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论文怎么写(优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21:17:36 页码:10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论文怎么写(优质9篇)
2023-11-17 21:17:36    小编:ZTFB

创新是指在完成任务或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能够提出新思路和创造性解决方案。对于情感表达,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偏好和习惯。1.以下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论文怎么写篇一

摘要:自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及冲击日益加强,致使我国众多优秀传统文化开始游离于我国主流文化之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养生学等文化内涵,然而近些年来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瓶颈日益凸显。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内涵,从立足现代,融汇中西、树立价值,明晰内涵、面向未来,走向世界三方面阐述了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所应该坚持的价值取向,以期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论文怎么写篇二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

摘要。

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就当前的就业形势、新时期人才的需求特点及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进行探讨。

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而且就业的形势又十分复杂。因此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大学生应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充分了解和把握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是理想就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在就业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就业的机制有待完善,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自以来,高校应届生数量以跳跃式幅度增长,20是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212万,比前一年增长46%,而到更是高的630万比年翻几番了,“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

二、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

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虽然要求各种各样,但是最基本仍然是专业职业技能,可以说这是对每一个求职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种工作的最基本需要。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能被所谓的“大学学习的很多东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现在我们所学的可能以后不能直接用到,但是大部分工作时的后续课程都需要现在的知识。

众所周知的,现在的用人单位除了看基本知识水平的同时,对综合能力的注意有很大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不再单单看文凭,很多时候要考虑应聘人的行政办事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是否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单一的学习基本专业知识。要比较广泛的涉猎其他知识,例如,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拓展自己的见识和人际关系网。通过参加学生会和社团活动,培养一个良好的处理问题方式以及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就业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时代带给我们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导致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更高要求。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直面就业压力。

鉴于这样形势,大学生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多了解吸取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经营理念,并且勇于把自己推销出去。很多求职者就业期望过高,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思想独立,通常的教导无法在短期内使其调整就业期望,在现实面前也容易泄气或产生自卑心理。良好的心态最重要,认识到客观现实,调整人生规划,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所以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包括身理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代化生活的节奏日趋加快,要求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才能足以应对当今的社会压力,”病秧子”是得不到企业的认可的,因此在大学期间我们就应当锻炼自己,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同样,心理上的素质也是很重要的。在未来的面试、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所面临的考验将是巨大的,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聘职场首先就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从此时此刻就开始培养自己,不论是在即将到来的实习还是以后的面试和工作中,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过硬心理素质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准备,倘若在面试前不做好充实的准备,那么无论面多少回也是不会成功的,所以充足的准备是必须的。其次,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很重要的。在面对许多次的失败后,许多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就会丧气。而对于初次涉世的大学生而言,所面对的挫折将是更加巨大的,所以这就要求大学生对每一次的面试做充分准备保持一颗平常心,胜不骄,败不馁。

(二)知识素养。对于大学生而言,知识是很重要的,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作为学生的本职,学习知识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话题,在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后应当让自己朝着这一方面发展,在大学期间努力扎实好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样将使自己在未来的工作更容易适应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当然,学习的基础知识不能只局限于那些单纯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应有些实际应用的知识,并且加以实践的操作,这样的知识将是更有用于未来的工作岗位。

(三)社交能力的完善。大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是远远大于在中学时候的机会,一般的大学都开设有许多的社团,这一方面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是很大程度上是给学生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大学生应当抓住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可以学习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吉他、舞蹈等等,因为这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丰富的有情趣的人。美国工作尤其看重这一点,他们往往并不要求员工是一个在专业上多么拔尖的,但希望员工是一个很全面、平衡的人。

总之,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首先,我们要刻苦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广泛的涉猎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工作提前积累各种经验。为以后的升职或者跨专业就业奠定基本。再次,培养一种勇于创新的办事理念,以便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敢于推销自己,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最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并处理好与学习关系。相互促进。为以后把握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开端。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论文怎么写篇三

综合研究2003~20的调查结果,发现我校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了新的特点,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具有以下特征:

毕业后的去向选择:考研与就业是两大主要选择,“考研热”愈演愈烈,创业意愿趋弱我校毕业生对毕业后去向的主要选择是继续攻读研究生与就业,各年毕业生选择这两项的人数之和均超过了84%。其中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呈下降趋势,选择考研的毕业生则呈逐年上升之势,选择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偏低,说明大学生的整体创业意识不强,创业意愿趋弱。近年来大学生“考研热”的主要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好的职业需要优秀人才与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导致大学生创业意愿淡化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总体缺乏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包括社会舆论、政策保障、社会支持条件等;二是高校的创业教育不足,力度不够,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不健全;三是大学生自身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能力欠缺,在校的创业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等。

选择职业的标准:以个人发展观为择业标准的占主流,以考虑国家和社会需要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呈上升趋势调查数据(如表3所示)表明,近三年来,我校有83%以上的毕业生把“兼顾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和“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以及“千方百计实现自我,自我选择”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反映了大学生在择业标准的评价上,仍然十分看重个人的发展,特别是“以自我中心”作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由的3.9%上升到年的7.6%。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即以“服从国家和社会需要”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人数呈上升趋势,2006年的`人数比例为13.6%,分别比和上升了4.8个百分点和4.6个百分点。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接受了收费教育和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观念,以“个人发展观”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这既反映了大学生在择业中的务实心态,也表明大学生择业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个人价值取向仍有回升的趋势,因而加强对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社会、高校和家庭面临的重要问题。

选择职业的地区意向:选择城市就业趋势明显,到基层就业仍需引导调查结果表明,2003~2006年我校毕业生择业的首选地区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各年均有50%以上的毕业生表达了这样的选择意向,选择去“内地省会城市或大城市”的毕业生各年均超过了24%,即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超过了75%,毕业生择业的地区意向具有明显的城市化趋势。选择去“西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比例各年都不足5%,可见引导毕业生去西部、基层就业的工作任务还很艰巨。绝大部分毕业生求职的地区目标都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内地省会城市或大城市,愿意到西部等边远省区工作的毕业生所占比例很低,在全国具有普遍性。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策上取消了边远省区生源必须回生源地工作的规定,另一方面是经济发达地区能够给毕业生提供较多的发展机会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以及便利的生活条件。然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毕竟有限,势必会造成“僧多粥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近几年,我校毕业生选择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的人数比例稳中有降,直接反映了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就业难等现实状况。尽管国家和学校积极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西部地区也出台了许多吸引人才的政策,但仍难以调动大多数毕业生的积极性,这也反映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和就业指导的长期性。

选择职业的单位性质意向:非国有企业的择业意向呈上升趋势,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传统优势职业的吸引力稳中有降我校毕业生择业的单位性质意向调查表明,近四年来,企业是我校毕业生择业的主渠道,特别是选择去非国有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各年均超过了40%,而选择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单位以及国有企业的毕业生人数呈稳中有降的趋势。大学生择业单位性质意向的变化趋势反映了大学生的求职心理随着高等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吸纳毕业生的能力趋于饱和,而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三资、民营和私企等非国有企业以其就业容量大、人才需求旺盛、待遇优厚等优势逐渐赢得了毕业生的青睐。二是大学生对国企、非国企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外企、私企机制灵活,发展环境较好,而国有企业机制相对滞后,观念相对陈旧。三是有关就业主管部门加强了就业指导的力度,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

对职业选择的薪酬期望:薪酬期望总体趋于合理,部分毕业生在待遇水平上的理想化趋向严重调查显示,2003~2006年我校50%以上的毕业生对薪酬的期望值在1000~元之间,而且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的51.54%上升到2006年的74.73%,表明大学生的薪酬期望总体上趋于合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表现出对现实工资水平的认同感。但同时,部分毕业生过分追求高薪的现象也不容忽视,2003年选择月薪在2000~3000元及以上的毕业生人数比达到了48.46%,尽管近两年该比例有所回落,但2006年仍有25.27%的毕业生表达了较高的薪酬期望,即有四分之一的毕业生在待遇水平上的理想化趋向严重,不能正确对待社会需求的现实,因而使得一些毕业生面临就业机会丧失与就业失败次数增加、“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对择业影响因素的评价:看重经济因素呈上升趋势,在注重个人发展的同时存在突出的功利主义倾向调查结果显示,我校毕业生在择业时看重“薪酬福利、经济效益以及城市因素和工作环境”等因素的人数各年均超过了57%,在总体平稳中略有回升之势,这与大学生追求1500~2000元的薪酬期望呈上升趋势相吻合。部分毕业生择业时看重经济和城市因素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反映了收费教育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行为更加实际,如何引导毕业生树立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正确择业观,是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与此相反,毕业生在追求职业经济效益因素的同时,却并不关心所选择单位的发展前景,2003年仅有17.63%的毕业生看重“单位知名度和发展前景”,而到2006年,选择这一项的人数下降到14.52%。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抱有实用主义的择业观念,片面追求单位现实的福利待遇而忽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割裂了理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存在着突出的功利主义择业价值取向。

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我校四届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呈显著的多元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既注重个人事业的发展,又兼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既能正视就业压力,又存在消极心态;既偏重个人兴趣,又追求理想化的薪酬待遇;既看重经济因素,又存在急功近利心态;就业意向城市化趋向加重,社会奉献意识淡化。注重个体价值,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看重物质利益,过于追求经济价值的实现;择业观念较为传统,缺乏艰苦奋斗的品质与创业精神、竞争意识。尽管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同时存在不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消极的就业意识以及盲目的择业行为,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国家、高校和家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当前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就业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国家、社会、高校等各个层面既要转变观念,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控,完善与优化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体系,特别是要制定出引导毕业生创业和面向基层就业的鼓励政策;要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加强毕业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奉献意识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与创业意识教育;要积极营造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舆论氛围,转变家庭的传统就业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与存在的问题,积极推动大学生的合理择业和顺利就业,从而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们的调查开始于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的第一个高峰年并保持了4年的连续性,但由于学校的地域、规模、专业设置、教育状况等因素,所取样本相对于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而言,代表性相对较弱。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和对问题的分析,为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类似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2]梁英.新形势下北京地区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j].大众科技,2006,(1):189.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论文怎么写篇四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方式和关键环节,对人的情感、品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等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艺术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其唤醒人性和追求真善美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基石,也是对真善美追求得以实现的价值基础,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发挥艺术教育独特的价值优势,对于大学生身心和知识的全面发展,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要求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的目的在于较好的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认识美,在认识的过程中还要学会去感知美,通过对美的认识过程提高精神和道德层级意识的不断升华。

1.1艺术教育有助于情操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具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以及宣泄情绪的作用。因此,从中可以其对情操培养的肯定作用。他认为“:音乐乐调当中,每个乐调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如果其中存在特殊的目的,可以此阿勇特殊的乐调来完成。如果要达到教学的目的,就需要采取特殊的乐调来完成,而那些具有净化作用的乐曲就能够产生一种有益的快感”。从中可以看出,那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一定环境中就能产生有益的快感,能够起到净化心理和完善品格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育人的目的和要求。

1.2艺术教育有助于人修养的提高。

在一定意义上审美能力的提升促进道德修养的形成。柏拉图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比其他教育重要很多,音乐当中的节奏和韵律能够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共鸣,从而被这种力量所吸引和融合,如果这种教育方式是正确的,就可以不断润化我们的心灵,自己的性格也会因此变得高尚起来”。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在生活或者学习当中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能够在生活和自然界当中不断地去发现美的事物,从美的事物当中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思想水平。因此,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中有效融合,在艺术实践当中通过其自身的育人方式,把那些抽象化了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精神需求,促使大学生思想和情感得到不断升华,推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2.1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对核心价值观认知度。

提高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对外界事物艺术美的理解和欣赏,从而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真知。艺术作品通过对那些比较鲜明和生动的形象进行揭示,从而实现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它和只对事物的外表进行感知的感性认识存在本质上的区别。艺术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让其不断感知艺术作品中的美,从而不断提高自身对外部客观世界和内部主观世界的认识水平,所以,艺术教育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趣味之后,使其形成一种价值观念体系,从而提高了对美好事物的认知水平。在具体的艺术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内心特点,把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通过一定方式运用到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上来,通过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逐渐形成一种具有真善美观念的价值观体系,从而提高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认知度。

2.2移情价值对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扩宽作用。

艺术价值的移情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是指受教育者的内在情感受到了外界美的熏陶,这种理论在我国古代就有过论述:兴于诗。立于礼和成于乐。这是儒家教育思想对艺术教育移情价值的最早概括,其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成是审美教育思想,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形式和相关的行为灌输的教学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借用音乐、诗歌和绘画的形式来展开教学,从而起到陶冶和激发受教育者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目的。艺术作品把自然界或者生活当中的一些美的东西展示出来,给人一种视觉和内心的共鸣和享受,使人在不经意之间就能感受到美的存在,这也是艺术教育陶冶情操的主要体现。例如,我们在欣赏《祖国颂》等优秀的音乐作品时,从作品当中就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倾听的过程中也激发出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把艺术价值中的移情价值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运用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当中,并把这种价值观通过一定的美学形式展示出来,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鼓励和培养学生的艺术和道德情操,帮助他们通过对这些作品知识的学习,从而树立牢固和高尚的核心价值观念。

3.1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手段是有效进行教学的前提条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需要对教学观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除了对课堂教学进行规范化之外,还要进行多种样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与其相协调,因此,高校老师要首先要对教学观念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对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并且把艺术教育模式有效的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中去。

3.2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施最主要的还是对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高校要把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努力创建情景化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沟通表达能力,通过对相关情景进行模拟,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形成核心价值观的合力。首先,可以对艺术教育的信息化水平进行提高,善于运用新的媒介来表达自身情感,还可以通过网络、qq、微博等形式将自己的艺术作品传播出去,让学生通过艺术美的欣赏实现核心价值观念的培养,从而置身在艺术美的环境当中。其次,构建艺术服务平台。艺术服务平台可以以学生社团为主要方式,在学校开展校园艺术节、美术展和音乐晚会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形象思维能力。最后,对校外艺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可以通过“送文艺下乡”以艺术为主题服务基层群众,在一定条件下加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能力,定期组织学生到艺术馆、音乐厅或者歌剧院等场所来进行考察,不断让学生和艺术家、音乐家、民间艺术大师等进行接触,让大学生能够零距离的接触和感受艺术的魅力,通过在实践当中不断去认识美、发现美和践行美,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水平,达到实现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目的。

艺术教育作为美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能够较好的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培养以及价值观念的创新。在艺术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自身实际为支撑,学校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利用各方面的有利资源,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序进行。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论文怎么写篇五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导致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大学生就业时面临着梦想与现实的碰撞,必然会给就业的大学生带来职业选择的困惑,大学生就业陷入了两难困境:一方面寻求一个铁饭碗越来越难,另一方面大学生违约现象却愈演愈烈。违约这一看似简单的现象往往对毕业生个人、学校、用人单位都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违约行为发生的原因及如何减少或者规避这种行为的发生,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

违约,《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违背条约或契约”。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一般来讲,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因一些主观原因或客观原因引起而解除原有协议的行为,统称为违约,这里包括合法或者不合法的、单方毁约或者双方最终认可的。

山东人才网作的一个调查显示,有38.6%的单位曾遭遇学生违约。毕业生签订了就业协议又违约的“准就业”现象越来越多,违约不再是个别现象,违约暗流已悄然涌动,违约问题已成为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校在就业过程中碰到的一个难题。大学生违约大致分为如下几类:

1.目标模糊,多方签约。

大部分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一般到多个用人单位面试,最终收到多家用人单位的录用通知。由于对用人单位不十分了解,眼花缭乱不知选择哪一家,便与多家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以便在其中选择一个。这样做的结果是只能满足签约者中的一方需求,对其他签约方则构成违约。

2.先下手为强,骑驴找马。

在选择用人单位的过程中,部分毕业生抱着一种“骑驴找马”的心理,先确定一个用人单位垫底,一旦找到更理想的用人单位,则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抛弃前者,构成违约。这样的“毁约心态”,已经在部分求职毕业生中蔓延。他们签约之前做好了充分的毁约准备,把毁约当作一个程序来操作,并且仔细地衡量其风险和成本。

3.把协议当做敲门砖,打开理想城市之门。

一些毕业生想进入大城市,例如北京、上海等地就业,他们把获得当地户口作为自己就业成功的硬指标。一旦遇到能够解决户口的用人单位,便不假思索立即签约,一旦取得户口,就违约辞职。这种把协议当作敲门砖的毕业生大有人在。以北京为例,因北京户口问题引发的违约辞职案件,在应届大学生、研究生就业中最为多发,占到学生违约案件的60%以上。

4.自身无法控制的外在压力。

毕业生本人不想违约,但迫于家人的压力,不同意其从事该职业或者由于毕业生是独身子女,父母不同意其工作地离家太远,或是恋人的压力以及其他意外情况,不得不放弃协议。

5.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为了确保毕业时掌握主动,许多学生一边寻找工作,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一边准备考研或者联系出国,为自己铺设两条光明之路。一旦考研成功或出国成功,则立即毁约。因国家规定,考上研究生的毕业生无需支付违约金,导致目前这种情况在毕业生违约现象中居于多数。

1.违约的收益大于所付出的成本。

由于我国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以及不同单位之间工资收入差异很大,同时劳动力流动性差,初次就业对终身收入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而毕业生非常重视初次就业。当有选择机会时,如果几千元的“违约金”可以带来终身的、巨大的“回报”,毕业生毁约就是一种难以避免的、非常理性的选择了。

2.不合理的就业考核制度。

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学校学生成才的标准之一,往往被纳入工作考核体系。为了确保高就业率,毕业前夕,几乎各大高校都会敦促毕业生尽早签约,否则,学校将户籍、档案发回原籍。如果毕业生签约,学校则可以把毕业大学生的户口和档案放在学校保留几个月,统称为“缓派”,这对大学生来说弥足珍贵,所以草率地找个单位签约来应付“差事”。如果以后能遇到“心仪”的单位,则只能采用违约的方式。

3.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些大学生,尤其是优秀的大学生,很多单位都会向他们敞开大门,在没有合理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下,早早地把就业协议签了。但后来,随着更多实力雄厚的单位加入人才招聘的`行列,这部分学生开始动摇、“后悔”,往往会和原签约单位违约。

4.信息不对称性导致毕业生毁约。

了毕业生与之签约。毕业生报到后,一旦了解了真实情况,用人单位原有的承诺无法兑现,则以上当受骗为由,纷纷解约另谋出路。

5.法律规定不健全。

大学生在毕业时,很大一部分都会事先关注有关劳动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做到有备无患。而新《合同法》第25条规定,只有几种特殊情形才可以收取劳动者的违约金。这样,法律严格限制了用人单位对违约金的收取,对就业大学生来说,无疑又提供了助长违约趋势的依据。

6.诚信制度不健全。

由于我国就业诚信制度的缺失、就业诚信信息传播渠道不通畅等情况,导致难以增加违约者的隐性成本,用人单位对此似乎也不予关注,导致大学生在选择违约、衡量风险与成本时,往往只考虑直接成本,即违约金,很少去关心隐性成本,尤其是信誉方面的损失。

三、减少或规避大学毕业生违约的对策。

1.健全就业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大学生和谐有效就业。

目前,整个社会信用机制不够健全,毕业生就业行为缺乏规范性。《就业协议书》的约束力和权威性没有得到完全发挥。就业协议作为一种民事合同,其内容却只有简单的几条规定,对于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及解决纠纷的办法等许多内容都没有详细规定,其法律性质和法律地位没有完全明确,随意违反协议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建立完整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使毕业生就业协议的签订、生效、履行、解除等行为都控制在科学范围之内,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制度化,对于规范毕业生的就业行为、促进和谐有效就业具有促进作用。

2.建立规范的就业考核体系,提高初次就业的成功率。

当前,许多省份以每年年底就业率统计作为高校的考核指标,但是罕有高校对毕业生采取跟踪调查。对于高校而言,毕业生一旦离校,他们的就业情况很难统计。许多高校将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率作为就业工作好坏的判断标准,导致就业指导部门为了达到相关要求,教育、督促毕业生在离校前签约。要克服这种情况的发生,必须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设置就业工作考核办法,确保就业指导部门积极地指导学生就业,扎扎实实地开展就业工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就业,提高初次就业的成功率。

3.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尽早做好职业规划。

许多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茫然状态,普遍带有盲目性,对国家的法律、就业政策懵懵懂懂,不仅对本专业的优劣势缺乏了解,而且对所应聘企业及岗位缺乏了解,签约的目的性差,经常糊里糊涂地签约。直至毁约那一刻,还没有意识到就业协议的法律效应。因此,作为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从新生入校开始,学校就应该开展“全方位、全过程、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根据就业现实情况,不断创新,切实为学生职业生涯作好规划,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确定专业定向和择业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4.加大诚信教育力度,引导毕业生诚信签约。

的必修课。加之现在的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员工的品德因素,尤其是一些正规的大公司,在招聘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中考核你的诚信度。为此,通过建立《诚信档案》、开设诚信教育课程、举办诚信活动体验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和宣传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对于提升学生的素质、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起到积极的作用。

5.规范企业招聘行为,做到信息透明化。

当前,就业市场不够规范,用人单位在发布招聘信息时,所提供的用人单位信息和岗位性质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审核和认证,仍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这必然导致一些急需人才而又缺乏相应引进人才条件的用人单位不得不夸大甚至虚构自身的优势和待遇,引诱毕业生签约。很多毕业生签约之后,工作一段时间,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状况,以及当初用人单位的承诺无法兑现时,必然引起毁约现象发生。为此,加强对用人单位提供信息的监管力度,确保用人单位的信息透明化、公开化、真实化,督促用人单位实现签约前的各种承诺,对于减少违约现象将大有作用。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论文怎么写篇六

文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题出现的原因,为处于正在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一些真实性数据和参考性意见。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处在社会深刻的转型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都会受到一定动机的支配,而择业的动机一般都是由价值观决定的。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往往是社会职业价值取向的晴雨表,它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影响着大学生将以什么样的姿态投入到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去,甚至还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因此,认真审视和分析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大课题。

本文通过对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的大学生的问卷,对大学毕业生职业价值观进行了调查研究。每一学校随机抽取400人,共计2000人,采取问卷调查为主、辅以座谈和访问的方法。问卷调查的回收率为99%,有效率为98.7%。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试图为教育者找到合理的对策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性态度和选择性行为,是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定位,它为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实现就业目标提供重要尺度。”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变化的主要因素。“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生活关系、人们的生活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处在社会深刻的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找到了良好的机制,也为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的觉醒创造了外在的条件和机遇,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受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比如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等价交换观念等等;不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必然带来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也就是市场经济在给我们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同时带来负面影响,那就是人的价值取向日益功利化、市场化。大学生受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往往按照市场的要求来塑造自己。比如,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原则和竞争性特点会容易使大学生过分强调自我,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必然使一部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价值取向的偏差,出现“一切向钱看”、“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思想;产生见利忘义,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的利己主义价值追求,使得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日趋淡薄。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市场的物化倾向必然会淡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从而使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功利化。因而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取向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出现与马克思主义要求的价值观不同的偏离。这种偏离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必然会对建设和谐社会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成严峻挑战。造成这种偏离的因素恰恰又是社会现实的突出矛盾引发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2.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氛围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变化的深层原因。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中西文化的交流变得广泛而深刻,而古今文化、中西文化的冲突和斗争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显得尤为激烈。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各种方式熏陶着大学生的心灵,成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主要资源;但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的东西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品格,比如封建迷信腐朽的人生观念,儒家的某些保守观念也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现代社会的开放性,使得西方文化中本身所固有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会极大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大学生虽然处于“象牙塔”里,却也不可能“独善其身”,不少大学生面对大量的外来信息,来不及思考便接受了具有流行特色的趣味标准和外在引导,进而导致其判断能力的弱化,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失去独立批判、否定的能力,从而一味地“跟着感觉走”。同时,理想化的职业价值观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大多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实际上是以现实要求为出发点,以个体需要作为基本价值取向,以个人利益作为价值的基本标准,他们讲实效重现实,其职业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实用色彩,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是,这种实用性带有的功利性,使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少了一些应有的理想和精神。

3.教育的错位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变化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当代大学生生长在一个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的时代,其就业问题成了全社会都关心的问题。在教育大学生对待就业问题时,大家多用“前途教育”鼓励大学生。当然,这种“前途教育”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这种思想教育的功利性太露骨,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所以,“急功近利的教育培养了急功近利的青年川”。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我们长期奉行的是“应试教育”。这种“应试教育”的后果是严重忽视学生价值观的正确教育,导致学生价值观的偏差,同时,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单薄的,渠道是较为单一的,而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接受的内容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影响,难以抵挡社会多渠道影响的诱惑力。

当前高校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受市场的影响,高校过于看重大学生的就业率,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往往受市场“指挥棒”的影响,过分注重对大学生择业技巧、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的指导,而轻视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再加上社会上不完善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市场,这些都不能不使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受到冲击。

当代大学生多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成长于90代,是真正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环境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只有通过了解目前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新内容、新趋向,才能不断摸索出新的更好的对策,才能与时俱进、扎扎实实的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价值观的教育其实是民族的重任,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所以,正确认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是我们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任务。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论文怎么写篇七

中外著名大学之所以“著名”,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具有独特的校训。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突出了“自强”、“厚德”的“学格”和人格的培养和铸造。哈佛大学以“让真理与你为友”为校训,办学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在中国大学走向世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代,中外著名大学校训的比较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为特色校训的打造和校训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为更好地研究中国重点大学校训价值取向,特选取109“211工程”[1]大学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统计分析,中国重点大学校训价值取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一)崇尚使用古语。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为大学校训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从109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统计来看,直接或间接引用古代用语占47.7%。大部分中国重点大学的校训都引经据典,可以从古典文献中找到渊源。例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来自《周易》中“乾”“坤”两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古代典籍特别是儒家经典,成为了当代大学校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想源泉。

(二)强调求实、至真。

从109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统计来看,其中涉及“实、求实、求是、求真、至真”的占48.6%,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实事求是”、北京理工大学的“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等,这些校训都体现了这些高校求实崇真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激励学生养成科学精神,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献身真理,把对真、善、美的追寻作为终极目标。

(三)取向创造、拓新。

从109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统计来看,其中涉及“新、创新、创造、拓新”的占36.7%,比如,北京工业大学的“团结勤奋严谨创新”、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等,这些校训都体现了勇于创造、敢为人先的治学思想,体现了一种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革新思想。

(四)推崇自强、勤奋。

从109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统计来看,涉及“自强、自强不息、勤奋、勤俭、勤勉”的占45.9%,蕴含了传统文化中勤能补拙、天道酬勤、自我修炼的哲学思想。比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东北大学的“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等,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对学生的敬业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要效法天地,为实现人生价值、理想信念而自强不息、奋发向上。

(五)突出团结、乐群。

从109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统计来看,涉及“团结、乐群”的占22.9%,这充分体现了高校对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培养的高度重视,比如,北京工业大学的“团结勤奋严谨创新”、北京理工大学的“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等,这些大学校训中都强调团体发展的重要性,暗含个人是团队中的一员,个人发展应以团体的发展为基础,不能脱离集体而特立独行。

(六)追求厚德、至善。

中国传统文化异常强调德治,现代中国又提出了“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执政方略。从109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统计来看,其中涉及“立德、厚德、师表、至善”的占31.2%,是传统立德育人、厚德载物思想在当代的反映。比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是德治在大学办学中的直接体现,完全契合了大学立德立人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

(七)倡导博学、笃行。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博闻强识,积学笃行。从109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统计来看,其中涉及“学风、学识、博学、笃行”的占35.8%,体现了大学对学生学习的重视,对“博学、笃行”的倡导。

(一)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在收集的当代外国著名大学的21个校训中,跟“求知、知识”有关的校训占52.4%,与“真理”有关的有关的占19%,表现出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比如,哈佛大学的“让真理与你为友”、耶鲁大学的“真理与光明”、哥伦比亚大学的“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芝加哥大学的“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杜克大学的“追求知识.信仰宗教”、加拿大皇后大学的“智慧和知识将是未来时代的稳定剂”等,对知识和真理的表述形象而具体,让人不由得对知识和真理产生渴望。

(二)反映了明显的宗教色彩。

国外高校校训经常出现上帝、主、神灵等宗教色彩的词汇,反映了明显的宗教色彩。比如,牛津大学的“上帝乃知识之神”、哥伦比亚大学的“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等,体现着宗教文化。宗教对人的道德和行为具有强大的规范和约束力,对文化教育具有持久的渗透力。

(三)表现出对学术自由的渴望。

在中外大学校训价值取向上,中国大学校训表现为“求实求是”、“求真至真”的科学性思想,“日新月异”的革新思想,“自强不息”的奋斗思想,“厚德载物”、“止于至善”的道德性思想,“团结乐群”的集体主义思想,“博学笃行”、“学参天地”的治学思想;外国大学校训表现为“求知”、“求真”的科学性思想,“重神灵”、“重上帝”的.宗教性思想,“崇尚学术自由”的思想。中外大学校训价值取向在“求知”、“求真”的科学性思想方面有共同之处,差异主要表现在文化上的差异:一是中国大学校训中厚德至善的伦理倾向与外国大学校训中的宗教倾向差异,二是中国大学校训中团结乐群的集体主义倾向与外国大学校训中个体自由发展倾向差异。

(一)科学与人文并重。

我国校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人的道德和内心修养。例如,在109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中,其中涉及“德”的占31.2%,“立德、厚德、师表、至善”等词多次出现在校训中。正如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中所说的,“吾民族所承受文化之内容,为一种人文主义之教育”[3],从中可以看到我国高校特别重视对学生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和教育。

从外国著名高校的统计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外国高校校训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而反映人文主义教育的很少。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外国高校校训中也表现出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比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西点军校的校训“职责、荣誉、国家”等,这些校训就很好地体现了外国高校在学生培养中,重视学生的知识培养的同时,也强调学生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继承与创新结合。

校训很好的反映学校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精髓,一旦确定,就不宜轻易修改。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迁,其校训内涵可能会与时代有点脱节。在不改变校训的情况下,就要赋予校训新的时代内涵。比如,中国科技大学就是很好的例子,“红专并进,理实交融”,是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经党中央批准创办时,由郭沫若校长提出的,很有当时的时代气息。“红”一定还要“专”,仅仅是思想好,没有专业的技能,这样的“红”也算不得红;同时,“专”一定要“红”,仅仅是专业水平高,缺少一定的思想政治觉悟,也是不行的。当前,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不仅要创造高水平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创造高水平的精神文明。大学需要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共同理想的高素质人才。中国科技大学在保持原有校训的前提下,把原有的校训与新时期的办学理念很好地结合起来,既继承了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文化精神,又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

(三)校训要有鲜明特色。

校训要有自己的特色,要能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特色和地域特色。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办学历史与现实条件,不同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不同的学校类别,决定了不同的高校应该有不同的校训。斯坦福大学用“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作为校训,让人们记住了斯坦福人对学术自由的渴望和不懈追求;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很恰当地对教师的人生追求和社会角色进行了定位,对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价值取向表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国内有名气的大学先后喊出了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有学者研究认为,所谓世界一流大学,自然位于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列,其明显标志是:它的科学研究水平处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它对世界范围的最优秀的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依笔者之见,世界一流大学还应该具有特色鲜明的校训。因此,中国重点大学校训的建设方面,很有必要充分吸纳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校训的精华,并认真结合自身实际,形成特色校训文化。

参考文献。

[1]“211工程”高校名单。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论文怎么写篇八

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以及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提出对策建议:明确诚信教育的基本要求;设立诚信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完善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营造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

作者:解倩作者单位:淄博职业学院化学工程系,山东淄博,255000刊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west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生诚信诚信缺失诚信教育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论文怎么写篇九

:本文首先介绍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结合会计学专业的特点,提出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

:核心价值观;人才培养;教学。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当今社会,广大的社会公众越来越重视会计信息的使用,包括股东、债权人、企业管理者、政府部门和潜在的投资者。股东使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管理者进行评价,政府部门依据会计信息进行宏观经济决策,潜在的投资者用其评价企业的价值,等等。可以说,现如今,会计信息关系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会计信息的质量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而对于直接提供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被人们所看重,包括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诚信为本,遵循准则,不做假的账”。那么,如何培养诚实守信的会计人员,是我们会计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结合核心价值观对如何培养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的账的会计人员作以下探讨。

一般认为,“价值观是对事物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形成于人们的实践过程,又反作用于人们的实践,是在处理各种问题时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观念的总和。一个人的价值观源于其世界观,价值观是世界观的具体表现,世界观决定价值观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由社会主义的性质、特点决定而逐步形成的人们对事物的根本看法,其具有社会主义属性,体现的阶级性是无产阶级,是人们正确处理个体、主体以及社会需要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结人心,其核心内涵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并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时刻弘扬以“爱国主义、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党的十八多次重申其重要性,我们可以清楚地明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和基本使命,以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主张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学习中,运用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正气”成为主流,全国上下形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的氛围,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学生当然也不例外,也应当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大学生头脑中的内化和具体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简要概括为:“爱国、理想、责任、创新”。爱国是贯穿其中的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每个大学生追求的永恒主题,责任是对每位大学生的要求,创新则是四个中的核心,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的最高层次。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的账”,即是践行了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会计学专业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本人认为应该从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会计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充分体现。

1.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全面系统掌握会计学基本原理及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培养基础比较扎实、实践能力特强,上岗就能操作,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体现了“爱国、理想、责任、创新”核心价值观,同时强调诚信为本、创新创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具体培养要求方面。要求学生在知识上能够了解与理解会计职业及行业相关的职业的政策和法津、法规;具备从事会计学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知识。在业务能力上具有会计和审计实务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应用的基本技能;具有会计确认、计量及报告的核心应用能力;具有审计监督、见证及评价的核心应用能力;具有财务分析、控制及管理的核心应用能力。在素质上培养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如何查询资料及运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专业知识等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

3.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课程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以“爱国、理想、责任、创新”为标准,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的账”为原则,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专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形成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培养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及以问题为导向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人文社科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交融,将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课程体系按照目前大多数教育专家提倡的通识教育、学科大类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及素质拓展五个平台进行搭建。课程设置服务于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从而实现并满足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在课程体系中,思想教育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等课程、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经济法等课程、社会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等,几乎每门课程都涉及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的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的能力。为了会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高校从事会计学教学的教师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出于对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将伦理、道德和职业操守教育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并结合典型案例设计相关的职业操守及核心价值观在线训练课程,培养学生正确与良好的职业发展理念,教给其如何规避职业风险的方法和技巧。除了在专业教育注重上述内容的教育以外,还要注重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形成教育,每时每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教育学生先要做一个好人,而后培养其成为其合格的人才。人格教育事关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未来生活基本观念的形成,我们一定要重视,同专业教育相比,人格教育的影响有的时候显得更为深远和长远。从事会计学教学的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或在其他与学生的交往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三观”教育,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的教育,向学生及时传递一种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正能量。不仅要教会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迅速融入专业团队,与他人和谐相处打下良好的职业基础。

4.教学内容方面。在教学内容中,一直把诚信教育贯穿会计职业教育的始终。在入学教育课程中,着重介绍会计职业规范中的职业道德一节;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的教学中始终强调会计人员诚信的重要性;在会计实务课程中,将不诚信行为作为平时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毕业教育中将“诚信做人”作为毕业留言送给毕业生。另外开设志愿服务课程,培养“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服务是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和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赢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志愿服务这种形式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社会价值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和创新社会的重要载体。志愿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方法。通过培养,良好的大学生志愿者在把关怀带给社会的同时,也传递了友善,传播了文明,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践行和培养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5.教学手段和方法方面。在教学中,通过案例、情景式教学和对优秀学生事迹的宣传导向,引导学生掌握会计法律知识,自觉遵纪守法,具备抵制违法行为的能力,不断地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树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良好品格。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构建以职业素质为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产学结合、会计从业资格、建设实训基地等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会计理论与会计应用相结合、会计改革与会计发展相结合、强调责任、诚信的重要性。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在育人过程中,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的账作为职业素养的标准,不断提高职业素质,使其成为合格的会计人才。

[1]韩小芳.财经类院校会计学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会计师,2012,(03).

[2]马文超.会计与会计教育:从整体主义到个人主义[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5,(03).

[3]刘勇.基于“胜任能力”的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培养模式探究[j].商业会计,2015,(18).

[4]万晓文.美国会计教育研究的回顾及启示———兼论我国会计教育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02).

[5]申姝红(导师:宋东风).高校会计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浅探[j].财会通讯,2009,(0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