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如梦令李清照课件如何写 如梦令 李清照写作手法(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5 11:15:26 页码:14
如梦令李清照课件如何写 如梦令 李清照写作手法(五篇)
2022-12-25 11:15:26    小编:ZT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最新如梦令李清照课件如何写一

三首《如梦令》体裁相同,题材相异:苏轼意在东归耕作,秦观旨在遣怀自伤,纳兰性德情关相思佳人,看似相互不容,但其语短言长的表达方式,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深切婉细的情感表达,都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学好这三首词,关键不在于“鱼”而在于“渔”:掌握一种读词(特别是小令,尤其是《如梦令》这个词牌)的方法。学以致用,以小博大,切实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学情

其实学生对《如梦令》并不陌生,他们初中就已经学过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阅读量小,知识面窄

2) 了解不多,认识不足

3) 热情不高,兴趣不浓

4) 方法单一,一知半解

这所有的一切情况,既是我们在诗歌教学中的障碍,也是我们诗歌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一〕设置依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 三首《如梦令》本身的特点

3。 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借助抓“词眼”来解析作品结构、体悟思想情感的鉴赏方法。

2.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挖掘三首《如梦令》词的深层意蕴。

3.通过适当的训练(诗改词,写鉴赏作品),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设置依据

1.《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2。 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

1。 以“词眼”把握《如梦令》的章法。

2。 以“词眼”体悟三首词的意蕴。

五、教具准备

1。 多媒体播放系统

2。 交互式电子白板

六、说教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愉快教学。

2.质疑问难,激荡思维

3。 比较探究,讨论交流。

七、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必须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交流分享,理解词意。

2。 合作探究,析疑解难。

3。 师生共研,细品情感。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以学生初中学过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旧知引入新知,由已知导入未知,激发学生兴趣。

〔二〕师生交流,投石问路

1.齐读新词,整体感知

2。 师生交流,直陈感受

交流的问题:① 读了三首《如梦令》,你有哪些感受?

② 在学习了李清照《如梦令》的基础上,你认为该如何鉴赏品析这三首《如梦令》呢?

【设计意图】生生交流,分享阅读感受,加强学生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师生交流,共享鉴赏方法,加强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把握。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准备工作。

〔三〕巧用“词眼”,平中见奇

1.教师点拨,找准“词眼”

【点拨】同学们对“诗眼”“文言”很熟悉,知道它们是了解诗歌或是散文的关键,那么我们能否从“词眼”的角度来鉴赏《如梦令》呢?

(1)什么是词眼?

【明确】词中的描写形象最为真切传神或表达感情最为集中精粹之处,它通常体现在一首词的某一关键性词语。

(2)这三首《如梦令》的“词眼”是什么?

【明确】“归去”、“无寐”、“谁省”

【设计意图】点拨学生于词中忽略之处,点明词眼,既抓住三首《如梦令》词体曲调的共同特点,又为鉴赏品析这三首《如梦令》的各自特征提供一个角度。

2.师生共论,以“词眼”把握《如梦令》的章法。

讨论的问题:三位词人为什么会发出“归去”、“无寐”、“谁省”的慨叹呢?

(在讨论中,教师可根据情况适时用ppt展示三首《如梦令》的创作背景。)

【明确】

苏轼《如梦令》 “归去”(回去吧) ——酬寄之作 表明心志

秦观《如梦令》 “无寐”(无法入睡)——羁旅之苦 失意抒怀

纳兰性德《如梦令》 “谁省”(何人明白)——幽思之语 怅然失落

【教师小结】通观三首《如梦令》,在感情传达的结构上是一致的,前四句是为“词眼”所作的铺陈,最后一句是对“词眼”进一步的升华。

【设计意图】通过对“词眼”的追问,理清三首《如梦令》所写内容,引导学生注意其在章法上的共同之处。

3.师生共研,以“词眼”体悟三首词的意蕴。

研究的问题:三首《如梦令》在感情传达的结构相同,感情传达的效果也相同吗? (研究方式:将苏轼的《如梦令》与秦观的《如梦令》相比较,苏轼的《如梦令》与纳兰性德的《如梦令》相比较)

【明确】苏轼 轻快怡然

相似的处境 处世胸襟

秦观 孤独冷寂

苏轼 痛苦过往

相似的追忆 人生况味

纳兰性德 刹那美好

【设计意图】研读为“词眼”铺陈的部分,细细品味三首《如梦令》在情感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之处。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挖掘三首《如梦令》词的深层意蕴。

4.教师总结,明《如梦令》鉴赏方法

(1)抓“词眼”,明章法

(2)观“词眼”,品感情

(3)析“词眼”,悟人生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读《如梦令》的方法,以期学生学以致用。

〔四〕学以致用,变换诗句

试将杜甫《登高》改写为《如梦令》

【示例】风急天高猿哀,落木萧萧鸟回。滚滚长江去,多病独登高台。霜鬓,霜鬓,新停浊酒杯。

【设计意图】用改写的方式,以学过的诗歌作为基础,从旧知到新知,加深学生对《如梦令》的认识和理解。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从“词眼”的角度重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短文。

【设计意图】旧诗重读,强化新知,举一反三,平中见奇。

平中见奇

九、板书设计

章法

词眼 感情 人生

最新如梦令李清照课件如何写二

外婆的针线活做得好,周围的人们都说:她的手艺好。

外婆做的衣服不仅合身,而且好看。好看,就是有美感,有艺术性,不过,乡里人不这样说,只说好看。好看,好像是简单的说法,其实要得到这个评价,是很不容易的。

外婆说,人在找一件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那个合适的人,找到了,人满意,衣服也满意,人好看,衣服也好看。

她认为,一匹布要变成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功夫。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

外婆做衣服是那么细致耐心,从量到裁到缝,她好像都在用心体会布的心情,一匹布要变成一件衣服,它的心情肯定也是激动充满着期待,或许还有几分胆怯和恐惧:要是变得不伦不类,甚至很丑陋,布的名誉和尊严就毁了,那时,布也许是很伤心的。

记忆中,每次缝衣,外婆都要先洗手,把自己的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身子也尽量坐得端正。外婆总是坐在光线敞亮的地方做针线活。她特别喜欢坐在院场里,在高高的天空下面做小小的衣服,外婆的神情显得朴素、虔诚,而且有几分庄严。

在我的童年,穿新衣是盛大的节日,只有在春节、生日的时候,才有可能穿一件新衣。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们日常的服装。我们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也不感到委屈,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都过着打补丁的日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婆在为我们补衣的时候,精心搭配着每一个补丁的颜色和形状,她把补丁衣服做成了好看的艺术品。

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朴素的美学,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

除了缝大件衣服,外婆还会绣花,鞋垫、枕套、被面、床单、围裙都有外婆绣的各种图案。

外婆的“艺术灵感”来自她的内心,也来自大自然。燕子和各种鸟儿飞过头顶,它们的叫声和影子落在外婆的心上和手上,外婆就顺手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外婆常常凝视着天空的云朵出神,她手中的针线一动不动,布,安静地在一旁等待着。忽然会有一声鸟叫或别的什么声音,外婆如梦初醒般地把目光从云端收回,细针密线地绣啊绣啊,要不了一会儿,天上的图案就重现在她的手中。读过中学的舅舅说过,你外婆的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

那年秋天,我上小学,外婆送给我的礼物是一双鞋垫和一个枕套。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我说,外婆,我的脚泡在水里,会冻坏的。外婆说,孩子,泉水冬暖夏凉,冬天,你就想着脚底下有温水流淌,夏天呢,有清凉在脚底下护着你。你走到哪里,鱼就陪你走到哪里,有鱼的地方你就不会口渴。

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

外婆用细针密线把天上人间的好东西都收拢来,贴紧我的身体。贴紧我身体的,是外婆密密的手纹,是她密密的心情。

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我童年时的一双鞋垫。那是我的私人文物。我保存着它们,保存着外婆的手纹。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已经过去三十年之久,它们已经变得破旧,真如文物那样脆弱易碎。只是那泉水依旧荡漾着,贴近它,似乎能听见隐隐水声,两条小鱼仍然没有长大,一直游在岁月的深处,几丛欲开未开的水仙,仍是欲开未开,就那样停在外婆的呼吸里,外婆,就这样把一种花保存在季节之外。

我让妻子学着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仿做几双,一双留下作为家庭文物,还有的让女儿用。可是我的妻子从来没用过针线,而且家里多年来就没有了针线。妻子说,商店里多的是鞋垫,电脑画图也很好看。现在,谁还动手做这种活。这早已是过时的手艺了。女儿在一旁附和:早已过时了。

我买回针线,我要亲手“复制”我们的文物。我把图案临摹在布上。然后,我一针一线地绣起来。我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或许是孤寂和悲苦的,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

我一针一线临摹着外婆的手纹外婆的心境。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着,含着永远的期待。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她冰凉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接通了我手上的温度。注定要失传吗?这手艺,这手纹。

我看见天空上,永不会失传的云朵和月光。

我看见水里的鱼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

我隐隐触到了外婆的手。那永不失传的手上的温度。

最新如梦令李清照课件如何写三

读《红楼梦》的时候,谁又能忽视那个贯穿全书的主人公,那个出生时就口含着一块美玉的少年呢?

作者用一阙《西江月》写出了贾宝玉的“乖张怪癖”,并且还劝告人们“莫效此儿形状”,但作者又借着风月宝鉴告诉我们不要只看文章正面,还要看背面想要表达的内容,当真事被隐去,我们该突破满纸假语存的字面意思去体会和探索其中的真意。

悲剧是对美好的毁灭,我相信作者写贾宝玉的形象也是如此。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那曾经浪漫的少年作为作者心目中对理想、对纯净、对世间美好的描摹与象征。

作者说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他甚至不需要去懂世俗的事情,在贾府外强中干的时候,他心爱的林妹妹都会在心里替他们算计着各项出入,冰雪聪明的林妹妹说如今府上入不敷出,可贾宝玉却觉得总不至于把他们饿死。少年不需要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需要在仕途经济上埋没了美玉的光芒,所以他纯净得近乎虚假,连物质的事情都不去考虑。

人也只有在年轻的时候才能拥有纯真,拥有无条件的善良,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对他人报以温情的爱。人一旦面临着世俗的谋生,便从珍珠变了鱼眼睛。我相信贾宝玉是一个隐喻,那单纯明亮的少年总有一天会在时光里老去,失去青涩,忘却痴情,踏碎了竹马青梅。

大观园见证着他们生命中最初的也是最后的美好,那时候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们还可以拥有明媚的微笑。最终大厦倾颓,心事被掩埋,唯有白骨如山忘姓氏,所有往日的温柔翻作后来的哀伤。

作者只能让那个他心目中代表着理想的少年选择出家,因为也只有如此,他才能像当年一样相信着美好。不被卷入这世俗的污浊。雪地里大红衣服的他,是个最盛大的收场。红尘茫茫,他看破了这世间的繁华如梦。花朵含苞待放时是羞涩含蓄的美,盛放绽开时是热烈恣意的美,可枯萎时呢?作者不忍写他的枯萎,不忍让他成为乡野村夫,举止粗鄙、斤斤计较,为了五斗米折腰,只能把他送到佛门,归彼大荒。

我喜欢那略显凄凉的结局,少年留在岁月的岸上,那就够了,我不想看翩翩少年的老去,那如宝似玉的少年,不许人间见白头。

最新如梦令李清照课件如何写四

《如梦令》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词。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诗文精粹”。《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代表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途中误入藕花深处,把栖息的鸥鹭都吓飞了,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

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基于以上认识,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掌握“藕”这个生字,初步了解词的相关知识,理解、感悟词意。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有地吟诵词,掌握学习词的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品读词句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意境,感悟词人快乐的心情以及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只有入境,才能悟神”,我把想象意境,诵读感悟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法:这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 边读、边想、边悟”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并学会自主地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

著名古诗词评论家张中行先生曾说过:阅读古诗词的方法,最重要的是透过语句及意义而唤起诗情,走入诗境。鉴于这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感受词与诗的不同之处就是我这堂课开始的目标,课前我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并同时出示歌词,也就是李清照的《一剪梅》,让学生去感受词的特点并相机交流,学生可能会说:词可以当成歌词唱、词的句式有长有短、有的词分上阕和下阕、词有词牌名等,此时教师出示词的知识,全班齐读。教师揭示课题以及作者,并加以解释。

在“大语文”环境下,让课外阅读走进课堂。课前播放《月满西楼》并出示歌词,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词的特别之处,渲染优美的文学意境,唤起学生阅读的期待,激发学生学习词的兴趣和热情。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可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与灵魂,只有静下心来读进去读上心、才能有所感悟,引起情感共鸣。因此,课堂上只有引导学生充分的层层深入的读,才能达到感悟词意、词境、词情的目的。

在初读前,我会范读词,接着,我提出自学要求:学习古诗词,就要利用全身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倾听,用大脑想象,用心感悟,用嘴巴吟诵。然后,我就让学生自由练读,并指名展示朗读。在这里我故意将检查自学说成展示朗读,虽然只是字眼的差别,但这样说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接着,我出示字词的注释,让学生按四人小组分组学习,尽量用自己的话讲词的大意说一说。

中国的古诗词凝练,含蓄,你能找出这首词都是围绕哪个字来说的吗?学生会找到可能会找到“兴”、“醉”、“记”这几个字,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哪个更合适,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醉字既表示景色美,更表示诗人内心陶醉,所以最合适。此时追问:李清照为什么而醉,引导学生再读词,找出词中描绘的画面。交流的同时,相机板书:西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三)、品读赏析,感悟醉意。

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因此,想象意境,领会诗情,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李清照的《如梦令》向我们展现了“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一幅幅流动的画。

1、溪亭日暮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想象:在潺潺的小溪边,作者眼前全是美景,嘴里还品尝着美酒,甜甜的,一直流到心里。耳畔似乎听到了 _______________,还可以闻到___________________。这可真是全身心的感受啊!在这样的地方欣赏落日美景一定更加诗情画意,瞧:此时教师边出示落日精美图片,边带领学生配乐诵读《三亚落日》中的段落:活跃了一天的太阳……在描述画面的过程当中,情不自禁的吟出经典的诗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景色让李清照醉了,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醉意。

2、藕花深处

欣赏着这样的美景,品尝这美酒,李清照不知不觉就醉了,直到兴致满足了才回去,一不小心就进入了藕花深处。读到这个词语,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放眼望去,荷叶___________________,荷花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有的__________________,仿佛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到这儿,我不禁想起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朗读把想象到的画面展示出来,表现作者内心陶醉。

3、一滩鸥鹭

如果说前两个画面都是描绘了静态的迷人风光,那么这个湖面这是动态的画卷。我会这样导入:钻进了这么美丽的荷花丛中,李清照又怎么分得清哪里才是回家的路呀!于是她——(引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读到这句,你又仿佛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引导学生说话练习。学生可能会想象到能看到李清照在奋力划桨,听到哗哗的水声和李清照爽朗的笑声。最后,学生依据脑海中的画面感,自由读全词,读出美感以及李清照快乐的心情。

这一部分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借助这些词汇想象画面,想象放飞了孩子的心灵,唤醒了孩子所有的感官,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我还注意融入一些旧知,比如《三亚落日》片段和诗句的积累,使学生旧知与新知产生联系。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学完词,你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提出李清照为什么会这么快乐,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李清照生活背景。学生通过阅读会发现,李清照早期生活环境优越、家庭幸福,婚姻美满,使她的生活多姿多彩,充满快乐。所以她才会牢牢记得这样一次快乐郊游的经历,所以在文章一开始,就写下了“常记”。融入你的理解,再来读读这首词,读出快乐、自在、幸福的感觉。

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随着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的不断提升,朗读的要求也是由浅而深的。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个性化的题目,既然词可以唱,那么这首词就是什么样的曲调,你能用你的理解来唱一唱吗?老师也想来唱一唱,你们想听吗?

总之,“熟读、想象、描述、体会、品味”的古诗词教学模式,以古曲、古韵、古风、国画使学生充分享受古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凝炼美,将学生带入中华民族传统的、博大精神的璀璨文化之中。

【必做题】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如梦令》。

【选做题】

1、搜集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读一读或唱一唱。

2、选择词中三幅画面中的任何一幅,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 李清照

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乐

一滩鸥鹭

好的板书应该做到紧扣中心,简洁明了,所以我这样设计围绕醉字,紧抓三个画面展开想象,表现作者内心的快乐,使学生一目了然,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地印象。

最新如梦令李清照课件如何写五

本文是李清照的一首充满生活情趣和雅致的词,,是李清照的惊世之作,女主人憧憬美好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而多情。教学本词,应结合她生活的特定背静来理解,教学时可以拿〈入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类比,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另外就是要注重学生横向的迁移,能够回忆起以前所学的李的相关诗词,第三就是引导学生对其思想的把握,从而领会词的意境,提高学生对文学的欣赏水平。需要说明,本词最适用诵读,意会,也许任何的解读都是多余的。

1、反复朗读,理解词意;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古代词的形式和特点;

4、体会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给苯词带来的艺术效果;

5、融入词情画意之中,探究词的情趣和意趣;

6、培养学生欣赏文学艺术的能力。

目标1、2、4

目标4

采用朗读、探究和赏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导入课题:

让学生唱《月满西楼》“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老师:同学们猜猜看今天我们唱的谁的歌?(学生答李清照)

老师:真聪明,听歌可不是免费的,我们今天探究李清照的词!

下面我说说鉴赏诗歌的一些要领:一是要注重朗读,最好能成诵,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二是要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因为诗歌是跳跃性的。否则理解李白的《静夜思》就是一个痴呆病患者在床前发呆三是要敢于见仁见智,这也是我们这节课所要锻炼的“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能力。好,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李清照?

2、走近作者

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等小词也都是她的闺情名篇。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元霄佳节,词人远离那些香车宝马之邀,独自品尝战火后的凄清,这首词中,她已从自怜漂零之苦进而担忧现实的隐患了。到了《渔家傲》一词,虽然还有无所归处的痛苦感慨,但激昂的格调已表达了词人欲摆脱苦闷、追求自由的愿望。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1鄙朴谑闱樵炀场k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2痹煊锴诚孕缕妗@畲视镅约惹诚宰匀唬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

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3、相关知识介

那么你们对词的知识又了解多少呢?词有几个“小名”?

(词由词牌、有的分上阕、下阕,它又叫长短句。不过有的词未必有上下阕,比如小令。)

下面我们看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可能同学们更熟悉她的另一首《如梦令》,有哪位同学愿意把那首词有表情的背诵给大家听?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另有《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融入文本

(1)朗读课文;字词拨正,朗读指导。

(2)请学生朗读课文并探究:

a、你认为这首词是他早年还是晚年的作品?

b、那么你认为那个卷帘人是谁呢?

c、那么大家想象一下,李清照当时是以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去问丫鬟的?她为什么要这样问?而丫鬟又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回答主人的?

(李清照的问表现出她对昨夜雨后花儿的关心,担心经过风雨的摧残花儿是否还依旧,而丫鬟的回答似乎漫不经心,这令李清照很失望,所以她纠正她的丫鬟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d、那么你认为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呢?(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5、赏析

《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的以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感情,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此词写惜春敏感心理,并无深意,全凭高超的表现技巧和优美的艺术形象取胜。

一、独特的表现形式。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韩斡《懒起》:“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一经对比,当知“风雨”与“落花”间的联想,对花事春色的敏感,实为孟,韩两家诗所先有,而采用与侍女问答法,

则为女词人所独创。换言之,传统的题材,有她匠心独具,找到了最能充分体现其惜春心理的独特的艺术形式,从而焕发异彩,引人注目。

二、曲折、婉转,语浅言深。

“言情之词,贵乎婉转,最忌率直。语一率直,意即肤浅,势必难成佳构”(刘坡公《学词百法》)。“作诗文贵曲”(袁枚《随园诗话》)。“词贵愈转愈深”(沈祥龙《论词随笔》)。

世人评《如梦令》“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词者”(黄了翁《蓼员词选》),“全词一弛一张,婉曲尽情”,“只数语中层次曲折有味”(云韵集)。令词体小,难于翻腾变化。此词却即含蓄隽永,又尽波澜起伏之能事。词从忆昨切入,起两句平起铺垫。

“雨疏风骤”为“落花”张本,“不消残酒”为“惜春”伏笔。以下与侍女问答。两人心绪不同,语气各别,相映成趣。“知否”一叠,为词脉发展之必然转折,然叠得韵味无穷,那埋怨责怪、启发诱导的声情神态,维妙维肖,如在耳目。前人都认为《如梦令》安顿二叠语最难,此处却利用活用了这叠语。结拍“绿肥红瘦”逼出题旨,收水到渠成之功。且回应篇首,针线严密,浑然一体。

三、自铸新词,人间绝唱。

口语化是李词的一大特色,但并不等于口语,而是有高度的提炼与精心的推敲。孟诗“花落知多少”,自然流畅;李词“绿肥红瘦”

含蓄精艳,形象优美而富于暗示性。与柳永“红衰翠减”相比,显然以语工意新取胜。

“绿肥红瘦”是此词最为世人称道的佳句,因为它新颖、生动,王士祯《花草蒙拾》评此句云:“人工天巧,可称绝唱”。

四、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其一,拟人。:“绿肥红瘦”中的“肥”和“瘦”用以拟写雨后海棠花的花和叶。形象生动。

其二,借代。“绿肥红瘦”中的“绿”和“红”是叶和花的颜色,用以代指海棠的花和叶,十分贴切。

其三,设问。“知否”问得寻常,答以“绿肥红瘦”,妙语天成,奇妙无比。

其四,反复。“知否,知否”。

其五、隐喻。“海棠花”应是(变成了)绿肥红瘦。或者以红比喻女人,绿比喻男人也很贴切,从古代的男女地位看:男尊女卑。这个思想性更强。

6、拓展:赏析《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