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论文精神的价值(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0:28:03 页码:11
最新论文精神的价值(优质8篇)
2023-11-13 10:28:03    小编:ZTFB

总结是知识的提炼和归纳,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学习的核心要点。总结不仅要注重事实的陈述,还要分析原因和找到问题的根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精神的价值篇一

现代的中国在体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高校体育的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却仍保持着以往的状态,在健康与文化的视域下,针对现在国人身体素质下降的国情,笔者认为,我国的现代高校应该在体育教学方面做出变革,具体体现在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方面。相比于以往高校的体育课程理念,现代高校应该把培养学生体育爱好作为最基本的课程理念。有了这个方向,高校体育教学应该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上首先做出改变。教学方式上,应该一改以往单一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体育课程,保证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一定要增加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使得老师能够更好的教育学生;教学内容上,应该把教育学生坚持锻炼,热爱运动作为重点,帮助学生养成坚持运动的好习惯;评价标准上,不能把学生的最终运动技巧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要更多的参照学生平时的训练分数,保证学生运动的积极性。针对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的国情,我国现代高校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健康,把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高校方面除了在课堂上面教育培养学生以外,在课堂之外的场所也应该不遗余力地组织活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加强,最好能够通过活动在学校宣扬体育文化,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主动从事体育运动,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5结语。

学生是国家发展强大的未来,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只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有为国家的事业努力奋斗的资本。如今,中国的体育事业已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中国正走在通往体育强国的道路上,而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在呈现下降趋势,希望中国的教育机构能够引起重视,针对现在的国情,把培养的重心放在学生的身体素质上,把学生的健康作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童乐.梦想与辉煌:北京年奥运会申办记实畅想[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49.

论文精神的价值篇二

[摘要]通过对安徽省高校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调查与分析,了解到当代大学生缺乏“女排精神”,大多数学生对待体育处于一种消极、被动态度,体育意识薄弱,同时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不起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激情。高校应加强以“女排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学生体育道德品质,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借助排球的影响力,鼓励和推动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校园的发展;以教学改革促进“女排精神”的融入和渗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加强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认知。

价值取向科技迅猛发展,信息网络化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覆盖,西方的各种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思想流入我国,严重影响和干扰学生的思想和认知,使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发生动摇。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历时的磨炼和等待,凭借着“女排精神”再次站上世界最高的领奖台,“女排精神”再次引发全国人民深思和学习[1]。“女排精神”是民族与时代精神的传承和创新,是中国女排获得五连冠期间的无数次失败、成功的经验总结和积累[2],是时代与民族精神的体现和传承,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心剂和催化剂,推动我国精神文明不断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弘扬“女排精神”,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促进学生德、志、体全方面发展,磨炼和激励学生在困难中不断成长,促进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样本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选取安徽省高校参加体育活动的13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1.2研究方法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以体育价值取向的结构为依据,随机抽取安徽省10所高校1300名学生进行调查,主要以参加体育活动的高校学生对体育价值取向认可情况和课余活动安排情况设置调查问卷,了解高校学生的体育价值取向方面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发放1300份,有效收回1200份,有效率92.3%。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相关概念的分析和界定。

“女排精神”的实质是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精神;与时俱进,不断进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胜不娇、败不累,具有一颗包容的态度和精神。它是中国优秀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重要因素和有利资源。“女排精神”渗透于我国各行各业,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和精神动力[3]。体育价值观是体育的价值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或者说是体育价值的基本观点、基本看法,是指导人们对体育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的基本原则[4]。体育价值取向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5],它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他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体育价值被人们认同内化为人格结构的重要部分,它具有评价、指引和调节体育行为的功能[6],并将它即作为社会体育文化加以研究也可将它作为人格探索和培养,体育价值取向的科学化、合理化标志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

目前,体育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育文化存在社会。它能给人类带来健康、娱乐、休闲,增进友谊,交往,教育等多种功能。根据体育的功能属性将体育价值观分成个体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取向两方面。数据反映高校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价值取向的首选,强身健体占73.7%,得到大家共同认可和肯定的;时尚、休闲占67.3%,消费、娱乐占53.3%,个性张扬,非主流的价值占43.6%,说明高校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以时尚休闲,消费娱乐,个性张扬的价值取向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思想更加前卫和开放,这也是大家普遍认可的价值取向,缓解疲劳,释放压力占39.2%,提高生活质量,建立良好的生活关系占35.3%,说明高校学生有着健康的心理追求,通过体育运动释放自己学业或者工作的压力,更好的适应生活。但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只有9.5%,说明高校很少通过体育运动来增进友谊,可以开展一些小团体项目的活动或者是比赛,在大家相互配合和努力下共同完成的体育活动,既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又增强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同样也可以组织各系部,各班级,各专业等相互联谊进行对抗赛,友谊赛的形式,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运动比赛的形式更好的交友。

2.2.1过分追求时尚、休闲、刺激体育运动。

当今是知识和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化全面覆盖的时代,西方时尚、刺激、危险的体育运动通过网络很快传入我国,现代的高校学生个性化较强,思想不成熟,不稳定,意志不坚定,加上部分高校学生对我国传统体育项目认识不清,没有真正去理解。反而他们认为学习西方的这些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是一种时尚、潮流的代表,对我国的传统体育的学习感觉更加枯燥和无趣,造成很多高校学生过分地去追求西方这些极限和高难度的体育运动。如:西方一些危险刺激的极限运动:蹦极、轮滑、滑板、攀岩、野外生存、登山等活动。要传承,但也要百花齐放。体育运动同样需要与世界并轨,但不要过分追求西方那种时尚、休闲体育运动,大力开展我国自己特色项目、努力赶超方显中华体育之强国。

2.2.2超前的娱乐、消费状态,过分的追求名人效应。

经济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受西方的体育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下,高校学生的心态更加开放,简单的物质文化满足不了当代高校学生需求,精神层面的体育娱乐是大家共同追求和认可的。目前,高校学生追求体育名人和品牌效应是普遍现象[7],对自己使用的运动服装、鞋子、体育器材品牌进行攀比,从之前普通运动服的穿着转到名牌服装的不断追求,甚至成为主要的体育消费群体,说明当代高校学生出现体育认知的片面,没有正确的认识体育价值和体育行为所带来的一些良好影响,过分的关注体育的名人和名牌效应,而真正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少,忽略体育健康价值的本质,只在乎自己的满足和自豪感。因此,需增强学生对体育的深刻认识,更新学生体育观念,通过媒体手段宣传过分追求明星效应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可以在我们身边去发现一些优秀的,表现好的学生,成为我们的生活中的小名人。

2.2.3高校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运动的时间缺乏。

高校学生的课余时间主要安排情况如下:上网、休息、逛街、娱乐、运动、科研学习、工作、其他等,分别占总数的72.5%、52.9%、42.1%、37.3%、31.4%、27.1%、24.5%、18.2%。通过手机或者电脑上网的时间排到整个课余活动第一位,说明高校学生主要是把大部分课余时间安排在上网、休息、逛街等活动上,真正花在体育运动上的时间较少,对体育运动的健身价值的认识不清,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校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需求。

学生基本上是忽视体育的爱国主义、社会经济、社会安定的价值,主要是体育的社会价值与他们平时体育运动影响的较小,或者是他们对体育的社会价值根本认识不清,不能作为自己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选择和主要动机。除了学生们的公平竞争意识较高。相对来说比较好,其余的体育道德品质:团结协作14.3%、顽强拼搏16.3%、社会责任感15.6%、组织纪律性13.5%、集体主义14.2%,这五个方面均低于20%,说明高校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方面有较弱,怕苦怕累现象普遍,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纪律性较差,都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通过表4、表5可反映出学生对体育的社会价值取向认识不清,大部分学生只知道体育最基本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功能,而对体育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带来的价值都一无所知。高校学生的个性化思想较膨胀,个人主义利己现象较严重,在体育竞赛或者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之间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相互配合的意识较差,忽略体育的社会价值和功能,功利性较强。

3结论。

3.1当代大学生缺乏“女排精神”

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开放,视野开阔,创新意识强烈,个性更加张扬,非主流的思想强烈,但是同时也伴随着消极和不好的影响。主要表现:第一,当代高校学生过分的追求体育带来的享乐和身体上刺激,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力差,大多数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意愿参加体育活动,这种个性化思想的膨胀造成体育社会化功能明显削弱和体育价值观认知的偏差[8];第二,部分高校学生出现自我为中心和极端个人主义现象,一切行动都是以利益出发点,过分强调个人的利益和价值,忽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对同学关心较少,忽视体育运动中的团队合作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集体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相对较弱,都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现象比较普遍,陷入庸俗化、功利化的泥潭;第三,大多数学生出现怕苦怕累的现象,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往往选择逃避,没有主动承担责任的勇气,容易被困难击倒和打垮,心理承受和抗压能力较差,缺乏社会责任心。

3.2学生对体育的态度被动消极,不喜欢体育课。

通过表3可看出当代的大学生多数对待体育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参加体育运动的一种状态,也有部分同学根本就不喜欢体育课程,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但是还有部分同学参与体育的态度受学校运动设施的影响,体育器材的缺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降低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由于体育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课上对学生的体育指导时间较多,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与老师上课课程冲突等原因,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时间较少[8],因此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基本上都是学生自发、自愿的,没有科学、合理、系统的体育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学生的体育锻炼都是随意的,没有科学的计划和指导,使学生看不到体育锻炼带来的成功的喜悦感,制约了学生体育健身价值的实现。另外,由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单一、枯燥,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较低。

3.3三无体育:无运动量、无战术、无竞赛。

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体育意识差,对体育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体育教师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而将体育课程内容的安排都是比较简单轻松易接受的太极拳,对安徽地区10所高校的大一体育课程内容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学校第一学期都是以太极拳为上课的主要内容。学校注重传承,但是由于高校学生对太极拳的认识比较肤浅,达不到太极拳的标准,基本上都是手上比划形式,因此对学生来说运动量较小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运动量,另外,它也不像篮足排球需要技战术的讲解,完全不存在什么战术可言,而且太极拳相关的体育竞赛较少,大家对太极拳的比赛兴趣不是很高,参加比赛的学生就更少了。所以现代的高校的体育课程内容很多是不符合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体育课上运动负荷到达一定的心率,这才算是真正合格的体育课程。完全体现不出“女排精神”的顽强拼搏,团结协作,艰苦奋斗,集体主义意识,爱国主义精神,也达不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4建议。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强调个性品质的当今社会,弘扬中国女排爱国敬业、团结奉献、刻苦拼搏、团结合作、永不服输、自强不息为核心的优秀精神品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最新教学内容,为高校学生体育价值观培养指明了方向和树立了标准。“女排精神”是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榜样,对重塑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价值。

当代高校学生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怕苦怕累等现象较普遍,还有一些人思想不成熟,在竞技赛场上,奉献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薄[9]。加强“女排精神”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充分利用学校内广播、报刊、板报、校园网等媒介加大宣传和学习,组织更多关于“女排精神”的知识讲座和报告会,举办以“女排精神”为主题学生的演讲和辩论赛,围绕“女排精神”的征集优秀文章等,积极在校园中倡导“女排精神”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并将“女排精神”成为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榜样,加强“女排精神”学习和教育。其次,以“女排精神”为指导,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高校校园的特色,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计划,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和激励功能,引导高校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高校学生高尚情操、优秀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健全和完善体育管理制度,为高校学生发展提供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有利于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4.2借助排球的影响力,鼓励和推动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在校园的发展当代的高校学生过分追求西方的体育运动,对西方的体育文化处于完全开放的心态,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有着严重的冲击。里约奥运会,女排的夺冠,形成“排球热”,产生很强烈的社会影响,全国人民都在谈论和关心排球项目,开展排球的相关活动和比赛,“女排精神”再次成为全国人民关注和学习的对象。高校应该借助“排球热”的影响力,积极开展排球比赛和活动,推行“排球文化月”的形式,让女排夺冠的余热带动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氛围,再此期间,开展一些其他传统的体育活动和比赛,如:武术、踢毽子、舞龙舞狮、腰鼓等活动,既传承了民族传统体育又丰富学生活动内容,开拓学生视野,改变学生认为体育就只有篮球、足球、排球、田径传统体育项目的错误观点。健全和完善体育器材,扩建体育场馆等设施,使学生在良好的体育环境下充分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传承也是责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弘扬民族与时代精神,学习女排不断地传承和创新的精神,推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使传统体育项目在校园更加活跃。

4.3以教学改革促进“女排精神”的融入和渗透。

随着教改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阻碍学校体育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并能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基础情况,把握因材施教的原则,不要盲目的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忽略学生掌握情况,如:体育课程内容的运动量较小,可在新课程结束后安排学生的体能训练,增加学生运动量,也可在班级或者系部开展竞赛,提高大家的积极性,教师的讲解要简明扼要,示范正确,配以恰当的鼓励、激励,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学生体育价值观培养的教学和管理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师要尽可能转变传统大课堂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如: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第二课堂兴趣组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健全和完善体育评价制度,要能根据学生情况制定完善体育评价制度,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进一些社会上比较流行的、新兴时尚的、学生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瑜伽、爵士、啦啦操、排舞、气排球等,我们也可以采用游戏、比赛的形式,运用多媒体技术、视频教学、微课等手段教学,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能力和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组织更多的体育活动,如:班级竞赛,系部比赛,男女混合赛,师生之间比赛等活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更好的去培养和意识到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团结合作、同心协力的集体意识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加强学生的体育道德教育,提高学生个人素质,能正确面对和处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认识到个人的利益是在国家利益实现的提前下得以更好的实现。教学改革更好的促进“女排精神”的融入和渗透。

4.4学习女排的管理方法,加强排球社团管理和排球训练队伍的建设。

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获得冠军,郎平是这次夺冠的重要功臣,起着决定重要的作用,郎平主教练对队伍的管理理念和对队员的训练水平都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能很好的针对赛场进行控制和指挥,这是她带领中国女排再次夺取冠军的重要因素。高校的领导和教师可以学习和借鉴女排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加强学校的排球社团管理,组织开展更多课外体育活动和相关比赛,既能丰富学校的课外生活,又能通过排球社团选拔更多优秀的运动员加入排球训练队,提高学校排球竞技水平。同时也可以邀请省队运动员或者退役奥运冠军进入校园,对排球训练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指导,既可以提高排球运动技术水平,也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整个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4.5提高教师业务水平,言传身教,加强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认知。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传播者,教师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首先,教师的言行举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路人,而“女排精神”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形式,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发扬“女排精神”的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不断加强和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将最新、最全面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在学生面前树立很好的榜样;其次,加强学生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体育的认知和素养,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关心,信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学生会充满积极进取的力量,学生能正确知识体育价值观;再次,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自身情况,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和相关的体育活动,通过体育活动和比赛发扬“女排精神”,同时能让学生切实的理解和认知体育带来的价值,以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参考文献。

论文精神的价值篇三

前不久,在全国第二xx届书博会上,一本工具书《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第二版)被作为重点图书推荐。实际上,20xx年1月《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第一版)已经出版,短时间内销售过万册,此次修订出版又引起众多媒体关注。一部普通的语文工具书,搅热了图书市场,并形成了新闻热点。

辞书编撰和文学艺术创作一样,是一个文化产品生产的过程。一部辞书能否成功,和任何一种文化产品一样,取决于是否有其自身特色。一部辞书既要有检索性、参考性、资料性等共性,更要在语言、学科、规模、性质、功能等方面呈现鲜明的个性,才有可能在众多辞书中脱颖而出,并引起业界和学界关注。在彰显个性方面,《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做到了。

这部辞书,除了信息密集、检索便捷等辞书共性之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讲故事的形式为中外词语溯源。该辞典中的绝大多数条目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众多中外词语的“前世今生”和趣闻轶事,让通常情况下以严肃为风格特色的辞书变得生动可读、活泼有趣,为该书平添了吸引力和感染力,颇具创新意义。时下,文艺创作和新闻宣传等领域都在倡导讲故事,用好故事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这部辞典的面世,无疑给讲故事的书如何提高可读性和吸引力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辞书的编撰有不同于文学创作的地方。编撰辞书,要求作者对浩如烟海的资料进行选择认定、阐释编排,整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然后将特色鲜明、检索便捷的最终成果奉献给读者。此种艰苦毫不亚于文学创作。

17世纪意大利的历史语言学家斯卡利格曾经感慨,编辞典这项工作“包含了一切折磨和痛苦”。然而,就是在这种“折磨与痛苦”之中,王占义30余年间笔耕不辍,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完成了《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的编撰。爬梳文献,整理资料,打磨词条,每一步都是艰苦自知。他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工作状态就是推掉下班后的所有应酬,窝在办公室或者回到家中翻阅材料。其实,这是一种很寂寞的状态。”但他也在编辞典的寂寞烦闷中找到乐趣。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打磨出一部精品辞书,并在本书第一版出版之后,又广泛征集意见,立即着手对辞典进行修订。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人佩服。

论文精神的价值篇四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地理环境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并进一步介绍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文化内涵以及特有的民族审美心理,在文章最后提出了当下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和发展的现状。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生存;发展。

1地理环境和民主传统体育的形成。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一个优秀的民族文化是这个民族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形成的。在五千年前,中华民族所在的环境是十分闭塞的,我国的大部分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因此我国的主要农业是耕作的方式,农牧业并存的格局。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在农业文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随着农业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也不断地在发展。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我国的地理环境对民族体育的产生又有许多影响。我国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促使了我国有近千种民族体育项目,并且各有千秋,在西藏的青藏高原地区流行的是马球,在蒙古族盛行的是摔跤。位于亚热带地区最突出的民族传统体育就是长跑等。还有其他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例如白族的跳山羊、傣族的跳草垛、满族的骑马射箭等等。

2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文化内涵。

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族体育形态,这种体育形态带有着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印记。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是在封建社会中依靠传统农业的文明文化的发展经过长年累月积累而来的,民族传统体育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也与我国的文化思想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国传统的民组体育思想结合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家的思想。所以,在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中就有“礼”的特征,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民族传统体育所关注的就是对人体运动过程中的精神、形态方面的描述。这些民族的传统运动都主张强调“和谐”,在民族传统的体育运动中,领悟其中的道理。例如:我国传统体育当中的太极拳等等。

3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民族审美心理。

每一个民族在审美心理上都反映着这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特的思想和感情,并且在对与同样事物的理解方面上,不同民族的文化都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并不是我们的大脑意识形态不同,而是我们民族在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与西方民族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结合了我们民族特有的经济、文化、政治、地理等各种不同因素发展起来的具有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它具有独特的民族审美心理,从民族体育的角度上看突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从技术上来看,民族体育可以折射出中华民族善用技巧,以智斗勇的心里;在比赛规则上,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更具有表演特色比起具体的比赛规则,在双方比赛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的项目以礼为先,点到为止,反正中华民族高尚的人格。

4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和发展的现状。

4.1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党政机关十分注重民族文化的发展,提高了读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重视,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方针政策引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使民族传统体育能够繁荣发展。繁荣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相关政策的法规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法规建设,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的制度也相继被纳入相关的法规条例中在《民族区域自治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中都有关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制度。这些相关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会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不断完善。

(2)多种民族传统体育积极开展活动。从1984年以来,我国的全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会积极开展起来,运动会每四年一届,这种传统运动会比赛的体制不仅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并且还带动了少数民族地方的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各省市也根据地方特色纷纷开展民族传统体育。

(3)一些民族地区通过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一步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并且民族传统体育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占得比重越来越重要。民族体育也成为发展民生的一种手段,就像湖南凤凰,当地有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花鼓、上刀山等,这一些列活动都是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4)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被引入学校,进行授课。随着政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许多高校、相关体育部门都建立了民族传统体育系统,例如传统的武术表演等。

4。2民族传统体育呈现“冷落”态势。

尽管政府大力宣传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也积极扩宽多条道路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现代体育的不断发展,现代体育对人们大众所产生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本民族的.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比,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还是十分艰难的,发展前景还不是很乐观。这种“冷落”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为了将文化好好的保存下去,但正是这种保护,也越说明在这些受到保护的遗产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人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例如湖南中部地区有一种民间武术叫梅山武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在当地的一些农村,但是到了九十年代这种武术就渐渐的淡出了农民的生活,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这种拳种就与当地群众的联系越来越少,在当地没有发展起来,这样的实例应该值得我们反思。

(2)新生代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在最近的调查显示中发现,少数民族居民在日常的体育锻炼中选择传统的民族体育的不到15%。而且在城市健身的居民中,只有少部分的老年群众会选择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健身,而许多新生代的市民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不是十分了解,并且大部分的新生代年轻人更乐于接受现代体育的方式进行健身。目前,许多地区都形成了这样的局面,只有少部分的老年人坚持传统的民族体育,中年人厌倦传统民族体育,绝大多数青年人不了解传统的民族体育有哪些具体的项目,不知道这样的状况持续下去,未来几十年会不会有更多的传统民族体育会消失在大众的眼中。

(3)学校传统民族体育教学活动开展困难。尽管血多学校都纷纷建立了有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是由于专业所受限制,许多项目都不能进行专业教学。在许多当地的中小学,虽然有当地的民族体育,但是由于传统的民族体育所消耗的精力比现代体育更多,不利于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好好开诊,更适合发展现代体育项目。

4。3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因素。

(1)政府的主导力度。政府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政府的行为将会促使事物发展朝着国家建设的争取方向发展。我国政府积极制定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政策,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希望民族传统体育能满足更多的人民大众的生活,能进一步完善民族传统体育体系的建立。民族传统体育的积极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因此政府才会进一步采取措施大力法阵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正因为有了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才会越来越好的发展。

(2)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化社会,民族传统的体育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仅满足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人们更乐于在现代体育事业中寻找共同的兴趣。民族传统体育余姚改进传统的方式,应该改进新的方式,更符合现代人民所需要的一种方式。

(3)文化发展中的冲突与融合。随着全球化的趋势逐渐加强,各民族文化也相互融合,其他民族文化也影响我国的民族文化,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人们总是习惯接受优秀的文化而抛弃较差的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冲突和融合中相互存在。所以,我们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时应该积极发展民族体育中优秀的部分,对于较差的部分我们应该及时改正或者抛弃。这样才会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又好又快的发展下去。

(4)传统农耕文化的滞后性。民族传统体育在农业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方式相融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想的建设。这下传统思想深深的渗透到民族传统体育当中,这往往与现代体育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在许多传统的体育活动中,这些活动可能带有一定“神”的概念,这些单纯的民族传统活动不具有现代体育活动中的效果,因此这些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不能在高校的课堂上进行开展。这种传统的民族体育,没有正确价值体系,相比较现代体育缺乏核心的竞争制度和现代体育独立的思想价值体系。

5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要想发展好必须建立正确的民族体育价值体系,完善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思想建设,才会使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发展。

论文精神的价值篇五

论文摘要: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250名参加公共体育选课的学生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公共体育选修课这一体育类型,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但也呈现出了学生选课价值观念的从众化、功利化、应付化。

0前言。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选修课是学校体育的高级阶段,是整个人生体育的桥梁和纽带。它是一项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发展、改善和提高人体形态、结构、机能和心理健康为主要目的,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独立教育学科。本文通过对我校学生公共选修课的调查与分析,得出我校学生的价值取向,并根据这些价值取向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和选课制度。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福建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250名(男144人,女106人)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收集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2.2问卷调查法t。

本文就公共体育选修课选课情况设计问卷。主要对我校大一、二、三学生和任课老师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60份,有效回收255份,回收率为98%,有效卷250份,有效回收率96%。

1.2.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250份有效问卷,采用spss12.0forwindows统计软件包对收集的调查表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1学生选各项目的频数。

从调查表1和表2可以得出:我校大学生的公体选课情况与往年相比产生了一些变化。男生喜欢竞争的心理特征反映在选项中,表现出对竞技性、对抗性、娱乐性兼备项目的倾斜。女生则对塑造形体的项目、韵律感强的项目选择多,这也正迎合了女同学爱美和追求时尚的特点。

2.1.3我校学生选修体育课的依据。

从表3中可以看到。我校学生参加公体选课的依据呈多样化的趋势。

2.1.3.1满足自己爱好、健身健美、娱乐消遣为选课的首要动机。

在表3中反映自己爱好、健身健美、娱乐消遣是主要动机,位居前四位。这些充分说明了大学生能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功能,也正是我校开展体育选修课的初衷所在。

2.1.3.2学生严重缺乏终身体育意识。

从表3中可以看到,在选课依据中排最后一位的是往后的实用性。显示了我校体育教学部门在宣传、引导学生方面的力度不大。指导思想不清,学生不能清晰地确立自己的行为指向,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体育选修课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充分了解开设体育选修课的目的所在,树立起正确的选课思路。

2.1.3.3选课中呈现应付性和从众现象。

2.2.1课程内容和形式上安排不够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反映大多数体育项目没有开设体育理论课.即使在过程中安排有理论学习,课时也比较少,安排的理论考试也是应付式的,从而导致多数学生不重视理论课,更严重的是不喜欢上体育理论课。

2.2.2学生人数多,组织开展难度大。

进几年各高校招生人数不断上涨,造成大学的学生人数逐年剧增,体育场馆的人均比例也逐年下降。虽然我校迁至大学城以来相关的体育设施已经逐步地完善。在占地面积上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在人数不断增多和利用率不高的情况下,同样制约着公共体育课的顺利开展。

2.2.3教师的考核制度不够合理。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目前,我校公体课考核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不同水平的学生接受同一标准的考试,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会使身体素质好的、技术较好的学生不用努力就可以拿高分,而身体素质较差、技术不好的学生拼命练习也达不到合格的要求,并且不同的任课老师打分的标准不同,造成成绩差异较大。

2.2.4我校学生还没有形成体育消费意识。

说明:“是”表示在选课时对要经济支出的课程的放弃。“否”表示不受影响。

从表5中可以看到42.9%的学生会因为要花钱丽放弃了自己喜欢的课程。在课程过程中需购置器材或服装时持“一般”态度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57.1%,这与学生的经济水平和消费意识有很大关系。在有限的经济能力的前提下,前两项是他们认为的理应的消费支出,其次才是进行娱乐休闲的消费。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学生选课已不再是盲目服从、被动的行为,而是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以发展身体为基础,同时兼顾目的性和价值取向。

3.1.2学生缺乏终身体育意识。“健康第一”的意识虽然已经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但是学生对于未来的健康意识还不够清晰,难以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一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体育的真正价值。

3.1.3学生选课时目的不明确。呈现应付和从众现象。大学生从众心理在选修课中深入反映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问题,对自己的行为和导向没有很好的确定性。

3.1.4体育理论课开展不够,考试标准不规范。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所有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内容,虽然体育教学注重技能的学习,但是必要的理论学习还是应该同步。

3.1.5学生体育消费意识淡薄。我校学生没有形成体育消费意识,在体育费用方面停留在传统上,这与学生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没有形成正比。

3.2建议。

3.2.1针对选课过程中发现的情况,建议学校选课的制度做进一步的改进。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选课本是围绕学生为主体去设置课程内容和形式,在选课制度上应尽量放宽自由度和多样性。

3.2.2相关部门加大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不再是满足于学校体育,而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而受益终身。

3.2.3在开设体育课程项目时进行大面积的普查,对学生感兴趣、大众化的项目进行完善,尝试以俱乐部的形式开设选项课。加大选项课的自由度。

3.2.4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地分配技术训练、身体素质练习和理论知识教学。强化对体育选修课的管理,改革不够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

3.2.5学校应对体育器材进一步完善,加大体育器材设施的使用效率。利用大学城的地理优势开展一些特色项目,丰富课堂内容。

3.2.6积极运用我校现有的网络技术资源进行体育课程教学和管理。

论文精神的价值篇六

虽然少儿田径运动将趣味性融入各运动项目中,但并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不注重运动技能的教学。《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将运动技能定义为:“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在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协调工作的能力。”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定义为:“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在范传奇的教学实验中,采取“传统教学法”和“少儿田径运动教学竞赛法”,实验前首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运动技能的评价,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跑(50米)、跳(立定跳远)、投(沙包投远)三个方面,并通过样本检验说明在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运动技能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组织方法,通过对实验后样本检验分析得出的结果来看,两个组运动技能变化也呈现出不一样的差别,实验后3项测试指标:50米跑、立定跳远、沙包投远均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差异,作者在实验中采用了少儿田径项目每一个比赛项目都专门设置了很多的辅助练习方式,比如,在跑的练习中采用了“速度阶梯”的练习方式,以提高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跑的动作频率和落地点的准确性,通过变换跑动速度的往返跑练习使学生在不同速度节奏的练习中体会控制速度的能力。相较于传统的田径教学中,50米练习一贯采取单调而枯燥的重复跑练习法,少儿田径项目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多样,辅助练习器材、方式新颖,更能吸引学生参与其中,练习的效果显而易见。而在沙包掷远的练习中,在团队练习过程中更是出现了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练习经验的场景,这在传统教学中是不多见的。测试结果表明,少儿田径项目教学竞赛法对于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明显优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法。

田径运动的历史源远流长,而田径运动文化作为体育文化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体育文化的一般属性,又具有其自身的特征。田径运动文化的概念可以描述为田径运动在形成、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发展与人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与田径有关的物质表现形式影响的总和,可分为观念文化、关系文化和田径物质文化三种具体的形式。而少儿田径运动以传统的田径运动项目为蓝本,通过改变田径运动中竞技化色彩浓厚的跑、跳、投的竞赛规则,在将趣味性恰当地融入其中的同时也很好地保留了这些传统运动项目的一些技术特征,并将提高学生各项身体素质、传授田径运动技术、传播相关的田径运动知识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尽可能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在国际田联推广少儿田径运动的发展理念中,同样也表达了这样的思想:作为一个将学生从游戏运动为主的运动方式引导向竞技运动比赛的过渡环节,在学生正式接受成人竞技运动项目之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田径文化知识的传授,不但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田径各个项目,而且容易使广大少年儿童重新对田径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田径运动的'长远发展。少儿田径运动所设置的各个新式项目中都有传统田径运动项目的影子。因此,在进行竞赛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结合教学中采用的项目,进行相关田径运动知识的传授。例如,少儿田径运动中包含有的在传统田径课教学中已无法开展的撑竿跳高、推铅球、掷铁饼、掷标枪等项目,在对这些项目进行规则改变、器械改造变更之后,虽然器材结构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改造,但依然保留了传统田径项目技术上的特点,加之色彩多样、让人耳目一新的全新体育器械,体育课上让学生不再谈“田径”色变,这种将体育运动文化传承与田径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方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国际田联选取的少儿田径运动推广国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得到了这些推广国家教育机构的认可。

三、少儿趣味田径运动的开展可以改善学生心理与社会适应性的价值。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对整个社会所具有的第一个重要功能便是能促进人的社会化。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儿童,学校体育可以使他们在运动中懂得互相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发展自主能动性和道德问题的判断力,并促进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而田径运动作为唯一能够通过改变活动的性质和活动的自然特征来满足各种挑战的运动项目,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的推出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在少儿田径运动中,以团队形式来开展的竞赛式教学,让场上每一个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团队的成绩和荣誉而努力。一些运动项目,如掷标枪、撑杆跳远等项目还有利于少儿在活动中发挥领导和教练的责任,不但能让他们懂得在与人相处过程中要尊重他人的努力和付出,只有通过努力才能达到自己的计划目标,在练习和团体活动中更要尝试并学习去承担实际责任,把学到的内容能很好地应用于测验中,而学会承担责任也是他们在成为公民时在社会上所必须真正承担的。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和团队伙伴之间的合作可以让自己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在整个团队成员中的形象,激发出自己对自己以及自己与集体是一个整体的意识,进而可得到进一步的自我肯定和能力的认可,对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培养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自2001年开始实施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作为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田径模块因为国际田联这一创新田径运动形式的产生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以其新颖有趣的练习内容和组织形式以及安全、新颖的器材,与传统田径项目练习形式截然不同,在教学实验和实践案例中能够对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运动技能掌握、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课程的教育价值明显。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运动在我国仍属起步阶段,需进一步加强推广、宣传工作,以使更多的地区、学校了解并接触到这一创新运动形式,为学校田径运动的开展提供更多的课程价值参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文精神的价值篇七

开题报告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有关田径运动的论文开题报告,一起看看吧。

论文题目:

跨栏跑中跳栏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跨栏跑是一项高强度的跑与跨相结合的径赛项目,是田径运动项目中技术比较复杂,对身体素质要求高,有较强克服水平障碍的运动项目之一。因此在跨栏跑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跳栏”、“惧栏”的现象,这一现象直接影响教学进度和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教学任务无法顺利完成。对跨栏跑的基本技术如起跨距离、栏间节奏等,身体素质如速度、力量、柔韧及克服“惧栏”的心理因素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找出学生跳栏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消除跳栏现象的对策。实践意义:跨栏跑是高校田径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都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我院级田径专修班(男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跳栏”这一错误动作技术的调查和分析,总结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以期能给学生和老师在教学训练中带来理论上的指导和帮助。

二、研究方向的动态及本文创新点:

韩先利在《浅谈高效跨栏跑教学中的“跳栏”现象》文中提出了产生跳栏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完全领会跨栏的技术,如栏间节奏和起跨点,学跨栏时总感觉栏架高、栏间距太短产生惧栏心理因素。并对这些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这种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姚伟丽在《体育院校跨栏跑教学应对学生恐惧心理的探究》文中提出:引起跳栏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心理惧怕问题,通过心理训练就能克服学生跨栏跑时的恐惧,解决跳栏问题。张栗一在《如何克服跨栏教学中的胆怯和恐惧心理》一文中提到跨栏产生恐惧心理是由于学生的自身身体素质和跨栏技术所决定的,为了避免跳栏现象就必须解决自身的速度、力量、柔韧等问题。研究发现,前人的这些相关研究成果都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总结了产生跳栏现象的原因,有些研究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本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纵观以往研究不难发现,以往的相关研究普遍表现得不够系统和全面,对产生“跳栏”现象这一问题分析得不够深入。本文在借助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拟从学生的心理、技术、身体素质等方面系统分析,找出造成“跳栏”现象的各种原因,分析问题,提出对策。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提纲:

1.前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学生心理素质对“跳栏”现象产生的影响。

3.1.1学生产生惧怕感的原因分析。

3.1.2克服学生产生恐惧心理的对策。

3.2学生身体素质对“跳栏”现象产生的影响。

3.2.1速度与“跳栏”现象的关系。

3.2.2力量与“跳栏”现象的关系。

3.2.3柔韧与“跳栏”现象的关系。

3.3学生技术动作质量对“跳栏”现象产生的影响。

3.3.1起跨点与“跳栏”现象的关系。

3.3.2栏间节奏与“跳栏”现象的关系。

3.3.3摆动腿的攻栏技术与“跳栏”现象的关系。

4.结论与建议。

5.参考文献。

四、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1.问卷调查法通过向我院08级田径专修班男生发放问卷调查表,对相关问题进行调查,获得材料和信息。

五、参考文献:

[1]韩先利.浅谈高效跨栏跑教学中的“跳栏”现象[j].哈尔滨体育学报,(1).

[2]郑柏武.浅谈中学跨栏心理教学[j].龙岩师专学报,(3).

[3]何选,钱杰.跨栏跑教学中的心理训练方法[j].上海体育学报,(3).

[4]黄静珊,王兴林.跨栏教学中使用“软式跨栏架”的实践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6).

[5]姚伟丽,魏国辉.体育院校跨栏跑教学应对学生恐惧心理的探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4).

[6]吴鉴鑫.跨栏运动与心理训练[j].体育科技,1983(3).

[7]尚志强.跨栏跑产生跳栏错误动作及纠正方法[j].中国体育,2000(1).

[8]张栗一.如何克服跨栏教学中的胆怯和恐惧心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33).

1.论文开题报告格式及如何写论文开题报告。

2.包装论文的开题报告。

3.论文开题报告精选。

4.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5.本科论文开题报告。

6.论文开题报告题目。

论文开题报告。

8.论文开题报告举例。

9.论文开题报告作用。

10.论文的开题报告。

论文精神的价值篇八

1前言。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就一直呈现一种不断增长的趋势,直到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标志着我国正不断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然而,尽管我国在体育事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国的高校体育课程的理念却从未变过,这些旧的理念早已无法满足现代大学生的需求,以至于现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处于一种不断下降的趋势。为解决这种问题,笔者将详细介绍原有高校体育课程的特点,然后对其进行分析,从健康和文化的视域出发对高校体育课程应有的理念和价值取向进行探讨。

2原有高校体育课程的特点。

回顾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历程,很容易发现原有的高校体育教学是在前苏联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教学体系主要是针对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而形成的,所以能很好的满足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建设,但随着我国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这种教学体系逐渐落后,渐渐表现出了越来越多的缺点。我国建国初期体育事业十分萧条,国人很少有参加国际体育赛事的机会,所以,为了满足当时的国情,我国的高校体育课程主要以选择优秀运动员和宣扬体育文化为主,这就决定了我国原有高校体育课程的几个显著特点。首先,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单调乏味,体育课上一直重复着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老师与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互动,在这种枯燥无味的教学下,除了对体育真正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外,基本上没有其他学生会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这样一来虽然学生的体育技巧得到了提高,但大部分学生却对体育产生了厌烦的态度,这种教学内容虽然短时间内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水平但却不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长久之计。其次,原有高校体育的成绩评价标准主要是以运动技术的技术评价和达标情况为准的,在体育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运动技术的水平高低来衡量学生体育成绩的好坏的,这种评价方式帮助国家选出了优秀的运动员,促进了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却令大部分的学生对体育运动望而生畏。最后,原有高校的体育课程一味强调培养优秀运动员,传授体育技巧,将体育教学的重心放在弘扬中国体育文化上面,这种体育课程的理念完全符合当时国家的基本国情,对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

从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始,我国的体育事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近几年我国以乒乓球为主的篮球、网球、田径等体育运动在国际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乒乓球方面我国选手一直雄霸前三位的位置,在国际赛事上遥遥领先;篮球方面,姚明代表国人在nba创造了属于中国人的辉煌;网球方面,李娜作为中国女网一姐,成为第一个获得wta巡回赛冠军的中国人,并最终以世界第六的排名退出网坛;田径方面,刘翔于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追平世界纪录并夺冠以后,又在不久后的国际赛事上以12秒88的成绩刷新了尘封的世界纪录,在中国以及世界的田径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除此以外,林丹、杨威、孙杨等一个个奥运冠军在世界赛事上大放异彩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体育文化的魅力,直到20北京奥运会的圆满结束,中国的体育事业达到了近几年的巅峰,中国正大踏步的朝着体育强国的目标迈进。如今,中国的体坛英雄辈出,中国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国的体育文化得到了弘扬,但在这些光辉的背后,隐藏的却是国人身体素质下降的问题。据统计,中国亚健康人群的比例高达70%,相比之下,学生的身体素质问题尤为突出,目前为止,我国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高达83%,同时,超重、肥胖、营养不良的学生也在呈现一种不断上升的趋势,可见中国的体育运动普及方面出现了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