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小学数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说课稿简短(优秀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23:40:29 页码:7
2023年小学数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说课稿简短(优秀14篇)
2023-11-17 23:40:29    小编:ZTFB

作文是语言文字的组织和表达方式,通过作文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总结时可以参考一些范文或优秀的案例,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阅读以下精选总结范文,对自己的总结能力进行评估和提升,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

小学数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说课稿简短篇一

教学目标: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5分钟)。

课件展示教材62页例3,今天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

二、自主学习。

(约5分钟)。

1、几个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2、16的因数有(),24的因数有(),16和24的公因数是(),最小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是()。

3、a=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三、合作交流。

(约13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62页例3。

1、学具操作。

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现边长是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3、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根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况明确展示任务,进行展示。教师引导讲解。

五、测评总结(约9分钟)。

1、达标练习。

2、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3、作业布置。

练习十五5,6题。

板书设计:

铺砖问题:求公因数。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数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说课稿简短篇二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2—13页。

1.我能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2.我会有序地思考,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我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这里讲的因数一样吗?

(1)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代表交流、汇报。

(3)自读课本第12页下面的一段话。

2.自学课本第13页例1。思考:

(1)18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 有________个。

(2)18的最小因数是________,最大因数是________。它的因数的个数是________的。

(3)也可以这样表示: 18的因数

3.组内交流并讨论:怎样找最快,而且不容易遗漏?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组代表汇报,总结。

5.试试身手(第13页“做一做”)。

小学数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说课稿简短篇三

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小学数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说课稿简短篇四

今天听了唐老师上的《3的倍数的特征》这节课,让我感受了在新课堂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师仅仅只是一位组织者,一个帮手,而学生才是主人。课堂上,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交流、展示,让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来。

这节课的设计从整体上安排了五个环节:

2.导入激趣,通过学生组织的摆卡片组数游戏复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同时让学生摆出是3的倍数的数。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将“2、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的特征”的问题中,由此产生认知冲突,萌发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3.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这个环节中,通过学生独立圈数,小组合作讨论找规律,来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给学生提供了生生交流,合作交流的平台,有了表达和倾听的机会。

4.展示交流中,学生表现得活跃,组织语言能力强,思维敏捷。这说明唐老师平时充分地给予了学生合作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

5.达标测评练习,使得课堂学习知识得到了升华,学会了判断和写3的倍数的特征,知识掌握情况及时有了反馈。

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要找到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对于这节课,我认为有几点值得大家一起探讨:

4在几个互动环节中,形式单一化,如:“请一个同学来验证一下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避免有的学生“没戏演”就“退场”了。

总之,这一节课让我们在探究新课堂模式,寻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启发。

小学数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说课稿简短篇五

在晚自习上,我观看了王xx老师讲授的《最大公因数》这堂录像课。王老师这节课,听后给人的感觉是“很扎实”,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很到位,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脑、动手、动口,在合作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课堂气氛和谐融洽,教学过程清晰流畅,各个教学环节衔接自然,学生思维活跃,参与面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教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目标到位,教学重点突出、难点设置合理。

本节课主要目标是: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理解公因数中最大公因数是谁。王老师通过地面铺砖的这种生活情景,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疑惑,这样调动了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重点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难点是如何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王老师这节课首先以列举法来引导学生找公因数,随后,又用集合图的方式反映12和16的公因数各有哪些,然后让学生观察发现12和16的公因数中最大公因数是谁,通过一系列媒体资源的展示,逐一解决了每个问题,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印象。他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程序中,作到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

(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王老师这节课通过铺地砖的事例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形成过程,尽可能的挖掘出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努力出解决问题,形成概念。

〔2〕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索出方法。

王老师整节课是通过课件演示,采用了列举法,集合法,这两种方式教学12和16的公因数有哪些,其中最大公因数是几,利用这种方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为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创新增添了活力。

〔3〕练习层次分明,巩固新知。

练习的设计,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尤其是通过游戏巩固了学习知识,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公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巩固练习做到了有趣、有益、有层、有度。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多媒体课件运用灵活。

1、导入设计巧妙。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理念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学活动,并不是对教材的简单复制,而是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是一种再开发、再创造的活动过程,这也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本节课王老师把数学知识设置在具体情境之中,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是用铺地砖的问题引出的。课堂上,王老师运用多媒体动态呈现王叔叔家用地砖铺贮藏室地面的现实情境,请同学们帮助王叔叔选择地砖。学生在帮助王叔叔选择地砖的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正方形地砖的边长与长方形地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通过讨论交流,抽象出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概念。教学概念的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自然揭示了教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本节课教师能够“以学论教”,在探索新知中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发现了可以选择边长是1dm、2dm、4dm的正方形地砖。接着,各小组围绕这几种可选择的地砖的边长与长形地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很快发现:1、2、4是16的因数,也是12的因数。在这个基础上,王老师请学生用简洁的话说一说“1、2、4是16和12的什么数”,由学生抽象出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最后用集合圈形式的展示,让学生懂得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还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示。然后,返回帮王叔叔选择地砖的问题,进而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在这里的充分放手,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空间。这样安排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主动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评课稿四、通过教学,学生既获得了数学概念,也获得了数学方法。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感悟,就能为抽象出概念提供感性认识基础。这节课的内容学生掌握的非常好。由学生自己建构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使公因数、最大公因数这两个抽象的概念,变得非常具体、直观,学生摸得着,看得见。从而增强了感知事实、建立概念的效果。学生是真正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充分的发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充分体现了教师驾驭教材,调控学生的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数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说课稿简短篇六

一、说教材。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略)。

二、说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但采取借班上课的形式,选取了四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已经分段认识了亿以内的整数,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刚学完)。但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但由于本课是由乘法引入,且减少了以前老教材关于“整除”等繁杂概念,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三、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在设计理念上,本人总结四点特点,而这四个特点也。

刚好在我教学的四个环节中生成:

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数论的内容,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本节课,教师以解决问题“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为引子,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概念,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思考“哪几种拼法”时,教师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可以想象,也可以在本子上画一画,这样既符合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有不同,老师有针对的引导,其次,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习”,教师提出问题“任意一个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6、11、16和24的因数,思考: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教师在研究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引导,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指向,便于通过探索发现规律。

第四,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持续发展。

数学教学,要树立为学生的继续学习、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不能关注短效、急功近利。本节课的设计,教师就注意到了学生的学习后劲。如在备课之初,在是否需要完美数的介绍这一抉择上,教师反复考虑: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为表达因数与倍数的整体关系,很多老师在设计内容时,都在一个课时就将求因数和求倍数的方法全部包含。但最终本人选择舍去求倍数,把它放在了后面的课时学习,将完美数的介绍以及小故事纳入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此内容和现行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都不大,但却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所需要的,因为只有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才能让学生透过枯燥,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四、说教学效果。

谈,本人仅是做了一次不成熟的尝试,只希望抛砖引玉,老师们可以给出更多的意见,作为一次有意义的谈论。

小学数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说课稿简短篇七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而最大的一定是()。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题。

小学数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说课稿简短篇八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略)。

本节课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但采取借班上课的形式,选取了四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已经分段认识了亿以内的整数,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刚学完)。但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但由于本课是由乘法引入,且减少了以前老教材“整除”等繁杂概念,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本节课的在设计理念上,本人总结四点特点,而这四个特点也刚好在我教学的四个环节中生成:

数论的内容,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本节课,教师以解决问题“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为引子,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概念,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思考“哪几种拼法”时,教师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可以想象,也可以在本子上画一画,这样既符合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有不同,老师有针对的引导,其次,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能列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学活动中,教师牢牢的抓住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独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找的?”,让学生充分暴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一对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习”,教师提出问题“任意一个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观察6、11、16和24的因数,思考: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教师在研究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引导,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指向,便于通过探索发现规律。

数学教学,要树立为学生的继续学习、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不能关注短效、急功近利。本节课的设计,教师就注意到了学生的学习后劲。如在备课之初,在是否需要完美数的介绍这一抉择上,教师反复考虑: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为表达因数与倍数的整体关系,很多老师在设计内容时,都在一个课时就将求因数和求倍数的方法全部包含。但最终本人选择舍去求倍数,把它放在了后面的课时学习,将完美数的介绍以及小故事纳入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此内容和现行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都不大,但却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所需要的,因为只有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才能让学生透过枯燥,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上完课后,一些老师认为有部分学生并掌握到教学目标里的知识技能目标,未掌握到有效的方法,学生思维水平与表达方式有限,把这个内容拿来在四年级上并不合适。首先,本人认为,教师这节课的引导是有不足的,教学目标并未很好的实施。本人也曾经看过有大量名师找了四年级甚至三年级的学生上过这节课。从理论上说,只要基本能完成整数乘除法的学习的学生都可以进行这部分的学习。当然,放在每个年级来上出现的效果理应都会有不同。同样,这节课四年级的学生有着他们自己的思维水平,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有限,出现一些思维的无序是非常合理的,作为老师不能太关注短效,不能太急功近利。然而,究竟是否该放在四年级来上,如果可以上,究竟怎样把握教法与学法的度,各家之谈,本人仅是做了一次不成熟的尝试,只希望抛砖引玉,老师们可以给出更多的意见,作为一次有意义的谈论。

小学数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说课稿简短篇九

一.填空题。

1.都是自然数,如果,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2.甲,乙,甲和乙的最大公约数是()×()=(),甲和乙的最小公倍数是()×()×()×()=()。

3.所有自然数的公约数为()。

4.如果m和n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5.在4、9、10和16这四个数中,()和()是互质数,()和()是互质数,()和()是互质数。

6.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和倍数测试题:用一个数去除15和30,正好都能整除,这个数最大是()。

*7.两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21,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8.两个相邻奇数的和是16,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9.某数除以3、5、7时都余1,这个数最小是()。

10.根据下面的要求写出互质的两个数。

(1)两个质数()和()。(2)连续两个自然数()和()。

(3)1和任何自然数()和()。(4)两个合数()和()。

(5)奇数和奇数()和()。(6)奇数和偶数()和()。

二.判断题。

1.互质的两个数必定都是质数。()2.两个不同的奇数一定是互质数。()。

3.最小的质数是所有偶数的最大公约数。()4.有公约数1的两个数,一定是互质数。()5.a是质数,b也是质数,,一定是质数。()。

三.直接说出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26和13()13和6()4和6()5和9()29和87()30和15()13、26和52(2、3和7()。

(1)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a就叫做b的(),b就叫做a的()。

(2)12的最小的约数是(),最大约数是(),最小的倍数是()。

(3)15的`全部约数有()。

(4)1—20中:奇数是(),偶数是(),

质数是(),合数是()。

(5)1,2,15,17,24各数中,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是(),

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偶数的是(),既不是奇数又不是合数的是()。

(6)在66,390,12,165,105,91各数中,

能被2整除的数有(),能被3整除的数有(),

能被5整除的数有(),能同时被2、3整除的数有(),

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有(),能同时被3、5整除的数有(),

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数有(),

(7)a和b是互质数,则a和b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8)用0、1、2、3组成一个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小四位数是()。

(9)a是b的倍数,则a、b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说课稿简短篇十

《倍数与因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章第1课的内容,主要是讲述倍数与因数的含义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该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乘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2、3、5倍数的特征以及质数合数的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判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了解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过程,培养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在探究倍数与因数关系过程中,感受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索与交流的情感品质。

通过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我认为是理解并掌握理解和掌握倍数与因数的含义。教学难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会找7的倍数。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之始,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很重要。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但推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我会紧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基于对教学内容、学情的分析和新课改的要求,本课我主要采取以讲授法为主,辅助以启发式教学法,讨论交流法,练习法等来展开教学,从而达到培养能力,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它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的“桥梁”。本节课我对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他们合作交流,自主归纳数学规律的能力。

教学过程是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所以我将着重介绍一下教学过程。

环节一、谈话导入,激发求知欲。

在上课之初,我会播放国庆70周年阅兵的视频,让学生们一起再次为祖国妈妈庆生,感受祖国的强大,同时祝福祖国妈妈繁荣昌盛。接着屏幕放大阅兵的两个方阵,请学生们算一算各有多少人?学生不难给出算式为94=36(人),57=35(人),顺势询问算式中数字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出新课。

通过视频导入,一方面增加学生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

环节二、诱导启发,发现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2个学习活动。

活动一:辨析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首先,通过导入的问题,让学生们观察算式94=36,讲解这里的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然后让学生们根据57=35,思考“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学生们会有35是倍数,5和7是因数的错误回答。部分学生会质疑这样的表述到底35是谁的倍数,5和7是谁的因数。进而师生共同探究发现正确表述:35是5和7的倍数,5和7是35的因数。顺势强调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同时指明我们只在自然数(0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在整个过程中肯定学生们的发现,并给与正面的评价。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大屏幕中的算式253=75,205=100,再来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学生们会准确的回答出75是25和3的倍数,25和3是75的因数。100是20和5的倍数,20和5是100的因数。师生共同总结我们在表述倍数与因数关系时一定要注意,由于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应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对于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认真思考问题,向学生们投入更多的赞美语言。

活动二:找寻7的倍数。

首先,在学生们可以根据给出算式顺利表示出倍数与因数关系后,让学生们思考“屏幕上哪些数是7的倍数”,独立思考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小组汇报的结果会有:7=71,14=72,77=711,所以7、14、77是7的倍数,表明这是利用本节课的倍数与因数关系去解决问题。还有14÷7=2,14是7的2倍,17÷7=2......3,17不是7的倍数等答案。指出这是利用除法去解决的,可以整除的都是7的倍数。顺势带领学生总结其实在倍数与因数的关系中,如果商是整数且没余数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在这些活动中,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环节三、实践练习,巩固新知。

我设计了课后试一试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旨在培养学生进一步明确倍数与因数的含义,进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倍数与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环节四、引发反思,全课小节。

通过让学生回顾新知,谈收获,给学生再次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提醒,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师生共同完成课堂评价。

环节五:布置作业,课后提高。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作业我将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课后练习;选做题是找找生活中的运用。

二、说板书设设计。

黑板上呈现的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我的设计以提纲式的板书为主,这样可以很直观、很清晰、更明了的整课内容展示出来,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数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说课稿简短篇十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号。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倍数和因数》(同时板书)我的说课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首先我来说说对教材的理解,《倍数和因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它属于数与代数的认知领域,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数和自然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本部分知识节课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并掌握求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学习的习惯,并注意对学生有序思维的培养。

围绕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

教学重难点(课件)。

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其次说教法和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我采用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说学法。

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三、说设计思路。

这节课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更换了情景。整体的设计思路是以庆祝我校成立30周年文艺演出为主线贯穿始终,从开始出示入场券到最后的抽奖环节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流程图),设计的情景、活动,并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始终体现了在趣中学、试中悟、做中得的原则,使学生学的实在、学的轻松、学的忘返。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设计思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以“入场券”为情景,引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给每位同学发一张庆祝我校成立30周年文艺演出的入场券,(排:30的最小的因数号:自己学号的最小倍数),问根据这张入场券你们能找到自己的座位吗?要运用到什么知识来解决呢?同学们观察后说:“要运用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设计意图:由此通过这张特别奇怪且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入场券,引入课题,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以“舞蹈”排队列,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为了文艺演出能圆满成功,学校各艺术队正在积极准备着呢!瞧,舞蹈队的老师正在发愁呢,怎样给12位同学排队形,要求每排的人数一样,问每排站几人,可以站几排,能给舞蹈老师想办法?(继续追问)请你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排法表示出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很快编排出六种不同的排法,并写出相对应乘法算式。在此我结合算式4×3=12,介绍像这样的乘法算式,3是12的因数,4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12是3的倍数。接着要求学生根据6×2=12同桌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再通过“能说4是因数,12是倍数吗?进行反例教学。

(设计意图:通过为校舞蹈队编排队列,学生经历了“算式与图形相结合”的过程,为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并结合具体的乘法算式,理解倍数和因数意义,体会倍数和因数是相互存在的关系,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品质。)。

以“合唱队”挑队员,探讨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刚才同学们积极思考,给舞蹈老师想出了多种编排队列的方法,现在合唱队的老师更着急了,因为报名合唱队的人数太多了,必须筛选,最后决定挑选每个班学号数是12的因数就可以参加排练,请问我们班谁有幸被参加呢,你能找出所有符合条件的同学吗?(课件)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此不必急于告诉学生方法,而是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探索,对学生出现的情况我作了充分的预设:

2、有同学的可能是用除法想:12÷()=()除数和商都是12的因数;我及时肯定了这两种的方法,但是都出现同一个问题:无序,从而导致重复、遗漏现象。为了解决问题,我再次放手,小组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怎样找才会有序,找到什么时候为止”?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最后师生达成共识: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一组一组的去找,最后找到两个数接近为止,(关键字一一对应有序相接近)从而在互相评价、充分比较、集体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这时我问:还有别的方法吗?同学们想了想,摇摇头,老师这有一种方法,想学吗?于是我隆重推出u型法,举例操作。老师讲解后,同学们通过对比,观察上述几种方法后,觉得u型法简洁,易操作。

如果选择标准改为16、36的所有因数,又有哪些同学将有幸参加呢?并观察这些被选上的学号,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学生通过练习对比,观察发现:“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以“管乐队”找倍探讨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管乐队的老师也在不闲着,正在制定训练计划了,规定每个月中,号数是3的倍数为训练日,聪明的同学你们能写出训练的日期吗?相对于找一个数的因数而言,找一个数的倍数就简单多了,在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怎样找才能有条理?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最后得出3的倍数从1倍开始找起,以此类推。再问:刚才我们是在一定的范围中找出了一个数的倍数,要是在自然数中找的话,能找出多少个呢?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在小组交流得出“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数是它本身,一个数最大的倍数(没有),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无限个)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学生从有一定范围到没有范围中一个数的倍数,充分发展想象空间。

(四)、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巩固新知。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1、写出自己入场券的排数和号数(课件)。

排:30的最小因数号:每人学号的最小倍数。

为了庆祝文艺演出圆满成功,准备在演出结束后有个抽奖环节(出示抽奖规则):

1、凭自己座位的号数参加抽奖,2、座位的号数符合题目的要求即为中奖,3、奖项分设一、二、和三等奖)(课件)这里要借助抽签软件,具体操作如下(介绍每奖项的设计目的)。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操作,班级气氛达到高潮,学生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能在玩中学,学中乐,充分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自然、明了,充分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

总之,本节课我以教材为依托,以生活为背景,以学生探究为主线,使学生在经历的活动中,学到有用的数学,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说课稿简短篇十二

听了一节数学课——《倍数与因数》,真的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现就这次学习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收获。

1、出去听课比在学校闭门造车受益要快要多,来得更直接。

2、真实——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3、情境——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有效的手段。

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注重来自于生活,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设置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情境,而是尽量贴近于生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便于思考操作,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特别是像我们学校的学生更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手段方法,掌握技能。所以情境的创设需要我在生活中教学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操作。

4、三维目标的整合——课堂教学的更高要求。

教育理念的转变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本节课中的“三维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这三个目标的整合,而且是“品之有味,寻之无迹”,如在这节数学课的教学中,她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了,不同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去评定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和答案,那么做人就是这样我们不应该以一种标准去看待我们周边的人、事,我们要从多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所以这节课就是在这样的看似在作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提高了学生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5、亮点——让课堂教学生辉的装饰品。

能让听者有畅所欲言的欲望的课就是一节好课,能够让听者回去就可借鉴操作的也是一节好课,我觉得一节好课并非是很完美的,哪怕只有一个亮点,能够引起大家共鸣,我觉得都是好课,其实这位老师的课并不是像我想象中的那么好,而且在我们学校应用起来未必就很实用,但是在他练习的设计中,他采用了层层递进、小组合作,并让学生进行质疑,我感到了教学的效果非常好,这就是一个亮点,使这节课生辉。

6、教师素质之高,学生习惯之好。是我们该思考如何去做。

二、自我反思。

总之,观摩了这位老师的课,聆听了教研室教学质量分析,我充分认识到每一次外出学习对于我都是一种反思和激励,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前认真解读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课后认真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多看书学习,多做笔记,不断提高自己教学业务水平。

小学数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说课稿简短篇十三

一、说教材。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教材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给出因数与位数的概念。这节课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引入,为本单元最后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须且重要的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整除、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偶数、奇数、分解质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互质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及其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让学生经历数的整除的有关知识的整理复习过程,培养学生整理复习的能力,进一步完成认知结构。

3、进一步培养学生整理的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难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1、遵循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的理念,利用学生对乘法的运算理解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五、说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梳理:

让学生经历数的整除的有关知识的整理复习过程,培养学生整理复习的能力,进一步完成认知结构。

(二)巩固练习:

通过整理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整除、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偶数、奇数、分解质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互质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及其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六、课后反思。

1、教学方法单一。

2、课堂气氛不活跃。

3、应该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小学数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说课稿简短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同学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同学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同学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同学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同学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而最大的一定是()。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自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同学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自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