,只有自己能听到。

但至少今天,石板桥却进入了我的梦境,这边连着我疲惫的心,那边连着遥远的村庄。

故乡的石板桥简短篇四

在我记忆里有这样一个地方,他比洁白无瑕的璞玉更加纯洁,比晶莹剔透的珍珠更加璀璨,比拔地而起的楼房更加高大——他就是我故乡连云港。在我的心目中,永远是最美丽的“天堂”——连云港。在我的心目中永远是最美丽的“天堂”!我的故乡,有许多名胜景点,给我记忆犹新的是苏马湾,那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让人感觉心旷神怡,像是到了人间仙境似地,这简直就是世外桃源啊!

这里有山有水,夏天到了,这里变成了人们栖息的处所,你瞧,孩子们正在水中嬉戏着,他们是多么的快乐,他们脸上露出了欢乐的笑容,庆幸自己居住的家乡是多么的美好,和谐。大人们则在水中自由的游泳,游去了一天的疲惫和烦恼,虽然苏马湾美丽动人,但东磊山也不甘示弱。记得有一次,我去了山水风情诗意东磊。鲜花着棉,今夏放棉。他以崭新的容颜,光芒四射的展现在港城面前。东磊民涧,名石,名花的清幽雅致。是港城人民锻炼的好地方。

涧水长流,诗意盎然,山上的大樱桃树,又大又红,人们看了口水流千尺,但丝毫没有动它,这显现出了我城人民的素质。龙潭位于风景区的入口处,别称碧龙潭。“龙潭风雨”是古云台二十四风景之一。泉水落下来才如同万千的兵丁喊杀。变化万千,象形石奇,东磊因三磊石而得名,三磊石乃三块巨石借助自然的造化,莫名地分上,中,下交错在一起,令人望生而畏。这就是我引以自豪的故乡——连云港,欢迎你们来做客哟!

故乡的石板桥简短篇五

一个美丽的春天,悄悄的来过,又悄悄的走了,在这座春秋不定的城市。依旧习惯性的站在原地,安静的看着前方,在被春雨洗涤过的石板桥上,静静的往前走着。

记忆中的石板桥,仿佛总是簇拥着一团艳红,青青成茵的小草坪也在它的周围陶醉着自己。纸醉烟迷的绿,朦胧中被灌注了一碟情丝。来来去去的脚印,倒是踩出了不一样的希望。

春雨,婆娑,迷离了整个不屈的季节。季节里,也不知道是谁紧握着回忆,抽搐在摇曳的石板桥上。电闪雷鸣,心情也是跌宕起伏。那边的阳光依旧,而我这里却是阴雨绵延。

石板桥,很窄。却正适合两人并肩而行。单向的航线仿佛给人留下的只是背影,影子穿梭在周围的草坪上,仿佛一对恋人正缓缓向这季节走来,经年中失落的风声,也在这一刻找了回来。

其实,一个人是同这条小巷更为相配的。一条白色的素纱长裙,在微风中摇曳,却又好像是在花香中升腾。朦朦胧胧的记忆里,好像是谁告诉我,一个人才可以走的更远。顺着石板桥,一直通向前方。飘渺的漫无目的,到仿佛来的切实。

喜欢下雨的季节。尘埃可以在雨中沉淀,心情其实也一样。这样一个天气,找一个没人的地方,静品一杯香茗,看着落地窗外零落的雨丝,任血液流淌,思绪飞扬,一颗心却在那里,平静如水。也许只有静下来的时候,才会更加深刻的思考人生吧!走了这么久,看不清前方,却也不愿再回头。窗外,雾气浓密,摸不清前方的十字路口。蒸腾不定的,还有那一双欲逃脱的灵魂。

雨国的故事,总是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编织了很久的灵感,却也会在她的声音里随她去了。听雨,总是能听出不一样的`宁静,就像被洗涤过的灵魂,但愿尘埃不再。雨滴洒落,与雏叶,与薇蕊,与鸟儿的翅膀,亲吻,又或是拥抱,温润着这些如饥似渴的生命,沿着脉络,渗透到他们的根系。于是雨滴也有了生命,同它的载体同生共死。是啊,当雨滴打进生命,便开始温润一颗崭新的灵魂。

自古文人便爱雨,仿佛在雨中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缕真正的灵感。的确,就算再孤独,在雨的呼唤中你也不会再寂寞。寂寥的人心,也成了一片宁静。我想我应该静下来,听听这雨声,就像坐禅一样,心无旁骛,逃离片刻,这繁华的喧嚣,忘记纷繁的世界带给自己的一场不甘。也许心静是让你沉淀下来的唯一标识。

捧一湾清水,一饮而尽。朦胧中失意,忘记时间,忘掉灵魂,在这春江中空醉一宿,迷离的无奈,情比那奈何桥的慷慨。三生石上,也不会有谁的等待。

故乡的石板桥简短篇六

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我的亲人,她们一直看着我成长,在我生命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无论时光如何的变化,都磨灭不掉我对她们的爱。

我家门前有一陇水田,宽约一百米,从村头一直延伸至村尾,似一条长龙,静卧在大地上。这一片水田,水源从不会干涸。在遥远的过去,这里肯定是一条河流,奔腾的河水从这里经过,最后流入大河。由于沧海桑田,河流干涸,才变成了一片水田。村子的人们靠这一片水田,种植农作物得以繁衍。

这一陇水田把村子分割成两半,一排排房屋不均匀分布在水田两侧。星星点点的房屋,点缀了长龙,似龙爪张扬,蓄势待发。

村里一直有一个传说,龙的四爪之处房屋绝不能少,人口也不能外迁。这些地方作为龙的羁绊,镇压着它,不然它早腾起飞走了。

村民们来来往往必须穿过水田。干农活的,必须穿过水田;寻亲访友,必须穿过水田;学生上学,必须穿过水田。平常人们都沿着田坎走,但是雨季的时候,田坎都被淹没,行走成了大问题。

曾经有一次涨洪水,还冲走了两位去上学的姐弟,姐姐十岁,弟弟七岁,都是花季的年龄啊!那是五月份的时候,端午刚过,正是梅雨季节,落不完的雨,道不完的愁。水田里刚插下不久的秧苗,仅能看到顶上一小截。虽然田坎没有完全被淹没,但是部分田坎水流很大。两姐弟结伴上学,就像在洪水直流的田坎上跳舞。一不小心,弟弟被洪水冲走了,姐姐伸手救弟弟,也被冲走了。

尽管附近的人以最快的速度冲过来救援,还是没有能够挽救两条幼小生命。当两人的父母赶到,他们哭天喊地也无济于事。孩子是一家人的希望,没有希望,如何活。孩子的母亲几次想要跳入洪水中,与孩子们同去。虽然周围的人们死死拉住,但是她的灵魂还是离去了,只剩下空荡荡的身体,成为了行尸走肉。孩子的父亲坚强一些,但是泪水也已经流干。

这条路变成了死亡之路,伤心之路。逝去姐弟的父亲哭够了后,不愿别的人再步姐弟俩后尘,一个家已经破碎了,不愿再有家庭破碎。他擦干泪大力呼吁村里在水田上架设桥梁。无论出钱,还是出力,他都愿意出最多。众人拾柴火焰高,没多久村里的人们就在水田里架上了木桥。但是木桥也挡不住洪水冲击。第二年,村里遇上了百年难遇的洪水,木桥似浮漂一样,在洪水中飘摇,最后随洪水冲到了下游。木桥跨了,人们又回到了从前,在刀尖上跳舞的日子。逝去姐弟父亲,再次站出来,组织大家捐钱,请来石匠,打算在原来木桥的位置,搭建石板桥。

原来木桥的位置位于村子中央,是村民聚集地,学校、村委会都在这一片。但是青石所在地,在上游五公里处。整个村子,只有这里的青石最好,又硬又没有裂纹。石板桥架设,需要十几块长三米,宽五十公分的石板。人们必须从山体中整块切割而出,再在水田中架上石墩,把青石铺在上面,石板桥才能架设完成。

为了保证青石的.完整,不能用炸药,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分割石头。在寒冷的冬夜,在青石裂隙中倒入热水,加快石头结冰。然后在第二天早上,利用大火,把石头裂隙烤大。石匠再根据裂开的纹路,把青石整块敲出。这是一门细致活,也是慢活,一点急不来。整块青石取下后,运输又成为了大问题。如此大的青石,至少上千斤重,全靠人力扛动,根本不太现实。但是埃及人能造出金字塔,中国古人能造长城,这点难度也难不住村民。人们在石头下面铺上圆木,推一下,再换一下木头,似蚂蚁搬大象一样,把青石一个个运输到了目的地。全村人们总动员,男女老少一起动手,费时两年,石板桥才完成。逝去姐弟的父亲却因为太用力干活,又太悲伤,积劳成疾,在石板桥建成后没多久,也离开了人世。他舍己为人的壮举,让村子的人们深深感动。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字为石板桥命名,让他与石板桥一样流传千古。

石板桥建设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当然没有能够亲眼看见建设的过程,只能从长辈口中,或者石桥边上的石碑,感受到建设石桥的艰难。石板桥边上的石碑上刻录了捐献人的姓名及物品,都是某人捐了多少米、多少布,很少有直接捐钱的人。在五六十年代,人们太穷了,根本没有多余的钱,但是为了架桥,他们还是出力出物。这是一项流芳百世的好事。

石板桥经历了岁月的洗礼,经过无数人双脚一次次摩擦,变得光滑如镜,熠熠生光。清晨,天空微亮,人们挑着农家肥,在石桥上穿行;傍晚,晚霞正艳,人们从山上挑着柴禾,再次经过石桥;人们外出到镇上赶集,也需经过石桥。石板桥融入了人们生活,每一刻都离不开它。

石板桥是我上学的必经之路,无论酷夏,还是寒冬,我都必须用双脚体验石板桥的温度。夏天,我经常光着脚丫子走石板桥,炙热的石桥,把我的脚掌磨出了厚厚老茧;冬天,石板桥上更光滑了,一层薄薄的冰块,铺在桥上,变成了我的溜冰场。

石板桥边上没有做护栏,在光滑的石板桥上面溜冰,很容易溜进水田里。我就溜进去过一次。寒冷的冬天里,在冰冷的水里打一个转,冰冷的水与身体直接接触,再强壮的身体也扛不住,我毫无悬念得了重感冒,打了几天点滴才好了起来。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再石板桥上溜冰。

石板桥架在水田之上,是垂钓的好处去。特别在雨季,水田的水满了,水流推动田里的鱼奔走,鱼在这一带缓冲地带聚集,我们只要鱼饵放下,肯定能有收获。整个雨季,石桥都是人,一个个带着斗笠,披着蓑衣,出神地钓着鱼,正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需归。”由于我们学校就在石板桥边,我们经常忘记了上课,入迷的钓着鱼,有时在下课十分钟,也要跑过来钓一次。

石板桥是我与小伙伴玩闹场所,我们经常从教室里捡来五颜六色的短粉笔,在石板桥上勾画着各种各样图画。我们相互画自画像,画一头小猪,或一条狗,然后在边上写上小伙伴的名字。我们相互追打着,欢声笑语响彻石板桥上。

随着村子里修通了公路,石板桥退出了历史舞台。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石板桥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把村子与外界连接了起来,把人们的心紧密连接在一起,让村子得以繁衍、发展。时代的进步,并不能抹去她做出的贡献。

我每次回家的时候,都要特意再走一次石板桥,再感受一次石板桥的温度,问候一下她,让她知道我们没有忘记她。石板桥留在水田之中,变成了一道永远的风景,与村子紧密连接在一起,静静地伫立在水田之中,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

故乡的石板桥简短篇七

似乎很是怀念幼时的美好的时光,虽然事隔好多年,但还是忘不了曾经与外婆生活的往事。

外婆以前住的是低矮的陈旧瓦房,一条小溪从院前缓缓流过,连着小溪两头的是一块平直的石板桥。

春天,石板桥的细缝中,野草伸出了胳膊,小花探出了脑袋。站在石板桥上,可以默默地感受什么叫“春意盎然”。外婆用她宽大粗糙的手,牵着手,慢慢走过石板桥。我在桥上,低头俯视,水波荡漾出我和外婆一高一矮的身影。

夏天,外婆忙完活,便和我一起坐在那石板桥上。我用竹竿和细线钓龙虾,外婆用大蒲扇赶着虫子。忘记了那些年的夏天有多炎热,只记得院子边的树丛中蝉鸣声声,还能记得那时外婆慈祥的笑脸。我敢肯定,那时我的脸上也一定挂着幸福的笑。夏夜,我和外婆坐在石板桥的一头,那一头,蟋蟀们和我们一起纳凉。鸣叫声此起彼伏,为宁静的夜晚增添几份姿色。凉风习习,着外婆,抬头看远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

故乡的石板桥简短篇八

常听人们说小笼包美味可口,我却从没尝过,也不知是啥味道。这天下午,爸爸妈妈带我来到小笼包子店让我开开眼界,饱饱口福。那天终于如愿以偿了.

小笼包一个个白生生,皮薄薄的,里面好象有一包汁水在,小笼包小巧玲珑,形似宝塔,呈半透明壮,晶莹透黄,宝塔顶上一阵阵香气随风四溢,形状也和包子差不多,难怪叫小笼包,小笼包以上一般都是一笼里面有十个,每个都是圆鼓鼓的像一个个小雪球似的,只不过上面有一个凹凸不平的地方,还没上来我就被这香气熏得如痴如醉了。真恨不得把整个蒸好的小笼包一口吞掉。

一笼小笼包上来了,我坐在椅子上,刚蒸完的小笼包发出了一丝淡淡的香气息。一闻到这种香气息,我就忍不住要去大口大口的吃它了。刚夹起一个“小胖墩”塞进嘴里,它就开始反抗。我这时肚子正饿得咕咕叫,恨不得将嘴巴变大,把四笼小笼包一口吞下去。于是我就用筷子小心翼翼地夹起小笼包,因为轻咬了一小口,汁水就像千军万马往我嘴里奔跑。我把它沾一点醋,轻进我的嘴里,肉馅又松又软,只要一嚼,它的肉就一下子松了下来,鲜美无比妈妈说:“吃小笼包应该先醮点醋,轻轻咬一个洞,把里面鲜美的汤汁吸干,再吃皮和肉。小笼包的美味精华就在汤汁里,我按照妈妈的方法吃,汤汁鲜、皮薄肉嫩,真是好吃极了。果然,小笼包一会儿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了。我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它的肉非常十足,咬一口鲜鲜的,浓浓的.,咸咸的,让你吃了还想吃。于是我又缠着妈妈去买一客,当阿姨笑盈盈端来后,我又怎能放过呢?吃了一个又一个,在吃得满口流香,砸咂嘴,不住称赞道:“美!真是美味之极。”一眨眼,又被我消灭了,摸了摸鼓鼓的小肚子,添添嘴,余兴未了。

怎么样,心动了?西东不如行动,去吃吃你们家乡的小笼包吧!

故乡的石板桥简短篇九

板桥铺是我故乡,从小在那儿长大,如果从飞机上朝下看,那儿就是个小盆地,四面环山,下面是二千多亩的平地,山涧泉水从山上流下,形成五条小溪,最后汇集于中央,小溪最宽也不过3-4米,由南向北流入清江河,也就是那些小溪水滋润着良田,养育着那儿的父老乡亲。大部分村民依山而居,真正房子建在田中央的或溪边的极少,其中最南端靠山边的人户最密集。据老人说,好多年以前,过小溪的桥是板桥,在南端有许多小商铺,人们在这里进行商品交换,是最热闹的地方。这可能就是板桥铺地名的来历。

在我的记忆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板桥铺的小溪宽的地方已有许多石桥,窄的地方就是用几根木头绑在一起做的木桥,在正南头的山边建有大队部、有可供几百人开会的会议室、小学学校、卫生室、小卖铺、粮食加工厂,整天是人来人往。那时我曾在那儿读到小学毕业。两层小楼的学校,从一到五年级总共才有四间教室,那时读书的学生少,有的是复式班,上四年级时还有四十几个人,可到了五年级就只有七个人了,最后六个同学升到初中继续学习。

婆婆告诉我,那时能到大队部周围上班的.人,有的是复员退伍军人,有的是因公受伤人员,当然老师是文化高一点的人。在粮食加工厂上班的老张比我高好几届,高中毕业,算是当地最有文化的人,老师说他可以读小说,曾经听老师说上面推荐他上大学,不知什么原因没去,后来到县城当上了汽车驾驶员。

小卖铺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在那儿买练习本、娃娃书、还有可口的糖果。记得那时小卖铺卖有一种形状像宝塔的宝塔糖,非常好吃,偶尔有几分钱就去买几颗品尝。后来才知道,让人好笑的是原来它并不是糖,而是一种驱蛔虫的药。

其实我家住在山上,离小学校还有三里多路程,每天早去晚归,沿途都是农户人家,基本上土坯房,房顶有的盖是瓦,有的是毛草,还有的是石头片片,冬暖夏凉,加上房前屋后都植的有树,种的有菜,有水果,人们过着自足自给的生活。

初中毕业后我就离开了板桥铺,偶尔去看看亲友,或给祖先上坟,停留的时间很短,参加工作后回去的机会更少。二十几年前,因工作关系经常深入曾经熟悉的土家山寨,发现小时我所能看到的那青山也变了模样,喝的小溪水,好多地方都变了颜色,甚至连不少溪沟成了堆放垃圾的场所,不得不从远处引水供人们使用。老乡告诉我,乡下人年轻人,对乡村已不再留念,有的到了大城市就不想回来,哪怕生活还没乡下好,总觉得还是在城里有前途。有的虽在乡下种着田,可家早已搬到小镇上,在乡下只留下不愿离开他们生活多年的老人们。记得有一次到乡下开展健康教育,发现来开会学习的人大多是老人,就连小组长也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坚持着,有时碰到年迈的老人,就劝他们少做些重体力活,指挥一下就行了。老人无赖地说,指挥谁呀,娃们都到城里打工去了。

一晃二十多年就过去了,前几天一位儿时的伙伴老周请我到他家去玩,说是自家新建了一座四合院的小屋。老周本是农村人,二十年前,县里卖户口,出了三千块钱就成了城里人,就像现在的投资移民,其实空有城市户口,工作还是自己找的那点事在做,还要买子,只是求个心理上的一点平衡,因为那时农村的人们对城市户口还是非常向往的。幸亏他父母还是农村户口,才保留那山那田园。我问他还到城里买新房吗?他笑着说,今后就与这儿为主啦,老家住着舒适,现在交通方便,父母又上了年纪,不常回家也不行。

与二十几年前比较,家乡的变化是太大了,主干道铺成泥青路面,两旁还有绿化带,乡村小路也是水泥路面,从小一起玩的小伙伴都成了爷爷奶奶,住进了城市一样的小洋房。在老家后面的大山里,如今是县里扶贫搬迁的安置点,那规划,那房子设计,有点观光景点味道,见了真是让人心情舒畅。

老周的一层四合院做的很精制,城里人有的东西他都有,吃着他自己种的菜,还有打的野味,喝着解暑的林杏茶,拉着家常话。老周家里虽然只有二亩多地,他说吃东西算起来一年也是好几万块钱。当地老乡们现在才感到乡村人有乡村人的好处,有本事城里有事也可以去做做,没事就回来经营自己的天地,不少人又想把户口转回农村,可就是回不来了。

老周告诉我,现在山里野味又多了起来,特别那野猪繁殖快,经常出来损坏庄稼,他和几好友组织了打猎队,休息时就上山活动,既可为民除害,又可享受野味。妻子曾经在吃了他家弄的农家菜,回来后在街面买了菜照着做,结果就是弄不出那味道来,我想主要是没那自然生长的食材。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那一起玩的伙伴见证了家乡的变化,大家曾经奋斗过,高兴过,痛苦过,如今又回到了原位,每个人对小长大的地方总是难于忘怀,那是对童年的眷恋,也是对成长旅程的回眸。

故乡的石板桥简短篇十

话说老家南山槐坪村与东坡村中间有一面山坡,山坡上石头众多,而石头都为两石摞着立起,这是为何?那中间有个精彩的传说。

这面山坡是巍峨的北山前胸,春天山桃花山杏花映红山坡,夏天荆花束束香飘十里,秋天野菊花这儿一堆那儿一丛,红彤彤,金烂烂清香四溢。每年三个花季蝶飞蜂绕采花酿蜜好不热闹。相传有个花仙蜂王相中了这块宝地,率领全部家丁在这里安家筑巢繁衍生活了下来。

有一年秋天菊花飘香时,住在附近村庄里的王大爷在山坡上放牧。他看着群羊悠闲地吃着青草,蜜蜂在花间边唱边舞,嗅嗅清鲜如蜜的空气,就想来几句“信天游”表示满心的欢喜。

“哼!哼!”他清嗓子的声音好像惊动了乱石中的一窝蜜蜂,它们黑压压的一片掠过他的`头顶飞走了。王大爷目寻蜂的来源,发现离自己不远处还有蜜蜂陆续飞过来,他起身急步上前一看:一面小山坡前两块石头的夹缝中有蜜蜂络绎不绝地飞出飞进,根据刚才蜂飞走的情况判断,这里肯定有蜜蜂窝,那群蜂是被分出去另立了山头。有蜂窝就有蜂蜜,这一发现勾醒了王大爷肚里的馋虫,一想到蜂蜜王大爷作梦都想美美吃一顿。

他贪婪地吃着,直到感觉肚里沉甸甸,嗓子眼打饱嗝,才又一次聚睛细瞧:石洞里不是一罐,是个仓库的样子,存着一罐又一罐。他高兴得手舞足蹈:“发大财了,发大财了”!王大爷喜不自禁地叫道。

不知过了多久,风平了嗡嗡声消失了,他才款款掀开衣服偷眼望去:刚才吃蜜的小洞口爬满了蜜蜂,原来那个石缝是一个土蜂家族的大门,那大门里肯定储存着由整面山坡花粉酿来的蜂蜜……王大爷为这一发现在心里欢呼,可不敢再造次,看看手上起得包,此时只有忍着疼不动声色地离开。可好不容易发现的新大陆,真不想失去,于是他悄悄搬来一块石头立在石门前,还害怕记不住,又搬来一块摞在上面,确定明天再来一眼就可认出,才一步三回首地离开了。

傍晚,王大爷赶着羊哼着小曲回到家,老伴看到他喜不自胜的样子,问他为啥事那么高兴,王大爷说:“天机不可泄露,你只给我准备好器具,明天保准让你吃上蜂蜜。”王大爷喜滋滋地等到天亮,把羊赶进山坡,挎上一只水桶就直奔北山坡。

咦!昨天明明施了记号,今天怎么就找不到了呢?他拍拍脑门想想,嗯,就是这片山坡呀,这就是自己摞起来的那两块石头,怎么找不到那个石缝呢?再仔细寻找发现山坡上的石头全都摞起来了,王大爷心急如火燎,在一块块直凌凌摞着的石头中一圈圈直转得眼冒金星,立着摞起的石头几乎瞧了个遍,就是找不到那流蜜的石洞。

迷迷糊糊中,有一群大眼睛穿着黄底黑纹的小孩儿围着他嬉笑喧闹,她们手里都提着小桶,桶里装满了花蜜,争先恐后地往他嘴里塞花蜜:“吃,吃,吃……让你吃个够……”

此时一个头戴花翎,皇后模样的人被前呼后拥着来到他面前说:“昨天我们把你当客人,让你吃了个饱,没想到你还想端了我家老窝,要不是昨晚请土地大仙帮忙,把一块块石头摞起来,我们三季的辛勤就白费了!冬天我们一家老小就该挨饿了!你太贪婪了!太贪婪了!”

王大爷此时好像一下醒过来了,他没敢睁眼看,爬在石头上磕头如捣蒜。他说:“谢谢大仙不杀之恩,若能得到您的宽恕,我愿意奉养报恩!”

“那好吧!”

王大爷听到回答才慢慢抬起头来,他看到的周围还是灌木丛,菊花依然灿烂地开着,再看看身下这块石头,惊奇地发现石头上写着字呢,定睛细瞧,隐约看到那像是大门上的一幅对联,仔细斟酌辨认,横批“上门是客”,上联“走前门饱饱吃一顿”,下联“迂后门奉送一千斤”。

王大爷真切地意识到昨天自己误闯了花仙蜂王的前门,人家是把自己奉为上客。此时他感到嘴里塞满了东西,腮邦鼓胀不能动弹,用手一摸摸到了花粉,用手去掏,掏出了一大捧菊花瓣,想想自己的作为这是人家在惩罚自己的贪心不足,愧呀,愧心难当!他决心把这个秘密封存在记忆里,不再打扰花仙蜂王一家。

等他站起来想离开时,他想起刚才摔倒时滚出去的水桶,抬眼搜寻,不远处水桶周周正正立在那里,好像装满了东西,他跑过去一看那是整整一桶蜜蜂,它们密密麻麻抱成一团,细看好像已开始筑巢了,王大爷想到花仙蜂王这样善待自己,人家有意我不能无情啊!于是他又一次千恩万谢,脱下衣服蒙在了水桶上,双手捧着小心翼翼向坡下走去。

从此这窝土蜂在王大爷家安家落户生息繁衍了下来。王大爷家房前屋后花草俱多景色秀美,他每年初夏用荆条编成囤再用泥巴糊好,那蜂丁兴旺年年分窝,几年下来王大爷家就有了几十窝土蜂,他家盛蜂蜜的器具也由小罐变成了大缸,而且那蜜格外香甜。

后来王大爷家蜂多得养不过来了,三亲六故每家送一窝奉养。相传南山土蜂家养就是从这里起源传承下来的,住在山里的农家人,哪家都养着几窝土蜂,用蜂蜜水待客那是土特产精品,刮麦天喝碗蜂蜜水解渴又败火。直到现在南山养土蜂的人还很多,蜜源滚滚,富裕香甜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故乡的石板桥简短篇十一

梦中,乡下家门口那布满青苔的石板桥慢慢延伸,伸向不知名的远方。

题记。

乡下外婆家门口的青石板桥不知何时便躺在那儿,连村里最年长的老者也不知道。它一直默默地躺在那儿,见证着无数个时代从繁华到凋零的凄凉。

我记忆的源头便是这青苔斑斑的石板桥。

“宝贝,到爸爸妈妈这里来!”一个胖乎乎的小孩站在青石板桥上,她的后面有一位老婆婆虚托着她,前方不远处一对年轻夫妻半蹲着,旁边还站着一个略大点的男孩。小孩听后踉踉跄跄向前走了几步,青石板桥上有一层翠绿的苔藓,小孩有种摇摇欲坠的感觉,赶紧向前扑入父母的怀抱,大哭起来。几滴泪水落在青苔上,氤氲开来,青苔依旧绿得那么纯粹。

青石板桥记录了我的蹒跚学步。

夜如何其?夜未央。星辰璀璨,犹如一匹黑布上镶嵌了众多耀眼的珠宝,闪闪发光,也映得石板桥下的河水波光粼粼。搬了小板凳到桥上,外婆和哥哥坐在凳上,我便倚在外婆怀中,听孙悟空的故事,听河妖的传说,听各户人家的琐事,听外婆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哄我入睡。万家灯火变得朦胧,我恍惚看到石板桥的另一头站着一个汉装女子,手举油伞,回眸一笑,随着细微的铃铛声慢慢没入黑暗中。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青石板桥陪伴我度过每一个夜晚。

“哥哥,等等我!”一个扎着两条小辫子,背着书包的小女孩追赶着前面一起放学回家的男孩。“孩子们吃饭了!”一位老婆婆把一张小桌子和三张小凳子搬到青石板桥边。两个孩子等饭菜一上桌便埋头扒饭。“慢点!慢点吃!”老婆婆笑眯眯地看着两个孩子。片刻,男孩放下筷子,碗已见底:“我吃完了!先去玩了!”说完便跑过青石板桥。马上,女孩也放下筷子:“外婆,我也去玩了!”还没等老婆婆答应便跟着男孩跑过石板桥。“乖,先把饭吃完!”“等一下我回来再吃!”女孩的话飘了回来,老婆婆脸上的皱纹也无奈地笑成了花。

青石板桥分享着我生活的点滴。

青石板桥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直到十二岁那年随父母来到城里。离开乡下那天,我坐在车里,回头望去,故乡慢慢定格成一幅恬静的水墨画,而那石板桥仍旧静静地躺在那儿,似乎不知今夕何夕。

很久以后,再次回到乡下,却一副人是物非的模样。外婆告诉我,我走后一个多月,一辆大卡车从石板桥上开过去,桥断了。它像一位年迈的老者,只能在一旁默默地守候,而无法再承载更多了。

那夜,我做了一个梦:梦中,我在青石板桥上蹒跚学步;梦中,外婆坐在青石板桥上哄我入睡;梦中,我和哥哥放学回家路过青石板桥;梦中,那青石板桥怎么也走不到尽头,因为它的尽头便是我记忆的最深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