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通用(优秀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22:45:18 页码:8
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通用(优秀10篇)
2023-11-23 22:45:18    小编:ZTFB

数学是一门严谨而普适的学科,它的应用广泛且深入。在写总结时,我们要注意客观真实地反映事实,避免主观色彩的夸大和减弱。以下是一些通用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通用篇一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2、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情节;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3、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激励勇敢精神。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情节。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学生:

1.课前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交流。

教师:

1.备课时,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2.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借助小黑板,小卡片等辅助工具。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它回忆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这篇文章,富有教益,从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不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就不难克服。

课文叙事性较强,足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写作意图时,可以从事与理的角度入手,要求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内容上很有咀嚼的余地,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喻意更值得体味。教学时应致力于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课文,从而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至于朗读教学,应跟课文教学的整个过程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挑“爬下悬崖”这一重要片断进行教读,以加深体会和领悟。

一.精心导入。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大屏幕显示实验内容,老师有表情地讲述):

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簇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攻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

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慨?能简要谈谈吗?

(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战胜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安排听取小故事作为导入的内容,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导入性说话”又训练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初入课堂就能立刻进入参与思维和参与训练的积极状态。)。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看清读准、边读边思、圈点勾画、记住内容。

(培养学生口诵心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复述课文内容。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求:

a、抓住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b、突出重点,尤其是脱险部分。

c、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自求得知的心理,勾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回忆、联想,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

3.课堂交流。

组织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表意见的能力。)。

三.研读与赏析。

(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把握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重要情节进行研读。这样,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就会有更好地领会,从而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读(16)—(23)节。

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a。读音准确,语速适中,停顿合理,语调抑扬。

b.把握好人物的心态和情态,语气恰当,感情真挚。

(促发学生激情,加深体验和领悟。)。

2.合作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1)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

(2)作者把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如此细致生动,有什么目的?

(3)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

(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学生朗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教师点拨。学生在体会动作、心理描写时教师用表格的形式加以总结。

附投影片:

爬下悬崖。

动作。

心理。

信心全无。

伸、探、踩。

有了信心。

又照着做。

信心大增。

移动、爬下、啜泣。

巨大的成就感。

(让学生独立观察、发现和表述,使他们主动介入审美的全过程,感知美,体味美。)。

3.朗读最后一段。

(充分发挥文章的感染作用。)。

四.体验与反思。

1、质疑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师生间可互相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大屏幕展示思考质疑题:

(1)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

(2)如何评价杰利及其他四个孩子?

(以上二题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加深理解课文,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2、拓展延伸。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让学生走进课文,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训练了口语交际。)。

3、经验反馈。

大屏幕投影问题:

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实现理想?

(充分发挥语文教材“情”与“美”的特点,着力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五.视野拓展。

课外阅读艾尔玛·邦贝克(美)的《父亲的爱》,比较与课文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这一环的核心是阅读的实践,即引导学生运用从阅读实践中求索到的知识、思考问题的方法,再去阅读新的文章,实现知能的转化。)。

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通用篇二

知识目标:理清全文思路,通过复述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学会多角度思考文章。

情感目标: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复述情节,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探究、感悟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分析,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重点是朗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通过复述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迅速默读全文。

要求:(1)读全文包括课题、作者、提示。

(2)速度在第分钟500字左右,全文用5分钟读完。

学生默读后,能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标出生字词,查字典,交流生字词。

三、再次默读,整体把握课文。

1、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2、 复述方法指导:

a、抓住故事里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b、快速捕捉文章中的数字等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语。

c、复述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对文章主体的一个提炼加工过程。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新的感悟和思考,获得生活的启示。

3、学生复述(3—4人),自评复述得失。

4、教师应有针对性的指明学生默读的速度和复述过程中的不足之出,明确复述方法,然后再让学生有的放矢地纠正自己第一次复述的不当之处进行二次复述。

5、学生根据复述的得失,将经验和复述方法记下来。

四、布置作业 :20个词语,每个5遍。

第2课时:重点是学会多角度思考文章,探究、感悟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

一、朗读课文,思考:

1、学生朗读,提要求。

2、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无漏字漏字,注意语速、语调。

3、思考:

作者遇到了困难,从哪些地方可看出?

归纳:从小多病,不能活泼勇敢  颤抖  “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

以旁观者的眼光看,这算困难吗,从哪儿可看出?

归纳:悬崖不高  伙伴们轻松爬上去了  “我”后来很容易地下来了。

怎么很容易地下来的呢,心理有什么变化?

归纳:走一步           顿生信心。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慢慢爬下悬崖     巨大成就感(只有几米高,为什么有巨大成就感?)。

心理变化:害怕——顿生信心——信心大增——有巨大成就感。

二、从中你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学生讨论,明确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个认真地解决小困难,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三、合作探究。

1、你从课文的那些地方体会出这样的生活哲理的?

(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体会文章的蕴涵)。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对于理解有难度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追问为什么?

2、你觉得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儿?或你是如何看待故事里的各个人物的?(多角度阅读评价)。

教会学生多角度阅读的方法,以提高阅读质量。

确立角度的方法:着眼于课文中的某个人物,或者着眼于课文中的某一情节。

举例:评价杰利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的不好?

父亲教育孩子的方式。

伙伴们的做法有不当的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归纳。

四、质疑与交流:

1、课文还有什么问题,你觉得可以提出来让大家来共同探讨的?

2、你受到什么启发?该如何面对困难?

同学畅所欲言。

五、教师小结。

六、延伸与拓展:读汪国真诗句。

七、布置作业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细心留意身边的事,感悟生活,写一篇短文。(学生在课内时间充分的情况下自由漫谈,课后写在作业 本上)。

八、板书设计 :

走一步             顿生信心。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慢慢爬下悬崖       巨大成就感。

心理变化:害怕——顿生信心——信心大增——有巨大成就感。

九、教学反思:多角度阅读方法较好,课上加强渗透和指导。

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通用篇三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我”的脱险经历带来的人生启示,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的细节和心理描写,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一、走近作者。

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1927~1983),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宇宙间》等,是文化界声望极高的专业作家。莫顿?亨特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二、了解背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1/3高度,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富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1.标注文章段落序号,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勾画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并在书本上做好批注。

2.完成练练测测题目:1、2、3题书面完成,4题只需自查记忆。

3.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自主学习。

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圈出课文中一些表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1)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七月的一天。

地点:空地边的悬崖上。

人物:我,小伙伴们。

起因:玩其它游戏玩厌了,很久没爬悬崖了。

经过:我爬上后不敢下来,经父亲的启发,终于战胜困难。

结果:顺利爬下悬崖。

文章脉络:(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16——2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2)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五个小朋友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就想去爬悬崖。当“我”爬到悬崖的石架上时,由于害怕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小朋友们却弃我而去。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我”摆脱困境,爬下悬崖。这次冒险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3)悟出的生活哲理: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一、合作探究。

1.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2.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

3.(1)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暮色开始四合。

(2)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提示:这两句话是什么描写?请简要分析起其作用。

二、展示交流。

1.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提示:如何理解“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的含义?

点拨: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而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2.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

提示:“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是指什么经验?

是指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经验,使作者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3.(1)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暮色开始四合。

(2)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提示:这两句话是什么描写?请简要分析起其作用。

解析指导:本题意在引导同学们认识环境描写的作用,并学会鉴赏分析。

这是典型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我”的恐惧心理。

三、精讲点评。

探究点一:文本理解。

1.文章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

点拨:开头一段主要写孩子们为什么想到去爬悬崖。写天气的闷热,就写出了孩子们想去爬悬崖的原因,即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

2.当“我”被弃于悬崖时,“我”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点拨:“我”的心理状态是颤抖、恐惧。

词语:心惊肉跳,头晕目眩。

句子:我的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

3.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我”爬下悬崖这一部分内容,并概括出“我”爬下悬崖的心理变化过程。请注意示范内容,按照这样的格式概括。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继而。

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随后。

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

最后。

信心大增(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爬下悬崖。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探究点二:综合探究。

点拨:走完一步,再走一步,而且要认真地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一个小困难克服之后再克服另一个小困难,最终克服大困难。

2.谈谈你对文中父亲这一形象的理解和认识。

点拨:父亲是一个善于引导、懂得教育、帮助孩子成长的好父亲。父亲懂得怎样训练孩子,自己只给以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父亲要让孩子认识到,路要自己走,不能总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课文中的父亲看到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他并没有跑上去救孩子。因为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救孩子,孩子的能力就毫无长进。父亲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证明,作者确实获得了永生难忘的经验。

3.你如何看待杰利的行为?

点拨:从整个故事来看,杰利是一个真诚、善良、懂事的好孩子。因为当暮色苍茫“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石架上时,是杰利不放心“我”,把父亲叫来帮我脱险。杰利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嘲笑“我,而是帮助“我”,这说明杰利是一个好孩子。但是杰利看到“我”害怕的样子,虽然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没有安慰和帮助“我”,这是杰利做得不好的地方。

4.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解析指导:本题目的设计意图是要培养同学们患难与共的爱心,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点拨:作为同学和朋友,不会置自己的朋友于危难之中不给予帮助,会和朋友一起面对困难、克服困难。

5.本文作者莫顿·亨特从一件往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种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请结合本文具体分析。

解析指导: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感悟,从普通而平凡的故事中悟到生活哲理,你就会收获一笔笔精神财富。

点拨:小悬崖:不着眼岩石,不想着距离有多远——走完一小步再走一步——巨大的成就感。

大人生:不要害怕困难——一个个小困难克服——取得成功。

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人生经验。

回忆往事——爬崖遇险——父助脱险——感悟哲理。

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通用篇四

1、理解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习文章心理状态描写的方法。

3、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哲理。

选自《心理学与成长》(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xx年版)。原题为《悬崖上的一课》,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并做了删改。莫顿·亨特(1920-20xx),美国作家、心理学家。

(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出声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二)学习生字和新词,这些词要读音和书写都正确,并掌握词的意思。同学朗读课文的时候,请一个学生板书生字和新词。朗读结束,请6名学生朗读生字和新词,并解释词的意思。

(三)朗读课文。举行朗读比赛,一个学生读,其他同学找他读的错误之处,并说明原因,然后这个同学继续往下读,看谁能一读到底,没有错误之处,能正确地朗读到底的同学是冠军,老师发给奖品。

(四)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按时间顺序写的。

(一)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先自己思考,再请两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明确:文章讲述了自己从冒险、遇险,再到脱险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我”从胆怯、恐惧到克服心理障碍,收获自信,甚至有了一种成就感的心路历程。

(二)如何理解课文中“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明确:悬崖60英尺,太高了。作者的身体很弱,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实际在写心理状态。

进退两难,孤立无援,心理描写细腻、真实。

(五)爸爸为什么让我先“迈一小步?”

因为悬崖很陡,很险,小步子能安全、稳当地迈出,这样能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信心。迈出一小步后,再迈一小步,一步一步地往下走。

(六)为什么爸爸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

想着成功,增加自信,就增加解决问题的希望。如果总是想着“下面的路还很长”,就会觉得离脱险还很远,担心自己不能克服困难,不能顺利地脱险,有可能丧失信心,被困难吓倒。

(一)生活中常常有人遇事因胆怯而畏缩不前,就像文中的“我”那样。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是怎样克服的?先请同学自己思考,然后请3名学生全班交流。

有一次,数学作业比较难,很长时间都没有做出来,我很着急,怎么办呢?花了很大的精力还是想不出办法,就是做不出来。我的同学看在眼里,劝我说:“不要着急,慢慢想办法,总有办法的。你把昨天和今天学的公式再复习一遍,把书上的.例题再重新做一遍,看看能不能对你有所帮助?”我就按他说的做了,把昨天学习的公式自己推导一遍,又把今天课上的例题自己做一遍,得到了启发,终于把数学作业题做出来了。最后我想,遇到困难的事情不能退缩,要想办法,看看自己能做什么,一点点地去做,最终能解决问题。

(二)文中爸爸帮“我”脱险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发?

今后,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要退缩,不要被困难吓倒,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根据具体情况,看能做什么,一步一步去做,要有耐心,能持之以恒地去做,不要想着一步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复述这个故事。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及时删去。

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通用篇五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记叙文六要素,复述故事情节。

2.通过理清文章叙事线索,对应文章中的各部分情节,指导学生运用方法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文章线索、人物形象和人生启示三个方面进行方法指导,并借助类文阅读夯实基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把握记叙文六要素,复述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

通过教师的提示,从不同角度由浅入深概括出文章的人生启示。

默读、复述、自主、合作、探究

一、导入(3分钟)

在去年有一部非常卖座的动画片,里面的主人公朱迪是一只一心想成为警察的兔子。这部动画片的名字叫《疯狂动物城》。同学们看过吗?(生答)我们今天就一起重温一下其中的一个片段,看看朱迪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一名优秀的警察的。

(观看影片)

看完片段,大家能告诉我朱迪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优秀的警察的?(生答)为了成为警察,这只兔子在夜间不放弃锻炼身体;凭借自己的智慧在训练和与大型动物的对抗中脱颖而出,就这样一步一步实现了在别人看来不可能的梦想。无独有偶,在二战期间,有一名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要独自驾驶飞机从英国秘密潜入德国本土进行侦察。飞机上没有武器装备也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他想到路途中的种种困难呢,内心异常恐惧。但是他回忆起儿时经历,一步一步完成了侦察任务,实现了自己看来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大家猜猜这个人是谁?(生答)对,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我”——莫顿亨特。

下面,我们通过仔细研读文本,看看作者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什么。今天,我们男生和女生分为两队,进行竞赛,回答对了就能加分。

二、课文分析

1、整体感知(4分钟)

(1)梳理要素

时间:七月里一个酷热的日子

地点:费城

人物:“我”、小朋友、父亲

起因:因为厌倦了玩弹珠,就想去爬悬崖。

经过:当“我”爬到悬崖中间时,由于害怕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结果:在父亲的指点下,“我”摆脱困境,爬下悬崖。

(2)情节概括

费城七月里一个酷热的日子,“我”和五个小朋友因为厌倦了玩弹珠,就想去爬悬崖。当“我”爬到悬崖中途,由于害怕陷入两难的境地。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我”摆脱困境,爬下悬崖。这次冒险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学生如果答不出来启示,可以顺势引导)

过渡:

2、文章线索(10分钟)

过渡:文章一般出现的线索有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叙事线索又叫明线,感情线索又叫暗线。

由整体概括抽丝剥茧

叙事线索:冒险、遇险、脱险

过渡:叙事线索相对容易,我们来看看比较复杂的感情线索。

首先,这里总结了理清感情线索的方法。第一步,叫做定位,我们通过叙事线索的情节对应找到表达心情变化的段落。第二步,从段落中筛选词语,或者整合语句,概括心情。第三步,心情变化可以分类总结。

1.定位:确定对应情节

2.概括:筛选词语或概括心情

3.综合:分类总结

过渡:这里我已经给出了这条感情线索中的一个词——恐惧,这个词我们是通过哪些语句概括出来的。(生答)因此,结合前面的叙事线索,我们可以先定位,然后通过圈点勾画找出原文词语或概括情感。那么,冒险部分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脱险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有哪些变化?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找一找。

——恐惧——————

3、人物形象(5分钟)

过渡:通过感情线索的把握,我们下一步可以更好地分析人物的形象。我们首先看看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第一步,叫做定位,我们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段落语句。第二步,从语句中概括人物性格。第三步,人物的形象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全面综合分析。

1.定位:找出人物描写

2.概括:概括人物性格

3.综合:多方面剖析

过渡:这里老师把“我”和杰里的人物形象分析了,那么最难的父亲的形象留给大家分析。

(同桌讨论半分钟)

过渡:这篇文章又叫《悬崖上的一课》,作者通过爬下悬崖的一次经历,有了不少感悟。我们也来看看这一课带给我们的启示。

4、人生启示(8分钟)

过渡:人生启示也是有方法的,同样可以归纳为定位、概括与总结。第一步,定位找出文中表达观点、事理的语句。第二步,化繁为简。第三步由浅入深,多角度挖掘。

1.定位:寻找表达观点、事理的语句

2.概括:化繁为简,表述完整

3.综合:由浅入深,多角度挖掘

我先从四个角度给同学们一点提示,为同学们归纳启示做铺垫。分别是于事、于己、于人、于未来。下面,给大家2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等会儿请小组代表来回答。

1、分解困难

2、提高自信

3、感激帮助

4、积累经验

三、类文实战(13分钟)

过渡:在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处理阅读中感情线索、人物形象和人生启示三类问题。这个经验我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运用到新任务中。课前已经发给大家一篇类似文章,大家也提前阅读,并作了旁批。那么,现在我们带着学完课文的方法与经验,再来一探究竟。

1.在跳河前,“我”的心理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请根据课文内容,补充下面横线处的内容。

过渡:题目让我们找出心理变化,其实就是找出感情线索。题目中给了我们提示,我们先把提示词在文中画出来。(让学生明确“惊叹羡慕”和“鼓起勇气”的位置)

惊叹羡慕——————鼓起勇气

2.从全文看,“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过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倔强、不服输、善于总结经验

3.从“我”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过渡:跳河的故事大家能否从多个方面归纳一下启示?

人要有一定的冒险精神;

遇事不怕失败,执着求索;

不偏听偏信,大胆尝试;

今后对待问题要善于总结,积累经验。

四、课堂小结(1分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生活中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经验加以指导,初一阶段是中学生涯的第一步,我们要稳扎稳打,走好第一步,那么后面一步一步我们必然走得自信与坚定。最后,有几句话送给大家,我们齐声朗读一遍:

五、作业布置

完成质量检测第16课的内容

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通用篇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说出记叙文六要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确阅读课文,能复述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

通过合作探究,能理解把握本文的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精读重点文段,理解作者悟出怎样的人生经验,对我们有何启示。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课堂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导入

人生会面临许多困难。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世界也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一个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故事,希望能对我们有所启迪。

2、整体感知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作者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提示:时间:七月的一天。地点:空地边的悬崖上。人物:“我”,小伙伴们。起因:玩其他游戏玩厌了,很久没去爬悬崖了。经过:“我”爬上悬崖后不敢下来,经父亲的启发,终于战胜困难。结果:顺利爬下悬崖。

3、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课文主旨研讨题: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3)故事蕴含了什么生活哲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教师给出的问题,并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

4、教师总结

在人生道路上,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可以化整为零,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通用篇七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2、关于"战胜困难"的名言。

(2)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离成功不远的时候。——拿破仑。

(3)困苦能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雨果。

(5)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你的意志,才在道路上设下重重的障碍。——泰戈尔。

(6)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才不算懦弱!——徐悲鸿。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把握好记叙文的六要素,能帮助你理清课文的结构。

时间:一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地点:美国费城的一个小悬崖。

人物:"我",五个男孩,父亲。

起因:消暑纳凉去爬悬崖。

事件: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课堂导学。

问题一请复述作者儿时发生的这个故事。

问题二默读中勾画标志时间变化和空间转换的字句,标出有助于理解课文主旨的关键语句,梳理基本的故事情节。

问题三圈点勾画文中描写"我"爬悬崖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并认真品读,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这些词句突出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试加以分析。

2、请概括一下"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古诗文: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通过想像,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的句子是:

2、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了回家团聚后的美好情景"。

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通用篇八

1、整体把握我爬山、下山的心理变化历程。

2、培养学生“换位”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树立学生面队困难的勇气,学会对待困难,化整为零,着眼于目前的困难,踏踏实实的生活。

整体、准确地把握我爬山、下山的心理变化历程。

树立学生勇于挑战困难,脚踏实地的学习和生活。

学生课前解决文章的生字的读音、解释。

朗读法、合作与探究法、质疑法。

2课时

学习环节教学设计意图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故事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

三:课文的深化、迁移、扩充。

四;说说

五:作业

讲解大象等高大动物一生都只能站着,他们生病的时候是靠别的大象夹住的。

还靠自己的忍耐和斗志。

1、纠正读音。

2、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归纳: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师生共同完成)

57年前,费城的一个七月,因为天气闷热,玩腻了,我与伙伴爬悬崖,我被困在悬崖中,最后在父亲的指引下,顺利走下悬崖的故事。

3、问题:我遇到了什么困难?在我是一种困难,在别人的眼里是不是困难?为什么?

老师帮助挖掘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忧郁、恐惧、恐慌、绝望

板书:(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原因造就)

板书:

走一步:信心顿增

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走下悬崖:产生巨大的成就感。

4、作者克服困难的秘诀是什么?

5、再理解课文的标题。

化整为零的方法,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1、朗读课文

2、回答或描述,可以用书上的原话进行描述。

学生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概括文意。

3、朗读课文导语部分。

4、读课文的1—7段。

回答:不是困难,因为我身体有病,不敢冒险。

5、请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

忧郁、心惊肉跳、哀求、哭泣、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死的。

6、我是怎样克服这个困难的?读18—22段

7、讨论:克服困难的秘诀。

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8、你从这文中学到了什么?

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通用篇九

教学目标:

1、在默读和朗读的基础上掌握生字新词,积累语言,并能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重难点句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正确把握的思想内涵。

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

重点难点:重点在于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落实(复述、多角度阅读);

难点是对最后一节的理解及对文章主旨的正确把握。

教学方法:读、说、议结合,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1、速读课文,看谁能最先从课文中找到作者小时候的那段经历给他的启示。齐读找到的句子。

2、那么,这到底是一件怎样的小事呢?默读课文,准备抢答与复述。

先明确复述要求。学生先讲,教师补充:

(1)、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注意详略)。

(2)、复述要求:要抓住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注意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3、学生用5分钟时间默读课文。

4、抢答:

(1)、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4)、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5、复述课文(可分“冒险”与“脱险”两部分),师生共同评议,注意如何突出文章重点。

6、结合复述穿插字词教学。

7、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并特别注意复述中疏漏的重点字、词、句。

教师出示课文主旨研讨题: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3)故事蕴含了什么生活哲理?

在人生道路上,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可以化整为零,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1、巩固字词,朗读课文,熟读或背诵富有哲理的句段。

2、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课文还给了你哪些启示?

3、思考“研讨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同学们还记得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吗?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山姿,视角不同,进入视野的山的形象也就有了差异。同样,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章,也会有不同的感觉和发现,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可以着眼于某个任务,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请同学们积极思考,就文中的人物、情节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先确定角度(如:如何面对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的角度、如何和朋友相处的角度、父母应该如何教子的角度、做事应该量力而行的角度、鼓励人的角度等等),然后探究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加以整理、补充,如:

(1)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3)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4)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

学生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2、读下面一段文字,你有何感受?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心理学家做过一次实验:将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族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板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更猛烈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攻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了。

3、学生稍做准备,然后全班交流。

步》这两篇课文一定带给了你很多思考。初中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想在这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比较阅读: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结合课堂讨论内容,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写一篇读书笔记,或仿照课文的写法详细记述自己战胜困难的一件小事(注意心理描写)。

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通用篇十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发挥文本的熏陶感染作用。

传统的阅读教学忽视文本的中心作用,教师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坛上破解文本,把“学习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主体”(杜威语),封杀了学生无限的阅读体验的生成,这无异于戴者镣铐跳舞。而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它是作者的代言人,不是任何第三者。作品----读者就是它最本质的表现。以文本危重心的阅读教学就能让学生从传统的“我--他”关系走进“我--你”的对话关系,使阅读成为主体与主体的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使学生找到“关系中的自我”,寻求个人生存的意义,促使生命反思意识的产生。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的是莫顿·亨特童年的生活经历,很容易激发刚进入初中十二三岁孩子的共鸣,引发其童年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倍感亲切。为此,改变阅读方式——让学生迅速进入文本,由阅读的间接体验变为直接体验。进入特殊的情境氛围,深入文本,获得人生感悟。

美读感染法: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语感触及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切己体察法: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直接走进“我—你”的对话关系,深入文本进行体验。

拓展延伸法:立足于对文本的体验,延伸到对生活的感悟。

1、感情的诵读课文,把握文章内涵;

2、浸润在文章中,获得情感体验;

3、形成人生感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激励勇敢精神。

重点:感知课文内容,获得情感体验。

难点:从自我体验角度领悟文章所蕴涵的生活哲理。

有两只猩猩,被关在两个房间里,其中一个房间放满了食物,而猩猩想吃到食物就必须经过一扇有电的门到另一个房间去,每次被电触一下才能拿到食物。其中有一直猩猩被触了两三次后就再也不去了,最后死了,而另一只猩猩则始终坚持到底,经过多次触电反而适应了,它活得很好。

请大家就这个故事学生各抒己见。

请同学们以第一人称进行角色转换,把文章中的“我”当成自己去经历一番,带着问题“介绍自己的经历”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选择体验的专题,有余力的可以多项选择,还可以离开座位选择探究的伙伴,一起走进我的内心世界。

体验专题1:

a、你陷入怎样的险境?

b、你当时是怎样想的?找出描写“我”爬悬崖过程中心理状态的词语进行体验。

体验专题2。

a、你是如何脱险的?

b、找出刻画“我”心理活动的词语揣摩心理变化。

学生有了体会,很容易找到爬山过程中我心理变化的词语,体会出恐惧紧张的心理。这时,我用课件出示爬山过程中心理变化的词语。

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头晕目眩,啜泣。

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    恐惧 紧张。

心冬冬直跳。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

1、指导朗读第14—22自然段,自由读,抽学生个别读。揣摩我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板书:

毫无信心        灰色。

有了信心        淡红色。

信心大增        红色。

巨大的成就感    深红色。

2、延伸讨论——父子情深。

父亲的指点哪一步最关键,说说理由。齐声朗读第22自然段,展开讨论,允许争锋相对。

理解“着眼于最初的那一步”,让学生说一些名言警句,并用课件出示: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学会了组词、造句,才能写出完整的文章。知识的高塔需要一点一滴的慢慢积累”等。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收集,写进人生格言档案袋。

有了这笔人生的财富,相信大家的人生会倍加精彩,亨特后来成了一位孤胆英雄,一起来看看。出示课文背景资料《英雄的启示》。

一位只度过十九个短暂春秋的残疾少年吴强有着更深的理解,出示诗歌《走一步,再走一步》请同学们大声有感情的朗读。

进入初中站在人生的新起点上,我们只要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就能做出新的成绩。祝愿大家走好自己的每一步,并取得成功的总结语,给学生更大的信心。

延伸作业 :写写自己以前的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并与大家一起探讨。 。

莫顿·亨特。

毫无信心        。

有了信心       。

信心大增        。

巨大的成就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