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精选小学五年级数学旋转课件汇总(优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5:47:19 页码:9
2023年精选小学五年级数学旋转课件汇总(优质18篇)
2023-11-13 05:47:19    小编:ZTFB

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在总结中,我们可以结合一些实例和案例,以增加可读性和说服力。下面是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

精选小学五年级数学旋转课件汇总篇一

教材p35例9及练习八第10~15题。

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并有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意识。

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填得数。

在引导发现规律、描述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以及探究的乐趣。

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并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发现规律。

计算、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

师:计算器、多媒体。生:计算器。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比一比谁算得快。

32.47÷15=63.79÷5.2=。

学生自主计算并订正结果。

2.教师引入: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同学们是不是感到很麻烦?这时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用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一些规律呢!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5页例9例题。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

订正答案:

1÷11=0.0909…2÷11=0.1818…。

3÷11=0.2727…4÷11=0.3636…。

5÷11=0.4545…。

师小结:这些都是循环小数。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商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2.引导学生按规律写结果:同学们,通过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计算结果,我们发现了规律。现在大家能不能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呢?(出示以下例题)。

6÷11=7÷11=8÷11=9÷1l=。

学生汇报得出的结果。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的?

(根据1÷11,2÷11……5÷11的结果得出的规律来写商的。)。

3.检验:同学们写出的规律对不对?用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学生自主验证计算结果,与自己得出的结果作比较。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四个题,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有什么规律。

规律:第一个因数的整数部分与第二个因数的小数部分不变,第一个因数的小数部分与第二个因数的整数部分有变化而且数位相同。因数有几位数,积的整数部分就有几个2,小数部分就有几个1,再根据规律试着写出后两题的积。

2.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12题。

利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规律: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是9的几倍,积的整数部分就有5个几,小数部分万分位是o,其余的数都是9的那个倍数。

3.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3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规律,再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得数,最后用计算器验算。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

1.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又很精确。

2.观察得到规律,不用计算器也能很快得出结果。

作业:

一、先用计算器计算前面3题,仔细观察,再试着写出后面的得数。(保留6位小数)。

1÷7=2÷7=。

3÷7=4÷7=。

5÷7=6÷7=。

二、根据规律不计算直接写得数。

5×5=25。

15×15=225。

25×25=625。

35×35=。

45×45=。

55×55=。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计算器:省时、省力、精确。

精选小学五年级数学旋转课件汇总篇二

1、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

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

学具。

一、导入揭题。

二、今天我带大家到游乐园学习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看课本第37页的彩图)。

三、明确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

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

1、出示标杆素材。

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2、学习要求。

(1)看一看,说一说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项目?(2)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

(6)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特征。(7)用学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展示】。

【学后反思】平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平移。旋转:大风车、摩一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旋转。

3、类比训练课本p41页方格图。

【练后反思】平移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

1、训练题。

课本p43页第一题课本p44页第4题。

2、拓展题。

1、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本p43页第三题)。

2、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五、反思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问题?用哪些方法学会的这些新知识。

六、教学反思。

精选小学五年级数学旋转课件汇总篇三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学会转化。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算理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运动呢?

(生回答自己喜欢的运动……)。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小明他们想买3个3.5元的风筝需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指学生回答:3.5×3,教师板书:3.5×3。

4.探索:观察这一道算式,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观察后回答:这道算式的因数有小数。

5.揭题:以前我们学习的乘法都是整数乘整数,今天的算式中却出现了小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互动新授。

1.初步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

(1)引导学生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师走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学生可能想出下面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1:

连加。展示:3.5+3.5+3.5=10.5(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5×3就表示3个3.5相加,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师板书意义)。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3元×3=9元,5角×3=1元5角,9元+1元5角=10元5角,即3.5×3=10.5(元)。

方法3:把3.5元看作35角,则35角×3=105角=10.5元。

引导:出示(边说边演示):

强调:我们可以把3.5元转化成35角,用35角乘3得105角,再把105角转化成10.5元。注意在列竖式时因数的末尾要对齐。

2.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算式:0.72×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还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演示。

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根据学生的汇报,展示这两种方法。

(3)比较:(见板书设计)。

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用乘法比较简便。

(4)追问: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的?

生:先把0.72小数点向右移动2位转化成72×5=360,得出结果后再把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是3.6。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积末尾的0可以直接去掉。

指导学生归纳出: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要先把小数看作整数来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扩大了多少倍,再把乘出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当积的末尾有“o”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把“0”去掉。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顺利地买完了风筝,那就让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吧!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1题。

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2题。

同桌之间相互谈谈是怎样点小数点的。

3.指名板演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3题。

4.不用计算,你能直接说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148×23=3404。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作业:教材第4页练习练习一第1、2、3题。

小数乘整数。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各的简便运算。

精选小学五年级数学旋转课件汇总篇四

教学内容:

找因数。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在1到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重点:

找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找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探究。

活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

思考: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

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并写出乘法算式。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11943211。

反馈:

小结:用“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调学生要有思考,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巩固。

填空。

看l找得快。

课本第5题。

总结。

作业。

教学内容:

找质数。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与合数。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质数、合数的理解。

教学难点:找质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铺垫。

1、找出以下各数的所有因数1、3、6、12、7、15、23。

2、根据以上各数的特点分类。

一、新授。

1、观察讨论:

只有一个因数1。

只有1和本身的3、7、23。

有两个以上因数的6、12、15。

2、学生自学课本: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

3、讨论交流。

二、巩固。

1、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9、14、3、18、25、5、16、19。

(交流是怎样判断的)。

2、完成书本练习第一题。

3、指名说说你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

三、总结。

作业。

精选小学五年级数学旋转课件汇总篇五

教材依据: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大胆猜想——主动探究验证——合作交流得到结果”的开放式教学流程。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激活内在要求,大胆猜想,使实验成为内在需求。通过观察操作、经历知识的形成。让学生变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为主动知识的探索者。

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的教学内容,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和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之前已经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在教学之后将其与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联系,有意识地加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便把旧知识迁移到新的知识中来。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基本性质,把一个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大小不变的分数。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及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难点:

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白纸、圆片,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生1:四、五、六年级分的地一样多。

生2:……。

师:到底校长分的公平不公平,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学具,按平时的分组习惯四人一组,用你们的学具来代替这块地,像校长一样来分地吧。

2、汇报结果。

师生交流:你们是怎样做的?谁能说一说,请几个同学上台演示并口述演示过程。

生1:用三张同样的长方形的纸来代替这块地,分别涂出其中的三分之一,六分之二,九分之三。经过对比发现三块地一样多。

生2:用三个同样的圆片分别涂出其中的三分之一,六分之二,九分之三。经过对比发现三块地一样多。

生3:用三条线段分别画出其中的三分之一,六分之二,九分之三。经过对比发现三块地一样多。

生4:把分数化成小数,他们的商也一样,所以三块地的面积一样大。

生5:……。

3、课件展示,得出结论。师:校长分的和你们一样吗?我们再来看看小电脑是如何拼的,(利用优质资源课件演示分地的过程,师生共同观察总结得到校长分的地一样多。)。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利于学生主体个性的发挥,在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的潜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进行小组合作式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由的猜想,使实验成为自己的需要,同时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验证,使学生带着浓浓的兴趣进入探究新的学习活动之中。)。

4、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三个年级分的地一样多,那么你们觉得、、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怎么样?

生:相等。

师:同学们请看这组分数有什么特点?(板书=)。

生: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了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

生:分子分母同时乘2,……。

师:谁能用一句换来描述一下这个规律?

生:给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师随着板书)。

师:同学们在反过来从右往左观察,分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规律?

生: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

师:像这样给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板书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结合我们的预习,对于分数的基本性质同学们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0除外。

师:为什么0要除外?

生:因为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

师:(补充板书0除外)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中,那几个词比较重要?

生:同时相同0除外。

师:(把这三个词用红笔加重)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谁比较相似?

生:商不变的性质。

师:为什么?

生:我们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所以他们是相通的。

师:数学知识中有许多知识如像商不变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致的。因此平时学习中我们要触类旁通,灵活运用,才会举一反三。

三、应用新知,练习巩固。

(一)练一练。

(二)摸球游戏。老师手中有一个箱子,里面装有许多水果,水果上面写着不同的分数,如果你摸到一个水果,说出一个与它大小相等,而分子分母不同的新分数,这个水果就奖励给你。

(二)判断(抢答)。

1、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过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把的分子缩小5倍,分母也缩小5倍分数的大小不变。()。

3、给分数的分子加上4,要是分数的大小,分母也要加上4。()。

(四)测一测。

1、把和都化成分母是1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把和都化成分子是4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的分子增加2,要是分数大小不变,分母应增加几?

四、总结。

1、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很棒,谁能说说你这节课你都知道哪些知识?

2、把板书最后补充成一条鱼,希望大家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肚子里装满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完成板书)。

五、作业。

练习册2、4题。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给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精选小学五年级数学旋转课件汇总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继续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求出下面图形的面积。

2.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演示课件:拼摆三角形)。

二、设疑引入。

三、指导探索。

第一部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1.小组合作推导公式。

教师谈话:利用手里的学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提纲:

2.(演示课件:拼摆梯形)。

电脑演示转化推导的全过程。

精选小学五年级数学旋转课件汇总篇七

1.了解身份证号码的含义,学会简单的编码。

2.经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探索用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数字所反映的信息,感知数字表达信息的最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尝试应用数字来反映信息,会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请学生课前了解身份证号码的常识、收集两个身份证号码。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身份证是怎么编成的。(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数一数身份证号码共有多少位数字?

2、结合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在小组里和同伴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并回答问题。

3、讲解身份证各部分表示的信息。

(1)这位同学能从身份证号码中发现自己的出生日期,你们都能找到吗?板书:出生日期

(2)在你们的身份证号码中有哪些数字是相同的呢?

(3)猜一猜,前六位表示什么信息呢?你为什么这么猜?根据学生的汇报,在板书上标明各段的意义。

(4)你还想了解什么呢?教学区分性别的第17位。

(5)教学顺序码和校验码。

(6)你能完整的说出身份证号码各部分表示的信息吗?同座同学互相说说。

4、教学15位升18位。

(1)老身份证号码和新身份证号码不同在哪里?

(出生日期码和校验码。)

(2)出生日期码为什么要增加前两位?

5、比较331023和332625。

三、练习反馈,展示潜能。

1、考一考。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身份证号码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老师想出一道题考考你们。

有没有信心?

(1)我们中国这么大,每一天都有很多新生命诞生,那么这些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他们的身份证号码应在哪里做区别?(应在省市县代码上做区别)。

(2)如果是一对双胞胎孩子,身份证号码相同吗?哪儿不同?(应该在顺序码作区别)。

小结:即使是双胞胎也不能共用一个身份证号码,从这里可以看出身份证号码具有什么特点?(因此一个身份证号码只属于某一个人,独一无二;唯一的)。

2、小马虎的难题。

332625194806120537。

332625197511030463。

332625197207230633。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说出判断的根据。

师:小马虎感谢你们帮他解决了难题,他呀非常佩服大家的判断推理能力。说到判断推理,有一个人在这方面是非常了不起的。看!他是谁?(柯南)。

3、给警察叔叔帮忙:

案发现场,从目击证人口中得知作案人是外省口音,年龄是40岁左右,男性,

通过排查找出了一些嫌疑人,这些是他们的身份证号码,你知道作案人是谁吗?

1、110105199311299155。

2、420504196806052136。

3、310245196902134521。

4、332625196712203578。

3.联系实际,开阔思维。

(1)了解身份证的用处。

师:你们知道身份证主要有哪些用处吗?

(银行取款、邮政取款、坐飞机、贷款、住酒店、登机、贷款、开户、更改户籍资料等。)。

师:身份证能反映一个人的多种信息,所以一定要保管好,不要随便借给他人使用,同时今天课上的身份证号码也要注意保密。

(用数字能简洁明了的表示一大串信息,不会混淆。)。

师:这么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就可以反映出我为十多亿人的信息!可见用数字来反映信息是多么的简洁明了,这也就是数字编码的优越性。(板书:简洁)。

(2)走进生活,了解其他编码的知识。

(邮政编码,银行帐号、电话号码、车辆号码……)(欣赏图片)。

四、运用编码,设计编号。

1、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给自己来编一个学号呢?

(出示活动要求:1.这个学生编号反映哪些信息比较好?2.这些信息打算分别用什么?3.代码的顺序怎样编排?)。

2、小组讨论:你们认为在编号时要注意些什么呢?(简洁方便,有规律,不能重复,唯一)号码上反映哪些信息比较好?(入学年份、班级、学号)。

3、学生尝试独立编码。

4、作品展示。

五、课堂总结,引申探究。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课后调查。

活动内容: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调查收集一些邮政编码,了解邮政编码所反映的信息。

友情提示:可请教别人、查阅书籍、也可上网查询……。

精选小学五年级数学旋转课件汇总篇八

1、通过观察、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

2、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利用特征进行判断。

实物投影仪、数字卡片等。

每人几张数字卡片。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们能不能通过观察个位上的数来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一)活动一:复习巩固。

1、前面我们研究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用你的话说一说他们的特征呢?

2、请你举例说明。(请学生说,教师把学生的举例板书在黑板上。)。

3、说说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观察特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在书上第6页的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先独立完成,看谁找的快?)。

2、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参与到讨论学习中。

先独立思考,想出自己的想法。

然后与四人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发现。

生1: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有0、1、2、3、4、5、6、7、8、9没什么规律。

生2:十位上的数也没有什么规律。

生3:将每个数的.各个数字加起来试试看。

3、你发现的规律对三位数成立吗?找几个数来检验一下。

(1)自己先找几个数试一试。

(2)然后在小组内说说你验证的结论。

(三)活动三:试一试。

28、45、53、87、36、65。

(先自己圈,然后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四)活动四:练一练。

1、请将编号是3的倍数的气球涂上颜色。

36、17、54、71、45、48。

(自己独立完成,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2、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分别满足下面的条件。

3、0、4、5。

(1)是3的倍数。

(2)同时是2和3的倍数。

(3)同时是3和5的倍数。

(4)同时是2,3和5的倍数。

(独立完成,说说你的窍门和方法。)。

(五)活动五:实践活动。

在下表中找出9的倍数,并涂上颜色。

(可以在自主实践以后再交流。)。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在下面数中圈出3的倍数。

28、45、53、87、36、65。

2、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分别满足下面的条件。

3、0、4、5。

(1)是3的倍数。

(2)同时是2和3的倍数。

(3)同时是3和5的倍数。

(4)同时是2,3和5的倍数。

精选小学五年级数学旋转课件汇总篇九

1、认知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情感目标: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很多乐趣。

3、能力目标: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

2、指学生汇报。

3、师:这些项目的运动都一样吗?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最后归纳为2类:平移与旋转,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2种不同的运动现象。

二、分析归纳、揭示概念。

像缆车、滑梯所做的运动叫平移,像转椅、过山车、摩天轮这样所做的运动叫旋转。边说边板书课题。

三、举例。

1、师:生活中平移的现象随处可见,像升国旗、扶梯的运动都是平移。

2、学生举平移的例子。

3、小结:看来物体不仅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还可以斜者平移。

4、师:瞧,风车在做什么运动?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5、学生举例。

四、表演。

1、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把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表现出来。

2、学生表演:转圈、向前走、原地上下跳等。

3小结:我们把这样的直线运动叫平移(手势表示),用“-”表示,把围绕着一个固定点所做的圆周运动叫旋转,用“0”表示。

1、我们已经认识并亲身体会了平移和旋转的现象,下面有一道题你能快速作出判断吗?

2、出示课件:汽车行驶、钟表、风车等,学生判断。

2、讲故事。

下雨了,小蚂蚁的房子要被水浸了,所以两只蚂蚁决定把房子从一个地方平移到另一个更安全的地方。红蚂蚁说它走的路长,绿蚂蚁不服气,于是他们发生争吵,产生矛盾。到底谁走的路长呢?请大家给当判官评评理。

绿

4、学生汇报,上前演示。

5、学生解疑:一样长。

6、师电脑操作演示红蚂蚁和绿蚂蚁走的路线,他们分别走了几格?(6格)。

7、假如当时有只蜻蜓飞在屋顶上,那么蜻蜓又走了几格呢?

学生动手操作后演示。通过动手操作,同学们发现蜻蜓也走了6格。

8、小结:两只蚂蚁都走了6格,蜻蜓也走了6格,所以小房子也走了6格。看一个图形移动了多少格,只要找准一点,看这一点移动了多少格就可以了。

2、出示课件,小房子分别向四个方向平移的图形,中间虚线是房子原来的位置,看它向哪个方向分别平移了几格。

出示一个三角形,把它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3格。学生做后展示学生的作品,然后教师演示电脑操作过程。

1、平移和旋转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请同学们欣赏图片(有舞蹈演员优美的舞姿、体育健儿的风采、古老的上海音乐厅大楼、艺术家设计的美丽图案)。

2、让学生运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相信他们的作品会更出色。

大家回想一下,这节课咱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精选小学五年级数学旋转课件汇总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间(段)的计算问题。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间(段)的计算问题。

情感与态度:在学习中使学生明白时间的宝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间(段)的计算问题。(加法计算)。

教学难点:

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出示。

小丁丁和同学约好上午9时15分在动物园门口集合,小丁丁早晨7时48分出门,路上用了1小时23分。

(1)在这段文字叙述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上午9时15分在动物园门口集合;

早晨7时48分出门;

路上用了1小时23分。

(2)9时15分、7时48分、1小时23分各表示什么,有什么不同?

9时15分、7时48分表示时刻,是指某一事件发生的时候。

1小时23分表示时间,是指某一事件经过了多久。

(3)出示问题“小丁丁几时几分到达动物园门口”这是求时间还是求时刻?

是求时刻。

(4)今天我们就要来讨论关于时间的计算的问题。(出示课题)。

二、中心阶段。

1、请学生试着计算。

2、汇报。

(1)画图。

(2)竖式算。

注意:这步计算,“分”的计算满60要向“时”进1,因为分与时之间的进率是60。

答:小丁丁9时11分到达动物园门口。

3、比较2种方法得出2种方法都很好,都很直观、很简洁。

4、小结。

我们可以利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来解决某一时刻经过多少时间会到哪一个时刻的计算问题。

三、练习阶段。

7时50分+45分=()时()分。

8时26分+2小时37分=()时()分。

15分18秒+3分52秒=()分()秒。

精选小学五年级数学旋转课件汇总篇十一

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教材在介绍这两种现象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此外,教材还通过在方格纸上将图形进行平移,使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并会画出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

1、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

:课件、学具。

一、视屏导入:

今天我带大家到游乐园学习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看课本第37页的彩图)[设计意图]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授课:

(1)看一看,刚才的你看到了什么?

(2)说说你玩过什么项目?用手势比划比划,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

(3)根据游乐项目运动的不同,可以分几类?怎么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难再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1)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b:旋转:大风车、摩一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同时出示课题:平移与旋转)。

(2)举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平移、旋转特点。

(3)用学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4)出示动画:荡秋千,

师提问:荡秋千是平移还是旋转?

(5)分组讨论:平移与旋转在运动方向上有什么区别?

(6)各组汇报,教师板书:平移,运动方向不改变;旋转,运动方向改变。

小结:通过观察,举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体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亲身经历,建立对平移的多角度感知,建立比较丰满的表象基础,为揭示概念做好准备。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引导使学生由感性上升为理性,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概念。

3、练习(教具出示p41页方格图)。

(1)要把小房子向上平移1格,怎么移呢?(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2)如果把它向上平移5格,会移吗?

(3)如果把它向右平移7格,你们会移吗?(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4)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5)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6)如果把它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你们会移吗?

(7)课件动画演示:要移动一个图形,先把构。

精选小学五年级数学旋转课件汇总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加深对时间单位的认识。

2、了解时间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用途,会通过观察、数格子、计算来知道所经过的时间。

3、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计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时、分、秒进率。

板书:1时=60分、1分=60秒。

2、填空题。

2时=()分、2分=()秒。

180分=()时、120秒=()分。

1时40分=()分、6分=()秒。

3、填合适的时间单位。

(1)一节课的时间是40()。

(2)看一场电影要2()。

(3)小东跑一100米要用16()。

二、探究新知。

1、小学作息时间表。

多媒体课件展示“小学作息时间表”学生自读问题,依次解决问题。

(1)上午第一节课是从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这一节课上了多少时间?

你是怎么知道一节课的时间,你有什么方法?你会不会列算式。

(老师讲解列算式计算)。

板书:8:50–8:10=40分。

8:50。

-8:10。

40。

答:这节课上了40分钟。

(2)反馈练习:学生板演,说说自己怎么想的。

下午第七节课上了多少时间?

(3)深入探究,10:50~11:30第四节上了多少时间?

学生先试做,问在计算中发现有什么问题?

重点讲解分不够减,到时退一作60分。

(4)反馈练习:1.小明从家里出发去学校,路上经历了多长时间?先看钟表,再请列式计算。

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学生板演并订正错误。

三、巩固练习。

1、王老师看一场电影时刻表如下,请问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精选小学五年级数学旋转课件汇总篇十三

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旋转。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平移后的图形。据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极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注意到布置学生的课后实践,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兴趣。

开始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在两种游戏的比较中初步的感知“旋转”,并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教学设计中,我分三个层次,环环相扣,由感知到认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去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并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讨论,从而突破重点、突破难点。

让学生对旋转的理解并没有停留在概念上,而是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旋转的现象,沟通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与生活一体化。能够引导学生用行为或学具表示旋转,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解决了教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旋转有了深刻理解。

将问题情景化、兴趣化,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深层次的探索。当学生面对一些数学现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进,都会产生猜想。有时虽然是错误的,但他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显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并引导其进行验证,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数学的探索方法。

精选小学五年级数学旋转课件汇总篇十四

教材第134页的例1及136页的1-3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四教具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介绍自己对天平的了解,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天平大家都见过吗?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质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轻的一端就会……,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

2.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2)独立思考。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全班汇报。老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积极评价各种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秤称(你选择用什么秤来称)、用天平称(老师不急于让学生说出方案,给全班留出思考空间。)。

3.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老师小结:利用天平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祛码称出每瓶的质量再进行比较。还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

4.揭示课题。

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天平)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接下来我们再请天平来帮帮忙。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1:这里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设法把它找出来。

2.让学生思考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老师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5)老师小结:在天平的帮助下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还可以……。除了利用学具,还可以画出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5.完成教材第136、137页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l)第1题,因总数为9筐,故可平均分成3份,只称2次就能保证把吃过的那筐松果找出来。如果天平两端各放4筐,如果这时天平恰好平衡,则剩下的那筐就是小松鼠吃过的,这样只称一次就找出了小松鼠吃过的那筐松果;但这种方法是不能保证一次就能称出来的,也不能保证2次就能称出来,只能保证称3次就一定能称出来,故该方法不是的。

(2)第2题,把15盒平均分成3份,至多3次就可能保证找出较轻的那盒饼干。

精选小学五年级数学旋转课件汇总篇十五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与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全课引导学生通过操作简单的学具——活动角,使学生在操作中体会旋转的过程中角的变化,然后认识平角和周角。整个教学设计体现的是:

这节课从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到认识平角、周角都是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在操作活动中自己掌握所学知识。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发现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达到了让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的目的。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的教与学应该联系生活实际,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中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比如:折扇、钟面、倒立、双臂侧平举等等。这些动作、物体都能从生活中发现到,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往。其中,交往意味着关系的平等和主动的参与,互动意味着民主的对生活与合作的建构。在本课中,学生之间合作了两次,一次是讨论直线(射线)是不是平角(周角)。还有一次是合作探究平角、周角与直角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共同的讨论、研究,大家得到共同的发展。

存在问题及困惑:

精选小学五年级数学旋转课件汇总篇十六

1、整理和练习图形和变换,巩固平移和旋转的表象和钝角锐角的判别。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

画平移的后的图形。

一、数平移距离。

1、观察4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样数平移的距离。

2、动手涂颜色。

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样找到那条船的。

二、画平移后的图形。

1、先让学生给43页第二题的四个点标上记号。

2、问学生,图形移动3格上边的点移动几格?图形的大小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吗?

3、学生讨论,该怎么样画平移后的图形。

4、学生汇报方法。

5、老师总结:先找好四个点移动后的位置,再把四个点连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平移后的图形。

6、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第2题的两个要求。

7、独立完成44页第5题。

三、判断练习。

1、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

2、判断哪些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

四、动手操作。

1.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完成45页的做一做。

五、动手完成剪一剪。

自学剪一剪,在全班展示作品。

学习目标:

1.联系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3.了解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

学习关键: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学习过程:

一、自我检测:

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一起买过东西吗?

出示课本主题图,超市中水果区域的情境,呈现价签上的钱数和500克等。

二、探究与交流。

自学课本第101页例1,完成下面各题。(学法指导: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比一比哪一组回答的最精彩!)。

1.掂一掂1枚2分硬币,初步感受1克有多重。

2.2.用天平称1克黄豆,数一数有几颗?

3、说一说哪些物品比1克轻,哪些物品比1克重。

归纳总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作单位。

比较轻的物品常用称。

三、自我挑战:

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2、一包口香糖大约重3()一个苹果大约重200()。

一包瓜子大约重100()一袋盐大约重500()。

3、判断对错。

(1)小明身高130克。()。

(2)一个西瓜重3克。()。

(3)一个足球重450克。()。

4、下面的物品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适?圈一圈。

300(克、千克)4(克、千克)450(克、千克)500(克、千克)。

四、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学习了______,我的收获是_______。

五、教学反思。

精选小学五年级数学旋转课件汇总篇十七

相遇问题是和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以前研究的是关于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而本节课要研究的是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要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从教材的编排来看,首先出现了一道准备题,接着列表分析每经过1分钟、2分钟、3分钟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然后再出示例题解答。针对教材内容和学情,应把本节课的教学突破点放在学生对应用题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上,对行动的体验上。

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教学跟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紧贴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相遇问题应用题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如下教法:1、复习铺垫法。2、直观演示法。3、分组讨论法。4、启发讲解法。5、练习巩固法。这样通过多种教法的交叉进行,相信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的方法掌握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类推。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求路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相遇求路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师:同学们,在未学新课之前,老师先出一道题考考大家,比一比看谁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最好。)。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张华每分钟走60米,走了3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投影出示)。

(1)、口头列式解答。

(2)、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师:这道题是我们以前研究的关于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时,它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假如是两个人或两个物体在运动,那么它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我们看准备题。)。

2、准备。

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投影出示)。

(1)、读后回答a:这里讲的是几个人在运动?

b: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c:做手势理解同时出发,相对或相向而行。

(师:请大家伸出两只手,把两个食指比作两个人,让他们同时出发,向对方走去,准备好,听老师口令出发。看图,两人一起出发叫同时,不能一先一后。对面往一起走,叫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那么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变化情况怎样呢?我们先填表,再理解。)。

(2)、填表并汇报填表结果。

(3)、观察表后思考回答:

b、当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这说明了什么?

c、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师: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0,这表示两人相遇了,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和就是两家的距离。像准备题这样的应用题,我们就叫它相遇问题,相遇问题如何解答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一种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题。

(1)、读题。

(2)、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完成线段图。

(师:小强经过几分钟到校门口?这段距离应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表示什么?小丽经过几分钟到校门口?这段距离应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表示什么?求什么?这道题如何解答呢?老师准备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思考题,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找出解决办法。)。

(3)、出示思考题,分组讨论学习。

思考题。

a、小强走的路程和小丽走的路程与所求的两家距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b、小强走了多少米?小丽走了多少米?

c、怎样列综合算式求出两家距离?

d、这道题还有其它解法吗?

(4)、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654+704(65+70)4。

(5)、比较:两种解法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6)、小结:今后我们在解答这类应用题时,可以采用第二种方法,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2、看书质疑。

(三)、巩固练习。

第一组。

1、根据线段图口答。

2、动笔做一做。

第二组。

1、看图列算式。

2、根据题意选择正确算式。

3、根据算式补充条件和问题。

4、看图编一道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验收题。

思考题。

精选小学五年级数学旋转课件汇总篇十八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2.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含义,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比较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图形转化来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过程。

(2)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讲解,培养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难点:把平行四边转化成长方形,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顺利推倒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以旧探新。

这是一幅街区图,上部是住宅小区,中部是街道,下部是学校的大门内外,图上的学校将是我们城关一小未来的面貌。为了使我们的学校变得更美丽,学校准备在大门前修建两个花坛,那要考虑什么实际问题呢?(修多大的花坛,也就是要计算它们的面积有多大)。(课件依次出现)。

这块花坛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如何求出这块地的面积?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我们必须知道如何计算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自主探究。

以前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今天,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每个方格按1㎡)。

1.用方格纸制作成的平行四边形放在边长是1米的方格中,数一数占几个方格(不满一格按半格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几平方米。这块空地的面积是24平方米。

根据这个例子,让同学将书本80页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也会发现上面的规律!

2.填表并讨论: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这个方法比较麻烦,也不是处处适用。

(1)观察上表你发现了什么?(观察得出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2)根据你的发现你能想到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高)。

(三)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方法二:“割补”法:通过数方格我们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是不是所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底乘高来进行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中心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1.提出假设: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用割补法转化为长方形)。

2.动手实验:(1)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多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及剪刀,自己动手,运用所学过的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那样的话我们就能不用方格就可以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在操作过程中教会学生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转化”,就是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以后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2)学生实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讨论:观察拼出来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1)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形状变了,面积没变)。

(2)剪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3)剪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怎样计算?得出:(面积=长×宽)。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表示?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4.全班交流推导公式:

(1)谁愿意把你的转化方法说给大家听呢?请上台来交流!

(2)有没有不同的剪拼方法?(继续请同学演示)。

研究得出: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都可以通过平移把平行四边形拼合成一个长方形。

三、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方便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

1.出示书上82页的1题,请大家做一做。

2.汇报交流: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3.强化认识:那请大家想一想,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底和高,强调高是底边上的高)。

四、巩固练习。

1、试一试。

35cm20dm4.8m。

26cm28dm5m。

公式:公式:公式:

列式:列式:列式:

2、我能填得准。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为()。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9cm,对应的高是4cm,面积是()。

五、课堂总结。

反思一下刚才我们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