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范文(优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1:22:55 页码:14
最新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范文(优质9篇)
2023-11-11 01:22:55    小编:ZTFB

总结可以让我们更有自信,更清晰地制定目标。在写总结时,我们要注意用词准确、简明扼要,避免冗长和啰嗦的表达。可以从范文中学习到如何组织文章结构和内容。

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篇一

听了霍斯旦老师执教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感受颇深。本课以读为主线,通过读,质疑存疑,思考探究,从而理解领悟课文,开拓出了低段阅读教学的新天地。既保证了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又有效扎实地锻炼了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文本浸润了作者的情感,也是学生情感的生发源。与文本充分地对话,是达到有感情朗读的关键。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能够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同时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因此,要挖掘文本的内涵,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引领他们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激活形象思维,促进平等对话。霍斯旦老师的《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教学中,当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葫芦藤和葫芦的可爱时,老师就不失实机地进行语言感染:听了小朋友的朗读,老师仿佛来到了这棵小葫芦身边了。如果你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你会说什么?做什么呢?等等的教师语言,让学生们不断入境,朗读时就更有情趣了。往往也能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升华。

课堂上,霍老师高度重视识字和朗读教学,生字词语认读和识记的形式多样,方法巧妙,富有变化,层次清晰,教得扎实、灵活、有效。朗读课文务求读准、读通,难字、句子,处处落实;指读、练读、齐读,样样精彩。尤其是那精美的绿色小道具让我们眼前一亮,一翻,一折,像变魔术似的,以字组词,以词带句,以句成篇,顺藤摸瓜,拓展了语言空间。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就积累了词语,可谓教师的独具匠心呀!课末,教师把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再一次复现,编成了一首儿歌,既巩固了生字词语,又回顾了课文的内容,可谓一举多得呀!

著名生理学家巴普洛夫将“观察、观察、再观察”当做自己的座右铭,这充分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十分重要,而借助教材中的插图并加以指导无疑是锻炼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霍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中的两幅插图,通过仔细观察,种葫芦人的表情不同,葫芦的叶子不同,葫芦的不同在孩子们的专注神情中油然产生。

在课堂中,霍老师出示说话训练:种葫芦的人天天都去看,而且不是只看一次,那还有什么时候,他去看一次。从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读,学生的思路宽了,思维活了,思想跳跃了,这样,想像的翅膀也就插了起来,新鲜奇妙的言语也就流淌出来了,从而也就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篇二

听了罗老师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觉得这是一节朴实无华,扎扎实实的低年级随文识字课。

本课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教师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把识字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降低了学生识字的难度,而且在识字的过程中,教师能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字。例如:葫芦,直接通过葫芦的图片,自然而然的就让学生认识了这两个字。如挂、哇,老师先让找一找第一自然段中字形相近的字,然后让学生思考,回忆以前学过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中和它们长得像的字宝宝“娃”和“洼”,利用汉字是音义、形统一体的构字规律,结合偏旁表义这一特点,既帮助学生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生字,又通过音义、形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印象深刻的记住了这几个形近字。而且老师还把这几个字变成一首形象的儿歌,帮助学生区分、记忆。“盯”字,教师不仅通过师生的对读,来帮助学生理解“盯”字的意思,还通过学习“挂哇”时偏旁表义的特点帮助学生识记,总之,课堂上教师通过多种的识字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识字的难度,使学生产生识字的愿望,教学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本课学生会写的生字是8个,本节课老师重点指导了两个字“言”和“每”。像“言”字的教学,教师是先通过“言”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不但记住了言字的结构,又理解了言的字义帮助学生掌握言字的整体结构,整体观察,把握字的结构特点。然后再指导注意“言”字第一横的写法,“每”老师也是重点抓住重要的一笔横要写在横中线上。指导还是比较详细的,这样落实到学生写,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课标中在低年段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整节课中,教师始终把语言的学习、领会、感悟作为重点,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通过指名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领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文句。

建议:

1.指导学生利用音形义结合的方法识记生字后,藤、葫芦可否也让学生观察一下偏旁,它们是草字头,与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这样把本节课学到的识字方法又让学生加以巩固,我觉得会更好。

2.老师虽然抓住文中重点的句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朗读的指导不够,不到位。像那个人喜爱葫芦,都从哪些句子或词语能感受到的呢?老师只抓住了第一自然段的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通过这几句来体会,其实像: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这个“每”字;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这几句话,也都能看出他对小葫芦的喜爱。老师一定要抓住关键的字,标点符号,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当时种葫芦人希望小葫芦快长大的那种急切的心情,喜爱小葫芦的心情。

3.教师的评价语言还是过于单一,低年级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上的及时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们更好的参加到课堂教学中。

4.写字时教师的范写没起到范写的作用。可以把字帖往上放,或在往旁边动一动,让学生能看见。

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篇三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教学也是如此。因为一个人的教学魅力不是从来就有的,它需要时间的磨砺和空间的成长,老教师们无疑拥有着相当的实力。这次学校组织的中老教师开课活动,对我们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也让我们受益匪浅。

沈老师执教的是《我要的是葫芦》的第二课时,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的事。由于这个人不知道叶子和葫芦的关系,他只注意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他不管,邻居劝他,他也不听,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小葫芦也都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到头来,葫芦也长不成。

一、别出心裁的板书设计:

一走进沈老师的教室,黑板中间已经写好了课题——《我要的是葫芦》,假如你不细看也许就不会发现,“葫芦”二字沈老师写得比前四个字要大一些,这是为什么呢?说实在的,当时的我也挺纳闷,不过心中想着这里面一定有沈老师的用意。于是,我就在自己的记录本上把课题中“葫芦”的下面划了一条线,并写下“写大了!”几个字,提醒自己在接下来的听课中仔细揣摩,争取参透其中的奥秘。

当学生在交流中讲到“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时,我有点明白了,因为在那个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葫芦,对于他来说其他都是不重要的,只要有葫芦就行了。我想沈老师故意把“葫芦”写大,是不是也在有意无意地暗示着学生:那个人只在意葫芦,希望它长得越来越大?另外,“?”的出现和擦去也体现了沈老师的一番苦心。

对于如何精心设计板书,我们曾经有过很多讨论,但往往随意性比较大,像沈老师这样的严谨态度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哪怕是字型上的大小也能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就算是一个小小的“?”也不能忽视。

二、独具匠心的课前准备:

想着自己的课堂,每节课前都让学生背诵一些学过的儿歌,每次都背得索然无味,有的已经变成了“小和尚念经式”的了。虽然只是短短的两分钟时间,但学生的收效却截然相反。如果把每节课的两分钟叠加起来,相信结果足以吓坏我。如何合理地安排好课前两分钟准备,让它成为适合学生学习的又一路径?这是我要向沈老师学习的又一方面。

三、推心置腹的教学过程:

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沈老师一直像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或轻声细语,或耐心引领,在难理解的地方放慢节奏,以便留给学生思考和想像的空间。比如:

1、“?”的出现。

沈老师首先让学生比较两幅图的不同,(第一幅长满了绿叶,挂着可爱的小葫芦;第二幅叶子黄了,葫芦也掉了。)再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一个学生说:“葫芦为什么会掉了?”另一个学生说:“叶子怎么有洞了呢?”“叶子怎么会黄呢?”一个个问题浮现在大家面前,沈老师也就很自然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然后说:“为什么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一个落了呢?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只要这个问题明白了,其他的问题就也迎刃而解了。”

让学生自发的产生问题,并以问题导入,可以使学生为了寻求答案而乐在其中,课堂也就成了探究的乐园,最后再来解决问题,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2、续编故事。

第一个学生说到他这次治了蚜虫,长出了可爱的小葫芦,说得还是比较简单。沈老师没有苛责她,而是拿出一个小葫芦(实物)来,问大家:“葫芦可爱在哪里?”学生说到它是“小小的,上小下大”。沈老师继续引导:“小葫芦像什么?”“小铃铛、小娃娃……”学生的想像力得到了激发,说得也就可爱起来了。于是,沈老师再让学生来编故事,要求结尾的时候把小葫芦的可爱也编出来。最后在同桌互编的基础上再指名编,故事也就可爱了许多。

沈老师的不急不躁,推心置腹的教学宛如温泉般的舒适,不仅让学生没有了压力,也让我们听课的老师如沐春风一般。

四、心服口服的作业时间:

构建有效的课堂,作业往往成了大家谈论的焦点。大部分的公开课上很少有安排作业的时间,有的因为教学内容太多没时间,有的因为教学的速度太慢耽误了时间,有的纯粹是有了这个环节,而真正做作业的时间却少得可怜,有时甚至连打开作业本,拿出铅笔的时间都没有。然而,在沈老师的课中,虽然是第二课时,既要学习课文的内容,揭示故事的寓意,还要续编故事,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但她还是留足了时间给学生做作业,这也是最让我佩服的。

沈老师留给学生作业的时间大概有10分钟,这是两种句式的变换:例1是把句子写生动,例2是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由于有了充分的时间,沈老师在作业的指导上也非常到位,从口头到书面再到反馈,做得井井有条,这不光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还让学生做得开心、安心,因为不必再担心下课的时间被占用了。我想课堂的高效也就显露无疑了。

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篇四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中主要介绍了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当他发现葫芦上长了虫子时不去除虫,而是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最后连葫芦也落了。

听了赵翠军老师支教的的多媒体课《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感觉她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重点、难点把握准确,符合学生实际和课程标准。教学思路清晰,学习氛围浓厚和谐,师生互动,学生参与度高,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

一、注重阅读以读品文。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赵翠军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表象。拼接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长满绿叶、雪白的小花、挂、可爱等词语,让学生齐读、个别读、带感情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进行了第四段的教学,葫芦都落了,学生们一脸的疑惑,怎么回事呢?学生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原因,学习氛围空前高涨。

二、重点突出以图导文。

赵翠军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操作简单,使用熟练。在课文内容的把握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选择关键词句突出文章主旨,“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还呢!”通过齐读、个别读、表演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体会种葫芦人的心理,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赵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语速不紧不慢带给学生一种放松的学习状态。普通话准确,语言清晰。

四、完美的课堂是不存在的,只有有缺点值得反思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美中不足的是,在组后的几分鈡,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没有积极的回答问题,老师没能及时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篇五

今天,我又一次怀着激动地心情参加了我们王雷英名师工作室的教研活动,欣赏了两位工作室教师的课并聆听了王雷英师傅的讲座。观课后又与工作室成员互动研讨,得到启发多多。

一.以词串的形式轻松学词。

教学片段:

1、师:看,这就是那个人种的葫芦。葫芦有藤、叶、花、葫芦(出示词卡)。

2、师:想知道小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吗?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春天来了(课件),葫芦慢慢地抽出了藤(词卡),过了些日子,(指名——长出了叶子),又过了些日子,(指名——开花),花谢以后(指名——结出了小葫芦)。葫芦和别的植物不一样,是垂下来的,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挂”

抽藤长叶开花挂葫芦(板书)。

……。

4、(引读词组)春天来了,有一个很喜欢葫芦的人种下了一棵葫芦。他天天浇水,施肥,没过多久,葫芦便抽出了(细长)的藤,过了几天,葫芦长叶了,小小的绿叶爬啊爬,爬上了藤,藤上(长满了)绿叶。又过了几天,葫芦开出了(雪白)的小花,别提多漂亮了。那个人开心极了,终于,花谢以后,藤上挂起了(可爱)的小葫芦。

霍老师通过葫芦的生长经过,形象地讲解:葫芦先抽藤,再长叶、开花,最后结葫芦,让学生了解葫芦的各部位,赋予这些文字形象和质感,激活一大片关于葫芦的形象、情感等个性化的记忆。

唯有这样的教学,字词才会活在孩子的心灵里,这些词语意思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否则,当学生需要表达独特的感受和思想时,就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字和词。

二.形象直观的课件和富有情趣的教具。

教学片段(一):

师:(点击出示葫芦图)这是什么?出示葫芦。

师:谁来读一读?指导轻声朗读(读后贴在黑板上)。

师:你看葫芦是什么样子的?葫芦的果实中间细,像两个球连在一起。

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吗?嫩进可作蔬菜用,长老后硬壳可做器皿。(出示葫芦做成的物件)。

教学片段(二):

师:葫芦抽出了怎么样的藤?(长长的,细细的,又细又长的,细长的.)指名读词组,“细长的藤”多名生读,齐读。

师:藤上长出了怎么样的叶子啊?(碧绿、小小、嫩嫩)指名读词组,“这么多的叶子密密麻麻的,爬满了藤,我们可以说——长满了绿叶”多名生读,齐读。

师:还开出了的小花?(雪白),漂亮吗?谁能来读好?指名,齐读。你还知道雪白的什么东西呢?词组练习:雪白的()。

师:最后,藤上终于结葫芦啦!这真是一些()的葫芦。(可爱的,有趣的)。

形象直观的课件和富有情趣的教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孩子耳目一新的感觉。自制教具又是教师在把握了深入理解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三者联系后的产物,是满足教学需要的工具,是教学效果的有效支撑和补充。

霍老师通过课件把学生平时未曾注意和发现的身边的葫芦,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达到形象直观的目的。

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教学片段:

师:采访:你刚才盯着葫芦在对谁说话呢?

周围没有人,自己对着自己说出心里的话,这就叫做——自言自语。(出示词卡)读一读他自言自语说的话。

你对小葫芦有什么希望啊?读句子。

你心情怎么样?着急,读句子,齐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形式不仅仅包括认知,还包括感受、体验、内省等多种形式。这就提醒我们,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应生活,更要注意从学生的思想、情感、愿望的角度来理解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十分必要。学生可以在这种活泼的气氛中努力学习和探索。

霍老师让学生自己对自己说体会什么是自言自语,让学生当种葫芦的人说出对小葫芦的希望和体会他的那种着急的心情。小朋友们体会的很好,真正走进了种葫芦人的心里去了。

在霍老师的课堂中孩子们在想像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实践,因而当指名读、小组读,或是全班读时,能够“设身处地”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了。

们的精彩。听到这样的课,老师、孩子和听课的我们都是幸福的。

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篇六

《我要的是葫芦》是讲一个人在种葫芦,不去除虫,而是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连葫芦也落了。听了赵老师执教的《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很感谢她带给我们这么精心的课堂设计。这堂课给我的整体印象是扎实有效。下面说说自己的一些感想。

1、教学环节设计独具匠心。在初读环节,赵老师对教材的处理也是非常巧妙的,通过让学生看连环画,老师引述的方法激励孩子读书,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在学生读到生字时,鲍老师就采用随文识字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生字。我觉得这种方式对故事性强的课文操作性很强,赵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为我们的教学开启了一扇智慧门。

在指导第一幅连环画时,赵老师说“把第一小节读好了,就可以画出第一副画了,”这样的做法激发学生兴趣。一般我们的板画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知识点或帮助学生形象直观感受事物形态,但是赵老师想得更深更远,她只贴了三片叶子,再问学生是不是够了,就能帮助学生理解“长满”的意思。她借助板画引导学生读出叶子的多,学生读得有进步了,老师就随机贴上叶子,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达到朗读指导的目标。

2、字词检查扎实。对于低段生字教学,赵老师很有她的一套教学特色方式。通过认读、给生字换偏旁、给生字组词读等方式,训练学生自学生字词对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如挂、哇,老师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让孩子自己思考,孩子说了两种方式,一种是做动作,另一种是换偏旁,这种音义、形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印象深刻,教学效果显著,还帮助学生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生字,并且用儿歌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这些生字。

3、朗读指导到位。赵老师在课文内容的把握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能选择重点词句段启发学生的思考与分析,突出了文章主旨。如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总之,赵老师在教学中不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更是落实了语言文字训练既活又实的课标要求。我也坚信:这样的熏陶,这样的训练,持之以恒,孩子的语文素养一定是出色的!

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篇七

听了罗老师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觉得这是一节朴实无华,扎扎实实的低年级随文识字课。

本课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教师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把识字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降低了学生识字的难度,而且在识字的过程中,教师能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字。例如:葫芦,直接通过葫芦的图片,自然而然的就让学生认识了这两个字。如挂、哇,老师先让找一找第一自然段中字形相近的字,然后让学生思考,回忆以前学过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中和它们长得像的字宝宝“娃”和“洼”,利用汉字是音义、形统一体的构字规律,结合偏旁表义这一特点,既帮助学生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生字,又通过音义、形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印象深刻的记住了这几个形近字。而且老师还把这几个字变成一首形象的儿歌,帮助学生区分、记忆。“盯”字,教师不仅通过师生的对读,来帮助学生理解“盯”字的意思,还通过学习“挂哇”时偏旁表义的特点帮助学生识记,总之,课堂上教师通过多种的识字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识字的难度,使学生产生识字的愿望,教学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本课学生会写的生字是8个,本节课老师重点指导了两个字“言”和“每”。像“言”字的教学,教师是先通过“言”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不但记住了言字的结构,又理解了言的字义帮助学生掌握言字的整体结构,整体观察,把握字的结构特点。然后再指导注意“言”字第一横的写法,“每”老师也是重点抓住重要的一笔横要写在横中线上。指导还是比较详细的,这样落实到学生写,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课标中在低年段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整节课中,教师始终把语言的学习、领会、感悟作为重点,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通过指名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领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文句。

建议:

1.指导学生利用音形义结合的方法识记生字后,藤、葫芦可否也让学生观察一下偏旁,它们是草字头,与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这样把本节课学到的识字方法又让学生加以巩固,我觉得会更好。

2.老师虽然抓住文中重点的句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朗读的指导不够,不到位。像那个人喜爱葫芦,都从哪些句子或词语能感受到的呢?老师只抓住了第一自然段的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通过这几句来体会,其实像: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这个“每”字;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这几句话,也都能看出他对小葫芦的喜爱。老师一定要抓住关键的字,标点符号,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当时种葫芦人希望小葫芦快长大的那种急切的心情,喜爱小葫芦的心情。

3.教师的评价语言还是过于单一,低年级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上的及时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们更好的参加到课堂教学中。

4.写字时教师的范写没起到范写的作用。可以把字帖往上放,或在往旁边动一动,让学生能看见。

文档为doc格式。

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篇八

听了二年级洪老师上的合作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们都觉得这是一堂扎实有效的语文课。洪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始至终以饱满的情绪感染着学生,用富有魅力的语言吸引着学生,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无拘无束的气氛,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整堂课的亮点很多,下面我代表三年级语文组对洪老师的这堂课谈几点体会。

1.以图导文,激发学生兴趣。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洪老师从两幅插图入手,让学生找不同,比较葫芦枝叶茂盛的样子与被蚜虫咬过以后的样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以“变”理文,明确课文思路。

3.以读品文,突破教学难点。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学中,洪老师无时无刻都在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读书氛围。课堂中,洪老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表演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特别新颖的是洪老师还设计了“招聘启事”表演课本剧这一环节,让学生来读一读、演一演种葫芦的人与邻居的对话,让孩子们在创设的情景中去感受,去体会。

一堂课总会留有一些遗憾的地方,我们组老师在评议时也讲到了几点有待商榷的地方:

1.洪老师在说“一模一样”这个词时,读音有误;理解“自言自语”这个词时,有学生回答说是自己在心里说,这个意思不准确,老师没有及时纠正。

2.在学生交流种葫芦的人“所想所说”的句子时,课件已经用不同颜色把所想和所说的出示了,应该先请学生回答后课件再显示不同颜色以示区分。

4.引出道理的部分,节奏比较快,个人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设计:当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时,他一定很伤心,很后悔。这时,请学生来当邻居或者是那个人的朋友,通过对话的形式把道理告诉那个种葫芦的人。

5.拓展部分环节不够清新,老师的引导有点偏离主题。我觉得这里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续编故事呢?比如: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颗葫芦……(后来怎么样?)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还有一些细节之处,比如头饰区别一下可能效果会更好;“招聘启事”的课件上好像出现了“第三关”“闯关”这样的标题,但前面并没有看到“闯关”游戏,课件还可以更严谨一些。

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篇九

第一次听赖根钗的课,让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人不可貌相,。赵老师成功的授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重视阅读,培养个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一至二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因此,这一节课赖老师就遵循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够和体验。在教学中,赵老师无时无刻都在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学生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等活动环节,培养了良好的语感。赖老师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语言,或在学生朗读之后,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整堂课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当然,这读又不是枯燥、刻板的,而是一种有趣的个性化朗读。如:当学生看到可爱的.小葫芦时,就喜欢地高兴地读读;当学生盯着小葫芦的时候,就自言自语地读读、着急地读读、兴奋地读读;当学生看到落了的小葫芦的时候,就难过伤心地读读;邻居的劝说学生进行了分角色朗读,读出热心、耐心和诚恳的语气,又读出种葫芦人的不屑一顾,好不在意;当学生指责种葫芦人的时候,又读出了耐心,读出了诚恳,读出了道理。就这样,学生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同时,学生通过读书实践,看图圈好词,看词感悟文来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了“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的朴实道理,提升阅读的乐趣。就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个性被被活脱脱地张扬出来了。

二、关注全体,有效教学。

一堂课的教学是否成功,应该侧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关注的是学生是否能主动积极的参与,是否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且始终对学习充满热情。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始终都主动的,积极的,从阅读课文中咬文嚼字到讨论问题,学生是专注的,他们各抒己见,情绪高涨。其次,赖老师关注的是学生思考的质量,学生由文字去揣摩人物内心,由各种画面去感受人物形象,图文对应,挑战教材。在整堂课中,我明显地看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由浅显走向深刻。最后的创设情景,延伸结尾,学生想象说话积极踊跃,丰富有趣,精彩纷呈。为课堂增添了不少色彩。

三、联系生活,满足欲望。

其次,思路清晰、教态自然、语言生动、师生互动,配合默契又是赵老师的闪亮之处。

周一贯教授说过,“完美无缺的课堂是不存在的,只有有问题,有缺点,值得反思的才是真正的课堂”。那么,赖老师的课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未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

如“好哇”的“哇”字读音,学生竟读成“啊”,可赵老师不但没有及时纠正,还给予表扬和肯定。

2、挫伤了学生的小小自尊心。

3、句式辨别落实不到位。

两句反问句和陈述句的出示,赵老师只是匆匆讲过,并没有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去辨别它们:不同的句式虽然有相同的意思,但有不同的语感以及表达效果。应该告诉学生这个小窍门,反问句和陈述句的辨别就是靠准确的朗读来解决的。一旦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再困难的句式训练都能迎刃而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