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给父母立心碑散文汇总(汇总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5:14:11 页码:8
最新给父母立心碑散文汇总(汇总9篇)
2023-11-18 15:14:11    小编:ZTFB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知自我,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不足。在总结中要突出重点和亮点,让读者容易理解。这些总结范文涵盖了各种不同的主题和内容,相信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给父母立心碑散文汇总篇一

长大了些,上小学了。父母不再像以前那样宠我了。如果不听话、顶嘴,父母二话不说,就是一顿痛打。要是小时候他们才舍不得打我呢!现在,我不小心说错了话,也会一顿打,就从这起,我开始埋怨父母。

每次弹钢琴,有一个错音就被打一下。一个小时下来,我的手已被父母打得红红的。从此,我几乎每天手都会被打红。就这样,日复一日,我贪玩亲后,手再没被打红过,也就是父母对我的严格要求,才是我被选上了“红星飘扬”。我一次进行了初赛、复赛、决赛和总决赛,虽然只拿了个三等奖,但我还是挺高兴的。如果我拿到二等奖,就可以收到去韩国首尔的邀请函,我的成绩和二等奖的成绩只是零点一分之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给父母立心碑散文汇总篇二

父母养育了几个子女,含辛茹苦,节衣少食,把挣来的钱都花在了孩子们的身上,把孩子们都拉扯长大了。你小的时候,不管父母走到哪,他们都会把你带在身边。

你长大了,成家立业了。开始过起了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小日子了。

可是,你的父母也老啦,血压会有些高了,头也会经常晕了,耳朵也有些聋了,走不远都累得要歇好几回了,手拿东西往往也没了准头,我们明明看到东西就在那里,可是他们就是得摸好几下才会抓到。脑子里对方向也失去了准头,走出家门,有时会走失。

父母老了,他们往往处于孤独沉默的状态。他们还老是好忘事儿,昨天晚上你说过的事,今天可能他们还会再问一遍、二遍。晚上,你推开父母的房门,他们可能还在因为你的工作、因为你的生活而操心的失眠...

甚至,他们连简单的加减法都不会算了。早上,你问候他们,可能他们会说,“孩子,你下班了?”而半夜,你去看他们休息得怎样,失眠的他们可能会说,“孩子,你要上班了?”

给父母立心碑散文汇总篇三

三年前,母亲做了心脏手术,恢复得不错,之后只需每一两个月去医院抽血化验一次,以决定每天的药量就行了。和住院时的心情已完全不同,每次从山村老家到市里医院,我们都当成一次三人游。

最近一次化验后,我们在医院北门外吃灌汤包。我提议,时间挺充足,我们去医院附近的王城公园看菊展吧,前段时间看别人发的照片,可好看了。父亲第一个响应。母亲也说好,再看看菊花。

王城公园里,菊花摆着各种造型,球形、圈形、菊花形、扇子形、游动的鱼、盘旋的龙、飞舞的蝶,龙船里载着菊花,老树上开着菊花,真是一个五彩斑斓的菊世界。

天气晴好,阳光温暖。父母一边走,一边看,一边惊奇着,虽说这三年每年都看,一年跟一年不一样呢。

在菊花前,我给他们拍照,两人离得两尺远。我示意父母离得近点,母亲笑着不动,父亲主动挪了一步,距离缩为一尺。我说:“牵着母亲的手。”父亲看了看母亲,听话地伸出手,母亲却把手插进了口袋,父亲手没处放,只好伸到母亲的背后。母亲很不好意思,笑着把头扭到一边。

我让父母为难了。一辈子,他们从来没有在人前拉过手。记得母亲说,结婚头两年回娘家,两人连走路也是一前一后离得好远,好像没有一点关系似的。

正值王城公园举办一个摄影展。其中有张老照片,河上还是老吊桥,站着一对年轻人。母亲仔细看了看,指着说:“是的,第一次来时,公园里就有这样的老吊桥。我穿的是绿色小格子的上衣,也是两条辫子搭在肩上。你爸穿的是白衬衣,跟照片上一样。那时,没舍得照相。”

母亲第一次来王城公园是在1966年。18岁的母亲经媒人介绍,刚与父亲认识。父亲借一辆自行车,载着母亲骑过伊河、洛河,带的是奶奶烙的饼,只在街上喝了两碗稀汤。

公园里的漫步,让父母暂时走出了琐碎的生活,忘记了为儿女操心,为家里的庄稼、狗、猫、鸡操心,隔着几十年的劳累日子,看见了属于他们的青葱岁月。

妈妈年轻时是照过一张相的。年轻的妈妈,眼睛明亮,头发浓密,两条辫子又粗又长。

那张照片夹在镜子的后面,我小时候常看。可惜,镜子被我们摔坏了,而照片因为时间长,粘在玻璃上,一揭就坏了,仅有的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来。后来,虽然我常用数码相机拍过一些照片,但大多都存在我的电脑里,没有洗出来。我能看到,他们却看不到。

母亲说:“跟你爸,这一辈子受了太多的苦,早知道,不跟他!”

父亲说:“现在,你是咱家的老大,说啥行啥,我一句都不敢犟嘴!”

我听着两人斗嘴,呵呵地笑。年轻时,艰难的生活、复杂的大家庭,让母亲受了不少委屈,两人也少不了吵嘴、怄气。如今,一切怨气都化为云烟。父亲脾气好得像个老和尚,跟年轻时完全不一样。父亲说:“你妈是咱家的大功臣,她一病,我才知道她有多重要。”

其实,父亲的话何尝不是我们做儿女的感受。陪着父母看菊展,何尝不是我的幸福。

我让父母看这次拍的照片。母亲笑父亲手里还拎着给我带的枣,照相也不舍得放下。父亲说:“看你妈笑得多自然。”

我选了最满意的一张,准备送到照相馆里,洗一张大大的照片,装了相框,给父母送回去,挂在老家客厅的墙上,让父母一抬头,就能看见。照片上,是王城公园灿烂的菊花,菊花前,是父母比菊花更灿烂的笑容。

给父母立心碑散文汇总篇四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可大多数父母不知怎样去爱,有些父母认为给孩子财富就是给孩子的爱,财富就像鱼。总有一天会吃完,如果不教它自己去创造财富,那谈不上是真正的爱它。

仅仅教会了这些,也不是真正的爱,如果不教它怎样做人,那再多的财富又有什么用。只要做到了这两样那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子这话不假,父母对孩子的一生哪有直接影响的。父母如果不好好教育,孩子就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样孩子就很容易被社会摧残。

如果父母不正视自己的言行,也会使孩子走上错误的道路。所以孩子一生的幸福都掌控在父母手里啊。教育孩子就像种树,有两个老汉比种树,一个叫老李一个叫老张。

说看谁种的树又高又大,说完两人就去种树,老李就在四出寻找种树的地方。而老张随便找了一个地方就种下了,他就去看老李种好了没有,一到看他还没有种好就嘲笑他说‘种个树哪有那么麻烦’。老李说环境对长树非常重要,当然要选好。老张没在意回家睡大觉去了。

老李找了好久才找到满意的'地方,种下回家了每隔一段时间老李就去给树施肥浇水剪枝等等,而老张都不去管它。年复一年,两人相约去看树,老张说先看我的吧,老张自以为长得很好趾高气扬的,到了一看,他的树长得又小又弯又瘦。又到老李的一看,他的树长的又高又大又直。

这个事说明一个树都要这么用心,何况孩子呢。孩子生下来那就像一片白纸,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什么都不懂的,都是后天学习的,最先影响到孩子的就是父母。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端正自己。不然那是教不好孩子的,因为你的一言一行已经影响到它了。

在电视上我看到一个节目,讲的是一个鸡男孩,他和鸡生活了十几年,他不会说话,他走路吃饭都和鸡一样,这是真实的。环境对孩子来说是多么得重要,看似不以为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父母以后说话做事不得不三思而后行啊。

父母对孩子以后的事业生活婚姻都有很打的影响,父母应该从小就要孩子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应该怎样与人相处,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要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耻。遇到问题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这样孩子以后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得到幸福,当然一切都要以道德为标准。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就应该从小就让孩子养成一个学习的人,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应该从小就让孩子明白要脚踏实地,要让孩子做事认真,父母应该做榜样。

父母应该多给孩子鼓励,让孩子更加有信心。从小就要让孩子有目标有理想,父母更加要大力去支持。这样孩子以后才能成才。给孩子一滴水不是爱,给孩子一片大海才是真正的爱。世上没有比这样的爱更伟大了。

给父母立心碑散文汇总篇五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散文吧?广义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韵和句式工整的文章体裁,与韵文、骈文相对。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有父母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正月十五已过,意味着年就彻底的过完了。十五下午,开始收拾柜子里的衣服,把该带走的装进行李箱内,不打算带走的整理好,重新放进柜子。看着二十天来曾满满当当的屋子突然间变得空旷,心里莫名的有些伤感失落。因为天气转暖,父母也会搬回老家。

娘(婆婆)不时的走进我的卧室,跟我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话。父亲(公公)在上厕所时也不时向我们开着门的卧室张望,原来他看见放在地板上的两个大大的行李箱。娘说:“我记得你们年前不是说十八才走昂?”我笑了笑:“明天该走了,工作还得做,钱还得挣啊!等挣了钱还给你买好吃的呢。”我像哄小孩儿似得跟娘说着话。

娘说:“你们走吧,我们没事儿。”

“娘,再坚持坚持,等明年我上到九月份儿就办退休了,到时候我天天陪着你们”

娘老了,父亲也老了,比父亲大两岁的娘八十五了,她还在坚持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有时候像个孩子。假期的二十天,大部分时间我在厨房做饭,娘就会站在厨房门口陪我聊天。看见我把炒好的菜装进盘子,她就会走过来帮忙端到餐桌上。

“娘,你可别端了,待会儿我又该挨呲哒了”老公开着玩笑。

“怎么怪我啊,你就看不见娘的手抖得厉害吗?不干活,还逗贫。”我回老公一句。他从沙发站起来,帮着摆筷子端碗。

二十来天,我做饭收拾家务。婆婆干着力所能及的活儿,老公陪着父亲在沙发上看电视。隔上三五天老公就会给老父亲洗洗澡,为他刮刮胡子,剪剪指甲。被老公洗漱干净的父亲立刻精神起来。

我把给自己买的红色保暖衣送给娘,娘白白的头发,配上红色的衣服别有一番老年独有的韵致。和爷爷奶奶做了一冬天伴儿的女儿们带着孩子过来的相对少了起来。年轻人正是爱玩儿的时候,我们假期在家,两个女儿也从心里上轻松起来。

家有父母,我们便经常回家,一大家子十几口人经常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吃饭聊天。娘和父亲乐得合不拢嘴。

家有父母,儿子五十多岁,娘还在为儿子争取“利益”。正月十二的晚饭,本来我要馏馒头熬粥的,就因老公中午的一句,“咱们该吃顿烙饼了。”晚上看到我在屉上摆好的馒头,娘说“诶!不是立辉要吃烙饼吗?”我对娘说,“馒头快长毛了,先吃馒头吧”

“没事,浪费不了,你们走了我们再吃”

“他都多大岁数了,还这样惯着他,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我边说边把锅里的馒头捡出来。如果不依着娘她就会不高兴的。

“烙饼又不是什么好东西。”娘据理力争。

烙饼,娘和父亲咬着费劲,我只好擦些葫萝卜丝和绿绿的水果萝卜丝,和进面粉里搅成糊,给老两口摊了几张松软的菜饼,又烙了两张大饼才算了事。

进这个家二十多年来,娘和父亲脾气我已经了解,我也从不拿捏着,该说啥说啥。但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其实他们除了从心里和言行上偏向儿子(这个我可理解,毕竟老公是老两口的心头肉),我们的相处还是挺好的。因为他们身上有太多的善良和朴实令我感动。

家有父母,进门一声娘,觉得家里的一切都是生命的,也是温暖的。更因为因为家有父母,我还可以过节回家时走进超市买些二老喜欢的东西孝敬他们。而这一切,也弥补着我对离开人世已久的我自己母亲的愧疚和不舍。

家有父母,回家的路不再遥远,家有父母,不觉得扔在路上的钱花得不值。家有父母,我们俩的电话会二十四小时开机。家有父母,家门口就会有两个等待的身影,两束期盼的目光。

孝敬父母,是应尽的义务,陪伴父母,也是在享受人世间最温暖亲情。孝敬父母,不是为了别人的夸奖,因为我们也会变老,也会眉目低沉,在炉旁打盹儿。

家有父母,我们就是有娘的孩子,家有父母,是拥有着人间真正的幸福。

给父母立心碑散文汇总篇六

因为是父母,所以注定要忍辱负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因为是父母,所以在餐桌上只吃咸菜,青菜这些廉价的菜,偶尔吃顿肉,也都夹在我们的碗里。说自己不爱吃肉。长大以后才明白,这善意的谎言里包含着多少沉甸甸的爱。

因为是父母,所以总是省吃俭用,每逢过年,都把我们打扮的光鲜靓丽,而自己几年也很少添一件新衣,经常告诉我们,“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告诉我们,再苦的日子,也要过得有滋有味。

因为是父母,所以生病时从不敢躺下休息,长大以后才明白,上有老下有小有那么多的事要做,他们不能歇着。当风雨来临的时候,他们总是张开双臂保护我们,不让受一点点的.伤害,而自己却遍体鳞伤。独自承担所有的苦痛,在我们面前总是乐呵呵的。

因为是父母,在他们面前无所顾忌,为所欲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理所当然的挥霍着他们带给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生活。有些时候还会怨他们无能,没给我们最好的生活,长大以后才明白,他们倾其所有,让我们快乐,幸福,也许给的东西很廉价,但是那份爱却一点也不打折。

因为他们是父母,所以要求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不用像他们一样,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这简单而朴素的道理成了他们的信念。

因为是父母,他们总是望子成龙成风,总是恨铁不成钢的拿我们的缺点和邻家孩子的优点比,给我们找一个榜样,却换来极不领情的一句话,谁好让谁当你的孩子去。

因为是父母,所以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我们身上,他们不明白,理想是不能遗传的。

慢慢的我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知道也体会到了他们的艰辛和不易,我的孩子也会问我小时候问过的同样问题,妈妈你们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我也笑着,就像当年妈妈笑着告诉我一样,告诉他,因为我爱他,因为我们是父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给父母立心碑散文汇总篇七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情,与生俱来,血脉相连,不以贫富贵贱而改变,不以个人喜好厌恶而取舍,这就是亲情;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欲,不因季节变化而更替,不因名利浮沉而亲疏,这就是父母之爱。父母给了我们发肤之身,无私地把我们哺育,竭尽所能促我们成长!为报答父母之恩,自古以来,孝敬父母即成为我中华民族倡导的优良传统。

“人孰能不老,百事当以孝为先”,从远古看,孔子提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唐玄宗还亲为《孝经》作注,《孝经》上讲“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成为我们为人之子应尽之责;在近代,毛泽东也曾说过:“连父母都不肯孝敬的人,还肯为别人服务吗?”可见从古至今,无论是圣人、明君还是伟人都将孝敬父母视为人生的头等大事。

但是,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我们却常常以忙碌为由,在不经意间忽视了去关心、关爱我们的父母,对此他们并不作过多要求,而总是替我们找一些理由:孩子们事业心强、工作繁忙、离家较远、生意上有应酬等等,其实这不过是父母在自己安慰自己!春晚上蔡国庆、陈红、江涛、张迈演唱的一首《常回家看看》唱红了神州大地,也唱出了天底下众多家庭中两代人的心声!“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情深意切,常在耳边萦绕……。“长大以后为了理想而努力,渐渐的忽略了父亲母亲和故乡的消息……”,郑智化演唱的《水手》让人倍感惆怅,更加增添了对父母的牵挂……,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代人的交流是越来越少,而随这时间的消逝,他们终将慢慢离我们远去!其实我们的父母他们多么希望我们能抽时间和他们一起吃饭、聊天和散步!但是我们却没有多给他们机会,常常用一个字“忙”无情的把他们小小的要求给回绝了!

“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看见父母健在时,我们常常觉得以后有的是机会敬孝父母,也许还会编造出这样一个自我安慰的理由:等自己有时间的时候再去花多的时间补上,等自己经济宽裕时再来加倍敬孝……。殊不知我们父母在养育我们的过程中,经历了人生的煎熬后已经不断衰迈年老,就如同一只漂浮在海洋的老船,已经不起狂风暴雨的袭击!也许,还在我们都没有思想准备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他们会离我们远去,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去好好孝敬和关爱他们了,往往在这个时候,留给我们就只有反省、懊悔与苦恼:有那么忙吗?为什么不多抽点时间来把他们孝敬?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没有享受到子女的孝心,就在孤寂和惆怅中离去!可惜世界上永远没有后悔药来弥补自己的过失,留给自己的将可能是抱憾终身!

我们无法挽住最终生离死别的那一刻,但我们能做到努力扮演好生命赋予我们做子女的角色:

为人子,必须心存孝敬之心。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孝与不孝,每个父母只能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给子女的行为打分。“论孝,看心莫看行,看行天下无孝子”,一个人是否孝顺,是否尽孝,只能看其内心里有没有孝道观念。也许,我们一些人或因父母爱唠叨、土气、落后而不尊重他们,或因过去事情的误解而记恨他们,这都会影响到他们对父母的`态度。其实父母对子女关爱得多了,就会显得唠唠叨叨,迭迭不休…,我们对此不应该感到厌烦,而更应该理解“婆婆嘴、妈妈心”;无论父母多么土气落后,他们永远是你的父母;不管他们过去有什么不如你意的地方,至少他们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这就是最大的恩情。因此,在和他们相处时应该顾及到父母的感爱,千万不能恶语相加,伤了他们的心!

然而,仅仅心存孝道,而不付诸行动,孝道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在可以表达孝心时,要尽可能以行动表达,做一个孝顺的子女。在孝顺的行动表达上,我们一定要注意“孝顺”应以“顺”为先,切莫把自己的好恶强加到父母的意志之中,切莫简单地以金钱或物质来代替敬孝的责任,而要以顺父母的心思来做事情,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天伦之乐。

当然,也许有些人会以工作、生活、经济等条件有不允许来对孝敬父母的方式进行辩解,但是我们可以做到:每年的节气(春节、端午、中秋和父母的生日等)应尽力和他们渡过,让他们感受到浓浓家的气息和温暖;趁他们身体健朗时多抽时间陪他们去转转山,看看水;平日里多抽点时间和他们聊聊天,听听他们最近有没有趣事,家里的亲戚们还都好不好,并时常掌握到父母的腰身状况…,如果真的实在很忙,也不要忘了给家中多打几个电话…。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亲的腰身不再直立,母亲脸上爬满了皱纹;花台上的草树木已渐荒废,灰尘沾满了家中的地板和衣柜;父母煮饭菜简单而异味,记忆衰退的他们不愿出门…,他们就真的老了,此时就更需要我们去关爱他们!

给父母立心碑散文汇总篇八

孩子的一切都是父母所无私给予的,不要满心不服气,非要争辩今天的成就是自己当初如何奋力拼搏才换得的。的确,也并没有人会去否认这一点,但是孩子,要知道,若没有父母当初的茹苦含辛与一辈子的关怀备至,我们根本不复有奋斗的基础,又何谈成就?热爱父母,当是为人子女一生的奋斗方向。

父母倾尽一切去哺育孩子的时候并不曾希望将来孩子能够怎样报答,他们傻傻的,只是要孩子过的好,这样便好似获得了人生中最大的满足,而从不会在乎自身境况的困窘。而便是这种傻,我们当一辈子铭记。父母不希求孩子们的报答是因为他们对于孩子的爱是真的纯洁无暇,发自肺腑。然而作为孩子,报答却只是最基本的'一种孝道。努力尽好孝道,这辈子才不会让自己在自悔中痛苦。

作为孩子,永远无法真正领悟父母的茹苦含辛,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自己人生阅历的丰富,随着自己道德思考变得深沉,这种感悟才会逐渐变得真切。

孩子,趁年轻时,趁自己还有机会不去选择后悔的年轻的时候,好好尽孝,好好地对父母,这并不是什么样艰难的事情,对于真正懂得孝的重要,真正感谢父母的恩情的人而言,它甚至算不上一个要求,只是一个出于本能的天性。

有一天,父母会慢慢变老,白发苍苍的背后,他们对我们并不会有任何的要求,因为父母从不愿因为自己而打扰到孩子,从不愿孩子为了自己去变更些什么计划,而倘使真的这般,他们也会感到惶惶不安,感到对不起。

长大后的我们,有了爱情,有了事业,生活变得忙碌,生活变得充实,却在无意识间逐渐忽略了父母。因为生活中有了自己的另一半,所以许多的爱一下子倾注到他或是她的身上,若干年以后,孩子,你也将会有了自己的孩子。于是,似乎,生活更忙碌了,你的爱,需要覆盖的范围愈加广泛,爱人和孩子逐渐成了第一位,父母就这样逐渐地被冷落了。而父母们,虽略有感伤,然而见到子孙和乐,宁愿自己孤独,也是不说。

然而,为人子女,孩子,我们却当沉思。

一个人的心并不很大,父母并不会要求占据孩子心灵的百分百,及至后来孩子成家有了孩子之后,自己在孩子心中所占据的比例将逐渐减少。可他们不会伤心,只是会微笑着将更多的比例让出去。可是,孩子,心中所占据的比例可以缩小,然而对于父母的爱却不能减少半分。心的大小有限,然而大爱无限。我们能做到,纠结只在于,是否愿意这样去做。

孩子,或许现在年轻还不知事理,然而对于父母的爱,等不起。无论是怎样的年轻,在父母面前都请学会缓下心来,收起不高兴的脸色,为父母露一张可爱的笑脸,然道真的有那么艰难?当父母年迈时,很多事情在我们看来会显得笨拙,但是孩子,不要不屑地走过,你应当是笑着弯下腰来耐心地帮父母解决,就好像当年我们穿着开档裤愚笨时父母对我们的那般悉心。我们能给父母的是愈多的慰籍和感动,而不是惋叹唏嘘。这样,等我们年老之时才会一身坦然,毫无愧欠。

热爱父母,一如父母这一辈子于孩子从不曾间断的无私的大爱。人这一生最重要的,莫过于此。

给父母立心碑散文汇总篇九

我十八岁离家,今年虚岁三十八,算起来,迄今的人生里,一半时间都在外。这一半的时间里,驱使我不断离家远走的,无非是所谓“学业”和“事业”。父母在人前夸耀儿子时,所依据的也无非是这两点:学业圆满,事业小成。自己回想起来,也觉得这一切理所应当,从未想过另一种可能。可以说,前三十年,父母和我共享了它的荣耀,但是,从现在起,我们要开始分食它的苦果。

牺牲大片乡村和城镇、成就个别大城市的发展路径,造就了今日中国的基本格局,资源极端不平衡,机会极端不均等,迫使广大“不幸”生在欠发达地区的青年人少小离家,一窝蜂地扎堆“北上广”。从正面看,这是社会流动,是资源合理配置,殊不知,隐患早就埋下,代价异常昂贵。当年我兴冲冲离家,眼里只有异地、大都市与锦绣前程,却不知出来混,迟早要还。如今父母年迈,能见到我就是他们最大的福利,见不到我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折磨,我却吝啬得每年只给他们一两次见面机会。这就是代价,该是我们还债的时候了。

这是一个制度化、结构性地消灭人伦的年代,高铁、网络、中国电信,并没有让亲情更便捷。骨肉被分隔两地,血脉被拉长稀释,年轻人即使有心,也已经无力,在奔走求生的现实重压下,亲情早被挤压得所剩无几。亲子之情,天伦之乐,原本至高无上,任何人无权剥夺,却不料败倒在这坑爹的时代。

网上有人感叹:“这些年,我所有的眼泪都流在春节结束后,父母送我上车离家的时候。”情真意切,却万般无奈。

从父母角度来看,他们也有更多的理由牵挂子女。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后半句是说:如果子女一定要远游,也要有一个明确的、让父母放心的去处。可是,这恰恰是一个“无方”的年代,青年人漂泊异乡,身心无处寄放,不知道哪里才是真正的家。这正是让父母放心不下的地方。很多年,母亲担心我的早餐,怕我早饭没有着落,潦草应付过去,亏了身子,“不怕一顿不吃,就怕十顿不饱”。我常嘲笑她,说她本末倒置,用我的话说,“早餐是世界上最不重要的事情”,我有那么多人生难题、终极困惑你不关心,偏偏要纠结什么早餐。可是,今年,我体会到了她的深意。稳定的、营养均衡的早餐,正是“家”的首要标志,是“有方”的重要前提。对一个母亲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值得担心。

一位海外学子在日志上说:“我十九岁上曾发誓,父母去世之时守孝三年,如今我再发一誓,毕业后五年为期,纵弃前程锦绣,亦决然回家,以全人子之心。”还有人说:“有人问我,为什么上完学不留在大城市要回来工作?我说,因为家里有我的家人。我自认为,工作不是说签了牛逼的企业或者去了牛逼的地方你就牛逼了,工作不过是为了过一个自己喜欢的生活,我不喜欢去贡献自己的青春建设别人的家乡,等到爹娘老死还要赶着飞机回去,还不一定买得到票!”少数人的回归和反抗,让人钦佩,但另一个事实是,大部分人仍被时代裹挟,急惶惶踏上不归路,却忘了其实身后还有另一条退路。

“人生在世,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里子。”这话放在亲子关系上也成立,对父母来说,我就是他们的“面子”,我自幼学习不好,现在混迹广东,娶了媳妇安了家,在老家的县城,这些足够他们自豪了。但其实,我不过是一张“面子”,我一点都不实用,我只有观赏价值,基本没有使用价值,父母不要我的钱,我也没能力为他们做些什么,我们相隔一千公里,每隔一星期或十天我和他们通一个电话,一两年回去一到两次,和他们朝夕相处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半个月,对他们来说,我越来越只剩下象征意义。

万幸的是,我的父母还有一张“里子”——我的弟弟,他在首都,衣食无忧,他把父母接到身边共同生活,给他们吃穿,带他们看病,陪伴着他们,忍受他们的争吵和絮叨,他们也带着孙子,享着天伦之乐。弟弟可能没有那么多值得吹嘘的头衔,却是一个尽职贴心的“好孩子”,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甘愿牺牲的“里子”,才有了我这个逍遥法外的“面子”。但是,我越来越不能原谅自己,尤其当父母近六十岁,当父亲的父亲离世后,我越发意识到他们的孤独无助。做父母的,哪怕有十个子女,每一个也都是不可替代的,我不该以任何理由推卸责任。

“今生还能和父母见多少次面?即使父母活到100岁,你每年回家见一次,还能见多少次?”这条微博在网上广为流传,每个人都在默算自己的数字,每一个数字都触目惊心。亲情在倒计时,永别似乎近在眼前。

爷爷去世,我登上北去的飞机,躲在三万英尺的云底,以波音的时速追赶即将老去的老人,追赶逝去的亲情。此刻,我的父母们,他们还有我们,而我们已经成人。那一夜,我在手机上悄悄记下:平生第一次,我发现了比生命、爱情、正义、写作更重要的事情。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